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半期总结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1-20 14:00:34

中学生半期总结

中学生半期总结范文1

【关键词】 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妊娠期高血压;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71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06-03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 and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MAO Jian-xia,TU Feng-wen,XU Hua-ming,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3):6-8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 and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Method:174 pregnant women of late pregnancy were detected and followed up in Jun 2014.ROC curve was done to analyze predictive value of total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 and D-Dimer to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Correlation among total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D-Dimer and clinical data in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were analyzed.According to reference value of total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 in adult,174 pregnant women of late pregnancy were divided into A group,B group,C group and D group.Result:21 pregnant women of late pregnancy were diagnosed with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Total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 and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group(P

【Key words】 Total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 D-Dimer;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Correl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chuan County,Lichuan 3446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3.003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目前大量研究结果提示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随妊娠期高血压病情加重而升高,而D-二聚体也与高血压疾病密切相关,但缺乏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在妊娠期高血压中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基于孕产妇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D-二聚体对妊娠期高血压预测价值的研究[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对笔者所在医院192例门诊行产检的晚孕孕妇进行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检验、留取联系方式,并建立随访数据库。根据随访数据库资料,于产后3个月对研究对象行血压检测。192例患者中,174例(90.63%)于产后完成随访,18例(9.38%)失访,有效病例174例。其中平均年龄(26.4±4.6)岁,平均孕周(34.1±2.7)周。所有患者均自愿行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D-二聚体检验。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获得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妊娠期高血压诊断标准

(1)妊娠期出现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于产后12周恢复正常;(2)尿蛋白(-);(3)排除慢性高血压、子痫前期和子痫[3]。

1.3 高血压定义

测前被测者至少安静休息5 min,取坐位或卧位,注意肢体放松,袖带大小合适。通常测右上肢血压,袖带应与心脏处同一水平。同一手臂至少2次测量的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血压较基础血压升高30/15 mm Hg,但低于140/90 mm Hg时,不作为诊断依据,但须严密观察。对首次发现血压升高者,应间隔4 h或以上复测血压,如2次测量均为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诊断为高血压。

1.4 检测方法

采集观察对象清晨空腹12 h外周静脉血5 ml,肝素抗凝;标本采集后1 h内予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待检;采用水解酶分解同型半胱氨酸,直接检测血液中硫化氢(H2S)以达到定量目的。检验试剂为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试剂盒(酶法),由中山标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检验仪器为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Company生产的D-Dimer测定试剂盒经免疫比浊法测定D-Dimer。

1.5 质量控制

用雅培公司提供的标准品作为对照,并对其进行稳定性检验,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

1.6 研究方法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将174例入组患者根据是否诊断妊娠期高血压分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的价值。第二部分:将174例入组患者根据是否诊断妊娠期高血压分组,分析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临床指标(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的相关性。第三部分:根据成人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参考值,依据检测值将174例患者分入

A组(25.0 mmol/L),分别对应不同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区间。比较各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的差异。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部分数据采用中位数(25%置信区间,75%置信区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ANOVA,发病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进行评价。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妊娠期高血压发病情况

174例患者中,诊断妊娠期高血压21例,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为12.07%。

2.2 两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

妊娠期高血压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16.21±7.15)mmol/L vs (4.36±1.05)mmol/L,P=0.022]和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32.44±102.32)ng/ml vs (204.32±74.12)ng/ml,P=0.045]。

2.3 两组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比较

妊娠期高血压组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167.2±14.3)mm Hg vs (102.1±17.5)mm Hg,P=0.003]。妊娠期高血压组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113.4±12.3)mm Hg vs (71.3±10.5)mm 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妊娠期高血压组舒张压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6±12.3)mm Hg vs (66.2±8.5)mm Hg,P=0.062]。

2.4 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对妊娠期高血压的预测价值

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0.950~0.994)。当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临界值为16.5 mmol/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2%、90.8%。D-二聚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0.742~0.868)。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352.3 ng/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2%、76.3%。

2.5 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与收缩压均呈正相关(r=0.886、0.625,P

2.6 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的相关性

四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0、1.64%、28.21%和100%。D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均较其他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0、0.001)。C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 讨论

上世纪60年代,Coworkers和Mudd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蓄积与高胱氨酸尿症之间的关系,随后提出同型半胱氨酸与冠脉硬化相关疾病有关[5-6]。D-二聚体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敏感指标,广泛用于血栓性疾病的筛查。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患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有关[7-8]。目前缺乏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在妊娠期高血压中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基于孕产妇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D-二聚体对妊娠期高血压预测价值的研究。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为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其细胞内代谢途径包括:(1)在蛋氨酸合成酶(methionine synthase,MS)及维生素B12参与下,与5-甲基四氢叶酸合成蛋氨酸和四氢叶酸;(2)在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及维生素B6参与下,与丝氨酸缩合成胱硫醚,胱硫醚进一步断裂成胱氨酸和α-酮丁酸;(3)在细胞内形成后排出至血浆参加循环。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的缺乏、MTHFR、甲硫氨酸合成酶(MS)、CBS的缺陷都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9]。由于维生素B12是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叶酸是体内甲基的供体,当两者缺乏时可导致MTHFR和CBS活性的降低,阻碍蛋氨酸的再生成,从而造成了Hcy在体内的蓄积。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与血浆Hcy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水平越低,血浆Hcy水平越高[10-11]。

