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推广计划范例6篇

农产品推广计划

农产品推广计划范文1

制定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技术

早在日据时代,台湾岛内就建有半官方的农会组织,其性质相当于农民之间合作自助,在日本殖民政策引导下,也开展一些如发放甘蔗等农作物种子和辅导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等工作。二战结束后,这些农会组织由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农业处接收,历经改组合并,形成涉及金融领域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于1955年确立了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工作由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策划、委托各级农会执行的模式。当时台当局强令在岛内推行教育式农业推广活动,基层农会组织农民组织农事研究班,普遍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

台当局农业行政机构,包括“行政院农委会”、“台湾省农林厅”以及各县市“农业局”,都是以产业类别为依据设置的,农业推广工作多与农会辅导、乡村建设合设一个专门机构来推动,主要负责台湾各地区农业推广教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管理。

1965年,台当局颁布《台湾地区农业推广实施办法》,对于台湾地区农业推广宗旨、组织、业务、推广人员设置及经费运用等均做了详细规定,成为当时台湾地区农业推广工作的最高法规依据。至此,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组织体系已基本成熟,并逐渐完备,体制的运作完全以农会为中心。

上世纪50至6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推广主要以培育良种和改良化肥为主,以实现农业增产。到70年代,则调整为以普及农业综合治理、实现机械化为主,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为目的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80年代以后,借助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农业技术开始向微电子、自动化、信息化、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高科技纵深领域方向发展,新成果层出不穷。显然,仅仅依靠具有初高中学历水平的农会成员从事技术成果推广工作已远远不够。为此,台当局颁布《台湾核心农民八万农建大军培育辅导计划》,强调重视各区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的教育培训,以科技兴农为核心,培养具备农业专业技能及企业管理知识的农业人才,为实现农业增产,充分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这一时期,“台湾省农林厅”以及各县市“农业局”专门成立农业试验改良场下属的“农业推广课”或其他农业技术成果示范推广机构。一些大专院校也应台当局教育部门要求,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辅导机构,更多与农产品加工有关的民间科研型生产企业也开始涉及农作物生产导向的服务培训等工作。

1991年,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将岛内各地区农业试验改良场下属“农业推广课”扩编为“农业推广中心”,其负责事项包括农业研究成果推广、农业技术传播、农业产销、农地利用规划、农民组织辅导、农业资源维护、农业经营改善、农村综合发展、农业信息化、家政推广与社会教育、农民生活改善等。近年来,由于各地区农业改良场拥有较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专责的推广人力资源,台当局补助的技术成果示范推广项目计划几乎都通过这些农业改良场负责执行,并与基层农会甚至农民产销班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地区性推广枢纽。

为推动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台当局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大型研究计划,以加速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如为了推广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1997年3 月,台当局颁布《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设立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加强研究发展生物技术成果在农业领域的转移、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台湾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每年台湾“农委会”主管的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

从台湾“农委会”主管的农业技术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等。

与时俱进,调整农业技术推广重点

依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内容,是台湾农业推广的一个重要特征。

进入21世纪,为应对加入WTO后外来农产品竞争加大的严峻形势,推动农业引进高新技术,台当局进一步加强农业推广教育及组织培训工作,提出“推动农民终身学习计划”,并将其列入农业发展整体计划中,对农业经营者、农业推广人员、乡村农民等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通过农业远程推广教育体系,为农民提供网络学习渠道,旨在通过加强农业推广教育,培养农民知识技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为建立并完善农业推广教育体系提供良好环境。

台湾农技推广的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提供经费、农会提供经费、推广事业的收入和专营企业投入这四个重要渠道。由于农业推广属于服务性工作,资金主要来源除了这4个途径外,募集收入也占有相当比重。对农民而言,农业技术的推广教育基本上是无偿的,这也是台湾农业技术推广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时期,台当局开始积极鼓励民间企业积极参与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借以整合岛内产学研各界资源,形成农业技术产业聚落,加速研发成果应用于农业发展,提升台湾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如台湾“农委会”颁布的《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移转执行要点》,提出转移研究成果的技术或知识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此后,“农委会”又制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明确了研究执行单位对于研究成果的运用,除特别规定外,以公平、公开及有偿方式为之,应用对象为台湾范围内学术、研究机构或企业团体,限在当局辖区内制造或使用。研究执行单位为“中央研究院”或公、私立学校者,应将研发成果收入的20%缴交“农委会”,除上述以外的执行单位,应将研发成果收入的50%缴交“农委会”,“农委会”所属试验所或改良场自行编列预算进行科技计划研究,所获得研发成果收入的50%应自行依据预算程序拨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其余40%分配予创作人,10%拨入“农委会农业发展基金”。

台当局有关部门认为,一项政策或计划的推动,若欲达到全面性成功,必须藉助业者的力量,要符合业者的需求,并唤起业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当局只起火车头或尝试的角色,建立各种“游戏”规则,因此在推动各项农业技术成果项目时均设立技术服务团,公示成员名单,现职及联系电话,成员均为该项目专业的权威人士,以大学教授、“农委会”、农业科研单位相关专家为主组成,确定非常明确的各专业项目服务范围,每个技术服务团均有自行编辑的技术推广服务手册,并配有本专业自动化项目的录像带供大家参考,以此调动业者积极参与。

此外,“农委会”还编制各项农业技术成果执行规范细则,如在推广农业自动化技术时,便详细制定了《农业自动化奖励项目与措施执行规范》、《传统农业设备改造为自动化设备执行规范》、《推动农业自动化辅导融资执行要点》、《农业自动化技术引进、发展及移转执行规范》、《农业自动化咨询服务执行规范》、《农企业申请农业自动化机器设备融资之认定标准》、《民营农业购置自动化技术或设备及防治污染设备或技术适用投资抵减办法》等,“农委会”每年度对这些计划重要成果绩效进行专家逐项认真评估,及时检讨得失,并写出具体的评估意见。

