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低碳技术范例6篇

化工低碳技术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1

基金项目:辽宁社会科学院财政科研基金一般项目(Lriskyl 2802)

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低碳技术创新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无论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费和排放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为基础。

目前,辽宁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目前国家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对于辽宁来说,结合实际来探讨如何通过低碳科技创新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对于转变辽宁依赖于传统老工业基地的高碳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建构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以及达到建设生态省的目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低碳技术创新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全省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辽宁低碳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辽宁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需要通过构建区域低碳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能动作用,实现辽宁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一、辽宁省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企业还未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

目前来看,辽宁省低碳技术创新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来实现,企业对于低碳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低碳产业大多属于高技术产业,这必然会给企业的创新活动带来很大风险,并且即使能够开发成功的产品,也将面临很大的市场不确定性,也就是消费者对于节能产品的需求度不高。

2、产业结构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瓶颈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的比重较高,并且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大多集中在煤炭、电力、冶金、建筑等行业上。近年来,辽宁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东北现象”所造成的辽宁产业结构,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趋于合理,只有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加速辽宁产业升级的步伐。

3、低碳产品消费还存在障碍

从低碳发展角度看,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消费生活等方面,都是沿习高碳型的思维路径,形成了一种限制人们思维的习惯性极强的高碳排放型的理念、思维框架或思维定势,从而对以低碳为导向的创新活动构成最大的障碍。因此,要开展低碳创新,必须突破传统高碳型的理念和思维框架的束缚,以低碳理念为指导来深入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自觉地破除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无视生态价值的传统创新模式的依赖性的思维习惯。

4、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目前,辽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辽宁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也不完善。近年来,尽管国家和辽宁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投入了一批配套资金,但还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逐渐认同和广泛参与。

二、辽宁省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1、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战略

制定低碳创新战略,把低碳追求纳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结构之中,明确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第二,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政府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第三,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密切关注全球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明确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第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保证低碳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推动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第五,健全激励低碳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第六,优化调整低碳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整合我省科技资源,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调整产业机构,提升低碳产业比重

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竞争中,各地域的竞争将弱化传统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而强化碳生产率的比较。所以,首先应明确辽宁省低碳经济下的重点产业,政府在产业扶持上应转变政策导向,由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石化能源、房地产等领域,向生态产业、节能技术、新能源领域等给予政策倾斜。辽宁省低碳经济下的先导产业应结合原有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其次,逐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产业升级表之一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第三产业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只是密集型的服务业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在低碳经济中,应关注传统主导产业技术升级的同时,在战略选择上更要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并举的原则,最终实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业为先导的低碳产业结构体系。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创新体系

辽宁省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制造企业数目众多,而这些企业往往都是能源消耗大户。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企业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到低碳创新,要让企业了解到能源本身就是成本,节约了能源,就是节约了成本,就是一种效益产出。及时合理地采用节能技术,短时间内对企业是一种资金的投入,但是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会远远大于投入。节能就能减少成本,节能就是一种“低碳”,企业的决策层必须增强这种意识。

要实现节能减排,需要企业开展低碳生产。低碳生产是指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一是在企业能耗中应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企业能源供应的多样化。二是要进行低碳工艺创新,即需要进行生产工艺的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耗并将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要进行低碳产品创新,即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对设计、生产、销售到消费全过程都要求能预防与减少污染,包括产品更新,生产低废、少废和可回收利用产品等。再者,企业应当把低碳价值导向与市场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商业模式。

4、引导和鼓励低碳消费

低碳消费需求可以引导低碳生产的方向,从而有助于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反过来低碳技术创新又可以进一步推动良性的低碳消费。从低碳消费层面人手,可细分为个人消费层面和政府消费层面。(1)个人消费层面。要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必须具有广大消费者对低碳技术、低碳产品较大的市场需求,即要使广大社会公众都成为低碳消费的主体,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基础。有必要在全社会广泛倡导低碳理念,宣传低碳经济的种种益处,提倡新型的低碳消费理念,推崇积极、绿色的消费意识,并通过在全社会建设学习型组织来宣传低碳文化。(2)政府消费层面。首先,政府部门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减排设备和办公用品,租用节能型建筑的办公场所等。其次,调整城市交通方式。提倡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再者,要改善城市建设模式。城市建筑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设“零排放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如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最后,要实现市政管理低碳化。应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照明产品作为城市主要照明设备,加快节能产品的推广。

