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猪养殖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猪养殖对策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1

关键词:福建省;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模式;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90-06

近年来,福建省养猪业不断发展,产生的粪便污染成为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尤其是规模化养猪污染引起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陆续出台了许多治理养猪污染的规定、办法和意见。各级农业环保能源部门及广大业主也在不断探讨有效治理工艺技术。福建省老科协农业分会能源生态研究中心从2011年起就致力于福建省生猪养殖污染状况与治理对策调研,先后于2011年10月、2012年11月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于2013年5~8月又深入到规模化养猪场进行专题调研。笔者现将学术研讨达成的共识意见与调研结果汇总归纳写成题为“福建省生猪养殖污染状况及治理对策”的调研报告如下。

1 生猪养殖污染的现状

2013年春季受禽流感(H7N9)的影响,禽类销售几乎停止,因此对猪、牛、羊等肉类需求量猛增,从而刺激了生猪养殖的增长。据调查其增长率达8.23%,这是自2007年增长7.98个百分点之后,首次破8。生猪存栏数也创新高。福建省2008年生猪出栏数为1 840.13万头,位居全国第16位,2009-2011年,由于生猪存栏数变化不大,2011年生猪出栏为1 950.43万头,福建省在全国主要省份中提高了一位,排第15位。

十几年前,一些农村小型生猪养殖场的建设与发展,从一开始就缺乏规划与指导,大多数养殖场都是从中小规模养殖开始,经过几年积累发展壮大,很快就达到存栏数2 000~5 000头的规模。养殖场规模扩大后,粪污量也增大,从而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这些养殖场由于选址、设计、布局比较随意,所以都存在许多弊病。调查时发现仍有30%的生猪养殖场就建在村边的自留地或荒坡上,所建的猪舍又比较简陋,存在雨污不分、干湿不分的问题,造成了污水乱流,粪便乱堆现象较为严重。多数养殖场址都选择在水源边,取水方便,因此污染物就顺流而下,最终都排入大江大河。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污染处置力度加大,也适当关闭一些中小生猪养殖场,并随着生猪价格的波动,也淘汰部分经营不善的猪场,致使生猪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到2011年福建省生猪存栏数达1 297.80万头,生猪存栏数多寡直接关系着规模化养猪场的污染物产生量。而生猪养殖场的污染物主要为两大部分:一是生猪的粪尿;二是冲洗废水。按1头50kg生猪每天排粪尿加冲洗猪栏污水25kg计算,全年排污量高达11 842.425万t。这些都属于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废料。其中:氨氮(NH3-N)和悬浮物(SS)的含量都很高。目前,我省大部分规模化养猪的粪便污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治理,猪粪便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省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受食品消费传统习惯的影响,生猪消费量仍持续增长。因此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猪业带来的污染已成为福建省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据调查,由于生猪养殖废弃物产生量很大,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与综合利用的设施,或者有些设施不够合理、不完善,又受到处置成本的制约,未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更有少数猪场完全是应对检查,污染处理设施从未正常运行,形同虚设。生猪养殖废弃物污水任意排放现象仍然存在。更令人气愤的是极少数养猪场设立偷排污水管道,将生猪养殖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即直接偷排进入水体,加剧了溪流、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猪养殖场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福建省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福建省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1 污染水体 含有大量的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cr)、悬浮物(SS)、大肠杆菌、蛔虫卵、氮和磷等与水体污染有关的生化物质。这些规模化养猪场的高浓度的有机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水库,造成水质不断恶化,而且粪水中高浓度的N、P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粪水直接排入鱼塘水库,会导致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物死亡、绝灭,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源,将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体中有毒成分增多,失去使用价值。

1.2 污染空气 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水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将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量氨、硫化氢、吲哚、硫醇、硫醚、硫酚和挥发性脂肪酸等具有恶臭气味或有毒有害的物质,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1.3 危害农作物 高浓度的污水随溪水等进入农田、灌溉渠道,会使作物徒长、倒伏、晚熟或不熟,造成严重减产。甚至毒害作物,出现大面积腐烂。据调查,一些规模化养猪场的“肥水”对周边下游农作物造成危害,农民要求赔偿的纠纷案件时有发生。

1.4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残留污染 规模化养猪场为了生猪的健康快速成长,会使用各种兽药、微量元素和添加剂,如硒、铜、锰、砷等,某些微量元素被生猪吸收的比例很小,大部分通过生猪粪便排出,铜锌在猪粪便中排泄量占总排量的95%以上。高铜、锌不仅抑制农作物生长,并通过作物的积累危及人类健康。

