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育论文范例

责任教育论文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1

英语文化环境中的隐私,实际上是个体价值利益的体现,维护个人权益的立场很鲜明、明确和坚定,尊重个性和人权的表现,显现着强烈的自我意识,重隐私是英语国家的特点,英语国家的人们又隐私意识很强,不愿意自己的隐私被别人干涉,隐私地位很高,而且隐私的覆盖面很广,维护隐私的好途径就是自我的空问和领域的限定。英语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资源,在英语文化中,激励无处不在,尝试是任何事情的开端,尝试的价值依然可贵。在英语文化的国度里,尝试只是成功的开始,教师也会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要真正取得成功就需要克服各种各样困难。英语文化国家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鼓励他们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英语文化鼓励人超越,提倡要超越自我,而且要超越他人。

英语文化中“以人为本”理念对人的肯定和凸显,表现出强烈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之情,英语文化中的爱宣扬的是一种摆脱了血缘关系或不局限于血缘关系的、平等地爱所人的爱,即博爱,在西方许多国家,尤其是在英美,英语文化系统基督教文化是博爱思想的土壤和源流,基督教精和古希腊理性主义精成为英语文化的象征。英语文化中有很多精神性的价值资源,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很有好处,因为其中有的价值资源与汉语文化相通,认为一切形式的爱都以博爱为基础,在教育中提倡的是尊师爱生。

2初中英语课程的文化价值

新版课程标准体现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程标准中第3-5级的目标是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交换信息,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有明确的学习需耍和目标,能在所设经常交际情景中听懂对话和小故事,能在学习中相互学习帮助,克服困难。

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异同;有较明确的英语学动机,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初中英语教育中进行人文精教育,课标中应该体现人文精神的动态生成,课标中应增加“探寻”、“反思”等词汇,摆脱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表述,引导师生在英语教育活动中用多元的视角,在英语教学中发掘英语教材中所蕴涵的文化资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整个英语教材内容以人为中心。

语言从来就是思想和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教材中尊重人,鼓励人,关爱人的内容最为突出,英语教学应当遵循语言教学规律,这是英语文化的特色,寓文化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也是整个英语文化的价值取向。详细地说,英语教材内容凸显了对人的尊重,让人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英语教材内容关注人的主体性,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英语教材内容充分表达了对人的关爱,也是教育的一笔财富,显现了英美国家文化对人的呵护。英语教材教会学生随时关心人,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具有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3初中英语教育实现人文价值原则表现

伴随教育史的演变,充分开发并利用英语文化中的价值资源,采用比较教育原则,并得出价值的高低或整体上优劣,标志着比较教育发展——借鉴时代的始。重视对语言中内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加以比较,对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加以比较,有助于加深对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差兄的理解,通过比较,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文化比较教学挖掘英语文化资源中的有利因素,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先进经验,促使教师以洋为中用的态度,最终促使汉语文化追赶着时代的脚步。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2

1.网络文化的便捷性拓展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空间。

信息化时代,以网络为基础形成的网络文化,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使用便捷,大大缩短了彼此之间文化交流的时空距离,为大学生责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广阔的虚拟空间。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主体之一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储存能力,事先将责任教育相关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之中。大学生在享用网络文化大餐时,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各类责任教育信息,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大学生对显性责任教育的抵触情绪,又可以弥补现实世界责任教育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缺陷。

2.网络文化的动态性增强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魅力。

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动态性实现两个转变,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魅力,提高责任教育效果:一是变枯燥的理论灌输为生动的情境式学习。教育者利用网络文化灵活多变的变现形式结合教育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责任情感。在体验中感受责任魅力,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培育健康的责任情感,激发责任情感内驱力,使大学生积极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二是变抽象的知识学习为具体的案例分析。教育者利用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精心挑选有时代感的鲜活的真实案例,吸引大学生积极分析、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主动探索中获得了真知灼见,消除了因灌输引起的厌烦情绪,增强了责任教育的魅力、提高了责任教育的效果。

3.网络文化的交互性提升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时效。

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责任教育通常以教育者单向传输为主导,有关信息呈单向运行,教育者很难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而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为大学师生搭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教育者可以将教育计划、教育意图以及教育要求、教育信息等能够及时地传达到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对责任的看法以及自己对责任教育的切身体会、感受及困惑,实现责任教育信息的双向交流互动。在交流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及时为大学生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教育者可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大学生的主体需求调整责任教育方案,做到因人施教,提升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时效。

二、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网络文化多元性干扰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方向。

在多元的网络文化时代,各种思想、责任观念蜂拥而至、相互交锋,教育者传授的一元责任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大学生理论根基不深厚、社会阅历不丰富、信息素质不全面,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在责任认知上发生偏差。更有甚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意推崇西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责任观念,试图影响我国大学生责任认知,弱化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网络文化的无中心性弱化了教育者的影响力。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但网络文化的介入,使得教育活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文化是多向交流的平等文化,所有网民都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彼此之间地位平等、机会均等,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是“权威”。“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网络的主体,他们之间地位平等,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网络文化这种“去中心、无权威”的特性,导致教育者中心地位沦陷、权威丧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3.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增加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难度。

在虚拟的网络文化空间,网民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很容易摆脱现实社会中各种要素的制约,因而可以自由释放自己的情绪、甚至发表过激言论而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现实责任。由于脱离了“熟人”的目光、社会舆论的监督,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网民极易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原本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在虚拟的网络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说、去做,颠覆了人类道德标准,混淆了是非价值观念。网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学生处于一个失控的空间,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掌握网络文化主导权,无疑增加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难度。

三、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新举措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责任观。

责任观,是责任主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和观点。正确的责任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通过正确的方法,不断努力才能树立起来的。大学生责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才能正确分辨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顽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入侵,才能准确辨别错综复杂社会现象的是与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责任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责任观。责任教育的内容重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通过马克思主义责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个人同国家前途命运、社会发展的关系,坚定自身的历史使命,懂得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和服务人类,忠实履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以及对人类的责任。

2.优化校园网络文化资源,打造大学生责任教育宽广平台。

在网络文化时代,占领主阵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优化校园网络资源,实现政治理论课向网络的延伸,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打造大学生责任教育网络平台:一是创建大学生责任教育专题网站,丰富责任教育形式。教育者将与责任观相关的知识和文件上传到网站,占领网络责任教育新阵地。二是搭建交互学习体验的平台,增强责任教育渗透性。高校利用QQ群、BBS、BLOG等网络工具搭建责任教育交互性学习体验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之间民主式平等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可以消除大学生因权威式灌输教育引起的强烈逆反心理,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老师传递的责任信息的认同度,从而使大学生愿意、乐意接受相关责任教育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3.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大学生责任教育正面引导力。

首先,事先引导,为大学生责任教育“定向导航”,掌握主导权。一方面,面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科学合理策划主题,大力宣传责任教育理论,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使网络成为主流舆论“放大器”,形成正面舆论强势。通过营造良好的、积极的责任教育氛围,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另一方面,面对网络文化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引领,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监控和管理,强化健康的舆论导向,实现正能量的传递,防止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其次,事后救助,为大学生责任教育“扶正祛邪”,掌握主动权。网络文化“去中心、无等级”的特性,注定其不会风平浪静。对于大学生网民中的不良思想、不利苗头,决不可掉以轻心、任其发展,我们必须“准确把脉、及时治疗”,防止事态恶化。强化主流言论,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4.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责任教育实效。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3

(一)增强学生个体社会化信心

在集体比赛项目中,学生不仅仅面对的是比赛和强大的责任,他们必须要对赛场上的行为负责,对集体负责,因此,他们需要强大的信任程度和协作能力,这就培养了学生对大局意识和责任与担当。同时,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规则,有规则就需要遵守,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规则的存在使得学生有着遵守纪律,尊重裁判与对手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能力。

