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论文范例6篇

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1

目前,中学大部分的教师都来自师范学校,他们接受了一般教学理论和技巧的培养,经历了短暂的实习,一毕业就承担起了繁重的教育任务,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教学单调而常规,疲于应付。久而久之,实践和理论的严重脱轨导致教师演变成了操作性的教师,依赖固有经验教学,日复一日,缺乏对教学的诊断、调整和纠错的能力,很难满足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而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接受“再教育”,形成反思的意识,提高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从而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挣脱束缚,常教常新,从操作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一、对数学观的反思

要反思数学观,首先要认识数学。数学是什么?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鲜有教师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意识的、认真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够做出明确的解答,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观作为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践和效果。数学教师的数学观,不仅直接影响他在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讲授中叙述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而且在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小细节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数学观的形成。所以,一名数学教师,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反思并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主动地将现实教学中静态的、片面的、机械的反映论数学观转变成为动态的、全面的、辩证的模式论数学观。

二、对教育观的反思

不同的数学观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言堂”确立了教师权威的地位,在教学中,眼中、心中无学生,只是机械地进行知识的讲解,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认知性;“满堂灌”,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学生对数学的全方位认识以及对数学价值的体验。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懒惰和麻木,不爱问、不想问、不敢问,不知道问什么,思维被束缚,创造性被禁锢,最终造就的高分低能者。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除了有正确的数学观,还要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以学生为本,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现在,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爱护并尊重学生,不单纯依靠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坏,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将来,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探索数学发展过程,发现学习数学科学的方法,体验数学精神,从而养成数学思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1.反思备课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就必须要对备课有充分的认识和反思。精彩的课堂,需要有充分的备课,就像动听的歌曲,要有唯美的词曲,就像感人的戏剧,要有动人的剧本一样。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于备课的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简单,没有备课的必要。殊不知,教材虽看似简单,但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地探索和挖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发展方面也有质的飞跃;有的教师认为备课费时费力,不如多看写教案书,摘抄备课就行了。这样虽然也汲取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和经验,但是一味地模仿,对于课堂上活生生的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实用。所以只能是借鉴,而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创新和实践。有的教师觉得年年教,年年写,没必要,就一直沿用旧的备课案例;有的教师只是图省事儿,就在书上圈圈点点,就算备课了等。所以,教师一定要反思自己的备课观,重新认识备课的功能和重要性,转变思想,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2.反思课堂设计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2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并试着说)

师:你们对自己说的情况满意吗?

生:不满意。我觉得说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说到了后面又想起了前面的忘了说。

生:不满意。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

师:要把和尚做的准备工作说好,必须认真读课文,弄清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生:这一小节共有4句话。第一句讲和尚请人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

师:不错。如果能简洁明了些就更好。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概括句意的方法,就是抓关键字词。这一句可以概括为:“潜水摸牛”(板书)。请同学们读第二句,把关键的字词画出来。

生:大船装沙。

生:备船装沙。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概括3、4两句的意思。

生:第三句可概括为“跨船搭架”。

生:我觉得用“拴船搭架”更好。

生:第四句可概括为“粗绳拴牛”。

生:潜水拴牛。

师:现在我们把每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弄明白了,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的。

生:课文用“先、然后、再、又”这几个词把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

师:现在请同桌间互相把和尚所作的准备工作有序地说一说,待会儿,请两位同学说。

(学生练说,再请原先试说的那两位学生说,学生评价)

师:两位同学比起先说得清楚多了,也有条理多了。不过,还可以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表现出和尚对准备工作考虑得非常周到。

生: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和尚用了“很大的船、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从这儿可看出和尚考虑得很周到。

生:还有“紧紧、牢牢”两个词也可以看出他想得很周到。

师:是呀!作者用心良苦的这些词语可不能轻易丢掉的。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待会儿,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