至此,台湾的农业推广体系已明显呈现多元化发展势头,形成农会、农业大专院校和试验改良单位以及公民营企业等推广系统并存的局面。

充分发挥农会推广农业技术的主体作用

从台湾农业发展经验看,仅靠台当局农业推广部门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是行不通的,要靠农会组织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台湾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基本上都加入到了相应的组织之中,并从中得到生产经营服务和生活帮助。整个台湾地区的农民组织分为四大体系,即农会、农民合作社、水利会和渔会,均是按台湾《农会法》规定成立的具有经济性、教育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四大功能的非营利性社团法人组织,在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农会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组织最普及的农民团体,在台当局的行政指导下,如今已发展成功能全面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民享有很好的声誉,颇得农民信赖,这有赖于长期以来农会为农民提供各种各样所需的有偿服务,贴近农民生活,了解农民的所想所需。基于这一点,台当局选择农会作为其农业政策的落实者和执行者,包括推广农业技术。台湾农民也借助于农会,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需求,从而保障自己的权益不至于受到侵害。

到2012年,台湾共有农会近400家,会员数目70余万,也包括成员不仅包括农民,也包括土地开发、金融、保险、投资、经销、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生产企业、一些法人组织机构等,农会在组织农民、提供服务、对外投资中积累了数千亿元新台币的资金。

台湾地区农业推广经费的30%至40%来自于农会,主要从各级农会的信用部和运销部的盈余中提取。台湾农会中的金融部门从每年所获纯利润中提取10%左右用于农业各类农业技术成果辅导和推广、培训、互助等。

农会具备农技推广的组织职能,深入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甚至家里,通过层层叠叠组织的力量执行农业推广教育计划,切实为农民、农村青少年和农家妇女提供农业科技新成果、生产加工新技术等,成为当地最高效的农技推广组织。台湾农会组织由三级构成,即县市农会、乡镇农会和村农会。具体的推广工作由乡镇农会的推广股、村农会的“四健会”、“产销班”、“家政改进班”和“示范农家”等农会系统的基层组织完成。以“产销班”为例,每个产销班由10多位农民组成。根据行业来分,包括水稻产销班、茶叶产销班、花卉产销班等,每个产销班有一位班长,往往都是农业生产能手,他们通常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先选择对象。

台当局通过农会推广农业技术时,首先由“省农林厅”将“农业推广教育辅导委员会”编制的推广计划下达给各市县“农林科”,然后由各市县“农林科”负责将农业推广计划下达给农会,同时收集农情,向上汇报生产中存在的推广问题,再将上级处理意见或新的成果反馈给农会。

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台当局农业产业政策的方向、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变化,通过推行“一乡一品”等策略,鼓励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某个产品在国际上有市场,要推广这一项技术,就对产品有优势的乡进行技术方面的补贴,让农会及时地组织开展方面的农业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授适用的技术成果,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这一推广方式成功地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促进了农业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而且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也对科研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校辅导农业技术成果推广

台湾推广农业技术成果的重要辅导系统是各大专院校所属的“农业推广教育中心”。上世纪60年代,台湾“教育部”规定,岛内所有农业相关的大专院校都必须成立“农业推广委员会”,并设立“农技推广教授”,并聘其为“农林厅”所属试验改良场的兼任研究员,定期与当地试验改良场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商讨辖区内推广工作方式与分工合作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对内整合、转移、推广全校农业科研成果,对外提供实时农业技术信息,使其成为联结农业知识衍生与知识利用的重要窗口,建构一个以大学为核心的农业技术转移与实时信息的整合服务体系。“农业推广中心”所需经费由“教育部”依学校所提经费预算予以核定支付。

上世纪80年代,根据台湾“教育部”的新规定,各高校“农业推广委员会”改名为“农业推广教育中心”,由“农复会”经费补助实施“农业经济发展试验计划”,推动学校老师亲自下乡从事农业推广工作。这一做法开创了台湾各大学农学院及农业专科学校从事农业推广示范的先河。

以台湾中兴大学为例,1964年创立该校“农业推广委员会”,1983年改名为该校“农业推广教育中心”,1995年8月改制为“中兴大学农学院农业推广中心”,向内整合农学院各系所师资资源,其工作内容:一是办理农业推广教育;二是新技术开发推广;三是农业技术辅导,四是农业信息服务;五是农企业经营管理,六是其他相关推广业务。该中心本着发挥教学、研究、推广三合一的原则,配合台当局农业发展政策,以学校人力支持相关农业单位及团体办理农业推广工作,包括提供农业新知、开发农业新科技、农业生产技术辅导以及协助解决农民疑难问题等,其目的在于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增加农家收益、改善农村社会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繁荣农村经济。中心组织功能及近年来重要工作成果简单报告于后。

中兴大学农学院农业推广中心设有推广教育组、经营辅导组、信息服务组、国际合作组等,并与区域内农试所、药毒物试验所、台中改良场互动合作,创办科技推广刊物《兴大农业》,与区域内各县市农会保持联系服务,除正式工作人员外,还在各系所专任教授或副教授中遴聘聘任6名“推广教授”及9名“推广联络教授”,策划与协调推广工作,不定期因应各项农业产销班及个别农民所需,“协调推广教授”随时到现场参与技术咨询服务及协助解决问题。

