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结题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类结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类结题报告

医学类结题报告范文1

[关键词] 传染病;疫情报告;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R824.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5(c)-138-02

为了分析各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了本单位近4年的传染病报告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单位2007~2010年近4年的传染病报告资料,资料包括有传染病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漏报调查报告(包括市本级及13个县市区)。同时,对这段时间内,单位对传染病报告工作做出的相关总结材料,以及对传染病报告的制度规定和具体的报告时间、报告内容、报告情况的规定。

1.2 研究方法

根据对资料内容的整理,对近年来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进行了报告时间、诊断标准、遗漏现象的综合性分析研究,并对漏报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力求找出目前传染病报告情况存在的弊端,并思考解决对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了百分比进行了比较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

随着国家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投入加大,2007年本市乡镇级医疗机构均开通网络直报,对这4年来的报告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网络上传染病报告的整体情况较好,但实际中却存在漏报等一些问题。

2.2 漏报情况

通过对这4年来的病例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漏报情况还是存在的,但是其数量较少。同时,从漏报情况来看,13个市、县、区的漏报情况处于稳定状态,虽然漏报率均比2007年有所好转,但是其整体漏报情况也没有明显地改善情况,除了2008年的漏报率有所下降以外[1],其余均有百分之五以上的漏报率。见表1。而市本级分层整群抽样漏报调查情况见表2。

3 讨论

分析其漏报的原因主要有: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传染病相关知识欠缺,疫情报告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且人员变动性较大,兼职较多;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簿欠规范,往往就会出现项目填写不全、字迹难辨、地址不详等,使查对困难,特别是从原始的接诊登记、原始化验单、影像检测单的填写等。有些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病患者又有顾虑不肯提供真姓名、地址等诸多因素,致使有的患者以假姓名假地址报告或不能报告,使传染病报告数量有一定的伸缩性。

3.1 进一步改进措施

①无遗漏的报告改进。无遗漏的报告改进必须从对原始的接诊登记、化验单的检验和影像检测开始,医院的预防保健科(或传染病管理科)必须建立异常结果反馈机制,每日核对阳性化验单及异常影像结果,堵塞漏报,弥补了因化验单、影像单项目不全和流失而造成的无法补报的状况;同时首诊医生要做好此类患者转诊的导诊工作,以防出现无主化验单而转向无法补报的另一局面。对严重的传染病必须要求患者提供身份证进行住院、门诊治疗,以免出现虚假姓名而无法报告的现象。同时,传染病报告如果发生遗漏现象必须要对其医院进行严格的管制,以制度来约束行为,保证其报告的全面、无遗漏[2]。②限时速度的报告改进。传染病的报告必须有时间限制,因为其传染情况会直接威胁到周围人的生命健康,所以在报告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速度问题,例如:甲类传染病应于2 h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同时电话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没有实现网络直报的,应于2 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h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h内进行网络报告;没有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h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于速度的控制,除了严格的时间规定之外,还要注意对医院报告人员的选定,必须要设立专门的报告人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报告任务避免出现延误时间的情况,而且各地的医院也要加强硬件建设,确保网络报告的畅通[3]。

3.2 完善报告体系的展望

未来的传染病报告工作要建立其完备地信息技术网络化管理,保证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网络信息来实现无遗漏的严格管理,同时,电子病例的应用也将有着更为严密的组织性,能够保证传染病医院或综合医院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中的要求执行,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开展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法知识的普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人员也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持网络直报工作队伍的稳定性[4-6]。

[参考文献]

[1]潘恩春.从SARS流行剖析我国现行疫情报告系统[J].疾病控制杂志,2004(5):54-56.

[2]潘淼,冉萍.综合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思考[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1):123-125.

[3]徐立中.传染病监督管理的研究[J].现代医院,2006,6(6):55-58.

[4]吴秀玲,吕元聪.我国传染病监测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5):78-80.

[5]李丽娟.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6):2509-2510.

[6]杜薇,周显国.电子病历在综合医院的应用与管理[J].吉林医学,2010, 31(29):5255-5256.