(学生练说)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3

面对文学理论教学中的诸多尴尬境遇,人们不禁会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文学理论》课到底有啥作用?文学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文学理论教学中这样的目的到底实现了没有?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大概先得看看《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者们是怎么说的。关于文学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或者说文学理论的作用不同的教材编写者有不同的表述。陈文忠主编的《文学理论》指出,“文学理论是一种‘有用之学’。它具有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即“理论认识论的意义”与“实践方法的意义”及“由此,生发出文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三个方面的作用,即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2]刘安海、孙文宪的《文学理论》则认为,“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在于:(1)准确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逐步形成和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切合文学实际的科学的正确的文学理论观点。(2)为学习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其他文学课程打下理论基础。(3)为文学接受以及将来可能要从事的文学创作作好初步的准备。”[3]欧阳友权主编的《文学理论》明确指出:“文学理论就是一种理论思维的成果,学习它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文学理论能指导人们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原理,形成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观,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其次,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有指导作用。再次,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有观念支撑作用。此外,文学理论还给文学史研究提供思想基础,指导文学史更透彻地描绘一定时代文学的实际状况,揭示文学继承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基本规律,正确地评价历代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征等。”[4]鲁枢元等人主编的《文学理论》认为,“一部文学理论的教科书,大致就是一幅文学领域的导游图。无论你将要涉及的是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作品与作家分析或是文学演变史的研究,还是中外比较文学的研究、文学批评实践的开展,甚或文学创作的尝试,从整体上对文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性的把握都是必要的。”[5]王一川的《文学理论》指出“文学理论,对大学中文系学生来说,可谓进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殿堂的必经之路。如果不了解文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无法进而了解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知识的,更难以从事实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6]有的文论教材虽然没有指出专门的教学目的,但在教材编著后记中或隐或显有所流露。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在初版后记中写道,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文学的一般原理和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和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等,并进而具有较强的分析作品的能力。”[7]南帆等人的《文学理论》后记中指出“文学理论可以初步理解为关于文学的种种知识,例如文学的种种特征、构造、功能、文化位置,如此等等。”[8]成远镜,佘向军主编的《文学理论》后记中认为文学理论是“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评价文学作品能力的重要任务,对于培养学生‘成人’和‘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可见,几乎每一种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者都将掌握文学原理和相关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指导文学创作等作为文学理论的教学目的。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但恰恰是注重文学知识传授的教学目的使得原本鲜活的文学理论变成了生冷僵硬的文学知识。事实上,文学理论并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知识的堆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学现象、文学事实与文学经验,而且还具有浓厚的理论思辨色彩。当我们把包含着大量的文学事实、文学现象、文学经验,极具思辨色彩的理论肢解为堆砌的文学知识时,理论鲜活的生命消失了,成为了僵死的知识,教学中,知识传授的目的实现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没有了,当然也谈不上心灵的启迪了。那么,文论教材中关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批评的目的是否实现了呢?事实表明,文学理论的教学对于学生文学欣赏、文学创作能力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众所周知,在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是通过学习文学理论培养出来的,没有一位文学家是通过学习文学创造基本规律而获得创作灵感的。文学创作其实是一种极富个性色彩的个体创造性活动,很难说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可以说,文学作品的创作完全是文学家独特的艺术才能与想象、幻想能力所致,某种意义上讲,天赋占据很大成分。一个作家的成就高低与是否学习过文学理论似乎毫无关系。恰恰相反,反倒是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独到的创作理论,而文学理论家们似乎很少有文学作品的创作。同样,文学欣赏能力的提升也并不见得就是在学习文学理论中得到提升,一个人很可能不懂什么文学理论,但因为他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经验,因此,可能会有很高的文学鉴赏水平,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是也。可见,文论教材中关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批评的教学目的似乎也只是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者的一厢情愿而已。那么,文论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以为,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反思探究能力,培养理论思维,使文论教学成为一种诗性智慧的启迪。这恐怕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到的,以至于王一川教授在其后来编写的文学理论教材中明确指出:“文学理论的目的是要让文学阅读体验上升到理性自觉高度,服务于特定的文化价值的传承。相应地,文学理论的功能也就体现出来,它诚然可以引导作家去创作、批评家去评论、教育家去育人、社会工作者去感化人等,但毕竟主要在于帮助读者理性地升华自身的文学阅读体验,使之凝聚成为自身的国民文化素体验基础上,通过文学理论思考,把文学阅读体验升华为自身的国民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国民人格的濡染或涵养。”

应该说王一川教授前后编写的两本文学理论教材教学目的的变化折射出的是多年来有识之士关于文学理论教学目的的反思。的确,文学作品的阅读,虽然可以让人从作家独特的文学语言中领略到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但它仅仅是感性体验而已,只有当我们通过文学作品的个别性进而去思考其普遍性时,我们从文学作品中领略到的生命体验才可能成为一种理性自觉。因此,文论教学要摆脱困境,焕发活力,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清晰透彻的认识,否则,我们的文论教学大概只能教会学生抽象的名词、概念术语,而无法让其获得理性领悟文学艺术的魅力。

二、文学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如前所述,文学理论因其自身内容的繁杂广博,理论自身的抽象晦涩,让教师绞尽脑汁,让学生望而却步。尽管如此,作为高校文论教师似乎应该以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去面对当前的文论教学,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改变当前高校的文论教学现状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通过在学生中的调研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经验,我们以为,走出当前文学理论教学困境,探究有效教学方法,以下几方面似乎是要考虑的。