1.5 危及人类健康 规模养猪场的恶臭气体污染周围空气,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养猪场的污水渗入地下水或排到河流湖泊,会影响周围或下游地区民众的生活用水,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2012年上海黄浦江的“死猪漂流”事件,也给我们敲响警钟,死猪对水体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据统计,2011年全国猪、牛、羊粪尿排放量达25 379.9万t,污水排放量约242 468.5万t,BOD排放量达1 253.2万t。福建省2011年畜禽粪尿排放量达到1 936.0万t,污水排放达17 150.7万t。BOD排放量达118.8万t。仅生猪排放的粪尿中,含有的有机物质及N、P含量分别达131.2万t和18.8万t。

2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肉类产品(蛋白质)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肉类需求中猪肉的需求量最大,这也进一步促使养猪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而伴随着养猪业规模化发展,养猪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更加严重,已经对我省生态环境,水体流域环境等都造成严重的影响。生猪养殖污染的治理已成为中央到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我省更是加大治理力度,出台多项具体政策法规,划拨巨额资金投入专项治理。“十二五”期间,国家首次将农业减排列入地方考核内容,将农业COD氨氮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并且具体分切到生猪养殖业。我省生猪养殖业在2010年COD去除率81.4%、氨氮去除率23.7%的基础上,需要再进一步提高,实现减排目标任务。至2013年底前全省所有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都有具体削减指标,并要求采取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按不同地区、不同地理区位、不同污染基数,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案,力争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笔者认为要达到以上治理目标,首先应该坚持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4条原则:

2.1 农牧结合,循环利用原则 与工业废弃物不同,生猪粪便和污水中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将生猪养殖废弃物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回归于农田,不仅可以实现氮磷循环利用,同时也减轻因随意排放而造成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

2.2 转变方式,清洁生产原则 应改变目前生猪养殖过程中主要采用水冲洗清除粪便方式。水清粪存在用水量大,污染物含量高,污染量增大等问题。应鼓励养殖场转变养殖方式,倡导污染物“减量化”的科学清粪方式,积极推进猪栏改造,使用干清粪和低排放等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养猪粪尿污水的排放数量,为后续处理减轻压力,减少污染风险,降低治污成本。

2.3 强化监管,达标排放原则 鉴于我省生态功能要求高,养殖场粪污排放量大,要重点排查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居民生活取水区等禁养区和环境敏感区内密集散养和养殖小区情况,严格执行限期关闭和搬迁的规定,加强规模养猪场污染物排放监管,新建生猪养殖场从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三同时”和环保验收。整改扩建生猪养殖场需配建合理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并保证常年运转。注意气候变化及冬季运行实际效果的同时应强化重点监测。环保部门应建立各猪场排污治理档案,定期检查与临时抽查相结合,促使猪场治污设施正常运转。

2.4 全程监控,持续发展原则 规模养猪场污染物排放需达到GB18596―2001指标要求,对中小生猪养殖场及个体养殖户也要进行监测控制,不留死角,不分大小,只要有养猪就要对其粪污产生、排放、治理或利用的全程全方位进行监控。并且大力推广应用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最合理最科学的治污方案与技术,不断降低环保投入与运行成本,努力提高治污综合经济效益,让养猪户尝到甜头,主动自觉参与治污,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地发展。

3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主要模式

3.1 能源生态型[模式Ⅰ或模式Ⅱ] 该模式是指生猪养殖场污水经厌氧消化处理后不直接排入自然环境,而是作为农作物的有机液体肥料的工程。这类污水净化工程适用于猪场周边有足够面积的农田、鱼塘、植物塘、湿地等,能够完全消纳经厌氧(沼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目前“能源生态型”污水净化工程已经比较成熟适用,采用以综合利用为主的猪场污水净化工艺。对沼液、沼渣的利用,我省推广南方“猪―沼―果(茶、菜、粮、林)”模式,先后于1999年、2001年获得农业部丰收三等奖、二等奖。

其适用范围及条件:养殖规模在存栏(以猪计)2 000头及以下的应尽可能采用模式I或模式Ⅱ处理工艺;采用模式I或模式II处理工艺的,养殖场应位于非环境敏感区,周围的环境容量大,远离城市,有能源需求,周边有足够土地能够消纳全部的沼液、沼渣。采用干清粪工艺的养殖场,不宜采用模式I处理工艺,固体粪便宜采用好氧堆肥等技术单独进行无害化处理。当采用干清粪工艺时,清粪比例宜控制在70%。

