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科技技术范例6篇

低碳科技技术

低碳科技技术范文1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关键布局;温室效应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2-009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145

1 前言

近年来,一系列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导致的排放对环境的破坏愈来愈严重,“雾霾”已成为全社会热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已成为对我们共同生存地球环境保护的郑重承诺。对此,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要利用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低碳环保,而深入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技术应成为低碳环保的关键布局。

2 低碳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低碳技术按照减排机理不同分为三大类:(1)作为源头控制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2)作为过程控制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3)作为末端控制的CCUS技术。

2.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较快。经过近年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利用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水电、太阳能、风电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迅速,到2013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35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增长11.6%,约为2.78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为22.5%,比2012年年底提高0.8个百分点;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增长22.1%,约为7500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为6.1%,提高0.7个百分点;核电装机容量增长16.9%,约为1470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为1.2%,提高0.1个百分点;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增长200%,占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为0.8%,提高0.5个百分点。同时,火电装机容量占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由2012年年底的71.5%下降约2个百分点,为69.6%。

2.2 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

通过近年不断研发探索,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所包括的诸如建筑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建筑节能新技术,在先进的试验论证和科学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广泛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中,并通过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以及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等途径得以实现。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通过推广设计上更通用化、标准化的节能汽车、节能灯、节能设备以及改良的工业程序和其他相关技术,创新提出更合理的节能增效技术。

2.3 CCUS技术

相比上述两类技术,CCUS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目前国外已经制定了深入研究该项技术的发展路线和研究布局,明确了今后CCUS技术发展的研究重点和技术方向,已经相继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我国CCUS技术研发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与大规模推广应用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CCUS技术的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待实践验证,同时仍存在项目投资大、能源消耗高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来提高该项技术的成熟度。

3 CCUS技术创新研究简要分析

未来几十年化石能源仍将是人类最主要的能量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高位。CCUS技术作为一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大规模低碳减排潜力的技术,能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的能源转型,能广泛开展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技术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2011年蓝图情景预测,CCUS技术将在2050年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总量的贡献率将占19%,是仅次于改善能源效率贡献38%的第二大减排技术。

如何发展CCUS技术,应成为能源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关键布局。其技术创新突破口简要分析如下:

3.1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二氧化碳燃烧后捕集技术相对成熟,我国已在燃煤电厂开展了10万吨级的工业示范,与国际领先技术差距不大。当前,影响该技术商业化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高和项目投资大。

二氧化碳燃烧前捕集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潜力很大,国外5万吨级中试项目装置已经投运,我国6万~10万吨级中试系统的试验项目已启动。目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富氢燃气发电等关键技术。

3.2 二氧化碳输送技术

利用管道输送二氧化碳最具规模优势。据国外资料显示,商业化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已有40年以上的投运实践。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输送以陆路低温储罐运输为主,还没有商业化运营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二氧化碳源汇匹配的管道网络规划与设计优化的相关技术、大功率压缩机等管道输送关键装置、安全控制以及在线监测技术等。

3.3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

利用二氧化碳进行石油开采,国际技术已接近成熟,我国还处在工业化扩大试验阶段。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油藏工程相关设计及配套技术、关键设备等方面。

利用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国外已进行了多个现场试验,目前我国还在进行先导性试验。当前创新研究重点是研发适合我国低渗透软煤层的成井、增注及过程监控技术。

二氧化碳化工和生物利用方面,国外大规模应用已产业化。我国在二氧化碳合成共聚聚丙烯塑料、碳酸酯、能源化学品等方面已进入工业示范阶段。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规模化、低成本转化利用。

3.4 二氧化碳封存技术

二氧化碳封存,国外对陆地咸水层封存、海底咸水层封存项目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连续投运和安全监测,年均埋存量已达到100万吨。我国仅有10万吨级陆地咸水层地质封存的示范工程项目。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重点发展适合我国陆相沉积地层特点的二氧化碳长期地质封存的基础性理论、评价方法、监测预警及其相关补救对策技术等。

