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范文1

赵克志表示,坚持关口前移、抓早抓小,紧紧围绕互联网金融、投资融资、股市房市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经济犯罪风险预警监测平台,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监管措施,严防违法违规金融行为转化为经济犯罪,严防个案风险升级为系统性风险,严防局部风险演变为全局性风险。同时,要坚持依法办案与有效维稳相结合,积极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落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切实把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在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也指出,金融风险是当前最突出的重大风险之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把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办和化解风险、追赃挽损、维护稳定结合起来,防止引发次生风险。

对于中国政法机关未来如何做好防范金融风险,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是要强化监测预警,积极参与排查化解金融风险隐患。要配合金融、财政、住建等部门,运用数据化资源和手段,深化摸排银行不良资产、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提高预警能力。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提高综合防控效果。

二是,讲究政策策略,依法有序查处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要开展专项行动,依法查处金融、财税、资本市场、社会民生等领域经济犯罪案件,重点打击非法集资、网络传销、内幕交易等经济犯罪,坚决惩戒违法违规活动。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范文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的不断扩大,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其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本文就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控制与金融的风险管理,来阐述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当下诸多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到行之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方法与策略,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金融风险管理;企业财务;控制方法

一、引文

随着经济增长的步伐,企业间的相互贸易往来的范围也逐渐扩大,甚至是国际化交流、贸易。而不同的企业,其内部财务控制也不一样,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以及相关项目的周转都不一样,但是在企业间的相互贸易之中,其经济的增长与支出,都会对企业经济造成影响,这也就是企业间的经济不稳定的情况,虽然都是在可控范围之内,但还是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而国际化的经济背景下,金融风险问题也愈加严重,因此,有效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和企业财务控制是必要的。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与解决方法

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当今社会国家所需要进行的宏观工作,同时也是各个企业之间所需要的,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一个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够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行。而采取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就需要从金融风险管理现状进行着手分析,来找到适宜的方法。

1、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对于当下众多企业来说,在金融风险管理上还不够成熟,在其他方面都还有待完善。同时国内金融风险管理也有待提高,其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可以表现出来。国家在对金融机构执行管理的时候,其管理力度不够在进行金融领域的监管不到位,在金融方面也缺乏相对应的规范。而金融机构的有序运行,其资金的运用监管等等都对金融风险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就目前我国的现状而言,对金融机构的执行监管以及相关规范都有所欠缺,这就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其次,在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方面也没有提高重视,这也是现在诸多企业所存在的问题。由于风险防范意识不到位,在金融风险到来时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情况。就目前我国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都有待提高,而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时,这种薄弱的风险防范意识会影响风险管理的实施。最后,在我国的法律方面,有关的金融风险管理的法律条案不够健全,这也就使得部分企业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时不够上心,同时也会因为法律的不彻底执行影响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不规范或管理实施的方案与力度不够完整。而在国家的现行法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就间接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运行。法律的执行不能有力,不够彻底会使得金融风险情况更加严重,对于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都不能降低其不稳定的因素。

2、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首先针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问题解决。从国家的方面出发,国家要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改善、健全我国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从国家法律层面做好金融方面法律法规的颁布,并执行其法律条例,按照规定办事,做到科学、规范、合理的金融法律下的风险管理。同时监管部门进行有力的监督也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提高监管部门对市场动向的实时掌控,能够更加及时的防范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的秩序,保持经济市场的稳定。在企业方面来说,在企业经营期间,要了解清楚我国市场上所可能存在的风险,找好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要积极的实行对金融市场以及相关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而最重要的则是,企业内部要树立起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在进行经营期间还要不断对经营情况做出分析,该退则退,这样能够尽可能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控制的相关问题与控制方法

对于企业来说,在做好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的时候,对自身财务进行控制不仅对金融风险防范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够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入与流出的准确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企业财务控制的相关问题

在金融风险的影响下,诸多企业对自身财务控制都比较重视,同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的革新和完善都在进行。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控制并不理想,财务控制作为企业经济发展与企业自身更高更快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在企业的发展及金融风险防范都是十分重要的。大部分企业对财务控制认识不够充分,在进行财务控制建设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难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这就让企业的财务控制不够理想,其财务控制体系也不够完善。而且企业在进行财务控制时的手段也不够娴熟,在进行财务控制执行或财务方面工作时容易出现问题,这也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自身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进而间接的影响了企业所在的经济市场,导致经济不稳定,造成企业金融风险的出现。

