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发展报告范例6篇

养老服务发展报告

养老服务发展报告范文1

——人口老龄化趋势逐年增加。我县辖9个乡镇,94个行政(社区),全县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22139人(其中80周岁以上老人有3367人,90周岁以上有217人,100周岁以上有21人)。占全县总人口12.79%,我县已完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超过国际60岁以上占10%的规定),预计“十三五”末老龄化将达16%以上。

——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初步改善。近年来,我县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和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共建有敬老院40个,床位593张。其中,县级福利院1个,床位120张;乡镇敬老院7个,床位164张;村级五保村32个,床位309张,现实际入住五保老人369人,入住率为67%,集中供养率为37.3%。我县从经费落实、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养老服务机构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老年人福祉得到明显提高。2012年我县出台高龄补贴政策,对80岁以上100岁以下的高龄老人进行生活补贴,每月补贴费为80和120元,对100-109岁的长寿老人,每月补助费为500元,110-119岁长寿老人每月补助费为1000元。每年重阳节、春节都对长寿老人进行慰问,并发放300-500元的慰问金。

——老年服务日常工作逐步强化。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____自治区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助老、爱老的良好氛围。通过发放老年证,让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全县还建立了36个农村基层老年人协会,为他们提供健康娱乐活动和场所,促进了老人的身心健康,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县养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与人口老龄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社会认识程度不够,存在养老误区。目前,我县养老服务机构入住主要是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全县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绝大多数老人尚未形成选择机构养老或社区生活照料的自觉意识,因此入住率不高。

——养老服务供需结构不合理。从我县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情况看,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30张,达不到区政府的目标要求。由于资金缺乏,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功能不完善,服务设施功能不配套、服务质量不均衡。目前,全县还没有一所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机构,大部分乡镇、村没有老年活动场所,现有老年活动室大多与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等场所一室多用。从需求情况看,因老龄化发展迅速,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却日益弱化,老人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我县目前的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还很突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单一。目前,我县社区养老服务还没有启动,服务网络结构单一,服务设施不完善,不规范,仅仅限于生活服务和日常照料,在饮食、卫生、医疗方面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只靠社会养老机构一只“手”要做好养老服务这块工作难度还很大。全县还没有一家民办养老机构,很难使社会化养老业有快速的发展。

——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 。我县各乡镇养老院、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都是临聘人员,专业化水平比较偏低,服务人员均未取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缺少真正了解老年人有效需求的人才,不能很好地为老年人在医疗、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方面服务。

——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县的养老保险工作虽然在积极推进,但还没有很好的与五保供养、城乡低保等制度有效衔接、配套。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体系也还不完善,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没有有效开展,老年人健康档案尚未建立,老年服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按照区政府要求:今后的重点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而我县目前还没有一家正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文化娱乐场地严重不足,设施不够健全,资金普遍缺乏,影响了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

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又是一个急剧快速老龄化的国家。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2.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19.3%。而我县目前60岁以上老人达12.79%,到2020年将达到16.49%。针对我县养老服务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力营造社会养老的浓厚氛围。一是成立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

办公室。统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总结经验等工作,充分发挥我县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的大好时机,结合巴马国际长寿旅游圈大开发的机遇,适时制定我县养老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把__大桥头一带和__打造成__长寿养生基地),制定老龄工作考评机制,将老龄工作纳入县直各单位和各乡镇的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年终考评体系。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发展养老服务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宣传活动,与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营造社会养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二)整体制定养老专业规划,把__和__天湖列入养老养生渡假区。

(三)完善相关政策,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加大社会筹集和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社会组织、民间组织进行社会养老服务。一是推进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利用我县生态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建设为契机,采取新建、改扩建、购置等方式,在城区建一所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委托各类专业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负责运营管理。要加大对农村敬老院的改造力度,整合现有学校、医院等资源,努力将农村敬老院改造成功能、设施完善的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利用国有资源兴办的农村敬老院,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在满足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老人和低收入高龄、失能老人服务需求的同时,面向全体老年人,开展延伸、有偿服务、上门服务等,也可以借鉴“幸福大院”“互助幸福院”等模式,倡导邻里互助、老年人之间互助。二是大力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通过土地指标倾斜、税费优惠、资金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慈善机构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

(四)健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引导和支持建立以企业、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简单就医、水电维修、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养老服务发展报告范文2

首先,从两个层面为信息产业培育新的市场空间。在实施好“家电下乡”、“宽带下乡”和“信息下乡”措施,开发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市场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信息消费”这一新型消费领域的拓展,拉响了3G进一步拉动信息消费的号角。