模式I的基本工艺流程见图1。

模式I工艺以能源利用与综合利用为主要目的,适用于当地有较大的能源需求,所产沼气能完全利用,同时周边有足够土地消纳沼液、沼渣,并有1倍以上的轮作土地面积,使整个养殖场(区)的畜禽排泄物在小区域范围内全部得到循环利用。粪尿连同废水一同进入厌氧反应器;未采用干清粪工艺的,应严格控制冲洗用水,提高废水浓度,减少废水总量。模式II基本工艺流程见图2。

模式II工艺适用于能源需求不大,主要以污染物无害化处理、降低有机物浓度、减少沼液和沼渣消纳所需配套的土地面积为目的,但养殖场周围具有足够面积土地全部消纳低浓度沼液,并且有一定的轮作土地面积。废水进入厌氧反应器之前应先进行固液(干湿)分离,然后再对固体粪渣和废水分别进行处理。

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生产沼气,并实现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猪粪便废水经厌氧消化后,剩余的沼渣、沼液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绿色食品生产,使粪便得到能源、肥料等多层次资源化利用,最终达到区域内猪场粪污的“零排放”,这种工艺遵循了循环农业原则,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其工艺主要特点:一是猪场的干粪清除后,污水可全部进入厌氧池;二是沼气产量大,可以直接利用;沼液、沼渣量相对较少;三是建池费用大,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管理方便。

3.2 能源环保型[模式Ⅲ] 生猪养殖场“能源环保型”污水治理工程,是指猪场的污水治理首先获取沼气能源,然后将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为最终目的的工程。该工程要求最终出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此类型净化工程一般用于养殖场周边环境无法消纳厌氧消化液,必须将其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

该模式适用于猪存栏大于3 000头的万头及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污水处理量每天大于50m3。项目周边排水水质要求高,沼渣沼液无充足农田利用,出水必须达标排放。本模式建设需按养猪数量配备一定面积的人工湿地和植物氧化塘。

该模式建设目标: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固体粪便制作有机肥,并利用沼气如用沼气发电降低污水处理能源消耗。此类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环境、社会效益。目前该类工程一般采用先进高效的厌氧消化工艺与反应器(CSTR、UASB、UAF、USR、DFR),与先进的好氧反应工艺(SBR、IC塔生物接触氧化法)相结合的典型工艺路线。模式Ⅲ基本工艺流程见图3。

能源需求不高且沼液和沼渣无法进行土地消纳,废水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的,应采用模式Ⅲ处理工艺。废水进入厌氧反应器之前先进行固液(干湿)分离,然后再对固体粪渣和废水分别进行处理。

“能源环保型”工艺主要特点:一是前处理尽可能通过物理方式(如“固液分离机”)去除污水中固型物,降低厌氧池工作负荷。二是猪栏内清出的干粪及固液分离的粪渣可通过干发酵制作有机(复合)肥,供种植业利用。三是沼气产量小,污水达标排放,有效防止二次污染。四是主体工程投资大、运行成本高,操作与管理技术要求高。

3.3 能源生态环保型(一体化深度处理机为关键技术) 该模式适用于存栏1 000头或大于1 000头至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每天污水处理量20~1 000m3;该模式集合了能源环保型与能源生态型之优点,应用“一体化深度处理机”处理后,95%的污水变成可回用水(COD

工艺流程见图4。

3.4 生物发酵和垫料型 该模式是指猪栏采用垫料和生物发酵床为主的养猪粪便污染处理模式。该模式可以使猪粪便直接经过垫料或发酵床的生物菌进行发酵,使之成为有机肥,然后进行清除利用。也算一种“零排放”的处理方式,但是存在以下缺点:垫料原料来源困难,需要量大;夏季猪舍内温度高,降温费用大;猪接触含有病原物的垫料易发病。

3.5 生态环保型

3.5.1 模式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修金生教授创建的“生态环保型”模式主要是以环保、减排为基础的新型养殖模式,就是在新建和改建猪栏时专门铺设一层铸铁或水泥漏缝地面,配套专门沟渠和自动刮粪设备,猪只排出粪便后,采用自动刮粪或尽量多地人工干清粪,将清出的粪便进行集中堆肥处理后生产有机肥,用水冲洗猪栏;猪尿通过专门管道流入高密度聚乙烯黑膜塑料沼气发酵系统,发酵后沼渣用作果、菜、稻、渔和林木等生产肥料,实现消纳养殖污水、促进农、林、果、渔生产发展双赢目标的生态种养环保型养猪模式。