孕妇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危人群,原因包括:(1)孕妇新陈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增加,对叶酸和维生素B12需求增加;(2)妊娠中晚期,体内叶酸和维生素B12自身合成减少,若膳食中供给不足,将导致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阻碍蛋氨酸的生成[12]。本研究结果显示,以15 mmol/L作为成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上限,27%受检孕妇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提示可能与选择观察对象为晚孕,以及营养因素,即代谢辅助因子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的缺乏有关。

妊娠期妇女由于对Hcy损伤敏感性增加,所以Hcy水平轻度升高即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内皮素Ⅰ的分泌增加、血管内皮衍生松弛因子及前列环素分泌减少,导致血管舒、缩因子平衡紊乱,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多数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在妊娠晚期出现临床症状,但早在胎盘形成时就已经出现血管内皮损伤,蜕膜螺旋动脉逐步存在广泛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174例有效患者中,诊断妊娠期高血压21例,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为12.07%。

根据成人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参考值,依据检测值将174例患者分入A组(25.0 mmol/L),分别对应不同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区间。四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0、1.64%、28.21%和100%。D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均较其他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0、0.001)。C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越高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越大。因此,检测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妊娠期妇女的体格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诊断标准,妊娠期高血压必须在妊娠后才能确诊,时效性较差,不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本研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的价值,结果显示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0.950~0.994)。当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临界值为16.5 mmol/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2%、90.8%,提示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是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的良好指标。本研究中,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的临界值为16.5 mmol/L,敏感性达95.2%,提示可作为早期筛查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张玲,王g,闫杰,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0):1559-1561.

[2]黄军垣.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测定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106.

[3]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104.

[4]叶芳青,孙袁,蒋小亚,等.孕妇血浆叶酸、维生素B12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6):2230-2232.

[5]丘春东,孔晓玲.同型半胱氨酸与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性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A):93-95.

[6]雷湘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妊娠期高血压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7(4):72-73.

[7]张慧萍,张广意,姜怡邓.高同型半胱氨酸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22):3446-3449.

[8]李红,赵欣,黄彩梅,等.脂代谢和同型半胱氨酸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8):824-827.

[9]张彦玲,李合欣,冯勤梅,等.妊娠晚期正常孕妇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浆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差异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2):216-218.

[10]席伟,王建生,张明洁.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患者Hcy和vWF水平的影响[J].微循环杂志,2013,23(3):35-36.

[11]刘群,李传敏,王敏,等.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6):630-632.

[12]张建鸿,黄素然,丁少波,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监测及其干预治疗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610-612.

[13]谭玲玲,梁敏洪,冯立红,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及临床意义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7):806-808.

[14]张爱荣,周建松.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93-94.

中学生半期总结范文2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制约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近年临床文献来看,目前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主要采取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及传统针灸等治疗方法。

1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正在研究的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有效的手段之一。王氏[1]将59例患者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应用两种方案的电刺激作用于肩关节周围肌肉,两组患者均接受Bobath方法的系统康复治疗,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治疗能明显改善肩关节半脱位及运动功能障碍。杨氏[2]采用电刺激冈上肌和三角肌后部防治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结果表明在病程早期电刺激冈上肌和三角肌后部可以预防肩关节半脱位,促进上肢功能恢复,在病程后期开始电刺激治疗可以减轻肩痛。刘氏[3]将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研究表明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2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至关重要。赵氏[4]通过对37例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负重、操球训练等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4.59%。李氏[5]对2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肩胛肌群抗阻训练、戴肩吊带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患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所致的功能障碍。王氏[6]对64例脑卒中病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早期应用正确良肢位摆放、肩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功能性电刺激等早期治疗,治疗前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肩关节半脱位恢复较理想,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治疗利于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废用综合征,对加快上肢功能恢复具有决定性意义。刘氏[7]将120例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按病程分为早、中、晚期三组,给予同等剂量,同样疗程的康复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康复评佑,结果早期组肩关节半脱位恢复较理想,中晚期组治疗后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没有早期组恢复好,早期康复治疗对预防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和康复具有决定性意义.

3 传统针刺

刘氏[8] 采用针刺肩三针(肩内陵、肩髃、肩髎)、肩贞、巨髎等穴位结合康复手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43例,临床痊愈2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93.0%,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能够减少致残率,稳定肩关节肌群,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贺氏[9]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刺患侧臂臑、肩井、肩髃、肩髎、肩胛骨内侧背俞穴等结合康复,对照组纯康复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指出体针结合康复能有效防止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为肢体功能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氏[10] 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刺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法,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总疗效、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以醒脑开窍针法为基础,结合经筋排刺法,二者互为补充,醒脑开窍针法泻阴经,通关利窍,穴少而力专,经筋排刺法补阳经,敷布气血,刺浅而面广。

4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及针刺是目前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常用治疗手段,此病患者往往不在采取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是两者或三者治疗手段的结合。 肩三针”等穴位的运用,直达病所,形成了网状针刺,以通畅经脉,调达气血。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至关重要,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阻止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和发展,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侧的上肢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冰水,李玲,马虹,等.电刺激对肩关节半脱位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0,4(7):10141015.

