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1

    一、影响管理会计原则的因素分析

    管理会计原则主要受管理会计的信息特征、目标以及假设的影响。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信息虽然都是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但管理会计信息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阶层服务,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是统一的,社会没有必要像规范财务会计信息那样规范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带有单个性的特征,即只能为某一个特定的企业单位内部使用,而没有社会性。这是管理会计原则得不到社会关注的根本原则,但是非曲直并不能说管理会计没有会计原则。如果说财务会计原则具有统一性、强制性和法律性的特征,那么管理会计原则具有单一性、可选择性(即柔性)和自觉性的特征。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对会计原则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管理会计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通过提供管理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作出具体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决策。具体目标是:通过提供规则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确定各项经营目标。通过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合理地配置经济资源。通过提供控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通过提供评价考核业绩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考核和评价各个责任单位的经营业绩。管理会计原则是在管理会计目标的指导下制定的,是实现目标的规范或规则。管理会计人员在应用管理会计方法时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实现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进而实现其总目标。既然管理会计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那么实现目标所遵循的原则也应该有基本原则(刚性原则)和具体原则(即柔性原则)。

    会计假设是会计原则的前提和约束条件,管理会计假设一般有经营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委托代理关系等。这里只讨论管理会计主体假设和管理会计原则之间的关系。管理会计主体是在兼顾企业整体的条件下,主要以车间、班组、责任单位作为会计主体,来履行管理会计职能,实现管理会计目标。企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这些部门和责任单位具有不同的职能和目标,它们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各有不同,因而加工信息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就自然有差别,即企业内部各部门和责任单位,在遵循管理会计的一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各自部门、责任单位的职能、目标和管理会计方法的不同,又遵循着管理会计的具体原则,即可选择的、自觉的柔性原则。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信息具有单个性,管理会计原则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管理会计原则即有贯穿管理会计所有内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责任单位都必须遵循的一般会计原则,即刚性会计原则;又有因企业内部各部门、责任单位的职能、目标不同,应用的管理会计方法内容不同而遵循的具体管理会计原则,也称为柔性原则,从而形成一套有一定层次的,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管理会计原则体系。

    二、管理会计刚性和柔性原则的具体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刚性原则,也称管理会计的一般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它的特点是贯穿管理会计所有内容的始终。企业内部每个部门、每个责任单位,不论其管理会计的职能和目标如何,都要遵循管理会计的刚性原则。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全面效益原则。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系统分析原则。它要求每个责任中心的目标、决策、计划,既要实现本责任中心的效益,也要协调与相关责任中心有关指标的关系,更要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根据信息成本和信息收益的比较结果来确定是否要加工输出信息。灵活性原则。指管理会计可根据不同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取得所需要的信息。激励性原则。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企业员工的努力方向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并激励企业员工为完成既定目标而努力。相关性原则。指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企业管理当局所作的决策密切相关。可靠性原则。指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于内部信息的使用者能达到很高的信赖程度。可接受性原则。是指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内部管理阶层使用。及时性原则。指管理会计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加工和传输各种管理会计信息。以上九条,前五条是管理会计信息在加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后四条是对管理会计信息提出的质量要求。

    (二)管理会计的柔性原则,包括规划与决策会计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前者又下属规划会计原则和决策会计原则,后者又下属成本控制原则和责任会计原则。

    1、规划与决策会计的一般原则有:第一,目标管理原则。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有目标,不但要有时间上的长短期目标,而且要有层次上的全厂目标和各车间班组的责任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目标网络。第二,价值实现原则。管理会计不但要为企业提供如何提高内部生产效率的会计信息,而且要提供如何实现这些产品价值的会计信息。第三,合理使用资源原则。管理会计在提供规划和决策会计信息时,必须考虑现有资源能否满足目标的实现及方案的要求,以及现有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

    在规划与决策会计一般原则之下,又下属有规划会计原则和决策会计原则。

    规划会计原则有:目标利润最大原则。本量利分析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目标利润最大而展开的。综合平衡原则。全面预算把各个部门的分目标综合在一起,组成企业的总体目标,为此,要对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综合平衡,全面安排。预算编制要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积极可靠是指充分估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要把预算指标定得过低或过高。总成本与业务量依存关系的原则。可把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这是变动成本计算法所遵循的原则。

