责任教育范例6篇

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范文1

【关键词】公平理论;信托责任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39-02

组织行为学的公平理论认为公平不仅是一种客观状况,更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1]组织中改革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组织的“公平”有赖于制定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教育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十年、二十年都无明显进展,这是十分不负责的。这成就了一批教改流行语,却见证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无奈。[2]教育改革的各种问题需要长时间来推进,在改革目标实现之前,必然会形成的一种改革的新观念,而支撑此种观念坚持下去的力量便是一份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信托责任。

1 什么是信托责任和教育信托责任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关系由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面的权利义务构成,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围绕信托财产的管理和分配而展开。一般情况下,委托人和受益人是同一方,信托责任是指受托人对委托人/受益人负有的严格按委托人意愿(而不是自己的)管理财产的责任。[3]

信托责任是在信托关系成立,受托人就负有信托责任,不得使自己的利益与其责任相冲突,不得以受托人的地位谋取利益,也不得因此所获得利益除非委托人同意。[4]若把经济学中的信托关系引入教育领域,教育主体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托关系,比如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之间;教师与学生及其家庭之间;政府与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庭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等等。

教育信托责任关系中,委托人可指国家社会整体、受托人指学校及教育机构、受益人指国家社会整体。即国家或社会整体把教育的问题委托给学校及各种教育机构,最终使得国家和社会整体受益,提高综合国力。

从狭义角度看,委托人可指家长和学生本身、受托人指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受益人是学生和家庭。即学生家长和学生把教育问题委托给学校及教育机构,最终使得学生本身及其家庭受益。

目前,在中国教育领域仍然存在消极的教育文化,例如教育腐败、教育不公平的尖锐存在、假学历的泛滥等问题,严重阻碍教育信托文化的发展。此外,“钱之问”和学校 “去行政化”等问题,从信托责任的角度来看,将进一步规范教育受托人的责任和使命,有利于其责任和利益的区分,有利于教育产权制度的建立,也将更有利于教育文化的发展。因此,强大的教育信托责任是诸多问题自然的得到解决的关键要素。

2 教育公平性与教育性托责任文化的关系

首先,要确立竞争起点的公平。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讨论从未停止,比如学生择校问题,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点上,大多会选择花钱择校,尤其当学校让家长对学校缺乏信任和安全感的时候,家长和学生追求教育起点公平的欲望会更加强烈。实际上,追求好的师资质量学校,与其说是追求起点公平,不如说是在追求一份良好的教育信托责任。因为教育信托责任是优质学校的必要条件。同一地区在教育办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出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差异较大的本原因,不应在于办学条件制约。探寻重点学校历史便知,在形成中,是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信托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们在办学,自然凝成一种视天下学子为己任的使命文化。这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托关系体现。而正是这种文化,促进着教育公平化进程。

其次,确立教育政策导向的公平。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指出国内经济金融界信托责任亟待培养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一直强调人才培养的今天,教育信托责任文化的缺失和不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育改革目标和教育经济效益实现。因此,明确而公平的教育政策导向对教育改革而言意义重大。这之间包含了政府与学校之间的信托关系。假如政府能够为民办学校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那么学生在读书的选择权上也就较为公平,择校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公平的问题也能得到缓解。从经济角度讲,私立学校符合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规则,正如企业对客户负责一样,有着高度的信托责任的企业才会赢得更多客户,教育办学道理亦如此。

最后,确立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部出台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政策,改变以资历深浅、职称高低来分配薪酬的时代。正如行政伦理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认为“公正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由机会平等、按照贡献、努力、社会调剂等原则组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体系”。罗尔斯认为真正的公平首先是以不公平为基础的,有时改变平均主义恰恰是对贡献突出者的一种公平,他们都有着高度的信托责任观念。但网络上有人提出质疑,绩效工资制是不是会使教师更关注教学结果,忽视了对待学生的公平性以及教师所扮演的其他重要角色?从教育文化角度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其角色不会因为一个工资制度的改变而变得糟糕,相反,一段时间后这种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恰激发其积极地去演好教师的角色,能够更好的培养和发挥其信托责任效能。因此,学校设置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可成为不断激励教师的工具,体现学校与教师之间的信托责任关系。

3 结语

教育信托责任是教育公平化进程中的关键文化要素,强大的信托责任文化能够促进各行各业的长久发展,教育领域中的信托责任更应该引起关注,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进而反作用于各个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荠.从社会政策导向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组织行为学公平理论谈起[J].思想研究.2007(6)

