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管理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责任管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责任管理论文

责任管理论文范文1

1、责任成本概念

责任成本指的是将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根据“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按照责任者的可控程度对成本进行划分和归集。一个中心的责任成本是其能够控制的所有责任成本之和,而项目部的责任成本则是项目部所有中心的责任成本之和。责任和成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成本是责任范围内的成本,责任是成本范围内的责任。二者相互包含、有机统一。

2、项目成本与责任成本的区别

明确的区分项目成本和责任成本对研究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的管理至关重要,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成本的构成不同。

项目的成本是一个项目的具体成本,它主要指的是制造成本,按照产品进行归集;而责任成本则包括施工中所有可以认为控制的成本。其构成只包括施工项目制造成本的组成项目。

(2)归集方法不同。

施工项目成本是按建筑产品的种类进行归集的,而责任成本是按不同的责任中心来进行归集。

(3)产品与责任单元之间的关系不同。

项目成本仅仅是建立了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是同一产品又包含了若干个责任单元,项目成本并未将成本进行细分,化成若干个责任单元,不利于成本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而责任成本建立了成本和责任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每个责任单元对其的责任成本进行负责,期末根据责任成本的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责任成本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

1、总体性原则

总体性原则是责任成本管理中最根本的原则。施工企业的每个责任中心都不是独立的,他们都是项目整体责任中心的一部分,每个小的责任中心责任成本之和构成了项目经理的责任成本,任何一个责任中心成本的变动均会引起整体责任成本的变动。这就要求,以班组为单位的小的责任中心应当充分考虑项目的总体目标,认识到自己在总体目标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为了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各层次责任中心的目标应当与总体目标具有一致性,实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2、可控性原则

责任成本在进行划分的时候就是按照该成本的可控性进行的,因此可控性原则是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企业在编制预算责任成本以及在考核年度责任成本的时候,必须将所有能够控制的成本编制在内,不可有遗漏,从而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统一。

3、独立核算原则

责任中心是对责任成本的细分,每个责任中心都有归属于本中心的责任成本,责任成本不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因此,任何一个中心都应该有专属于自己的责任成本核算部门,独立的核算本中心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为本中心服务并且及时的上报成本发生的情况以及工程的进展。

4、及时性原则

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作用能否有效的发挥,关键就在于责任成本的信息是否能够及时的传递到责任成本管理部门并且迅速的完成信息的反馈。因此,每个责任中心都应当按照要求,在工程实施的每一个阶段根据成本费用的发生情况及时的将信息汇报给核算部门,确保阶段性任务的顺利完成。

5、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是责任成本发挥作用的关键。责任成本设置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将成本进行细分,赋予每个责任中心一定的经济责任,然而仅仅赋予责任是不够的,只有同时给予一定的权利,才可以促进责任中心更好的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为了鼓励责任成本更好的完成,根据责任成本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奖赏,做到奖罚分明,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各责任人在成本控制中的积极性。

三、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的管理主要内容

1、建立项目责任成本组织机构

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的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个动态管理,应当贯穿于项目施工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管理过程当中,涉及到采购部、项目部、财务部等多个职能部门,因此,在整个责任成本管理过程中,应建立起由企业各级行政第一责任人总负责的专门机构来实施责任成本管理。每个项目的经理是项目的总负责人,同时也是项目总责任成本的负责人,对整个项目的可控成本负责。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责任成本核算小组,主要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建立章程,组织项目的主要领导人员讨论设立《责任成本核算与考核细则》,使得责任成本在后续的实施过程当中有章可循,帮助财务部门等做好责任成本核算的后续工作。另一方面,将责任成本进行细分,分解到每个责任组中。施工企业的每个项目组一般都会再进行细分为班组,把每个班组作为责任成本考核的主体。根据班组的人员构成、工作量与任务量合理的制定责任成本,再加之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但是仅仅依靠项目经理、财务部门以及责任成本组织机构是不够的,综合办公室、责任成本管理部门等还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责任成本教育,从观念上树立起责任成本的意识。比如,通过墙板、广播、知识竞赛的形式普及责任成本的概念,大力表彰节约成本的先进事例,力求使得责任成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只有宣传教育和责任成本组织机构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为责任成本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责任预算的编制

项目责任成本预算是指各个项目责任中心在开工之前,根据以往的经验同时结合同行业的标准,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本施工项目完成一定工作量所要发生的成本水平。责任成本预算中制定出来的责任成本是各个责任中心生产中规定的最高责任成本限额。在项目结束时,企业将根据责任中心成本完成的情况来绩效绩效考评,确定相应的奖惩。而各个责任中心成本的制定是坚持“自下而上”原则,逐层编制。以材料价格、工人工资、项目组织等为依据,根据工程的工期进展测算形成最终的预算总额,再将制定完成的预算总额根据每个责任中心任务量的大小进行细分。施工企业所编制的责任成本预算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进行现场考察之后根据实际的情况科学合理的编制责任成本;第二,制定的责任成本的标准应当采用定额成本法,定额成本的制定要有理有据,不可随意编造;第三,企业制定的预算责任成本应当符合改项目的发展规划,所涉及到的责任成本项目必须是施工过程中即将发生的,不可与施工过程无关;第四,对预算进行动态的管理。责任预算不可能一次性编制成功,由于一些不可见因素的存在和发生,责任预算总是处在不断的动态调节当中,因此应当根据发生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

3、责任成本的会计核算

企业进行责任成本核算的时候应当坚持“谁负责,谁控制、谁承担”的原则对企业发生的直接作业成本、现场管理费用、其他工程费用等进行核算。项目部应当设立责任成本总账,各成本责任中心设立责任成本明细账以及辅助账。比如,各责任中心根据自身的施工需求建立人工费用日报表、材料消耗日报表、机械使用费分配表、小型机具使用表等以及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表单,整理编写工资计算表、验工计价表、材料消耗月报表等月度表单。再根据其是否还包含下手的责任中心,可对核算科目进一步的细分。建立起有助于责任成本核算的财产管理与盘点制度、内部价格转移制度、稽核制度等,并以责任成本为基础定期的向财务部门报送责任成本控制表。