第一,走出知识传授误区,注重心灵启迪。文学理论原本就是启人心智、发人深思的。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文学现象,层出不穷的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把握这些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学作品的理性体验,培养一种人文关怀的心灵,一种不断思索、探究的意识。因此,教学中不妨改变以往传统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尝试一下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课堂有效互动、小组讨论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笔者在教学中曾经尝试研究性学习模式,效果很好,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譬如对于任何一种文学理论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什么是文学进行教学时,笔者完全扬弃了传统机械的知识传授模式,而是通过文学文本实例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以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那个著名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江南民歌《江南可采莲》等一系列文学文本片段为例,让学生自己品读,咀嚼文学的味道,与只陈述事实的“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种陈述事实的话语进行比照,经过一番比照玩味,学生恍然大悟,指出,两者在传递信息方面没有差异,差异在于语言表达的不同,前者字里行间的满是情感,而后者似乎只有事实信息,缺少了情感。通过一系列文本实例的引导及学生的主动探究,得出了文学的特性:语言更具表现力,字里行间蕴涵着无限丰富的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呈现审美形象世界,给人一种审美愉悦;蕴含着心灵情感、情绪,生命体验,是一种虚构的描述。这种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其领悟自然深刻,如此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因此,文论教学不能一味注重传授知识,而应注重学生理论思维与问题意识的锤炼,引导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中养成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行为习惯。

第二,引入文学文本,摆脱教学困境。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如何让理论不再灰色,让理论之树也变得长青,引入文学文本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因为理论的真谛往往是要通过文本的细读才能获取。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就已经明确指出“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原本应是自我在大量文学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获得的,不应该是由教师归纳提炼出来而后告知学生。譬如,关于什么是诗,我们似乎只需要拿一首诗让学生去读,并告诉他,这就是诗,换一首,再告诉他,这也是诗。学生读诗多了,不仅自然会知道什么是诗,而且能够凭自己的直觉判断出什么是好诗,什么是歪诗。倘若我们不让学生接触诗歌,而是按照文学理论教材中关于诗的界说告诉学生:“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11]恐怕学生一时半会儿是难以明白诗到底是什么。因此,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文学文本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十分必要。可以说,文学理论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文学课,既要保持理论的逻辑性、概括性、思辨性,又应当保留文学的感性的魅力。可以说,理论是骨骼,文学是血肉,只有二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文学理论才会是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密切关注当下文学现象,使文学理论教学能接地气。文学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因为,文学理论来自对各种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的理性体验,其研究对象为现实中充满生命体验的活生生的文学文本,其作用在于使读者的感性生命体验上升为理性思辨。因此,不能因为文学理论教材落后于现实,教师就束手束脚,照本宣科。毕竟,教材仅仅是个纲,对教材内容的取舍还主要取决于从事文论教学的老师。倘若把教材比作一幅文学领域的地图,那么,它大概只是会标记地方的名称与方位,而这些地方具体的山形地貌、风土人情、气候条件、景点名胜当然还得老师在课堂中渲染描述,像一位煽情的导游一样领着学生畅游文学的王国,每介绍一种文学现象、阐明一个文学论题,就能引领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心灵境界,领略其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因此,对于文学理论教材中尚未涉及到的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文学、微博创作、微信创作等当下电子媒介时代的新生事物,教师不妨大胆引入课堂,让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文学现象指点江山,他们自然会产生兴趣,自然也会思考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文学现象,进而去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思考。当然,老师对于学生的见解,哪怕是浅薄偏激的见解不妨多些包容。因为任何一种关于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的阐释,并不就是关于文学艺术的绝对真理。文学理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很难说是精确的科学,原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们没有理由去追求文学理论的科学化。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主要特征;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9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的职业能力。可见,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的互动机制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1. 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目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合理。教学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一个教师如果能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经常研究总结,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

2. 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在探索中奋进。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 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它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如:探究性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专题活动的反思。如:如何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等。教师既有通过自己实践后的感受而进行的教学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

二、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要从片面地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教师应通过广泛的理念学习,不断探索反思。

2. 对教学方式的反思。传统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学逻辑和接受逻辑,授课方式基本是“满堂灌”,少有师生的互动探究,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教师在教学中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通过学生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

3. 对学习方式的反思。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具体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传统的模式是学生被视为“应试的机器”或“可填塞知识的容器”,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则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4. 对教材的反思。以前教师把教材当作惟一的教学资源,“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成了对教师的最高要求。其结果是教师被扼杀了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设制,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搞好校本课程。由“教好教材”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好学生”,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改革,还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发展。广博的课程资源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5. 对教学对象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语文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案为本、以课本为本、以统一的标准评价为本”的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另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知识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对语言难易程度的期待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6. 对教师角色的反思。过去教师相对学生而言,处于绝对的“权威”位置,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学生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中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7. 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评价要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下转第82页)(上接第79页)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新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语文教学反思的途径

1.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时常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期待中都会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状况。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分析现象、探究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施教中的利弊得失。

2. 从教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从教师的角度对我们的教学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审视,抓住关键环节,从而捕捉发展自己的机会。