医学类结题报告范文2

1 材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2014 年3 月1 日至2014 年5 月31 日在我院住院的11 280 名病人中,符合入选标准共7 099例,这些病人同时进入病人自报ADR 后临床药师审核组(简称自报组)和医生报告ADR 组(简称医生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收入具体见表1,入组标准同时满足如下4 个条件: ①使用化学药物或中成药治疗且住院时间24 小时;②年龄③能自主完成调查表;④化学药物或中成药,药物剂量在说明书规定范围。

1.2 排除标准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排除出组:①药物依赖者;②不遵医嘱用药者;③调查前1 周内有用药史者;④接受其他治疗,该治疗可发生类似ADR 症状的患者;⑤因食物过敏入院者。

1.3 调查方法

采用由世界卫生组织设计的ADR 问卷调查表对入选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的ADR 进行调查。方法是每1 个入组病人分别由主管医生和病人各自填报调查表。程序分3 步,第一步:调查前培训,医生和病人培训分别进行,由3 名工作15 年以上并经培训合格的临床药师对本院19 个临床科室的医生培训不良反应的确认和上报; 病人培训是对每个住院病人,入院24 小时内上述3 名药师到床边一对一培训,内容是调查表填写。第二步:资料收集, 医生报告ADR 由各管床医生在病人出现ADR 的当天填写电子版调查表后网上直报。

病人自报告的ADR 由药师鉴定确为ADR 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鉴定方法为:1 位药师先对病人报告的ADR 进行鉴别,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ADR 监测中心的诊断标准,剔除非ADR 的调查表,对于可疑ADR 的调查表,由另两位药师到床边对病人进行检查及询问,3 名药师集体讨论表决,如果有2 名以上药师认为不是ADR,剔除。第三步:对数据进行类统计。将年龄分为18 ~、45 ~及65 ~组;药物以系统分类,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ADR 症状以器官系统分类, 研究目标是自报组ADR 发生率与医生组的ADR 发生率,而不是ADR 发生机制及因果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自报组与医生组ADR 发生率的比较以及不同年龄组间ADR 发生率的两两比较均采用2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调查的7 099 人次, 住院时间从2 天至63天,中位住院时间为(8.52 3.31)天。病人自报ADR 682 人次,经3 个高年资临床药师审核后去除128 人次, 剔除率18.77%, 余下554 人次为临床药师认可的ADR。

2.1 ADR 报告率

自报组共报告ADR 554 例(7.80%), 医生组共报告36 例(0.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自报组的ADR 报告率在3 个年龄段均高于医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001)。

2.2 不同药物类别ADR 的发生率

药物按抗感染类、呼吸系统类等共分为11 类,不同类别的药物所发生的ADR 率有较大差别,两种报告方式中,导致ADR 的药物类别最高的均为抗感染类、神经系统类药物。

2.3 ADR 累及系统、器官

两种ADR 报告方式中,ADR 最常累及的系统均为消化系统, 症状为恶心或呕吐, 约占1/4。

3 讨论

本课题对住院7 099 例病人中由病人自报后

药师审核ADR 与传统的医生报ADR 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发现医生的ADR 报告率较病人自报并经药师审核方式的报告率低,其可能原因包括:①医生报ADR 只是依靠个人自觉性,医院没有对ADR是否漏报进行定期检查并对漏报医生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医生形成少报少麻烦的习惯,住院病人较常见的肝肾功能损害、造血功能紊乱、电解质异常等在本组病人中无1 例报告。②医生对不需要治疗的ADR 不重视或习以为常,低估了它对病人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在面对ADR 时有忽视轻ADR 的可能。③医生认为有些ADR 不可避免,只要病人能耐受就行,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报ADR。④中国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日常工作量非常大,精力集中于病人诊治,没有意识到报告ADR 是医生的义务。本组病人自报ADR 率为7.8%,低于国外文献报告的18% ~ 25%,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观察时间不同有关,这些文献包括住院和出院后用药期间发生的ADR,本课题只是观察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的ADR, 没有观察病人出院后的迟发ADR。另外,病人对ADR 的认识、个体体质差异、药师审核后剔除部分都是影响因素。临床药师审核后剔除不合格ADR 病例占18.77%, 是因为病人对ADR 与自己病情无法区分,将病情变化误认为是ADR。在肿瘤病人中,自报ADR 如乏力、恶心要比医生报次数多,文献亦有类似报告,另外,病人的健康状况、对反应的认识及情绪也会影响自报ADR 的结果。而临床药师可以填补病人无专业知识,情绪波动及医生时间少、不重视这一空缺,故病人自报后临床药师审核的ADR 更接近客观真实。因此在未来进行减少ADR,提高安全用药的研究中,把病人自报后临床药师审核的ADR作为ADR 的一部分会更客观、更真实, 如果忽视这方面信息, 其结果可能会产生明显偏移, 甚至失真。