[2]杨朝辉,谭维.电剌激防治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的荟萃分析[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5,25(4):151153.

[3]刘健,游伟星,孙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8):10541055.

[4]赵朝勇,闫小荣,张俊凤.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531754.

[5]李爱东,刘洪涛,黄宗青,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中医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8):673674.

[6]王瑛,何小花,宋来军.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早期康复治疗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7):20752076.

[7]刘晓红,顾海.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康复治疗[J].伤残医学杂志,2002,10(2):2123.

中学生半期总结范文3

民进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总支成立于2008年7月,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民进七里河支部,是甘肃省成立较早的基层组织之一。总支由七里河教育支部、十二中支部、三十四中支部、西北中学支部、综合支部组成,现有会员99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孩子的世界,我们的努力方向;课前的思考,课后的反思;同心的梦想,只有更好;志愿,志愿,志愿……

这是民进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总支“同心四点半”志愿者章程里的话语,读着这些话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朝气的团队,一个富有爱心的集体,正活跃在孩子们中间――

“同心四点半”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由民进教师会员义务为小学四点半放学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小时的课业及兴趣爱好辅导活动。活动于2014年6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正式启动,这是民进七里河总支落实民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民进“微公益进社区”活动的具体实践。活动以“集智聚力、发挥优势、借力出力、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发挥总支中小学教师会员较多的优势,依托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四点半学校,共同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七里河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四点半学校是一项造福于辖区少数民族及双职工家庭孩子的惠民服务,成立以来,长期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社区工作人员由于人力和精力有限,课余辅导孩子们不仅为他们增加了工作量,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指导。民进七里河“同心四点半”志愿者的加入,为孩子们在学习辅导、兴趣方面的培养注入了活力。为此,志愿者把教学活动的目的定位于重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在于培养特长、参加竞技、应付考试。把教学活动的内容总体分为“课业辅导”、“综合活动”和“社会实践”三部分。“课业辅导”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语文、数学等家庭作业;“综合活动”是开展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类文艺鉴赏,以及公共安全、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生活技能等素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是组织学生参加“红领巾”进家庭、做“小小志愿者”等活动。教学内容不刻意追求系统性、专业性,更强调实用性、多样性。

教学活动中,志愿者根据学生的表现发放“同心四点半”加油卡卡片,这是为激励孩子上进心特设的鼓励性评价方式,志愿者可根据孩子们在课堂上的闪光点,给每个孩子颁发“自学奖”、“爱心奖”、“礼仪奖”、“勤俭奖”等10种类型的“加油卡”,学期结束时,按“加油卡”的数量和种类对孩子们进行奖励。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志愿者要如实填写“同心四点半”志愿者课程授课日志,明确活动主题、时间、内容形式、参加人员及人数等,并留存活动照片。定期(至少每学期一次)对综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根据学生的评价调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

民进七里河总支志愿服务与西湖街道“四点半”工程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树立了街道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典范,使辖区更多的儿童受益。

“把基层组织作为开展‘微公益’活动的基础力量,把广大会员作为开展‘微公益’活动的依靠力量。充分发挥会员的界别与专业优势,鼓励支持会员立足岗位开展‘微公益’活动。”这是民进中央新时期对社会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民进七里河总支“同心四点半”活动,引起了民进甘肃省委会的关注。2014年10月,民进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唐援朝带领调研组,到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就民进“同心四点半”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调研。唐援朝在调研中对西湖街道和梁家庄社区搭建起这样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表示感谢;对民进七里河总支能积极思考,创新工作,和社区工作结合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表示赞许;对民进会员教师的志愿服务、爱心奉献表示感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一句教育名言。面对“四点半”的孩子们,有组织的关心、有社区的关爱、有志愿者的付出,这一刻,孩子们的笑脸是灿烂的。这“灿烂”是志愿者们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同心的梦想,因为“微公益”将会越来越好。

中学生半期总结范文4

(关键词]期刊老化 老化趋势 老化影响因素 引文分析

[分类号]G255

1 引言

自1927年Gross在科学文献老化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之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基于馆藏流通数据、引文索引工具乃至文献下载数据库开展不同学科与类型科学文献的老化测度实践,并试图寻找隐藏在半衰期、普赖斯指数等定量指标背后的文献老化深层次特征规律与内在机理。在此期间,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科学文献的老化速度会日益加快,同时资源数字化与开放存取理念所引发的文献高时效性也在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然而,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数字化手段将提高陈旧文献的可获取性,从而客观上延缓文献整体的老化趋势。此外,现代科学门类的多样性与知识生产活动的复杂性乃至文献载体介质的变革都使得文献老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有必要借助跨学科多样本的引文统计实证研究探讨科学文献长期老化的总体趋势特征,以及隐藏在各种文献老化定量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