    决策会计原则有:正确预测原则。预测是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前提。最优化原则。管理会计无论是短期经营决策,还是长期投资决策,都要选择备选方案中效益最好的方案。成本相关性原则。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只考虑与决策方案有直接联系的、能导致不同方案差异的相关成本,而不考虑非相关成本。稳健性原则。长期投资决策具有资金量大、时间长、不可逆转的特点,决定了长期投资必须遵循稳键性原则,它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原则、投资风险报酬原则以及考虑通货膨胀的原则。

    2、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的一般原则有:第一,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成本与质量,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第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在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中,要求控制有权,控制有责,对控制的结果要赏罚分明。第三,例外管理原则。就是在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中,管理当局应负责处理脱离标准、差异较大的“例外”事项。在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一般原则下,又下属有成本控制原则和责任会计原则。成本控制原则有:全面原则。指成本控制要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控制。分级归口管理原则。企业的成本目标,要层层分解,层层归口,层层落实,落实到各车间、部门、工段、小组、个人,形成一个成本控制系统。成本控制三结合原则。就是以目标成本为依据,把明确目标、实行调节和业绩考核三者结合起来。

    责任会计原则有:目标一致性原则。为了保证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系统内各局部的分目标与系统内的整体目标必须保持一致。可控性原则。考核责任单位的指标,要以可控制的指标为限,责任单位没有能力控制的指标,不应考核。反馈性原则。企业各责任单位对责任预算的执行,要有一套健全的反馈系统,要建立记录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以确保责任预算的完成。适应性原则。指责任中心的划分,责任指标的考核,责任业绩的评价都要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2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规则基础;原则基础

2001年,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能源巨子安然公司(Enron)破产事件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规则基础准则的致命缺陷。此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所通过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2年10月21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美国准则制定中的原则基础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3年7月应国会之要求发布的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体系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制度的研究》都充分说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由规则基础模式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转变趋向已初见端倪。那么,原则基础准则就一定优于规则基础准则吗?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将面临什么问题?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当对会计规范制定模式做何选择?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缺陷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准则模式问题亦是如此。可以说,绝对完美的会计准则模式是不存在的,不应因为美国连续发生会计丑闻就认为规则基础准则模式一无是处,也不能因为欧洲现在没有暴露出这种大规模的造假丑闻就认为原则基础准则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一)缺陷之一:原则基础准则同样不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人都在设法最小化个人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即人具有自利性。而在会计界,自StephenZeff于1978年发表了《“经济后果”的产生》一文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公司管理当局作为自利的经济人,必然会运用种种手段,在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空间中寻找能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契机并加以运用。换言之,管理当局存在会计操纵的动机,这已经在大量的实证会计文献中得以证实。

规则基础准则重形式而轻实质,其试图勾画出合法做法的具体界限标准(brightlines),从而鼓励人们在实务中尽可能地接近界限标准或突破界限标准以进行会计操纵。换言之,规则基础准则下的界限标准给会计操纵者提供了一个明显的“靶子”,便于其伺机通过交易策划(transac tionstructuring)来规避准则。安然事件中对SPE不纳入合并范围的3%要求这一界限标准的利用就是有力的例证。此外,资本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的选择、权益法和成本法的选择等都存在因界限标准而提供给管理当局通过规避规则进行会计操纵的契机。

那么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吗?原则基础准则的主旨是实质重于形式,因此其所允许的职业判断空间较大。而同一项会计处理是否真正反映了交易的经济实质,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很有可能发生分歧,这种分歧又将被自利的管理当局所利用而作为会计操纵的新契机。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原则基础准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允许持有以公众利益为己任的立场的管理当局选择能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它也允许自利的管理当局以职业判断之名选择不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此时审计人员可能因缺乏规则基础准则下具体规则型的直接依据,而更难抵御来自管理当局的压力。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与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不能规避管理当局会计操纵的动机,所不同的只是操纵行为的形式而已,即前者是花费昂贵的成本(甚至要运用大量金融工程技术)策划交易而进行会计操纵,而后者则是打着职业判断的幌子实行会计操纵。可以说,原则基础准则反而给管理当局提供了更易进行会计操纵的天然工具。正如2002年5月14日SEC首席会计师RobertK.Herdman在“资本市场、保险及政府资助企业分委员会”听证会上指出:由规则基础模式转向原则基础模式,需要公司界、会计职业界、FASB以及SEC的员工更加严于律己。

