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硕士范例6篇

行政管理硕士

行政管理硕士范文1

1.现状与反思:我国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证分析 

2.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统计分析 

3.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安徽大学为例 

4.创新型 复合型 应用型——行政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的再审视  

5.增设土地行政管理硕士可行性刍议  

6.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与变革研究 

7.论公布违法信息——以公安行政管理为例 

8.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分析

9.美国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趋势及其启示

10.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11.论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及行政管理机构设置 

12.医院青年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的探讨及实践 

13.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探究 

14.浅析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15.实行村民自治后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问题探究

16.我国行政管理研究中民意调查工具的应用与思考

17.当前我国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趋势 

18.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

19.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

20.加强行政管理研究 推动政府体制改革

21.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探析

22.科学管理,推进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23.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误区及其消解 

24.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25.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26.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隐性元素分析

27.论市场经济环境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 

28.实施海洋行政管理战略的几点思考 

29.服务型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0.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生态学视阈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对策 

32.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研究 

33.关于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

34.基于企业行政管理理念的政府行政管理思路初探

35.中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之设置与职能重构 

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 

37.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38.财政支出规模、支出分权和收入集权对行政管理支出的动态影响

39.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40.服务型行政管理与高校去行政化改革 

41.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A大学的案例研究

42.论环境资源行政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实现 

43.旅游行政管理组织构建模式初探 

44.我国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45.英法殖民地行政管理体制特点评析(1850—1945) 

46.基于行政管理的规划许可分类 

47.试论如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 

48.有限政府·有效政府·亲民政府·透明政府——从行政法治视角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49.浅析我国行政管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的改革趋势

50.论我国地方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  

51.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52.论中国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制的发展和创新 

53.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

54.浅析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55.公共危机管理与行政指导措施

56.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57.优化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 

58.兵团行政管理体制演变与改革

59.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刍议

60.汉唐时期外交行政管理的运行机制

61.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路径与目标模式

62.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

63.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及行政文化建设 

64.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管理体制冲突问题研究——以西咸经济一体化为例

65.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66.浅谈加强当前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 

67.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变革 

68.如何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新体制

69.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思考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高

70.政社合作中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衔接互动的太仓实践

71.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72.对完善行政管理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思考

73.行政管理中德性的价值与生成路径 

74.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应用型导向

75.论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76.平衡记分卡在我国行政管理绩效评估中的修正

77.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现状及运用状况的研究

78.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决定因素实证分析——兼论“缩省论”的合理性

79.浅议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创新素质的提升

80.公共行政管理的伦理基础 

81.政务公开: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82.浅议高校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83.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行政管理体制的选择

84.对行政管理中滥用职权的防范研究

85.现代组织传播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86.行政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及职业能力调研分析

87.美国大学的行政管理 

88.对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思考

89.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90.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91.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分析——基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互动的视角

9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透析及创新思路

93.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现状与思考

94.关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95.行政管理中的国学应用研究

96.庭长的行政管理:全国32个先进人民法庭的实证分析

97.政府行政管理与城市社区自治良性互动的路径研究——基于杭州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98.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 

99.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00.打造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策略  

101.浅述企业行政管理的人员素质

102.完善南海地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对策 

103.浅谈行政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 

104.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展望 

105.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就业形势与专业定位分析 

106.中国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及改革方向思考 

107.简述加强企业的行政管理 

108.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09.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与改革 

110.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变革

111.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能

112.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探析 

113.基于权力视角的大学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关系研究

114.关于提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思考

115.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建设初探

116.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117.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118.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119.美、俄关于北极航道的行政管理法律体系研究

120.三种旅游行政管理组织构建模式比较研究

121.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析——论政府与高校行政管理关系

122.城镇化进程中公安行政管理改革的创新向度

123.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

行政管理硕士范文2

一、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工程硕士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构成了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性。工程硕士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也充分说明了工程硕士教育的社会服务取向。在明确了工程硕士教育的定位后,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因素。