4、责任成本考核与分析

责任成本的考核是实施责任成本管理的落脚点,同时也是绩效考核的关键。是评价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责任成本的考核可以分为两个层级:分层考核和集中考核。分层考核指的是上下层之间的考核。比如,领导者对各科室负责人责任成本的考核,各科室负责人再对本科室工作人员责任成本的考试,施工队队长对队员责任成本的考核等。而集中考核则是在分层考核结束之后,项目组组织部分的管理者对总的考核结果进行最终的确定,根据实际的情况再进行细微的调整,以保障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比如,项目的考核分为三个阶段,准备期、施工期和收尾期。施工准备期和收尾期的绩效考评结果直接与责任成本完成情况进行挂钩,而在施工期的考评除了要与责任成本有关,同时要与工期的进度、质量施工是否发生等情况挂钩。收尾期的考核结果,管理者根据项目总体的完成情况进行细微的调整,从而实现质量与绩效相符合。考核结束之后,相应的分析程序不可忘记。分析不仅仅是对事后责任成本结果的总结,表彰先进责任中心,同时还要对整个责任成本控制的过程进行分析考核。诸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的超支情况进行分析。以材料费用的分析为例,造成材料费用实际消耗情况与预算不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盲目采购、价格上涨、施工工艺不优造成浪费、施工不按设计要求进行等等。通过事后认真的分析,查找出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制定措施及时纠正,必要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结语

责任管理论文范文2

(一)目前在企业中,项目责任成本的管理体系中还存在某些问题。

业务水平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因为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基础还有些薄弱,在企业中,这方面的人员配备还存在这很大的缺失,在这方面的工作人员很多因为实践经验的欠缺,要想独立的完成工作还有着相当的难度。在企业中,或许在一些个别项目上已经进行了责任成本管理的副经理,但是在副经理以下的工作人员的配备还不够完善,在完整性上还明显不足。在一些公司新接手的项目上,更多的是以月为单位来进行核算,这样就造成了工作量远远超过了责任成本管理人员所能承受的程度。其次,现在责任成本的管理方面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的增加,原来可以胜任这项工作的老员工也开始显得不能胜任了,这就要求进一步的提高这些员工的工作能力素质。

(二)责任成本管理的内容还不够全面,控制的程度还不到位,很多制度得不到落实。

有一些项目管理者,他们只重视控制和经济相关的开支的控制,对质量、安全、施工配合等几个方面造成了忽视,还有一些管理者只重视了某一个部门的管理职能,忽视了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应有的只有和配合的需要。另外因为在项目进行后,短期内就开始进行评估,而在评估的过程中,在资料上海不够齐全,这就造成了准确性方面有所打折,这就造成了预算空间太大。还有些项目没有进行责任成本算的逐级控制和二次分解。这就导致了责任成本控制变得更加的粗放。有的项目虽然进行了责任成本预算的二次分解,但其中的分解过程存在很多不科学支出,对于动态的调整也不够及时。

(三)劳务分包的不规范。

在企业的项目中,一些项目在劳务分包的方面并没有遵照公司的制度执行,对施工队伍进行评审和选择,而在实行劳务招标的的过程中,往往就只是在走形式,实际上是从少数人的利益出发来进行这些项目的分包队伍的选择,这样的分包队伍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而这样的责任损失就要完全由项目来承担。同时这些分包队伍所作的工程中,如果在以后出现什么问题,这些工程的维修也会由项目来进行负责。虽然这几年来,企业不断加强了项目分包的管理,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没用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为项目的分包而出现的纠纷依然层出不穷,由此为企业带来的损益也依然呈上升趋势。

(四)成本核算的操作没用到位。

在企业中进行责任成本核算时,要按照核算期来进行项目实际成本和责任成本进行分析,这种项目经济分析活动是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等的主要依据。在目前的成本核算体系中,主要问题是成本核算的方法需要得到提高,如果是在责任法成本核算的报告中有差错和和漏洞的出现,就会严重的影响到成本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是项目管理的各个项目部门和公司的对口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很存在着严重的缺乏,不能星辰联动的机制,这样导致了成本核算数据的不准确。还有就是项目部不能进行实践的成本和预算成本之间的分析,及时的找出存在的原因,采取措施来降低项目的成本。

二、如何做好项目责任成本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体系

对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方面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明确的界定,为这些部门和个人赋予相应的权利,让他们能够更加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让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方面的每个部门和每个职工都要餐饮具到成本管理中去,在进行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有对普通员工的作用引起重视,发挥出每一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把责任进行逐层的落实,让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工作的每一个部门都有人管理,每一处的责任都有人承担,每一个工作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让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工作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二)做好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中的责任预算

责任预算的核定,是给予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的最大的额度,是进行各个责任中心的绩效考核以及工作衡量的标准,对于责任预算,每一个责任中心够可以进行预测、规划、计量、统计、调节以及控制。因此要根据责任预算的可控性的原则把目标成本分解到每一个责任呢中心区,每一个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或是费用也必须是可以进行控制的。对于那些不可控制的成本,就要使用分级管理、收支平衡的方式来纳入到责任预算当中,并且不加入到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的考核上。责任预算要使用逐级上报,然后逐级进行水牛皮下达的管理方式。在每一个项目的开工之前,相关的业务部门要向预算和计划部门提供有效的施工组织设计图、日工资、材料费、机械台班费、管理费、材料运杂费等等各种和项目相关的各种资料,然后由计划部门来进行汇总编制责任预算。

