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1

县政府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后,我单位非常重视,立即开会研究,学习上级文件,认真组织规划,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实行责任分工,通过收集资料,下乡调研,征求意见,开门问策,进行科学谋划。

二、制定工作思路

根据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规划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以“6个提高”为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2、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生产效率,4、提高农民素质,5、提高市场竞争力,6、提高农民收入),以“十大举措”为抓手(1、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2、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

3、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4、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5、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6、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7、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8、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9、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10、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十四五”规划初稿已出,全局集体讨论了2次,征求意见稿已改了3次,初稿紧密结合《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河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结合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初稿共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发展方向(6化 1布局区域化,2生产标准化,3经营规模化,4发展产业化,5方式绿色化,6产品品牌化);(四)发展十大举措;(五)保障措施;共计谋划58个项目,其中动植物保护工程7项,农业生态环保工程1项,蚕菌业1项,人居环境8项,水产品2项,农业病虫害防治2项,菜蓝子工程2项,中药材1项,现代农业7项,发展集体经济2项,高标准农田2项,农产品冷链物流1项等,总投资78.69亿元。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2

这次会议是今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第一次专题会议,也是今年召开的农业保险最后一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对明年试点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刚才,17个试点市和两家保险经办机构汇报了本地、本单位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开展情况,交流了经验做法,总结了成效收获,反映了问题不足,谋划了明年工作,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开得很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是农业保险试点第三个年头。与前两年相比,除省政府召开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外,省农险办没有召开全省农业保险专题会议,开展的专项督查也不多。但这是不是意味着省里的工作力度减弱了,工作重心转移了?恰恰相反,经过三年的试点,在各级各相关部门和保险经办机构的大力协作和共同努力下,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已经打开了工作局面,走上了正常轨道。

第一,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42号)后,省农险办牵头制定了保费补贴管理、保费资金管理、保险理赔管理、试点工作考核、鼓励开展特色产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管理和服务指导意见等8个配套制度和办法,形成了“1+8”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保障了试点工作有章可循。经过三年实践检验,我省农业保险政策设计和制度办法,总体来说方向是对的、质量是高的。

第二,农业保险推进机制基本建立。试点三年来,各级均成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理赔协调机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更重要的是,经过三年的努力,两家保险经办机构服务网点从上到下、从无到有、从点到面逐步建立健全。特别是今年乡村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确保了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有人做,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三,农业保险工作局面已经打开。年,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较窄、品种较少,只有14个市和省农垦集团参加试点,而且试点地区的试点品种也不多,有的只是一、二个。经过三年的试点,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实现了大跨越,不仅试点范围扩大到17个市、93个县市区,而且试点地区种养两业保险全面开展。农作物的承保面积从年的1648万亩,增加到今年近一亿亩;承保率从年的25%,提高到今年的85%。可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局面已经打开。

第四,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试点三年来,我省保险经办机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25.3亿元,为3878万个(次)农户提供了526亿元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累计赔付15.8亿元,大大减轻了受灾农户的经济损失,1241.6万户(次)农户从农业保险中收益,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农业保险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明显,有效地化解了近年来雨雪冰冻灾害、洪涝灾害、皖北旱灾等农业生产风险。

第五,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业保险是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制度安排,在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也调动了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村各类组织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

肯定我省农业保险取得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省试点工作走上了康庄大道,完全成功了。刚才17个试点市和两家保险经办机构在交流发言中都说到,在职责界定、承保理赔、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有些还比较突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要客观看待,敢于正视,但同时我们也要勇于面对,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三年的实践表明,造成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短期内消除这些因素还很困难,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一,农业保险是财政支农政策和社会救济政策的创新,没有可供借鉴成熟的模式和经验。现在全国很多省份都在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但由于省情不同,各省农业保险模式差异很大、各具特色。此外,新生事物不可能一开始就那么完美,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

第二,这项工作的试点是在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推开的。农业保险是一项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制度,对防灾减损起到了重要作用。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生产基地对这项政策翘首期盼。但现阶段,我省农业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农民保险意识淡薄,导致农业保险的工作难度大、经营成本高。

第三,经办机构服务体系和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要求。乡村是农业保险工作的重心。试点之初,经办机构乡村服务网点一片空白,农业保险业务完全依赖地方政府办理,工作质量无法保证。经过三年的努力,经办机构基层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服务网点还不健全、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第四,国家对农业保险工作的理论指导和政策规范有待加强。农业保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协作、配合。现在,试点省份各级均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了部门职责分工。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具有约束力的农业保险法规、规章、制度,对农业保险工作进行规范。试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在更高层级上加以政策指导,协调解决。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方面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我们试点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怎么办?我们要敢于“朝着艰难笑着走”,要看到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要继续不断规范、完善、提升。