5、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形成低碳创新的激励机制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在低碳技术研发层面,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也就是减碳技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等。对于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还可以设立低碳基金。此外,要充分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的同时,更要推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只有转化为低碳产品,才能实现低碳技术节能减排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应该鼓励企业引进和吸收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还要要鼓励企业创造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这需要在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循环与再利用。另一方面,要增加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的低碳技术研发支出,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技术创新包括: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以及无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节能降耗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其实质在于提升和应用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减排和储存技术,以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并可能发展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对我们的一个巨大挑战,更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良好机遇。

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期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1.1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继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设立目标后,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和政策,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1.2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与灾害的频率与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面对未来气温升高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1.3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而来自能源结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方面的原因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现实的挑战。为了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而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导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英国,其目标也是到2050年建设低碳经济社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目前处于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1 产业和能源结构的挑战

我国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许多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加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发展态势不可避免,对能源的巨大要求使得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意识较差。而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以上。这种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

2.2 低碳技术水平的挑战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技术的关键,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我国低碳技术项目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三是中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领域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许多情况下,中国只能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这对中国显然是一个沉重负担。

2.3 路径依赖的影响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这种现象成为路径依赖。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基础设施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等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石化能源技术依赖严重。当面对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很难摆脱。

2.4 强制性减排的挑战

发达国家从未放弃过将中印拉入减排行列,挑战来自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伴随而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尽管中国的碳排放许多来自出口产品,发达国家在享用中国廉价商品的同时,还要指责中国的排放。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比2005年减排40%-45%,从而把中国彻底推向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归路。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创新低碳技术。纵观世界各地为发展低碳经济而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应采用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式”的管理模式,加快低碳经济的迅速推广和应用。

3.1 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

确立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发展经济的指导原则。一是要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并落实到年度计划中,让低碳理念渗透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目前国务院正在起草《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涉及建设低碳经济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配套政策、重点工程等诸多内容。各地也应该尽快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既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又能加速本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二是要尽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规。发达国家均将制定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做法,我国也应尽快考虑从财政补贴以及税收方面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低排放的环保、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

3.2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

一是发展具有低碳特性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消耗大量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第三产业单位能耗量非常有限。我国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应提升现代生产业的比重。二是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打破路径依赖。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的低碳技术。三是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节能减排问题,首先要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要落实下去;其次要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逐步从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市场化过渡,从而使企业产生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再次,继续培育和推广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园区,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

3.3 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首先是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转型的原动力。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政府要加强对部级研究机构的长期投入,构建部级的低碳技术研究机构,整合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自主创新,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支持引进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加快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其次是加大对低碳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政府未来投资的重要领域,加大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持。同时支持各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优先安排低碳经济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确定的项目和企业。

3.4 加强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引导

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角,政府应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发展低碳经济。一是建立奖惩机制。制定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指标,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核算指标和控制排放、治理污染的责任机制。对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要严格把关,并对完不成年度节能降耗指标的企业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县四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节能减排领域,重点支持一批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节能减排项目。三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既然短期内无法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那么煤炭的清洁转化和多联产综合利用就成为能源消费战略的重要内容。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新技术比如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工程,鼓励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群.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J].财会研究,2009,(23):

28-30.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3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所以,笔者以为,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的,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由上述定义可知,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①经济性。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③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解决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还是对人类长远的社会发展,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有人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把低碳经济的兴起,视为与工业文明同样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把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开创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在我国,能源日趋短缺和高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和社会问题,正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样也符合我国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的挑战

1.资金挑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相关资料表明,企业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7克硫,每生产一吨铝锭要释放21.8吨二氧化碳,一升汽油完全燃烧要释放2.2公斤二氧化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开发力度也将持续加大。火电、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重化工业和高耗能工业,目前每年耗煤量占原煤量的90%,高耗能工业对我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仅为10%~12%,但其耗能却占到50%~70%。能源的粗放利用和过度消耗,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环境问题,这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制约。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新能源,企业原有生产流程需要大范围升级改造,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目前许多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比如认为节能减排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不愿在这方面增加过多投入。加上目前我国现有的已经上马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不过硬等原因,经济效益缺乏竞争力,不能发挥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目前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也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些障碍性因素让许多企业在低碳道路上采取了“停滞不前,静观其变”的态度,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成功转变为低碳企业的风险。