“生态环保型”畜禽粪污处理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在粪尿自动分离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畜禽粪便和尿液中的营养成分,节约用水70%以上。本模式中采用粪便堆肥技术生产有机肥,成本低,污染小;利用高密度聚乙烯黑膜塑料大型沼气池直接发酵处理畜禽尿液和极少量粪便,克服了传统沼气池容量小、造价高、环保效果差等缺陷,有机肥、沼渣、沼液作为肥源回用于农田,替代部分化肥和灌溉用水,实现畜禽粪便尿液养分循环利用,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保的养殖环境。

3.5.2 模式适用范围及条件 本模式适用于存栏大于3 000头猪单位的畜禽养殖户和养殖场,且有足够农田和土地面积消纳高密度聚乙烯黑膜塑料大型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渣、沼液。

工艺流程见图5。

3.5.3 模式特点 一是可节约用水70%以上,大大减少污水排量,缓解环保压力;二是免冲洗猪栏,自动刮粪,少捡猪粪、大大节省劳动力成本;三是猪群没有直接接触猪粪尿,舍内环境干燥、卫生,利于清洁生产。目前处置干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过自然晒干后,再经过气化炉裂解气化为氢气作为内燃机燃料进行发电。科真环保公司已经造出样机,经过试运转,目前莆田市老科协在荔城区一规模化养猪场进行应用示范。也有用气化方式供热来烘干猪粪,然后气化发电。另一种方式是仍将干粪经过干发酵后制成有机肥。

该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猪粪便厌氧发酵的污染治理方法,但是其猪舍投资、气化炉等配套设施投入、运行成本、投入产出比都有待测算。

总之,近年来有的企业在研制新型发酵设备(如化工生产上使用发酵IC塔高温快速发酵技术),如福建新科真绿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物污水处理新工艺的研究及应用”(即高效厌氧反应塔+A/o法处理畜禽养殖场污水)项目获及农业部新农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公司也生产气化炉与沼气发电配套设备,有的企业开辟了生猪污染物治理的新路,是值得继续探索的新课题。如莆田市农业环保能源站推广优化集成的5种模式及自渗式畜禽粪污固液分离柜,福清科明新能源环保开发部优化集成的层叠集气上流式厌氧污染污泥床―过滤器(CGUBF)模式。

在调研中发现,规范化养猪场污染治理要达标排放或猪场生产生活都需要电,如购买商品电运行成本高,企业压力大。福清东汗一个规模化养猪场,猪舍中冬天保温,夏天降温,饲料加工,全年需购买电花费10多万元,如用自产沼气发电,购置沼气发电机1.5a就可收回成本。莆田市荔城区农业环保能站在工作实践中,提出采用沼气发电实现自给供电,可打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达标治理的电力供应瓶颈:沼气发电带动好氧曝气处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沼气发电效益盘活沼气治污工程;沼气发电解决了许多养猪场剩余沼气排入大气,增加温室效应之弊端。对于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发电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很明确,并已成农村环保能源行业的共识。莆田市从2012年起,将沼气发电列入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

4 治理对策建议

4.1 统一认识,加强对畜禽(生猪)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猪肉的需求稳步提升。福建的猪肉供应以自给为主,不能依赖外省调进。大家都知道养猪业产生的粪便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外省不可能承担污染治理重任而生产猪肉供应福建。福建省内养猪又以规模化为主,因此,要把养猪污染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围绕建设美丽福建,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环保、农业、发改委(局)、财政部门等齐抓共管,形成部门合力。

4.2 强化对畜禽养殖(生猪)业的环境监管 根据国家环保部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按照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加强对畜禽养殖(生猪)业的环境监管,做好肉食品市场准入和无公害养殖产品认证工作,确保我省畜禽(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落列实处。

4.3 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原则,各地各生态功能区规模化养猪场,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能源生态环保型、生态环保型等模式处理养殖污染物,实现污水处理“零”排放或达标排放。

4.4 调整资金补助对象及补助方式 调整国家与省级资金补助对象的补助方式,实行先建后补,或补给沼气与治污工程的施工方,施工方负责落实建设工程各项内容,避免经国家或省里审批建设的企业自筹或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的虚空,导致工程没能按项目审批内容进行建设,或为节约运行成本,将好氧曝气及氧化塘等设施形同虚设而不运行。