第一,要克服消极思想,进一步强化大局观念。在调研中了解到,基层有些人没有准确理解农业保险工作原则,思想认识不到位,感到这项工作压力很大,责任很大,认为农业保险是保险经办机构的事,甚至建议农业保险退出民生工程。应该说这个思想是消极的,现在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了,不是农险办退出的问题,更不是退出民生工程的问题,而是“政府引导作用要强化、市场主体作用要突出、各部门协作配合要加强”。所以,各级农险办、各相关部门要强化大局观念,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合力推进试点。否则,就会推诿扯皮,分散精力,影响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第二,要克服自满意识,进一步开拓创新。我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几位主要负责同志都做过重要批示。可以说,这项工作已经为各级财政及农险办赢得了一些荣誉。在荣誉面前,我们要克服自满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在新的起点上,把农业保险工作发扬光大,关键是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

第三,要克服厌倦情绪,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试点三年了,特别是工作压力大、难度大,有一些厌倦情绪是正常的。但只要我们增强群众意识,树立群众观念,想到这项工作事关广大农民朋友的切身利益,我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激情就会提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不少市县分管局长都已成为农业保险专家了,如果没有对农业保险工作的热情,对农民的感情,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有这种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我们不光要自己做到这一点,还要发动与这项工作有关的同志进一步增强群众感情,强化群众意识。

第四,要克服畏难情绪,进一步强化规范意识。在去年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题会议上,我们就认识到我省农业保险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质量不高,经办机构经营比较粗放,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所以,就提出了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地推进这项工作。这既是今年开展规范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指导我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理念。农业保险发展不光要快,而且要好,要又好又快、规范发展。

二、扎实推进,全省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结一年来的全省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领导重视、目标明确。针对试点以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省财政厅及农险办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开展规范管理活动的意见;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常务副省长赵树丛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对“规范政策操作、抓好政策落实、提升工作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陈先森厅长也要求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工作机制,扎实开展规范管理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试点市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推动当地规范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各市农险办负责同志认识到位,抓紧抓实。

组织周密、协调推进。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省农委、安徽保监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的通知》(财金[]248号),对活动范围、时间作出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农险办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积极推进规范管理活动。各地、各保险经办机构也高度重视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制定实施方案,编排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统筹安排推进。、、、望江等地成立了规范管理活动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审定方案,检查落实;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经常深入基层,靠前指导,促进活动有序开展。

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这次规范管理活动,我们紧密联系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际,把“三个规范”(即规范职责分工、规范展业承保、规范保险理赔)作为活动的主题,不仅符合建立农业保险工作长效机制的要求,保证了活动方向正确,又解决了影响和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活动内容虽然只有三个方面,但每个方面都涉及农业保险操作多个关键环节,内容十分丰富。

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在这次规范管理活动中,各级、各保险机构针对试点工作薄弱环节,梳理问题,分析成因,拟订措施,逐一整改,务求实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摸索出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在制度上,我们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代拟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指导意见》,以省政府办公厅办[]31号文件印发。《指导意见》是自[]42号文件后,我省出台的又一个农业保险纲领性文件,保障了规范管理活动扎实有序开展。巢湖、阜阳等市还联系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