2.技术挑战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因此,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如果低碳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那么低碳技术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目前,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从企业投入看,目前我国二万八千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的只占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七十五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在英国贸工部的2005年“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上,在全球1000家企业当中,美、日、德三国上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球1000家企业总投入的71.9%,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仅有四家,研发费用都未达到2200万英镑,前15家研发投入额最多的企业日本占三家,研发费用都在25亿英镑以上。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都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这些都制约了中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市场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国内“游戏规则”行动将对企业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气候制度将会通过国际政治外交途径转化成为各国的法定义务。例如,《京都议定书》以及国际气候保护协议磋商会议都旨在要求世界各国做出承诺和行动,最终会通过各国因履约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将碳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开征碳税。美国加州西部地区自发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并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将导致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最早提出的碳关税议案,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保护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其商品遭受的不公平之竞争,以及2009年6月22日由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因此,有学者指出,美国“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正在发展,美国国会“碳关税”的贸易大棒或将成为其打击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一项工具。

三、面向低碳经济的企业应对策略

1.树立低碳经济观念

一方面,企业要切实认识到低碳经济是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企业,抓住了这个增长点,就给经济找到了腾飞的动力。有专家称,未来经济的竞争,有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意识,而把低碳经济视为可有可无,抑或可以减缓考虑的问题,就将失去新的发展先机。无论是地区还是行业,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中,一定要把它置于无可替代的战略位置上,不要因为有困难就回避,也不要因为投资大就“偷工减料”或敷衍应付。今天,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远见卓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低碳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笔直的大路可走,于是一些企业就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左顾右盼,徘徊不定,想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想等等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则认为,自己不是能源消耗大户,人家还没动,我着什么急!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只能丧失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机遇,丧失市场话语权。要知道,有关低碳经济的科学技术、投资模式、管理经验,也包括政策法规等,都是通过探索和创新而产生的,每个企业都应当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创新者,要加快构建和形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转型,企业需要对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进行战略思考和长远布局,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行动。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时,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转型对于企业自身和企业所处行业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法规的变动对企业经营环境产生的变革,以及国外游戏规则对企业海外资产运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2.及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

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企业唯有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获得低碳生产所需的技术,进而开展低碳产品的生态设计和营销。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义,从短期看,应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中长期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因此,面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前景,企业必须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可使企业具有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成本,也缓解了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每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通过技术创新联盟,可以获取发展低碳经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共享资源、相互学习、拓展产品技术链,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企业可根据实际条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借用外脑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以自身为主,与同行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从而提升企业面向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规模效应,提升企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企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人才、资金的匮乏;扩展相关产品技术链,突破技术垄断,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一步为企业的扩张和兼并奠定基础。

3.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第一,建立企业总体低碳标准。企业应该根据行业和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能够约束企业自身的总体低碳标准,努力做到使用低碳能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持续发展,通过自律来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将能耗指标、排放指标、污染指标用规章制度的方式予以规定,并且对各项指标的指标值进行监测,当指标值超出规定值时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能耗、排放和污染。而且,随着低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员工低碳意识的不断加强,要及时更新规定的低碳指标值。同时,为了更好地监督企业低碳标准的有效执行,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用经济手段推进同行业的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第二,建立员工日常低碳标准。企业的员工对其实现低碳经济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来为企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而努力。企业可以针对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制度,将员工为低碳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比如规定员工每天的用电用水量、或者约束员工用水用电的时间、鼓励员工骑自行车上下班等等,对于执行得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对于执行得差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在所有员工的身体力行中被实践和发扬。

4.实施低碳营销第一,低碳产品定价。低碳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品。从产业活动的结果来看,低碳产品不仅是产品自身,还包括产品创意、科研、投资、生产、销售、服务、回收这一系列全过程以及产生这个产品的各种社会环境。企业在制定低碳产品的价格时,要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把企业用于低碳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从而成为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低碳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控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01

