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论文范例6篇

快乐教育论文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快乐 小学 体育 课堂

玩,是学生的天性,只有产生兴趣引发快乐,让学生去学,去体验,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体育带来的成功、快乐。

一、更新观念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方法传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传统教学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形式单调、枯燥,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论文百事通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想、大胆突破,即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创造适合本校的方法,使每个学生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游戏化、趣味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

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兔跳”,“蛙跳”教师通过精心的组织与构思引导学生想像青蛙的跳跃动作,再以情景游戏“青蛙捉害虫”开拓运动技能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乐趣,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有趣的练习中,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地。

在“障碍接力”中将游戏内容故事化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故事情境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即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真正体现快乐体育的趣味性。

二、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易产生兴趣,思想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拘束,克服困难的意志弱,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的形式单调,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按学生的差异分号层次,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如在“投垒球”教学中,将学生请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男女各四个小组,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练习中,上等生成绩优秀的严格要求,提出更高要求;中等生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生巩固动作;下等生降低要求,树立信心,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对投掷能力和动作技术有提高的学生进行表扬,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励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面貌,有效的促进和调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

三、运用多种手段快乐教学

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必须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挖掘其快乐的潜力。通常学生对慢跑、徒手操产生厌烦,如果采用音乐下来完成动作,效果就不一样,学生的兴趣会增加,教师注意教材安排的新颖性,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的快乐。

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完成练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个性。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启发和帮助,有效的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改变单一的课间操,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让班主任也参与课间操,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兴趣很高,提高了课间的锻炼效果。开放课外体育活动,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参与性,娱乐性、合作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自制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可指导和组织,让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不仅身心得到锻炼,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做到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情绪姿态、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因素,考虑到学生生长发育个体差异等情况,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进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体育常识,运动素质、技能技巧、出勤表现、身体素质等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百分制改用优、良、及格和待及格,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2

人在做某一件事时,兴趣是他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加上坚持就使其向成功之路迈进了一大步。在篮球教学中使用快乐的、活泼的教学法,会使学生们不觉得辛苦,不容易中途放弃。传统的篮球教学过于强调训练的强度和密度,常常令学生感到精疲力尽,这显然不利于篮球教学的成功。要提高成绩,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篮球的教学法诟病百出,是我们要果断抛弃的。快乐体育将是未来篮球教学中的主流,它能让学生个人的体育能力和素质得到显著的、有效的提高。

二、快乐体育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友好

自古以来,老师就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人。在中学篮球课程的教学当中,体育老师有时因为过于严肃而被学生们疏远。想要改善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就要将快乐的教学法引入课堂,学生们学得轻松,老师也乐得自在。良好的气氛可以循环利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长久留存。

三、快乐体育应用于篮球教学中的方法

由于快乐体育的概念在中学甚至高校中还没有被彻底普及,体育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将快乐体育的思想植入到课堂上来。把篮球选项教学的课堂变成快乐体育的实践基地,使学生愉快的、健康的学习篮球,这就需要我们总结出一套完整可行的方法。因地制宜,使用科学的观念引导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我们最终的目的。

1.普及快乐篮球的体育模式。所谓快乐体育模式,就是让学生能够终身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并且把它当作目标。作为体育老师的我们应该让学生们认识篮球,了解篮球运动的魅力所在,逐渐在篮球运动中找到自身所求。给学生普及快乐体育篮球的概念,既要让他们从脑海中浮现快乐体育的基本内容,又要与实际活动相连接。在加强锻炼方法的培训和增强情感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对篮球项目热情的培养。学生们只有爱篮球,爱运动,才能不断找寻快乐运动的方法,以此达到快乐体育和高校篮球项目教学的无缝对接。

2.开展小组之间的互助互动。古语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们在篮球运动方面各有所长,各具特色。故而把优势互补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进行学习是必要的,他们能发挥各自的特长,避免进行无意义的比拼。自古以来帮助别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们如果能懂得互助的要义,也是快乐体育的目的所在。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快乐体育;小学体育