在各级各部门和保险经办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在这次规范管理活动期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指导意见》(办[]31号),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基层农业保险操作制度。各地、各保险经办机构也把制度建设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结合试点工作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和修订完善了一批适应试点工作要求的制度、办法和措施。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农业保险工作机制初步形成。通过这次规范管理活动,基本理顺了地方政府与保险经办机构的关系,明确了双方在农业保险工作的职责定位,探索形成了分工合理、协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新机制,基本确立了我省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新模式,保险经办机构自主展业能力显著增强。首先,进一步明晰了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分工。根据农业保险工作要求,明确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引导、支持以及必要的组织推动;保险经办机构主要职责是,在政府必要的组织推动和农业保险政策引导下,承担农业保险经办业务,做好展业承保、防灾减损、查勘定损、赔款支付等各项具体工作。其次,基本建立了覆盖乡村的农业保险服务网络。通过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的共同努力,保险经办机构县级分支机构全面建立,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业保险服务网络。据统计,截至11月底,全省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已建成879个、在建145个,设立村级农业保险服务点12021个,签定协议、聘用乡村协保员10845人。第三,进一步规范了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质量要求。通过开展规范管理活动,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简化了保险操作手续,优化了业务操作流程,细化了工作质量要求,使保险操作更加简便易行,便于各方监督,大大减少了推委扯皮现象发生,提高了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效率,农业保险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是人员素质工作作风普遍提高。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是做好这次规范管理活动的重要前提。通过这次规范管理活动,各级各部门和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加深了农业保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农业保险从业人员在学习中领悟,在工作中感悟,自身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在这次规范管理活动中,我们一开始就把做好承保、理赔每个细节作为活动的“刚性”指标来抓,在保障这次活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使广大从业人员养成严谨、细致、勤奋、务实的良好习惯,工作作风有了新的提高。大家普遍反映,这次活动抓得好、抓得准,抓得及时;深深感受到这次活动真抓真管用,实抓见实效。

四是农业保险工作质量显著提高。通过这次规范管理活动,我省保险经办机构农业保险经营,逐步实现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在承保方面,做到“见费出单”,并向投保人开具合规票据;对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户经济合作组织,实行直接投保;对一般农户,以行政村为单位,先公示、后出单,并附分户清单;保险单证落实到被保险人,载明规定信息。在理赔方面,接报案管理更加规范;查勘定损手续更加合规;理赔结果公示基本普及;赔款支付大多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

五是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通过这次规范管理活动,各方职责更加清晰,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我省农业保险工作赢得越来越多农户的认可和拥护,推动了农业保险覆盖面再创历史新高。除能繁母猪保险因技术性问题,导致承保数量略有下降外,其他险种承保数量均较上年大幅增加。截至月中旬,全省承保农作物9317万亩,预计全年承保规模将突破1亿亩,农作物承保率将达到85%以上。可以说,我省农业保险试点又迈上了新台阶。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各级各部门、两家保险经办机构对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积极响应,坚决落实。成绩来之不易,非常难能可贵。这次规范管理活动的最大成效在于,在推进理顺职责关系、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规范意识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使我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水平上了新台阶。

三、再接再厉,推动建立农业保险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明年是“十二五”开局年。我们将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吸收大家好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认真谋划,形成工作要点下发。这里,先通报明年及下一阶段农业保险工作思路和初步打算。

一要继续加强政策学习,在进一步把握政策、提升工作能力上下工夫。农业保险政策性强,业务要求高,要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科学化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上,精细化是体现在制度执行力上。如果对这些制度政策不熟悉、不掌握,操作就不可能做到规范化、精细化。各级农险办主任工作钻研深入,政策理论熟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各级各相关部门和保险经办机构从业人员,要进一步加大学习、培训力度,认真学习保险理论、法律、法规,努力提高理论素养;深入学习农业保险政策规定,特别是“1+8”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准确把握政策要领,领会精神实质,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服务本领。

二要继续贯彻《指导意见》,在进一步理顺关系、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工夫。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指导意见》(办[]31号)。《指导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农业保险工作原则,以理清基层政府与保险经办机构职责为切入点,以加强基层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四统一、一保障”(即统一职责分工、统一网点设置、统一代办业务、统一操作流程、保障工作经费)为主要内容,以合理的组织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依托,建立起分工合理、协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机制,着力强化政策执行力和业务规范性,促进我省基层农业保险工作质量全面提升。《指导意见》明确了基层农业保险工作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为从根本上破解我省农业保险操作难题,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路径。今年以来,我省在理顺基层政府与保险经办机构关系、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各地推进不平衡,个别地方尚未执行,已经执行的也不够到位。一些地方挂牌设立的农业保险服务站点不规范,人员配备未落实。各地、各保险经办机构要深刻领会《指导意见》精神,加强协作配合,全面贯彻落实,在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与保险经办机构关系,健全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新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三要继续抓好规范管理,在改进服务、提高工作质量上下工夫。规范管理工作是农业保险健康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必须长抓不懈。明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各保险经办机构要继续按照省财政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的通知》(财金[]248号)要求,深入推进规范管理活动,把规范管理贯穿于农业保险工作各个环节,落实到“让政府放心,使农户满意”的标准上来,从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展业承保、保险理赔等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保险规范管理工作,确保规范管理活动取得新成效。要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实际,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狠抓任务落实。要加强监督检查,继续将规范管理作为试点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以考评抓规范,以考评促发展;要开展农业保险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反投保自愿原则、强制农民投保行为,严厉打击虚构保险标的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编造虚假赔案套取保险资金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四要加强政策调研,在进一步完善政策、提升政策制定水平上下功夫。按照“两个尽可能”要求,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在保险操作层面,要进一步规范展业承保,优化理赔流程,狠抓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在保险政策层面,对农业保险费率、保障水平、资金监管、理赔政策进行系统调整,从制度安排上维护好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提高应对局部乃至较大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养殖业保险管理,根据变化了形势,适时调整养殖业保险相关政策措施。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3