责任教育范文2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责任教育的必然要求。

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是成为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美好理想,都希望自己能够成才,但成才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人的一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是人生常有的事,失败和挫折也在所难免。面对困难、失败的挫折,作为成功者就要有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气概和强烈的责任感,这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如果缺少了这种心理品质,很难成为胜利者,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意志坚强、不畏挫折的人。今天,我们的学生所面对的实际更是超乎寻常的复杂,因此,就更加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才能在学习、生活、日后的工作中有强烈的责任感。

二、良好的性格和积极的情绪也是落实责任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性格和积极的情绪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上获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豁达、乐观、执著的性格和愉快、高涨的情绪,能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多变的情绪和自私不良的性格,常使人们不能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工作也因此受到干扰,不利于与人合作,很难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更谈不上对学习、生活的责任感。富兰克林正因为有着要强的性格,才冒着触电身亡的危险,将“雷电和上帝分家”,证实了雷电是由天空带电云层放电引起的.从此揭开了被涂抹上迷信色彩和神化了的雷电之谜。军事家孙膑的成功证明了正是他坚强不屈的性格决定了对社会、对后人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才是落实学生责任感的关键。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贯彻落实好良好的校风,校风具有一种潜移默化、渗透心灵的力量,它具有感染力,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接受和仿效,成为他们行动的方向。良好的校风一经形成,即成为一种集体舆论,具有约束每个学生行为的力量。它具有暗示性和激励性,能使学生自学接受好的规范和品质,并为此感到自豪,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增强责任感教育。

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尤深。教师性格活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处事公道,同样会受到学生的爱戴。总之,教师健康的心理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许多心理障碍会在教师的感染下得到消融与缓解。反之亦然。

(二)运用榜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上进心,模仿性强,生动、具体、典型的形象能激起他们思想感情上的波澜,并在行动上效而仿之。

运用榜样进行德育,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要在树立、宣传和选用榜样方面下功夫。自古以来,我们有运用榜样进行德育教育的传统,岳飞精忠报国、白求恩毫不利巳专门利人、雷锋好事做了一火车、孔繁森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等等极大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安定、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奋不顾身,贡献自己的全力。其次,榜样的选用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了针对性才能对某些教育内容强化和深化,离开针对性容易使学习活动泛泛而过,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夏禹;“余将董道而不豫,固将愁苦而终穷”的屈原;“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僵卧孤村”“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诗人陆游;为国变法而献身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有“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林觉民。使他们在接触某些教育内容时,既能知道应该做什么,又从榜样人物身上知道该怎样去做,只有这种时候榜样的力量才能成为巨大的推动力。

责任教育范文3

一、生活处处离不开“责任”

《责任决定一切》(唐渊著)一书中这样阐述道:责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即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制度,是“可干事”;责任成果,是“干成事”。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品格和能力的承载,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必不可少的素养。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品质。试想:一个不懂得负责任的人,你还指望他对事业负责?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你还能指望他成就大业?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你还能指望他为社会尽责、为人类造福?

宋代著名教育家、我校精神鼻祖胡瑗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这充分阐明了政府、学校、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担当。

二、“责任”与“教育”应有机融合

负责任的国家需要“负责任的教育”,要成为负责任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办好负责任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党的十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要办好负责任的教育,必须依靠负责任的学校;要培养负责任的学生,最终必须依靠负责任的校长和负责任的教师。2005年以来,泰州中学旗帜鲜明地率先提出“负责任的教育”理念,并确立了“倡导负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其内涵,简而言之,就是要办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从政府与教育部门层面来看,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科学、理性地做出符合社会实际并对学校和师生、家长、社会负责任的法规、决策、服务与指导,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层面来讲,就是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行为和自身专业发展负责,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从教师的层面来讲,就是要不断强化对教育事业负责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负责任、对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负责任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掌握履行责任的知识与本领,进而创造美好的人生。从学生的层面来讲,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牢固树立完善自我、服务他人、回馈社会、造福人类的责任意识。

“负责任的教育”理念可谓大道至简,质朴无华。其内涵深刻,品位高雅,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国界,适合各类人群,适合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学校、家庭、社会,具有草根性、哲理性、普适性等特点。如果全国上下各级政府、教育相关部门、所有学校、每一位校长和老师都有崇高的教育情怀、高度负责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真正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从国家、民族与社会未来着想,那么,教育的形象、特色、品位、声誉等必将得到显著提升。