建设农业技术园区

台当局于2003年2月出台《农业生产技术园区规划构想》,决定在全岛建设5个农业生物技术园区,包括屏东的“屏东农业生物技术园区”、台南的“台湾兰花生物技术园区”、彰化的“台湾花卉园区”、嘉义的“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及宜兰的“海洋生物科技园区”。此后又增加建设嘉义县“香菇专业生物科技园区”。为推动农业技术园区的发展,在《农业发展条例》中对园区的设置、管理、租税减免及土地取得等作了相关的政策规定。2004年还公布实施《农业技术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就园区管理、进驻园区的资格与条件、人才供应、资金融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作了说明。对进驻园区的农业生物技术业者在提供土地、温室、实验农场、标准厂房、水电通信及行政服务方面提供优惠措施。

目前各园区建设取得不同程度进展。如屏东县“农业生物科技园区”是全球唯一农业专业科学园区,占地面积333公顷,2005年3月开始陆续开工建厂。园区周边有多所著名科技大学、农业研究机构、丰富的观光资源以及特殊的人文景观。如大仁科技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台湾香蕉研究所、高雄区农业改良场、垦丁国家公园、北大武山、热带农业博览会等。该园区以植物种苗、功能性食品、种畜禽、水产种苗、生物性农药及肥料、动物用疫苗,动植物病虫害检定试剂及农业生物技术加值服务业等8项为重点产业未来最高容纳厂商数预定为120家,至少可达180亿元新台币,创造8000名就业机会。农业生物科技园区规划成为兼具研发、产销、加工及转运功能,以加速形成农业科技产业聚落,扩大高附加价值产品外销,并辅导邻近农场成为卫星农场,发展为高科技农业产业中心。

彰化县是台湾最早种植花卉的地区。为发展台湾具有潜力的花卉产业,台湾“农委会”辅导彰化县逐步发展起结合花卉生产、交易、展览、观光等多功能的“部级”花卉产业园区。规划面积82公顷,投入12.5亿元新台币,开发期限为2003―2007年,开发项目包括办理花卉博览会、建设花卉生产专区、景观苗木生产专区及花卉展售贸易中心。

台南县蝴蝶兰生产面积占岛内总量的近90%,并拥有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各项技术、优秀研发人才及整体性生产与行销技术。由“农委会”辅导当地通过举办国际性兰展等方式,逐步发展并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生物科技人才的优势,设立具有花卉生产、育种、买卖交易、展览、研发等多功能的兰花产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180公顷,投入20.6亿新台币。目前园区第一期23公顷开发建设已大致完工,并核准12家厂商进驻租地自建温室,6家已进场动工并从事生产;园区第二期35公顷开发建设正积极施工中,已有14家厂商登记进驻,招商顺利,反映园区的设立符合产业需求。未来园区将进一步加强整合兰花产业、统合台湾研究资源,促进台湾兰花产业再升级,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嘉义县“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规划面积86公顷,投入经费约15亿新台币,开发时期从2005―2007年,“农委会”辅导当地以香草、药草及保健食品为园区主要发展项目,提出的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可行性评估及先期计划书已被行政主管部门原则性同意。

农产品推广计划范文2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农产品推广计划范文3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区紧抓农业富民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项工作,努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抓农业富民产业发展。围绕“果、畜、菜、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良种核桃建园、畜牧业收入倍增、设施蔬菜扩张、地膜洋芋高产创建、中药材基地建设等富民工程,计划新建良种核桃园5万亩,良种樱桃园1000亩,生猪存出栏增加到63万头,家禽存出栏增加到350万只,新发展万头以上畜牧养殖小区5个,新发展设施蔬菜4000亩,地膜洋芋面积扩大到10万亩,食用菌发展到1000万袋,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6万亩以上。计划开发无公害农产品50万亩,完成产地认定4个,产品认证4个。培育发展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完成农产品商标注册4个。同时积极实施“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工程,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完善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荆河现代农业园、秦土地生态农业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步伐,全年计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个,其中省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1个,区级园区13个。同时,加大君威公司农产品深加工、聚丰公司冷链物流、健达公司中药材深加工、西部机场集团空港配餐等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建设力度,夯实园区发展基础。

三是抓农业科技推广。积极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加大以核桃科管及高接换优、设施蔬菜栽培、畜禽养殖、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技术为重点的农业实用新技术推广力度,全年计划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3项,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个,力争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0万亩。同时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承包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200名科技人员深入基础,指导农业生产。

四是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小农水重点区建设和丹治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启动实施东沟、小龙峪2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4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新修改造基本农田1.32万亩,复垦水毁耕地和开发整理土地6231亩,新修加固河堤30公里,力争完成水利投资1.5亿元以上。同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农村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防御及黑龙口镇秦川村、黑山镇金瓜园村、板桥镇岳村等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等工作,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农产品推广计划范文4

   XX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头一年,是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一年来,我乡的农技推广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督促和指导下,在各级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农业增产技术措施执行较好,各项重点考核项目及样板基本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通过努力,全乡全年粮食总产完成992.2公斤,占县下达任务900万公斤的110.2%,比去年的919.1万公斤增产73.1万公斤,增长7.9%,粮食总产创底圩乡自推广两杂种子以来的历史新高。农民人均有粮和人均纯收入预计可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基本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既定目标。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底圩乡全年粮食总产90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2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元的奋斗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稳粮增收两个重点,狠抓科技配套措施,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积极发展先进适用、增产、增收的农业项目,千方百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年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67670亩,占计划63000亩的107.4%,比去年的64550亩增3120亩,增4.8%。全年完成粮食总产992.2万公斤,占计划900万公斤的110.2%,比去年的919.1万公斤增73.1万公斤,增长7.9%。