2016年1月11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

近年来,生鲜电商作为农业电子商务的热点,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商模式,从最基本的B2C(企业零售)模式,到后来的F2C(农场直供)模式、C2B(消费者定制)模式、C2F(订单农业)模式、O2O(线上线下)模式和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等。大型农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已经开始触网探索农资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等也开始借力互联网挖掘巨大的潜在价值。

该《方案》的目标是通过试点,逐步探索出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不同类别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初步形成农产品电商标准体系、全程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和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及监管体系、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基地+城市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配模式、农资线上销售模式等一系列运营模式和制度规范,为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做法和经验。

休闲农业

2016年9月1日,农业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用地政策、扶持项目、发展类型、信贷支持等方面作出了系统部署,并提出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国务院办公厅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三个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规划引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乡村精准扶贫,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这既是国家从战略层面对休闲农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为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的需求,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目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基础设施滞后、产品类型不够丰富等问题,亟待国家出台明确发展方向、发展任务和政策措施的指导文件。

奶业

2016年8月16日,《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

牛奶被誉为大自然赐予人类“最接近完美的食物”,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营养食品。

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奶业协会编写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在京首次向社会公开。报告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奶业全产业链生产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国内奶业生产和乳品质量安全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粮食

2016年2月6日,修改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公布并实施

2016年7月12日,国家粮食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

2016年11月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联合《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修改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把粮食收购资格的“前置许可审批”改为“后置许可审批”。同时,把粮食收购活动中的监管执法主体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改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强化了监管部门在行政审批项目取消调整以后对从事有关活动的监管。

而《关于加快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则是破解当前粮食领域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具体举措。

《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积极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粮食食品供给能力,增加安全绿色、优质营养、适口方便、种类丰富的粮食产品供给。同时提出,推进粮食产业国际合作,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培育大型跨国粮食集团,到2020年,力争我国有一定数量的大型粮食企业跃居全球跨国粮商前列。

普惠金融

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

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确立普惠金融的实施战略,将推动金融向“小而美”发展,让金融更多“惠”入平常百姓家。

所谓普惠金融,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发展普惠金融对于金融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不仅是业务拓展,更是推进金融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规划要落到实处,就需要金融机构通过具体的方式和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马铃薯

2016年2月23日,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

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特点,适应范围广,增产空间大。为此,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总产达到1.3亿吨;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该《指导意见》在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思路原则和目标制定上,体现出多个看点:一是处理好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关系,不与水稻、小麦和玉米抢水争地;二是既要开发主食产品,使马铃薯逐渐成为居民一日三餐的主食,又要拓宽马铃薯功能,广泛用于饲料、造纸、纺织、医药、化工等行业;三是新品种新技术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消费引导要从家庭、餐厅食堂到全社会渐次推开;四是各地区根据特色发展马铃薯产业;五是以解决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为重点,推进传统主食产品开发,重点是开发马铃薯饼、馕、煎饼、粽子和年糕等地域特色主食产品等。

转基因

2016年4月12日,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作物监管工作的通知》

现在全球转基因研发的势头强劲,研发对象更加广泛,已涵盖了至少35个科、200多个种,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必须在转基因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述通知指出,近年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转基因作物监管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监管,转基因作物监管工作规范有序,但个别违法违规现象仍然存在。要加强5个环节的监管工作,包括试验环节、南繁基地、品种审定环节、制种基地和种子加工经营环节。

太空育种

2016年11月11日,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航天员景海鹏在天宫二号介绍太空中的植物栽培情况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与航天员一起进入太空的,还有核桃枝条、乌天麻、睡莲、甜杏等物种。让这些物种进入太空,是希望通过太空的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场、宇宙射线等特殊环境,对物种产生诱变,从而培育出更优良的新品种。