4.5 实行沼气工程资质管理,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实行沼气工程资质管理,沼气工程的设计施工须由取得一定资质的单位承担;加强从事沼气工程运行管理的专业人员的技术培养,以确保沼气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质量。

4.6 设立规模化养猪场治污工程与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在资金与政策上给予支持 目前应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中推广沼气发电技术,强化沼气治污工程的功能,实现达标排放;对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给予鼓励支持。比如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放养猪生态环保型工艺、以“一体化深度处理机”为关键技术的能源生态环保型工艺、利用落差自渗式畜禽粪污固液分离机柜、层叠集气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CGUBF)及沼液浓缩生产沼液生物有机肥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2

从2009年到2013年,旬邑县的生猪养殖业在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项目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几年间,新扶持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强化,果业与生猪养殖业配合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水平显著增长。但还应充分认识到: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化生猪养殖仍存在诸多影响其发展的问题。

以下是通过对旬邑县十几个镇、社区的生猪养殖情况进行调查之后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及个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生猪养殖 问题 对策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70-02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区域产业布局未完成,相关产业链较短,畜产品加工业有待发展

目前,旬邑县的生猪养殖主要进行的是猪的育肥生产与外销,只占有相关产业链中很少的一部分环节,并不能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处处受到产业链中其他生产环节的掣肘,没有长足发展的出路。从长远来看,如果缺少产业链作为支撑,那么,单独的畜牧养殖生产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助力将随着市场的变化逐年起伏不定。因此,合理构建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

2.政府对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各方面投入不足,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发展滞后,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旬邑县许多镇、社区的畜牧兽医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基层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数量不足,有经验、有学历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各镇、社区畜牧兽医站均不同程度的缺人,有的甚至出现了从业人员断层、在职人员年龄偏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各镇、社区发展生猪养殖业的步伐。

3.规模化养殖场技术人员缺乏,生产管理人员水平低下,专业素质较低;中小养殖户思想落后,防疫意识差,技术培训工作刻不容缓。

在许多养殖场、养殖户,我们发现,无论是管理者还是饲养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是参照书本或借鉴来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想当然的想法来组织生产,没有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作保证,因此,很多养殖场生产效益较低。同时,因为缺少专门的技术培训,许多人在生产中不能科学地使用疫苗、药品及卫生防疫用品。甚至,有些养殖户在猪群发生疫病后凭自己的经验采取治疗措施,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给疫病的进一步扩散埋下了隐患。

4.市场信息闭塞,相应市场变化缺少信息评估,养殖户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动向调整养殖规模

畜牧产品市场需求忽高忽低,波动比较大,由于许多养殖户不了解市场动向,又不会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准确判断,所以盲目的进行养殖生产。在猪群存栏方面,养殖户根据自己的能力,为求稳定,一直维持一定的养殖数量不增不减,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养殖户不能准确了解相关信息,及时作出调整,因此,生产上会蒙受损失,从而打击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

5.部分镇、社区政府、畜牧站督导工作不力,宣传不到位,致使生猪养殖发展计划进展缓慢

由于部分镇、社区对畜牧经济发展缺乏准确认识,对发展畜牧养殖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其重视程度不够,使部分乡镇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宣传工作不到位,许多农民对发展生猪养殖相关政策不甚了解,对个人搞养殖抱有警惕心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乡镇,有的村子有许多农户搞养殖,而有的村子却连一栋猪舍也没有的现象。

二、相应发展对策与建议

1.抓好中介和畜牧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全力促进畜产品流通

首先是,积极抓好各镇、社区养殖场的建设工作,走产业化经营路线,积极搞好销售渠道,形成一个内联基地、外联市场的畜产品流通渠道。其次,要加强畜牧科技信息服务,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实现养殖户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从而促进本地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2.结合果业与畜牧养殖业实际情况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生态养殖模式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的兴起,一些养殖大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因此,要积极推广果畜结合的循环养殖模式。多发展沼气项目和粪污无害化处理项目,解决猪粪污染问题,推行绿色养殖工程,力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发展畜牧养殖。

3.未来几年,重点鼓励中小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

在旬邑县各镇、社区的养殖户中,中小养殖户占据将近一半的数量,其养殖规模仅限于1―2栋猪舍,但生产积极性却很高。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应该重点扶持这一部分养殖户,继续扩大全县生猪养殖规模。

4.建立健全防疫体系,提高基层从业者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搞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5.完善畜牧生产社会服务体系,稳定技术队伍,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基层单位技术方面资金投入,将定期对养殖场、养殖大户所有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工作纳入基层站日常工作范畴。