需要指出,我们所倡导的“负责任的教育”,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上,不是“责任”与“教育”的一种简单的拼凑与组合,而是二者融合而成的“结晶体”。其根本宗旨是造就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以及履行责任的本领。“负责任的教育”应当是科学、理性、和谐、高品位的,是更关注人性的提升、人格的健全、人的终身发展的,是更关注社会、时代、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未来的,是对时展、民族复兴、人类文明、社会和谐负责任的教育。“办负责任的教育”应当成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想追求。

三、切实践行“负责任的教育”

“负责任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精神与文化。近年来,我校围绕“倡导负责任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将爱与责任融入教学与管理之中,努力为学生的成才精心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环境,着力推进以“责任教育”为显著标志的特色高中建设,探索“责任教育”途径,构建“责任育人”体系,努力将“责任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通过制定《江苏省泰州中学责任教育行动指南》、增强“责任意识”、造就“责任团队”、打造“责任课堂”、提升“责任本领”、营造“责任文化”、铸塑“责任校魂”等途径,将“责任教育”具体化、生活化,让每位师生将“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作为自身的立人之本;让每位师生多一些“责任情怀”“家校情怀”“家国情怀”;让每位师生懂得好教师、好学生、好公民、好干部,都应当以责任感做事;让每位师生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

在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我们组织开展了“梦想与责任”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师生既“想大问题”,又“做小事情”,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带着梦想、带着激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学习、工作与生活。

随着“责任教育”的推进,泰州中学师生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责任感、使命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责任教育”理念已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相继宣传报道我校“责任教育”理念内涵、实践探索与初步成效,省内外一些学校慕名与我校切磋交流“责任教育”话题。

责任教育范文4

关键词 军校学员 责任教育

一、现状

军校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富于创新、善于学习、崇尚荣誉的高智力群体,被国家、社会、人民寄予着厚望。当代军校大学生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光辉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有违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思潮也确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巩固,主要可归纳为三点:

1.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目前军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我国经济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改革开放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每个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在发生变化。部分军校学员对个人利益的过度敏感和个人喜好的偏执,使得他们的自我责任感呈现呈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功利化倾向。

2.家庭责任意识有待提升

所谓家庭责任意识,就是要爱家人,爱家庭。当代军校大学生由于经历了激烈的升学竞争,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家里的爱,能把这些呵护和关爱变为努力的动力。然而,作为部队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仍有一部分军校大学生对于父母的关爱熟视无睹,不知道感激,任性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责任意识的欠缺。

3.社会责任意识亟待加强

社会责任要求个体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自觉维护他人利益,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祖国的责任意识。但是,近年来不少年轻干部刚刚毕业就要求转业,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价值取向的扭曲,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缺失。

二、 责任教育目标与意义

责任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为使主体在自主选择基础上养成基本的责任品格而对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引导,包含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能力等一系列内容的教育活动。军校大学生是推动部队未来发展的骨干力量,这一特殊社会角色要求他们不但要对自己负好责,同时也要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好责。由于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复杂性、军校教育的偏颇以及家庭教育的缺陷等种种原因,部分军校学员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履行责任能力差,因而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自觉的责任感和责任能力,领悟人类传统道德精神,影响和辐射社会公众,是军校责无旁贷的使命。

三、责任教育的实践方略

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学生主体原则、环境熏陶原则、实践锻炼原则、层次渐进原则,有条有理地循环进行。可以说,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过程。期间教育者应做到,建立和完善适合责任教育的运行机制,将责任教育面向全体,使学生普遍得到发展。具体实践方法总结如下三点:

1.灌输责任知识,培养正确的责任知识

在课堂上进行责任理论知识的教育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虽然比较机械生硬,但至少给予了学员一个接触责任的氛围,为更好更深入的责任教育提供了可能。其次,还可以通过媒介进行责任意识培养,有时更有利于他们接受和理解。