(一)政府层面我国政府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大学一般归政府统一管理,虽然目前在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的大势所趋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和方式正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变,逐步由计划调控、直接管理模式向政府宏观决策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间接管理模式转变,下发给高校一定的办学自。但政府对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所提供的法规政策上的保障与支持,宏观层面上的引导、调控、监督和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合理、有效地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对于保障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社会外部环境社会外部环境构成了工程硕士教育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背景和场所,它直接影响到工程硕士教育系统能否顺利发展并正常发挥功能。就目前而言,工程硕士教育的社会外部环境主要有两大主体构成。

1.外部指导与咨询机构在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外部指导与咨询机构主要是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为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的专家指导和咨询组织,作用是为政府和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提供咨询和建议。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活动,监督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推动工程硕士教育与企业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联系与协作,指导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用人单位工程硕士教育用人单位主要指企业。一方面企业是工程硕士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主要需求者,企业的需求是工程硕士教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和动力源;另一方面,企业同时也是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过程中资金投入、质量管理、监督评价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的全程参与、校企的合作联合培养是工程硕士教育的特色和质量保障之所在。

(三)培养单位培养单位的主体是高校。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向现代企业源源不断提供能承担科技研发、科学管理重任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肩负着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重任,通过招生选拔、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学位论文、考核评价等环节和手段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提供社会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及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四)受教育者工程硕士学员的生源质量及学员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认知程度、投入学习与研究的精力等方面是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一个内在的因素,通过工程硕士教育,让受教育者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使能力和人格均得到全面提升。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再用“系统原理”来分析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的因素,研究与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相关联的系统。如果把“工程硕士教育”看作一个系统,那么与工程硕士教育相关联的系统主要是“培养单位”、“政府部门”和“外部环境”这3个系统,具体见图1。政府部门是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的关键因素,是“主导系统”。工程硕士教育是“目标系统”。政府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工程硕士教育施加影响,一是通过政策措施,直接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二是通过高校间接对工程硕士教育施加影响;三是政府部门通过外部环境对工程硕士教育产生影响。外部环境通过两条路径对工程硕士教育施加影响,一条是直接的影响,另一条是通过培养单位间接对工程硕士教育进行影响,在这两条路径中直接影响是最强烈的。培养单位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没有什么间接的道路,影响是最强烈的。在对工程硕士教育系统的三个影响系统中,培养单位由于没有间接的影响道路,所以它的影响力应该是最大的。

二、工程硕士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

通过系统分析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要素,我们发现培养单位在工程硕士教育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职能,抓好招生、培养、质量管理、校企合作等几个关键环节是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拓展其生存空间、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的核心所在,工程硕士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这些环节体现出来的。

(一)招生选拔招生选拔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前提。因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招生选拔制度,使之做到既有利于鼓励在职人员,特别是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骨干深造,又有利于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2]。

(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工作是保证整个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教育能否获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否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保证培养质量是关键。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已经由探索起步进入了规模培养的阶段。目前,工程硕士的培养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如何有效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双向参与,促进共同培养,以及怎样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发挥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高工程硕士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关键。

(三)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一个涉及知识存储、加工、转化、传递、吸收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工程硕士培养中重要而且关键的一环。课程教学既要遵循一般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只有在课程教学中坚持和把握“应用性、复合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方向和原则,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落实到实处。

(四)质量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目标。在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探索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逐步建立以质量监控与评估为中心的调节机制,对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引入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计划,建立完善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入手,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质量管理之路。

(五)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程硕士生是工程硕士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色,同时也是坚持工程硕士教育直接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防建设服务的首要宗旨。[3]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是产学研互相支持、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学和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校企双方只有共同努力加强校外工程硕士培养基地建设,架起校企紧密联系和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才能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促进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发展。