(二)培养学生勇于协作和乐于奉献精神

体育教学中难免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为了比赛的胜利,团队中的个体需要拥有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以获得全局的胜利,这就是团结协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学生需要做到相互信任与相互协作的良好配合,以便更好的增强整个团队实力,获得最后的胜利。勇于奉献和牺牲精神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品质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高培养学生的勇于协助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大的作用,而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鲜活素材,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与文化生生不息的光辉写照。为纪念屈原的赛龙舟,唐代的蹴鞠的兴盛,赵武灵王与胡服骑射,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灿烂的体育文化,用这些文化去教育学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近代,“东亚病夫”的耻辱,鸦片战争中国民体质的残弱不堪的屈辱,更加使得学生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知耻后勇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们为了民族崛起、为了祖国昌盛的决心进而奋发图强,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乒乓外交获得了世界的认同。改革开放,许海峰获得奥运第一枚金牌,奥运会成功的在中国北京举办。教师可将新中国竞技体育项目快速高效的成长并获得良好成绩的原因分析给学生,让学生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程中获得切实感受,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承担和历史使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的主体,因此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对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并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拓宽知识层面,健化知识结构,为适应现代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教育基础。教师首先需要进行不断学习和实践,并将教学实际与之相结合,顺应教学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情景等方面着手,为学生量身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形成课堂的民主社会。这不仅对于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还可有效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及他人的责任心,明确了解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为学生创造和体验社会的特殊场景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存在着差异的,而最大的差异就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特殊方面。而在体育教学当中集体项目、单人项目、对抗合作等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频繁与人进行接触,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学生都要学会团结协作和共同进退。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乐趣,体验到技能的进步,领悟到有所取舍才能更好地战胜对手的真谛。同时,在比赛中学生与他人会在和谐相处和顽强拼搏中产生深厚的队友情和战友情,增强彼此的关系,使彼此更加亲密,更加和睦。特殊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和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提升学生公平竞争的良好品质,也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为学生创造和体验社会的特殊场景是有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途径。

三、结语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4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锻炼和培养学生道德生成的自觉性、习惯性,构建德育教育的有效环境,我校始终把“崇德尚学,有声人生”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墙壁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爱科学”的四有新人,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互助合作、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廊文化设置《弟子规》《三字经》便于学生诵读;名人故事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小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先贤憧憬未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智慧设置文化园地、生活园地、图书角、展示台等活动板块。留给学生自由发展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环境优美、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中,汲取营养,自由飞翔、快乐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讨

2010年开始,我校就开始探究小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业”为基本内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业不同于家庭作业,重在生活与实践。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导向性、针对性、教育性、长期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龄段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求“家庭生活作业”一定要适合每个学龄段分层布置。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卡中内容体现在六个方面:1.生活作业的内容;2.完成时段;3.生活作业完成的过程;4.我的收获;5.家长评价;6.教师评价。一、二年级教师布置,学生完成,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生活会,邀请家长参加的方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生活作业内容自己填写记录卡。另外,学校给教师配发《家庭生活作业记录本》,让教师记录填写每次布置作业的时间、内容、目标、学生完成的时限,教师检查跟踪记录,阶段性总结。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归档整理,载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再在总结反思过程撰写德育教育论文。学校对“家庭生活作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期中、期末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学生事迹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学生奖设金卡、银卡、铜卡三个奖项。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收获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给爸爸妈妈洗脚,给爷爷奶奶端饭、倒水,学生学会了感恩;通过洗手绢、叠被子、洗碗活动,学会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捡纸屑、清理街头小广告活动,树立了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洗脸、刷牙,学生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唤起了人与人的友善;学种花、学种菜、饲养一种小动物活动,学生学到了种植和养殖的知识;通过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学生主动为灾区的小朋友捐出纸和笔,礼物虽小可彰显了学生的爱心;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给同学讲一个故事和童话,培养学生渴求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参观革命圣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墓,点燃了学生爱国的激情,诸多事例证明了我们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有效性。

三、结语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引领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主要形式的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层次类型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局面,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务供给,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办教育也面临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文第二十四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民办学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各地要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民办学校要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研究活动,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学校要在学费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教师培训。要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到民办学校任教,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文第二十五条:引进培育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支持高水平有特色民办学校培育优质学科、专业、课程、师资、管理,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办教育品牌,着力培养一批有理想、有境界、有情怀、有担当的民办教育家。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引领主要包括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与继续教育三种模式,紧紧围绕“师德”、“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三个方面进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了有过程,没有结果反馈,或者连过程都是不完整的现象,甚至出现了教师培训就是走过场,老师把培训当作一种教学负担等窘境。实际上,教师培训对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来说,都是必须的,甚至应该看作是学校给的隐形“福利”。民办学校作为教育的一份子,以服务和质量为最高准绳,在教师的培养上可谓举足轻重。下面,结合自己的管理经历,探讨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的引领策略。

一、理念先行

理念是行动之魂,通过培养,让老师具备两个理念:1.新时代对教师立德树人的要求;2.民办学校对教师教书育人的需要。要让老师们牢牢树立一个观念:做老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既然选择,就理应全力去追求,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第36个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重要指示,让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更加充满敬意,也激起了教师担当责任使命的更大热情。鉴于此,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以“大德无形”的境界,强化品德修为,加强师德修养。二是要以“大学无涯”的追求,树立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的观念。三是要以“大爱无疆”的仁心,关心学生成长,潜心立德树人。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教育的本质服务、为教育的规律服务、为贯彻教育方针服务、为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服务、为培养人才的目标服务、为学校的功能服务、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办学,但民办学校要多一份“质量优先、服务至上”的现实要求。

二、情感引领

(一)情感是行动之托,通过培养解决两个问题:1.归宿感;2.职业幸福感。目前民办学校对老师实行绩效管理,各类考核多,考核办法量化细化,直接导致老师没有安全感,没有尊严,尤其是那些平庸平凡的教师,她们整天生活在焦虑与和学生的“斗争”中不可自拔。教师心中有了无形的包袱,就不能静下心来潜心教书育人,因而也就失去了职业的幸福感。

(二)采用方法:1.生活上主动关心,主动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困难。例如:食宿免费;主动帮助解决教师子女就近读书问题;利用各方资源帮助有困难家庭等。2.让教师代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或采取教职工大会、座谈会、茶话会等,通过教师代表,参与学校在管理方面重大的决策问题,把普通教师的心声带上来,学校和公司并给予积极回应或解决。3.通过学校工会开展一些列的节日慰问;和其它单位联合组织开展活动,例如举行球赛、相亲会等。4.尽量减少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工作之外的杂务,例如外出学校招生、校内巡逻、宿舍管理等,即使非要求老师参与,也一定事先讲好,征得同意,而且该给报酬的一定要落实。

三、专业支撑

(一)专业是生存之根,通过培养解决一个问题:尽快尽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一个教师长期孜孜不倦追求的,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更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学校管理层,通过搭建舞台,建章立制,积极营造氛围,把老师请上属于她们的舞台即可。

(二)采用方法:1.专业比武。包括:青年教师讲(说)课比赛、教师解题比赛、教师课件(微课)制作比赛、教师命题比赛、“三字一话(硬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比赛、教师论文评比、教师教案评比、教师试卷命制评比等。这些专业比武必须基于备课组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无论在学校内,还是教研主管单位,都会定期开展一系列的专业比武,只有立足平常积累锻炼,一步一步成长,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教师职业成长的成就感和满足感。2.写教育论文、做教育课题研究。前期主要是跟着其他有经验的前辈参与研究,在前辈的带领下虚心学习,积极参与,主动领取任务、查阅资料、开展活动,学写教育感言、教育研究报告。后期自己具备研究能力和水平,先尝试自行写论文,参与论文评比,再在期刊杂志上。后期,参与申报课题,从开题到结题,带领团队全程参与。写作和课题研究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平常点滴积累,从日常教学中用心寻找素材,总结经验,勇敢的用文字记录,假以时日,就得心应手。3.课程开发与参编著作。首先从学校的兴趣班课程、培优补差班课程为入手,学习开发简单校本课程,再上升到团队合作,立足大学科观、高考备考,开发学科校本课程,并在实际运行中加以完善,以至于形成完整科学且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开发。后期,逐步参与著作编写,从学生教辅资料的编写开始,一点一点积累。4.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竞赛)。无论哪个级别的比赛,带学生尽全力参与,精心准备和谋划,帮助学生指导方法、甚至要和家长学生互相协作,大胆的走出去,并乐在其中。5.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熟练运用。从传统的PPT设计、开个人微博,到现在的微信公众号、B站,都可以大显身手。