6.多吸收外来生产经验与信息,鼓励养殖场进行生产设施、设备的升级与改造,尤其是猪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快促进畜牧产业转型与改革。

7.重视本乡本土黑猪资源,积极进行土杂猪育种试验,在特色生猪养殖方面多下功夫。

8.注重宣传工作,明确公布国家关于生猪养殖的各项审批政策,资金补贴政策,鼓励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畜牧生产上来。

三、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深化,各项辅助农村、农业、农民的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从县域经济来看,旬邑县的生猪养殖业必将有一个较长远的发展前景,尤其是“百万头生猪大县”的立项,有力地拉动了旬邑县果畜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使更多的农民投入到该产业中去,使县域养殖业向着产业化、板块化、链条化的方向不断迈进。针对新形势,我个人对本县生猪养殖业未来的发展动向及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预测:

1.产业升级,结构不断优化

今后,旬邑县的生猪养殖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继续调整,革新不断深入,板块加速形成。由此,生猪养殖业多元化投资格局也将逐步确立,果业与生猪养殖业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2.散养户终将退出历史舞台,集约化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标准化养殖技术继续得到推广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散养户的数量将逐渐减少,最终消失。而养殖场在现有基础之上,规模将继续扩大,标准化生猪养殖技术随着宣传工作的深入也将继续推进。全县成规模养殖户数量预计在未来的三年仍然会以年均13%―15%的数量递增,到2015年全县能繁母猪保有量预计将维持在5.5万头以上,肥猪年出栏量将超过100万头。

3.配套产业种类增加,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市场竞争力增强

随着旬邑县生猪养殖大县建设工作的推进,在未来,可预见将有更多的与养殖业有关的行业在这里发展,共同构成区域性产业链,辅助本地生猪养殖产业的扩增,使得旬邑的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4.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机制更加完善

随着生猪大县建设工作的深入进行,未来,县域内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带动与支持下,逐步完善防控体系,确保旬邑的生猪养殖业顺利发展。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3

关键词:财政补贴;母猪保险;猪蓝耳病;困难补助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40-01

1 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原因

(1)猪饲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成本提高。在过去的几年中,因粮食价格上涨等一些原因,猪饲料的价格一直在上涨。猪饲料价格的上涨必然引起养猪成本的提高,进而生猪,猪肉的价格也会提升。且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必然由消费者承担上升价格的大部分。

(2)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供需失衡导致均衡价格提高。前几年的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生猪养殖户的亏损比较厉害,在生产者缺乏市场信息和对未来市场缺乏预测能力的原因下,部分养殖户便不再愿意养殖,从而导致今年五月份之前的生猪存栏数量部分缩减,在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下猪肉价格的上涨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可以说供需不平衡是这次价格上涨的最主要的原因。

(3)猪疫病频繁冲击了生猪供应市场。生猪疫病的流传也对我国的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会造成母猪流产),对我国持续低迷的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打击,使本来脆弱的生猪养殖业雪上加霜。由于小户,散户养殖户无力防治生猪疫病,只好退出生猪养殖,正在养殖的也因这些疾病而遭受巨大损失,所以生猪数量减少,猪肉价格上升。

2 相应的财政政策的措施

至十月份,中央已经出台10项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初步建立了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1)建立母猪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促进生猪的生产。一方面,国家财政拨专款支持对有繁殖能力的母猪建立重大病害,自然灾害等的保险制度,加大对生猪疫病防治体系的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母猪饲养补贴制度,国家财政依据参保的母猪数量,原则按每头每年50元的定额补助标准,给母猪饲养户给予直接补贴。

(2)建立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制度的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生猪生产条件,加强防疫服务和贷款风险,保费等的补助方面”。此制度的规则在于“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所以其主要用于规模化养殖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支出,以及用于生猪养殖大户购买种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财政贴息等。

(3)建立和完善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减轻疫病对生猪产业的冲击。对因防疫需要组织捕杀的生猪,国家对养殖户给予补贴,并对宰杀过程中的无害化处理给予补助。如同因非典建立起来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此次生猪疫病也促进了我国建立起来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必将有利于我国今后生猪产业的发展。

(4)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中专生等困难人群给予补助。由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副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中专生的生活水平影响最大。国家在调控猪肉价格的同时,也注意到解决其造成的影响。 “对低保人员,中央财政将增加补助4.7亿元,对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央安排补助资金2.8亿元。”

3 现有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对政府已经实施的财政政策,我们将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其效应。