2 学科期刊样本与计量标的选择

在科学文献老化趋势与影响因素测度研究中,我们选择SCI科学引文索引与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作为数据源,并采取学科内分层抽样的方式选择期刊样本,最终获取1980―2009年30年间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历史学4门学科中各40种样本期刊发文量与被引数据作为统计分析样本。其中学科选择以SCI与SSCI提供的学科分类表为依据,同时兼顾所选学科类型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期刊分层抽样则以SCI或SSCI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分层依据,并保证所有期刊样本能够满足调查所需时域要求。

计量指标方面,选择学科样本期刊历年发文量与被引量作为原始测度指标,并在其历时分布基础上以30年为时间窗口分别利用插值法与B―K方程法计算各学科的被引半衰期,以此作为测度科学期刊老化特征与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客观指标。此外,我们还借助SPSS统计工具软件对科学期刊发文与被引数据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统计描述与深度挖掘,以期更好地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文献老化趋势与机理特征。

3 科学期刊文献增长与老化趋势分析

4门学科样本期刊30年间的发文量变化能够客观反映各学科的发展状况与知识生产模式,而基于期刊被引半衰期测度结果的定量分析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科学文献老化的总体趋势与学科差异性特征。

3.1 科学期刊文献增长趋势分析

在科学文献的动态运动过程中,文献增长与老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分别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科学知识的修正率,亦即科学的进步,因此科学文献的老化首先是与其增长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各学科期刊发文量的统计分析,能够揭示30年间科学文献的数量特征与增长模式,并为分析文献增长因素对文献老化的作用机理提供客观依据。

文献增长量是反映学科整体发展阶段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同学科发展阶段下研究广度深度的客观差异必然造成知识生产力的不均衡,从而引发文献生产的阶段性螺旋递进,即总量增长趋势下的阶段性特征。这不仅存在于学科整体,同时在学科内部期刊个体中也会有所体现。由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历史学期刊样本近30年来发文量变化(见图1)看,四门学科历年期刊文献量总体均呈增长态势。基于学科发文量沿Y轴纵向观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差异明显,其中自然科学文献增幅较大,数学期刊发文量30年间累计增幅达226%,计算机科学更是达到了325%;而同时期经济学与历史学期刊文献增幅却分别只有58%与24%,从而反映出两类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发展模式乃至研究者个体行为等诸方面的显著差异。基于时序沿x轴横向观察,四门学科尽管在样本期刊初始文献量与增长幅度上存在差别,但却均以1995年为界表现出前后两阶段显著的差异性。其中数学、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后一阶段的发文量增幅较前一阶段明显下滑,降幅分别达到69%、100%与9%,而历史学发文量在后一阶段甚至出现减少,从而凸显出学科样本期刊在文献增长历时变化中的两阶段特征。需要指出的是,本次学科文献增长量统计仅限样本期刊本身,并未考虑学科内期刊增长因素,因此该阶段性特征在学科内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进一步商榷。

为决定系数文献计量学研究者针对科学文献增长提出过多种数学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线性增长模型、逻辑增长模型等。作者基于图1中4门学科的文献增长曲线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线性与指数曲线拟合(见表1),结果表明数学文献增长的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值优于指数曲线,而其余三门学科的曲线拟合结果则恰恰相反。也就是说,数学文献增长模型趋于线性而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历史学期刊文献则趋于指数增长。但是综合来看,4门学科的线性拟合与指数拟合决定值均接近或超过了0.8,也就是说两种曲线拟合均取得很好的效果且实际差别并不大,只是比较而言某种曲线的拟合效果更佳。由于科学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在文献增长模型中的客观反映也必然映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之上,因而要更为准确地判断科学文献的长期增长模式还需更大时间跨度的文献调查分析。

3.2 科学期刊文献老化趋势分析

科学文献老化既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为了衡量文献老化速度并揭示其内在规律,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量度指标。1960年,巴尔顿与凯普勒提出了文献情报的“半衰期”概念用以表征其老化速度,意指学科专业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此后半衰期逐渐成为测度科学文献老化速度的核心指标。半衰期的计算方法依据不同的文献老化模型可分为多种,本文主要采用插值法与B-K方程法针对四门学科历时被引半衰期进行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插值法与B―K方程法分别基于莫蒂列夫修正式与巴尔顿一凯普勒方程式进行学科被引半衰期的计算,两者所依据的文献老化模型不同,其计算结果也会存在差异。我们基于1980―2009年样本期刊被引量历时分布数据利用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了4门学科历年的插值半衰期与B―K半衰期,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描述与均值检验。统计描述结果表明,4

门学科的插值半衰期与B-K半衰期均值存在差异,其中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插值半衰期均值略大于B―K半衰期,而经济学与历史学则恰恰相反,如表2所示:

尽管插值法与B―K方程法对于科学文献老化半衰期的计算结果存在差异性,但两者所揭示的30年间科学期刊文献老化速度减缓的总体趋势与学科间差异性却是一致的。由i980―2009年科学期刊被引插值半衰期与B―K半衰期的历时变化(见图2、图3)结合表2来看,30年间4门学科半衰期均有所延长,具体而言计算机、历史、经济学和数学在2009年插值半衰期与B―K半衰期较1980年分别延长了3.98/3.43年、7.13/5.02年、6.43/3.89年和3.05/3.11年,从而清晰表明科学期刊老化速度减缓的总体趋势。而就不同学科而言,30年间计算机科学始终是B―K半衰期最短、