G623.8

所谓的快乐体育,就是在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能够积极的进行参与,并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及趣味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快乐体育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配合互动。从而让教师感受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师生都处于合作的愉悦和谐的氛围之中。新课标中明确倡导健康为先,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乐趣,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

一、快乐体育理论的内涵

快乐体育理论是二十世纪中晚期提出的,为了改革传统体育教学弊端的新成果。该理论一提出便得到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也对这一理论的内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的是竞技体育,使得体育教学变成单纯的体育技能的传授过程,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身感受。而快乐体育扭转了这一局面,其使得学生的兴趣特征及个体发展水平在进行选择参与运动中的主动性及自觉性上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运动的乐趣。学生自由自主的进行体育活动的参与是快乐体育实施的前提条件。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其主管的参与意愿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因此快乐体育理论提倡要为学生提供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条件。快乐体育的实质是在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自发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快乐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追求学生的快乐而实施的教学法,而是要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起体育意识,培养其坚定的意志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快乐体育理论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1.提升自身情感品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温和、活泼稳定的良好情感品质。而情感品质是指对外部刺激而形成的情感反应,如,快乐、悲伤、抑郁、厌恶、喜欢、恐惧等等。教师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教师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学生与之达成共识,从而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例如,,教师在进行组织对抗性的篮球比赛时,如果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融入到实力相对比较弱的一方如女生组或是技术较差的一组,尽管技术能力较差的小组不怎么会打球,可是在教师的积极带领下他们会非常开心,并且很有斗志,而技术能力比较弱的小组,因为能够跟教师一起对抗,其主动性既热情度也会更加高涨。比赛的过程尽管非常耗费体力,但学生仍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力气。无论比赛的结果如何学生都会感觉到极其开心。

2.课堂教学应用游戏教学法提升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有教育专家指出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获得的,而并非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获取。游戏之所以可以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由于其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小学生的思维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同时游戏又具备一定的竞赛情节使学生能够锻炼其肢体的协调性及观察力及灵敏性。同时游戏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团结合作及机智勇敢等良好的品质。例如,在短跑练习中教师可以开展“追人”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比赛的氛围下实现体育锻炼,舒缓学生的压力。利用追人游戏进行跑步锻炼将教学内容与游戏进行有机结合,会大大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愉悦感,使其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从而提升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3.合理引入情境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死板的传授体育知识及技能,机械的进行体育训练,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还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烦的心理。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教师可以合理的引入情境教学,促进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及体育技能的提升。例如,对学生进行加速跑的训练时,为了使学生不会感到训练的枯燥与无趣,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情境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体育课上笔者选择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大多数的同学都看过抗日题材剧,对于情报员、鸡毛信都听说过。我们今天就做一回情报员,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传送鸡毛信,需要你们以最快的速度将鸡毛信传送出去。”应用接力棒作为需要传送的鸡毛信,将学生布置在跑道上的几个位置,让学生充分运用加速跑的知识,实现最快速度的奔跑。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快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同时学生还能够非常快速的融入到情境中,应用所学的体育知识进行快速的奔跑。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双手置于身后,或双手抱头进行奔跑,使学生正确认识奔跑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对训练过程进行严格把控,以免学生在奔跑的过程中跌伤或受到其他的意外伤害。教师在训练之后要对学生进行赞扬及鼓励,对学生说“你们都是小英雄,完成了鸡毛信的传送任务,保卫了祖国。”学生得到来自老师的肯定及鼓励,从而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结语

“快乐体育理论”是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其将快乐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让体育课堂由原本“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改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的运用快乐体育理论,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春华,浅析如何激发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J].教育技术导刊,2015(16)

[2]刘湘云.小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29)

[3]贾翔宇,让兴趣引领学生自由成长--探讨快乐体育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体育博览,2014(36)

[4]郭淼.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教育技术,2013(32)

[5]于淑芝,张建玲,略谈基于快乐体育理论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4(09)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4

天下英才,多为有志之士,教之,乐也。孔子弟子三千,而大多是立礼有志之人,孔子得之,大幸也,非在讲学,而在叙道也,遇天下英才并与之共叙心中之志,乐矣。坚守革命,曾写信招揽有志之才,教之以共产主义理论,这是一种遇见志同道合者的快乐。同样,在当今社会,自己如能遇天下英才,并携有志之士,谈人生哲理,谈理想抱负,这难道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吗?再者,在高考前我们努力奋斗,我们怀抱梦想,而我们辛勤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为我们鼓劲,这便是他们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啊!