三、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工程硕士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企业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使命。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以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为主要诉求的社会服务与工程硕士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社会服务质量,基于这种逻辑关系,可将社会服务质量作为考察和衡量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政府层面需要在宏观调控下逐步形成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保障机制。为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同时为解决工程硕士教育市场化中存在的弊端,教育管理部门应在宏观上强化目标管理,加强与人事部门、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在充分沟通、理解及合作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寻求工程硕士教育理念的认同和贯彻。同时,制定和出台各项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支持性、调控性政策与法规,逐步培育和规范教育监督和评估的市场化环境。另外,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主体是公办高等学校,政府是工程硕士教育的宏观管理者和教育经费的主要供给者。因此,要想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政府的资金优势、宏观管理优势和制定发展规划优势以及对外开放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教育指导与咨询机构层面逐步完善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与协调下的专家咨询机制[4]。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历程中曾经发挥了积极并且独特的作用。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其在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建设、质量监督和评价,以及合作、交流和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有效发挥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智囊团”和“脑库”的指导和咨询作用,这对于促进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行政管理硕士范文3

【关键词】“硕师计划”;体育教师;培养策略

1.选题背景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 该计划是一项鼓励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高中任教,以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队伍匮乏的一项政策。河南省自2004实施“硕师计划”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培养院校先后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毕业生在我省44个贫困县进行教学,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师资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综合素质,改善了农村教育总体水平、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匮乏的窘境,创新了我省大学生多向的就业道路,弥补了我省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不足。因此,强化体育学科农村师资的培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动“硕师计划”政策可持续良性发展。

2.“硕师计划”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困局解读

2.1招生困境:我省“硕师计划”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生源不足,学生报考资格不合理,门槛过高。“硕师计划”在河南省的推广也没有像“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那样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这项多赢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广出现困境。作为“硕师计划”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师资培养上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2.2 选拔困境:选拔标准宽泛简单,学生参与动机失真。查阅文献发现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出现不公的现象,有的学校从内部宣传组织,学生“自我推荐”,学校把条件符合的学生确定为农村教育硕士生,一些学校把该项政策作为一种荣誉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学生,这也就造成学校招生人数不足,或者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 任教困境:教非所学所选,动机失真“硕师计划”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协调监管力度较大。根据“硕师计划”政策规定,硕师生在任教三年同时聘为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政策选择性执行或者曲解执行把资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别是体育硕师生在学校中处于学科方面的劣势,其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硕师生,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体育硕师生对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怀疑,打消了毕业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头。体育硕师生普遍存在着把基层从教当做一种权宜之策的心态。

2.4 培养困境: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培养环节衔接不畅,缺乏监管。“硕师计划”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从三年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和任教教学实践到脱产学习一年中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硕师计划”一定程度提高当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助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善农村体育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培养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较高,与“硕师计划”预期的效益相差较大。其困境表现在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去向、回归单位的原因、体育硕师生离职原因等方面。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对相关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思想品德教育,发扬其投身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3.2严格程序,真实选材,各级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详细制定该政策的监控计划并有效执行。

3.3设立相关政策,激励体育教学开展。强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制度,加大对“硕师计划”体育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切身利益。

3.4开设凸显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特色的课程;加强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的管理,落实双导师培养机制。

行政管理硕士范文4

财经类大学的专业构成

我们国家的财经类大学的主要学科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具体涉及到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的工商管理学。这里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并不是具体的专业,而是一级学科。我国几家主要的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都已经取得了这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意味着学校可以自主地设立此一级学科下的硕士专业,不需经教育部审批,只需到教育部备案,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在该学科的实力。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是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保险学、统计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所以,将财经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

主要专业的就业分析

(1)经济学。因为该专业侧重理论的研究,所以在就业上显现出明显的劣势。除了北京大学的ccer的经济学双学位(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本科)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其他的院校此专业就业问题严重。因此如果你不打算读研究生,也不喜欢理论研究,单从就业的角度出发,不建议选择此专业。