(三)严格进行劳务分包的招标和结算

要严格的进行每一个劳务施工队伍的各种信息的登记,比如说每个施工队伍的资质和信誉等等,然后进行严格的审查,然后进行分解的管理制度,在进行周密的劳务分包制度的基础上,对劳务分包过程中的各种验工计价单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特别是其中已经完成的工作量和已经消耗的费用严格的审查,对分包队伍所产生的费用要进行及时的清算,劳务分包队伍的验工计价单要由各个责任中心进行联合的签订,以确定是否有需要扣除的费用。如果是一些诚信不足的承包队伍,那么企业就要和材料供应商进行直接的结算,这些款项要从工程款中来进行直接扣除,以免出现承包商在购置材料时出现赊欠账的现象。同时还要定期的进行承包队伍的工程的仅需统计,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来进行拨款,在项目部进行责任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项目部也要加强对各个成本管理核算的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

(四)加强责任成本的日常核算。

要做好工程数量的核算以及做好台账的控制,分类对工程数量施工图设计量,现场技术交底量、责任预算量和实际支出量进行核算和控制。对每个不同的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的界定。项目责任成本核算要对各类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正常的归集,对费用的要素进行正确的划分,同时还要注意和验工计价、材料核算做好衔接。材料核算和管理方面,要进行材料库存和定额发料制度的健全。

责任管理论文范文3

在很多校园安全事故中,学校负责人安全责任意识较薄弱,尤其是校长,作为整个学校的统领者和管理者,更要树立起安全防范意识,将安全放在所有工作中的首要位置,时刻都不能松懈,校长不仅个人要树立责任感,更要在校园中营造整体氛围,形成安全维护全体行动的良好现象,全方位地使学生安全得到保障。

二、针对安全问题建立相关的制度规章

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对维护校园安全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对安全的规范提出了规章的限制,使学校人员都能在规章制度的范围内活动,避免因为违背规章而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现在在很多学校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校外人员随意进出学校,这种情况无疑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持证明进出的措施,学生进出校门要持学生证,工作人员持工作证,不明人员进出要提前登记并通知相关负责人。

三、加强学生校内生活管理

学生在学校内的一切活动都应在学校的掌握中,在生活方面更是要格外关注。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动,在课间或午间容易在走廊或楼梯上追逐打闹,从而容易发生磕碰、摔伤等意外伤害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学生平常的教育和管理,杜绝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比如在住宿这一方面,查勤人员一定要加强管理。随时掌握学生的数量和动向,一旦发现有学生未归要及时反映。避免因为查勤人员的忽视而使学生的安全受到威胁。

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责任管理论文范文4

(一)公路企业责任会计制度的内容

1.设置责任中心,对其权责范围进行明确。

严格遵循公路各部门运营活动的特征,将其进行多个责任中心的划分,对其职责范围进行明确,确保其能在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自身职责。

2.编制预算责任,确定考核标准。

层层分解公路企业的整体目标,将每个责任中心进行具体落实,作为企业运营活动开展及工作效率评价的重要依据。

3.建立跟踪系统,控制反馈情况。

对每一个责任中心进行预算执行情况跟踪系统的建立,将实际数和预算数进行定期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并进行分析,对运营活动进行控制及调节。

4.分析评价企业业绩,建立奖罚制度。

利用业绩报告定期地编制,分析和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将实际成果作为奖罚的标准,对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最大限度地调动,从而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二)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责任会计制度的设计原则

第一,责任主体原则。确保公路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充分享有运营决策权的同时,也要对其运营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相应经济责任的承担。遵循公路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责任中心的设置并进行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第二,可控性原则。考核、评价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各责任中心的业绩,将责任中心的自我控制为原则。如责任中心自身控制力度不足,其项目建设或经营管理中产生的费用将无法对实际工作业绩进行真实、合理地反映,进而影响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及成本核算的真实性。第三,目标一致原则。在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确定统一目标,也就是将企业整体目标向各责任中心具体目标的方向进行分解。但各个责任中心的具体目标必须和企业整体目标具有一致性,防止因过分追求局部利益使企业整体利益受损。第四,激励原则。要求确立合理有效的各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责任预算。主要含有两项内容:首先,合理确定目标,确保其可行性。其次,确保目标完成后的奖惩与其业绩相符合。第五,反馈原则。向各个责任中心进行财务信息反馈,确保企业财务人员能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掌握,进而有利于采用相应地措施进行目标及预算的调整。

二、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责任会计的核算形式及方式

(一)核算形式

为防止工作的重复性、降低核算的工作量,进而起到完善和巩固责任会计制度的作用,在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将责任会计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进行有效结合,进行责任中心的建立,对各责任中心进行责任成本明细核算。严格按照现行公路企业会计制度并与责任会计要求相结合,确保其核算内容、依据等资源的一致性,确保报表等统一性,这种情况下,公路企业责任会计的核算形式不仅要满足责任会计制度的要求,还要充分满足成本核算及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

(二)核算方式

作为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方式,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是各个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责任会计制度的应用可以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有效提升。公路工程核算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及机械使用费和其他费用等,由此可见,在各项成本费用中其核算的内容、依据具有一致性,这就为统一核算奠定了基础。公路企业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的前提下,进行成本类科目的设置及增设,其增设内容有主要基本生产等。

三、责任会计在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制定目标成本

公路工程建设主要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获取,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依据会计主体进行责任层次划分,在责任会计组织体系建立过程中,可以根据公路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责任划分。在责任会计中心确立时必须依据现行管理制度进行,公路企业的劳动成果主要包含公路建设,健全责任会计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投资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公路企业的社会效益。依据公路企业的施工定额及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其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的预测及进行成本控制,确保责任目标成本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二)划分责任中心

对责任中心进行科学划分是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问题,对公路各部门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对各责任中心之间的权责进行划分,防止责任推诿情况的出现。设置责任中心必须遵循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及单位现有机构编制、内部管理层次和劳动组织进行确定。按照公路财务管理的特点,并与具体项目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进行责任中心的准确划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可以将公路责任中心划分为几个部分,如:项目部责任中心、工程队责任划分等。在各个项目管理中,责任成本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活动,为提高公路工程项目责任管理水平,必须对其进行明确的责任中心划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公路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三)责任成本的预算和分解