(二)缺陷之二:原则基础准则加大了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会计职业界拥有更大空间职业判断的权利,那么相应地也要承担面临更大法律风险的义务。

回顾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会计准则走向规则基础准则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降低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规则基础准则下对准则的应用规定得十分详尽,助长了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翻箱倒柜”心态,相应也弱化了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而会计职业界为降低职业风险、减轻法律责任以寻求自保,也乐于减少职业判断,因此强烈要求准则制定机构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应用解释,才使得各种指南和应用解释越来越多,最终使规则基础准则模式得以盛行。

在原则基础准则模式下,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空间得以空前扩大。这里,我们假设会计职业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良好意愿。然而即使是如此,正所谓“做得多,犯的错误也多”,会计职业界仍有可能要面临规则基础准则下所不可能出现的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方面,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是否具备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管理当局就不能按简明的会计准则做出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审计人员也无法判断何者才是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任何不当的职业判断都将使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下。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并在进行职业判断中确实这么做了,由于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可能存在分歧,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也很难在职业判断事后证明自己确实是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而无法证明则必然意味着他们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三)缺陷之三:原则基础准则同样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规则基础准则下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常是虚假的,这体现为:为规避规则基础准则而进行的复杂财务设计降低了所处经济环境的真正可比性;过分严格的规则基础准则强制要求不同的经济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只能导致表面的可比性;规则基础准则下本质相同但分属界限两方的交易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处理。勿庸置疑,规则基础准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吗?原则基础准则赋予会计职业界以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而如前所述,职业判断具有强烈主观性,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职业判断结果。即便是同一个会计专业人士,对类似的经济业务所做的职业判断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次都相同。显而易见,灵活的职业判断同样有可能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况且,如果会计职业界以职业判断之名行会计操纵之实,则会更进一步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同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有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规则基础准则所提供的额外指南和更多细节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一致。

(四)缺陷之四: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居高不下

会计准则属于产权制度范畴,它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特定社会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3].科斯定理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交易费用与发生交易时的产权种类不是没有关系的。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费用,那么,只有当(产权)重新安排引起的产值增加超过交易费用时,这种重新安排才能进行。由此可见,由科斯定理推测,会计准则作为一项产权制度,只有当由其产生的效益超乎成本时,它才有推行的可能性。那么,像美国这样一个盛行规则基础准则的国家将会计模式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效益是否超乎成本是值得通过实践检验的问题。而从理论视角分析,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应该说,这种会计准则模式的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考虑制度转换的直接成本。一方面,会计准则自身的转换成本高,美国要从目前篇幅达10万多页定义为“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的规则基础准则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这种几近推倒重来的大工程对于准则制定机构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与财务会计和报告相关的配套法律框架体系的变更成本也同样不容小觑。与此同时,除了制度转换问题外,还要考虑转换后的会计准则及配套法律框架将对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所有参与者产生影响的间接成本。单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它就需要追加因加强对其员工的职业训练、质量控制和监督而带来的成本。可见,这种影响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涉及范围之广、导致利益冲突之大,都是目前所无法想象的。

二、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3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信息化不断加大,对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企业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成本管理会计应运而生,成本管理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

关键词 :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成本管理会计的内容;研究分析

现代管理会计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完成,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界限,使二者更加完善统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具有必然性:管理会计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在发展上是管理会计拓宽了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的职能范围,使其有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是没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规划、分析、决策,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为基础,管理会计则无法正确的发挥它原本拥有的作用,毫无用武之地。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如今的企业中成本管理会计的工作直接指导着企业的生产与营销的模式,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一、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

第一,建立成本管理会计体系,需要大量的、及时的、准确的系统的基础信息作为强大支撑,因此企业由只能提供量化的、传统的财务信息转变成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重、量化信息和非量化信息并重的模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建设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必要措施。在信息采集汇总这一方面,以往的按核算期间管理成本数据的方法已经与成本管理会计的实时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了,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自动采集信息汇总收集,处理分类生产的制造过程中生成的所有成本数据。