四、团队建设

(一)团队是学校对外作战的核心力量,通过培养解决两个问题:1.团队协作的意识和方式;2.教师心理和身体健康。新学校聘用的年轻老师比例大,目前,这批年轻教师都是90后,她们崇尚自由、民主,个性鲜明,追求独立的自我,因此就缺少了应有的团队协作。同时,教师长期不参与集体活动,少了现实社交,就影响心理健康,时间长了甚至导致身体问题。在诸多学校中,教师都会有“文人相轻”的观念,各自为政,单枪匹马作战比比皆是,自然效果不佳,出去缺乏竞争力。

(二)采用方法:1.校内开设学校第三课堂——教师活动。第三课堂紧紧围绕教师开展丰富的活动,内容包括很广,可以有:教师讲坛、读书会、以教研组或者年级组为单位的球类、棋类比赛。教师讲坛要有主题,要让所有老师都有机会上台表达自己,主题和方式可以自由选择;读书会可以由语文组负责运行,借助学校图书馆来开展,有方案、实施、总结、成果展览,更要有一定的仪式感,造就良好的文化氛围;球类、棋类比赛就地利用下午活动课时间,走出办公室,师生同乐,师师齐乐。2.经常到校外开展团建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带领老师们到野外爬山,农场里采摘、野炊聚餐等,让有小孩的老师能带孩子一起参加,像幸福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在暑假里,可以借助旅游公司组织大规模团队外出旅游,既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交流感情,让教师的视野更开阔、心情更豁达。3.学校在公用经费预算上要有教师团队活动经费,以方便教师自发开展以备课组、科室、班级等为单位的小范围聚餐活动。教师小范围聚餐活动可以促进思想交流,业务交流,能及时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纠偏。

五、效果评估

(一)效果评估解决一个问题:对教师的培养的效果进行检验。教师的培养效果必须要有必要的评估,根据效果进行方法的调整与完善,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面向不同的人群,评价效果要合理看待。

(二)采用方法:1.看老师和学生的精神气。如果通过学校的培养途径,让老师们心静下来了,生活安定,乐教爱生,那种职业的幸福感是会写在脸上的。如果学生眼里有光芒,学生能与老师打成一片,对老师尊敬有加,热爱学校,热爱学习,那肯定说明我们对老师的培养肯定是有效的。2.看问卷调查结果。学校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设置合理的问题进行调研,从不同的维度看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3.看教学效果。当老师和学生的精神气高昂,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必定在意料之中。4.看社会评价。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能在师生各项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教学成绩优异,自然会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也必然形成学校发展的良性轨道。以上就是关于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引领的实践策略介绍。方法从实际中来,又到实际中去,虽然不同的学校文化不同,办学方向不同,但是对教师人才的渴求是共同的,对教师的培养需求是共同的。我们立足教师精神家园建设,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抓手,遵循教育规律,学校搭建舞台,老师们来唱戏,唱教书育人的大戏!

参考文献

[1]褚清源.《非常教师》山东文艺出版社2018.03;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慕课;通识教育;教师职责;引导与监督

慕课作为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延伸,以其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模式、短小精炼的视频手段吸引了大批教育界人士的目光。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好这股全新的潮流,使之为教育服务。尤其对于通识教育来说,它承担着培养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融通之才的任务,是高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识课又与专业课不同,无论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的、教学侧重上都有较大的区别。本文尝试针对通识教育现状,探索如何将慕课的先进理念运用于通识教育,以便更为有效的实现通识教育目的。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慕课潮流

互联网技术在当今社会席卷起了变革的浪潮,它几乎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置身于这股潮流之中,不能不受其影响。慕课平台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例如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英国的FutureLearn,德国的iVersity,西班牙的Spanishmoo,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日本的Schoo,法国的FUN,葡萄牙的Veduca等等。国内近年也出现了不少在线学习平台。例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中文慕课平台,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成立,以及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公开课、超星慕课等都提供了中文慕课服务。它们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资源,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模式,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途径[1]。与传统课程相比,慕课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慕课的视频时长通常较短,且形式灵活,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程中,有相关测试和小组讨论,能保证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效率。课后需完成作业、参加考核才能通过该课程,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慕课聚集了最为优秀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多元化、课程质量优质化,这些来自世界不同高校,不同类型课程的加入给慕课平台带来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可视化手段见证不同名师的风采。并且上课时间、地点灵活,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与传统教学中,在固定教室自始至终聆听一位教师授课的枯燥模式相比,无疑是丰富新鲜且有趣的。其次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慕课可以收集大量的学生学习数据。它能详细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课程活跃程度、小测错误率等,它还能在整体上记录学生的易错知识点、不同地域间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进而促使教师总结常见疑问并进行汇总解答。这样一方面减轻教师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质量水平的关键在更新教育观念,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突出的就是个性化培养、启发式教学和主动性实践。[2]而慕课的大数据,正可以使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模式之后,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尽相同的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次,慕课具备全体学生的高度参与性。在传统课堂上,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跟随教师的讲授,也并非所有学生会随时对老师的提问与质疑做出应答,甚至个别学生会在课堂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随大流、人云亦云的学习情况,学习参与率较低,不能很好地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慕课平台则不同,一旦进入课堂,必须专心听讲,以便应对随时抛出的课程问题,问题回答错误则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习,这种带有强制意味的学习方式迫使全体学生必须精力集中,高度参与教学。从总体上来说,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形态的出现,是体现人类对于终身教育理想的追求和目的的。它面向世界上每一位有志于学习的人士,所有学习者均可以无条件免费或者付少量费用就参加课程。而且学习时间和方式极其灵活,视频可反复观看,不懂的内容可重复听讲。只要具备网络条件与硬件设施,几乎做到了随时随地参与课堂的学习和活动。而且课程结束后提交作业,通过考核之后即能获得相关证书。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对于传统学校教育模式来说,具备明显的优势,也存在着不小的挑战。[3]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其革命性、颠覆性的影响使许多传统的教育界保守人士感觉到担忧甚至害怕和抗拒。[4]当然不可否认慕课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其最被人诟病的即:有大规模访问,但无大规模学习。学生辍学率高,学习保持率低。以及讲授过程中缺少互动、只是一味灌输;同学互评还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等;并且在慕课平台很难体会到传统课堂的情绪感染。但无论如何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方式,带来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它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小组环节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学习和借鉴。