其次,在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发展中,突出了信息网络产业的引擎作用。这样明确的指令,必将推动信息网络产业包括3G、LTE、4G、宽带、下一代网络等迎来一轮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其实,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化融合等,必然需要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基于三网融合的众多产品技术已经开发完成,相关新兴业务模式也已经成熟,只要体制机制真正突破,最近3年必将实现井喷式发展。物联网的发展则需要走出概念炒作和过多的务虚讨论,应该尽快开发出适用的技术方案,探索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

第三,向服务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之一。报告中强调了信息产业对于拓展新型服务领域的重要意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并特别指出,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可见中小企业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服务领域之一。

第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升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意味着,电子商务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超过3.5万亿元,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不过,在中国,网购目前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更巨大的增长潜力有待开发。

第五,两化融合等将促使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层次。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背景下,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信息产业的技术开发、应用拓展以及营销模式都将出现新的跨越。此外,在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方面,在家庭服务、社区服务方面,在支撑国内企业“走出去”方面,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信息产业都将更广泛地渗透和融合。

“两会”凸显E时代特色

■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 吴胜武

今年“两会”体现出了鲜明的E时代特色,这是跟往年不一样的。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传播方式在会场内外的广泛应用,使全国两会更加开放透明;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行使职权、参政议政,凭借电子技术的发展更为便利; 新科技的应用也拉近了代表委员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拓宽了代表委员收集民意的途径,不仅总理在“两会”召开前在线与网民交流,甚至一些网上的讨论也都能够通过两会反映出来。这些都传递出网络问政的新风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给会议本身,以及中国的政治协商特色带来了很大变化。这次两会民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这种提高有很大的功劳是来自于互联网,取决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在“两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了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总理在报告中,多次提及“信息”这个词,一共有10个地方。例如发展物联网,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用好网络、利用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接受群众监督等,这都反映出在政府工作和思考的过程中,信息化与信息产业都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特别是目前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新技术发展条件下一些社会形态的变化,都使得我们的高层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怎么样在这种泛在网络的条件下、更好地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和服务群众的体系建设。

此外,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别提到了新能源、新材料、网络信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提出,“两化融合”要所有为,有所不为,要找准切入口。这个切入口,就是“需求拉动、技术保障”。一方面,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信息素质的提高,人们的信息化需求也会越来越广; 另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提供了保障,像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等都反映了这样的主题。

很多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都是结合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而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认为下一步,首先要加大信息消费; 其次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化手段的支撑; 第三是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将信息化从城市渗透到农村; 第四是打造我们自己的产业链,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人心,“E时代,U社会”的愿景已经不远了。

“公平正义”考验政府责任

■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电子政务专家 汪玉凯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列为2010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这是前所未有的,它显示了政府推进自身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在我看来,报告的亮点有4个: 一是强调公平正义。收入分配不公已经在社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反应,强调公平正义彰显了政府责任; 二是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随着网络的崛起,民意表达已经形成一股汹涌的民主力量,政府正在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 三是加大反腐败力度。报告中提到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等措施,显示了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 四是强调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健全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将落脚到政府本身。

总理在闭幕式后的答记者问中提到:“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如何做到“公平正义”,则将直接考验政府责任。从电子政务角度,政府将面临两个转型。

一是建立服务型政府。10年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成绩显著,电子政务工作的重心转为“应用”,进入到一个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应用深化期。因此,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趋势。

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可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而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模式可以利用网络,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此外,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还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公共服务管理的提供过程进行监控,而对过程的监控也就是对行使公共权力的监控。

二是网络民主考验政府公开。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民主体制中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架构,尽管网络使网民的自由表达与公众参与成为可能,也使得以网络为媒介的“政府-民间”互动模式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元素,但是,真正打通网络民主“最后一公里”,仍然要靠制度的建立。这种制度建立正考验着政府对信息公开的责任。从容、理性地面对网络民主,加强信息公开,成为每一级政府不可逃避的责任。

社保服务到乡村 农民“老有所养”

■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社保信息化专家 王东岩

2009年,我国继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步伐,普遍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出台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在技术层面的支撑不存在问题。未来,只要原则确定了,各地就具体的步骤和流程进行协商就可以解决。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老有所养”的梦想变为现实。去年,全国320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将开始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养老保险。

“金保工程”一期7年,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将数据集中贯彻始终。在此基础上,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虽然是“平地起高楼”,却有着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参照实行,数据向省级集中,最低也可以实现市级数据集中。