在确保工程工期、质量及安全的情况下,责任成本预算是核定给项目部的成本限额,责任成本预算不仅是各成本中心的发展目标,也是考核责任中心业绩的重要依据。分解工程预算价,应按照市场经济对企业工程总成本构成的各项成本要素进行科学、有效地分开,为成本管理、控制及财务人员业务考核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按照公路工程总成本的构成,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分解,如:项目部责任成本、项目部上级机构成本等。其中项目部责任成本也就是项目部无额定利润的工程成本,主要有项目部自身的开支和项目部所属施工队的各项直接费用。另一个部分项目部上级机构成本主要是指上缴税金、间接费用及财务费用。这两部分主要掌控机构为项目经理部和其上级机构,在责任成本限额内项目经理进行施工组织施工,公路企业在控制及管理项目部成本时,必须确保在成本限额内将指导项目部的任务完成。

(四)责任成本控制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其主要特点为大规模投资额、建设具有较长周期及施工难度大等。在建设中所使用的原料、机械设备及人工等费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工程进度等。因此,在下达责任指标后,目标责任成本完成与否,不能仅仅依靠指标对施工主体进行约束,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多采用责任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公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如必须统一进行大量原料的采购,防止分散采购权,造成成本控制难度加大等,在目标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月度、季度或年度的施工计划,采购部门对公路工程选用的材料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主要进行各种材料的质量、价格及规格等方面的调查,对材料价格趋势进行及时有效地分析,遵循材料的使用情况及工期长短等进行有效应用,才能有效地降低实际成本。

四、结束语

责任管理论文范文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城市当中,用电量不断的增大,城市配电网建设显得尤其重要,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城网改造规划的内容以及对配电网改造规划编制的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再提出本人对配电网在电力工程建设当中的展望。

【关键词】

配电网;改造规划编制;电力工程建设;特点

1城网改造规划内容

谈及城网改造规划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城市配电网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的离不开电,而城市配电网其主要是指除了提供电源的输电线路、变电所以外,还包括配电网。[1]其中输电线路和变电所是为配电网所提供电源的,配电网有多个组成部分,其分别为:高压配电网、中亚配电网以及低压配电网。而城网实际上就是城市配电网的简称,对城网进行改造规划就是对城市配电网进行改造规划。城网改造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分别为:对原有配电网的改造和扩建后新建的配电网。在城网改造规划的具体内容当中还包括规划的年限、编制、经济分析以及改造安排。

2配电网在进行改造规划编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2.1注意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对于城市配电网来说,其不仅仅是电力系统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建设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电力行业还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其更是如此。[2]因此配电网在进行改革规划编制时,一定要注意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这样才能做到双向发展。

2.2注意符合城市配电的特点

城市配电共有六大特点,其分别为:①电网的负荷相对较为集中且符合密度额十分的高;②用户的用电质量要求都比较高;③由于配电网的设计标准比较高,因此在安全和经济的合理平衡之下,供电需要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④即使配电网的接线较为复杂,依旧需要保证其调度的稳定性;[3]⑤由于配电网在自动化这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对电网的管理水平要求也就比较高;⑥配电网当中有关的配电设施的要求比较高。

2.3注意对资金进行合理规划使用

目前,由于我国国家资金有限,给予配电网改造规划的资金是有限的,这也就要求规划人员在对其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合理有效的利用资金。那么相关工作人员在规划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对配电网的改造并不是由一个人来进行规划的,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首先都可以将自己的规划内容制作一个方案,然后对所有提交的供电方案进行参考选取,选出最佳方案。[4]而方案的选取标准则是以资金的投入和有效性为中心,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能够为供电部门和全社会带来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3对配电网在电力工程建设当中的展望

3.1合理布局电网结构

对于配电网的经济运行以及管理来说,对电压的等级进行简化之后,对其是有利的。目前,我国城市配电网当中所使用的电压有35kV、100kV、220kV、380kV等。那么目前我国城市配电网的发展趋势是将110kV的电压引进市区,将市区当中的35kV逐渐的淘汰。其实对于任何事物来说,完美、完善是其一直追求的目前。同样的,对于电网结构来说,一个合理完善的城市电网结构的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布局城市电网的结构,能够有效的满足城市居民现阶段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还能够满足、适应发展的裕度。[5]这相比我国以前城市配电网的布局,合理布局电网结构能够使电网变得更加的灵活。

3.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改造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越来越多的设备趋于智能化。对于城市配电网来说,技术的结合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技术已经成为配电网改造规划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配电网配置就结合了科学技术,例如:箱式变压器、架空绝缘导线等等的应用,对于我国城市配电网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只有不断的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充实自己,自己才能变得更强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配电网是保障城市居民日常用电的,因此对城市配电网进行规划改造是必然的。本文主要对城市配电网改造规划的内容以及配电网在规划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再根据本人自身的想法提出了两点相关的建议,希望对我国城市配电网的改造规划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梁嘉升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蒙阴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马建.宿迁洋河镇区域配电网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2]李志锋.中小城市配电网规划实施策略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

[3]史阳,辛文增.论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责任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要重视资产保险,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意识。本文以电力企业为例,首先分析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问题,提出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的管理策略,希望对财产保险管理工作有所启发。

一、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资产范围较广,资产规模较大,所以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风险出现的频率要远远大于一般企业,很多电力企业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往往十分巨大,不仅影响企业的资产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电网运行往往处于满负荷高负荷的状态,如果电力企业运行出现风险问题,就会导致电力供应和社会发展出现影响,而且电力企业风险往往较大,风险带来的危害也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的重要性,在电力企业出现风险进行资产保险,所获得的保险赔付款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进行全面恢复重建,有效缓解财产风险对电力企业运行带来的巨大危害,所以为了有效规避和减少风险危害,必须要对电力企业资产进行资产保险,确保企业长足健康发展。