二、慕课对于我国当前通识教育的冲击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它的目的不在专而在博和融通。此外,“通识教育不但要培养负责任的人,而且还要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并且是具有专业素养和精神的负责任的人和公民。”[5]但是实践下来,因为各个高校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理念等限制,通识教育作为选修课,地位显得无足轻重,甚至已日渐处于课程边缘化的位置。慕课正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其丰富的课程资源与多样的教学手段逐渐侵入校园,对传统教育引发了强烈的冲击。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求从无差别培养到个性化培养。传统课堂采用的学生培养方式是无差别的标准式培养,所有人在同一间教室接受教师的传授。而慕课所倡导的是翻转课堂教学。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微视频、课上教师解惑答疑、与同学讨论等互动方式实现课堂知识的掌握。这种学习模式相较于传统课堂模式,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能够使课堂环节更高效,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的是,这种协作和探究的学习模式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问题意识始终贯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慕课与传统课堂的关系,大胆地将慕课这一形式引入通识教育的课堂之中,将其作为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求由松散不成体系到课程资源的优化精细化。我国目前的通识课基本上根据教师的专长所设,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结构较为零散且杂乱,不能保证课程的质量。教师也难以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科研压力中抽身,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曾有学者调查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现状,并得出结论: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大学通选课的通病,并因此导致其边缘化、次等化,形成了恶性循环,难以赢得教师和学生的尊重。[6]面对这一困境,部分大学选择开设专门管理通识教育的机构;负责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但是举步维艰,存在经费缺少、无专任教师等困难。而慕课则有相对优质的课程资源和精细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海量资源和庞大的数据库。再次,在课程效果上,要求由实现学分目的到对知识融会贯通。通识教育不是普及型的全面教育,不是将各种知识凑将起来的大杂烩,而是要重视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同知识之间的互相转化。我国现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多数是大班教学和晚上授课,导致教师和学生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在一天的专业课密集授课之后,教师筋疲力尽、学生也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尤其文科类通识课堂几乎成为学生休息的场所。部分通识课程内容浅显,教师对于课程目标的定位也仅是满足学生的学分需求,而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相应地,学生选课也会倾向于易于完成学习、通过率较高的课程。再则大班教学一百多人的课堂也使师生互动显得力不从心,多媒体讲授的方式也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并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真正目的。最后,在相关的制度保障上,要求由滞后松散到合理健全。通识课程的申报组织、监督管理、考核过程、评价标准等缺乏完全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也因为它的边缘性地位,教学管理部门对其监控也远远不够。教学管理是滞后且松散的。再加上通识课的结课形式一般都不是强制性、知识性强的考试,而是考核形式的论文,相比专业课的有用性、强制性,松散的通识课程缺乏相关的制度体系来保障课堂的最后教学效果。这些由制度不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在不同程度上使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不那么尽如人意。所以,在通识教育的现状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日渐侵入教育的潮流中,任课教师如何将这种“数字海啸”应用于课堂教学,如何将飞速发展的慕课与传统课堂结合起来,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的转换,如何将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真正实现,这是我们每位有责任感的教师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

三、慕课时代通识教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慕课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教与学的双重挑战。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及时面对这些时代问题,不惧怕任何改变,抓住教育的本质,变挑战与问题为机遇与发展。对于通识教育来说,在课堂上引进优质的慕课资源,可以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帮助,更好的实现通识教育培养融通之才和健全人格的目的。因此,通识课教师需要转变自身角色,运用慕课的先进教育理念,引领这场教育领域的结构性改变。

(一)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成为“服务员”

为适应慕课教学的特点,通识课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个性化培养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因此,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教师应与学生合力制作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期望与实际要求,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更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并且教学计划应该最大限度地遵循网络在线学习的基本规律,据此科学选择课程内容,设计具体的互动及讨论环节,并制定相对健全的评价机制,保证课程设计同时适应通识教育及在线教育的共同要求。其次,在慕课制作和应用上,教师应该承担起整合网络资源的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将碎片化、零散化的视频整理为符合教学计划的模式,进一步将大量分散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学校要求的形式。当然教师也可自己录制慕课,组建一支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特长的慕课团队,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各自发挥专长,录制高质量课程,充分实现课程内容的精品化、精细化。再次,在学习反馈上,教师应该根据慕课平台中的大数据,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记录、学习进度、活跃程度、作业完成情况、问题和建议等等,并及时与相关学生进行沟通。分析其学习的总状态,了解其学习的规律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监督,保证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并且要引导学生积极对待慕课学习中会出现的倦怠感、孤独感等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和鼓励,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营造积极正能量的学环境,给学生坚实的依靠。

(二)加快教师角色转换,成为“指挥家”

在以慕课辅助的课堂上,教师应由单纯传授知识变为指导监督学生获得知识。教师承担起的职责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过程的督促(参与)者、学习结果的监督者,切实担负起导学、促学、督学的责任。在慕课背景下,知识的传递并非完全通过教师,教师只是众多传递媒介中的一种,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提供课程的教学计划和知识框架,在技术上为慕课的开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而具体知识的获得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也就是说慕课课堂上的教师需要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素养、以应对学生课堂上思想激荡的火花;并且由于学生自身视野的局限,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目标等内容,因此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再者慕课时代的教师要具备更高的课堂掌控能力,使学生的交流互动不流于形式,而能真正学到知识,享受到自主学习和研讨学习的高效与乐趣。因此,慕课形式下的教师角色随着教学侧重点的不同,需要由知识传授变成参与、支持、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为慕课形式的课堂及交流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在参与课堂进程中鼓励帮助学生,引导监督学生完成学习。

(三)提高教师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教学能力,成为“大学生”

慕课的产生与应用都和互联网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教师深刻理解了慕课背后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目的,才能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要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并且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实践知识,提高自我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教学能力,做好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准备。其次教师要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形式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师生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例如学习先进的慕课教育理念、研究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相关的慕课制作与维护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并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时刻用最新的理念与技术武装自己,开展教学模式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实现教学手段由粉笔黑板到信息技术与传统手段相融合的转变。[7]再次,教师要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掌控教学过程的能力。如用信息技术实现签到、问题的集中处理、用大数据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效果,从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达到学习的优化。综上所述,慕课在一定程度上会颠覆传统教育,却不会取代传统教育。无论技术如何先进,慕课形式多么人性化,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是无可取代的。慕课至多会成为我们课堂的辅助手段或重要手段,却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育来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但在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慕课确实已经逐步侵入校园,破坏着传统教育的格局,高校教师应将这种趋势因势利导,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与改革,将其变成真正有益于教师和学生的新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116-121.

[2]李志义.突出个性化培养,推行启发式和主动性实践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43-44.

[3]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6-30.

[4]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10-17.

[5]翟志勇.慕课(MOOC)时代的通识教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05-112.

[6]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0(2):63-66.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7

在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及其专业发展中,存在三种权力关系:教育部门代表国家行使主导权、大学专家的权威及教师自主权。事实上,这三种权力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是不平衡的,国家主导权过大,教师自主权几乎为零,由此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受限。为此,文章分析国家、大学专家及教师自主权的角色及运作关系,并提出改进继续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权力关系运作的建议。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继续教育;权力关系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教师的自我学习,还包括制度化的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学习。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由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组成。学历教育主要是依赖于高校及其教师,非学历教育范围更为广泛,包括新任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岗位培训等,这些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部门负责实施。教育主管部门有独立的教师培训系统,包括教研室、教科室及教师进修学校,其代表的是国家权力,推行国家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及规划。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运行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三股权力:教育主管部门代表的国家权力、大学专家的权威以及教师群体的自主权。国家—专家—教师三股权力关系的运作深深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及其专业发展的方式、手段。自实施素质教育之后,教师的继续教育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三股权力体系的运作更为复杂。基于此,本文就教师继续教育权利关系运作与互动,分析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种种影响,并在此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一、国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一)国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为此,国家出台很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具体而言,第一,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更为明确。从1999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多个政策、文件,就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形成了四点具体要求:一是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自觉性;二是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手段;三是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及科研工作;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权益保护。在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教师评价体系也在改变,以前单看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在改变,现在更加侧重于同侪之间的合作、评价以及师风师德、科研能力。第二,国家通过制度构建,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从2001年至今,国务院、教育部出台多项规定,就教师专业发展与继续教育的关系、教师队伍建设与继续教育关系等做出细致的规定,并要求各地政府出台相关的教师继续教育细则。第三,国家对教育主管部门所属的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自2005年以来,多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相继整合教研部门、教科部门、教师进修学校的运作机制,将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机构整合为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与继续教育资源中心。此外,对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人员的工作方式也进行调整,培训内容更加趋于校本教育、教师合作、校际沟通。