太空种子是经过搭载诱变,一代一代筛选培育,并得到种子管理部门审定的优良新品种,顺利的话这一过程也要6~8年。所以,本质上太空种子只要通过审定,就和普通种子没什么区别。把航天这一最先进的技术领域与农业这一古老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对加快我国育种步伐,提高育种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猪

2016年4月18日,农业部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生猪生产发展规划,是“十三五”期间生猪生产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新旧矛盾交织叠加,问题越发凸显,突出表现在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国际竞争加剧、疫病隐患凸显、市场波动加深等方面。总的来看,当前生猪饲养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制约条件增加,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一些地方和饲养场户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规划》,对破解制约当前生猪生产发展的难点问题,加快推进生猪饲养业转型升级,逐步熨平“猪周期”,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农业循环经济

2016年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2016年9月28日,农业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年~2020年)》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4

关键词 改革开放;农村幼儿教育;教育政策;发展走向

【Abstract】

Rural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he key in pre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promote our country rural preschool education’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has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related policies to solve the rural children education problem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is paper , basing on the research about development rural of the childhood education policies , the author gave a brief review and analysis to a series of China's rural childhood education policie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to our country preschool education policies.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 up; rural childhood education;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trend

1 引言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据相关统计我国农村0—14岁的儿童约占我国儿童总数的75%[1],因此,要实施教育强国战略,重点和关键就是要解决和处理好农村的幼儿教育问题,以提高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农村幼儿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基础,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就应把重点放在幼儿身上。加强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建设有利于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鉴于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幼儿教育政策,本文探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幼儿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并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幼儿教育政策,推进农村幼儿教育变革和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对今后我国农村幼儿教育政策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展望。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幼儿教育政策解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幼儿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与调整,依据改革开放后制定的农村幼儿教育政策的转变,可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2.1 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农村幼儿教育政策。

这一时期是我国国家政府职能模式的“全能型”时期(集社会资源和权力集于一身的时期)向“后全能型”(适当放权的时期)转变的阶段。在资源和权利高度集中的“全能型”社会时代,农村要求包括妇女在内的大多数劳动力都要参加集体劳动,这就使得很多幼儿缺失了父母照料和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政府在农村推行了“幼儿教育普及化运动”,但由于国家生产力水平及财政能力的局限性,只能单纯依靠村集体来解决幼教经费问题,但在当时大部分社队集体经济实力很有限,因此虽提出农村幼儿教育要普及化政策,但管理体制和经费的限制使这种普及化程度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能型社会”开始解体,集体经济体系也随之瓦解,在这一历史新时期,国家为适应农村的新变化在幼儿教育政策上进行了调整。如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稳步发展,国家提出了恢复和发展教育部门开办幼儿园以及把幼儿教育经费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单项列出的要求。[2]

1979年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设立幼教专干和辅导员以及懂专业的干部对乡村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的决定[3]。1983年5月,针对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该意见把幼教事业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幼儿教育在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主动同妇联、卫生、农业等部门配合。该文件还指出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要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并且还要求恢复和发展公办幼儿园。为保障农村幼教经费投入,该文件规定各教育行政部门要专项列出幼儿教育经费,并提出在有经济条件的地方,地方财政要对农村幼教事业给予适当补助[4]。

鉴于对发展农村幼教事业重要性和我国经济实力不足的认识,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举办一年制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为此,1986年6月,国家教委颁布《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该意见体现了国家教委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提出要大力发展一年制学前班来推动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可看出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的变迁,国家适时颁布相关政策为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稳步、顺利、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2.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农村幼儿教育政策。

90年代中后期,我国迎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教育事业开始走向了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这一时期,国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办幼儿园,开始了“多条腿走路”的尝试。

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到2006年的农业税的免除,这一转变造成了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的下降,使得各地方政府无力为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提供经费来源。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便开始对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一阶段幼儿教育政策具有了群众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特点,以此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办幼儿园。具体体现在以下文件中:如国家在1996年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在这一规程中提出幼儿园的经费由举办者依法筹措的规定;1997年在国家教委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中也提到由政府、主办单位、个人、幼儿家长、社会力量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来为幼教事业提供经费来源。除此之外,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中提出我国在2003年—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题,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5]