二、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因素

(一)保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产进行保险,企业的资产保险费并不是一种额外支出,而是企业在正常经营发展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预防未来潜在风险的一种投入,当前形势下部分企业仍然将保险费当做一种额外支出,企业管理者的资产保险意识还不够,所以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保险意识和企业管理责任心,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管理协调难度大,进而加大财产保险管理工作难度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资产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在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一些实物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规模较大,另外一方面企业资产管理往往与多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组织调度难度较大,这种资产管理和财产保险的限制,影响了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很容易导致企业资产管理中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最终会影响资产管理和资产投保的数据真实性,导致后续的资产理赔和管理范围存在出入。

(三)缺乏有效的财产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形势下,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资产保险涉及到的方面较广,企业的资产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往往千差万别,部分企业在进行资产投保和索赔等具体保险业务依然采用的是手工收集数据,这种工作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资产管理和保险的效果。所以企业加强财产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往往难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工作开展受到较大限制。在加上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专业性较高,部分企业内部并不具备这种专业性技术团队,影响了资产管理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一)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

电力企业资产涉及规模较大,电力管网和电力设施以及电力企业固定资产都属于企业资产范围,所以在进行资产投保过程中,要选择数家保险实力强的保险公司共同承保,这样可以保证当企业出现资产风险时,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另外在进行投保过程汇总要保证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实力的保险公司进行共保,更好的缓解和转移风险。一般来说,财产保险机构和公司众多,在选择投保方式中要积极对各个投保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考量,通过对保险公司的服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更好的控制资产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以确保保险费率的合理性,让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实现更大的财产保障。

(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

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正确和系统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技术和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电力企业经营资产,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保险条款,从而有效为后续的资产保险打好基础,同时在资产保险中要包含可能出现的一切风险,比如电力运行险和机损险以及机损险和供电责任险,制定这些覆盖面广的保险条款,可以确保企业资产保险投保更加契合自身电力企业发展需要。

(三)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自身资产建立健全资产保险管理制度,尤其要对企业子公司和各个组织职能部门的资产进行归档管理,将企业资产保险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协管部门。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专业职能进行明确职责主体,不断完善企业资产保险制度基础,结合企业具体经营业务规范企业经营业务流程,有效从自身出发,强化企业的资产风险防御能力。同时还设定大面积灾害保险服务应急预案,从自身出发规避和缓解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灾害影响。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企业资产保险工作要结合企业资产规模和资产状态不断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资产管理系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有效利用企业资产信息数据库资源,对企业资产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索赔,重点跟进企业索赔,有效缩短资产风险索赔时间。对此企业要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召开相关的企业资产理赔协调组织会议,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资产风险理赔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发现资产风险理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研讨解决方案,积极跟进风险理赔情况,尤其要加强与承保公司之间的联系,在各个索赔阶段进行跟进,确保把企业资产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

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经营和管理情况对企业资产投保规模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邀请专业的电力专家和承保公司技术人员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进行防灾防损检查,对企业资产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同时要对各个风险种类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专业详实的风险防灾止损报告书,从而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参考,也能够帮助企业从自身出发减少企业资产风险。总体来说,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要重视资产保险,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在把握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础上,针对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问题,积极采取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以及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等措施,不断提高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效果。

参考文献:

[1]毛宏.我国企业保险体系的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7(02).

[2]沈钦松.浅谈发电企业财产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A].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02).

[3]王伟.企业财产保险行为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3(07).

[4]王伟.试论企业财产商业保险管理———胜利石油管理局商业保险管理剖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02).

责任管理论文范文7

煤化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同时为了提高其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煤化工企业从来没有间断过探索改善组织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近几年来很多企业都为了实现员工和企业绩效统一,建立了绩效考评机制。对于煤化工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建立全员绩效考评机制是其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煤化工企业朝着人本管理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

全员绩效考评;企业管理;实施

企业想要开展好以人为本的管理,培养员工的技能和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企业内部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其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每个方面,要求企业全员都要参与到绩效考评的工作中来。近年来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全员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都加快了实施全员绩效考核的脚步。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全员绩效考评在煤化工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一、全员绩效考评的概念及煤化工企业实施的意义

1.全员绩效考评的概念。

绩效考评是对员工的工作状况以及工作的结果进行测定和评价,也就是以员工的职务为标准来评价员工在一段时间内对于企业所作出的贡献。现在绩效考评不再只重视评价的结果,而是兼具评价过程,不再只重视惩罚而是兼具改善。采用的评价方式也是转向了双向的沟通和交流。

2.煤化工企业全员绩效考核的意义。

对于煤化工企业来说,实行全员绩效考评有利于其进行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调整员工职务的根据,以此来达到合理用工、合理用人的目的。其次是分配劳动报酬的依据。煤化工企业和绝大多数企业一样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所以需要对员工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衡量,在企业中建立全员绩效考评可以更加准确的衡量员工的劳动,为按劳分配提供依据。再次,可以更好的对员工实行激励措施。考核本身就是一种激励,通过对员工的考核对于其表现好的地方可以进行奖励,对于表现不足的地方要找出其问题所在,并且要明确员工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使更多的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比较旺盛的精力,从而完成组织的目标。最后是员工进行培训的根本。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对企业的员工事项绩效考评可以对员工的情况了解的更深入细致,从而可以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也为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员工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同时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价值。

二、当前煤化工企业全员绩效考评的发展现状

企业经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收益,使企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煤化工企业规模的扩大,相关管理理念的革新,煤化工企业也变得更加重视绩效管理,并且在全员绩效管理的实施中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不少问题出现:

1.员工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煤化工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员工都觉得绩效考核就是每年所填写的那几张考核表格,相互测评打分,几乎每年都是同样的形式,所以实施与否并没有什么差别,会对绩效考评的实施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实都说明了员工没有正确的认识绩效考评体系的重要性,他们对绩效考评的认识也仅仅是考评这个环节。

2.绩效考评的随意性过大。

在煤化工企业的全员绩效考评中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定量指标少,定性指标多,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也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一切考核都是根据考核者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的。因此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考核的正确性也因为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误差。比如考核者在对和自己比较相似的员工进行考核时,一般会对他们做出比较有利的评价;或者是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这些比较经常发生的行为都使得绩效考评失去了本身的作用和价值。