(二)国家权力的控制方式

国家权力是一种规训形式,按照福柯权力规训理论,主要有三种形式:等级监督、规范化裁决及考试制度[1]。国家在对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之际,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强化权力技术的运用。

1.在等级监督上。在我国的中小学,负责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有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及主管副校长。这样,就形成一个科层化的等级体系,监督就会从上而下,尤其是到了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之际,等级监督的功能就会凸显,不过从总体上看,这种监督机制还是比较松散的,并不严格。

2.在规范化裁决上。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除了常规的课程及考试之外,还包括各种常规的检查,以及与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挂钩的继续教育学分规范来控制教师的继续教育。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对学校同样也有要求,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检查,甚至包括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学什么、如何学均有统一的要求。尤其是教师在岗前培训、职称学分继续教育的时候,很多课程是统一的,教师的自由选择权几乎没有。通过这些规范化的裁决体系,将教师的学习内容、方式及其效果,得到一致性的规定。近些年,在课程设置上逐步多元化,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可选择面大,规范化裁决主要体现在对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考核及检查上。

3.在考试制度上。考试制度是国家权力技术强化的重要标志,其兼顾等级监督与规范化裁判的双重效力。为了推动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国家强化对教师的考核,最重要的考核就是将继续教育成果与专业技术职称相挂钩。每个教师在申报高一级的技术职称的时候,均需要参加统一的教育学及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的继续教育及考试,考试合格后才有机会申报职称。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人员同样在考试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教研员,这些人直接左右着考试结果,代表国家对考试制度进行控制。

(三)国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国家是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主导者,在此扮演立法者与政策垄断者的角色。国家通过系列的文件与政策,规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建立一整套独立的、附属于行政体系的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机构,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并掌控着教师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的职称、等级晋升与继续教育相挂钩。教研员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不仅掌握着资源,还代表国家的权威。令人深思的是,为了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国家除了落实相关的继续教育政策,还通过权力技术的运用及强化,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强制性色彩[2]。尽管如此,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明显不足,出现权责的严重失衡。当前在基层地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支持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及对教师专业支持不够。比如,教师进修学校经费短缺,严重阻碍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同质化,明显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

二、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进修之外,大学也承担部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学历提升方面。有些教师进修及培训班,也会请大学教师及专家来授课讲学,有的中小学甚至是教学进修学校也会要求大学专家开设讲座。这种培训、讲座及学历提升,均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如此,我们不禁要问,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大学专家与教师之间会形成怎样的权力关系。依据笔者的访谈及调研,教师普遍反映在其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大学中的继续教育或培训,课程安排太紧凑,教师课余少有消化及吸收的时间;第二,大学专家在授课中多强调理论灌输,教师在课堂上自主性不强,几乎不参与课堂讨论;第三,大学专家的课程太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脱离中小学实际,对中小学教育实践没有太大的指导作用。这三个问题是普遍性的,也是现实中存在较多的。可见,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力量中,大学专家的力量与国家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这不但是因为大学专家缺少实际的中小学教育实践,而且大学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这一群体并不了解,不知道他们的特点及真正需求。因此,可以用一句话表达,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即他们的权威(知识)大于其实际影响。

三、教师自主权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处境

前面分析国家与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国家—专家—教师的权力运作情境中,教师自身对其专业发展中的自主权比较少。

(一)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功利

在现行的继续教育体制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是为了其专业发展,而是为了生存。因为,一是制度化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进修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比如继续教育学分与职称、工资挂钩。如此就造成一种为了生存而逼迫去学习的印象,容易引起某些教师情绪上的对立。二是教师的收入较低,生活安全感不高,参加在职学习的功利化动机明显。三是某些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不高,教师面临的选择有限,教师参加有一定的被迫性。四是有些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不均等,骨干教师进修学习机会比普通教师多,引起一些普通教师的不满。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沦为教师的生存手段,而不是发自其内心学习的需要。

(二)教师在继续教育与其专业发展中受到过度的国家权力控制

比如,人事部门出于职称评审的便利,在教师继续教育开设一刀切的统一课程;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专业评审权来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领导控制教师继续教育的名额等。这些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动性不高,专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三)教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自主选择权极少

如教师进修学校课程的统一性,个性化课程很少;校领导及教研员掌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骨干教师身兼多项职务,反而担心自身的专业发展,导致其职业选择较为徘徊。

四、教师继续教育中权力运作关系

前面已经分析国家的角色,国家在此过程中扮演政策的垄断者及规则的制定者,起着主导性作用。在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中,国家积极出台各项政策与完善各项机制,改进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内容;但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又出台更为严格的权力控制方式。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国家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扩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增加教师评价的考核标准。然而在权力的另一端,国家的责任与义务投入明显不足,权责失衡较为明显[3]。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级政府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第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缺少支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每年当地的教师工资总额的1.5%-2%来划拨教育经费,单独列支并专款专用。但实际上,全国只有少数的发达地区才能达到这一标准,而中西部地区很多县市,中小学教师每年人均继续教育经费不足100元,且个别地方的教育局还经常挪用这笔经费,导致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完全不能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除了经费不足,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育行政部门干预过度,教师自主权太小,无法从其自身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也无法为教师提供个性化课程。大学专家虽然在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也扮演角色,但实际上对教师影响甚微。不管是在学历提升教育,还是大学专家讲座及各种培训,在这种由大学专家主导的体系中,由于其对中小学教育实践并不了解,教育培训成效不佳。在此过程中,大学专家类似于政府的委托者,在继续教育中只重视理论,重视灌输与考试,并不重视教师反应及教育效果。与国家、大学专家的权力相比,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几乎是处于无权状态。在我国带有强烈行政主导色彩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各种制度化的学习与考试主导一切,教师的选择权太小。对于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方式、机会等均没有太大的参与权,制度化的一切遏制教师继续教育的真正需求,各种迷茫及焦虑充斥教师专业发展。比如,有的继续教育机会教师不想去而被迫去,有的培训机会想去却又没有名额或经费。

五、权力关系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实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最好的制度体系可以归结为自主与选择。教师继续教育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在当前不能自主与选择的情况下,这种继续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是有限的。当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无法选择培训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机会时,只能被迫参加各种重复或无意义的同质化培训,这对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权力合法性提出拷问。从理论上看,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权力运作,本质是应该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在国家—专家—教师等三者的关系中,教师自主权应该是最重要的,是最大的,而不应该是国家。如果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强化教师的自主权与选择权,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自主与选择权应该体现在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制度设计,不应该成为控制教师的权力技术,更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随意干预。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教师被定为知识的传播者与研究者,教师的职称评定不能将作为指标。再比如,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是真正的学分制,让教师在继续教育中能够体会到个性化学习的意义,学分不是控制的手段,而应该成为教师自主与选择的机会。教研员代表的是国家,其有一定的自主权力,但这种权力应该服务于教师的需要。学校是教师服务的场所,在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学校应该更多听取教师的意见,而不是强制。大学专家在授课中,也不能随意进行理论灌输,应该将中小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以教师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为主体的继续教育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使继续教育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就必须扩大三权中的教师权,即自主与选择,让教师自主按照自己需要来选择继续教育,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作者:施滋英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8-31.