4 低碳环保的关键布局

中国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的26.4%,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面临着加快发展以及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的双重压力,对优化能源结构、低碳环保有着十分迫切的要求。发展CCUS技术是我国钢铁、化工、水泥等高排放领域减排温室气体的迫切需要;考虑到今后可能形成的全世界低碳产业,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是提升中国低碳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机遇。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开始制定相应法规、政策以实现在全球低碳竞争中占得先机。

2013年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开始积极推动此项工作。总体而言,我国CCUS各环节技术发展不平衡,距离规模化、低成本转化应用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的空间很大,需科技创新解决的问题很多,这就给高新技术企业带来非常难得的发展契机。积极研发低能耗、低成本、安全运营的科技创新课题摆在众企业面前。更好地发挥科技对CCUS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快速提升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助推低碳环保的关键布局。

参考文献

[1] 2013电力十大新闻.中国电力网.

[2] “十二五”国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发展专项规

低碳科技技术范文2

Abstract: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key means to realize low carbon economy, the subject of low carb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enterpris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enhanc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which is the enterprise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in view of the enterprise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wer sources.

关键词: 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动力源

Key words: low-carbon technologies innovation;low-carbon economy;source of motive power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138-02

0 引言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企业自身情况来描述,发展低碳经济就是生产消费过程中很少或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清洁能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与之相应的技术水平支撑。当下温室气体的高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各国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技术为核心发展社会经济。世界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日益变为各国对低碳技术的掌控和创新程度。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力量,已成为促使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前提和保障。如今兴起的低碳经济,对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很多国家都在竞相研发推广符合低碳要求的实用技术。能占领低碳技术的高地,就能在世界技术贸易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与贸易优势。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在当前国际局势变化不定的情况下,能否持续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最先发展好低碳技术,就有机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成为这次经济发展转型的“领头羊”。

1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工业企业是中国能源消费最大的部门,为了尽可能减少和避免高碳能源的消耗,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需从企业主体出发,激励企业自主低碳技术创新。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现状并不乐观,原因在于动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源进行分析。

1.1 企业外部动力

1.1.1 社会需要拉动 2007年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设定了“到2020年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根据国家最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1到2020年,国家对新兴能源产业累计直接增加投资额将达到5万亿,每年能增加产值1.5万亿元。在温室气体减排需求方面,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因而需要企业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来引导公民的消费和生活模式向低碳化转变。

1.1.2 政府政策导向 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政府对待技术创新的态度及其措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和进程。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低碳产业战略诱导技术创新活动。如《可再生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等极大的促进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1.1.3 科技推动 “科技将决定未来能源,科技也将创造未来能源。”徐锭明说,“对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我国应转变资源配置的战略,制订能源科技发展的战略,明确方向、目标、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发展。专家们一致认为,能源科技的创新对我国能否顺利走上低碳发展之路起到关键性作用。对科技推动低碳技术的科学认识后,国家也已制定了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因此企业开始着眼于科技,重视对企业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投入。

1.1.4 市场竞争激励 当今低碳经济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潜在威胁,迫使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投资更多的资金来研发低碳技术以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如:以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低碳船舶技术正成为韩国和日本造船业的研发重点。特别是在当前低碳经济成为热潮的背景下,这一技术将成为竞争法宝。中国大船重工集团以超前的眼光捷足先登,敏锐地捕捉到此次热潮之中所蕴含的机遇,在船舶开发设计中注入低碳概念,抢先研发低碳船,积蓄力量为大船重工集团今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是应对潜在危机的一个举措。

1.2 企业内部动力

1.2.1 减少成本,扩大利润空间 因为企业在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增加生产成本,只有低碳技术创新改进了生产工艺,才能最终抵消由政府保政策所带来的企业低碳化成本,否则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淘汰出局。特别在当今国际都在号召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出口国的低碳意识强烈,都想在低碳这具有潜力的广阔空间获得高额利润。比如西门子在石家庄的一个炼化厂改造项目。通过能源的节约,一年半就收回成本。