相较于“数据向上集中”的齐步走,“服务向下延伸”则个性化色彩浓厚。如何真正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对新农保的最大考验。首先是将服务延伸到乡、镇,甚至是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科学地设立服务网点,实现《国务院关于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范围,将从去年的10%的县扩大到23%的县。新农保最主要的投入不在数据中心,而在信息“入口”,硬件上需要终端和网络,技术上需要人员。这一点应该充分发挥各地的“劳动保障工作站”、“就业工作站”等已建服务机构的作用,这些“工作站”当初主要的功能,是农民工在跨地区流动中的信息支持,现在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以及将全国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前者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政策缺失,这些集体企业的退休职工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领城镇低保; 后者指未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的工伤人员。积极将其纳入工伤保险统筹,使社会保障荫蔽到“老工伤”人员,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切实困难,推动社会和谐。

这两个问题都是存在多年的老大难,如今政府主动买单,这也是注重民生、关怀弱势群体的一种体现。同养老金的转移接续一样,这些问题的在技术层面的支撑早就没有问题了,只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流程,应该很快就可以解决。

卫生信息共享 医疗费用下降

■ 原301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医疗信息化专家 任连仲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医疗卫生做出了更为积极和具体的政策指导,重点是进行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改革和扩大医疗卫生制度的覆盖率,惠及于民,这与正在进行的医改相呼应。要将政策落实,信息技术是实现医疗资源均衡、监控财政投入是否到位的必要支持手段。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医疗卫生的政策有两方面:

第一,加大政府投入。今年,财政支持会在两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直接投钱给新农合与医保。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可见,政府是要花真功夫来扩大医疗卫生的覆盖面; 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支出,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院的公益性改革也是医改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这只能由政府加大补偿。

第二,医疗资源的均衡化。首先,报告提出,2010年,在政府举办的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就是要减少流通环节,让药价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其次,报告里提出开展社区首诊试点,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实质就是将医疗资源均衡化,使得病历、检查检验结果能够在不同级别的医院间流转。

在政策指导下,信息化是实施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在医改方案中已经提出,信息化是支柱之一。我认为,重点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网络系统,实现卫生信息系统的共享。一旦共享系统建立,医疗档案就能够在不同医院间相互调阅,而这也是医改方案中的重点。共享系统能带来三大好处:

首先,减少重复检查检验。我调查过很多医院,发现在中高层医院进行检验检查的费用,占个人就医费用的26%~28%,如果有了共享系统,医疗费用就能减免8%,这是相当可观的数据。

其次,有了共享系统,可进行网上挂号、互相转诊,不仅降低医疗费用,也方便了老百姓。

最后,实现监控。在医改方案中,“监控”两字出现了28次,可见其重要地位。通过共享网络,可辅助落实基本医药制度和药品的统一采购。此外,监控更大的作用在于管理巨大财政的投入――国家8500亿元的财政投入是否到位,是否有效利用――在实用共享的网络系统里,数据可以直接通往高层,数据质量和真实性都得到保证。

物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空间更大

■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道亮

我看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有点“失望”。因为报告中,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外,连一句“农村信息化”都没提到。

其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三农”的环节并不少,从财政支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服务业、继续加大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到统筹城乡发展等均有涉及。在这些环节中,处处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的作用和服务,例如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监控、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农民培训,信息化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惟独没有提到这些应用所需要的手段,这说明农村信息化还是没有破题!即使是“家电下乡”,也不是纯粹为了农村信息化而来,而更多是从振兴民族工业的出发点来考虑。

信息化相当于空气一样,它并不值钱,但一旦人离开空气就无法生存。信息化在农村的作用也是如此,从最初的信息服务站、村村通、到“电脑下乡”,虽然农村信息化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好几年,但是目前很多人都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次。

面对这样的局势,今年的农村信息化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年农村信息化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呼吁政府和社会对农村信息化加强重视,二是改变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

养老服务发展报告范文3

办报最重要的是定位,定位最关键的是贴近目标读者群。近年来,在报业竞相实施品牌战略的热潮中,上海老年报量体裁衣,制定和实施了以“质量为上,发行为先”的品牌战略,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坚持为老年人服务、为老龄工作者服务、为老龄事业服务的办报宗旨

1.扩大目标群体,把握宗旨定位

按照国内的划分标准,60岁以上的人群是老年人。因此,目前老年报的读者定位非常明确,即上海300多万的老年人口就是我们的目标群体,而非仅限于老干部。我们以这一群体为主要对象,强化读者本位导向意识,始终坚持为老年人服务、为老龄工作者服务、为老龄事业服务,使之真正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2.围绕“老”字做文章,坚守内容定位

读者意识是贯穿报纸工作各个环节的主线。老年报应该有怎样的读者意识,是否办成一张面向老年人的综合性报纸呢?近年来,上海老年报在内容安排及报道重点上始终坚持办报宗旨,紧紧围绕“老”字做文章。由于是周三报,新闻资讯获取渠道非常有限,在新闻时效性方面远远滞后于电视、网络和大报。所以,与其面面俱到,跟着炒冷饭,还不如把版面留出来刊登一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医疗养生、法律维权、旅游休闲、文史科普等,这样才会更受欢迎。