(2)金融学-保险学金融专业一直都是各财经大学的门面专业,加之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就业前景乐观。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单位的占很大比例。如果你能力确实很强,进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也是有机会的。

(3)金融工程新专业。以2007届毕业生来看,就业中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与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基本一致。

(4)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的知识很广却不专,虽然基本涉及了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所有知识,但是没有独树一帜的东西。主要培养人待人处事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招聘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无奈:综合素质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出开的,而拿得出手的专业技能又不专业。新浪的报考专业的排名上,工商管理名列前五。就业率在90%左右,主要面向企业,岗位主要是管理、财务、营销。

(5)会计学-财务管理是现在热度最高的专业,是进入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捷径。工作相当好找,并且薪水不低,工作环境好。如果你是一个男生并且学习说的过去,那么你根本不用为工作发愁,但是要进外资企业的话,还需要努力一把的。

(6)人力资源管理就业状况好。现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当重视,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大。但是现在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很难跳出人事劳资管理的圈子,所以在工作中你会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算工资、算保险的人员,与理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小的差距。

(7)市场营销就业好但是不建议报考。现在学此专业的人在高考时被调配过来的居多。现在此专业的需求量大,是因为企业对营销的重视,而重视是因为现在的产品难卖、竞争激烈。所以做营销的工作压力大,工资由于有提成的存在很不稳定,况且此类工作门槛低,各种学历的人都争相从事。所以如果你没有对营销的特别偏爱,报考时建议回避此专业。

上面分析的专业,就业状况都不错,但是这是客观的。因为这些专业是财经大学的核心专业,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就业状况年年都很稳定,前景良好。但是财经大学的中文、英语、计算机、广告、公共管理类专业,就很尴尬,因为他们并不是财经大学的强势专业。因此在报考时要在正确的院校学习正确的专业,才能有以后更好的就业前景。

全国财经类大学巡礼

上海财经大学历史悠久,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1997年,同志亲笔题词:“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学校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在全国财经院校中,学校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国家首批),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学校设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统计学系、应用数学系、外语系、体育教学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MBA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学校还设有财经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等20多个科研机构。

数字校园: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3个部级基地;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本科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建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部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设有26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部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部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数字校园:12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2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2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31个本科专业。

东北财经大学地处部级风景区――大连市星海公园西侧。

东北财经大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和全日制普通教育、非全日制普通教育两种办学形式。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中,学校均具有教授职称评审权;在已设立的博士点中,学校均具有博士生导师遴选权。

东北财经大学下设研究生部、MBA学院、MPAcc教育中心、MPA教育中心、JM教育中心、财政税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金广建设管理学院、金融学院、富虹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自学考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统计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等29个教学机构,此外,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设有一个独立学院――津桥商学院。

在学校工作中,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十年来,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在行政管理部门与事业单位,先后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的有数十人,走上市、厅级领导岗位的有数百人。在中央与各省(市)的财政、金融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均有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数字校园:59个硕士点(含自主设立16个)、35个博士点(含自主设立13个)、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部级、省级重点学科。70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54个本科专业。

山东财政学院是由财政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始建于1986年,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现有39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专业可选为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士学位,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企业管理为省级重点强化建设学科。已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工等六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学科结构。

学校以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为己任,大力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依法治校”战略,积极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被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和著名公司录用,大批学生考取名牌高校研究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在高考招生中,学校普通本科文、理录取分数线连年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近几年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居山东省高校前列。

数字校园: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院,39个本科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经济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学校现已成为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优势学科,强化特色学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设有16个教学学院,44个本科专业;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资格。拥有企业管理学科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金融学、数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6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企业财务管理等10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8门课程为省级重点建设基础学科课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就业率高,二是就业去向好。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被财政部、海关总署等单位录用为国家公务员,部分优秀毕业生被录用为山东省各级政府公务员和被选拔为选调生,大批优秀毕业生被财税、金融、电力、电信、邮政等系统录用;各地大中型企业、知名企业也主动与学校建立联系,要求录用我校毕业生。学校的毕业生以其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我校,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数字校园:16个教学学院,44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升级重点学科,10们省级精品课程,8们省级重点建设基础学科。