2.优化责任教育环境,陶冶高尚的责任教育感

责任教育环境又分为学校人文责任环境、家庭责任环境、社会责任环境。只有这三方共同完善,才能有效促进责任的教育。

首先构建学校人文责任教育环境。教育的最基本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怎样做一个有益于自己、他人、社会的人,在这个基础上才是强化他们献身国防的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建构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创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建立监督机制,强化军校学员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讲究诚信,并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其次改善家庭责任教育环境。许多孩子从小就是家庭的希望,家里对他们几乎是有求必应,呵护备至。中国传统的父母都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这使军校学员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别人帮助他、关心他,他就应该表示感谢,并且在别人需要时也要给予别人帮助关怀。父母是孩子责任意识教育的启蒙老师,只有在家中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爱关系,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又学习到怎么样去爱别人。

再次净化社会责任教育环境。当前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有的人却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的“极端功利化”倾向。因此,当代军校学员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与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有很大关系。净化社会风气,消除不正之风,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气氛才是加强军校学员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3.锻炼坚定意志,促进责任行为的养成

军校首先还是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责任管理机制,对学员的行为有一个基本的约束;其次,引导学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切身体会到被需要的感觉,这不仅十分有利于他们站在更高的角度体验关心、感悟责任,也使得他们感受到对社会、对他人负责本身就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获得实现的过程,从而指导自我责任的行为修养,产生责任认识和责任行为相结合的需要,进而内化为责任意识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责任教育范文5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 教育 必要性 基本策略

Abstruct The reason to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responsibility, on the on h,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important, it is the kernel of moral, it is the most general scale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the basic quality of talented person, on the other h, the reason is the los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modern society; human always put personal interests on the social interests, put personal development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ut personal ideal on the social ideal. To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taking into ac four factors of society, family, school personal, collaboration to promote four factors, rather than from a single aspect.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necessity strategy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将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未来教育的战略主题,将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社会责任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为此,有必要对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推进策略进行分析。

一、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一)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个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上,从社会整体利益转向个人利益。一个人光做好人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做一个有用的好人。所谓做一个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然而,有些人无法抵挡金钱、物质的诱惑,把追逐个人财富、名利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

第二,在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上,从社会整体发展转向个人发展。目前,考研、考公务员热在大学校园里悄然流行起来,对于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自己、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规划、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大部分人考研考公务员的动机都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和前途,而没有真正考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哪些方面的人才。

第三,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上,从社会理想转向个人理想。 如今的社会,由于受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影响,青年人大谈个人理想,而很少谈及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问题。以前所宣扬的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为祖国的富强振兴而奋斗的精神越来越少。

(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受到不良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国人的责任感出现缺失和淡化现象,一部分人偏重个人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社会方面关心的较少。过去,人们把以爱国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追求标准。然而,现在却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倾向于把实现个人利益看得比其他利益更为重要,在面临选择时更加偏重实利主义。

第二,学校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其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师的传授说教为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非常少,而没有亲身实践的经历则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造成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意识不强这样的问题。

第三,家庭原因。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现在的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对他们是关爱有加、过分溺爱,从而导致现在的孩子就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出现了问题,不知承担义务,养成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恶习。这些孩子进入社会后,难以树立健康的社会道德意识,很难适应社会群体生活,很难用社会规范来约束其行为。也难以形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

第四,个人自身原因。如今的一代青年人基本上都是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少经历过真正的挫折,也很少接受挫折教育,导致抗挫能力很弱。另外,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力薄弱等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更无从谈及认识到历史和时代所赋予自己的使命问题。

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责任感是道德的内核。任何道德都是相应责任的具体体现:师德是教师的社会责任在道德领域的内在反映,医德是医生的社会责任在道德领域中的内在反映,家庭责任在道德领域中表现为家庭美德……。有责任感的人,会自觉的遵守法律,服从各种道德规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认真负责,会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反,缺乏责任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言行极不负责,甚至不顾基本的道德规范,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第二,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评价最一般的价值尺度。社会责任感是对每一个人共同的社会要求。当代的“活雷锋”郭明义之所以成为我们当今时代道德的楷模,主要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这样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使我们相信,人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道德大厦的基石,离开了社会责任感,道德教育就无从谈起。

第三,社会责任感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学校里走出的毕业生他们将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那就是职场新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会把他身上的责任感融入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之中。反之,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工作也不会很出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21世纪的人才应掌握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通行证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并指出,没有第三张通行证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没有意义。这“第三张通行证”就是讲人的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责任感对人生的发展,对能力的发挥以及对纪律的遵守都具有特殊的影响。