走自己的路,咬定“质量”不放松

我们认为,不管是新媒体还是老媒体,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并希望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因此必须要有好的内容,有技术保障,还要有新的技巧来吸引读者,与他们贴得更近。

1.坚持开好编前会,确保新闻选题质量

近年来,我们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质量为上”的办报理念,坚持开好每周一次的编前会,对每一个选题都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策划,并坚持选题质量,使头版新闻保持了贴近老年人生活的特点和风格,无论新闻性和可读性都有进一步提高。

策划和选题是报纸竞争的灵魂,读者对新闻事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开掘新闻资源,研究大局、大势,大胆接触和报道现实问题,把新闻素材做深、做透。如我们对一些受关注的老龄话题,善于从信息中挖掘新闻,通过增加背景材料,运用多种报道形式,化平面为立体,使新闻丰满起来,先后刊发了“居家养老、养老保障、机构养老等牵动百姓神经”的报道;针对社会上出现敬老卡转让买卖的现象,发表了“敬老卡应该给谁用?”的文章;针对老龄事业尚未成熟的现状,提出了“培养老年用品市场尚需政策牵线”、“老龄产业万亿‘蛋糕’期待有志者分享”等问题;针对中老年再婚及新空巢家庭等社会问题,提出了“中老年再婚问题亟待社会关注”、“‘新空巢家庭’心理问题困扰中年父母”等问题。我们始终把维护老年权益作为维系读者的纽带,对老年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如“谨防遗产税惹出的风波”、“老年护理的重点需从医院转向社区”、“别让以房养老带来幸福的烦恼”、“为精神赡养立法刻不容缓”等,受到了广大老年读者的肯定,引起社会反响。2007年~2009年的三年间,本报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早新闻摘播的头版新闻达198篇,年平均摘播率达42.3%。

没有好新闻就没有冲击力,就不能抓住读者;而没有文化生活服务内容,就没有报纸特色,就不能留住读者。在做好新闻版面的同时,我们在专副刊的原创性和可读性上下功夫,着力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招牌副刊。

本报的专副刊历来是报纸的重要看点,养生、医疗、文史版是读者关注的焦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读者对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有关健康的新知识、新科技、新信息,都是他们十分关注的。于是我们强化健康话题,加大报道力度,还设立专门版面,听老年人聊家务事、儿女情,在交流感应中松弛神经、调剂身心。红枫、文化生活等专副刊版面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三年来,专副刊的文章被其他报刊转载达400多篇,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板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报刊管理》对此做了专题介绍。

2.强化“专、深、透”,实施采编分离

目前,专业报及小报大多实行的是采编合一的运作模式,老年报也不例外。这虽然能够降低人力成本,但与品牌战略的实施、报纸市场化运作是不相适应的。自己采,自己写;写什么,发什么,客观上造成记者编辑热衷于跑会议新闻;另一方面,编辑常常处于无米之炊的状态,编辑既不编,也不辑,填满版面就算完事,报纸的新闻含金量低。

因此,我们在新闻采编部推行了采编分离的运作模式,并对发稿字数、见报篇数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可促使记者专心采写稿件,不断提高采写水平,逐步形成独特的采写风格。编辑的工作重点转向观点提升,加强策划,加大信息量,将所有的思考和理念体现在版面上,把整张报纸的风格统一起来。由于时间上有保证,记者在“专”字上下功夫,在“深”字上做文章,在“透”字上显功力,在同质化竞争态势下脱颖而出。而编辑则可以好中选优,精心编辑,尽量满足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并以与众不同的新闻视角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逐步确立报纸在老年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权。

3.做专家型记者,凸显差别化优势

由于上海已进入老龄社会,媒体对老龄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综合类、都市类报刊刊发的老龄新闻比重加大。面对双重挤压,我们认为竞争对手正是自己,在竞争中取胜须苦练内功。要确立独树一帜的品牌地位,就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报纸须有可读性、必读性,这不仅指独家题材独家报道,更是指独特思维、独特感受、独特角度、独特语言、独特处理。我们鼓励记者向专家型方向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是老龄媒体的专业记者,又是老龄问题的专家,从而凸显对象报(专业报)的差异化优势。