为进一步探索两者数值差异的显著程度,我们进行了均值检验(表3),结果表明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的均值检验Sig值均小于0.05,也就是说采用两种不同的半衰期计算方法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表2中4门学科插值半衰期的离差与标准差均大于B-K半衰期,也就是说其离散性与波动幅度更大,而B-K半衰期波动则相对较小。究其原因,由于插值半衰期的计算方法更忠于数据本身,但同时其结果也更易受到数据自身波动的干扰,而B―K方程法在半衰期计算中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拟合,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数据内在的不稳定性。鉴于此,后文将选择B―K半衰期作为学科间老化速度比较分析的定量依据,如表3所示:老化速度最快的学科,而其他3门学科虽然各自老化速度排名有所变化,但总体而言与计算机科学差别明显,从而反映出计算机科学作为新兴应用科学较其他3门基础理论科学在文献老化方面的显著差异,而表3中计算机科学半衰期均值检验Sig值与其他3门学科的显著区别也能印证这一点。综上可见,无论采取插值半衰期抑或B―K半衰期计算方法,近30年来文献老化速度均呈明显的减缓趋势,同时传统理论性学科与新兴应用性学科之间的老化速度存在显著差异。

4 科技期刊文献老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科学文献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随机性质集合体,加之文献计量学本身的非对称性与时间维度不可逆转特征以及信息利用行为极强的用户主观性,使得文献老化成为一个异常复杂的现象。就老化机理而言,影响文献老化的最主要因素包括用户需求与信息环境、学科特点与发展阶段、文献增长以及文献类型四个方面。由于用户需求与环境因素短时期内变化缓慢且难以量化,因此本文基于学科期刊引文统计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科差异、文献增长以及文献类型因素对30年来文献老化趋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4.1 文献老化的学科因素分析

文献内容所属的学科类别在研究性质与研究范式等方面普遍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其老化速度也会有所区别。同时,某一学科在其发展的整个时间跨度内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不同时期的半衰期也会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历史悠久的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要落后于新兴学科文献的老化速度,而基础理论学科的文献半衰期也要长于应用技术学科的文献半衰期,这与学科的发展模式以及研究性质密切相关。

由3.2小节中B,K半衰期的学科差异分析可知,计算机科学作为新兴应用学科,其老化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三门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理论性学科,且该趋势贯穿30年始终,从而有力印证了上述结论。究其原因,就学科历史而言,新兴学科由于知识内容与体系结构正在经历重大变化,因而其发展范式多为学科知识的修正而非累积,半衰期也就相对较短;就学科性质而言,应用性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研究相对活跃,人力物力投入丰富,因而文献成果的新陈代谢也更为迅速。此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文献参考传统与数字资源依赖程度上的客观差异也是造成学科老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4.2 文献老化的文献增长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科学文献大量增长时其所含知识的更新速率也会显著加快,从而使得原有知识内容不完善的旧文献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直至老化消亡。因此,科学文献老化必然与文献增长因素密切相关。

利用SPSS对科学期刊发文量与半衰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表明,排除学科因素后,1980―2009年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历史学发文量与插值半衰期及B-K半衰期之问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7,且相关系数的Sig值均小于0.1,从而证明科学期刊的文献增长与老化半衰期之间存在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而2008年Vincent针对1970―2004年自然科学与工程(NSE)以及医学(MED)两类学科期刊发文量与半衰期的测度结果也表现出相同的现象趋势。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按照传统文献老化理论,一般而言文献增长越快,科学知识的叠加、完善与更新速率就越快,文献老化速度也就越快,因此文献增长应与半衰期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实际分析结果却恰恰相反。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文献增长与老化两者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传统理论中文献增长与老化速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文献的快速增长必然引发知识内容加速更新这一理论前提之上的。然而在现实中,某一学科发文量的增长与知识内容的更新并不能简单对等起来,尤其是在学科发展相对成熟的今天,文献的累积更多地仅仅意味着知识的积累而非修正,因此学科的老化速度也就会远远落后于新增文献速度;与此同时,文献类型的更替也可能在客观上影响文献的老化趋势,从而抵消甚至改变文献增长对于文献老化原有的加速作用。综合分析,学科发展的相对成熟与文献类型因素的不确定性为文献增长之于老化的延缓而非加速效应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同时近30年来文献介质类型的数字化变革也恰恰为此创造了可能的条件,因此数字环境下的文献类型因素对老化趋势的影响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4.3 文献老化的文献类型因素分析

科学文献的老化不仅取决于文献增长与学科因素,还与文献的类型息息相关。影响文献老化的类型因素不仅包括文献的内容类型,即专著、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等,还包括文献的介质类型,即印刷型与数字文献。不同类型文献的用户需求、可获取性与利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其老化速度也会有所区别。