倘若我们走向社会,与天下英才共叙心志,这便是快乐之源。

天下英才,不论长幼贵贱,可与之相互学习,此乐之本也。孔子弟子三千,其贤者七十二,既有贵族,又有平民,既有求道者,又有干禄者。然孔子有教无类,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弟子,故常受弟子谬驳,但他却欣喜不已,言此是教学的至高境界。与革命主义信仰者一同学习,相互切磋,这也是一种独有的快乐呀!而我们,和朋友一起学习,与老师共同探讨,两者并驾,这不仅是战胜困难的法宝,更是教学得乐的前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却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而是一种融洽的互动学习,这不愧是人生的快乐啊!

传天下英才于道,是快乐的缘由;与英才互学互动,是快乐的前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并将道传遍九州,此人生极乐也!快乐不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种君子之独乐,快乐需要共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把这种快乐传递给英才,在这种传递中会有更多的英才涌现,从而营造出一种良性循环的氛围。这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大快乐了。

快乐,不必谈占有;快乐,不等于以君子自居而言他人之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与之叙志,乐之由也;与其互学,乐之本也;传递快乐,乐之极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人生之大快乐也。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心理-道德教育;心育宗旨;人生幸福;心育文化

1987年,我参加修订《德育原理》教材,初步阐述了“德育与心育”关系。该教材于198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我的硕士生连思源的学位论文选题是《心育与德育》(打印稿)。1999年我主编初中和小学生读本“心理与道德教育”共6册,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我和同行朋友也分别出版了有关论著,主要的2004年沈贵鹏教授《五种心理教育模式》中论述了心理一道德教育模式,《新华文摘》2004年第20期转载。2006年崔景贵博士后研究成果《心理教育范式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六章“融合型”心理教育“以心理一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范例,探讨了心理一道德教育校本课程问题。2006年我主编“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08年刘晓明博士后研究成果《视域融合》专门论述德育、心育融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第1期、第6期分别以“心理一道德教育”专栏形式刊发系列论文。2011年吉林市教科所启动吉林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心理一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研究”。本文拟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心理一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心理一道德教育的实践依据与理论依据

为了提高教育自觉,我反思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重新认识心理一道德教育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

1.教育实践中心育与德育的融合。在观察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在心理课或其他心理教育活动中,老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自然地融入了德育的内容;在道德课或其他道德教育活动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自然地融入了心育的内容。这个现象表明,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内在联系,二者相互渗透,以致融为一体。这样的教育既非单纯的心理教育,也非单纯的道德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即心育与德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形态。这一教育事实表明,心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生成了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即心理一道德教育。

2.对心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认识。从理论上说,心理与道德的关系决定了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的关系。心理是道德品质的心理基础,道德心理是心理的一个方面。无论心理品质还是道德品质,都有其共同之处:(1)都是以客观现实为源泉;(2)都是以人脑为产生的器官;(3)都是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基础;(4)都是属于人的精神范畴。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的这些共性也就决定了心育与德育都有其共性,都属于人的精神教育。心育与德育,都可能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这样的教育就是心理一道德教育。

3.教育与心理的关系理论。一切教育都应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一切教育都是对心理的教育与影响。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人的心理一生理现象的领域内进行的。加里宁认为“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道德教育是对德性心理施加影响,表明道德教育也就是对德性心理施加教育影响,这也就是一种心理教育。这就是在德育过程中实施了心理一道德教育。

4.教育构成的理论。完整的人的生命体结构决定了教育构成。早在上世纪初,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1906年论教育宗旨时,就把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完全之教育”分为体育与心育两部分;其中心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施中,心理与道德,从而心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这就是心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的教育,即心理一道德教育。