3.绩效考评方法比较单一。

对员工的绩效考评需要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需要合适的考评工具来进行考核,但是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考核手段单一,不适用量化测评工具,使得绩效考评的实际操作性大大奖励。另外针对考核体系的设计也有不科学的地方,不管是考核体系过大或者是过细都会降低考核的可操作性。如果考核体系比较笼统的话,会使考核过程中使用的考核标准过于的模糊,会不好掌握考核的尺度,另外考核的结果也会和考核者的素质息息相关。如果考核体系过于细化的话,会使考核的程序变得十分繁琐,增加了考核者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导致考核无法正常有效的执行,所以很多的考核者就只好走过程,降低了绩效考评的可信度。

三、煤化工企业全员绩效考评的实施方法

1.煤化工企业实行全员绩效考评需要遵循考核原则。

绩效考评是一个过程,想要促进全员绩效考评在煤化工企业中更好的实施,就必须要做到:第一,考核的标准一定要制定的科学合理,规范客观,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第二,考核的程序必须要可行。考核的程序需要尽可能的简单和直接,以此来确保考核可以有效的实施;第三,考核的结果需要公正有效。想要确保考核结果的有效,必须要建立起考核的审核和监督的系统,对考评者的权责进行考核,明确考核者的责任。第四,考核的结果要与个人岗位工资晋级和职务升迁挂钩。

2.煤化工企业实行全员绩效考评需运用“三个延伸”。

2.1从重视过去延伸到重视未来。对员工实行绩效考评一般都是对员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表现进行评价的,所以它评价的是员工过去的得失,以考核的结果来对员工过去的表现进行一个总结,前瞻性并不明显。所以现在需要转变之前的那种想法,要向前看,帮助企业进行前瞻性的看待问题,充分的利用绩效考评的结果,对员工进行合理的评价,及时的发现员工在工作方面的问题,有效的帮助员工和企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障碍进行合理的预测,帮助员工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更好的完成工作,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

2.2从重视结果延伸到重视过程。之前对员工的考核重视的都是考核的结果,而绩效考评则十分的注重考核的过程,它所关注的是考核的每一个环节,对员工进行动态的管理,而且也会对整个的考评过程进行追踪。如果只重视考评的结果,就好像是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样。而决定一位员工能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往往是其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的时候一定要把重点转移到考评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上,实行动态的考评。监控考评有没有偏离预定的轨道,进行及时的追踪,让员工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顺利的实现晋升,最终达到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双赢。

2.3从重视奖罚延伸到重视能力。对员工进行考评的主要目的就是依据考评的结果对员工实行奖罚,绩效考评所重视的不仅仅是对员工奖罚而是要在奖罚的基础上根据考评的结果来详细的分析原因,对于一些能力不足的员工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能力。在煤化工企业中实行绩效考评,根据考评的结果对高绩效的人进行表彰促进他们更快的进步,这样就会产生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对于低绩效的人需要淘汰,如果无法淘汰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防止有人掉队。当然不仅仅要重视奖罚,还需要更加重视员工能力的培养,找出高能力和低能力员工之间的原因,制定培训和发展计划,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最大限度开发员工潜能,促进员工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当前煤化工企业进行不断的改革,对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其更好的发展需要对其员工实行全员绩效考评,这种考评方法的顺利的落实会促进企业和员工实现双赢。

作者:方国辉 单位:神华宁煤集团烯烃二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刘舟平.企业管理中全员绩效考核科学实施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217.

责任管理论文范文8

1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义

计算机信息技术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大大增加,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促进了管理方式的转变,特别是推进了人事档案的利用率,人事档案就是为人事工作服务的,通过对软件的开发应用,可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人事档案资源集成模式,这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完全满足了当今时代对档案工作的各种需求,符合社会发展,服务了经济建设。

2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的配备不完善

有的地区不能完全实现电子管理,有的地区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却不能联网,不同的差异造成我国档案信息还不够健全,有的地方或单位,在现代信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传统的人工管理,对现代管理科学持怀疑态度,不重视电子信息管理,对基础设施配备不全,特别是基础设施的计算机、扫描仪、网络等缺失。影响了人事档案信息的发展和有效传输。

2.2缺乏统一规范的信息化管理标准

有的单位因为不想公开信息,没有把人才信息公布出来,或者只通过局域网进行内部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科学,实现信息管理的前提是标准和依据,只有标准完善了,才能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的质量,实现作用功能。现实是,有些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管理,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造成档案信息网络不够通畅,无法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使现代档案管理不能充分展示其强大的功能。

2.3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档案管理的好坏关键在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决定档案管理的重要因素。我国还没有人事档案管理高素质专业人才,许多管理人员都是临时的,或者不够专业,整体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内,在现代信息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远远无法满足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有些管理人员粗心大意,档案输入信息,为人事档案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带来较大的风险。

3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策

3.1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

要想很好的进行科学管理,就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实现技术设备的快速更新,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这是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硬件设备,是信息化管理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档案信息传输和共享的主要方式。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向现代化发展。

3.2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化

目前,我国各级人事档案管理不完全是电子化的,还有纸质材料,这是我国现行体制决定的。档案管理部门要同时对两者进行收集并形成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维护将原始档案信息和档案资料录入微机,最终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

3.3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安全是共存的,二者相互协调统一。只有不断强化档案信息安全,才能保证信息不泄漏。在档案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需要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网络权限建设,加大安全保护措施,对违法泄漏使用信息的情况,要做到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层面,保证网络安全可靠。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到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能随意泄漏相关人员的信息,为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提供多重保障。

3.4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利用计算机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档案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提取和加工,通过不同载体实现数字存储,形成远程传输和交流,满足人们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各种需求,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不断开发创新各项环节流程,使人事档案发挥更大的作用。

4结语

计算机技术普及到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已经完全实现了由传统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管理的转化,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计算机和软件的应用熟练程度,提升素质,加强安全管理,提速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使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能够在社会和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李锐 单位:吉林市市政设施管理处