如前所述,1980―2009年30年间科学期刊发文量与半衰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新文献的增长并未加速原有文献的老化,反而延长了其使用活跃期。从文献类型因素看,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期刊文献的数字化与网络传输大大延缓了文献整体的老化速度,从而抵消甚至改变了文献增长与老化之间原有的正相关效应。众所周知,文献数字化后的高获取性使得研究者能够借助网络更为方便地批量获取所需文献,大大提高了文献的使用范围与频率,而科学文献可获取性的增强将显著拉长其原有的使用峰值期,从而促使文献老化速度相应减缓。与此同时,那些原本可能随着新文献的出现而湮没于“故纸堆”的陈旧文献也会凭借数字检索系统强大的资源回溯能力重新获得用户重视从而焕发生机。更进一步讲,介质类型因素还会影响到文献增长与老化之间原有的作用关系,由于新增文献量越大,其引用的文献总量也就越大,因此在旧文献被引率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数字环境中文献增长对于老化的减缓而非加速趋势也就愈发明显。综上所述,文献类型的数字化变革一方面将延缓科学文献的老化速度,增大其半衰期;另一方面会在学科知识更替相对缓慢的情况下一定程度地改变文献增长与半衰期之间原本简单的负相关关系,并最终主宰数字时代科学期刊老化的总体趋势。

5 结论

通过针对4门学科期刊样本1980―2009年文献增长与老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30年间科学期刊发文量显著增长,知识生产日趋活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增长差异明显,从而凸显出两者学科性质的客观差异;学科文献增长曲线呈线性或指数趋势各异,但拟合结果相差不大。

中学生半期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水杨酸钠;半衰期;手术;麻醉

【摘要】 目的:观察麻醉和手术对家兔血浆水杨酸钠半衰期的影响。方法:将动物分为:非手术组(对照组)和手术组(全身麻醉组与局部麻醉组)。经耳缘静脉注射10%的水杨酸钠溶液(1.5 ml·kg-1)10 min和40 min后,分别采取各组的动脉血液和静脉血液,用721i分光光度仪测量血浆水杨酸光密度值,计算其半衰期。结果:手术组的半衰期比对照组的明显延长(p<0.05,t=3.56);全身麻醉组的半衰期比局部麻醉组的明显延长(p<0.05,t=2.3);全身麻醉组或局部麻醉组动、静脉血液的半衰期相比无差异。结论:麻醉和手术能延长家兔血浆水杨酸钠的半衰期,而动、静脉血液间无差异。

【关键词】 水杨酸钠;半衰期;手术;麻醉

医学院校的药理学实验或机能实验中心开设“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半衰期概念及其意义[1]的认识和理解。实验操作的难点是静脉注射水杨酸钠后,在10 min和40 min后的两次采血。可在兔耳中央动脉和耳缘静脉采血[2-3],这两种方法速度很慢难准时完成;心脏采血较准时,但操作难度大,易失败,为了操作方便和准时采血。本实验采用麻醉家兔后,实施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采血,观察麻醉和手术对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的影响。WWw.133229.COM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材料 健康家兔30只,体重2.0-2.5 kg,雌雄不拘,由川北医学院实验中心提供。1%戊巴比妥钠,0.5%盐酸普鲁卡因,10%三氯醋酸,10%三氯化铁,10%水杨酸钠,肝素等。手术器械,721i型分光光度仪,离心机等皆由川北医学院机能实验中心提供。

1.2 实验分组和方法 采用动物数字单盲法随机分为:非手术组(正常对照组),手术全身麻醉组和手术局部麻醉组。非手术组:经耳缘静脉注射10%水杨酸钠(1.5 ml·kg-1)10 min和40 min后心脏采血(指导老师完成);全身麻醉组:用1%戊巴比妥钠溶液(3 mg·kg-1,iv)麻醉后,并仰卧位固定,颈部正中皮肤做7 cm长纵形切口,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颈外静脉,用1%肝素钠1 ml·kg-1对实验动物进行全身肝素化抗凝处理,用pe50聚乙烯导管做左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颈外静脉插管。再从耳缘静脉注射10%水杨酸钠(1.5 ml·kg-1)10 min、40 min后,从两个插管分别取动、静血液;局部麻醉组:用0.5%普鲁卡因在颈部皮下局部麻醉后,手术方法同全身麻醉组。将各组标本经抗凝、离心、取上清液并显色后,用721i型分光光度仪测定水杨酸钠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光密度值,计算其半衰期。

1.3 观察指标 血浆半衰期(t1/2)计算方法(标准含量推算法),具体方法依照吕本儒教授主编的《医用机能实验学》(川北医学院内部使用教材)提供的方法计算t1/2。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已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手术和麻醉对药物血浆半衰期的影响(见表1)。表1 手术和麻醉对药物血浆半衰期的影响注:*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局部麻醉组相比。2.2 动脉和静脉血液中药物半衰期的比较(见表2)。表2 动脉和静脉血液中药物半衰期的比较