天津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是一所以应用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兼有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等七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最早设立国际贸易、企业管理、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硕士点和会计学、统计学博士点的院校之一,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可以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的院校,拥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学校现设有商学院、经济学院、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旅游系、体训部、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研究生部等12个教学系部,并设有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房地产研究所、金融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数学经济研究中心、法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学科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工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33个本科专业;统计学为天津市13个重中之重发展学科之一,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4个博士点、24个硕士点和工商管理(MBA)、会计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专业硕士点,形成了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职生教育,以及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从业资格培训等在内完善的人才培养序列,是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

行政管理硕士范文5

关键词:二阶聚类法;高职院校;职称结构;学位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82-03

二阶聚类法简介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数据根据其诸多特征,按照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分类,产生多个分类结果。类内部的个体特征具有相似性,不同类间个体特征的差异较大。顾名思义,二阶聚类是指聚类过程是分为两步进行的,故又称两步聚类,即预分类与正式聚类两个步骤。由于二阶聚类具有可以同时处理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聚类速度快、能根据聚类准则自动选择最优聚类个数(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指定类别数量)、分类结果更加可靠等优点,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数据分析方法,目前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推广与运用。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结构现状

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7系3部共有专任教师318位,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一)职称结构方面

正高职称5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7%;副高职称的110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59%;中级职称的178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97%;初级职称的25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6%。从专任教师职称来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职称人数偏少并且分布不均衡,在10个系部中,目前只有4个系有具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因此,改善与优化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学位结构方面

博士3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94%;硕士153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11%;学士162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94%。从专任教师学位来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学位主要以硕士与学士为主,博士较少。

二阶聚类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SPSS19软件对表1的职称与学位分别进行聚类分析(设定类别为3类),其主要聚类数据如下。

(一)职称聚类的主要数据及其分析

1.平均轮廓=0.6。由于平均轮廓=0.6>0.5,说明聚类质量良好,分类合理。

2.聚类大小:(1)聚类1=3(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聚类2=2(计算机系、艺术系);聚类3=5(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

3.变量重要性:正高级=1.00;副高级=0.81;中级=0.77;初级=0.76。从职称的重要性结果来看,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目前相对于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而言,教师职称提升的重点应该主要是正高级。

4.均值:(1)聚类1(正高级=0.67;副高级=15.67;中级=26.67;初级=3.67);(2)聚类2(正高级=1.50;副高级=9.00;中级=22.5;初级=5.00);(3)聚类3(正高级=0.00;副高级=9.00;中级=10.60;初级=0.80)。从职称均值结果来看,在聚类1中,正高级的均值为0.67,副高级为15.67,外语系的正高级人数为0低于均值,机电系的副高级人数为15低于均值;在聚类2中,正高级的均值为1.50,副高级的均值为9,艺术系的正高级人数为1、副高级人数为7均低于均值;在聚类3中,正高级均值为0,副高级的均值为9,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的正高级职称人数都为0,其中思政部、基础部的副高级职称人数也低于均值。因此,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职称重点提升的系部应为外语系、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及艺术系,副高级职称提升的重点系部应为思政部、基础部、艺术系及机电系。

5.中位数、分位数及四分位距(见表2)。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1)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的总体四分位距分别为1.00、6.73、12.93、3.00,说明在全院318位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在各系部(10个系部)分布的差异(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副高级,再次为初级,最后为正高级;(2)在正高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1、聚类2的四分位距都是0.5,表明正高级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计算机系及艺术系分布的离散度一致;(3)在副高级的3种聚类中,聚类3、聚类2、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4.97、1.98、0.48,说明副高级在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为计算机系、艺术系,最后为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4)在中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3和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12.90、5.89,表明中级职称在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分布的离散度较大,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较小;(5)在初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1、聚类2、聚类3的四分位距分别为2.49、0.49、0.98,说明初级职称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最后为计算机系和艺术系。