(1)母猪保险和补贴制度有利于降低养殖户的成本,提高其养殖的积极性,但是在短期内会增加财政负担母猪保险和补贴制度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首先,母猪价值大,得病率高,是养殖户得宝贵财富,母猪一旦死亡,将是养殖户承受巨大经济损失,有了母猪保险制度,就使养殖户多了一种保障。另外,母猪饲养直接补贴制度将使养殖户直接受益,增强养殖户抵御成本上涨风险的能力。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降低了养殖户的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市场猪肉价格的回落。如图1所示。

①因饲养成本的上升,饲养风险加大,5月份,猪肉供给曲线由S移动到S1,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

②由于政府的财政补贴,成本下降,供给曲线由S1向下移动S2,均衡价格由P1下降到P2,由此可见,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确实能够促进猪肉价格的下降。

但是,我们也看到,短期内的各项财政补贴,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不利于财政的稳定。

(2)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化,但其只能作为短期的调节政策。作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之一,此政策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现时猪肉市场上猪肉的供给。但是,这种财政鼓励政策只能作为短期政策,缓解暂时的供需不平衡,等到我国的猪肉市场已经平稳了之后,该政策的继续实行会引起新一轮的供给过剩。

(3)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有利于我国生猪养殖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 应该说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只是我国畜牧业防疫服务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生猪公共防疫服务体系的建立,养殖户的的风险将大大降低。因为疫病导致的养殖户减少问题将得到解决,在生猪的供应周期波动将趋于平缓。

4 稳定猪肉价格长效机制的财政政策选择

(1)建立稳定副食品价格波动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说,每年财政可以抽出部分收入,建立为稳定猪肉价格的专项资金,当价格发生波动时,可以立即专款专用,这样就避免了因突发事件而导致政府财政的负担的突然增加,有利于财政的稳定。

(2)长期来看,要通过财政政策措施加强对生猪养殖专业化,规模化的的支持。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生猪散养是造成生猪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财政加强对生猪养殖规模化的支持,促进生猪养殖的专业化,规模化,才能抵御风险,保证猪肉供给的稳定性,进而从根本上保持猪肉价格的稳定。

(3)建立猪肉储备体系,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猪肉储备制度。如同粮食储备,关系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应建立相应的储备系统。一般说来,中央储备主要满足应对突发事件和救灾的需要;地方储备主要用于局部应急和保证节日市场供应。猪肉储备要发挥蓄水池作用,在市场供大于求、猪价过低时,要增加储备数量,缓解农民“卖猪难”的矛盾;在市场供不应求、猪价过高时,要增加投放,缓解市民“买猪难“的困境。

总之,在此次此次猪肉价格涨价事件中政府运用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的能力也越来越熟练。

参考文献

[1]王国清.税收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4

关键词养猪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安徽肥东

畜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和有效途径。在畜牧业中生猪产业所占比重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肉食品自给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全面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的发展状况,笔者深入村镇广泛开展调查,在了解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现状、特点、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养猪业的对策措施。

1肥东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1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2009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1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1]。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2]。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1.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只能被动应付,使养殖者失去养殖的积极性。

1.3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3,4]。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疾病多数引起全县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将影响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1.4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肥东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大多数养殖户母猪饲养水平低下,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使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1.5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60多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6~8个月内需花费1 100~1 2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养猪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县乡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2肥东县养猪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肥东县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肥东县养猪业资源较丰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得不认识到: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肥东县实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肥东县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有机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加大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

2.3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

2.4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在今后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2.5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2.6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挥养殖户、加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政策性贴息补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场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农村认真落实母猪补贴和保险,对种公猪引进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以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稳定肉猪市场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猪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有关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搞好项目筛选、养殖小区的验收完善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县财政资金支持,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2.7积极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一是畜牧部门积极为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民牵线搭桥,使其形成发展合力,有效解决肥东县生猪生产中农户单打独斗、品种和产品规格多、饲养小规模与大市场难于衔接的问题。积极引导养殖户成立生猪产、销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形成合力,使养猪做到规模化、标准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争取在良种、饲料、加工等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厂商,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扶持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和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队伍,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畜牧业市场化进程。四是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开通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

3参考文献

[1] 祁跟兄,胡永杰.青海省民和县养猪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6):108-109.