5.人的学习与修养。从人心理的与道德的学习与修养角度说,也有类似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同时学习与交叉学习的情况,即进行道德品质的学习与修养时,往往同时进行了心理品质的学习与修养;进行心理品质的学习与修养,往往也同时实现了道德品质的学习与修养。这一学习活动的事实就是心理一道德的学习与修养。

二、从心育与各育的关系理解心理一道德教育

以上从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反思了心理一道德教育的根据,以下对王国维的教育思想做一些更具体的说明,认识心育与其他各育关系,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清晰地理解心育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就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完全之人物”有赖“完全之教育”培养。“完全之教育”分“体育”与“心育”两部分。“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依此,“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在王国维的“完全之教育”中提出体育与心育,依据身体与心理是“完全之人物”整体生命的两个方面。身体的与心理的相互关系决定着体育与心育的相互关系。如加里宁所说,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确定的、有目的的感化作用,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如培养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和人类公共生活规范,造就一定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发展一定体质等等”这一论断也表明,人的生理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是人的机体活动的心理基础;因此对心理施加影响,也能“发展一定的体质”。

在王国维的教育结构中,体育与心育并列;心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可见这些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因此,通常很多情况下,把心育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称“五育”是不合乎逻辑的。此外,有的德育工作文件规定德育任务内容时也列入了心育内容,有人据此认定德育包括心育,这就混淆了理论与文件的关系,或者说混淆了学理与工作部署的关系。

心育与德育比,心育外延更大;我们智育、德育、美育都包括在心育之中。这表明心育与智育、德育、美育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关系。如上所述,心理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心理基础,是主体与外界联系的中介。我们实施智育,是从知的方面作用于心理的一个部分,即作用于知性心理部分。我们实施德育,是从德的方面作用于心理的一个部分,即作用于德性心理部分。我们实施美育,是从审美方面作用于心理的一个部分,即作用于美感心理部分。当然,这仅是心育与各育关系的一个方面。无论实施智、德、美任一种教育,都会直接作用于心理的某个部分或某个区域;当然心理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心育与各育,除整体与部分关系外,还存在有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一般指心理的整体属性,特殊则是心理的部分属性,如心理的知性(认知属性)、德性(道德属性)、美感(审美属性)。心理教育是有确定目的地提高心理机能、培育某种心理品质而直接作用于心理的相应区域的活动。

在人的素质整体中,德性素质处于核心位置,对素质发展有导向与动力作用;在教育整体中强调道德教育;因此我们更多地关注心育与德育的融合,提出心理一道德教育。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关心智育、美育。以美育而言,新世纪初我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过程中,注意德育与心育结合的同时,贯串着美育,在教材内容与形式方面都力求审美化。“教材审美化,是这次编撰《思想品德》教材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基于德育美学观,教材应是美的存在方式’,‘美的教材是我们的追求’”。2004年我提交心育年会的论文,题目就是《“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心理一道德教育及其审美化》。

心育与体育是并列的,心育与体育也应当、也能够有机结合。我很欣赏参与我的心育课题研究(江苏省哲社规划课题“中小学心理一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研究”)的试点学校――南京市第五中学的做法。五中在各科教学中都融入了心育,在体育教学中也融入了心育。他们提出了“整体融合”的心理教育,并且也承担了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中学“整合型心理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任务。五中教研处还编印了省十五教育规划课题成果专辑“中学整合型心理教育课程建设探索”(2002、2004打印本)我曾写过一短文,认为“体育具有身体文化、身体教育、身体锻炼等不同层面……身体教育不但为发展身体素质、强健体魄所必须,也是使心理健康、意志坚强、精神愉悦所必需的”。此外,四川省华阳中学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育体育人、育体育心、强体健心”的学校体育文化。这些都表明心育与体育密切相关。

基于人的德性素质在整体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和功能,我们更多地关注心育与德育关系,通过对教育实践和理论学习,提炼出“心理一道德教育”概念,提高了教育自觉,使心育与德育融为一体的心理一道德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