医学类结题报告范文3

医学科技查新是一项通过医学科技文献检索和对比分析对科技项目的新颖程度做出评判的信息咨询活动和文献查证工作[3]。作为一项高层次情报服务工作,医学科技查新大大提高了医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了社会的情报意识和技术创新意识[4],推动了我国医学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常见的医学科技查新大致可分为科研立项查新、成果鉴定查新及专利申报查新3大类[3]。

2医学科技查新中的相关问题

2.1医学科研立项查新中的相关问题对2008-2009年吉林大学医学图书馆受理的912项科研立项查新委托书进行人工统计,发现有近一半的委托书存在书写内容或形式不规范的现象,只有20%的委托书能够使查新人员对查新课题有一个清晰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此外,约有40%的委托人并非课题组成员,而是代替其导师、同事以及家属等向查新人员提交委托书,对委托课题了解甚少;20%的委托人不能够明确回答查新人员所提出的问题。这些都会给查新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上述统计数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医学科研立项查新中的相关问题多由委托人所引起,因此笔者在此将重点从委托人的角度详细阐述相关问题。

2.1.1科研人员对立项查新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立项查新并未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加之科研管理部门对立项查新要求不严,有些未经查新的课题同样可以申报立项,从而导致一些研究项目在课题鉴定验收时,才发现所研究的课题已是重复劳动。目前,绝大多数医学科研单位在进行成果鉴定或报奖时才进行查新,而忽视了科研立项查新的重要性,导致无法保证科研项目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2.1.2申报者个人素质与科研水平的差异

有的课题设计不严谨,如缺少对照组,缺乏可比性;有的技术路线不明确;有的统计方法使用不当,导致结论不可靠或出现偏差。从立题查新者的委托科研基金申请报告书也能够反映出申报者的个人素质,有的硕士或以上学位的申报者“标书”书写比较规范,对研究领域的动态掌握得比较全面;有的则条理不清;有的申报动机盲目,掌握文献过于陈旧,根本提不出创新点;有的则把创新部分与模仿部分混在一起,提问概念不清,故意遮掩实质等等[5]。

2.1.3委托人不能如实填写委托书

有的委托人立项心切,认为检索出来的相关文献越少越好,甚至希望检索结果为0。因此,为了得到诸如“未见报道”或“报道较少”这样的结果,就故意把查新点与查新要求写得很模糊,并使用一些生僻词代替常用词,甚至故意创造出新的检索词,达到迷惑查新人员的目的。此外,还有一些委托人在委托查新时存在戒备心理,主要原因是担心泄密,在填写查新要点时要么将查新要点罗列过多过全,要么含糊不清,使得本来就对委托课题相关专业不甚了解的查新人员在查新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难,从而写出不客观的查新报告。

2.2医学科技成果查新中的相关问题

2.2.1武断作出查新结论

对2008-2009年吉林大学医学图书馆受理的466项成果申报查新报告书进行粗略分析,发现约有30%报告书中的查新结论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词语。一般情况下,对于成果查新,我们要对网上资源进行大范围的搜索。有时会在网上查到一些与委托查新课题相类似的成果信息,但该信息并未标示出该产品或成果属于哪个单位或哪个人。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查新人员就会武断地做出“见有……相关报道”的结论,并直接否定委托人的科研成果,这显然是不客观、不合理的。此外,一些查新人员还会在查新结论中加入“首次研究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等这样的主观性词语,这些做法均会影响查新结论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2.2.2检索用数据库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问题

当前机检所用的主要工具———数据库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问题[6-7],因而导致查新所需文献出现了一段时间真空。有些与查新项目密切相关的文献虽已发表,但数据库还没有录入,同样会影响查新结论的客观与公正。

2.2.3漏检问题

有的技术或研究虽已开展,但由于本人不够重视,故未发表文献或未在会议上进行交流。而检索工具虽已收集了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献,但由于所采集文献的范围有限,导致有的部门或地区办的刊物、会议论文未能收入,从而造成漏检。