(二)学位聚类的主要数据及其分析

1.平均轮廓=0.7。由于平均轮廓=0.7>0.5,说明聚类质量良好,分类合理。

2.聚类大小:(1)聚类1=2(化纺系、计算机系);聚类2=3(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聚类3=5(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

3.变量重要性:硕士=1.00;博士=0.96;学士=0.52。从学位的重要性结果来看,硕士>博士>学士,目前对于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而言,教师学位提升的方向应该主要是硕士。

4.均值:(1)聚类1(硕士=25.00;博士=1.50;学士=9.00);(2)聚类2(硕士=3.33;博士=0.00;学士=9.67);(3)聚类3(硕士=18.6;博士=0.00;学士=23.00)。从学位均值结果来看,在聚类1中,硕士的均值为25,博士为1.50,化纺系的硕士为22、博士为1均低于均值;在聚类2中,硕士均值为3.33,思政部只有1位硕士,低于均值;在聚类3中,硕士均值为18.6,机电系、电子系、艺术系、外语系的硕士数均低于均值,只有管理系的硕士数高于均值。因此,今后硕士学位提升的重点系部应该是思政部、外语系、化纺系、电子系、机电系和艺术系。同时,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的学士均值为23,提升硕士学位的空间很大。

5.中位数、分位数及四分位距(见表3)。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1)硕士、学士、博士的总体四分位距分别为13.44、10.44、0.00,说明在全院318位专任教师中,硕士在各系部(10个系部)分布的差异(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学士,最后为博士;(2)在硕士的3种聚类中,聚类1、聚类2、聚类3的四分位距分别为2.91、1.93和0.92,表明硕士在化纺系、计算机系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是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最后为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3)在学士的3种聚类中,聚类3、聚类2、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12.96、1.95和1.93,表明学士在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是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最后为化纺系、计算机系。

通过聚类比较,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不同职称及学位在各类系部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不同职称、学位在各类系部的均值、中位数及其分布的离散程度等,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不同系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称、学位的提升、优化计划与决策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苏理云,陈彩霞,高红霞.SPSS19统计分析基础与案例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2.

行政管理硕士范文6

自上世纪20年代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开设以来,先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包含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理论等在内的学科体系。随着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深入普及,公共管理学硕士教育也日益发展成熟起来,成为培养公共领域精英的摇篮。那么“是回归精英教育路线?还是走大众路线,即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面对如此选择,研究生教育走到十字路口”。

早期的公共管理学硕士教育更注重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旨在储备具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的学术人才,以此培养出的学术型硕士生更适合做政府行政工作的研究者,但是对于复杂灵活的行政事务处理等一线工作则稍显经验不足。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同时,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引进更具实际应用力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模式。专业型硕士即所指称的MPA类(包括公共政策硕士MPP、公共事务硕士MPA等)。“MPA就成了应用性而非学术性的专业研究生教育。其核心目标主要定位在为政府或公共组织输送高级智囊人物和管理人才上。它也相应地由单纯注重理论知识掌握的培养模式渐渐向特别突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方向靠拢,从而奉行应用能力本位政策。”但是,目前国内MPA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仍有不足之处。因此,“在积极探索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同时,加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研究人才,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为适应社会现代化以、满足各领域对不同岗位人才的需要,应适时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同时,也对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优良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研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首先,“德才兼备”是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总体性要求。公共管理硕士生未来将会就职于在各个公共领域,唯有具备道德责任意识,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费席勒曾说:“谁在道德方面只想关心自己,谁就连自己也关心不了,因为他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关心整个人类。他的德行绝不是什么德行,而是一种甘为奴隶、贪图报酬的利己主义。……每一个熟悉我们的人,则会单纯由于熟悉我们所关心的事情,也与我们共同受到委托,去寻找和创造社会生活。”费席勒指出了关心自己与关心他人的辩证关系,明确了道德的基本内容。这恰与公共管理者的服务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公共管理中“德制”的建设,正是公共服务精神物化的过程。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要求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在面对新时期各种诱惑时不仅能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任务,更要有道德责任意识,将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实”出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其次,纵观国内外公共管理硕士生教育,不管何种教育模式,其基础都是深厚的理论知识。好似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研究是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的基础,没有前者,后者就是无源之水”。实际操作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深厚的知识储备却是其薄发之基础。因之,公共管理硕士生在具备其他素质、能力的同时,要拥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只有那些既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人才,即T型(基础理论宽厚、博大精湛)人才,π型(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在两个以上学科中具有精深造诣)人才,才能适应科技的迅猛发展,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教育目标即是未来公共领域的精英,然而,21世纪的公共管理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只有熟悉、掌握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公共经济等关联知识背景的管理者,才能化腐朽以神奇,自如应对。