1.2.2 提高竞争力 随着低碳意识向生产、消费和贸易等领域的逐步渗透,低碳技术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谁最先掌握了低碳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可以在低碳转型期立于不败之地。以新能源产业来说,蓄电池是我国发展得尤为成熟的行业,但仍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突破。诸如超威电池就通过不断的技术拓展和技术创新才使整个蓄电池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以显著提高。

1.2.3 提升企业社会价值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重视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谋求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在公众的形象,力争为社会大众谋求福利,响应持续发展的号召,为子孙后代造福。如今全人类关注的焦点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以低碳技术创新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定为实现自身的这种价值而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1.2.4 获得融资渠道 随着社会整体环保意识的提高,低碳化的企业将在融资、获取政府扶持、获取供应商信赖、赢得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将大大缓解企业在进行低碳技术开发所面临的科研经费不足问题,从而降低创新开发费用,从而企业自发地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2 针对企业的动力源提出相应的策略

企业是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并且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是企业、政府、科技创新、人才、市场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来实现的。

2.1 企业采取的措施

2.1.1 制定和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战略。制定科学的低碳技术创新战略,企业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明确,紧密研究和跟踪国际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势,制定出低碳产业与产品的技术标准,超前作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

2.1.2 运用经济手段激励技术创新,通过在企业分配制度的调动来激励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人员的收入与创新成果成正比的分配形式。同时在企业产权制度上,可以让创新者以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入股获取企业的利润。

2.1.3 合理组织安排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应在企业进行,而不是在企业以外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既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缺乏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因此,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重要部门来组织协调,促成这项工作,为企业实现创新组合提供组织保证。比如,设立企业发展部、聘请低碳技术专家、设立低碳技术创新小组、同实力强大的企业组成低碳技术创新的动态联盟等。

2.1.4 培育低碳技术人才。人才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关键,企业要物力资本积累向人力资本优先积累转变,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把创新型人才放在第一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杰出人才。要充分尊重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即:创新意识强,技术创新型人才大都经历长期、大量的知识学习与积累,从事专用性程度高的工作,逐渐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自主性较强,技术创新型人才由于其工作特点和所受教育等的影响,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更珍视自身的独立性;稀缺程度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具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稳定的研究方向,精通本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面临风险高,技术创新型人才面临三重风险:创新失败的风险;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风险,人才自身贬值的风险。要建立起“三位一体”的人才激励体系。

2.2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2.2.1 政府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来降低低碳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低碳创新的收益,对重大的技术创新企业给以奖励,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方面的优惠政策,对重大的技术创新企业给以奖励,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抵免和新技术的消费抵免、政府采购、技术授权、管制等。

2.2.2 加强创新主体的集成化 对企业、NGO、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主体(企业)的积极性以及各自的最大优势来实现优势互补、减低风险。

2.2.3 实施严格的效率管制 制定更严格的产品的能耗效率标准与耗油标准,促使企业降碳。如对建筑物进行能源认证,提高新建筑物和修缮房屋的能源效率标准;推广节能产品,逐步淘汰白炽灯等,加强对已实施的措施的监管,防止能耗效率问题反弹。

2.2.4 政府在企业申请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贷款、筹措资金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考虑成立低碳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为低碳技术项目贷款提供担保、采取注入资本金参股的方式向低碳技术企业提供支持。

2.2.5 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要加强与欧盟、美国的低碳合作。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

参考文献:

[1]李荣平,刘刚海,张吉良.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建伟.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徐大丰.低碳技术选择的国际经验对我国低碳技术路线的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0(2):73-75.