比如,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问题,很多报纸把责任推向政府、推向社会。而我们则认为,这些年政府出台的惠老政策很多,各级老龄部门对老年人的结对关爱工作很重视。由于出现意外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向政府、推向社会。所以,我们刊登了《有一种责任叫亲情》的文章,明确指出,子女是家庭的第一责任人,社会关爱取代不了亲情关爱。针对一些老年人对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相关企业推出的惠老政策时有质疑,如希望将现行的敬老卡使用方式改为发放交通补贴的形式,我们刊发了《惠老举措不应视为政策性补贴》的文章,得到老龄工作者的充分肯定,也受到读者好评。所以,对象报的记者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的记者,才能准确地解读政策,才能为助推和谐社会发挥老龄媒体应有的作用。

经营定位:两条腿走路,确保可持续发展

1.薄报精做,提高自费订阅率

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国内报纸为迎合厚报时代的发展趋势,纷纷扩版、加厚,以期获得发行市场的份额和广告市场的份额。

其实报纸发行量并非取决于报纸的厚薄,而在于报纸的内容与质量。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报纸在传媒产业的比重下降,广告收入的增幅远低于新媒体的广告增长。因此,如继续依靠广告为主支撑,报纸财务运作的状况风险将会越来越大,很难实现报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上海老年报所处的经营环境,我们坚持薄报精做,在稳定集订份额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费订阅增长率。上海老年报的发行量已连续四年达到平均9%以上的增幅,且基本上都是自费订阅。当然,随着读者结构的变化,报社的发展方式也会作出相应的改变。

2.培养读者的忠诚度,推进报纸市场化运作

目前,众多媒体均实行“广告+活动+促销”三位一体的品牌传播战略,且实战效果良好。我们老年报的品牌传播方式采用了“服务+策划”,首先,确立为老服务理念,坚持办报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老年报是老年人自己的报纸的品牌形象,不断提高目标读者群对老年报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其次,利用媒体信息资源优势以及在涉老部门的人脉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和策划涉老部门、企业或社会组织为老年人举办的各种健康养生、旅游休闲、法律咨询等活动,通过有机互动,使媒体融入老龄事业发展服务链,在服务中加大媒体的推广力度,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向读者传递报纸的品牌理念,实现扩大报纸自费订阅量的目标。

在各种活动中,我们着力让老年读者表达对美好的晚年生活的感受,给人以温馨、勇气和希望。比如,去年我们与市老年基金会联合举办“光辉的足迹”征文活动,与市老龄工作部门联合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区县老龄工作巡礼”活动,历时两个多月,记者深入19个区县采访,精心撰稿,得到了各区县的充分肯定。针对“老三届”已逐渐进入退休行列的情况,为了培育本报潜在的读者,我们举办了“老三届的故事”征文,向中老年读者发出约稿邀请,为读者提供交流的机会、讲话的地方,以相近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来引起共鸣。这些活动非常成功,为报纸的推广、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强化了报纸记者、编辑的服务意识,加深了与区县老龄委之间的沟通,为报纸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3.控制广告总量,维护读者利益

养老服务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财政可持续性 政府财务报告 财政可持续性报表

一、引言

目前世界范围内各国财政的可持续性正面临着挑战。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了关于《财政未来、公共部门预算改革及其效果》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指出各国正面临着长期财政挑战,包括由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养老金、医疗以及其他服务支出的增加、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导致的风险及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项目中包含的或有负债成本以及更换陈旧基础设施的需求等不同因素引致的财政风险。同年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IPSASB)的征询意见稿——《公共财政长期可持续性报告》也指出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众多因素包括人口结构变化、科技进步引起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由于人口老龄化引起医疗、养老支出的增加等等,给各国政府财政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在2011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约翰·利普斯基在《财政政策与结构性财政挑战》中指出,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均面临着财政挑战。尽管财政挑战不尽相同,但就中长期而言,新兴经济体的政府支出仍可能会提高。许多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支持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在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保持财政长期可持续性是各新兴经济体面临的主要挑战。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一份《财政监督报告》指出,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之下,大多数经济实体面临着艰难的财政状况,财政可持续性面临着很高风险。同时,IMF强调,由于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医疗保健等方面支出上升,在更长时期内,各国的财政持续性将面临着巨大挑战。可见,财政可持续性已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所关注的问题,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已扩展到了发达国家,成为各国政府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国外财政可持续性评价实践

(一)澳大利亚的代际公告 澳大利亚政府的财务状况一直良好,但是考虑到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养老金、医疗支出增加,以及技术进步促使公众需求增加等因素将可能给政府财政带来重大压力,澳大利亚财政部按照《预算真实法案》(Charter of Budget Honesty Act)要求,自2002年开始,每5年一次《代际公告》(Intergenerational Report),预测期间40年。《代际公告》作为澳大利亚政府预算文件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评价未来40年内政府财政政策的长期持续性。该报告根据当前的政策,人口预测和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政府未来40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由于澳大利亚政府支出的一半以上用于医疗、社会保障和教育等与人口因素、经济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相关的政府项目,因此,在财政支出的预测中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口变动因素相关的支出项目,如医疗、社会保障和教育,并分别构建预测模型;另一类支出与人口变动因素无关,按照GDP的稳定比例预测。