   1、小春及冬农作物完成播种面积18860亩,占计划18400亩的102.5%,比去年的18850亩增10亩,增0.05%。夏收粮食总产完成94万公斤,占计划70万公斤的134.3%,比去年的89.2万公斤增4.8万公斤,增长5.4%。

   2、大春农作物完成播种面积46520亩,占计划44600亩的104.3%,比去年的45700亩增820亩,增1.8%。完成大春粮食总产871.9万公斤,占计划830万公斤的105%,比去年的829.9万公斤增42万公斤,增5.1%。其中:

   2.1 粮食作物完成27460亩,占公文写作计划27100亩的101.3%,比去年的25920亩增1540亩,增长5.9%。粮食总产完成871.9万公斤,占计划830万公斤的105%。

   2.2 经济作物完成12210亩,占计划10500亩的116.3%,比去年的11660亩增550亩,增长4.7%。

   2.3 饲料作物完成6850亩,占计划7000亩的97.9%,比去年的8210亩减1270亩,减15.6%。

   3、晚秋农作物完成播种面积2290亩,占计划2500亩的91.6%,晚秋粮食总产完成26.3万公斤。

   (二)各项农业增产技术措施完成情况

   1、良种推广

   1.1 杂交水稻种子完成出库2.40395万公斤,推广面积11050亩,占计划11000亩的100.5%,比去年的10114亩增936亩,增9.3%,分布于8个村委会124个村小组6100户农户。经验收4个村委会18个村小组108户农户的182.4亩,平均单产566.3公斤,比去年的515.7公斤增50.6公斤,增产9.8%。

   1.2 杂交玉米种子完成出库0.872万公斤,推广面积4360亩,占计划4000亩的109%,比去年的4026亩增334亩,增8.3%,分布于8个村委会124个村小组3660户农户。经验收4个村委会12个村小组96户农户的134.4亩,平均单产420.8公斤,比去年的403.8公斤增17公斤,增产4.2%。

   2、优质粮油推广

   2.1 优质水稻完成150亩,比去年的170亩减20亩,减11.8%。经验收14.8亩,平均单产465.8公斤,比去年的398.4公斤增71公斤,增7.9%。

   2.2 优质玉米完成4360亩,占计划4000亩的109%,比去年的4026亩增334亩,增8.3%。经验收134.4亩,平均单产420.8公斤,比去年的410.6公斤增10.2公斤增2.5%。

   2.3 优质小麦完成650亩,占计划600亩的108.3%,比去年的740亩减90亩,减12.2%。经验收29.4亩,平均单产208公斤,比去年的135公斤增73公斤,增54.1%。

   2.4 优质杂豆完成810亩,占计划800亩的101.3%,经验收21.8亩,平均单产 108公斤。

   2.5 优质油菜完成4020亩,占计划3000亩的134%,比去年的2640亩增1380亩,增52.3%。经验收平均单产84公斤,比去年98.4公斤减14.4公斤,减14.6%。

   2.6 优质花生完成620亩,占计划600亩的103.3%。经验收12.4亩,平均单产192公斤。

   2.7 优质辣椒完成1020亩,占计划1000亩的102%,经验收18.4亩,平均单产160.4公斤。

   3、水稻旱育稀植推广

   3.1 旱育秧完成402亩,占计划400亩的100.5%,比去年的360亩增42亩,增11.7%,分布于8个村委会98个村小组3890户农户。

   3.2 稀植大田面积完成6030亩,占计划6000亩的100.5%,经验收4个村委会18个村小组108户农户的162.4亩,平均单产634.5公斤,比去年的560.4公斤增71.4公斤,增13.2%。 共4页,当前第1页1

   4、多样性优化种植

   4.1 水稻多样性混栽完成2620亩,占计划2600亩的100.8%,比去年的2610亩增10亩,增0.4%,分布于8个村委会18个村小组1940户农户。经验收2个村委会6个村小组26户农户的42.8亩,平均单产590.8公斤,其中混栽糯谷平均单产62.4公斤,主栽品种平均单产528.4公斤,分别比去年增9.4公斤和13.4公斤,增17.7%和2.6%。

   4.2 玉米间杂豆完成2210亩,占计划XX亩的110.5%,比去年的2120亩增90亩,增4.2%,分布于8个村委会78个村小组1960户农户。经验收2个村委会5个村小组38户的61.8亩,玉米平均单产413.8公斤,杂豆平均单产52公斤,分别比去年增3.2公斤和4公斤,增0.8%和8.3%。

   5、规范化种植

   5.1玉米宽窄行种植完成4120亩,占计划4000亩的103%,分布于8个村委会78个村小组2760户。经验收46.2亩,平均单产444.5公斤,比去年的436公斤增8.5公斤8.5%。

   5.2 水稻条栽完成2620亩,占计划的2600亩100.8%,分布于8个村委会68个村小组1940户农户。经验收42.8亩,平均单产590.8公斤,比去年的530公斤增60.8公斤,增11.5%。

   6、旱地覆盖栽培

   全乡完成831亩,占计划700亩的118.7%,比去年的560亩增271亩,增48.4%。其中:

   6.1 覆盖玉米完成101亩,分布于2个村委会4个村小组52户农户。经验收12.6亩,平均单产302公斤,比对照亩增36公斤,增13.5%。

   6.2 覆盖辣椒完成104亩,分布2个村委会8个村小组68户农户。经验收26.4亩,平均单产196公斤,比对照亩增41公斤,增26.5%。

   6.3 覆盖蔬菜(含洋芋)完成320亩,分布于3个村委会14个村小组196户农户。经验收

42.6亩,平均单产1420公斤,比对照增320公斤,增29.1%。

   6.4 覆盖其他完成206亩,分布3个村委会15个村小组128户农户。

   7、土肥推广

   全乡土肥推广共完成22270亩,占计划17300亩的128.7%。其中:

   7.1 平衡施肥完成9790亩,占计划9600亩的101.9%,比去年的9680亩增110亩,增1.1%。

   7.1.1 微机指导施肥完成5040亩,占计划4900亩的102.9%,比去年的4820亩增180亩,增3.7%。其中:施水稻3780亩,平均单产675.4公斤,比对照增75.4公斤,增12.6%;施玉米1260亩,平均单产459.1公斤,比对照亩增39.1公斤,增9.3%。

   7.1.2 测土优化配方完成4750亩,占计划4700亩的101.1%,比去年的4820亩减70亩,减10.5%。其中施水稻3560亩,平均单产672.2公斤,比对照亩增52.2公斤,增8.4%;施玉米1190亩,平均单产444.3公斤,比对照亩增24.3公斤,增5.8%。

   7.2 微量元素肥料推广2880亩,占计划2800亩的102.9%,比去年的2410亩增470亩,增19.5%。

   7.3 补钾工程完成4060亩,占计划4000亩的101.5%,比去年的3140亩增920亩,增29.3%。

   7.4 新型肥料完成940亩,占计划900亩的104.4%,比去年的280亩增660亩,增235.7%。

   8、植保植检

   全乡共完成24200亩,占计划30500亩的79.3%。其中: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完成7900亩,占计划8500亩的92.9%;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完成850亩,占计划500亩的170%;其它作物病虫综合防治完成8820亩,占计划11500亩的76.7%;旱地化学除草完成6500亩,占计划6000亩的108.3%;家庭贮粮害虫防治完成540户,贮粮45.4万公斤。

   9、水产养殖技术推广

   全乡完成852亩,水产品产量43578公斤。其中:稻鱼工程完成42亩,平均单产54公斤,总产2268公斤;冬水田养殖完成810亩,平均单产51公斤,总产量41310公斤。

   10、农机工作

   10.1 全乡微型耕整机社会拥有量为148台。

   10.2 全乡机耕面积完成2400亩,机耙面积2300亩。

   10.3 为9户农户购买微型耕整机办理购置农机补贴9000元。

   11、甘蔗生产

   一年来,通过全乡广大干部和种植农户的共同努力下,全乡甘蔗种植完成6540亩,占计划4000亩的109%,比去年的6020亩增520亩,增8.6%。分布于3个村委会27个村小组2270户农户。其中:宿根留植5360亩;新植甘蔗完成1180亩,占计划1000亩的118%。由于去冬今春糖厂提高甘蔗收购价格,蔗农收入喜人,在中耕管理方面加大化肥、农药的投入,通过精心管理,甘蔗长势喜人。经理论测产验收统计分析,全乡甘蔗有收面积6460亩,总产量35892吨,平均单产5.6吨。

   12茶叶生产

   12.1 种植面积:全乡茶叶种植总面积51256亩。其中:投产茶叶面积30360亩;新增面积3018亩;无性系茶叶面积23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500亩;规范化种植面积19538亩。

   12.2 茶叶产量:全乡主要有加工企业1户,粗制所306户。根据对企业户和部分粗制点的调查统计,全乡全年茶叶总产量为1850吨,平均单产为60.9公斤 。其中:红茶20吨;绿茶1165吨;普洱茶600吨;名优茶65吨。 共4页,当前第2页2

   12.3 茶叶农业产值:据统计,全乡茶叶农业总产值完成5500万元,比去年的4000万元增1500万元,增长37.5%。XX年茶农人均增收1395元,比去年的1115元增280元,增长25.1%。全年茶农纯收入为2329.65万元。

   三、重点考核项目及沿线样板完成情况

   1、水稻旱育秧示范样板完成56亩,占任务50亩的112%,分布在普龙村委会普片、普弄、普龙3个村小组123户农户。稀植大田完成840亩,经验收10户的11.1亩,平均单产673.2公斤。

   2、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示范样板完成204亩,占任务200亩的102%,分布在同剪村委会的那崩、那安、同剪、江那4个村小组126户农户。经验收3个村小组9户农户的11.4亩,混栽糯稻平均单产85.84公斤,占计划指标60公斤的143%;主栽品种平均单产565.6公斤,占计划指标500公斤的113.1%。

   3、杂交玉米沿线样板完成1060亩,占任务1000亩的106%,分布在同剪村委会的同剪、江那、那弄等13个村小组498户农户。经验收1个村小组的10户农户的18.8亩,平均单产488.5公斤,占计划指标430公斤的113.6%。

   4、甘蔗高产示范样板完成650亩,占任务500亩的130%,分布在普盆、普龙2个村委会6个村小组280户农户。经理论测产验收12.4亩,平均单产为9.8吨,占计划指标9吨的108.9%。甘蔗高产沿线中心样板完成108亩,占任务100亩的108%,分布在普盆村委会中门小组45户农户。

   5、茶叶高产示范样板完成680亩,占任务500亩的136%,分布在叮当村委会的鱼塘、红兵2个村小组62户农户。经验收7户农户的10.3亩,鲜叶总产量为4614公斤,折合平均单产134.4公斤,占计划指标100公斤的134.4%。其中沿线示范样板完成360亩,占计划300亩的126.7%,分布在叮当村委会的鱼塘村小组45户农户。

   6、低产茶叶改造完成360亩,占任务300亩的120%,分布在叮当村委会的石龙、石里、叮当3个村小组96户农户。其中:沿线示范样板完成120亩,占任务100亩120%,分布在叮当村委会的叮当村小组32户农户

   7、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完成1060亩,占任务1000亩106%。其中:

   7.1 水稻示范样板完成716亩占任务700亩的102.3%,分布于2个村委会10个村小组的372户农户。经验收5个村小组10户农户的21.3亩,平均单产715.4公斤。

   7.2 玉米示范样板完成344亩,占任务300亩的114.7%,分布于 1个村委会5个村小组168户农户。经验收2个村小组10户农户的18.8亩,平均单产488.5公斤。

   8、优质油菜示范样板完成128亩,占任务100亩的128%,分布在普龙村委会的普片、普弄2个村小组74户农户。

   9、优质小麦示范样板完成320亩,占任务300亩的106.7%,分布在底圩村委会的坝干、底圩、木那等7个村小组210户农户。其中:中心样板完成119亩,占任务100亩的119%,分布在底圩村委会坝干村小组79户农户。

   四、主要工作方法和体会

   (一)争取各级领导重视是前提。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重视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涉农部门的通力协作,是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是基础。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为锲机,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根据农时季节和项目实施的需要,扎实开展小而实的现场会,传授农业实用技术。一年来,全乡共举办农业科技培训19期受训3740人次。其中:专业培训8期受训860人次;以会代训11期2880人次;召开小而实场会6场

,参加人员270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15户。印发各种技术资料2700份。设立咨询服务点1个,接待群众咨询来访7200人次。进行广播宣传3次、广告宣传8次、举办黑板报3期、出墙报3期、街天宣传26次。

   (三)深入一线搞好技术指导是关键。集中技术力量,狠抓各项农业增产技术措施的落实,深入田边地角抓好技术指导,正确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四)举办沿线示范样板是重点。立足推广搞试验示范、搞好试验示范促推广。积极深入一线办样板,突出沿线工程,抓重点、保质量、促全面,辐射大面积生产。

   (五)搞好技物配套服务是保障。立足推广搞技术配套服务,抓好配套服务促推广。全乡共调供两杂种子2.49万公斤,调进各种对口农药5000公斤,推广新型药肥金稻龙0.72吨,农膜100公斤等农用物资,为各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物资保障。

   (六)认真抓好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工作,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按照补贴实施方案执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确保粮食增产。

   (七)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队伍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底圩乡地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思想比较保守陈旧,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认识不足,接受能力低,新项目推广应用阻力大。 共4页,当前第3页3

   (二)个别沿线村寨群众科技意识低,小农经济意识强,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认识不够,投入不足,举办沿线示范样板不力,规模小,档次低,典型引路抓得不够。

   (三)项目推广经费缺乏,难以正常开展推广工作。

   (四)农技推广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涉及到千家万户,且季节性强。因本中心技术人员少,业务工作上有所力不从心,造成整体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六、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抓好XX年年的小春及冬季农业开发生产,集中技术力量努力抓好小春及冬农开发沿线样板的实施,尽一切力量,努力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二是因地制宜,积极组织调供两杂种子、储备农用化肥、尽量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明年的大春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及早制定XX年年大春生产计划,做到任务早计划、人员早安排,物资早就位、措施有保证、任务早落实。

农产品推广计划范文5

一、参与的主要科技推广工作

1、参与2003年大春粮油科技推广计划的制定及落实工作。拟定了“沧源县农业局2003年大春粮油措施安排意见”,根据行署农业局、地区农技中心要求及县农业局的安排,结合本县实际,提出推广计划建议、措施、指导思想,落实重点措施和项目样板。重点参与了啤饲大麦示范种植、优质米开发示范样板、优质高蛋白玉米样板、水稻旱育稀植样板,坝卡科技示范园建设等落实和推广工作。

2、主持沧源县农业局科技示范园的无公害的名、特、优农产品的开发示范推广工作。为技术研究组组长,引进新优技术及作物品种,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从2003年5月下旬至2003年12月,仅半年多时间,亩产值已达5450元,一季西瓜收获后,又进行再生西瓜的栽培技术探索并取得成功。其双线预留吊番茄、双线预留吊瓜吊蔓法、玉米催芽直播法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简便易行,科学实用,节约成本,其催芽直播法还具有提早成熟,提高出苗率,保证促够的基本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效果,结束了沧源县无自己种植的西瓜的历史。这种干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风险自己担的方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广作用。整理拟写了“沧源县农技站承担的科技示范大棚经营管理方案”、“保护地栽培实用技术规程”(内容涉及果蔬玉米、南瓜栽培技术、西瓜简易催芽法及多座果技术、叶面肥施用技术、无公害蔬菜粮食生产技术等)、“沧源县无公害科技示范基地宣传材料之一”、“沧源县农业局无公害科技示范园上市产品简介”等材料。

3、参与优质农产品开发、宣传及树立品牌的工作。2002年就整理“佤山之旅”、“万亩生态栘依园的开发”(招商)、“勐来香米”和“优质小饭豆”(特色产品)等材料,提供给农业信息网站作建设资料。2003年又组织征集以崖画谷系列优质米为主的多个农产品参与3月18日和4月16日在临沧地区华旭小区的放心农产品市场开幕营业展销,为扩大知名度,树立品牌,整理了崖画谷系列优质米(勐来香米、珍珠紫糯米)、小饭豆、香红辣(贺南辣)等产品简介,主持编辑了沧源县2003年的第一期《农技推广简报》、刊发了“沧源县部份地方特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宣传简介(参加临沧地区无公害农产品展销及随想)。