2.3医学专利申报查新中的相关问题

由于医学专利申报查新是一项较新的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实例数量有限,因此仅从理论方面对其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2.3.1医学专利查新所需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医学专利查新文献支持系统,专利检索途径有限。由于所需文献资源不足,导致最后的查新报告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2.3.2缺乏统一的查新质量标准

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查新质量标准,致使对医学专利查新质量的好坏无法作出全面、量化的评判,甚至出现同一专利查新项目在不同的查新站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即使结论基本一致,也无法准确判断出查新论述和查新深度的区别。

3医学科技查新的对策

3.1针对医学科研立项查新中相关问题拟采取的对策

3.1.1加强查新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以讲座或培训班的形式在医学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中普及查新知识,增强其在科研立项过程中的查新意识,使他们理解国家设立查新点和开展查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科研过程中的低水平重复,为专家评审提供情报学证据服务,而不是为科研人员评奖和申请基金课题设置障碍[8]。

3.1.2多与查新委托人沟通和交流,明确委托人的真正意图查新人员和委托人的充分合作、积极沟通是保证查新质量的关键[9]。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学科分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即使是同一专业的查新人员,面对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要找出其创新点也很困难。所以查新人员一方面要虚心向委托人请教,搞清楚项目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在交流中要针对一些委托人因 保密需要而不愿意透露研究内容的情况,告知用户查新人员了解课题内容、技术关键及创新点的必要性,积极争取用户的理解和配合。另外,与用户进行交流不仅仅是在受理课题时,还必须贯穿于整个查新过程中,以免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针对医学科技成果查新中相关问题拟采取的对策

3.2.1客观公正地撰写查新结论

作为一名查新工作人员,应始终站在第三方的角度,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带有任何个人主观色彩。因此,对于网上一些没有明确标示的成果信息,查新人员不能够武断地做出诸如“见有……相关报道”的结论。因为查新人员无法确定这些成果的所有权者是不是该委托单位,所以在下结论前一定要在网上进行仔细、全面、更深层次地搜索,切实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便为客观地做出查新结论提供帮助和参考。

3.2.2数据库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

针对数据库时滞的问题,查新人员可以利用检索现刊的方法进行弥补,手检半年至一年内相关专业的核心刊物。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尽量缩短检索用数据库的更新周期。

3.3针对医学专利申报查新中相关问题拟采取的对策

3.3.1努力完善医学专利查新文献支持系统

专利文献数据库具有内容集中、信息量大的优点,是医学专利查新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因此,应加强专利文献数据库的建设,鼓励科技查新人员将检索到的相关专利文献存档,这样既可供他人参阅,又方便查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可将网上专利信息作为查新资源的补充。

3.3.2建立和规范医学专利查新质量标准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医学专利查新质量审核和评价的管理办法或准则,加大对专利查新工作质量的监督与控制,建立一个切实可行且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对不同查新站所提交的查新报告进行定性的评判;其次,各查新单位应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严格按照程序步骤对各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查新标准。

4三类查新存在的共同问题及其对策

由于文献检索是医学科技查新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整个查新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述3类查新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存在以下共有的问题。

4.1检索工具选择不恰当

由于三类查新目的各不相同,因此查新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数据库。科研立项查新主要是为了了解某一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因此应选择诸如CBM,PubMed,EMbase等国内外综合性医学文献数据库,并可适当延长检索年限,以保证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成果鉴定查新的目的是“鉴”定待查成果的“新旧”,因此除了要使用上述数据库之外,还应注意检索有关专利、研究报告、产品样本、会议资料、标本等方面的检索工具。而专利申报查新是为了判定专利的新颖性,以便确定专利能否得到顺利申报,所以在选择检索工具时应遵循以各国专利局网站以及国内外大型专利数据库为主、文献型数据库为辅的原则[10]。

4.2检索用词选择不准确、检索策略制定失误

检索词和检索策略不准确会直接影响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进而影响查新报告的质量,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选用检索词时,除主题词外,查新人员可通过阅读与待检课题相关的综述查找其他的同义词、近义词、学名及俗名等。只有将检索词考虑得尽量全面,才能保证查全率及检索的准确性。由于检索策略的具体体现是检索式,它不仅控制检索过程,还关系到信息查询速度和工作效率,因此设计合理的检索表达式,不断调整检索式进行扩检、缩检就成为控制和提高检索质量的关键[11]。由于各检索用数据库的设计、检索途径的设置、标引语言的使用以及检索性能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制定检索策略时,要视具体数据库而定,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查新检索[12]。如CBM,PubMed,OVID以及EMbase均采用规范化的主题词检索,效果优于自由词。在检出文献量少或无确切对应主题词的情况下,可将二者结合使用以满足查全的需要。而对于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KD,CMCC等,使用关键词/自由词检索时应将同义词、近义词囊括齐全,以免漏检。此外,在对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课题进行检索时,应先扩大检索范围,增加检索词的组配面,然后再缩小检索范围,以免漏检文献[13]。