引言

所谓的低碳经济指的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指导,透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创新等方式,尽量降低煤炭、石油等具有高碳的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及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形势。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提升能源效率以及清洁能源构造,主要是能源技术创新以及制度的创新,以减少气候变化以及加快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分析

1.源头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源头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在生产过程里选取原材料时,通过低碳化以及无碳化的形式生产产品。详细来讲,这个流程就是低碳化的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消费。这样形式最大特征是,强调了源头的控制。也可以说,要通过源头来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质的排放。这样的形式和循环经济的思想大致相同,可是依旧具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两个模式的目的并不相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充分利用资源,低碳经济强调的不只是充分利用资源,还包括强调环境保护,特别是气候环境。其次源头控制的重点并不相同,循环经济采取的源头控制注重的是资源在当前技术环境里是否可以被完全运用,而低碳经济不但要考量资源能否被完全利用的问题,还要考量生产资料的选择性。所以,相对于循环经济来讲,低碳经济更为严格。

2.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在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里,尽量通过低碳化或者无碳化的形式进行生产活动。详细来讲,指的是原材料、低碳型生产加工、产品、消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生产过程里注重技术的作用,也就是低碳或者无碳化的技术。低碳技术包含了电力、交通、冶金、石化、建筑、化工等关于温室气体排放行业的节能以及提升效能的技术,还包含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运用、煤层气的勘探研发、油气资源等方面所研发的技术。总之,只要将温室气体排放现象进行合理的控制,都属于低碳技术。而过程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要把各类节能、高效且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技术进行合理应用。这对于技术的开发、资金投入等给予了新的要求。

3.产出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强调的是所生产的产品污染要小,对人类以及环境影响不大,对于目标方面应当加以控制和管理。在这个模式中,其流程为原材料、生产加工、低碳型产品、消费。对于产出性模式,产品应当加强简约化、标准化、友好性以及实用性。

4.消费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产品在进行消费时,应当采取绿色、环保、低碳的形式,尽量降低污染或者最好无污染。这个模式的流程是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低碳式消费。并且,这个模式将绿色环保作为标准,进行各类消费活动。

5.优化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的是在原材料的获取、加工、产品构成和消费的所有环节当中,都要尽可能做到低碳或者无碳。所以,这个模式的流程是低碳化原材料、低碳型的生产加工、低碳型的产品、低碳式的消费。这个模式对于环境是最好的形式。可是,这个模式一定要存在技术、理论、经济三点才可以推行。

二、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

1.节能优先,提升能源运用效率。当前,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可是却付出了大量的资源以及使得生态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这证明了我国能源利用非常浪费,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通过生态文明的方向来看,积极运用每一度电、每一方天然气、每一桶石油远远比开采更多的煤、天然气以及石油要有意义和价值。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一定要本着节能优先的战略方针。不但要将具有高耗的产业及生产工艺进行淘汰,还要对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工业锅炉以及工业电动机等方面的技术加以改进,提升热的有效利用以及提升能源转换效率。只有积极推动节能,才可以通过能源提供安全、环境的保护,并制止温室气体排放的多方面目标的体现。

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我国化石能源当今这种煤丰富、油贫瘠、气缺乏的状况决定了煤炭可以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所以,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改变。这就需要在消费之前对煤炭采取低碳化以及无碳化的处理,降低燃烧过程里碳的排放量。在这个形势下,加快发展天然气,适当进行核电、水电、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等一些可再生的能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里的比率,会是开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3.创建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碳基金是通过政府基金以及民间基金两个形式进行,政府基金是靠政府出钱,民间基金是靠社会捐赠。碳基金的目的在于注重碳汇的加强,关注透过帮助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通过这个过程找到低碳技术的商机,进而有利于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使用在投资方面通常有以下三个目标:首先,加快地毯技术的研发;其次,促进技术的商业化发展;再次,投资孵化器。我国的碳基金模式应当将政府的投资作为主要方式,再通过不同渠道进行筹资,依照企业的模式运行。碳基金公司透过不同的方式获得碳技术,估算减排潜力以及技术的成熟程度,激励技术的创新,不断创建低碳经济市场,用来加快长期的减排。

