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作业变更管理制度范例6篇

危险作业变更管理制度

危险作业变更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危险源辨识;问题点;示例

生产组织在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时存在的常见问题

1、在界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并形成文件时,未明确组织的工作场所、活动的类型和范围,包括对进入到组织的人员和活动的管理要求。

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管理组织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GB/T28001-2011标准第1章“范围”明确说明:“本标准旨在针对职业健康安全,而非诸如员工健身或健康计划、产品安全、财产损失或环境影响等其它方面的健康和安全”。因此:组织应首先确定工作场所,这可以是整个组织也可以是组织的某一组成部分。一旦工作场所被界定,组织工作场所内所有的活动和服务相关的工作均应包含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得将工作场所中可能影响组织员工和受组织控制的其他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的运行或活动排除在外。

2、编制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程序在涉及:风险、控制措施、变更管理、文件、持续评审等内容显现不足。

GB/T28001-2011标准“前言”部分即阐明2011版标准“更加明确强调变更管理”、“针对职业健康安全策划部分的控制措施的层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标准4.3.1条款中也就前述内容作出了规定。但观很多组织在建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程序中仅体现了危险源,未见涉及风险、控制措施、变更管理、文件(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的结果形成文件并予以保持)、持续评审等内容。

3、在危险源辨识时缺少特定的、与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范围相关的危险源辨识工具和技术,存在以下不足:

3.1 套用环境管理体系做法,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3.2 在管理部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仅辨识了一些与办公场所活动有关的电脑辐射、地滑摔伤等危险源,未进一步依据各职能部门实际的工作职责和活动等方面辨识危险源

示例: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危险源辨识时,未考虑在进行对新员工上岗、老员工转岗等人力资源安排/调动过程中对被安排/调动员工个人资质/能力/经验缺乏、职业禁忌等考虑不足而导致的危险源;在生产部门危险源辨识时未考虑由于生产计划安排过紧、导致员工工作时间过长压力过大身体疲劳所产生的危险源;在工艺技术设备部门危险源辨识时未考虑工艺技术、材料的变动以及新设备选型所带来的新的危险源。

3.3 在考虑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心理的等不同类型的危险源方面不足

物理性危险源示例:高处作业、高空物体坠落、重复性工作、服饰缠绕/卷入伤害/灼烫和其它因设备产生的危险源等;化学性危险源示例:吸入烟雾/有害气体或尘粒、身体接触或被身体完全吸收;摄食等;生物性危险源示例:被吸入、经接触传染包括经由体液和蚊叮虫咬等传染等;社会心理危险源示例:工作量过度、缺乏沟通或管理控制、工作场所物理环境等。

3.4 对与“非常规活动”有关的危险源考虑不足

非常规活动示例:设施或设备的清洁、过程临时更改、非预定的维修、厂房或设备的启用或关闭、现场外的访问(如作为客户走访供应商)、翻新整修、临时安排、极端气候等。

3.5 对进入工作场所所有人员的活动、他们对工作场所的熟悉程序、他们的行为以及外部供方/合同方提供给组织的产品和服务有关方面的危险源考虑不足

实际辨识过程中,往往未就此类危险源进行辨识。

3.6 对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考虑不足

如果组织能够事先预见此类危险源,则宜对其进行处置。

3.7 缺乏对组织变更管理中危险源辨识

变更包括:组织机构、员工、管理体系、过程、活动、材料使用等方面。

宜启动变更管理过程的情况示例如下:

——新的或经修改的技术(包括软件等)、设备、设施或工作环境;

——新的或经修订的程序、工作惯例、设计、规范或标准;

——不同类型或等级的原材料;

——现场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包括所用承包方的重大改变;

——监控安全设施和设备或控制措施的改变。

3.8 持续评审不足

危险源辨识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确定危险源可能对人员造成的伤害和健康损害伤害以及如何造成伤害。由于组织的活动、设备及其状况(制约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对危险源的辨识也应持续进行。