责任教育论文范文8

1明确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定位

明确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宗旨为“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从宏观界定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肩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使命,对构建学习型和谐社会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从微观界定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窗口,是高职院校专业辐射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手段。所以,高职院校要明确成人教育的定位,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自上而下的共识,高职院校决策层和各职能部门也要重视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摒弃成人教育是创收手段的做法,将成人教育发展纳入到高职院校发展规划中,正视成人教育工作,制定具体的年度成人教育工作计划,并合理配置成人教育资源。在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中,从管理制度和教育资源层面保证成人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成人教育资源优势,实行具有特色的成人教育管理,形成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办学特色。

2融合时代需求搭建多样平台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应融合时展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成人教育地域性限制,搭建多样化、灵活性的“线上+线下”教育平台。在线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中,仍旧延续高职院校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明确定位办学特色,发挥成人教育教学特色就可以。在线上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中,应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传统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资源,最大化发挥成人教育资源办学优势,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整合优势的教学资源武装成人教育,增强成人教育教学实力。融合时代需求搭建“线上+线下”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平台,具有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特色,实现传统面授和在线学习的整合优势,大大节约了成人教育资源,也便于成人教育师生之间的交互。在这种平台上,成人教育教师利用教学模块设计,可以要求学生自我测试、自我学习、自我管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实况,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及时反馈学习状况,教师也可以及时动态了解学生状况,双方形成实时的互动机制,大大提高了成人教育质量,实现多样化、高质量的教学模式。

3延伸教育链助推拓展市场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应明确办学定位,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还需要延伸成人教育链条,从上而下的打造成人教育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从上而下的打造成人教育品牌优势,延伸成人教育链是指“上游延伸”成人教育,应积极开展与本科院校之间的教育战略合作关系,借助本科院校教育品牌优势,打造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品牌;“下游延伸”成人教育,应积极开展与中职学校之间的衔接合作办学机制,抢占中职学校生源市场。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上游延伸关键在寻求与区域政府的合作办学,积极引进社会化合作办学模式,将职业资格考试和成人教育学历考试结合办学,以市场为导向,实行高职院校“双证”成人教育,为区域政府、企业发展输送“订单制”应用技能人才;下游延伸关键在寻求与中职学校的合作办学,中职学校可以将生源直接输送至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利用中职学校的衔接教育需求,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扩大在中职学校的招生生源,创建成人教育品牌。

4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应彻底改变生源不足,专业分布不均衡,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和教育特色缺乏的现状,结合时展需求,明确成人教育定位,以多样化的教育平台,延伸成人教育链,拓展成人教育市场,打造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特色品牌。

作者:殷巧臻 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风建设论文

一、构建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新兴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必要性一:师生关系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着成人教育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直接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所以必须引起教育各方的足够重视。必要性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按照人应有的本质去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层次和质量。这是科学发展观人本精神的所在。成人高等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因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个性化人才。为了切实推动成人教育教育的学风,不能忽视高校教师和学生课上与课下交往。只有改善当前高职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现状,构建以人为本的对话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才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才能真正做到教育“以学生为重”。必要性三:当今世界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随之而来的巨大挑战是成人高等教育即将面临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既是时代诉求,也是深化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师生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活动的成败,也就是影响了人才培养,进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二、构建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新兴师生关系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应当尊重知识、热爱学习。作为成人教育的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钻研本专业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此外,学生还应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指尊重教师的人格,重视老师的教导,尊重老师的劳动。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等。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老师的“尊敬”与“爱戴”。当代成人教育的大学生应该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尊重老师的人格、学识和劳动,准确把握“独立思考”的度,并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大学生还应做到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与老师沟通,形成良好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换位思考

学生要换位思考。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优点,支持理解教师工作,拉近师生间彼此距离。师生之间应该要处于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在这种交往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地位的人,相互尊重彼此独特的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西方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对于个体来说毫无权威可言,不能把知识当作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对于教师来说,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就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强师德修养,塑造人格魅力。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平等、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的接触学生,提高师生交流和沟通的频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教师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科目的学习热情,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做到尊敬教师,不能总是“躲”着教师,也不能轻易对教师产生抵触或失望的情绪,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作者:杜松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论文

1当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现状

1.1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文化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

报考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不具备大专学历的社会在职人员,他们或是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在面临跳槽、评定职称、工资晋级等问题需要大专文凭时,再报考高职的大专,这些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们没有高中学习的经历,文化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尤其是数学、英语学科。入学以后,学生在学习文化基础课程时,常常觉得学习困难,于是请假、旷课、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

1.2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到课率不高

从2008年起,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普通高校停止招收成人脱产班学生,至此以后,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招生对象只能是社会在职人员,其中以企事业单位一线在职职工为主。目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教学一般采用集中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集中到学校参加面授辅导,而作为企事业单位一线的职工,由于工作的时间长,劳动密度大,很难定期按时到校参加学习,这就导致学生缺课现象严重,工作与学习之间矛盾突出,最终部分学生因缺课而无法顺利毕业。

1.3学生求知心理多元化,混文凭现象严重

为了解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笔者对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内的六所高校的成人教育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教师、电话采访和当面访谈等形式了解到,在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中,学习动机大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以优化知识结果,提高自身素质为追求,称为“主动学习型”;第二种以获得文凭为最终目标,称为“文凭动力型”;第三种属于“被动学习型”,他们大多受单位委派,自身没有明确的目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学习。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近75%的学生表示属于混文凭,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自由散漫,缺课逃课现象严重,期末考试前期,他们相互借鉴复习试题,只求顺利通过考试,正常毕业。

1.4学生管理模式滞后,学生管理队伍知识结构、政治修养、工作能力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要求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大都采用刚性管理的模式,何为刚性管理?刚性管理是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利用组织结构、责权分配来实现由支配到服从的管理,这种管理优点十分显著,首先采用刚性管理可以促使秩序井然,行为规范,其次采用刚性管理可以保证公平公正,再次可以保证执行快速,实施效果明显等。但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准绳,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因此说刚性管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队伍多是由兼职人员组成,院系的学生辅导员整体上十分年轻,很多人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缺乏学生管理经验,尤其是对成人教育的学生如何管理、教育,更是缺乏经验,工作中一味的进行上传下达,只要将上级管理部门的通知要求传达到班主任手中即可。班主任接到通知后,也是简单的通过QQ、短信通知学生,缺乏对学生的跟进管理,久而久之,学生管理出现混乱的局面,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管理的要求。

2加强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思路与探索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面对的主体的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年人,他们有自己较为成熟的想法和特立独行的行为习惯,会自己进行判断是非,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别人的指令,对于这样的成人学生,如何尽心有效管理是值得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要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生管理观念,面向在职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新理念,即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自我作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3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对策

3.1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理念

成人教育的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办学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维护学校正常办学秩序、保障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是适应科学管理尤其是新形势需求的科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办学要实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管理上必须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刚性管理,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不断探讨、研究以人为本的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方法,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规章,从而实现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新飞跃。

3.2加强管理人员、班主任、班干部三支队伍建设

从事具体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成人教育班主任、班级的学生干部是开展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这三支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成人教育学生管理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在管理人员选聘方面,要注重选聘责任心强、热心成人教育工作的教职员工从事日常的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切实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热心服务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学校应出台相应的进修、培训政策,鼓励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与管理人员不同,成人教育的班主任直接从事第一线的学生管理工作,负责具体的学生考勤、评奖评优、学风建设、档案管理等工作,他们是学生最亲密和最信任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政治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此,更加要重视班主任的选聘工作,特别要注重选聘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从而方便和学生开展交流。新生入学后,班主任选聘政治过硬、具有公益心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等载体,引导班级其他同学自觉参加班级的日常管理,从而实现成人教育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3.3运用新媒体加强成人教育学生管理

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博客、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和认可,正逐步成为年轻人表达情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这些新媒体同样受到成人教育学生的欢迎,日前,笔者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成人教育新生进行新媒体使用的专项调查,调查显示,90%的学生平时使用QQ,75%的学生使用微博和微信,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没有学生反映从未使用过新媒体。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资源丰富等特点,为我们开展成人教育的学生管理提供了便捷。从事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管理人员、班主任、班级干部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平台,及时各类信息,方便学生学习;建立QQ群,加强师生联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并且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利用手机飞信、QQ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利用论坛开展班级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成人教育的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教学部门、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部门配合,因此,高职院校从事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教师员工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认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以精细化的服务理念贯穿整个学生管理过程,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把对成人教育学生的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从而形成以学生为本全员服务学生成才的良好局面,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全面提高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作者:韩连权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分支,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成人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产生巨大影响。基于此,从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进行管理队伍建设的原因出发,对成人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进行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以期对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教育管理