这些政策的推行使得教育主管部门在幼教领域所占数量的比例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并不能说明国家对幼教事业重要性的忽视,国家还是依然重视和关注对农村幼教事业的指导和管理的,如1997年7月在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我国“九五”期间的总目标中就强调了国家要加强对农村学前班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并提出了开展学前二年或三年教育以及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相关建议。在2003年,教育部,国家纪委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为越来越多的学齢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使幼儿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国家为解决农村幼教事业中存在的师资等问题也颁布了相关的政策,2006年2月,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农村教育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逐渐建立,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6]随着我国农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由过去对受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转变为对教育的要求愈发强烈。农村的幼儿教育发展比上个世纪虽已有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农村幼教普及程度不够、师资队伍有待规范、办园设施与条件有待扶持与管理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如解决不好将会制约着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为此国家于2010年7月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纲要中把学前教育问题专门列出一章,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并针对当前农村幼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政策支持。

通过以上各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制定的这些政策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针对性,它们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并促使农村幼教事业迅速发展。

3 我国农村幼儿教育政策未来发展构想

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所提到的学前教育不仅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且也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目标能否实现[8]。但我国农村幼教事业发展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策的保障,为此笔者在以往研究者对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常见并长期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政策展望的基础上,为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政策发展走向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3.1 法律保障政策:为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解决农村幼儿教育相关问题时有法可依,政府应尽快建立相关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行政部门在领导、监督和管理国家有关农村幼儿教育政策落实情况时,往往没有相关的的严格的法律作支撑,因此要把尽快建立相关的农村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写入政策,以使得幼儿教育工作落实到位。我们可以借鉴美、英、日等国的做法和经验来为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2 保教质量政策: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监督管理力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学前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顾及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严重影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幼儿教育专项督导手段狠抓保教质量,采用多种措施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管理。

3.3 政府办园的导向政策:在以民办和学校办为主的基础上,提高政府办园的比例,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市场环境的优化。

在实施“社会多元化供给”办园政策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那些收费合理的标准化公办幼儿园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给农村孩子就学带来不便,而民办园收费标准让收入不高的幼儿家长望而却步,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地方相关教育部门选择合适的地点修建幼儿园以方便邻村幼儿就近入学,并保障教育质量,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方便邻近村的幼儿都能享受到优惠优质的教育资源。

3.4 因地制宜政策:根据农村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农村幼儿自身特点的园本课程。

现在幼儿园几乎使用的都是统一的教材,而这些教材总是趋向于城市化,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农村孩子没有直观的接触过的,对很多事物比较陌生,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去学习相同的知识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现实的。因此,相关教育部门要根据农村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农村幼儿自身特点的园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6] 王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相关政策分析[A].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63,167

[2] [4][5]李红婷.我国农村幼儿教育政策选择的回顾与反思[J]. 文史博览(理论). 2011(01):70,68,69

[3] 李红婷.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审视:期待更多关注[A].中国教育学刊,2009.05:16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5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和《实施意见》精神,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我州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种子管理体系,规范种子市场秩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坚持以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强化政府职能,明确部门职责,完善管理制度,稳定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执法手段;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和“标本兼治”的方针,逐步构建种子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坚持以质量监管为重点,规范市场准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促进我省种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规范良种服务体系

我州无种子经营企业,全州共有州县7个种子管理单位,承担着全州种子管理和良种引进试验推广工作,按照《实施意见》中“对当地没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外地种子企业又不愿进入的市州、县区市,为保证农业生产用种,可在同级种子技术推广机构内设良种技术服务中心(部),通过与有资质的种子企业合作,取得委托代销资格,承担良种供应工作”的精神。州、县种子管辖理部门要极积与州外有资质的种子企业联系,建立各种合作关系取得委托代销资格,使种子引进和推广工作规范化、合法化。此项工作必须在6月底以前完成,并将情况报告州农林局。

三、完善种子管理体系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种子管理机构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设立和授权管理种子工作的机构,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加强种子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搞好品种管理、质量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各级政府要按照“协调统一、相对集中、权责对等、执行顺畅、保障有力”的原则,健全种子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各级编制管理部门要根据种子管理机构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调整充实人员编制。上级种子管理机构对下级种子管理机构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

(二)加强队伍建设,保障工作经费。要按照稳定队伍、转变作风、搞好服务的原则,加强对种子行政执法、质量检验、品种试验等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现有的种子行政执法人员,要经过业务培训,资格考核,持证上岗。严格落实种子质量检验员考核制度,逐步实行品种试验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

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种子管理和技术服务部门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工作,把以上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州上每年安排10万元,县上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费。切实保障种子管理和公益性事业的经费支出。