3 讨论

机体在手术及创伤等刺激时都可发生应激反应,应激可引起机体各个系统功能的改变,以提高机体的耐受性和保护作用。其中改变最明显的是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兴奋[4]。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这些物质与胃肠、肾脏和肝小动脉等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α受体结合引起:①胃肠血管平滑肌收缩血流减少,导致门静脉血流减少,进入肝脏的血流减少,由于水杨酸主要在肝脏氧化分解,其产物与甘氨酸或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排出,而且80-90%的水杨酸盐与血浆蛋白结合[5],这样引起进入肝脏的水杨酸量减少,从而可减慢其代谢的速度,延长其半衰期,再加之肝脏小动脉收缩使这一效应更加明显;②肾动脉收缩导致进入肾脏的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生成减少,使水杨酸的分解产物排出减少,延长了半衰期。另外,儿茶酚胺也可与骨骼肌等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阻力减小,进入骨骼肌的血流增加,进一步减少了肝脏的血流,减慢水杨酸的代谢,延长其半衰期。同时,应激引起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兴奋,释放的糖皮质激素对机体有广泛的保护作用,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异生,并对儿茶酚胺等激素起允许作用,促进了儿茶酚胺与α受体的结合,加强了胃肠、肾脏和肝等小动脉的收缩;也可引起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进一步使血管收缩,尿量减少,致使水杨酸的半衰期延长。

全身麻醉药戊巴比妥钠除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起麻醉以外,对全身各个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6]。麻醉药能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造成高碳酸血症,血浆ph降低,导致尿呈酸性而抑制水杨酸的排泄,因为水杨酸的氧化产物主要与甘氨酸或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排出,故尿液ph降低会减少它的排出[6]。麻醉抑制循环系统主要引起静脉系统扩张与末梢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7];同时抑制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降低,造成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入肝脏的血容量减少;也可抑制肝和肾的血流[8-9],导致水杨酸的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

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的穿透力较差,所以在皮下注射后几乎不进入血液循环,对全身基本没有影响,故对水杨酸钠的半衰期影响较小。

麻醉或手术对动脉血液和静脉血液中水杨酸半衰期无明显影响,因此,从心脏采到的无论是动脉血液,还是静脉血液对水杨酸钠半衰期的测定无影响。

结论:麻醉和手术都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而动、静脉血液的半衰期无差异。所以,在此实验中不能麻醉后,实施手术采血,而应从心脏或其它部位采血以保证结果的准确。

(致谢:本课题的完成承蒙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及机能实验中心的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慧芝,李丽芬,李进霞,等.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及其意义[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4,11(2):1-2.

2 范萍,陈蓉春.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测定方法的改进[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5,10(1):38-39.

3 卢新华,喻泽兰,谭斌,等.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中家兔采血方法的改进[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2):136-137.

4 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131.

5 杨宝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185.

6 proudfoot at, krenzelok ep, brent j. does urine alkalinization increase salicylate elimination? if so, why? [j].toxicol rev,2003,22(3):129-136.

7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 现代麻醉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0-473.

中学生半期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外贸形势;全球经济;稳增长;调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04-03

[作者简介]刘建颖(1983-),女,湖北武汉人,商务部研究院,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一、2013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运行特点

(一)总体增长缓慢,增速逐步回落

2013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99769亿美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105282亿美元,增长104%;进口94487亿美元,增长67%。受热钱因素影响,我国进出口增长出现较大起伏,如图1。

图12012年1月—2013年6月

中国月度进出口规模与增速

(二)消费类商品增长相对较快,出口单价有所提高

2013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07%和181%。消费类产品出口增长相对较快,其中纺织品、服装、家具、鞋类和塑料制品出口分别增长101%、134%、137%、109%和184%。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钢材和集装箱等投资类商品出口下降或增长率很低。在国际市场价格总体下降的背景下,我国箱包、手表、生丝、塑料制品和鞋类出口平均单价分别上涨182%、156%、155%、128%和94%,反映企业逐步从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如图2。

图22012年1月—2013年6月

中国重点商品月度出口增速

(三)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增长较快

2013年上半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03588亿美元,同比增长63%,占我国外贸总额的519%,较上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4968亿美元,同比增长11%,占外贸总额的325%,较上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同比增长166%,高于外贸总体增速80个百分点,如图3。

图32012年1月—2013年6月中国一般贸易和

加工贸易月度进出口增速比较

(四)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往来呈现较大差异

2013年上半年,我国与美国、东盟和韩国的双边贸易分别增长56%、122%和84%;与欧盟、日本的双边贸易分别下降31%和93%。因进口需求放缓,我国自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等金砖国家的进口持续下降,降幅分别为74%、112%和298%,如图4。

(金额单位:亿美元)

图42013年上半年中国与前十大贸易伙伴

贸易额及占比情况

(五)民营企业依然是外贸增长主要动力,中西部增长继续快于东部

2013年上半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63209亿美元,同比增长343%,高于同期外贸总体增速257个百分点,占外贸总值的31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90584亿美元,同比下降05%。国有企业进出口3615亿美元,同比下降47%。

2013年上半年,我国东部省市中福建、广东、浙江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85%、182%和11%,上海出口下降43%。中西部省市出口动力较强,其中山西、安徽、新疆、江西的出口增速分别为523%、442%、246%和17%。中西部地区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6%,较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

二、2013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发展环境

(一)全球经济有望重拾增长动能

2013年上半年,美国、欧元区和部分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弱于预期,使全球经济仅实现26%的增长。下半年全球经济有望重拾增长动能。支持下半年全球增长有所改善的主要因素包括:尽管美联储将逐渐削减资产购买计划、国债收益率出现上升,但全球金融和货币环境依然宽松;近期发达国家经济数据较为正面,美国房地产市场、就业市场表现稳健,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近期出现持续改善,日本经济增长短期内受多方面因素支撑。