4、风险评价存在

4.1 不分组织行业特性,只采用D=LEC法

作为总体策略的组成部分,组织可能使用不同的风险评价方法来处理不同的区域或活动。在试图确立伤害的可能性时,组织宜考虑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的详尽程度以能足够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为宜。有些风险评价方法较为复杂,适合于特定的特殊的危险活动,在许多情况下,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可采用更简单的方法进行评价,甚至可仅进行定性评价。风险评价宜包含与工作人员协商并促使其适当参与,以及对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考虑。

4.2 进行风险评价时,缺少对危险源及组织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和充分性的考虑后作出的风险评价

从多数组织提供的记录显示,在进行危险源识别后,紧随其后的为风险等级,缺少对组织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评价的考虑。

4.3 当风险评价方法使用描述性分类来评价伤害的严重性或可能性时,缺乏对分类所用的措辞的明确定义

如:可能、不太可能、较大、重大、严重等。

4.4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是为了确定“重大危险源”

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的总目的在于:认识和理解可能由组织活动过程所产生的危险源,并确保其对人员所产生的风险能够得到评价、排序并控制至可接受程度。

多数组织在进行风险评价时,不是使组织能够对降低风险的可选方案加以比较,并为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确定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

5、控制措施确定时,未体现标准4.3.1条款确定的关于控制措施层级选择顺序的原则

控制措施层级选择的原则即:可行时首先消除危险源,其次是降低风险(或者通过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通过降低潜在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程度),将采用个体防护装备作为最终手段。

参考文献

危险作业变更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城建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防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建筑行业在每年因为安全问题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力伤亡都非常重大,这不仅影响到了建筑施工工程,影响了行业形象,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再加上,近些年来建筑物的立面造型、构造形式逐渐走向多样化,同时,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的不断涌现,也对城建工程施工安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由此可见,辨识和处理重大危险源已经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城建工程施工问题。

1城建施工中辨识重大危险源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建工程施工问题也非常突出,特别辨识施工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对于城建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城建工程施工具有工期长而复杂多变的特点,施工领域也很广,程度不同的施工作业模式会存在不同的危险源,同时,城建工程施工的复杂多变特点,也决定了施工过程需要大规模的施工团队,多工种结合的施工环境,更是增加了施工不确定危险因素,增加了施工管理的难度系数。在城建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是否能够构建一个健全的施工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而现代城建工程过程中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大多是基于城建工程施工前期,对于工程施工工艺要求、施工环境、工程构造等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并在城建工程关键点的施工过程中,还要全面进行实时监控,以避免发生危险事故。而在城建工程施工之前做好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工作,能够有效、科学地减少施工危险系数,进而保证城建工程的施工环境,减小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 危险源的辨识

2.1重大危险源辨识

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有直接经验法,可以根据有关标准、法规和安全检查表,也可以依靠技术人员的分析能力,他们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判断能力来评价对象危险性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经验法简便、易行,被广泛应用在辨识中,但是由于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资料的限制,辨识疏漏是难以避免的。专家集体开会讨论,交换个人意见,头脑风暴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而使辨识更加细致、具体。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一般应用于复杂系统或新开发系统,此种方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害辨识。

2.2重大危险源辨识类别

施工现场的特点决定了危险源的类型,根据危险源造成的事故将危险源分为以下类别:建筑物坍塌、物体坠落撞击、大型机械伤害、高空坠落、触电、爆炸、中毒、火灾、粉尘伤害、噪声污染、车辆伤害等。将活动、产品、服务项目可分为:基础工程、脚手架工程、临边工程、消防管理、模板工程、钢筋作业、混凝土作业、装饰装修、油料存放、回访维修、施工用电作业、物料提升机安装、拆除及作业、施工电梯、塔吊安装、拆除及作业、电气焊作业、手持电动工具作业、起重吊装作业、办公区域、木工机械作业、打桩作业、生活区域管理、管道安装等。危险源及风险的辨识更新如遇到以下四种情况: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生较大变更,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发生较大变化,发生重大事故,公司健康安全方针有所改变。相关部门应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辨识新的危险源,并进行风险评价和策划风险控制。