2、企业财务得以控制的有效方法

财务这一方面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具体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贯彻落实财务预算,实现企业财务的有效运转,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加以控制,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必须要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明确本企业中负责管理的人员和部门,进行相应的财务工作,在这个制度的规定下,要按照制度办事,在进行企业财务控制的时候要严格遵循步骤进行,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为企业财务相关数据有了一定保障。(2)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企业财务部门是财务控制工作的主导和核心,将财务部门作为企业财务控制的第一把手,使其他部门与其相配合,积极主动地进行协调,进一步提高企业中的财务控制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国家的宏观手段及企业内部自己的财务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切实的做好企业财务控制都十分重要。这都有利于从企业方面与国家层面防范金融风险,而加强企业财务控制及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国家金融相关法律的执行都能够很有效果的带动国家以及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防范企业金融风险,保证企业将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稳定有了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天平.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财务风险管理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7):78+77.

[2]王长伟.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中国外资,2013,(20):147+149.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范文3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票据业务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间、银企间的结算和融资功能的作用越来越大,并对社会融资总量和融资结构产生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资金需求的增加,票据业务的发展得到提速。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和利益驱动,票据业务泡沫的膨胀速度正在加快,风险种类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近两年在票据业务领域爆发的骇人听闻案件给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发展敲响了警钟。由此加强对票据业务风险的认识必将进入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给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正确认识票据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创新的不断变化,使银行金融服务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催生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改善了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融资渠道的拓宽,积极支持了中小企业融资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缓解了企业债务拖欠,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但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同样也催生了票据风险及票据案件的演变和加快,已由过去的利用一般虚假交易,虚开增值税发票,虚假商品交易合同,关联企业串通等方式在银行承兑或贴现套取银行资金,演变为现在的直接成立公司,票据中介等形式直接违法办理票据业务,实施金融票据诈骗,而且大有逐年上升的态势。票据风险的深层认识和有效防范已迫在眉睫。通过案例,进而认识、分析现阶段乃至今后时期票据风险防范的必要和迫切。

案例一:浙江省杭州市900亿元非法经营票据贴现案。2012年7月10日至11日,杭州市警方展开集中打击金融领域非法经营票据贴现犯罪活动。对31个票据贴现窝点实施收网,共抓获涉案人员254人,冻结涉案账户4个,冻结资金1.6亿余元,查扣用于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107份,票面金额9.4亿余元。查抄非法贴现的承兑汇票复印件3车,公章386枚,增值税专用发票2箱,以及大量用于开展非法票据贴现业务的账册资料等凭证。经初步核查,该案件涉及的非法经营额达900余亿元,是迄今为止浙江省涉案金额最大的非法票据贴现案件。

案例二:福建省厦门市243亿元非法经营票据贴现案。2012年7月11日,厦门市公安局成功侦破一起票面总金额高达243亿元、涉及八省市的特大非法经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案件。经公安部门查明,自2012年3月以来,犯罪嫌疑人牛某、宋某等人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以福建经略投资有限公司名义,专门从事替他人非法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截至案发,犯罪嫌疑人牛某等人已非法替150多家企业办理贴现面额高达人民币243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涉及福建、浙江等八个省市,犯罪分子从中非法获利1000余万元。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当前票据诈骗案件仍处高发势头,商业银行票据风险防范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票据业务潜在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多面性已给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和巨大损失。银监会已将票据融资风险作为信贷高速增长中关注的六大风险之一,进行重点监控。因此提高对票据业务风险防范必要性的认识,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正确认识票据风险防范的紧迫性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世界地区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今年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货币政策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更,经济发展的主动降速,客观上带来了社会资金面,企业现金流的更加趋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给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商业银行在这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业务发展中的风险管控更加显得紧迫。

首先是商业银行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下,如何在调整自身结构的同时,清醒认识和认真分析票据业务增长中的泡沫和潜在风险显得紧迫。在主动化解风险,抢占先机,赢取时间上要增强紧迫性,尽可能把不良资产降低到最低限度。

其次,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发展中,在客观分析市场走向,研究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研判票据业务运行轨迹,分析票据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上要增强及时性。正确对待发展与效益的关系,规模与总量的关系。正确把握市场、客户的需求,及时掌握票据业务的变化规律,掌握潜在风险可能发生的领域,以便更好地及时消除和化解风险。

再次,商业银行要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风险管控的措施上要增强紧迫性,筑牢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与之相辅助的还要加大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风险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票据业务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增强票据业务人员对票据风险防范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和杜绝内部风险。