(二)新西兰的长期财政状况报告 2004年,新西兰《公共财政法案》(Public Finance Act),要求财政部至少每4年编制一份关于新西兰长期财政状况的报告,预测未来40年的前景。2006年新西兰财政部正式了第一份《新西兰长期财政状况》(New Zealand’ Long-term Fiscal Position)。财政部该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财政信息的质量与深度,了解政府收支决策的长期影响并有助于政府在未来几十年内作出合理的财政决策。《新西兰长期财政状况》从分析新西兰未来人口规模、结构和未来经济规模假设入手,通过对历史趋势和当前政策的判断,预测政府的重要支出和收入项目。具体而言,该报告的预测采用了新西兰已有的长期财政模型(Long-term Fiscal Model)。长期财政模型采用“三步法”,首先根据人口统计预测未来人口规模与结构;其次,根据人口预测数据,进行GDP预测;最后,对政府财政收入、支出进行预测。财政收入按照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分别预测。财政支出按照与人口因素是否有直接、明确的关系分为四大重要支出项目(医疗、教育、养老金和其他福利)和其他支出项目分别预测。医疗支出根据人口因素、经济增长以及其他增长因素等进行预测;教育支出的预测依据人口基数变化、通货膨胀和教师学生比率增长等因素;养老金支出主要根据退休人数增加、人口寿命增长、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测;其他福利支出是指除养老金之外的社会福利支出,主要包括失业福利、基本生活福利、疾病福利、残疾福利,这些福利支出主要由接受福利的人数所决定。该报告对税收收入和上述四项支出分别构建预测模型,进行长期预测。

(三)英国长期公共财政报告 英国财政部遵循《财政稳定法案》(Code of Fiscal Stability)的要求,从2002年开始每年均要《长期公共财政报告》(Long-term Public Finance Report),分析长期发展及其对公共财政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政府管理公共财政,实现其财政目标。2009的《长期公共财政报告-财政持续性分析》认为:财政持续性主要取决于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主要由生产率增长和劳动力规模变化决定,生产率增长取决于未来的创新,这种创新由全球化和技术变化支撑。劳动力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人口变化。与以前年度的该报告相比有两点改进之处:一是对财政收支中受到长期挑战影响巨大的项目进行重点预测,二是包含了对英国政府面临的长期财政挑战、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和财政长期预测影响的扩展性讨论。《长期公共财政报告-财政可持续性分析》(2009)揭示了公共财政面临的潜在的压力,促使政府实施财政合并计划,保证公共财可政持续发展和经济的长期增长,进而确保公共财政能够应对未来可能的经济冲击。具体而言,该报告分析未来50年的人口变化、环境变化、技术变化、全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增长对公共财政的影响,认为长期财政预测并不是对所有相关因素的详细分析,预测的主要目的是揭示长期挑战对公共财政的压力,因此对公共财政收入、支出中受到长期发展与挑战影响巨大的项目构建模型进行预测,其他收支项目由于没有受到长期发展与挑战的影响,没有构建预测模型。予以模型化的财政收入项目包括所得税、财产税、消费税和生产税;财政支出项目包括医疗、长期护理、教育、国家养老金和公共服务养老金。该报告认为医疗支出增长压力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需求、技术进步促使医疗成本增加;二是人口寿命增长,人口预期寿命增长是医疗支出增加的主要因素;三是由于更多的公众参与、关注健康问题,将对未来医疗支出有重要的影响;四是,医疗技术的进步。已有文献研究表明:医疗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长期护理支出是指英国政府提供给那些不能自理、不能管理日常生活的人提供长期社会保健服务,该类支出取决于单位成本以及需求人数。教育支出压力主要来源于人口中儿童和青年人的人数。公共服务养老金是支付给医护人员、教师、公务员、军队、警察、消防战士和司法机关人员。未来人口变化将对公共服务养老金支出带来重大压力。国家养老金是提供给已退休人员的基金,支出压力主要来源于人口结构变化及其人口寿命的增长。该报告认为英国未来财政挑战影响税收收入的方式与影响经济的方式一样,因此,所得税、财产税、消费税和生产税按照占GDP的固定比例进行预测。