  4.3检索途径单一

文献检索采用的途径以主题与分类途径为主,主题途径具有专指性,而分类途径具有系统性,两者有机结合可使检索更加全面与完善。因此,查新人员应遵循以主题加分类途径为主的原则。当然,医学科技查新还存在其他一些共有问题,如某些数据库主题标引深度不够、标引主题不清、副主题词错标与漏标[14],查新人员专业知识面不够全面、责任心不强[15]、业务素质不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16]等,都需要每一个查新工作人员进行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医学类结题报告范文4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b)-132-02

Analysis of 1 621 ADR cases reports

YANG Fang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 of Changde, Changde 41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larity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Methods: 1 621 ADR cases reports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09.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respect of age of patients,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drug kinds, systems and organs of ADR involved. Results: A total of 95 kinds of drugs belong to 7 major categories of drugs were involved in 1 621 ADR cases reports, antiinfective drugs dominated the first place, 883 cases (54.5%) were associated with antiinfective, and 345 cases (21.3%) were induced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33.1% were reported on the skin and local lesion (33.1%). Conclusion: It is important to intensify ADR monitoring,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pharmacists and clinician in order to reduce or avoid ADR events.

[Key words] ADR; Analysis report; Rational use drugs

药品不良反应(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本文根据2008年1月~2009年12月常德市ADR发生情况,探讨ADR发生因素,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现对1 621份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ADR报告表,除去填写过于简单、表中分析首项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没有合理时间先后关系的报告,实得有效报告1 621份。

1.2 方法

按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ADR类型及处理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在1 621份报告中,女769人,男859人,从比例上来看,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91岁,ADR报告表在各年龄段分布情况见表1。

2.2 用药情况

ADR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987例(60.9%);其次口服给药499例(30.8%);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82例(5.0%);局部给药如吸入给药、眼内给药、阴道用药、硬膜外给药、直肠给药等53例(3.3%)。

2.3 引起ADR的药物

2.3.1 1 621例ADR报告涉及药物95种,涉及药品7大类,9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大,共有883种,占54.5%,与既往报道基本一致。见表2。

表 2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

2.3.2 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共883例,以喹诺酮类居多,具体情况见表3。

2.4 ADR影响的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ADR涉及的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类,见表4。

表 4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1 62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有含2种和2种以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不同年龄段用药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在年龄方面,18~65岁成人所占的比例居首位,婴幼儿用药,老年人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这种现象与理论不符,可能与医务人员重视程度、患者个体差异、用药物剂量及频次等密切相关。

3.2 给药途径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静脉途径给药ADR的发生率最高,可能与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易在pH、渗透压和免疫学上对机体产生影响,使其ADR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给药方式。建议医师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的原则上不要静脉给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3.3 抗感染药的使用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ADR涉及的药物以抗感染药物居多,在抗感染药物中喹诺酮类最多,其次是头孢菌素类。这可能与两种药物具有抗感染药物抗菌谱广、临床疗效确切等优点、应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不良反应较明显等客观原因和某些医务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滥用抗菌药物等主观因素有关。此外,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存在一定问题,如无指征盲目使用、预防用药过长、医师用药起点偏高等也是导致ADR发生的重要因素。

3.4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问题[4]

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率仅次于抗感染药。中药注射剂的大量使用、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尤其复方注射液组分更繁杂,可能混杂有安全性未知的成分;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相对简单,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的同一药品的组成各不相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价;中药注射剂无法以专属性强的定性、定量指标来控制其质量,有些大分子杂质如鞣质、多肽、多糖等难以完全去除,贮存期常出现变色、混浊、沉淀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管及对中药注射剂的ADR监测,尤其是中西药联用或中药联用时。

3.5 ADR监测问题

ADR是不能预见的,ADR监测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这需要监测工作者能力和意识不断提高,有些医务人员为了免于承担责任不报、漏报、瞒报的情况是要坚决制止的。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主要与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有关;与患者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多种因素相关,要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合理使用药物是关键,加强药物监测是手段,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司延斌,张婕,任淑萍.我院53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师,2009,12(11):1599-1601.