1美国经济缓慢温和复苏。2013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并不强劲,零售增长较为温和,出口因外需不振而面临挑战,私人部门主动增加商业开支意愿较弱。尽管经济复苏“强度”乏善可陈,但“广度”方面却表现充分。主要经济活动对温和复苏均产生一定贡献,包括消费、房地产、信贷、出口、资本开支、就业市场、劳动收入与能源行业投资等。预计201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将重拾增长动能,其中房地产复苏、消费和商业开支增长是其主要动力。尽管近期国债收益率有所回升,但美国整体金融和货币环境依然宽松,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未来将有所缓解。能源革命等结构性变化将为美国生产率增长提供支持,并遏制通胀压力、提高居民购买力。

2欧洲经济复苏犹在路上。欧洲方面也在努力提振经济,其中英、法、德三国服务业PMI 2013年二季度均表现积极,但仅英国尤为明显,德国虽停止滑落但仍在荣枯线附近徘徊,法国虽现反弹但仍处衰退区间,其他欧洲国家则表现不一,总体上仍在衰退区间进行复苏努力。欧洲方面整体需求的提升仍在弱复苏中,表明欧洲经济尚未走出债务危机阴影。但一些前瞻性指标出现显著改善迹象,如2013年7月份欧元区综合PMI预览值为504,是自2011年8月以来首次回归扩张区间。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明显收窄,多数国家的金融条件更为宽松,欧元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增长前景较为乐观,外需或有所回升。

3日本经济增长短期内受多因素支撑。数据显示日本近期仍处于复苏轨道上。尽管“安倍经济学”的长期结构性前景备受质疑,但短期内,日本经济增长受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日元贬值、全球经济增长逐渐改善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撑。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2013年一季度环比增长1%。迄今为止,日本经济复苏主要由消费和出口驱动。预计2013年下半年商业投资支出将呈现改善,日元弱势将支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疲弱、能源进口成本上升,这一贡献相当温和。

4新兴经济体增速有所放缓。中国经济放缓已对一些大宗商品生产和出口国产生明显负面影响,预计影响还将持续。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也是拖累新兴经济体市场情绪、影响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那些高度依赖外部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扩张实现增长的国家。受热钱离开因素影响,印度、巴西、南非和东盟的资本市场均有所下跌,经济增速面临压力。

5《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3年7月9日《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 2013 年全球经济增长31%,是年内连续两次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欧元区经济持续衰退,几个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内需求明显减弱、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全球经济增长面临新的下行风险,包括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下滑可能持续更长时间,特别是由于潜在增长可能下降,信贷可能减缓,以及如果美国预期的取消货币刺激的措施导致持续的资本流动逆转,那么金融状况可能显著趋紧。IMF在报告中指出,要实现更为强劲的增长,各国需采取更多政策行动。具体而言,主要先进经济体应维持支持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同时制定可信的旨在实现中期债务可持续性的计划,并通过改革恢复资产负债表和信贷渠道。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在支持疲弱的经济活动与控制资本外流这两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宏观审慎和结构性改革有助于缓解二者矛盾。

(二)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扩大 1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25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31万。

从“三驾马车”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看,2013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452%,拉动GDP上涨3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539%,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贡献率09%,拉动GDP上涨01个百分点。上半年对GDP增长贡献最大的分项是投资,投资暂时超过消费成为GDP首要拉动力量,可能反映经济增长放缓已影响到居民的持久收入预期。

总体看来,2013年上半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2013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形势展望及政策建议

国际方面,随着美国经济数据的改善,以及量化宽松(QE)规模可能的收缩,全球热钱的流动规模将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减轻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若201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持续,欧洲不出现更坏表现,将有利于我国出口需求增长。国内方面,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将在下半年逐步显现。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一大步,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出台12项措施,切实减轻外贸企业负担,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外贸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8月份开始,包括免收出口商品法检费用、减少检验出口商品种类、关检“三个一”试点扩大、通关实施分类查验等直接减免出口企业费用等一系列外贸优惠和便利化政策开始正式实施,将降低企业通关法检成本,提振出口企业信心,增强企业预期,对出口增长形成一定支撑。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好转也将对外贸增长作出贡献。从商务部企业调研的情况看,信贷融资成本上升压力突出,后期随着金融信贷支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汇率水平若保持稳定,那么在其综合作用下,进出口有望逐步恢复。由于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虚增数据将对2013年下半年的数据造成一定的高基数影响,因而未来出口在外需增长平稳的前提下,增幅仍有限。进口方面,预计随着下半年政府对内需的推动,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效力显现,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逐步止跌回暖,进口会发生较明显增长。总体来看,2013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前景有望稳定,预计全年外贸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增速略高于上年水平。

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完善政策、优化环境,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又要着眼长远,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外贸经营主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五个优化”,着力改善外贸内外环境、着力降低外贸企业经营成本,全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

第一,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若干意见所涉及的相关措施。外贸企业企盼各项政策全面、完整落实。政策落地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微调,并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第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