第二,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提高是成本管理会计应用于实践的关键性因素。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其中,会计人员的基础技能和思想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成本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应该将决策支持职能、决策职能融于一身。另外,还应该建立起会计人员的培养机制、评价机制、继续教育机制和轮岗流动机制等,使会计队伍中具有知识面广、专业性能力强、综合性能力强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使财务管理延伸到生产经营、公司决策等方方面面中,充分发挥成本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使效益最大化。

第三,成本管理会计也与企业实际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二者必须息息相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需求等都是不一样的,而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成本管理会计,必须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实际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出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最大作用。建设成本管理会计体系,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生产管理的流程,清楚成本管理的关键点,找出影响企业管理决策的成本数据信息库,以此为出发点和核心,构建成本管理框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第四,成本管理会计的基础是来源于核算的,但更多的侧重于成本有效控制的过程结合,侧重于企业有效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侧重于企业的内外结合,侧重于企业事事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控制。预测、决策、反映、控制、监督、分析评价是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第五,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需要依据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法律法规。目前,在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方面,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并且,随着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国家财政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会计规范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企业指导支持,促进成本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

二、现阶段成本管理会计的内容

(一)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

1.以经济效益作为基本目标:这是成本会计的根本

性的、长期性的、终极性的终极目标。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和追求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奠基石,从成本费用的确认、计量、分配、记录、报告等入手,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

2.以成本信息作为具体目标,在成本会计的实践中,提供的更多的成本信息可以使企业进行成本规划和管理控制。

(二)成本会计要素

成本会计要素是核算的具体内容,是成本会计对象内容的具体化,是以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资金消耗为对象,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资金消耗进行确认、计量、分配、记录、报告,为企业管理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一个会计分支。

(三)成本会计假设

成本会计假设是成本会计理论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决定成本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前提,主要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四个部分,并且理论上已经达到了共识。

(四)成本管理会计的原则

成本管理会计原则,是对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的科学概括和成本管理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它既是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成本管理会计实务的规范。成本管理会计的原则的内容包括:①系统与效益性原则;②稳健与风险性原则;③激励性原则;④相关性原则;⑤可靠性原则;⑥灵活性原则;⑦及时性原则;⑧可接受性原则;⑨成本与效益性原则。

三、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研究分析

第一,管理学研究范式对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研究范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如,PEST方法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也就是集中围绕新技术、经济、政治和各种社会因素对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剖析。

第二,成本管理不仅仅是成本控制的一部分,而且是价值创造的一个过程。此时,成本管理融入了价值链分析中,主要是在提高企业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成本动因追溯,结合企业以战略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模式,并以此对企业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创造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三,成本管理加入了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 将竞争战略具体细化分为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分析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现状及特点,根据每个时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布置方案,不断地解决问题,以此来决定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战略, 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从而创造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第四,成本管理结合了很多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与它们相关联的技术方法的发展。例如,20世纪70年代时,日本丰田公司以消除企业的整个生产周期中浪费现象出现为基本,把可用资源都用到了能为公司最终产品创造更多价值的作业上去,推出了新的适时生产系统,形成了新的企业管理系统,创造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万才.成本管理会计发展动态评析[J]. 投资与合作,2013. (11): 87.

[2]王立东,辛煜飞.制造型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以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 (11): 59-61.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4

2014年中国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盘点 

1月29日,财政部网站首次刊登了《关于征求<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明确确立了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目标、重要性和紧迫性。 

2月20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将加快培育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如果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那么,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3月24日,为做好顶层设计,指导和推动管理会计工作全面系统开展,财政部决定公开选聘一批管理会计咨询专家。选聘工作将经过自我推荐、单位审核最后由财政部审定聘任,聘期两年。 

4月9日,响应财政部号召,对外经贸大学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联合了国内40余所知名院校会计教育专家,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专业化管理会计教育指导委员会——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中国)教育指导委员会。 

5月6日,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敏在全国会计处长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明确强调了财政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七项重点工作,其中,“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位列财政部2014年七项重点工作之首。 

6月3日,财政部代表团一行访问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全球总部,交流分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及学习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先进经验。CMA作为国内唯一由官方正式引入的管理会计权威认证,正式成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7月21日,财政部正式公布了第一届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名单,初步建立了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IMA中国教育指导委员会七位委员作为学术机构代表当选。 