三、正确认识外部监管与票据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票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和票据犯罪案件的增多,央行、银监等部门一方面积极支持票据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票据业务的监管力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安全。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票据业务监管与票据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首先,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好外部监管和自身业务发展的关系,积极配合外部监管部门加强票据业务管理,消除外部监管部门只检查、罚款、找刺、挑毛病等误区,全面理解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其次,商业银行要正确对待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及时反映票据业务领域可能发生风险隐患和案件线索,配合监管部门分析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一道化解票据的风险。同时还要积极整改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纠正错误,真正做到依法合规经营。

再次,外部监管部门要加大票据业务的监管力度,制定可行的监管措施,重视票据风险程度,督促商业银行限期整改纠正票据业务中的违规行为。坚持预防与检查相结合,坚持监管与支持相结合,坚持查处与纠正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票据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形势和环境,面对票据业务发展中风险频发、利益诱惑的态势和驱动,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票据业务属于低风险业务的认识,切实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提高票据业务风险的预警和认识级别,树立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既是要务也是生命线的认识。实现票据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协调统一,在票据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中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和审慎性监管原则。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要始终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与理念,依法合规经营,办理的票据业务必须严格遵循《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下,端正经营行为,稳健发展业务。强化内部风险防范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签发、承兑、贴现、审核等相关内控体系。监管部门要强化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检查,尤其是对票据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安全性进行检查分析。严格管控“表内表外、场内场外”,防止风险发生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二是坚持票据申请人资质审查原则。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办理票据贴现中,对票据申请人资质的审查是票据业务风险防范第一道关口,更是票据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票据风险产生和票据泡沫膨胀的主要原因往往就是对票据申请人审查环节出现遗漏和疏忽所致。在办理业务中不仅要审查申请人的资质,还要审查其关联单位的相关资质。确保客户信息的真实完整,把好客户资格准入关尤为重要。审查票据申请人还要加强对投资公司或贸易公司类客户的严格审查,这类公司往往是空壳公司、皮包公司、票据掮客、非法票据中介等,一旦签发票据和贴现成功,将会给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是坚持贸易背景及业务需求真实性审查的原则。商业银行票据融资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求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背景。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必须审查票据申请人以及关联单位、关联交易的真实背景。要加强商品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发运单、发货单等资料真实性的审查,确认票据业务用途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防止票据“空转”和“一票多贴”产生的票据风险。严格控制承兑规模和贴现总量,关注并分析客户办理承兑业务的真实需求,承兑总量对应的交易总量与企业基本需求是否一致,所签购销合同是否符合其经营能力及经营规律。尤其对小规模公司做大单业务、交易商品与业务范围明显不符等可疑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严防不法分子以套现融资为目的,以伪造购销合同等方式骗取银行承兑汇票和替他人贴现。

四是坚持规避、缓释风险的原则。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发展中,切不可以贪大而不顾自身实力超常规发展票据业务,更不能以低风险、流程短、易审批、高收益为由,盲目扩大票据业务。应坚持和发挥票据业务在规避、分散、缓释、转移风险方面的基本功能,使之真正成为缓释和降低金融风险的工具。商业银行要控制自身的票据规模,控制承兑和贴现总量,适度把握表外业务收益,提高票据业务的准入门槛。票据业务要真正发挥对企业间、银企间的结算和融资的功能,有效实在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相平衡的原则,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收益,实现票据业务良性可持续性发展。

五是坚持风险预防、隐患化解的原则。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票据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票据业务风险存在的长期性、隐蔽性和突发性,更要重视票据风险的危害性。加强风险预防和隐患化解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票据风险的产生,进而促进票据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从本质上讲,风险预防与隐患化解是票据业务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内容上看,风险预防和隐患化解是票据业务发展不可缺失的条件。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到风险预防和隐患化解的重要性,认识到产生风险带来危害性的本质,才能把握票据业务发展的方向。正确处理票据业务速度与规模的关系,票据风险预防与隐患化解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掌控风险、预测风险、化解风险、消除风险。

注释

{1}数据来源于中国人银行的2012年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范文4

一、当前金融审计面临的宏观金融形势

众所周知,始于2007年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大房屋贷款中介引起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了衰退,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伤害,其影响至今尚在。