3. 通过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评课来反思教学。教师可邀请同行或专家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与他们交流、对话,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

4. 通过写课后反思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写课后反思,把每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意外收获、学生见解记录下来,不断积累经验,开辟和完善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5

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简而言之,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在我多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比较注意以下几点做法,并小有收获,现简述如下。

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实践和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比如在素描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对相互之间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等等具体想法。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美术教学反思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在进行色彩教学时,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以美为主线,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发掘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育内容进行美育。在绘画教学中要选择造型优色彩协调、明快而富有意义的实物作为教材,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还要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审美世界"根据画面内容进行教育,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极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我力求改变把自己审美感受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简单做法。而是让学生经过完整的审美过程,积极地进行艺术思维的锻炼与发展。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才能的发展。

美术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特定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成就有深远的影响。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所有创造性活动中,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引起联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出想象中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而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形象的内容。美术教育要求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观察,进行分析、比较、用提炼、概括的艺术手段加以表达,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美术创伤。

美术教学对于发展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课教学反思

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那真可以说明这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强。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如;预备年级的《豆贴画》,刚开始两节课,他们贴贴很有意思,兴趣也很高,但是这个作业花费的时间很多,要想很好的完成这幅画,需要三至四课时的时间完成,到后面他们就开始有情绪了。中学生对美术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美术学科也有技巧学习,要在审美与兴趣上提高还需有一些方式方法,对此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一、美术的相关课外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

如在上初二《雕塑》一课,这课的重点是教雕塑的用途,材料,以及如何制作圆雕。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第一节课我用多媒体展示并介绍了“中国雕塑与外国雕塑”让学生参与,通过欣赏,分析说明不同时代的雕塑的不同之处,再比较得出结论。课堂上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他们对老师出示的一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雕塑很感兴趣,学生的问题很多,有关心作者的,有关心年代的,甚至还有同学对它现在的处境很关心,整节课气氛比预期的还要好。因此我觉得像这样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它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实物写生将提高学生兴趣。

也是初二《写生素描》一课,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生中找出几位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同学出来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给模特摆好坐姿,坐好后,以真人为例讲解绘画要点,这时学生的兴趣明显上升,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三、欣赏与技法相结合。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靠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按照顺序每节课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其技法的运用。通过以上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完成一张创作画,学以致用。

四、教师给学生的课堂作业给予鼓励和肯定。

美术作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下讲台对学生个别指导、指点。对学生的作业,给予一些赞扬,对绘画中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肯定,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起到一定的帮助。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教学反思,谈及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讨研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研究的回顾于反思

一、意外收获

笔者在长期的专业培养研究中同时获得了学生的管理方法,在这里一并阐述一下:

1、学生的管理

美术专业有其独特性,除和其他术科的专业差异外还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管理不当就会导致学生的自由散漫或阻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管理学生一方面要照顾到专业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根据实践和调查研究我认为用“粘贴”方法比较合适。

所谓“粘贴”就是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这一管理办法是根据美术专业的特点进行实施的。专业辅导不是先上课后练习再讲评这么简单,而是注重在练习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老师不需要每一分钟都在教室里但需要经常在教室里。教师需要化去大量的时间在特长生的身上作个别指导,有时修改一幅画要化去相当长的时间,需要老师作出一定的牺牲,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上面的三个问题了。教师在安排学生自由消化时也要经常在教室走动以免使学生在老师不在时养成自由散漫的坏习惯,这样一来就象把老师“粘贴”在学生的身上一样。不过要说明一点“粘贴”本身不是完全由老师一手控制学生的所有自由而是要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外的活动和思想动向,课外要经常和学生一起聊聊天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在班级学习文化课时就要进行“粘贴”转移至班级管理,减轻专业教师的负担。但是要解决第三个问题还得要专业教师和班主任时常联系,专业教师要做好上课情况记录及时和班主任取得联系。这样一来就又解决了第一类问题。

2、指导学生处理好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关系。

美术特长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和其他学生相比,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习负担要重一点、经济开支要大许多。他们要多学习一门专业课,而这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又相当广泛。这一切在无形之中就会给学生增加很大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文化、专业两耽误,进而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严重的会造成一无所获。要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是除了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有意义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激励方法

所谓“激励”方法主要是依靠老师的指导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或以激发学生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的学习阶段性及其发展过程能动地随时随地的引发学生的激情。只要把学生的激情引发出来,那么其他的事情学生自己会主动的去完成任务。有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在天赋上的不足而失去信心,结果是不但专业课学不好而且文化课也落下不少。这时候就要鼓励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有潜能的,只是自己的潜能没有得到挖掘,而挖掘的时间有长短。老师对学生的这一评价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的。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尚存在非持续性的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导入管理学相关原理与模型,实现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提速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WWw.133229.Com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