[2]孙旌文,黄晓东,李涛.2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9,24(6):509-510.

[3]张建珍.44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今日药学,2009,19(8):43-45.

[4]王蔚,周月红,钟拥军.11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09,18(20):60-61.

[5]何泰东,朱国婵,凌英蓉.我院2007~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5):60-61.

[6]司延斌,张婕,任淑萍.我院53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师,2009,12(11):1599-1601.

[7]阮胜美,张国友,徐维黎,等.我院2008年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30-131.

[8]刘銮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46.

[9]王智颖,徐雪荣.我院医院制剂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 16(17):143-144.

[10]查勇,赵燕,覃正碧.我国基本药物的地位与合理用药[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5):95-96.

[11]崔晓荣,王志奇.临床药物不良反应78例报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3):38.

[12]张万智.9819张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 46(15):98-99.

[13]黄茂莘.不合理用药处方实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103.

医学类结题报告范文5

【关键词】综合性三甲医院;传染病;疫情;分析

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 曾给人类带来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重大灾难。近年来 , 随着经济和社会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 1. 2研究方法 运用横断面研究及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 , 传染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但其防治的重要性仍不容乐观[1], 按疾病构成、病种顺序、分类、主要传播途径等进行研究分仍是当今社会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问题。析, 了解医院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2004年全国启动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 , 1. 3统计学方法根据某综合性三甲医院 2005年 ~2012年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均得到了极大的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法定传染病疫提高。现就某综合性三甲医院 2005年 ~2012年法定传染病情报告病例 , 采用 Excel软件录入数据 , 应用 SPSS 11.0统计网络直报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 了解该院法定传染病的疾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病谱及流行特征 , 强化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 为进一步规范2结果 提高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和建立相关制度提供依据。 2. 1基本情况2005年 ~2012年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共收治1资料与方法 初诊法定传染病 27种 17084例, 占就诊病例的 105.47/10万。

1. 1一般资料 数据来源于某综合性三甲医院 2005年2005年 ~2012年上报法定传染病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 由

~2012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向《中于该院就诊人数的逐年增加 , 就诊病例中传染病比例约为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100/10万左右, 保持相对稳定。详见表1。

数据。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 2病种分类该院 2005年 ~2012年收治的传染病病例等相关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 均为来院就诊的初诊病例。传染以乙类传染病为主 , 其中甲类传染病仅在 2005年上报 1例病甲、乙、丙分类依据为 2004年 8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0.01%), 乙类传染病上报 12365例 (72.38%), 丙类传染病上报

3讨论

传染病疫情报告作为疫情监测的基础步骤 , 是医院在传染病监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 它关系到整个疫情监测的效率和效果 , 同时也是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环节。在全国范围内 , 乙类传染病中的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痢疾 , 丙类传染病中的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仍然是目前报告发患者数较多的疾病[2]。该院上报的法定传染病疾病谱与卫生部通报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基本一致[3]。

3. 1病种分类特点 该院 2005年 ~2012年收治的传染病以乙类传染病为主 , 占就诊传染病病例的72.38%。而丙类传染

病在 2005年较高 , 与当年发现霍乱病例 , 加强其它感染性腹泻的监测 , 致感染性腹泻的发现率上升有关;2008年 5月之后因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的范畴 , 上报的丙类传染病病例数及构成比例均有明显上升。但由于 2009年全国出现甲型 H1N1流感病例 , 使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数有所上升 , 传染病分类构成比恢复相对平衡。

3. 2主要传播途径特点按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分类: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 49.99%;消化道传染病占 27.60%;呼吸道传染病占 21.99%;接触传播传染病占 0.26%;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占0.16%。该院收治的法定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源和性传播、呼吸道传播以及肠道传播的传染病 , 与黄文龙等报道福建省疫情一致[4]。

3. 3疾病构成及病种特点该院 2005年 ~2012年收治的传染病患者居前十位的法定传染病病种依次是 :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结核、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淋病、流行性腮腺炎、痢疾、麻疹、甲型 H1N1流感 , 与秦薇子[5]、王笑灵[6]等报道一致。其中前 5位传染病累计上报占总报告数