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提出将取消的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5项准入类职业资格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不再实行执业准入控制,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再实行注册管理。一边是国家对注税、注评等职业资格认证的宏观调控,一边是财政部采取多项举措推动管理会计发展,财会行业再次洗牌。 

9月,财政部在谈及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时提出,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从基础知识和职业思维入手加速管理会计在会计人群中的落地生根。据悉,除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外,其他多项会计考试也正在进行调整,将逐步加大管理会计知识占比。 

10月17日,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主办,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协办的第3届中国管理会计国际化人才建设大会在京举行。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人在会上明确表示:“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加强管理,必须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 

11月14日,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作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启了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 

二、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等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目标。管理会计目标是引导会计运行的行为标准。会计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具体目标表现为: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环境分析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战略计划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实施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战略评价方面的信息等。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一般性指导规范或基本的指导思想。在管理会计领域也必须制定一些规范来指导会计工作。管理会计基本原则应该体现管理会计战略性特点,包括相关性原则、可靠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技术性原则等传统的会计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管理会计的传统原则和传统的一般会计原则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但是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当中必须随时关注企业的成本和效益,在具体的战略决策中必须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目标。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5

一、管理科学本身的局限性

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是该学科能否独立成科并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该学科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关键,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产生的系统性的理论应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对实践的发展起指导作用,从目前管理会计的发展来看,它缺乏规范化的理论体系的指导。

管理会计是本世纪初伴随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泰罗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在理论上起到了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方法上赋予了其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现代管理科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把决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认为决策是决定企业盛衰、成败、生存发展的重要管理职能。

2、强调人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管理中的作用,重视对人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才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3、广泛地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帮助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4、把企业看成是人、财、物、信息等要素所组合而成的完整的系统,因而管理人员应从全局,从经营管理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总体出发,来实现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控制的最优化。

泰罗制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石,从它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考察其局限性。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泰罗的研究工作,是在他担任米德瓦尔钢铁厂的工长时开始的,他的特殊经历,使他有可能在工厂的生产第一线系统地研究劳动组织与生产管理问题,在他亲身体验并发现生产效率不高是由于工人们“故意、偷懒”的问题后,他进行了一次“金属切削试验”,由此研究每个金属切削工人的工作日工作量,给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量的标准。1898年,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期间又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对工人每一套动作的精确时间作了研究。马克思告诉我们,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其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具有历史的先进性,但他不关注社会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客观事实而盲目地以“第一流的工人”的工作水准作为企业运行的标准来衡量其他工人的工作水平,这种过于标准的标准化原理是不切实际的,他的这种“极限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以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不完整,及其本身的局限性严重影响着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

二、管理与会计的结合存在脱节问题

管理会计并不是管理与会计的简单结合,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管理与会计的结合还涉及到一个会计环境的问题,包括内环境也包括外环境。

(一)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法律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

管理会计的执行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经济体制环境,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到目前为止,还不够完善,以前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这些都使得经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而不能重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从而造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普遍应用,同时,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制、价格体制还不够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地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讲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行为要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管理会计要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必须在一个平等公平竞争,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台颁布了许多经济方面的法律,如《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破产法》、《税法》、《证券法》、《合同法》等,来规范我国的市场行为,但总体上我国的法律体系,尤其是经济法律还不健全,这些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减弱,再加上执法上的不规范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缺乏一定的保证。

(二)教育文化因素也影响管理会计的进一步推广

1、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向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并协助当局进行正确的决策,如果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只知道经营,不懂得管理,不会分析理解会计资料,就不可能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从而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难以普遍应用,此外“长官意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实践也说明一个组织的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管理会计发展的前途。

2、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其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会计价值观及其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懂得现代管理科学、数学、统筹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当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这些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但是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会计人员知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缺乏实际工作的真正经验,这严重影响了经济水平对各方面会计人才的需要,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传递速度,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是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相当严重,再加上管理会计本身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些因素均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联系不够协调

管理会计的许多信息来自于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有关报告,管理会计就是利用这些会计资料对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决策的。而这种预测,决策是否正确,最后还是要通过财务会计进行检验,因而管理会计不能离开财务会计单独存在,然而在具体实务中,财务会计所反映提供的会计资料大多是时点资料,而管理会计的工作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因而财务会计所提供给管理会计的信息具有时滞性,这种失真的信息直接导致管理会计产生的决策信息失真,这种不准确的决策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长此以往的这种决策偏差会使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失去信心,直接影响管理会计在实务中的广泛应用。