一、高职院校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一直未能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缺少高技能的技能工人,而造成技能工人短缺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资源分配失衡。2013年,总理在考察时曾提起“教育公平”的话题。2015年3月“两会”期间,总理更是做了关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报告。由于中国社会人口基数大、农村贫困子女上学难、就业压力大等各种教育体制不健全的原因,造成当今中国教育领域出现辍学率高、高等教育普及难度大等问题。大量知识水平较低的青年学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就业,但是他们并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的青年人从事社会底层工作,不能担负起家庭支出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中国社会教育的极度不公平的现象由此产生。[1]为了促使更多的青年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促进教育公平,各大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高职院校近年来的成人教育招生十分火热。通过参加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课程,广大基层工作者可以提高自身工作技能,由简单的低技能工种转型成为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成人教育管理,才可能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受教育机会,才可能为我国打造制造业强国提供更多有用人才,因此,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自1986年以来,在30年的发展路途中,成人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撑起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2013年,我国已经拥有将近300所成人高等学校,这些高职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其中成人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伴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逐年递增,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制造业和农业等行业,都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仅仅依靠高校培养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更应当加强对社会成员全体的能力提升教育,即面向全社会劳动者提供知识、技能的再提升教育。[2]因此,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进行到重要阶段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发展都不可懈怠,相对应的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建设更应该紧跟时展潮流,与时俱进。

二、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管理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国家实施扩招政策和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致使国内不少高职院校急于求成,在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1.管理模式陈旧僵化

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成人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各大院校对学生的考核都实施学分制度,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一学期内有一定数量的课时要求和考试通过率要求,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也不例外。在这种硬性管理模式的要求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也十分陈旧落后。成人教育自身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业余性的特点,管理人员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组织考试、组织阅卷、统计结果等程序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能适应当代信息时代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只有采取个别辅导、网上授课等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管理人员资源短缺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社会重视。[3]由于招生和生源质量的影响,导致成人教育在我国处于极为尴尬的社会地位,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进行鼓励和重视,但是其科研力度、教学设施、社会认可度都不高。这就造成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职,也不愿意进入成人教育管理队伍中,导致管理人员的资源十分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造成了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加大,同时,普通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数量的扩充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数量,使得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资源短缺。

3.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疏于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导致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不少国内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人员大都来源于普通高校管理岗位的退休教师,这些管理人员整体上年龄偏大、高职称和高学历较少、不是全职管理人员,仅仅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专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不能在管理队伍建设上有所创新,不能跟上时展的要求。[4]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教师素养。由于学历低、年龄偏大的原因,一些管理人员并没有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更不具备这些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致使管理队伍对成人教育的规律不易把握,在科研成果的探究上更是少之又少,对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十分不利。

4.管理队伍教育理念落后

随着国家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也逐步趋向普遍化和大众化,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规模也得到了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和不重视,致使高职院校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发展,造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层次整体不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导致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对当前社会形势的认识不够全面,观念较为落后。另外,由于对管理前沿知识的缺失,对现代管理学知识缺乏系统化的认识,在实际的管理实施中不能对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自如,最终导致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对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和常新问题认识研究不够深入。

三、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分析

2010年,教育部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深入调研后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成人教育方面要求各高校要正确处理成人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我国在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初期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成人教育不能像普通高校的发展那样一帆风顺。因此,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学历、专业能力强、适应现代化时展要求的年轻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1.解放思想,更新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体力劳动转移到操作技能和脑力劳动上来,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队伍需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要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从以往的能力教育理念逐渐转变为开放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从生源管理到课程设置等各个教育管理环节都积极更新管理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的管理观念,把新理念贯穿于教育管理过程的始终。其次,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要敢于和勇于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成人教育的管理中,如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优势,以及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生管理等。[5]在管理思想上有所突破,借鉴美、德等国的终身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摒弃成人教育的片面看法,重视成人教育对于社会成员素质提升和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管理队伍建设与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的密切关系,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引进人才,完善管理队伍

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政策对成人教育质量的要求,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成人教育队伍中人才素质的新的要求。首先,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来引进各类管理人才,扩大和完善教学和管理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其次,要通过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来完善管理队伍。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担负起高难度的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管理人员不仅应具有专业的管理学的知识、各种管理技能和计算机网络培训能力,还应具有组织科研探究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并懂得管理学社会前沿的知识。

3.严格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队伍,成人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成人教育群体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制度建设的严格性,严格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途径。应严格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考核,以文件规定的形式对管理人员进行具体化的管理要求。首先,对管理人员进行职称晋升考核,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其次,通过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施力度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重视管理队伍的团队协作精神,使管理人员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最后,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合理的编制前提下,真正落实权责、赏罚分明。最终做到教育公平、教学公平和管理公平,以此提高管理队伍的效率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质量水平和发展前景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成人教育的管理纳入到高校管理体系中,重视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促使成人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鹏.探索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7,(6).

[2]陈强,姜超.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3]林国斌.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教育,2011,(14).

[4]刘建龙.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

[5]姜为青.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对策[J].成人教育,2013,(11).

作者:张晓明 王玉洁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厦门航空公司

第五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提出高职成人教育应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员;发挥各校的教育优势资源,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实训实践基地和专业技术应用体系。

【关键词】高职成人教育;教学教务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

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持,积极兴办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成人高等教育,建立起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需要的新的办学机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特别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落脚点,是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教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成人高等教育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命题。可从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和学籍管理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教学管理的改革

(一)构建突出高职成人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以往的成人高等教育一般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高职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当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应突出专业特点,符合成人教育类型,培养应用能力强、实践技能高、具有再学习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应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充分考虑学员自身的认知特点和就业特点,以专业知识结构为依据,制定既完成专业知识又侧重实践应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以“应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依托。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成人学员的生源特点,建立突出成人教育特色的管理机制。

(二)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高职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课教师

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基础和理论性;而高职成人教育更侧重技术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更强调知识的更新,是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性人才的教育。对高职成人教育教师的要求更高,既要有高校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又要有高级技术人员丰富的职业技术应用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成人教育成功的关键。

但是,我国“双师型”教师一向严重短缺,应优先选聘一些高端专业技术人员来担任专业技能课和实训实践课的教师,这样能更好促进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更关注前沿性技术的最新发展,更重视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技术的独立操作能力。譬如,护理专业可请经验丰富的老护士来担任专业技术老师,机电专业可请高级水电工来担任应用技术老师,烹饪专业可请地域特色厨师来担任实践技能老师,师范专业可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来担任从业指导老师。其实,就课堂教学方面,中小学教师可能比大学教师更严谨、认真、注重节奏的紧凑,对成人学生的示范效果更好。

(三)发挥各校的教育优势资源,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实训实践基地和专业技术应用体系

虽然校园建设越来越现代化,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越来越雷同,各高校越来越缺乏特点和个性,自然也就越来越乏味和平庸,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缺陷。其实,研究型和学术性人才只能满足社会的小部分需求,而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实用型人才,却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

各转型高校应该充分挖掘自有专业的优势,放大特色,做出个性,增加资金和人员投入,建立自己的实训实践基地。还应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机制,形成广泛的专业技术应用平台。与科研院所合作,可以利用它的优良实施和先进仪器设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能获得最前沿领域的知识更新,更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获取更专业的技术技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学生所学能够得到实践的检验,注重实效,可以为企业源源不断培养对口优秀人才,是一种双赢的办学模式。