四、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一)加强许可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制定的种子市场准入制度和政策性规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与有关法律、法规及《意见》不符或相抵触的要全部废除,执行全国统一的企业市场准入条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公开、公正办理证照的要求,加强对种子经营的经常性监管,促进种子行业公平竞争。

(二)严格商品种子管理。商品种子要符合《种子法》有关品种审定、新品种保护、质量要求、加工包装、标签标注等规定。品种名称应当规范。各地要逐步建立“缺陷种子召回制度”,实行“品种退出机制”。发现销售的种子有问题,要及时召回和更换。定期清理已不适应生产需要的或有难以克服缺点的品种,退出品种公告,引导农民正确选种。

(三)加强市场监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加强对种子市场的监管。农业、工商、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及时查处生产销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要加强对种子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对资质条件不再符合发证要求的,要依法撤销其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进一步加大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力度,认真落实种子质量标签制度。特别要加强对种子零售市场的监管,构建种子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

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帮扶;农林院校;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70-04

Abstract:As the mainstay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postgraduates have been highly regarded as the scarcity of talent. In recent years,however,with the enlargement of scale of masters emrollment,graduate students begun to encounter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s,which agricultural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From the employment data in recent years,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is not pessimistic,but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employment levels,job satisfac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ak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quality problem research,we can conclude that employment assistant policies and creating deep employment platform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Employment quality;Employment support;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Employment

在天津考察时曾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扶,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作为高校人才资源,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农林院校学子就业难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林院校的声誉,另一方面会造成人才与资源的配置问题。现今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阶段,这就导致社会对农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及结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培养方案、就业政策、就业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就业举措效果来看,就业帮扶政策对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1.1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农科类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但传统的“农口”思想仍影响着农业类学生的就业观。毕业生宁愿进入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领域从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多数毕业生过分迷恋大城市,即使待业也不愿去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单位或地区工作,造成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一些毕业生虽能接受到新兴的产业和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但愿意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屈指可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成功率与满意度。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2016届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硕士毕业生共计821人,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是其他企业(51.89%)、国有企业(10.48%)、高等院校(10.35%)。而2015届的质量报告显示就业单位排前三的分别是其他企业(52.24%)、机关(12.62%)、高等学校(7.87%)。湖南农业大学 2014届就业质量报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则是企业(52.97%)、高等学校(13.10%)和科研设计单位(6.21%),根据近3a的数据分析发现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多为聘用合同、就业证明等非正式协议,进入国企、机关、科研院所的比例逐渐下降,硕士生毕业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科研设计单位的比重由6.21%下降到5.6%(见图1),而进入机关的由4.17%上升到12.62%,签入国企的由2014年的4.8%增长为10.48%,硕士毕业生选择自身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逐年下滑,其中2015届毕业研究生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比例高达79.22%。

1.2 自身原因 造成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从近3a的就业分析数据来看,部分学生考取硕士文凭动机有误,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并不是想要深入研究,毕业后也并不从事本专业,这导致其研究生阶段专业素养较弱。而就业时要求过高或自我需求过高,也是导致就业质量不高的几大原因之一。据2014届、2015届硕士毕业生理想薪资(见图2)和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域(见图3)来看,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程度较高,农林类行业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且环境较差,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形成供需差异。

1.3 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院校。高校是人才抚育的基地,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学校对其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院校长期培育学术型人才,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形成了管理层多于基层工作的倒金字塔型;其次,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选择农林类院校成了学生们的第二选择,在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其他综合院校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在竞争中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一些农林院校没有针对自身特色进行专业设置,而是跟随市场需求,开设学生与社会更喜爱报考的专业,导致专业课程不深入无法适于社会需求,或是该专业市场饱和度较高,供大于求;部分高校对于就业帮扶不重视,支持度不高,开展的就业课程、讲座、活动较少,导致研究生理论知识强,社会经验少。

2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帮扶现状分析

就高等院校自身来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对学生的帮扶程度及效果。就业帮扶,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对遇到困难的对象提供相应帮助和援助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措施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动态、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帮扶举措已形成以就业指导、举办招聘、心理o导、就业补助及政策解读等一系列环节的就业帮扶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后简称我校)为例,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毕业就业进行了专项指导。分别从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帮助、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设心理讲坛、咨询室以及加强就业帮扶政策,如“一带一建”等,5个方面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