2.3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主要危害

建筑施工中的有些危险是固有的,对这些危险进行分析,可把建筑施工风险来源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高空作业、地基方面、环境条件、设备与成品材料、其它物质等六方面;从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来看,应结合施工中的固有风险和施工城市工程项目环境相结合,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登记。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建筑物坍塌、支架倒塌、高处坠落重物、火灾危害、危险物爆炸等。

3 建筑施工中危险源的防治措施

3.1 强化城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在进行陈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有关人员要全面落实国家有关的法律规范,以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在管理过程中,还要做到责任到人,以明确的权责制度来强化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此外,城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涉及到工程施工中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要做全面,并设置科学的管理机构,以协调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进而使城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的规避。

3.2 改进城建工程施工技术

在城建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重大危险源的出现在很大程上要源于施工技术问题。因此,施工单位要改进现有的施工技术,以新型的施工工艺,进行城建工程施工建设,从而减少由于错误施工或经验施工而出现的各类重大危险源。同时,在城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提高施工技术标准,此外,改进施工技术还需要强化城建工程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以提高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从而能够高效地规避很多由于人工因素所产生的重大危险源。

3.3 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监控系统

由于城建工程施工过程具有高险性,这也就说明了建立完善监控系统的重要性。目前,虽然各市都会设置城建工程安全监控机构,但是在监控机构的经费、人员专业性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在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监控系统的过程中,还要落实监控机构的建立工作,强化监控机构的专业性,以便于监控人员能以正确的工作态度以及职业规范,对城建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科学的监督控制,进而能更好地规避城建工程施工过程潜在的重大危险源。

4结束语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必然要求,为了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做好重大危险源的防治和监督工作成了企业需承担的主要责任,建筑业作为三大事故多发行业之一,科学的、有效的做好重大危险源的长期监督和控制工作成为企业需要落实行动的重中之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安全生产工作逐步的并真正转移到预防上来,最终实现降低事故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铮,孙俊,邵剑龙.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施工安全危险源辨识库研究[[J].施工技术,2014,33.

[2]易光旺.浅析国内外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危险物质临界量的差异[[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 , 3.

[3]师立晨,魏利军,罗艾民.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存在问题探讨[fJl.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 , 8.

[4] 浦天洋,陈愉,蒲云霞,杨浩然,汪雪娇. 浅论城市建筑施工过程中危险源辨识与防治[J]. 中华民居,2013(24)

危险作业变更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危险点;控制

我国经济向前发展,对电力需求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电力更多地应用在较多的领域,每年需求的电量越来越多,电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能源,构成了人们生活比较重要的能源形式,为确保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正常的能源供应,一定要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1]。需要注重一点,合理调度电网电力,大范围调动能源,一定会出现危险区域,也就是称作的危险点,充分把控危险点,以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转。

1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危险点

电力系统调度运行涵盖了众多的危险点,从多个层面出发,分析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危险点。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危险点主要包括:调度人员缺少安全意识、定值计算误差过大、调度失误使得设备受损、检测计划制定片面。

1.1调度人员缺少安全意识

调度人员不具有安全意识,原因在于,未定期组织培训。很多调度人员不认识安全自动装置,缺少继电保护知识,改变了电网方式,酿成了电网事故。如,很多调度人员没有深入认识自动安全设施,未深入了解继电保护,继而出现了错误投退。此外,对运行方式的应用,很多调度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缺少强烈的责任心,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只是借助先前的经验,草率地使用调度方法,继而使得整体执行流程不具有程序性,没有认识到电力运行状况,同时不重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监控,预防工作未做到位,使得事件范围变大。