4、参与项目课题总结,科技推广计划完成情况,及2004年冬季农业开发的计划、方案、技术规程的整理落实工作。2003年整理的材料有:⑴“沧源县农业局2003年大春粮油科技措施安排意见”;⑵“沧源县农技站承担的科技示范园大棚经营管理方案”;⑶“保护地栽培实用技术”(玉米、南瓜、西瓜、叶肥、无公害等技术);⑷“沧源县无公害科技示范基地宣传材料之一”;⑸“沧源县农业局无公害科技示范园上市产品简介”;⑹“崖画谷系列优质米(勐来香米、珍珠紫糯米)、小饭豆、香红辣等产品简介”;⑺2003年沧源县啤饲大麦示范总结”;⑻“部分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董瑜、蔡微3月18采访参考稿);⑼“关于开展农技推广体系调查的意见”(农技简报2期);⑽“沧源县部份地方特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宣传简介”(农技简报1期);⑾“2003年沧源县生物农药试验方案”(报省农技站服务部);⑿“沧源-东航地方优质农特产品意向合作项目”;⒀“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8·30全区大春样板观摩会材料);⒁“关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的议案”;⒂“沧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事制度改革方案”;⒃“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种植业岗位设置及职责”;⒄“沧源县2004年冬季农业开发项目计划实施意见”;⒅“(2004)优质啤饲大麦开发示范样榜实施方案”;⒆“脱毒马铃薯示范样板实施方案”;⒇“脱毒马铃薯的主要栽培技术”;(21)招商引资项目“2万亩优质小饭豆种植及加工开发”、“万亩亚麻生产及佤族民间纺织工艺品开发”、“万亩天然栘依产品加工开发”;(22)“陆稻高效立体间套作栽培技术”;(23)“2003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县农技站);(24)“2003年县农技站大事记”;(25)“沧源县农业局佤山无公害科技示范园工作总结”;(26)“旱地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技术推广初见成效”等。

5、主持2003年省总站安排的生物农药试验课题,参试农药有“康绿功臣”、“绿净1号”、“赛丹”(对照)等,由于迁飞害虫多,选点困难,虽然蔬菜、茶叶各选一点施用,加之雨水季节降雨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有待2004年继续选点施药完成其试验课题。

6、主持沧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全面工作,组织进行计划制定、方案拟定、总结整理,项目实施、学习、年度考核及公益活动等工作。

7、主持编辑沧源县《农技推广简报》1-2期,对了解生产动态、交流信息及技术、更新观念、提高沧源县的广大农技人员的素质,发挥了较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深入基层的时间少,对部份项目课题的督促落实工作做得不够;多挤时间参与临时性工作及公益活动;个人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部份观念需要更新,以适应新时期生活、工作的需要。

三、下步计划和打算

1、落实2005年冬季农业开发项目及小春生产工作。

2、认真做好2005年各项农业科技推广的项目、课题及工作总结。

农产品推广计划范文6

一、全年农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及主要工作亮点

据统计按可比价测算,今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7.3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8.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3.7%,其中:农、牧、渔各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6.2亿元、4.83亿元、3.98亿元,同比增长3.9%、2.7%、6.1%;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销售、利润73.36亿元、68.73亿元、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2%、19.12%、11.76%,农家乐经营产值达到1.36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达到22.51亿元,比上年增长36%、38.96%;大田亩均产出值达到405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816元,比上年增长5.2%、13.2%,各项指标继续保持着持续、较快的增速。主要工作亮点如下:

(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有了新的发展。

1、粮食生产更趋稳定。年初以来,我们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事关“粮食保障安全”的重要政治性任务来落实,认真抓好闲置土地复耕,采取各项措施,制止减少耕地抛荒,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今年,全县早稻播种面积一举突破7万亩,达到7.39万亩,比上年增长17.86%,是近几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同时,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创新农作制度,推广稻虾轮作、稻鸭共育,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粮食作物重大病虫综合防治,深入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和“百村示范”行动,稳步推进水稻单产提升工程。全年粮食生产面积达到39.54万亩,总产量18.18万吨,比上年增长5.69%、7.19%(其中:春粮、夏粮、秋粮的生产面积分别达到2.84万亩、7.39万亩、29.27万亩),完成年度目标的106.86%、111.53%。

2、畜牧业发展更趋健康。今年,全省生猪饲养量总体有所下降,受猪源紧张等因素的影响,生猪市场价格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我县抓住有利时机,四贯齐下,一是稳步推进畜牧规模化养殖,二是切实抓好规模化牧场排泄物治理工程建设,三是调整优化畜禽养殖结构,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四是全面抓好动物疫情防控,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猪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生猪总饲养量达到54.79万头,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年内出栏36.65万头,年未存栏18.14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3.01%、0.78%,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0%左右。特种畜禽中,肉鸽养殖已成为我县畜牧养殖中的新亮点,预计年内可达50万羽,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3、特色农产品基地更具规模。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稳粮油、扩经作、强优势、补短腿”的思路,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坚持市场导向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相结合,积极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培育“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当年完成特色基地新建扩建项目18个,总投资2200多万元。山地蔬菜基地稳步推进,全县新扩建2000余亩,累计建成山地蔬菜和城郊型蔬菜基地2.79万亩,提升改造千猪场以上的生态化生猪养殖基地33个,完成生态养殖渔塘标准化建设5200多亩,累计建成淡水鱼水产养殖基地6.7万亩。县茶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县天鸿鹅业生态养殖场被命名为“浙江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

(二)实施龙头带动工程,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1、优势产业投资进一步加速。今年,全县规划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24个,计划投资3.67亿元,全年完成计划投资3.43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宏阳食品公司的蔬菜加工项目填补了我县蔬菜加工的空白,投资1.2亿元的“东方茶业科技”将成为我县又一家精深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县农业企业已引进实到外资934.75万美元、内资5200万元,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有新的起色。据统计,全县近2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销售、利润40.66亿元、38.33亿元、1.1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85%、14.53%、13.47%,农产品自营出口5075万美元,同比增长10%。