3 建立就业帮扶体系

3.1 建立合理就业目标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热爱自身专业,并认为在农科类就业中的前景比社科类研究生更有专业优势。但是他们在就业观、择业观方面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客观、不合理的情况。主观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是大部分毕业生存在的观念误区。农科类硕士与本科生相比,在找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情绪化和个人主观化极大地影响就业结果。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期望值高于自身水平是另一个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出台大量政策支持农科类学生发展,院校为其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科研教学经费,平台高,起点高导致他们对发展前景要求也相对较高。但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现状呈基层化、乡村化发展态势,造成其就业期望值过高。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学校应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课程等,改变学生对传统农业领域工作的误解,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理想。其次,对现有政策进行讲解,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国家地方项目,例如,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计划等项目。

3.2 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用人单位通常对研究生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引进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我校从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方面培养,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以加强专业知识培养为主,开展就业引导为辅。以应届毕业生为重点,根据专业不同,学制不同设立相关的辅导课程以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政策讲解、就业技能培训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帮扶。一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之以名师的就业讲座,为研究生打造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就业补助,组织大型招聘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招聘平台。

3.3 实行导师责任制 在研究生群体中,导师发挥着不可提代的作用。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学生引导其正确发展并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职责的重要体现。实行导师负责制明确责任,能够加强导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从而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以科学的激励手段来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自主性加强群体性减弱,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上,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和自学研习为主。因此导师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时可以细化到个人,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打造适合的研究方向及就业规划。

3.4 划分受众层次,进行针对性帮扶

3.4.1 贫困型硕士与非贫困型硕士 贫困型研究生虽然比重较小,但仍不可忽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刻苦学习之余进行兼职,长期压抑导致其自卑、胆怯心理。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通常显得紧张、局促、患得患失、情绪异常。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对其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舒缓贫困研究生的压力。其次,对经济困难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就业课程、职业能力素质拓展实践、就业政策解读课程等。贫困型研究生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在就业中还应设立贫困就业补助金,从生活上减小其压力。

3.4.2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 针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要建立不同的就业帮扶体系。专业型硕士培养旨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适宜于社会发展,要求其有较高水平的职业能力,这对于院校的就业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就业指导与服务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广义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许多学校都已开展相关工作,但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实施。学术型硕士则有科研型人才和社会型人才两种培养方式,在进行就业帮扶时,除了常规的就业政策还需搭建科研平台,为尖端人才进行科技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3.4.3 女性硕士与男性硕士 2010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首次公开发表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1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其中40%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研究生最觉困难。女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其根源在于社会性别定位及厂商利润最大化动机行为的驱使。农科类工作一般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因此大多岗位希望招聘男性。在这一问题上,高校应着重培养女研究生的竞争力,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女研究生自身生理特性和教育背景,探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女研究生素质培训体系。

3.5 设立相关工作制度

3.5.1 建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 从“学校―学院―系―导师”4个层级管理机制,设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这一制度可以将教师教务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定期跟进学生的心理、学业及就业状况。从各级领导到辅导员、学位点领先人到导师、同班同学到实验室伙伴,及时进行情况追踪与分析。对照培养计划和就业目标,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分析,生成学业困难警示信息,对需要帮扶的研究生提供就业困难预警,提供相关解决措施办法,。设立就业困难预警机制,能够使相关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反馈到学生所在系里。系里迅速做出反应,导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予以进行针对性帮扶。这一举措能加强研究生管理,有l不紊进行学习,保障就业质量。

3.5.2 建立就业工作制度体系 我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延承《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湖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意见》等8个相关的制度文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使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制度化、高效化。日后将导师责任考评纳入工作制度中,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4 结语

随着硕士生整体生源量的增加,农科类院校研究生数量也呈相应增长态势,因而其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凸现而备受高校相关领导重视。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研究生整体就业情况,研究其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就业帮扶政策,为切实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袁首.大学生就业援助实践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25):45-46.

[2]李毅,曾福生.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01.

[3]彭春秀.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J].农业教育研究,2011,03:39-44.

[4]李婷.农林院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赵小峰,闫斐,杨军伟,等.就业帮扶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662-665.

[6]彭淼,朱杰辉,钟晓红.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升体系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132-135.

[7]许星.浅谈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解决办法[J].大学教育,2012,02:26-27.

[8]雷世富.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负责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3:66-69.

[9]高珊,梅瑞华.导师负责制,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新模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0:98-99.

[10]秦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40).

[11]孙世平,孙鑫,李华.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02:58-60.

[12]张抗私,盈帅.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03:83-90.

[13]王琦,许艳丽.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08:137-139.

[14]: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人民风采社会聚焦[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