三、管理会计缺乏相应会计原则的指导

财务会计工作有一整套法规来规范,这增强了财务会计工作的可行性,而以目前实践来看,管理会计没有像财务会计那样有一套前后一贯的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原则作为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财务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颁布和不断完善,有必要对管理会计原则进行探讨、研究、制订,以提高管理会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利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运用。

一般认为,管理会计的原则可以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包括基本假设和指导性原则,具体准则可按管理会计的职能划分,包括“决策与计划准则”和“控制与业绩评价准则”。

1.基本假设

会计假设理论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是会计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四点:

⑴会计主体:是对管理会计运行空间范围的规定。

⑵会计分期:是对管理会计对象运行时间范围的规定,即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筹资、投资活动划分为一定期间,以便及时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管理空间的分期应根据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和管理的需要,灵活进行,而不能只局限于月、季、年。

⑶持续经营:即企业或各级责任单位的经营活动将无限延续下去,以保证管理会计的决策与计划、控制与业绩评价等各项工作所使用的专门方法保持稳定有效。

⑷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形成的增值,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将更有利于管理会计规划未来的工作,使决策的结论更科学、合理。

2.指导性准则

指导性准则主要是就管理会计信息加工的过程和信息质量特征提出的。对照财务会计的指导性原则,管理会计的指导性准则主要应该包括:

⑴相关性原则,指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与企业管理和决策密切相关,要求企业会计在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需要,使其提供的信息能为决策所用,具有一定的可依赖程度。

⑵及时性,即管理会计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保证工作的时效,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决策者使用。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有关信息,二是要求及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三是要求及时传递相关信息。

⑶系统分析原则,它要求每个责任中心的目标、决策、计划,既要实现本责任中心的效益,也要协调与相关责任中心有关指标的关系,更要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

⑷成本与效益原则,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将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根据信息成本与信息收益的比较结果来确定是否要加工输出信息。

⑸谨慎性原则,由于管理过程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主观色彩,鉴于决策的重要性,管理会计必须实行谨慎性原则,以减少风险,增强决策的准确性。

⑹灵活易读性,管理会计可根据不同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取得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必须易于理解,便于决策。

⑺激励性原则,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企业员工的努力方向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并激励企业员工为完成既定目标而努力。

3.具体准则

管理会计的具体准则应包括“决策与计划准则”和“控制与业绩评价准则”。具体包括“目标利润最大原则”、“综合平衡原则”、“稳健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分级归口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等。

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实践所遵循的原则,从管理会计的实践可见,由管理会计方法所构成的管理会计内容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管理会计原则的要求和指导,缺乏管理会计原则的理论指导,推广管理会计的使用是局限的。

四、大量数学概念的运用增加了其复杂性

由于管理会计是侧重于对企业经济活动“量”的方面进行规划和控制,所以管理会计的一切活动,包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都无不用到数学的概念、方法,而且从管理会计的发展史来看,管理会计越发展,所运用的数学概念就越来越深,但事实上,大量数学概念的使用,不仅削弱了管理会计的可理解性,而且更增加了其复杂性和模糊性,一方面,在管理会计的研究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但经营决策者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外界环境和多种因素,往往不是数学模型所能描绘的,即使数学模型的反映是正确的,最优化的,但由于政治的、社会的、非经济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最后的决策往往还要甩开最优化的数学模型,所以企业家所用的决策方式和会计理论所设计的数学模型,往往是相差很大的。另一方面,在现代管理会计中,与精确化定量化难舍难分的模糊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开发新产品时,要求成本低,物美价廉,最大限度满足用户要求,然而什么样的成本才是低的,怎样才是物美,价廉的标准又是什么,怎样才算最大限度满足了用户的要求,这些问题反映的都是模糊现象,这些模糊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而由于模糊现象而产生的多种可能性,更增加了决策的复杂性。

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分析方法,它使用了大量重要的数学概念,就拿多品种本量利分析模型来讲,首先,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它的界定过程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其次,通过数学模型得出的结果具有多重选择性,这些结论的选择需要经过综合分析,谨慎判断,而这个选择的过程是很复杂的。第三,盈亏平衡点即保本点只是一个时点信息,而经济活动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采用这样的结论进行决策具有很大的勉强性,准确性不够。第四,多品种的结构系数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结构系数的测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而,会计人员没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综合能力,是很难掌握的。