4.建立国家碳交易机制。对于我国不同的功能区域来讲,有的区域属于生态屏障区、有的区域属于生态受益区、按照国际采用的碳源、碳汇进行规则的平衡,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额同时,还要将外部效益多出的合理份额补偿于生态保护区。其原则是碳源比碳汇大的地区应当依照国家制定的价格或者双方协商的价格对碳源小于碳汇的地区进行碳排放额的购买,用来平衡各地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各个模式具备各自的特点。因为各地区的情况有别,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备本质上的区别。在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时,应当通过实际状况,对区域经济进行综合式考量。

参考文献:

[1]钱笑盈.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J].世纪桥,2011(15).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5

论文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从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出发,相应地找出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寻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策;株洲

2008年初,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 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 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 市;未来3~5年内,(国际)气候组织将在 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低碳城 市”迅速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 “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城市的最新最热目标,已有多个城市如杭 州、珠海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申报低碳 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在百年不 遇的经济危机面前,我国提出了“保增长、 促内需、调结构”的方针,各地都在积极寻 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方法措施,株洲也 千方百计在危机中寻机。笔者认为,发展 低碳经济就是株洲的一大突破口,是株洲 在经济危机中获得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 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 断进展,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 展。尽管对低碳经济表述方式存在差异, 但其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 “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 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 济”。该经济发展模式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 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 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 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 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 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革新和制度 革新。其中,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和 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技术、 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这些 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筑等行业。因 此,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市场机制的基 础上,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创新和运用 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 体减排技术,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 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实现人类历史上经 济发展过程中的再一次伟大变革.

    二、株洲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一)制定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 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 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株洲的低碳经济 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 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 方向和行为方式。在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 略中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将低碳经济纳 入株洲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进 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株洲市制定重点行 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树立低碳经济意识,提倡低碳生 活方式 1、树立低碳意识。株洲市各级政府机 关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 碳型机关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 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 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 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绿 色经济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 要经常性组织开展的低碳宣传,大力宣传 建设低碳株洲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 碳(绿色)机关、小区、学校、酒店、家庭等 创建活动.

    2、加快推进低碳化生活方式。积极倡 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 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 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或以 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 奢侈消费。推进住房节能装修,采用节能 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 器,倡导消费株洲本地生产的产品.

    (三)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 1、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 体系。株洲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 程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株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株洲应该 大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 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集中力量攻 克瓶颈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 济技术方式,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引领株 洲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 的产业。株洲应该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 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扶持鼓励低碳型 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 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 势企业。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拒绝能 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项目,防止发达地 区进行“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现代 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 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在未来的发展 中,株洲企业向“施振荣”利润曲线(或微 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可以从 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 成自主品牌与销售网络,不断提高产业和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重点抓 好工业节能减排。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 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株 洲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面临的最大难 题无疑是污染问题,其中又尤以清水塘工 业区的污染最为严重。在2008年召开的 株洲市“两型社会”试验区新闻座谈会上, 株洲提出把清水塘作为“两型社会”建设 的突破口,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株洲发 展循环经济,应将减量化放在首要位置, 减量化应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 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 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 工作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株洲市的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 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 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 耗的快速增长.

    同时,要大力推进株洲的生态农业和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 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 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 料,减轻焚烧对株洲城市和周边的环境污 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 既增加了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了农民的 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五)构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先行试 点。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 保定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 目,以期能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推广至 全国。我国会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选 择典型的城市或地区作为低碳经济试点 区,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化石等能耗 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 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而株洲的低 碳经济示范区应该成为株洲低碳经济政 策推进的经济转型试验地,在能源、建筑、 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为 低碳产业创造发展机遇,为低碳技术研发 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对于刚设立云龙 新区的将进行低碳经济示范区试点,应设 立专门的建设协调机构,并由专人管理, 实施“一把手”工程,以保证低碳经济示范 区的试点成功,进而将之推广至株洲地区 及湖南.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 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丁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 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 济,2008.3.

    [3]林宏.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 及对浙江的建议[j].城市,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