低碳科技技术范文3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白皮书将低碳经济归结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出现的新一轮革命浪潮,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2、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低碳经济”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过相关研究。199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通过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空气污染物(1979―1990)和水污染物(1977―1988)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人类社会可以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行。

在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低碳经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广泛深入的对低碳经济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T?特雷福斯等学者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的减少是可能共同实现的。岛田居二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鲍键强分析了低碳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重点研究了低碳经济对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但都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人类社会可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做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并行。

二、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发展低碳技术,要求技术创新朝着节能、减排、增效的方向发展。虽然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的节能技术,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众多新领域。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普及和推广为基础,低碳技术创新是解决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首要条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

但目前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仍较紧迫。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低碳技术的创新来解决。因此,武汉市必须围绕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能源技术,发展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能源消耗,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武汉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逐步推进,武汉市逐步确立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创新队伍不断壮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科技产出不断增加,技术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武汉企业技术创新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技术投入偏向“高碳”产业,“低碳”产业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武汉市企业R&D经费投入主要聚集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四个行业。其中,电子信息行业尤为突出,2004年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8969.0万元,占全市高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36.71%;光机电一体化行业占34.99%。仅这四个行业研发经费总支出就占全市高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高达87.73%。而其他行业,如软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农业和航天航空等“低碳”行业则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经费投入量占全市高新企业比重不足2%。由此可见,武汉市企业R&D经费投入严重偏离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碳”行业,而在软件、新能源、航天航空等“低碳”行业投入严重不足。

2、民企为低碳主力,资金瓶颈阻碍低碳技术研发

融资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因素。据调查统计,目前武汉市大部分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少、难度大。武汉市各类商业性银行在挑选贷款客户的时候,都是采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方式,规避风险追求利润,都愿意向有政策保护、商誉好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多是采取抵押贷款方式。但由于很多民营企业在初创阶段没有太多的自身积累,固定资产极为有限,因此很难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共有14.48万户(包括分支机构1.22万户),投资者人数79.70万人,但获得银行贷款的仅为2万多户,其中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则更难。此外,一些民营企业即使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也和国有企业存在手续上的差异,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这些同武汉市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所需要的小额度、高频率、短周期、简过程的贷款要求有很大的差距。除商业银行外,一些政府部门向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如科技三项费的扶持、风险担保与风险投资等,也存在发放面较窄、申请难度大、资金占用周期短的问题,导致无法给更多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帮助。由于民营企业是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主力,因此民营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汉市企业对低碳技术的研发,阻碍了武汉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缺乏核心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受制于人

低碳技术包括节能、传统一次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其实质就是通过采用先进设备或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量或提高废物净化率,从而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武汉市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这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从2007年武汉企业100强的情况来看,拥有专利的企业仅有38家,拥有发明的企业有27家,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62家,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4、产学研结合欠佳,低碳技术利用缺少智力支持

武汉是一个科教大市,拥有105家各类科研机构,52所高等院校,64名两院院士,58万专业技术人员,60多万在校大学生,科教实力居全国第三。同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通信、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科技教育的发展为武汉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但武汉的科教优势在低碳技术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多数高科技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真正在第一线从事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十分有限,企业高级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缺乏,精通外语的国际型低碳技术创新人才更是紧缺。产学研严重脱离,大量科技人才游离于企业之外,无法根据市场需要有效进行低碳技术研发,而另一方面,企业由于缺乏先进的低碳技术指导,无法进行低碳产品研制,这是阻碍武汉市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武汉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1、加大“低碳”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科技投入是推动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低碳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同时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低碳产业的科技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各级政府通过建立专项基金、落实优惠政策和信贷优惠、直接补贴等方式,加大公共财政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低碳和节能减排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利用中国清洁发展基金、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的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

民营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逐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的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建立商业性和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担保服务;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门基金,对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

3、加强低碳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武汉市缺乏关键的核心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受制于人。因此,武汉市必须加强低碳核心技术的攻关,努力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此,武汉市应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强化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学、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与关键设备,大力推进工业废渣、废气、废水、垃圾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发展低碳农业技术,着实解决一批低碳领域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同时,进一步强化低碳技术知识产权意识,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全面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

4、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低碳科技技术范文4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的必然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煤炭企业要改变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格局,就要发展低碳经济。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已逐渐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成为推动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和必然方向。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就要把低碳发展做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着力点。通过发展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低碳经济”产业体系,抢先实现低成本、低风险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拉动发展,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化道路。