1.2定值计算误差过大

定值计算误差过大,约束了停电维护,给维修工作带来了难度。在调度中,很多电力没有考虑稳定性与运行方式变化,此外,在整个范畴内,没有真正做好基础安全管理,从而产生了定值计算误差。当电力企业调度人员不熟悉现场环境,也没有获得计算整定人员的帮助,一个人完整计算与整定,甚至缺少专门审核人员,使得许多能够发现的错误并没有马上改正,从而产生了比较严重的事故。

1.3调度失误使得设备受损

调度失误损坏了设备,其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调度失误导致设备受损,原因在于,电力系统设备未详细检查,相关安全措施并不充分。使得无防备停电次数变多,带来了较大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风险,导致电力企业检修人员处在并不安全的环境中。另外,调度失误损坏了设备,产生了更多的电力系统事故。在该过程中,需要重视一点,使得运行准备不全面,破坏了设备,带来了较大的人身风险事故。

1.4检测计划制定片面

检测计划制定片面,使得电力系统调度的安全性变低。一般调度工作的危险点为事故的产生埋下了隐患。所以,在不超过定义范畴条件下,电力系统调度危险点,多是在检测计划制定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行方式及制定不详细,进而产生了相应的误停电甩负荷情况。此外,检测计划制定片面还表现为,在检查受理线路过程中,企业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继而带来了很大的错误,就是未将安全措施落实下去。这给调度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导致危险点产生次数变多。

2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危险点的控制方法

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危险控制措施涵盖的层面比较广,需要从各个层面着手,进行相应的分析。其中,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危险点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搞好安全意识培训、征求工作人员意见、优化调度管理制度、健全风险预测机制。

2.1搞好安全意识培训

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危险控制,组织调度人员开展安全意识的培训。在此过程中,一,切实认识到强化调度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是所有工作的核心,所以,这也表明,电力企业应强化调度人员的安全意识,为调动运行营造安全的环境。二,开展安全意识培训时,需要为调度人员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基于此,让调度人员对安全意识产生认识。另外,在该过程中,电力企业兼顾经济利益,还应将运行安全考虑在内,让经济责任制与考核制结合起来,平稳推进电力系统调度制度的落实。

2.2征求工作人员意见

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危险控制,先要逐步听取并接纳调度人员的合理意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电力企业以常规工作经验为依据,以此研究危险点,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使用合理的管理手段,基于此,推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2.3优化调度管理制度

优化调度管理制度,这点很重要。调度管理制度的优化,一,先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调度工作管理制度,针对不遵守规程的行为,需要电力企业结合工作人员引发事故的实际状况,以调度制度为依据,做出相应的处置。二,在调度管理制度优化过程中,需要电力企业以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为依据,做出合理的评估与考核,对该过程中,实施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此外,在调度管理制度优化过程中,需要电力企业关注工作人员的主体性,为调度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关注调度人员的自身利益,进而有效调动调度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4健全风险预测机制

健全风险预测机制,在此过程中,一,先结合具体工作内容,预测风险,基于此,对方案的可操作性做出判定,分析操作中出现的危险点。二,在健全风险预测机制时,电力企业还需要猜测负荷的预控风险,基于此,按部就班搞好预防工作。此外,风险预测机制的健全,需要电力企业运用好自身的网路优势,以此逐步健全安全监管制度,主动参与到安全意识活动中,当指令下达后,能够强有力的落实。

3结束语

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电网供电稳定性有一定关系,同时也维持着电力企业正常运行。调度使得电网系统产生危险点,进而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影响,所以,有效预防电网系统调度存在的危险点,采取控制措施,确保电网运行的有效进行。在电力调度过程中,密切监控极可能出现的事故危险点,切实践行各类规章制度,维持电网运行的稳定与安全。

参考文献:

危险作业变更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程施工 施工监理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施工的安全管理和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日益关注,各类管理和监控标准也逐渐严格。早在2001年我国就已经制定了首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革,2011年国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并于2012年起正式实施。做好对新版标准理念和内容的学习理解,对于指导企业和组织实际工作,保障职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新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化

1.1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2011版标准中,对“健康”的表述更清晰突出:一是出现新的术语“健康损害”,指可确认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的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表现了对相关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更加重视与保护;二是在条款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中新增了“防止人身伤害与健康损害和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的承诺”,体现了对健康风险的预防意识的加强;三是在条款4.5.1“绩效测量和监视”中新增了“对控制措施有效性的监视”[1]。

新版标准更加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理念,与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是非常契合的,对于指导我国企业更好地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提高我国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与国际标准更加接轨

新版标准和旧版标准在翻译转化的程度上不一样。后者是对OHSAS 18001:1999标准的等效转化,而新版标准是对OHSAS 18001:2007标准的等同转化。新版标准更大程度地采纳了国际标准,这将有利于我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获证企业的认证证书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认可[2]。

相对于旧版标准而言,新版标准不再是单纯的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而是还同时包含了国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价值理念和全套管理理论体系的引进,并充分吸收了国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1.3与国内其他管理标准更兼容

新版标准在制定时充分考虑到了与组织整合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个管理体系的兼容性,与其他管理体系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尤其是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GB/T24001-2004保持高度一致,如标准运行模式是以P-D-C-A的管理模式来体现;将2001版标准的4.3.3和4.3.4合并为2011版标准的条款4.3.3;增加了条款4.5.2“合规性评价”;条款4.6“管理评审”的输入和输出的内容也基本与环境管理体系中4.6的形式保持一致等。

1.4更加强调对“变化”的管理

在新版标准中,对“变化的管理”的表述更严谨,思路更明确,在条款4.3.1和条款4.4.6中都直接体现了出来。对风险控制以事前预防为主,变更的管理范围,应是任何情况下,可能给组织带来新“风险”的变更,包括“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因此,新版标准强调:“组织在变更发生前,需针对变更所带来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使得组织更好地避免、降低和管理变更给组织带来的风险”。

1.5文本内容做了新调整

新版标准在文本内容上增加了一些新要求。术语和定义的变动上:新增加了“可接受风险”、“健康损害”、“工作场所”等9个新的术语并且对“危险源”、“事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风险评价”等12个术语进行了修订。

在管理体系的变动上主要增加了条款4.3.1中控制措施的确定方面,提出分层次考虑的新要求;增加了新的条款4.5.2“合规性评价”;新增条款4.4.3.2,对“参与和协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增条款4.5.3.1,对于事件调查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起来看,新版标准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更具兼容性,与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兼容度高,有利于形成三标一体的管理体系; 二专业性更强,符合职业健康安全专业的基础原理,有利于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和绩效; 三逻辑性更强,表述更为清晰、层次更加分明,有利于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3]。

2新标准下施工监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监理单位监理现场的职业健康安全是指其在现场工作的员工及其访问者的职业健康和职业安全的条件和因素[4]。工程监理单位的核心任务是对重要危险源加以控制。新版标准中对“危险源”的相关条款主要包括:a)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b)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c)组织及其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d)组织及其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e)在确定控制措施时,提出控制措施的层级要求[5]。在施工监理过程中要依照新版的要求做好监理工作。

2.1新版标准对危险源审核的关注点

新版标准中对“危险源”定义不再涉及“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但是我国法规中的安全事故包括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所以审核中可不必强制要求企业拆分“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与“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在依据新版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时,还可参考GB/T13861-2009《生产过程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分类代码》,对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以便确定措施进行预防。

2.2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程序的审核

应审核组织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程序是否形成文件并保持更新;程序是否考虑了GB/T28001-2011标准4.3.1的10个方面,尤其是新增加的要求,如: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等;应审核危险源辨识是否充分考虑了4.3.1的10个方面,及可能导致事件的三个层次的因素,还有是否考虑了组织的OHS法律义务和任何OHS有关的变化等[6]。