三、心理-道德教育终极目标是为人生幸福服务

1.心理-道德教育者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每个教育者都应是自觉教育者。自觉教育者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心理-道德教育目标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表明心理-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生幸福服务;人生幸福应是人的终生幸福。

这样的认识与哈佛大学泰勒・本一沙哈尔教授的论断是一致的。沙哈尔说:“我认为,生命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应该高于其他所有目标的总目标”。2002年开始,沙哈尔教授第一次给哈佛大学开设关于幸福心理学课程。我国著名作家和心理咨询师毕淑敏说:“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是争取幸福的一生,都应该是让自己的幸福最大化的一生。心理学把人生幸福,当成最高的研究目标”。

每个人都有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个人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和心理生活。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更生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人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幸福,更是心理世界的,或精神世界的幸福。其实享受物质生活幸福也是在心理世界中的感受。所以,幸福是人主观世界的心理感受,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如毕淑敏所说:“幸福并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一种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体。”“意义就是指你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你知道方向,你有你的理想,你知道所有的步骤都是在向那个方向前进。”国外有学者认为幸福有三种成分:意义、快乐与投入。我们的心理一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获得人生幸福。

党的十确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是,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9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是全党、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我们心理一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的目标与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心理一道德教育依据自身的性质特点,做好心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心、育德功能,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境界提升了,幸福程度也就提升了。这是每个心理一道德教育者应有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自觉。

2.心理教育者是人的精神关怀者

心理一道德教育者根本的教育自觉,是关怀人的精神生命,做一名自觉的精神关怀者,关怀他人的、也关怀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发展。

人学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对人的关怀,根本上是对人的精神关怀;人生幸福根本上是精神幸福。

教育哲学认为,心理一道德教育本质上是精神教育,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文化一心理活动。关怀人的精神生命,就是关怀人的生活幸福;这就是心理一道德教育的本义!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促进人的精神发展,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精神境界不同,幸福程度不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生幸福感是心理教育者的天职。

当下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状况,亟需改善,亟需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关怀其学习与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现实的迫切任务!人生幸福是人整个一生的幸福,“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了明天的幸福必须牺牲今天的幸福”等偏见以及种种教育病症剥夺了中小学生时期的人生幸福。作为精神关怀者的迫切任务,就是根据心理一道德教育的特点,在可能范围内,帮助受教育者获得精神生活幸福。

3.发挥生命潜能,成就幸福人生

心理一道德教育优化心理机能,提高精神品质,形成和谐人格,最终是为了成就幸福人生。心理一道德教育帮助人优化心理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根据美国人机能研究室的报告,人具有15种不同的自然天赋”。人的生命潜能无限,幸福没有终点。心理-道德教育帮助人不断地向着理想的目标接近,做最好的自己,享受自我实现的快乐和幸福。心理-道德教育提高了人的精神品质,也就是提高了精神境界,提高了幸福程度。心理一道德教育促进整体人格和谐发展,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促进人的体与智、德、美各方面潜能都得到发挥,各方面素养有机构成了健康和谐的人格,促进了人生幸福。人的心理机能优化,生命潜能充分发挥;精神生活丰富,精神健康发展;整体人格素质与各项心身素质,以及各项心身素质之间,都彼此联系、和谐发展。这一切形成了幸福人生整体结构。

4.建设校园幸福文化

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略有区别。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相对应。校园文化是具体学校的特色学校文化。很高兴地获知唐山市专门成立了“幸福教育研究会”;唐山市四十九中开展了“学校幸福文化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由东北师范大学刘晓明教授指导。我感到很幸运,这次到唐山来参加全国第十届心理一道德教育高层论坛,可以直接学习唐山的幸福文化。校园幸福文化是整个幸福文化的一个部分。校园幸福文化具有陶冶德、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直接、间接地促进人生幸福。