86.05%, 前 10位传染病累计上报占总报告数96.81%。

该院收治的传染病患者居首位的是病毒性肝炎 ,其中乙型肝炎占 88.60%, 丙型肝炎占 7.26%, 其它型肝炎占4.14%。梅毒病例以隐性梅毒为主占 87.29%。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流行病区[7],且由于该院对住院病例术前筛查血液传播传染病 ,增加了血液传播传染病的发现率 ,也造成乙型肝炎、隐性梅毒的患者数上报较多。梅毒疫情以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的沿海城市为主[8], 该地区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 吸毒、人数较多且人口流动性大也是造成性病较多的主要因素。

我国是全球 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 , 近年结核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 结核耐药问题越来越严峻 , 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9]。该院自 2007年起作为该市结核病定点收治医院 , 来该院就诊结核病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 肺结核报告为呼吸道疾病的首位 , 占总报告数的

15.89%, 占呼吸道传染病的72.27%。该院为国家流感样病例监测定点医院 , 受 2009年甲型 H1N1流感发现的影响 , 卫生行政部门加大对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力度 , 增加了甲型 H1N1流感和其它型别流感的发现数量 , 也是呼吸道传染病上报增加的原因之一。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上报病例占总报告数的

21.33%, 占消化道传染病的87.40%。手足口病自 2008年安徽阜阳发生暴发疫情以来 , 已在全国大范围流行 , 全球亦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暴发或流行 , 病死率很高 , 已成为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0]。肠道传染病收治比例较低 , 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卫生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食品卫生、饮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等因素直接相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是制定传染病预防对策与采取科学、有针对性控制措施的基础工作。及时认真总结疫情发展动态和规律 , 探讨主要流行因素与传播机制 , 研究适合当地的预测指标和方法 , 才能更好地为当地防控传染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璐 , 王宏萍 , 周晓明 .2008年与 2009年全国及上海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比较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1, 15(8):663-665.

[2]魏栋 , 张耀文 , 徐潜 .医院 2006-2010及重点监测传染病疫情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2013, 23(1):126-1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 http:///jkj/index.shtml.

[4]黄文龙, 洪荣涛, 章灿明, 等 .2007年福建省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疾病监测 , 2008, 23(9):580-583.

[5]秦薇子 , 张笑嫣 , 李萍 . 2007-2011年度安徽某三级甲等医院法定传染病疾病谱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3, 17(3):251-253.

[6]王笑灵 , 高丽英 , 谢淑霞 .2005-2009年某综合医院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 2011, 207(7):504-506.

[7]李宁, 张彦敏, 于建乐, 等 .2010年潍坊市居民死亡情况分析 .预防医学论坛 , 2012, 18(6):469-471.

[8]张莹珍 , 黄文龙 , 谢忠杭 .福建省 1998-2007年梅毒疫情态势分析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 2008, 14(6):33-34.

医学类结题报告范文6

[关键词]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128-02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开通,将快速提升我国传染病报告的实效性,大大促进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全面了解本县传染病网络直报现状,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过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作者选取其管辖的8个中心卫生院、20个乡卫生院、1个县医院、1个妇幼保健站的资料作此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甘洛县人口180 517人,其中男性92 348人,女性88 169人。网络直报机构由28个乡镇、3个县级医疗单位(县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和疾控中心结核专报与艾滋病专报)负责,具体负责网络直报人员共32人。其中8个中心卫生院、20个乡卫生院、1个县医院、1个妇幼保健站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都是由我们统一审核,各单位负责收卡和进行网络直报。

1.2 网络技术参数信息

上报使用国家统一配置的联想电脑。CPU:P4处理器;内存256M;硬盘80G;彩色显示器;SDK调制解调器或ADSL;直拨电话线路;日本兄弟FAX_2880功能机传真机一台。信息上报使用国家统一网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址是:“219.142.85.3”“218.247.198.113”。

1.3 方法

1.3.1 调查方法2005~2006年,两次对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采用听取汇报、现场填写调查问卷、现场资料核查、网络直报现场操作模拟和质量审核,并对工作中有关死亡报告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完善等问题进行专题访谈。除调查上述内容外,还查阅其门诊日志、住院、化验室和其他相关科室登记,并与网络报告数字核对,并对医疗人员有关传染病方面的知识进行问卷调查,。