2.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粗放高碳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受自然地质条件、装备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对煤炭这种高碳能源进行粗放式开采和非清洁利用,企业长期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煤炭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走低碳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开采、绿色转化、清洁利用。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工业废水、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推进精细化管理,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最大限度挖掘资源潜力,促进集约经营和经济的内涵式增长,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3.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的有效手段。从当前国内外形势看,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煤炭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将依附、跟进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由单一项目建设向建设新型工业园区转变。适应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建设新型工业园区作为煤炭企业转型的重要布局方式,发挥产业集群和产业协同效应。通过核心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迅速实现发展模式的调整,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长期的资源禀赋影响所形成的“锁定效应”,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将受到“高碳”制约。

1.产业结构重型化。近年来,煤炭企业都在着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多数煤炭企业确立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以电力、煤化工、建材等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看,产业层次低,以高耗能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不够突出,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高碳化问题依旧突出。还有一部分项目规模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单位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存在相当差距,亟待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2.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先进的低碳技术做支撑。一方面由于长期资源禀赋影响形成的“锁定效应”———技术性锁定导致低碳技术起点过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尚未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研发上还未实现常规化向低碳化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对低碳技术投入不足,煤炭企业低碳发展所需要的低碳技术仍处在起步阶段。煤炭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的优惠政策支持,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制约着煤炭企业“高碳”向“低碳”迈进的步伐。

3.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低碳”的相关概念在煤炭行业仍较为陌生,低碳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煤炭行业传统的粗放式发展理念根深蒂固,近年来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对于实现行业低碳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然而“低碳”理念的缺失,依然是制约行业低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政府已经多次强调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却迟迟难有进展,缺乏低碳发展理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煤炭企业的领导、员工具备一致的低碳理念,才能够帮助企业制定低碳发展战略,才能够实现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从细微处入手,时时、处处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降低碳排放,并最终实现企业低碳发展战略目标。

三、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建议

煤炭企业应从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理念培养等多角度入手,应对低碳挑战,实现低碳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转型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煤炭企业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速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战略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资源型、原材料型、粗放型、高耗型、污染型、低效型、传统型、低端化产业结构,向深加工型、循环型、集约型、清洁型、高效型、低碳型、现代型、高端化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要用信息化、自动化、节能减排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能,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即能源利用效率高、排放低、污染少的产业及应用前景广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节能建筑、服务业和新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2.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构建转型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的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源泉和动力。加大低碳科技投入。煤炭企业应不断提高相关科技资金投入,加大低碳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发挥科技攻关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建立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积极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高效集约化开采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积极加强低碳技术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先进技术,围绕重点产业开发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注重开发、示范和推广一批对低碳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争取在煤炭低碳化处理、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转型发展中成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领跑者。

低碳科技技术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实施路径;技术创新;政策工具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91-02

一、低碳经济模式内涵与特点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

二、技术创新视角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探讨

“科技将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将创造未来能源”。从科技角度讲,我们在重新认识自然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要重视资源生产率革命,一方面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领域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只有将资源生产率置于技术发展的中心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才有可能减少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真正实现科学发展[2]。

从技术超越的角度来实现低碳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开发新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技术:

1.替代、再利用或减量化技术。所谓替代技术就是指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再利用技术就是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减量化技术指在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

2.资源化或能源化技术。资源化技术就是通过对重要元素的循环代谢分析,将在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能源化技术可分为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和新能源利用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有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氢能、风能利用新技术等,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即开发节能新技术。

3.制造、建筑、生物、化学和材料领域开发绿色或节能技术。例如,开发“绿色再制造技术”,既通过对报废产品进行修复、改装、改进或改型以及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使其保持、恢复可用状态或加以重新利用;开发“节能、环保建筑技术”,即控制建筑物的体型系数节能设计技术,采用各种高效保温的节能技术,加强冷桥部位的保温构造设计,设置“温度阻尼区”技术等;开发“生物炼制技术”,即用生物质来生产能源和各种化工产品与生物材料、生物质制氢技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利用热物理化学方法制取氢气,另一类是利用生物转化途径转换制氢,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实行“绿色化学技术”,绿色化学技术中最理想的是采用“原子经济”反应,即原料分子中的每一原子都转化成产品,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产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新材料技术被誉为“高技术的基础”,是介于基础科技与应用科技之间的应用性基础技术。