2.3对控制措施的审核

审核过程中需要对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关注,审核其逻辑关系是否对应。注意其评价方法与危险源的特点是否相配,评价准则是否考虑了法律法规和组织的OHS方针、评价中是否考虑了现有控制措施、评价结果是否合理、描述风险重要程度时,宜使用不可接受风险和可接受风险等词语,不使用易造成混淆的重大危险源等概念。

组织是否在与管理体系或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活动变化前,识别、评价了与变化相关的危险源和风险。在确定控制措施或考虑改变现行控制措施时,组织是否考虑了措施选择的层级。措施的采用足以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结束语

新版标准的制定,对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提升,对我国企业和组织安全施工,保障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与国际标准接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程监理单位在施工监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版标准的要求,做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为保障经济建设有序平稳进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5]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Z].2012-2-1.

[2] 王瑜.2011版标准与2001版的主要差异比较[J].认证技术,2012年8月,38-39.

[3] 赵敏.实施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年4月,208-211.

危险作业变更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工程建设安全 风险评价 管理

中图分类号:U61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HSE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在于管理重心由事后处理转为事前预防,但是如何充分、准确地查找出施工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有计划的对各种预知的HSE风险因素做到事前控制,进行有效的预防,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每个施工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是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 的方针。进行充分的危险源辩识和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价与控制,可实现对事故的预防和施工作业中安全风险的全过程控制,只有对所进行的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分析清楚了,才可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预防措施。

二、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概述

“风险评价”,也称为安全评价,是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工程项目或工业生产中潜在风险进行预先识别、分析和评价,掌握系统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为制定防灾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风险评价实质上就是以保证系统安全为目的,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对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健康损害的根源或状态做出判断的过程。风险评价以保障系统安全为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⑴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维修等全过程系统地考虑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问题,识别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或潜在的风险、有害因素,论证从设计、工艺、材料、设备等方面采用技术措施的合理性。具体地说,设计前进行预评价,可以避免选用不安全的工艺流程、危险原材料;设计中提出降低、消除风险的有效方法,使之降到个人、组织或社会可接受的程度;使用后进行的现状评价可以查找出设计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不足,及早采取改进、治理措施。

⑵系统分析出的危险源、风险点部位、事故概率、事故预测及对策、措施等结论,可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选择最优方案、实施监察、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⑶评价结果可作为制订完善企业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等的依据,促进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

⑷事故后,通过风险评价进行科学分析,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原因,实现安全生产。

2、评价方法的选定

适用于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生产风险评价的方法,目前提出的虽然有数十种之多(如:工作危险性分析(JHA)法; 安全检查表; 危险指数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 因果分析图法; 危险可操作性研究;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故障树分析; 事件树分析; 概率危险评价等),但按其评价结果类型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二种。我们在进行具体项目工程的安全风险评价时,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施工生产场所的性质、施工程序的特点、岗位作业特点、技术复杂度、资料掌握情况及其它因素等综合考虑,选用2-3种评价方法相互补充、验证,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制定对策的适宜性。

3、 评价分析方法实例

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特点有:产品固定,人员流动性大,露天作业,多工种作业,场地狭窄;,高处作业、交叉作业多;手工操作,繁重体力劳动 ;建筑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不安全因素随形象进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公司施工生产实际应用,笔者认为比较适宜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危害分析及评价的方法有两种:

工作危险性分析(JHA)法:

用范围及分析方法

适用于在作业活动、检维修工作中,对作业人员操作活动中潜在危险和危害的识别,同时也适用于岗位人员工作活动中的危害分析。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即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8-12步),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导致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这一方法简单,针对性强,易于操作,更适合施工班组应用。