二、教务管理的改革

(一)立足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建立突出高职成人教育特色的教务管理机制

以往高职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高职成人教育的特色,教材内容陈旧而脱离实际,教学方法死板枯燥,基础理论讲授的比例过大,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技能培养比例过小,实践教学环节几乎没有。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教务管理上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方法,导致个性和特色的缺失,自然也就没有优势和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今网络和各种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各高校要把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实现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教务管理人员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来处理一般教学事务,要能用先进教务管理软件来管理课程设置并生成课程表;要利用网络收集任课教师交来的单科成绩报告单并快速登录汇总,建设学生成绩库;要利用计算机统计并监控在读和流失的学生人数,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宽”“严”得体,减轻考勤、作业的比重,增加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

(二)要加强对函授站和教学c的规范、检查和评估,推动高职成人教育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目前,部分函授站和教学点教学教务管理极不规范,擅自招录“上车生”,授课时数明显少于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数,管理松散、学生到课率低,教学教务档案资料制作不规范、不完整。因此各校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函授站和教学点的教学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务管理、档案资料的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认真的检查,以查促建、以查促改、以查促管,重在建设。

加强教学常规的档案管理。严格要求各函授站和各教学点在每学期教学活动结束后,以专业、年级为线索,以班级为单位,以学期为时段,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为编制教学资料的依据,及时将教师聘任登记表、教学进度表、教学日志、学员考勤表、课程质量分析表、学生成绩登记表和学期成绩汇总表分类整理,装订成册,以备检查验收。学生毕业前必须交清学费且所有课程考试(考查)合格,专业技术过关,毕业前交齐各学期的教学教务资料,学校方予以办理学生的毕业证书。

加强对教学设施的管理。各函授站和教学点要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提供能保证教学活动安全、正常进行的教室和实训基地,能满足课堂课技术操作需要的教学用具和教辅用具,对突发或意外事件能及时处理。

(三)逐步淘汰陈旧的考试或考评制度,建立突出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的新型考试及考评制度

普通本科教育是以理论为主导,以实践为辅;而高职教育是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以理论为辅。考试和考核上二者也应该有所区别,但高职教育在考试制度上一直套用普通本科的考试制度,忽视了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有专家对成人学生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工作太忙”,而是“教学内容不实用”,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自己的工作实际关联不紧密。

新的考试及考核制度,应该大幅降低基础理论在考试中的比重,大力提高专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在考核中的比重,把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在基础理论考试上发掘新思路,采用新模式,以学分制代替百分制,允许部分学生跳级或降级;在职业技能考核上,以分等级评定制代替合格与不合格的考查制。在培养目标上,从“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在教学评估上,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实现高职成人教育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式教育模式转变。

三、学籍管理的改革

(一)根据高职成人学生的特点,建立弹性、灵活和多层次的学籍管理制度

高职成人教育包含大专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多个层次,由入学管理、专业管理、成绩管理、学籍变动管理(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留级等)、电子照片采集管理、毕业生信息核对管理(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民族、政治面貌等)等多个环节组成。即便成绩管理也涵盖基础理论成绩、专业知识成绩和职业技能成绩,校内考试和校外实践考核等。僵化、死板和单一的学籍管理制度显然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不仅年龄层次、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社会角色不同,就连接受能力、学习精力和学习时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那种高度统一的学籍制度已不适应成人学生的特点。随着计算机和其它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当学会开发和使用新的学籍管理软件来进行学籍管理,以达到信息网络化和数据共享、节约办公开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的要求,实现管理效率提高的目的。

(二)建立一支高水平、具有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教务管理队伍

教学教务管理人员是教学教务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强化对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创造机会让他们到先进院校学习和提升,为他们评定职称和升职提供优先机会,对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工作热情,身体力行地做好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教务管理人员从事的工作一般是日常的、具体的、琐碎的事务,容易诱发烦躁、急进或拖沓的情绪,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才能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认真、细致、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加强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照顾他们的关切,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关心他们的困难和成长,才能培养起一支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教学教务管理队伍。

(三)高职院校应与中职学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定专科教育、努力发展本科教育、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应努力打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接环节,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从中专到大专、从大专到大本,再到研究生、博士生的构建,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各种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由于多年来普通高校的盲目扩招、教育质量的下降和专业特色的平庸,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时候,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全国遭受技工荒,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有限,这凸显“技能比学历更重要”。要构建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学历层次的连接十分重要,在中职和高职的连接上现有3+2模式,即中专3年,如果继续深造2年,可获大专文凭;高职3年,如果继续深造2年,可获本科文凭。还可以探索更多的连接和办学模式,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无缝连接。另外,还应组织和拓展在职工人的学历提升和技术培训。这样才能实现高职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成人教育是否能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有强大的竞争力,而人才的竞争力又取决于专业技术水平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工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成人学生的特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学教务管理水平,才能培养出大批多层次、多规格的技g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启云.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论[J].当代教育论坛,2013(1)

[2]陈伟庭,司衍雷.浅谈成人教育中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

第六篇:浅析全媒体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创新对策

摘要:成人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将从全媒体这个视野进行切入,阐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不断创新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成人教育培养目标;加大投入,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不断重视隐形课程建设,努力打造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全媒体;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创新

伴随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目前逐步跨入了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手机等多种媒介形态共存的全媒体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大众的信息获取、社会交往以及学习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体系需要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作出一定转型和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颇深,以及长期以来忽视职业教育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制约,致使其发展更加步履维艰。那么如何在全媒体背景下,总结分析成人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并提出带有突破性的解决建议,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全媒体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调研发现,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存在盲目跟风的错误办学思维,即无视客观的软硬件师资能力,片面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课程设置,这与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1)专业设置的随意性。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学生的择业需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这样不加论证的行为很可能导致专业老师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比如网络传播学,很多学校不具备开设这门课程的基础,因为它不仅需要具有系统知识储备的专业老师,而且需要在教材建设方面投入很大的资金支持。2)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脱钩。主要表现是专业设置缺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实时调整,导致就业市场不平衡,有的专业供不应求,有的专业供大于求。

(二)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当前,全媒体时代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基于网络大环境的专业学习平台来进行的。这种方式变革需要高职院校在软环境和硬支撑两方面做出支持,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发生很多问题:1)一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无法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整体上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学对他们在专业技能和时间工作能力的双重要求。2)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制度层面和硬件投入的支持,缺少购置和建设媒体终端的资金,缺乏在成人教育方面资源整合的制度层面保障。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很多学校的成人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校园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长期工程,其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效果和后续的受教育情况。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待提高。比如学校的社团活动缺乏,不受重视等现象普遍存在。这折射出我国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强化自我意识,并鼓励他们重视实践,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等问题方面做得非常不够。2)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存在认识误区。比如片面强调教学楼和教学设施的硬件建设,而忽视对学校文化、教学精神的深度建设。

二、全媒体时代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建议

(一)不断创新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成人教育培养目标

要突围全媒体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困境,本文建议将网络教育作为主要途径是根本出路。即对我国高职院校首先构建全面的全媒体教育体系,以求准确把握学生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需求。具体做法是: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全媒体的要求,首先进行有效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求学生完成学分制教学计划设立的必修课之外,另一方面还要设置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与需要的一些选修课,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多样化发展。

(二)加大投入,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优化成人教育。具体做法是:1)加强高校与高职院校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选择教师去高校进行全媒体专业的相关学习培训,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吸引高校全媒体专业的毕业生来高职院校任教。2)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不断更新和提升教师的能力。全媒体带来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建议一些有能力的高职院校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不断促进教师进行知识更新,通过引进短期海外教师或合作办学等多种渠道,缩短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不断重视隐形课程建设,努力打造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这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的隐形课程设置,打造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实践前沿阵地。具体做法是:1)不断加强学生的社团建设,将其作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不断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2)日益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当新媒体带来了学生社交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和分享,逐步将其发展成为成人教育的公共平台之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对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变革与创新。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困境和对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这仅仅是该领域的初步探索,不少问题分析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我们期待在全媒体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能够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境,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高职人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 姜为青,潘东波.高职院校成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柔性化管理理论视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