世界上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困难,但可贵的就是要尽力解决问题。管理会计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认为主要应该解决如下问题。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范文6

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是贯彻会计法规制度的重要基础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只是从全国会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出发制定的,尽管在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要求和特点,但相对于具体的会计单位而言,这些规定仍需要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的特点,作必要的补充,以使会计管理工作能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这种对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具体化的办法和措施,就是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客观要求会计工作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会计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实践证明,凡是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容易造成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收支失控。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众利益,也对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各单位应当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使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要求等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

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是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要求1992年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后,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通常认为,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会计法律,即《会计法》;第二层次为会计行政法规,如《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第三层次为会计规章,如行业会计核算制度等;第四层次是单位根据会计法规、制度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制度。很显然,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新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以企业单位会计工作为例,《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原则、基本方法和程序作出了规定,特别是赋予企业一定的理财自和会计核算选择权。

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是改善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财务会计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职能性管理工作。一般而言,会计工作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会计法规制度侧重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则因其是单位内部的管理行为而未涉及。但并不是说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者之间可以厚此薄彼,实际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制定一套规范完整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充分保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更好地参与单位内部经济管理,使会计工作渗透到单位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遵循的原则

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合法性原则即各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依法办事是会计工作的首要准则,也是制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首要原则。尽管会计法规赋予各单位一定的理财自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权,但上述自如果超出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和界限,并对经济管理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则是会计法规所不允许的。

适应性原则即各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体现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不能因追求先进而脱离本单位的实际,也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或其他单位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必须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才能使内部会计管理制度适应内部管理要求并发挥作用。

规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即各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全面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规范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符合并体现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能与会计学的基本要求相违背;另一方面,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要全面规范会计事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能顾此失彼。

科学性原则制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合理,即使所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能便于操作和执行;利于控制,即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必须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便于检查,即能有了解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手段和途径;定期完善,即各单位所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更加适合管理的需要。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各单位建立哪些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各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不同类型的单位也会对内部会计管理有不同的选择。但仅从会计行业总体要求出发,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主要是指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明确单位领导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领导应当对会计工作全面负责: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单位其他人员认真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督促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忠于职守,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决定会计机构的设置,明确会计机构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会计机构的设置原则、会计机构的职责及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应当按照《会计法》的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作出规定。

明确会计机构与其他职能机构的分工与关系。会计部门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如统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销售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工作中经常发生业务联系,因此,非常有必要明确它们之间的职责、分工,这将有利于明确责任、加强协作,也有利于管理者的监督、考核。

账务处理程序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主要是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核算流程和基本方法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确定单位会计科目和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范围;确定本单位会计凭证格式、填制要求、审核要求、传递程序、保管要求等;确定本单位的总账、明细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各种辅助账等的设置、格式、登记、对账、结算、改错等要求;确定对外财务报告的种类和编制要求,同时,根据单位内部管理需要确定单位内部会计指标体系和考核要求。

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该项制度时,应当与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结合起来。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包括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等;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部门或领导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

稽核制度稽核制度是指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对有关会计账证进行审核、复查的一种制度,该项制度的建立也应当结合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稽核工作的程序和基本方法等。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原始记录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环节。建立规范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能够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包括填制、签署、传递、汇集、反馈要求等;原始记录的审核要求;有关人员对原始记录管理的责任等。

定额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是指确定定额制定依据、程序、考核方法、奖惩措施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定额管理的范围,制定和修订定额的依据、方法、程序;明确定额的执行、考核、奖惩的具体办法等。

财产清查制度建立财产清查制度,是保证会计核算正常进行和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措施。主要内容包括:财产清查的范围;财产清查的组织领导;财产清查的期限、程序、方法和要求;财产清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程序、报批程序;对财产管理人员的奖惩制度等。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指确定财务收支审批范围、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及其责任的制度。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关键环节。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即明确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及其他有关机构负责人审批财务收支的范围和最高限额;确定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包括经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应当履行的手续及承担的责任等;明确对财务收支中违反规定的责任人和领导人的处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