三、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基本策略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自身四方面因素共同发挥的作用。因此,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自身四个方面同时进行,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单一的渠道:

第一,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有利于责任感培育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而这种道德氛围的形成主要有赖于政府的价值引导,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建立健全的行政、法律、经济的措施与政策,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学校要加强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责任感。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感,可以从完成作业情况、讲安全、讲卫生、遵守班级纪律等点滴小事做起。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负责任的良好责任感,要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同时要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共同努力。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责任感培养。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堂,家长或监护人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权威的人。家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影响自己的孩子,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做一个诚实、文明、守信用的人,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兄弟姐妹、邻居朋友和谐相处、互相帮助,逐步形成努力与人合作的责任意识。

第四,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增强其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起点是个体对责任对象的主动关注,拉近与对象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把个体融入到相关事物的关联之中,这是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关键。一个人的一言一行虽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支配其言行的主要动力却来自于主体本身,所以,学生自身要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深化自己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让自己更多的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切身参与其中时,学生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才能内化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履行责任的意识水平,进而更好地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于浩华.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3-76.

[3] 宋加木,王娟,巩其亮.西方文化冲击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省团校学报.2008(2):18-19.

[4] 熊良华.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1990(2):20-23.

[5] 于浩华.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3-76.

[6] 廖安辉.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5,(6):27-29.

[7] 刘飞,刘义.责任感问题的理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3):155-157.

[8] 刘兴翠.从培育责任心开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教学,2002,(11):52-53.

[9]《学习―内在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1996.

[10] 孔伟红.论当代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与培养[J].湖湘论坛,2008,(5):112-113.

[11] 韦琼芬.浅谈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9,(5):5-6.社.1996.

[12] 刘铁芳.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与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2):26-30.

作者简介:

孙莹, 女,汉族, (1989― ) , 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研究生。

责任教育范文6

某中学一走读生,在当天放学回家后,瞒着祖父母骑着家中的摩托车在外游荡,不幸与路口处驶来的一辆三轮车相撞,当场身亡。家长找学校闹,说“我的儿子死在从学校到家里的路上,学校要偿命”……

尽管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已经恪尽职守,可不管你多尽心尽力,出了问题就是老师的责任;尽管很多学校逢会必讲“安全第一”,还订立种种安全责任状,但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出了问题,责任往往总能牵扯到学校。在这种教育“无限责任”的威慑下,老师教育学生肯定不能打(哪怕是轻轻的敲他一下),也不能批评太重(万一他想不开呢),工作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整天为学生安全提心吊胆。难怪乎,越来越多的老师表示不愿当班主任了;一些学校为尽最大可能地确保学生“不出事”,禁止过去会组织的学生野外郊游、假期实践活动,甚至连体育课上稍有风险的“跳马”“单双杠”等项目都取消了,做的只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哪还敢让学生经受锻炼与磨炼,去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与能力?

学生毕竟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可是,这样“安全‘圈养’”、“精心‘呵护’”出来的“花朵”,能经受住社会的风浪和生活的摔打吗?到时,他们受的伤害可能会更多,而这是为人父母者当初所希望看到的吗?作为家长,爱子心切完全可以理解,但应为之“计深远”,自己首先要负起“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挑起“第一责任人”的重担,不当“甩手”家长,把一切都寄望、归责于老师和学校;要给老师和学校一定的教育空间,尊重老师和学校的“惩戒权”,支持老师和学校对学生进行合理、适当的锻炼与磨炼,理性对待学生出的问题,宽容与谅解老师工作的疏漏,和平协商或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家校间的纠纷与矛盾。作为老师,要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提高教育艺术水平,积极学习、深刻领会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了解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案例、成因、预防与处理办法,时常警醒自己,及时消除和化解安全隐患,努力规避学生校园安全事故;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取得家长对老师和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在学生事故面前,面对家长的蛮横、无理取闹,学校首先要担起责任,顶住压力,依法维护老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可以单独或联合聘请专门的律师作为学校的常年法律顾问。学校虽然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经不起折腾,但遇到此类“学闹”,也不能用所谓人道主义的方法去化解问题,让“哪个闹得凶,学校就赔得多” ,以致陷入恶性循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做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支持老师和学校依法执教,保障老师和学校的权利,对学生事故的处理,可设立专门的纠纷调解机构,并积极参与校方责任险的投保,减轻学校的经济理赔责任。

上一篇草原文化

下一篇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