心育文化建设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2012年11月8日,我给四川宜宾市三中的心育老师梁岗的邮件提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以为心育文化应是其重要内容。”建设幸福校园文化,应包括心育文化建设,包括心理一道德教育建设。通过幸福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心育文化建设,把学校办成师生快乐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建设,有广泛的内容,包括办学思想、物质环境建设、校训与校风建设、课程建设、社团组织建设、课外教育活动、各种规章制度等。心育文化建设是整体的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除上述各项内容外,还应包括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心育文化建设。心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是一致的,是育心育人,促进人生幸福;心育文化与整个校园文化应是和谐一致、相互促进的。

校园文化的内容很丰富,就我看过的学校做一些简单介绍:如江苏省江阴的华士实验小学。华士的校风是师生“同心同行同乐”;与此相关的教风是“师生结伴成长”,学风是“我们欢笑,我们创造”。这就是幸福校园文化。各种校园节庆文化让师生在欢乐中成长。无锡市荣巷中心小学最典型,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了一年12个校节:音乐节、废品艺术节、节水节、少儿科技节、篮球节、护鸟节、友谊节、童话节、小鬼当家节、书香节、野外求生节、风筝节。我参加过该校个别的校节活动。我了解到该校形成了特有的极具时代精神、富含生态伦理、促进现代人快乐成长的校园节庆文化系列。学校还制作了“七彩节日”的年历,设计美观,是师生最喜爱的年历,也是师生享受学习的年历。我们要探寻中国自己的心育之道;学校心育文化建设也考虑本土化特点。我们的心育专委会曾在淮安举行过年会,我们参观了一个专科学校的心育活动场所。该场所占了一座楼整个一层的面积,我非常赞赏心理活动室对师生开放,但我更赞赏的是他们也对农民开放,我们国家大多是农民啊!我们的心理教育是发展性心理教育。为了适合发展性心理教育和国人的文化心理现状,学校心理咨询不一定都要挂上“心理咨询室”的牌子。有的学校咨询室挂的牌子是“阳光小屋”,有的借自己学校某特级教师名字,挂上“某某老师谈心室”的牌子。有的学校心理教育活动场所称“快乐心灵家园”。南京市卫岗小学建了一个“快乐小屋”,既有心理咨询,又有各类心理游戏活动。为了不让学生误以为到快乐小屋求询就是心理有毛病,学校一开始就专门找了同学们公认的好的学生干部到快乐小屋里去做客谈心。南京市龙江小学从2009年开始,坚持“乐活”校园文化建设,孩子们、老师们在乐活校园里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师生们在共同建设“乐活”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了创造性,例如:成立了“乐活族联盟”;创作了人见人爱的卡通形象“乐活小精灵”(学校吉祥物);创作了“乐活”校标;制定了便于操作的“乐活宣言”;以“乐活”精神建设班级文化;提出“快乐生活每一天,快乐生活每一个”的口号;倡导“乐活课堂”,“让课堂乐起来,让思维活起来”;创办了“乐活教育”的刊物《乐活文苑》、《乐活教育研究》等;举办各种“乐活龙江节日”:“乐活”龙江游戏节、“乐活”生态节、“乐活”体育节、“乐活”读书节等;师生共建了“乐活校园环境”,以景点四为例,有春华园、夏韵园、秋实园、冬沁园。这是多么阳光的校园!多么智慧的创造!多么快乐的学园!多么幸福的家园!

人生幸福应是从幼年到老年整个一生的幸福。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都能做到。从学校教育说,我们应关注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幸福。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当然学生阶段幸福不一定保证一生都幸福,但却是人生重要阶段,应当让孩子们享受学校生活,在快乐中成长。朱永新教授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就是毕淑敏所说的“不要丧失了对过程的幸福”。然而当下,“我们的学校中存在着‘现代教育病’,其病症表现在多方面,主要是‘分数主义’、‘升学主义’、‘锦标主义’、‘状元崇拜’等”。“各种教育病症的危害表现在多方面,都是违背教育目标的,是折磨、摧残、误导学生的,是不同形式的反教育。”致使中小学生感到“压力山大”,心理负担太重!我们的心育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为解放儿童,还孩子童年幸福,尽自己的努力。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小学体育 教学方法 快乐体育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31-01