再者,问题的研析能力是对公共管理硕士生的根本性要求。公共管理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决策,尤其是公共行政选择、政策有效性判断等,这不仅需要各种分析技能作为基础,还需要复杂的分析工具辅助。同时,拥有分析问题、研习问题的能力能够使他们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复杂环境时仍能够保持清醒、审时度势、选择最为恰当的解决问题路径。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旨在培养公共领域高级应用人才,对学生分析能力亦有要求,即培养他们具有熟练的分析技能。“他们必须是训练有素的分析家。公共政策代表了一系列的选择,它一定要建立在有效的实证、经济、和制度分析的基础之上。同样现存的政策也必须经过评估来决定它们的有效性。这些都要通过对成熟分析工具的熟练运用才能实现。政策分析对于良好的政府治理至关重要。”公共管理硕士即将面对的是一系列错综交叉的事务处理,没有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他们何以承担治理、服务任务,提高管理水平?

最后,社会能力,它要求公共管理硕士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运用到社会实践、现实工作中去。这不仅包括娴熟运用组织、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技巧,还包括有效的人际沟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探索与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社会能力分为两种智力:社会智力(socialintelligence)和实践智力(practicalintelligence)。在他看来,社会智力是处理(人际)的一种能力,实践智力则是(处事)的能力。“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然而,公共部门管理人事繁杂、环境瞬息万变,未来的从业者恰恰需要这种社会能力,合理配备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任何组织都是有多元化的人群所构成的,而人力资源又是最弥足珍贵的。唯有合理的开发、使用人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让整个组织成为一体。公共管理硕士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研究生,它旨在培育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部门现代化与专业化要求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因此要求公共管理硕士在具备广泛理论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能实际胜任公共部门事务处理,真正成为训练有素的公共事务实践者。

三、在中国,公共管理学教育虽然已发展几十年,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不足

公共管理硕士生,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但其专业素养仍是不够的。为此,应借鉴西方尤其美国公共管理教学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的公共管理教育模式,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然而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MPA)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偏重于实践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可从研究生知识的习得与测评两方面加以改进,以期提高公共管理硕士生的专业素养。借鉴美国公共管理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入手,重视案例教学,强调学员研讨。专职教师除了进行日常的教学之外,还要进行理论研究,承担有关政府管理方面的课题和研究项目;兼职教师则主要是结合理论向学生传授政府管理中的实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对于测评,不单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如何,也要注重社会实践的参与。认清中国目前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方面的不足,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洪才.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0).

[2]王洪才.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0).

[3]张继明,等.为“学术型研究生”辩[J].高校教育管理,2012,(6).

[4][德]费希勒.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38.

[6][7]陈振明.MPA专业学位教育与新型公共管理者培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1).

[8][美]R·J·斯腾伯格著,俞晓林等译.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魏美惠.智力新探[M].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1996.

[10][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等译.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