(一)国际金融市场仍处于动荡阶段,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体系持续萎缩,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各国政府采取各项经济刺激措施后,全球经济逐步走出低谷,但是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正急剧上升,主要表现为发达经济体经济波动较大,失业率居高不下,部分经济体财政赤字严重,欧洲债务危机仍有可能向风险场所较大的国家延伸。

(二)我国金融企业总体态势良好,但潜在风险仍不容乐观。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立,我国金融行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相对较小,但是金融机构违规经营问题仍很突出,大案要案也时有发生,部分经营业务已存在隐性风险,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此之下名目繁多的融资平台和融资工具应时而生,金融机构向政府融资平台超额发放大量贷款和提供融资,使得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并存或有相互转化的可能;当前金融从紧、信贷收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为获取自身利益,绕过贷款规模控制,利用理财产品变相发放贷款,形成所谓“影子银行”,其中部分资金甚至流向了贷款管控项目。此外,中小企业融资难促使民间“高利”借贷成风、企业成本急剧上升导致利润严重下滑、物价居高不下等因素,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二、金融审计的本质和目标

(一)金融审计的本质是金融安全体系建设中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作为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对经济社会运行起到“预防、揭露、抵御”的作用,作为其组成部分的金融审计也是如此。金融审计通过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揭露金融机构经营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促进了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近些年来,金融审计对新增贷款的跟踪审计,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完善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有效堵塞漏洞,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扩大,切实有效地发挥了审计“预防和抵御”功能。

(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不仅是金融审计的根本目标,也是新形势下对金融审计提出的更高要求。金融审计通过全方面、系统地对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通过揭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情况,揭露和纠正违规违法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的行为,促进金融机构加强管理、健全制度、依法合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金融审计,必须为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服务,为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服务,通过系统的审计监管,提前判断和分析可能存在风险隐患,并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积极发挥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一)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全面审计和金融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和揭露其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大案要案线索,打击金融犯罪,净化社会信用环境。以下以银行审计为例:核实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核实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核实其上缴国家各项税费及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情况,是否依法纳税,是否及时、足额上缴国有资本收益;检查资产业务的合规性和真实性。核实各项贷款的合规性,分析贷款风险状况。核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的准确性,揭露有无弄虚作假掩盖不良资产的现象。检查投资业务、存放同业,以及系统内往来等非信贷资产业务的合规性和真实性;检查负债业务的合规性。在分析各类存款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核实账户金额的真实性;分析可疑支付交易,揭露有无高息揽存、虚存实取、转移挪用存款资金、公款私存、洗钱等问题;检查损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审查各项业务收入、支出核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检查存在挤占挪用资金、人为调节当期损益以及私设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审核中间业务的合规性,核实委托贷款、投资理财、担保承诺等业务的合规性,揭示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二)通过跟踪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提前介入金融业务的合规性审查,检查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和完成情况。金融审计将关口前移,通过事前和事中专项审计或调查,检查金融机构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揭示资金运用,业务运行,以及企业改制中的突出风险,揭示金融机构在管理上和控制上的薄弱环节,反映金融领域存在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的突出问题,有效防止金融机构在贯彻执行中央政策时出现的偏差。如新增贷款专项审计调查,可以重点分析新增投资结构的合理性,关注和揭露违规投入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产能过剩行业和违规投入房地产项目等问题。只有这样,金融审计才能站在新的高度,把握好金融政策大幅调整的大环境,开展更广更深领域的风险审计、责任审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充分发挥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免疫系统”功能。

(三)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审计信息资源。根据审计职责,金融审计可以对专业监管机构实施审计和业务再监督,也可以在审计过程中对内部审计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复核。在审计过程中,可以了解和取得对方掌握的相关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问题加以汇总整理,加以分析归纳,从中获取大量可用信息,及时反馈经济决策者。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范文5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银行业 内部风险 规避策略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业的生存环境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因传导效应给我国的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世界经济的萎靡不振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国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扩大内需、振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结合起来,同时银行业则加大信贷力度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动力,充分发挥了信贷的杠杆作用,保证了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形势正在不断好转,此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由于银行信贷高速增长,大量贷款集中于政府融资平台,大额信贷风险日益凸显,银行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降低风险。同时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外部政策干预的双重影响,使得处于后危机时代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

与上次世界经济“大萧条”相似,银行业同样是表现出危机前创新频出,而危机后监管趋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世界金融危机逐渐过去,经济形势逐渐转好,各国纷纷实行金融监管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在我国,以实收实付制为代表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监管新政早已表明了我国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风险监管的决心,