1.3.2 统计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χ2检验统计分析。

1.3.3 评价方法与依据按传染病报告职责,分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不同指标进行评价[1]。

1.3.4 管理方案自2006年开始由县卫生局牵头,县疾控中心组织医疗机构疫情管理员进行软件安装和操作培训,统一由县疾控分配专用网络直报用户。试运转1个月后召开全县网络报病交流会,及时指出网络报告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帮助解决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故障。从基层收卡、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县疾控核对,同时将信息向基层反馈。

2 结果

2.1 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概况

2006年经过网络直报工作调查发现,全县传染病发病情况是:①痢疾553.9644人;②肺结核361.7388人;③其它感染性腹泻病132.3975人;④乙肝70.9074人;⑤新生儿破伤风0.693人;⑥流行性腮腺炎46.533人;⑦甲肝23.2665人⑧淋病18.2808人;⑨麻疹14.957人;⑩肝炎(未分型)13.2951人;{11}梅毒7.2015人;{12}丙肝2.2159人{13}伤寒+副伤寒2.2159人;{14}流行性感冒1.6619人;{15}百日咳1.1079人;{16}斑疹伤寒0.554人;{17}棘球虫幼病0.554人;{18}麻风病0.554人;{19}风疹0.554人;{20}戊肝0.554人。

2.2 两年网络直报结果对比

直报率由2005年的21.3%上升到2006年的96.2%;网络信息重复报告率由2005年的7.5%降到2006年的3.6%;报告及时率由52.3%上升到89.6%;审核及时率由69.3%上升到94.6%,见表1。

3 讨论

3.1 成效

我县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运行近半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①改变了以往传染病疫情通过邮寄或派人每天到疾控中心进行上报的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②加快了传染病疫情传递速度,实现了传染病“早报告”,以便及时采取各项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③通过统一分配的直报用户和专用设备进行网络传染病信息直报,保障了疫情信息的准确和安全。④通过本县传染病网络报告调查,为最终提高和实现疫情信息准确上报积累了经验。⑤通过网络报病工作,提高了基层和社区防疫医生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实现全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 提高报告及时性传染病上报及时率2006年达到89.6%,低于上海市某区2004年水平(95.6%)[2],对比两年的网络直报前后数据,发现疫情传递速度虽有所提高,但由临床医生报病至防疫医生收卡间隔时间仍然较长,分析原因有临床医生手中耽搁、防保组收卡不及时或收卡后未及时转出及双休日等原因。为此今后要杜绝类似现象,提高各个环节报告的及时性。

3.2.2 认真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认真贯彻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提高医务人员和专职传染病报告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落实责任制;应当加强网络直报队伍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思想政治工作,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做到考核有目标,评价有标准,年终有总结,各项待遇有保障。

3.2.3强化管理强化县级疫情报告管理体系,保障网络直报设备的正常运转、畅通,提高报告的实效性、及时性、可靠性。疾病控制机构设立专门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要对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进行指导,并应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的检查。整顿直报人员队伍,对于违反传染病法的行为(瞒报、谎报、迟报、漏报、不报)进行处罚[3]。

3.2.4 网络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不到3年,部分单位报告卡录入错项、漏项现象较多。为此今后将加强检查指导,加大考核力度。

3.2.5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和数据维护根据多次对网络传染病报告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部分单位对传染病疫情数据未进行定期备份,当发生操作错误或遭遇电脑病毒引起系统崩溃时,往往容易造成数据丢失。

根据本县的使用经验和实际效果,建议在全县范围内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和质量管理工作,从而在全县真正建立起高效、敏感的疾病监测系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考虑加强网络直报的业务管理,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4],做到管理与技术两方面都过硬,就一定能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建设好、维护好、管理好[5]。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S].2006.

[2]孟杨, 袁国平, 顾一夫.上海市宝山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模式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 2004,16(9):456-457

[3]任利民.从传染病网络直报看传染病疫情管理[J].疾病监测,2004,19(11):427-428.

[4]刘冬云,杨慧军,戚晓鹏.10省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工作督导检查情况分析[J].疾病监测, 2005,20(12):673-674.

[5]吴笃卿,胡东风,吴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J]. 地方病通报,2007,22(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