(四)美国政府综合长期财政预测报告 美国自2004年开始呈报《社会保险表》(Statement of Social Insurance),简称“SOSI”。SOSI提供医疗等社会保障项目未来75年预期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余额的现值信息,以评价在当前的政策下,美国社会保障项目的持续性。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2009年9月28日的SFFAS 36——《美国政府综合长期财政预测报告》( Reporting Comprehensive Long-Term Fiscal Projections for the U.S. Government ),扩展了已有的SOSI。SFFAS 36要求该报告由财政可持续性能力表、补充信息和披露三部分构成,并要求财政可持续性能力表在2010,2011和2012年三年间作为补充信息呈报,从2013财年开始作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的基本财务报表呈报。SFFAS 36将该报告简称为“财政可持续性报告”(Fiscal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认为财政可持续性报告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一部分,提供的信息应有助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评价在当前政策不变即在政府不改变公共服务和税收政策的情况下,政府未来的预算资源是否足以维持公共服务和偿付到期债务,并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理解这种评价的财政、社会和政治含义,从而实现政府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性的目标。财政可持续性能力表是该报告的核心部分,从政府整体视角,呈报政府所有项目的未来75年内收支现值信息,不仅包含社会保障项目,也包含了教育等其他项目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信息,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政府财政的长期可持续性信息。财政可持续性能力表的基本要素包括收入、非利息支出、收入与非利息支出差额。其中,收入按项目重要性分别列报,如医疗保险收入、社会保险收入项、所有其他收入以及总的收入;非利息支出也按项目重要性分别列报,如医疗保险、医疗补助、社会保险、重大项目A、重大项目B、联邦政府其他支出以及总的非利息支出;收入与非利息支出差额为总的收入与总的非利息支出的差额,即财政缺口。报表的纵向呈报各项目当年的现值、占预期GDP的比例,前一年的现值、占预期GDP的比例,以及相对于其上一年的变化。除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美国外,瑞士财政联邦部门(Federal Department.of Finance)自2008年开始每4年提供一份预测未来50年公共财政长期持续性报告-《瑞士公共财政长期持续》;挪威财政部自1993年开始每4年提供一份《挪威经济长期前景》报告,预测未来50年的长期挑战、经济前景与政策选择;荷兰中央规划局自2000年开始提供《老龄化与荷兰公共财政的持续性》,预测至2100年荷兰财政的持续性情况以及丹麦的《持续性未来》;德国的《公共财政持续性报告》等,尽管这些报告的名称不同,但均是通过预测财政未来的收入、支出来评价财政长期持续性。表(1)概述了各国财政可持续性报告。

三、我国财政可持续性信息需求及借鉴

(一)我国财政可持续性信息需求 为评价财政可持续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等政府纷纷关于财政可持续性报告。尽管这些报告的名称不同,但是具有共同的目标:即通过预测未来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来评价财政的长期可持续性。同时,我们也应看出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的财政可持续性报告已成为其各自法律(《预算真实法案》、《财政稳定法案》的一部分,单独作为政府的一份公共报告,美国的财政持续性报告以准则的形式要求作为政府财务报告的一部分,且主要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提供财政的长期可持续性信息。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于国外的财政可持续性报告来评价财政的可持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财政可持续性信息的需求。我国政府当前以及未来的财政资源是否可以持续地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民生,满足当代以及未来几代人的需求,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就我国而言,在政府财力逐渐强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发展成果正越来越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财政也面临着重大挑战。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剧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风险加大,对我国财政可持续运行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其次,近年来,我国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重不断增长,尤其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全面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来,财政支出重点已明显转向民生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将更加注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见,我国未来财政政策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民生项目将继续成为我国财政未来支出的重点。然而,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满足13亿多人口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民生支出的需求,实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并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给我国政府带来了潜在的财政风险。尽管“十一五”时期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对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上述因素均增强了对我国财政可持续性信息的需求。考虑到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以及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目标,笔者认为《美国政府综合长期财政预测报告》对我国政府财政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财政可持续性评价借鉴 (1)财政可持续性信息与政府财务报告的关系。政府财务报告作为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书面文件,是财务信息披露的传统形式,也是信息沟通和公民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当前的政府财务报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反应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毋庸置疑,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于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评价政府的财务状况,不仅需要分析当前的财务状况,而且应该考虑未来的财务情况。而当前的财务报告并不能提供全面的、前瞻性的信息,不能满足政府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未来财政持续运行的能力,尤其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项目的持续运行情况的需求。此外,为了实现政府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性的目标,政府政策的长期财政效果也应该予以透明化。因此,为了满足政府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实现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笔者认为财政可持续性信息应成为政府财务报告的一部分,FASAB以准则的形式确立了财政可持续性信息在政府财务报告中的地位,是对政府财务报告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具有可资借鉴之处。(2)财政可持续性信息的类型。对于我国而言,财政持续性的担忧并不是由当前的财务状况所引起,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政府预期养老金支出和医疗保障支出剧增等因素导致。因此,笔者认为,财政可持续性的内涵应从以下方面来理解:就长期而言,政府能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在稳定或在可承受的税收前提下,政府能够持续地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偿还当期以及未来的债务;代际公平,即政府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能减少政府满足未来几代人需求的能力。因此,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信息应反映在当期经济、税收等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当前以及未来的财政资源是否可以持续地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保障民生建设的持续运行和偿还当期及未来的债务,满足当代以及未来几代人的需求。笔者认为财政可持续性信息应包含以下六类:政府能够创造足够未来资源的能力;政府能够保持或提高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政府能够偿还债务和履行承诺的能力;代际公平的实现程度;经济的潜在影响;人口变化的潜在影响。