第二篇:信息化建设下的档案管理论文

一、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就当前的情况分析,虽然大多数人已开始认识到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是学校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依然没有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且其均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而是片面地把工作重心偏向于学校教学管理及经济效益上。加上许多的档案工作者均不是专业人士,因此思想上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还不够,导致对档案工作的细心不足,使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无法有效开展。

2.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缺乏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在起始阶段需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形成信息化的管理环境,然而许多大学却过分地强调科研建设等方面,且科研方面的经费比重偏高。而在基础设施方面均使用一些严重老化或濒临淘汰的设备,严重阻碍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相互协调发展,进而使得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得到实质性进展。

3.建设制度规范化不足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大多来源于学校各个学院和管理部门,然而当前各部门的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化,没有一套完整且适用于信息化发展的采集、整理、储存及借阅制度。此外,学校收集档案的过程也缺乏系统性,没有实现较高水平的现代数字化管理,因而无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导致最终严重影响学校档案管理的成效。

4.建设标准化薄弱

由于学校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态度不够端正,致使管理工作分散性和随意性明显,严重缺乏必要的统筹性和协调性,造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下降,从而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此外,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的低下以及技术保障的缺乏,同样是广播电视大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广播电视大学需正确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转变其传统观念,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一同纳入学校的未来建设发展规划中,且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该认真听取相关工作人员对当前的工作汇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物力、人力的投入,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档案管理者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而档案管理者不仅需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应加大关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可号召师生共同加入建设队伍,并向其详细讲解档案及相关法规,从而提高师生对档案的认知度,使其充分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1]。

2.切实加大资金投入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设备是最重要的基础因素。首先,广播电视大学需投入一定的资金以配备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的硬件设施,从而防止受到辐射、电磁干扰等影响;其次,还可设计开发或者采购通用型的档案管理软件,使办公自动化的系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融会贯通;最后,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者还应加强安全警惕,严格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采用防火墙、身份认证、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进行防护,时刻做好防范黑客攻击的杀毒防毒工作,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护档案安全[2]。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在硬件保护工作和数据备份的工作方面加大力度,以便发生故障时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与恢复工作。但是在资金的使用方面需科学规划,学校可将科研、教学等信息化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集成综合优势,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用,进而实现学校的全方面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共同进步与发展。

3.规范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需科学制定统一标准,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据可循和有序发展;其次,有效构建广播大学档案信息体系,使档案更加完整有序,而且更方便进行查阅工作;最后是改变“轻利用,重保存”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档案信息服务不断延伸至知识服务及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这不仅给学生和学校的教职员工提供档案利用的服务,而且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具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使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管理可和社会的各个部门及各个方面间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同分享的开放局面。

4.建立规范标准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学校应全面推进标准规范化的制定与执行,加强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从而实现档案信息可资源共享的目标。就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建设而言,需从内部协调与宏观调控两大方面着手。内部协调针对的是广播电视大学本身,对学校自身而言,档案管理部门需积极配合并参与电子校务建设,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进行有效协调档案管理信息化与电子校务间的关系,使其不冲突且可有效衔接,这不仅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收集电子档案信息的繁杂程序,而且可通过网络共享这一有利平台为学校其他部门提供高效服务。宏观调控则是在现有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对各大院校的指导与监督,从而确保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利进行。与此同时,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已越来越多采用光盘或磁盘将文件资料进行归档,传统的分类方法、档案整理及记录标准均无法完全适应,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广播电视大学根据新的标准制定出系统的规范化体系,并切实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广播电视大学应正确认识其自身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进而逐步加快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作者:白玫 单位: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下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一、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人事档案管理本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各类档案知识与技能,虽然现今人才吸纳步伐加快,但是在更新换代方面仍旧压力巨大,受人员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影响,在管理工作方面心力不足,造成诸多问题。人事档案工作目前管理由老中青三代共同努力,虽然一定程度上改革了管理现状,但是很多部分人才断层、专业高素质人才缺乏的现状并非一天可改,由此决定了人事档案管理完善的长久性与必然性。

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

(一)增强管理意识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转变管理意识,摒弃传统管理理念,将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作为管理目标,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将其管理纳入到单位发展的一项基础内容中,作为战略性工作来进行,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方案,加以规划与建设。成立相应的组织,明确各个组织人员的职责,精心设计组织任务,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若有突发事件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摄像监控技术,及时知会,根据单位的用人守法诚信记录实施分类监管。

(二)实现信息化建设

首先,高清扫描。购买先进专业扫描仪、高倍数码相机,实现两者联合应用,重要是处理单位内部扫描仪不能够处理的文件,可采用高倍数码相机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档案管理实际情况,选择对色彩要求较高的扫描仪,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按照文件的正确顺序,结合色彩的不同给予区别处理。一般情况下,应按照黑白二值文件、灰度文件、全色文件来进行处理。其次,图像处理与储存。当完成人事档案的扫描工作后,进行图像处理,将其储存在档案数据库中。应做好人事档案图像的筛选工作,将有问题的档案挑选出来,并利用图像处理的技术对有问题的图像加以修改,做好标记,后重新扫描,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对于人事档案的裁边一般采用色彩模式,将多余的白边去除掉,缩小图像文件内的容量,进而减少电子档案的存储空间。再次,建立数据库。当人事档案转换为图像后,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进而提供网络查询,实现资源共享。在此过程中由专业人员来建立,并予以完善。最后,还应做好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工作及信息备份工作,在文件格式的选择上建议使用PDF格式,避免数据内容的随意删改;做好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工作,防治病毒侵犯。

(三)探索档案资源利用价值

在档案管理中,应用档案服务其他部门工作提供切实支持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与包括公安、司法、工商、民政、银行、税收等部门在内的有关单位做好信息链接,发挥信息共享的优势,完善档案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另外,还要加强补充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尤其是干部人事档案方面,要加强对其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工作绩效、道德品质等方面资料的收集,确保及时反映个人状况,为干部人事管理服务。