快乐体育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均衡发展。其摒弃了传统以竞技目的作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快乐、轻松、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1. 分析快乐体育的定义

快乐体育源自于日本,近年来这一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在了体育教学工作中。快乐体育使学生的个体发展、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更乐于积极参加到体育教学中来。其中学生积极主动、自由的体育活动是开展快乐体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因获得的自由空间增大,就越容易实现自愿运动、主动学习,从而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快乐体育理论建议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体验体育运动快乐的条件。实际上,快乐体育排斥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其是在学生身心均衡发展的前提下,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知识和快乐,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主动体育习惯,形成自发体育意识。

2. 快乐体育理论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开展

2.1 采用顺口溜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是通过利用活泼、轻松、俏皮的语言,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稳定情绪的作用,帮助充分调动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及兴趣。采用顺口溜教学法,要求小学生根据顺口溜来活动身体,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体育积极性。通过顺口溜教学方法,小学生能很容易的记住某项体育运功的动作要领。

例如,在进行立定跳远运动教学中,可以编写这样的顺口溜:一摆,二蹲,三起跳。小学生通过这一顺口溜就能了解立定跳远的三个步骤,然后在结合老师的动作讲解:半蹲之后使身体快速的离开地面,收腹提膝,并将腿高举,脚后跟着地向前方移动。老师可以知道小学生,在练习立定跳远过程中一边喊出顺口溜一边跳。比如:“一摆”:学生应主动向后摆动手臂;“二蹲”:学生立即作出半蹲姿势;“三起跳”:学生根据教师教导的方法起跳。利用顺口溜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小学生能很轻松地去学习立定跳远这一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快乐的体验,体现了快乐体育这一教学理论。

2.2 采用游戏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相关教育家表明:儿童身心发展大部分是从游戏中实现的,并不是从传统学校教学中取得的。游戏教学方法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源自于其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营造愉悦、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同时发展自身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在进行游戏教学中,小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游戏中逐渐培养自身的观察力、身体协调性及肢体的表现力。

例如:在进行身体协调性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渡河”游戏来进行教学。教师先在操场上画出间隔15米的2条平行线,将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作为河道,并在河道中间放置8个海绵垫,以海绵垫充当河道中突出的石头。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两队,并将两队在细化分为两个小组,使其以纵队方式分别排在两条平行线的两头。游戏开始后,使线一头的第一位小学生在8个石头上跳跃,达到对岸之后与该岸的第一位小学生拍手,然后该小学生从该岸跳到对岸。如此按照这样游戏方法,最先过河的的团队获胜。

游戏规则是,跳跃过程中必须落在石头上,不然要重跳,下一个跳跃的学生需对正在跳跃的学生击掌后才能跳跃。教师可以先示范给学生看,使学生基本了解游戏方法、规则。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思考,在跳跃时是选择双脚跳跃比较快还是选择单脚跳跃比较快,并且跳跃时双手应如何摆动才能很好的与身体相协调。这个是进行这一节体育教学中的重点,通过游戏使小学生了解肢体协调性。通过游戏教学不仅能帮助改善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还能使学生获得快乐的经历,均衡发展身心水平。

2.3 实行比赛教学方法

比赛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兴趣、个人潜力,还能帮助活跃课堂气氛。比赛教学是在小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运动技巧之后,使其分成小组进行比赛或是个人比赛,并且比赛规则非常宽松,目的是学生能在宽松的比赛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进行跳绳教学中,老师可以开展花样跳绳比赛、跳绳接力比赛活动,将小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名义进行比赛。哪一组跳得次数多、花样多就获胜,教师可以适当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比赛教学中学生既提高了自身体育运动能力、获得快乐,教师还可以从中帮助学生发现不正确的动作,从而帮助及时纠正。

3. 小结

总之,快乐体育理论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使小学生能在发展自身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运动。体育教学不仅是教会小学生各项体育活动,也是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身心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 参 考 文 献 ]

[1] 金莉.快乐体育理论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大众科技,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