2、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支持、鼓励农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县新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是历年来创办力度最大的一年,累计达到88家,合作社社员总数达到2583人,带动农户4000余户,联接基地40余万亩;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筹建创办*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培育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3家,“千社五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正逐步成为我县农业生产经营的一支重要力量。

3、休闲农业建设进一步推进。我们顺时应势,积极引导,支持、鼓励工商业主、特色种养大户,科学、合理、适度开发利用山水资源,同时把“乡村旅游在*”作为今年我县休闲农业的推介主题,对外联合旅游、新闻等单位,广泛开展农家乐村点宣传推介,打响休闲农业品牌,并及时推出了4条有影响的“*乡村一日游”旅游线路(古越探幽、踏青怀古、山水飘香、诗书之游),对内抓好农家乐的规范和提升,先后开展“合作杯”农家特色菜、最佳接待方案评选活动,邀请专家开展经营业主培训,今年我县的村户型农家乐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县新建各类农家乐15家,累计达到67家,累计完成总投资2亿多元,预计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60万人次,创经营产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0%。

4、农业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对内加强示范培训,全面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倡导以标准创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的品牌创新意识,对外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深入开展特色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推介活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利康食品公司通过“百家连锁”,“外婆家”品牌已拓展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许多大中型城市,仅上海市场销售额度已突破3000万元,取得了较好成效。年初以来,全县农业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只,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只,市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9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4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12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只,绿源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64家企业首获“浙江省初级水产品质量信得过”称号;2只农产品分别荣获二项“浙江农业吉尼斯记录”,6只农产品获“20*年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切实抓好生产安全监管,高效率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1、深化农技推广服务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和《关于全面落实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通知》精神,率先在孙端、福全二镇开展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试点,并在全县推广,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县农业各主导产业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框架,落实首席农技推广专家10人,农技指导员30人,责任农技员106人,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400多人,建立起了责任明确、层级分明的考核管理体系。开展全程机械化推广工程,当年推广粮食生产机械150余台,全年水稻轻栽达到30余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0.13万亩,完成单季晚稻“五改”技术12万亩,秸杆还田26.5万亩,新建千亩以上农田化肥减量示范区2个;同时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培育主导产业示范村103个,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场3个;抓好现代公共植保体系建设,完成“*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筹建植保专业合作社4家,植保专业队28个;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工程,完成“绿证”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475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3149名;实施农民信箱应用推广工程,新增农民信箱用户1.1万户,培育应用示范户508户,“八个有”行政村级联络点建立率达到100%,较好地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

2、全面抓好动植物疫情防控取得了新的成绩。按照“部署严密、管理严明、处置严格、疫源严防”的“四严”要求,落实防控责任制,加强疫情监测和免疫评估,做好全面发动和外来疫源的防控。全年免疫注射家畜禽流感326.13万毫升、牲畜口蹄疫120.38万毫升,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830万头(羽)次,畜牧小区和大中型牧场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均达到100%;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点32个,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52万亩,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30万亩,农田灭鼠17.46万亩次,加拿大一枝黄花防除面积1214亩;加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建立重点养殖水域水质监测点8个,并首次推广应用家鱼出血多价疫苗,各项指标达到了省、市的控制目标。

3、深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取得了新的成果。按照省政府“811”环境污染整治和我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年完成40个治污工程,其中,省级项5个;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程,完成治理工程14个,其中:省级项目8个;抓好“新时期治水工程”农业项目治理工程,完成了规划区域内的河道渔业设施清理和河蚌养殖搬迁1230亩;同时实施水稻肥药减量控污增效工程7.1万亩次,其中:完成化肥减量增效控污示范面积2万亩次,农药减量控害示范面积5.1万亩次,在我县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4、强化农业生产安全监管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抓源头,深化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了农资监管全覆盖,深入开展“绿剑打假”系列执法行动,查处违法经营单位6家,受理和调解农业生产事故3起;抓环节,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强化违禁药物检测,广泛推广农业标准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今年新实施省级农业标准化项目4个,绿色农产品认证有了新的拓展;抓末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全年抽检蔬菜等鲜活农产品500多个批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二是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组建成立县生猪定点屠宰稽查大队,扎实推进柯桥城区白肉批发,切实抓好定点屠宰场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全县的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95%以上;三是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村镇。建成“农机安全村镇”17个,其中:省级“平安农机”示范镇1个、示范村1个,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15个,同时,与公安部门联合,对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南部山区进行重点监管检查,有效地杜绝了3人以上重大农机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主要工作和做法

20*年是党的“*”胜利召开之年,是我县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县深入实施《*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一年。全局上下紧紧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谋划全年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凝聚建设合力,营造新的发展趋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谋划全年抓落实。年初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委*二次全会(扩大)会议提出的“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主题和“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建设经验,走下去、深入基层调研,座下来、集中学习讨论的方式,紧密结合*县农业发展现状,立足新起点,谋划全年农业工作思路。一是在思路上创新。首先是突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高效、生态”的定位,谋划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建设;其次中突出服务创新,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农民培训体系、动植物疫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农业政策保障体系等六大现代农业服务保障体系。二是在工作中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虚实结合,以虚促实,既抓中心,又抓创新,既抓重点,又抓难点,既抓环节,又抓季节,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2、突出重点抓落实。确立年度14项重点工作,主要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一镇一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深入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以定点屠宰建设为抓手实施“放心肉”工程、全面抓好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抓好禽畜排泄物治理工作、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等,同时,细化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以此为重点,安排年度财政扶持资金。把14项重点工作列入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新年度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突破口,明确分工,重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