二、银行业面临的内部风险

为了有效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复杂的生存环境,不断适应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要求,银行业首先必须明确自身所面临的风险以及造成这些风险的因素,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去应对。

第一,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我们知道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融资平台起到了扩大内需、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必须对其存在的风险有清楚的认识,首先就是贷款上升较快,并且加之以贷款集中度较高,这表现在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长率高并且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其次在于贷款资金的偿还不确定因素很多,不仅受到贷款项目本身的影响,还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人事调动的影响;然后是负债率高,管理制度不完善,这就造成贷款的风险性很高;最后是贷款风险的缓释措施不足,由于采用政府隐形担保,并没有相应的合同作保证,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以保证其有效性。

第二,房地产贷款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巨大,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新施工面积不断减少,销售率低导致资金回笼困难,同时个人住房贷款违规比例逐渐增加,都说明房地产贷款风险越来越明显。具体来说,在房地产贷款过程中违规现象严重,这体现在贷款发放对象的确定以及贷款资金的用途的监管上,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使得开发商过度授信,风险很大。

第三,大额信贷集中风险。在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向了制造业、电力、燃气、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表现为向“大行业、大客户、中长期”集中,但是我们知道,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往往也是这些行业,因此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且这些行业的贷款风险影响比较大,危及面广,一旦扩散很容易造成银行系统性风险,同时由于此类贷款也往往采用信用和保证为主要担保方式,所以防控手段有效性不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其风险还容易被高速增长的贷款所掩盖。

第四,不良资产反弹风险。这主要是针对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比较严重的行业,它们往往对国际市场比较依赖,并且受到国际知名企业战略收缩和撤资行为影响,因此贷款风险很大,同时由于居民收入下降,消费能力下降,意愿也下降,使得个人贷款风险加大。

第五,案件防控形势更加严峻。银行业在“高投放高增长”、“求大求快”的思想下,往往忽视很多问题,贷款质量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由道德风险引发信用风险,出现违规放贷、放人情贷等行为,同时由于对贷款发放管理不完善,使得各类违规案件层出不穷。表现为涉案金额日益增加、作案手段日益隐蔽、团伙作案、“软犯罪”等特点。

三、风险规避的策略

金融危机中银行业加大信贷力度积极应对,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动力,充分发挥了信贷的杠杆作用,保证了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随着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好转,银行业本身暴露出很多风险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上述几方面风险对银行业的发展完善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银行也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进行规避才能保证其良性发展。

第一,处理好支持经济增长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处理好支持经济增长和防范风险关系的关键点在于把握好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首先要保证信贷总量的要求,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动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把握好信贷的节奏,要加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策略,切实防范银行业贷款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处理好支持经济增长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具体来说要加强对县域、中小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那些新型的有潜力的行业项目,保证银行贷款的良性发展,而对于大型传统行业的贷款,则必须按照相应的程序和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进行风险评估,坚守风险底线,防范信贷风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范文6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1、金融效率递减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银行业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抗衡。随着外资银行的纷纷抢滩,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放开,我国银行业面对的挑战将更艰巨。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业务的蛋糕将与外资银行分享,另一方面外汇国际结算业务将逐步被拥有人才、技术、资金优势的外资银行所垄断。如果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20%的客户拥有80%的存款,那么外资银行只要搞定20%的客户,就能在我国资金市场上呼风唤雨,这并不是天方夜谭。把炒得沸沸扬扬的“爱立信事件”和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对小额存款收费这两件事连起来看,外资银行的竞争是有备而来,目标非常明确。对中资银行来说,“引狼入室”已成定局,如何“与狼共舞”靠自身的努力,求生存、求发展才是燃眉之急。

2、信贷资产质量差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偏高的不良资产率正困扰着金融业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为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将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银监会。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委重拳迭出,一是连下三道银行令,反洗钱;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局初定。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加强全体联合,提高农商行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处置意图已十分明朗。

无论是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还是站在某一单一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角度看,加强对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需要在盘活存量、放活增量上下工夫。就微观经济而言,关键要健全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杜绝不良贷款的“超生”。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建立有效的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是指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银行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一)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

风险识别是一种实践。更多的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和经验总结。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目的是为了认识风险。

宏观的风险,由于我们所处位置的局限性,事实上很难把握。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实际,风险识别应侧重于微观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的关键是抓好两方面工作。