(四)提高人员管理水平

一方面,加强道德素质的提高。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树立“爱岗敬业、服务群众、严格管理”的观念,并严格遵守档案的法律法规,确保档案内容正确性,不得擅自利用权力查阅档案或泄露档案内容。另一方面,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人事档案管理,或派遣本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到附近单位学习,进而将外单位的先进档案管理方法引入到本单位中。同时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学习网络化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网络化管理技术与手段,进而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以上途径,最终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使人事档案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人事档案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在人事派遣上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信息网络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符合当前档案管理趋势。因此,本文通过转变档案管理意识、实现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资源利用价值、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几方面加以分析,旨在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作者:朱庆华 单位:中共抚松县委干部档案馆

第四篇:信息化建设下档案管理论文

1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重要因素

1.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因素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对档案信息管理的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部门没有一套完整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对档案信息建设的认识及管理严重不到位,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只对档案信息进行了收集,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利用,没有发挥出档案应有的价值,严重的浪费档案的存在价值。

1.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观念因素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只将档案信息收集、保管就没有任何任务了。但是,随着城市人民群众对信息资料的不断提升,对存储的档案信息利用已经远远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学会如何利用档案的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大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仍然没有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档案管理难以达到要求。

2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2.1数字化、网络化不等于信息化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非常广,其中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信息数据库及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及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所以,档案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不单单只是信息的建设,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2.2立足现实,加强标准化建设

档案信息技术处理,既有地域上的差异性,又有业务上的共同性。目前,各地档案馆普遍单独进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无论是经济性、通用性都不利于协调统一。当务之急是加强档案馆之间的横向联系,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把计算机应用及适合共性特点的软件开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要力求软件功能设计既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强的应用性,争取在最大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以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3注重质量,加强特色建设

信息化不应流于表面和形式,而是要注重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档案信息是否适合用户需求,是否实现了档案服务功能的全面拓展和最大优化。如果传输的档案信息及相关的数据不被利用或者接受,那么档案信息化建设就起不到原有的作用。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与社会广泛联系,了解社会需求,掌握信息利用规律,深入挖掘馆藏潜力,注重特色建设,在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充分体现吸引用户的魅力。

2.4着重用户的实际与需求

不同方面的用户是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用者,但由于受计算机知识等因素的制约,使档案信息化与一些用户还有一定距离。重要的是要建设一种便捷的、更加适应用户需求的新型档案信息服务关系,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5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培养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广泛使用电子设备,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从根本上发生变化。着力培养一支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对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至关重要。首先,要重视对现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大家创造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先进技术的机会。其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招聘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招聘信息化专业人才要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实行用人制度上的社会化运作。通过实行培养现有人员和引进专业人员的办法,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保证在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时得心应手。

3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

3.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信息化管理意识

在我国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所以,在档案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上也应该进行改革与创新,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为了与时代同步,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及模式,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及岗位技能,只有不断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的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3.2制定信息化发展目标,并严格执行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必须从全局出发,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坚持一定的原则,既适用性、实用性、科学性。在档案管理工作制定长远目标时应该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使制定的目标得以实现,为全局统一发展而努力,充分的考虑档案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的需求,留下兼容、扩充剩余空间,避免有效的资源浪费。在制定档案管理工作的近期目标,档案管理工作近期目标的重点在于其可行性和实用性。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需要对现有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这项工作必须仔细、认真、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和差错,档案资料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整理档案资料时必须保证其准确性,并且按照标准执行。在对档案馆进行整理时,首先要对重要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对于没有价值的资料进行销毁,避免浪费资源和时间,这是对档案管理实行信息化的一个基本要求。

3.3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系统软件与硬件设备统一管理

现阶段,档案管理的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统一管理,各个部门所采取的信息化手段及设备都不相同,严重影响档案信息数据之间的兼容性,严重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设备得到统一,并使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性,进而实现设备的文字识别功能,以及自动的转化、编目、检索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自动标引、上载以及辅助立卷、全文存储等功能。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使计算机设备的规格及型号得到统一,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的基础。

4结束语

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促使档案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资源,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作者:赵辛 单位: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五篇: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1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策略

对于医院档案管理而言,实现其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以望对后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1.1转变思想观念

电子计算机能否在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各部门主管是否能够积极的参与。若是没有知识型的领导主管人物,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完全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由专门的领导人员来管理现代化的医院档案。医院方面也需要不断加强医院领导部门的知识结构建设,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1.2实现电子文件的归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办公标准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医院电子文件形式包括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多媒体文件以及影像文件等。文本文件主要是一些计算机处理的文字文件以及表格等,影像文件则主要是一些视频设备经过计算及处理后的文件。电子文件资源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来源资料,需要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进行整理、编辑,档案需要一式三份,一份查阅,一份异地保存,一份封存保管。

1.3实现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医院在发展建设中不仅存在大量的电子文件,还有很多的纸质档案文件,对纸质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管理主要是通过翻拍以及扫描的方式。翻拍即使用数字成像仪直接将装订的纸质档案拍摄为数字图像,扫描即采用扫描仪将档案扫描成数字图像,需要注意的是扫描仪无法扫描装订的病案,因此在扫描完后还需要重新装订。针对医院的实际情况,需要制作的档案数量很大,因此可采取外包公司制作。

1.4建立档案管理系统

医院档案管理系统为一个信息资源子系统,此系统的利用不仅能够节约人力,还能够提供更多的综合信息,因此医院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在规划中纳入标准化和现代化。档案的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开发大利用方面,在医院档案信息系统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医院人员的工作需求,设计出高效、简便以及实用的产品。在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中,各部门之间也需要相互合作,医院信息及档案管理系统主要由信息科和综合档案室两部分组成。在平常的工作中,两个部门往往出现重复工作的情况,产生极大的浪费,因此两部门之间需要进行合作,更高效的整合档案资源,避免重复性建设。

1.5加强管理人才的培训

医院档案管理人才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目前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本身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内容知识不太了解,不利于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建设。医院需要对现有的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结构,也需要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目标,争取医院的大力支持,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人才,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系统的全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