[2] 陈开升.诸暨市养猪业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07(10):62-63.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5

1存在的问题

1.1养殖成本高,积极性受挫目前生猪养殖业的前期投入较大,购仔猪每头需要500元左右,加上购买饲料等共需要700~800元,如果是规模饲养,前期投入还会增大,这样使得农户不愿在生猪养殖上去冒险养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1.2养殖风险大,抵御风险能力弱近年来,猪的疫病呈现多发趋势,多数农户及养殖户由于科学养殖技术欠缺,养殖方式粗放,很难有效抵御疫病风险,而对于养殖大户(养殖场、养殖公司)来说,一旦感染疫病或遇到恶劣天气,常会造成大批死亡,损失惨重,如乌江镇老君关种养殖场由于雪凝天气被冻死仔猪100余头。

1.3周期长,利润低按传统方式饲养生猪出栏时间较长,需18~20个月,加上饲养成本逐年增加,利润微薄。由于生长周期长,管理水平低,特别在应对疫病措施上,为节约费用,没有按计划接种疫苗,最终导致疫病频发,养猪亏损较大。从总体来看,养猪的纯利润只有15%左右。

1.4养殖模式传统,缺乏市场意识散养户饲养的猪占总存栏的80%以上,散养户多为农户,主要利用家庭养殖,靠剩饭、剩菜和野猪草喂养,规模养殖总体投资不足,户数偏少,管理模式陈旧,收效较差。另外,缺乏长远的市场意识,信息资源不足,盲目生产,一旦市场滑坡就亏损严重。这种经营方式、养殖理念很难适应市场需求,久而久之导致养殖户对养猪行业失去信心。

2对策与建议

2.1加大生产扶持,优化政策环境,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政府根据县情实际,在土地、资金、政策、保险等方面积极扶持,认真落实好有关生猪养殖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帮助养殖户尽快走出困境。(1)及时给养殖户特别是规模养殖户在资金贷款上给予优惠扶持,解决养殖户的资金短缺问题。(2)鼓励多养猪,对规模饲养户给予适当补助,进一步有效促进生猪生产快速增长。(3)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养猪保险制度,帮助生猪养殖户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生猪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

2.2加强预防接种,提高防疫质量(1)加强乡镇村兽医队伍建设,确保每村有1~2名兽防员。(2)制定周密的疫病防治、防疫预案,确保不发生重大疫情。(3)出现大的疫情及时通报各养殖户,做好应对措施。(4)业务部门应加强饲料、兽药质量监管,确保饲料、兽药质量安全。(5)建立重大疫情保障制度,及时发放或提供足够、安全的疫苗及药品,力争把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尽量让养殖户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降低养殖风险,确保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

2.3以科技为支撑,走规范化、标准化养殖之路只有科学养殖、科学管理才能高产出、高效益。(1)充分利用农民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项目以及农民技术学校、农广校、职校为平台,向广大村民大力宣传科技知识,培养农民的科学养猪意识,提高其疫病防治技能,更好地形成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气。(2)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切实利用惠农相关政策,在镇(村)举办“对口”的科学养殖培训班,有效提升农民的养殖技能,定期开展评选“养殖能手”活动,组织村民外出参观考察,相互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养殖水平。(3)引导养殖户走规范化、标准化养殖道路,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防环境污染。在饲养方面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程序操作,如品种良种化,尽可能实行“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和管理方法。根据当地实际,对品种进行有效改良,提高生猪品质;饲料科学配方,环境卫生化,根据生猪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配方,满足其生长所需,定期对场舍(圈)进行清扫消毒,确保环境凊洁卫生;在疫病防治上遵循相关专业标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减少发病率,提高养殖效率。(4)大力推广规模养殖,走标准化、产业化路子。根据地方实际,有效采取“扶持大场,促进小场,带动散养”的办法,鼓励企业加大资本积累与投资,用“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现代设备”提高饲养效益,逐步形成“产、供、销”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模式。

2.4提高市场调控和监管力度,稳定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在促进饲料行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市场调控和监管力度,稳定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防止因生产资料上涨过快而影响生猪养殖成本增加过大。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的盲目发展,确保市场上猪、饲料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切实做好生猪饲养的宏观调控工作,确保生猪的有序调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猪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生猪生产也有1个周期性问题,鉴于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种情况,政府在宏观上应把握时机进行引导和适时调控,以保护生猪饲养户和消费者的利益。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6

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4年投入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2015年国家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并探索开展优质荷斯坦种用胚胎引进补贴试点,每枚补贴标准5000元。

22.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38亿元支持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其中,中央财政安排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安排10亿元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安排3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2015年国家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但因政策资金调整优化等原因,暂停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