4.绿色消费技术。绿色消费技术主要是指在生活消费领域中,对公众性资源进行综合循环利用的技术,对生活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处置及再利用,尽可能不造成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

中国还应重点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以期在低碳经济上占领技术制高点。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等[3]。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阐释与政策工具设想

现有的产业经济学目前产业经济学中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有以下五类,下面做简单探讨。

1.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市场难以完全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充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从而出现市场失灵。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就必须借助政府干预来完成。现代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不能解决的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问题也需要政府出面化解。政府干预经济领域的扩大,既说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对政府管理效率有了较高的要求。经济学理论以外部性和公共品性质来解释能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经常采用的是政府管制、税收、补贴、碳基金等手段。政府管制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产品能耗效率标准逐步淘汰现存的高碳产品,并对进口贸易商品确定并认定其能耗标准;碳排放税就是政府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种;碳税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是目前普遍看好的政策工具之一,有望成为撬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低碳经济的杠杆;补贴又称为“反税收”工具,其作用与税收的负激励作用相反,是起到正向激励的效用,诸如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补贴等等;碳基金就是通过设立基金来促进碳排放和促使开发商采用低碳技术,例如中国目前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以支持低碳发展的资金需要[4]。

2.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这一观点认为,在处理外部性问题时,市场失灵与产权紧密相连,效果最优化的实现依赖产权的分配与界定。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交易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有效率的污染控制手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3.基于信息不对称、委托―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是指为了克服能源节约与碳减排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和复杂的委托―问题,依据激励相容机制理论设计的政策工具,包括自愿协议、标签计划等具体措施,用以激励厂商和消费者主动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自愿协议主要指发达国家一些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烈的企业,通过自愿承诺减少碳排放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以实现减少政府管制的目的。标签计划、ISO14000认证等均属于激励信息公开的政策工具。企业通过这些认证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起自身“碳中性”和“碳生态足迹为零”的良好“低碳”形象。

4.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凯恩斯将不确定性牢牢地置于经济各阶段的中心,并指出“不确定性的预期”在消费、投资及货币政策三大规律中起着决定作用。在低碳经济政策工具研究上,对于不确定性碳排放和企业责任测度,成为低碳政策工具的重要内容。

5.基于生态工业学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生态工业学通过把生态学、经济学和工业组织理论联系在一起,研究工业系统的能源物质流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低碳经济发端于生态经济,将范围从生产延伸到消费领域,以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管理替代末端治理的模式。这类政策工具主要倡导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能源环境和发展政策的关注焦点。2009年5月,科技部社发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成立了低碳科技示范专家组,提出了《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工作方案》。据此方案,科技部将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进行试点和示范,建设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开展技术推动和完善推广,通过可复制的模式探索,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5]。

实现低碳经济,还包括一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

总的来说,通过技术创新手段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根本途径。要求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中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要求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中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从政府政策规制上讲,采用经济、立法和行政等政策手段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效机制。近期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以及实现碳税、碳金融等手段;中远期(如2030年)利用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Paper.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Feb,2003.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5-20.

[3]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低碳科技技术范文6

内容摘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已严重影响了低碳经济的推广。本文通过介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结合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面临的挑战,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角度提出了在不影响经济发展前提下的应对策略。即建立基于技术预见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利用低碳技术实现产品低碳化,树立企业低碳环保形象;倡导新生活方式,引导低碳消费。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消费结构 技术预见

世界性的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被广泛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改变全球经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

当前,我国还未完全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面对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关注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发展现状,研究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3.86亿吨煤当量上升至2009年的31.0亿吨煤当量,年均增长9.36%。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能源需求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增加。以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其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等特征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能源消费结构上,2000-2009年,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与核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平均约为68.26%、21.18%、2.93% 和7.66% ;同期发达国家约为26%、40%、24%和10%。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优质能源消费比例低,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不合理能源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这对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来说,是压力,更是挑战。