1、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

“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真实记录,是进行贷款管理的必备资料。”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应包括:(1)基本情况。(2)财务状况。(3)担保抵押文件。(4)分析报告。(5)备忘录。根据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所有企业贷款和大额个人贷款均需实行一厂一档管理,尽可能完善。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现在又在搞信用村镇建设,发放信用贷款,对千家万户的农民也应一一摸底登记,否则,信用贷款的风险就无法有效控制。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基础。而要真正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关键靠信贷人员自身的努力。如要建立一个企业信贷档案,就是腿勤、手勤、脑勤。和工办、税务、工商等部门经常保持联系,看企业是否依法纳税,是否已吊销营业执照,是否还生产正常;对其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住所地的村(居)干部要加强联系,以了解其人品和诚信状况;对其自身要经常联系,正面了解,必要时深入车间,就产供销情况进行现场解剖,并按季写出分析报告。

2、关注早期预警信号

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有助于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早期预警信号很多,主要有:(1)财务不健全。(2)三项资金占用不合理。(3)财务状况不良。(4)营销网络不健全。(5)企业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社会声誉败坏,等等。企业早期预警信号的出现有时是单一的、也有时是集中性发生;有时是短期的,马上会调整过来;也有时是中长期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像测算股票一样绘制“k线图”,而只能靠管理者自身时时关注和把握,客观、冷静地判断、分析早期预警信号、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关键。

(二)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在银行风险防范的事前预警中,银行风险分析是核心。银行风险分析具体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目的是为了把握风险。

1、财务分析。根据会计分析的要求,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杠杆比率、流动比率四个。财务分析成功的关键是获取企业真实的、全面的、准确的报表。但遗憾的是我国一些企业在这方面信用极差。部分企业备有应付财税、银行、工办的三套不同的对外报表。本身就是一本糊涂账。这就使我们对企业的财务分析缺乏现实基础。为此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会计法》、《审计法》、《统计法》等,却管不住一双弄虚作假的手。这既有国民素质问题,也有法制的不健全问题,更有管理的不到位问题,等等。所以,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还需多张报表共同分析。

财务分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财务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僵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指标。通过财务分析,我们才能对企业有比较真实、准确的了解。

2、非财务因素分析。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观点,非财务因素主要是指借款人的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自然社会因素以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

(1)行业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某一特定行业中,将面对同一行业基本一致的风险。一般可以从借款人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判断借款人的基本风险。

(2)经营风险分析

可从借款人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产品单一或多样、经营策略等方面了解借款人的总体特征,分析其产品情况和市场份额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风险因素,来判断借款人的自身经营风险。对企业而言,这个过程是最复杂的,也是最根本的。如果说行业分析是群体分析,那么经营风险分析则是个体分析。通过它可以直接分析具体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程度。

(3)管理风险分析

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组织形式、管理层素质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经营管理作风等方面来考察借款人的管理风险。在中国一般对客户重在物的风险分析,特别是客户的主要财务、信用指标的考查;西方许多国家银行对一般客户重在人的风险分析,特别是法人代表的“人品”分析。事实上,人是最能动的因素,忽视人的管理而只重视物的管理,其管理效率是令人怀疑的,这也是造成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的根源之一。通过管理风险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企业兴衰的脉搏。

作为金融机构,密切关注开户企业的管理,并不时督导开户企业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很有必要。

(4)信贷管理风险分析

实践证明,一些贷款不能及时、完整地收回,其原因并不完全在借款人一方,金融机构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对金融机构信贷管理进行风险分析。

①违反法律、法规发放贷款。

这些贷款由于在法律上得不到充分保护,具有先天不足。如上阶段金融机构搞的福利贷款损失惨重。吃了几条鱼,发了几张煤气票,结果贷款被“套牢”。这是变相抬高利率发放所造成的。还有上阶段,有些金融机构片面强调存款立社,为了突击拉存款,甚至为了月末、季末的一夜潇洒,不惜泡大户,贷款累大户,结果鸡飞蛋打。这是不正常竞争引起的违规操作。

②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

这是可能造成贷款被挪用和资金使用不当的主要原因。如有的贷款被挪用于归还其他债权人的贷款,或未经银行同意将回笼资金投入炒房地产、炒股票、期货等另一高风险的交易中去。特别是以贷还贷现象事实上相当普遍,这将对担保合同的有效性直接构成威胁。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企业贷款的以贷还贷率占40%左右,如果企业普遍性经营不善,合同纠纷将会把我国金融机构拖垮;又如贷款资金被挪用更是防不胜防。圈地热和房地产业“发烧”目前最引人关注。

③对到期贷款催收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