⑵对风险进行分级及管理要求

风险值(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

轻微的风险值(R =1~3);可容许的风险值(R =4--8);中等的风险值(R =9~12);重大的风险值(R =15~16);不可接受的风险值(R =20~25)。

可能性指现有的预防、检测、控制措施实施到位后,剩余风险发生的频率。对中等的风险值要引起重视,密切关注发展趋势;对重大及不可接受的风险值必须提出改正或控制措施。

改正或控制措施可从采取教育培训措施、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措施、应急措施等方面提出。但每一项措施必须明确具体的整改方案。

⑶工作危险性分析(JHA)法应用举例 :如起重吊装作业分步骤及施工索具和吊具的检查准备工作的风险分析见表3-1:

表3-1: 工作危险(JHA)分析记录表

“安全检查表法”应用举例 :

为了系统地识别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中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中的不安全因素,事先将要检查的项目,以提问方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系统检查和避免遗漏,这种表叫做安全检查表。检查表有各种形式,不论何种形式的检查表,首先内容必须全面,以避免遗漏主要的潜在危险;其次,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否则的话,检查要点太多,容易掩盖主要危险,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反而使评价不确切。为此,重要的检查条款可作出标记,以便认真查对。安全检查表主要有以下优点:

⑴检查项目系统、完整,可以做到不遗漏任何能导致危险的关键因素,因而能保证安全检查的质量。

⑵可根据已有的规章制度、标准、规程等执行情况,得出准确的评价。

⑶安全检查表采用提问的方式,有问有答,给人的印象深刻,能使人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因而可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

⑷编制安全检查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可使检查人员对系统的认识更深刻,更便于发现危险因素。

如下表3-2:高处作业检查表部分内容

四、风险的管理

危险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评价出系统的危害性,并针对系统的危害性,提出消除、控制风险的措施。控制措施的优先次序是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措施—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具体选择时,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⑴停止使用有害物质;

⑵改用无害物或危害性低的物质;

⑶变更工艺减少危害性;

⑷隔离人员或危害;

⑸局限控制(如分散危险);

⑹工程技术控制;

⑺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

⑻个体防护。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易发事故的特点,提出了建筑安装工程施工风险分析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风险评价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础,预防的关键是运用系统安全的分析方法和原理对其进行预先的风险评价。

——选择应用适宜的评价方法,能够对事故实行动态的全过程控制。

——风险评价可以为制定安全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本文提出了应在安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超前的安全预防。

主要参考文献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28001-2011

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危险作业变更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风险防范  发展策略

1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随着危机的蔓延,将考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新华财经报告指出,目前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恶化的趋势,贷款组合中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下滑尤其令人担忧,零售业务也出现放缓的迹象。

1.1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1.2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1.4信用风险

目前国内出现的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回调,开发投资资金紧张及房地产销售面积不断下滑的情况,未来房地产市场大幅回调甚至出现崩盘,断供将更加严重,这会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此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信用风险逐年加大,公司的违约风险将迅速上升。

2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依然稳健,防范风险的各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除去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风险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心在于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新协议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委员会要求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并对每一家银行的资本变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同时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变动状况相应调整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依据其承担风险的大小。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可靠、完整地披露关于资本水平、资本结构、风险状况等信息,接受市场监督,以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2.2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此次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防范:一是坚持有效隔离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加强跨业、跨境风险监管;二是严格实施二套房政策,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三是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计提拨备力度;四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五是加强理财产品监管,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同时对此次由于次贷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评估有关风险,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四是关注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2.3完善银行自身经营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是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其二是转换经营机制,应从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人手。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提高信用评级能力,掌握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使委托双方利益相容。

2.4推进配套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企关系,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地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借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及信贷资金需求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最后为逐步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在脆弱性没有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应当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强以后,实施金融的对外开放。

2.5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我国应针对在金融制度、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及金融技术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前瞻性的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进行宽泛性总体框架设计的前提下,重点对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政府必须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经营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及监管,同时应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适度保护,以避免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过度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