(一)传统能源结构调整受限

在给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受到功能与成本的约束,能源替代受到资源禀赋的约束。长期以来,“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以电力行业为例,水电只占总量的20%左右,火电则达到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近几年能源消费结构中,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能耗偏高

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仍然停留在“1∶5∶4”的状态,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工业内部结构方面,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实现了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

由于当前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地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三)现有产业进程中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我国的经济成果与资源投入相关性弱化,由于处在工业化粗放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构成和管理均较落后,加之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能耗水平长期居高不下。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能否通过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以控制碳排放量成为我国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四)低碳技术水平的约束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我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到目前为止,虽然很多学者认为投资低碳技术的成本是有限的,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压力还是较大,它们面临着二氧化碳减排和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的多重压力。

(五)国际舆论的压力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呼声强烈。国际上的流行观点认为,要实现公约提出的“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的最终目标,要以我国实施大量减排为先决条件,我国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据此可见,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形势严峻而紧迫,在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的形势下,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已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来看,低碳技术源于低碳经济,但从本质上来看,正是低碳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才导致了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只有充分发展低碳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挑战。为此,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建立基于技术预见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世界各国对“技术预见”尚无统一定义。有关技术预见的最初定义来自于英国Sussex大学斯普鲁研究所(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SP-RU)的Ben R.Martin教授:“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从中可以看出,其中的“技术”已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与科学、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的“大科技”意义上的技术;其中“预见”的内涵是科学预期未来、理性选择未来、主动重塑未来。

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与科学预期,在低碳创新目标、方向、内容等层面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选择和指引将出现的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贡献的通用技术,技术预见能为低碳创新发展指明方向,实现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制度创新的有效互动,是制订和实施国家或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战略、识别低碳技术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基础。因此,针对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有必要建立如图1所示的基于技术预见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根据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探寻经济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本源,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实施形式,合理配置国家低碳科技资源,健全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通过技术预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及时研发低碳创新关键技术,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低碳技术实现产品低碳化并树立企业低碳环保形象

对于企业来说,应加快低碳技术中心的建设,对企业的科技人员进行低碳技术教育,拓宽和更新低碳知识构成,通过技术预见,实行以低碳创新为中心、以低碳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低碳创新能力为要求的组建方式,及时开发并应用低碳技术,合理优化企业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耗水平,使企业产品低碳化。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冲破部分国家设置的低碳贸易壁垒,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企业产品营销方面,应建立以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作为中心的营销手段,用市场拉动的办法促进企业把低碳技术和环保意识融入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和回收利用等环节当中,及时向顾客传递有关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低碳化购买方式,培养低碳消费理念,构建企业低碳环保形象。

(三)倡导新生活方式并引导低碳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无疑应该重视低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但是公众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至关重要。低碳经济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觉悟、对减排的认识、科学的态度。目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很弱,环保观念属于新观念,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绿色觉悟,增强环保意识任重道远。

有专家认为,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我国有望在2020年将能源消费总量减少15%以上。因此,有必要强化宣传工作,吸引公众参与,培养公众的低碳消费意识。大力倡导构建“低碳经济社会”,倡导公众使用纸袋或环保布袋,城市高楼尽量采用自动光源和“水空调”等温控设备。通过教育有助于提升群众彼此之间以及对企业的监督意识,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推广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环境合作的要求。根据英国《斯特恩报告》得出的结论:及早开展相关行动在经济上是占优势的。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忽视将会有损于经济的增长,如不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措施,未来几十年可能会出现有损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风险。行动越早开展,经济花费就会越少,困难也就越少。因此,我国要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Ockwell, D.G,Watson, J, MacKerron, G,Pal, P,Yamin, F. Key policy considerations for facilitating low carbon technology transfe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J]. Energy Policy, 2008(11)

2.Wilson, I. Technology foresight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sight and Innovation Policy, 2004(3-4)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科学出版社,2009

4.马明,代涛,安新颖.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5)

5.郎春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的低碳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