(三)财政可持续性信息列报方式——报表 IPSASB关于财政长期可持续性信息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列报的方式,建议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单独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提供财政收支预测信息;二是以文字叙述报告形式对未来财政收支进行预测、总结。在2008年,美国政府财务报告采用了第二种形式,在管理者讨论与分析部分中,包含名为“政府财务状况”——部分,该部分通过图形、表格的形式列示历史信息以及未来75年内的预测信息。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2009年9月28日的SFFAS 36-《美国政府综合长期财政预测报告》,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即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提供联邦政府未来75年内财政收支信息。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我国财政可持续性信息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应以财务报表-“政府财政可持续性报表”的方式呈报,以便更清晰地反映在当前经济、税收等政策不变前提下,我国财政未来收入、支出、收支差额及其现值信息,揭示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

[2]Barry Anderson & James Sheppard.Fiscal Future Institutional Budget Reforms,and their Effects,OECD 30th Senior Budget Officials Meeting,2009

[3]IPSASB.Reporting on th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Public Finances,2010.

[4]Treasurer of 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Intergenerational Report,ag.gov.au/cca, 2002

[5]New Zealand Treasury. New Zealand’ Long-term Fiscal Position,2006.

养老服务发展报告范文5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3月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我省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正以超老龄化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21.77%,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六,多样化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县属于全省经济欠发展区域,因产业单一,社会就业率偏低,城乡青壮劳动力大规模向外县转移,全县在籍人口17万,实际常住人口约10万,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成为社会普遍问题。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生活照料、精神关爱和慰藉,需要政府、家庭和相关机构共同承担,用良好的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满足养老需求,单靠独生子女负担很重,依赖政府不够,县级社区(老年)学院如果能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适应民情的养老长效机制,就能为政府分担部分责任,为社会家庭缓解压力。近年来,××县在政府“下山脱贫”“地质避险”和“大搬快聚”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人口快速向县城、城郊、乡镇所在地、交通便利的沿溪公路一带村庄集聚,“互联乐帮”居家养老将成为现实可能。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并非最急迫的需求,多样化养老需求还包括老年家政服务、居家护理、文化养生、精神关爱等,国外对机构养老模式非常重视,有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分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发达国家中许多新的养老模式值得我们效仿,如德国的互助养老模式,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形式。日本的邻里互助网络和“时间银行”模式,邻里互助网络是指社区内65岁以上,特别是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在政府的扶持与志愿者团体的帮助下,组成相对稳定的协会组织,通过举办邻里聚会活动来促进老年人之间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实现排解孤独、充实自我的互助目标。新加坡的乐龄义工模式,过了55岁之后的老年人就被称为“乐龄人士”,以 “乐龄”替代“老龄”的生活理念。 “乐龄人士”协助社区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无偿地服务他人,健康的“乐龄”老人服务于“高龄”老人。

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观念,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因为机构养老模式下,老人并不情愿离开自己的家园,对于子女来说也可能觉得是丢面子的事情。我国的上海最先将互助养老理念运用到居家养老中,建立了志愿敬老服务“时间银行”,推出家庭互助服务项目——“老伙伴”计划,为上海高龄老人服务。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或孤寡、独居、重病老人提供服务,并把服务时间“储蓄”起来,以备在自己需要时可提取“时间”接受服务。

“互联乐帮”养老模式,体现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理念,有助于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用最大化,在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养老压力增大,社会劳动力不足的新背景下,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社会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通过老帮老,老少互帮,促进邻里及陌生老龄人之间交往,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建立老人的社会关系,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乐龄群体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在接触的过程中彼此都体验到快乐。

二、实验项目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所谓“互联乐帮”,就是县老年学院通过组建“互联乐帮社”公益协助平台,把乐龄人士人力、智力、技能等资源整合成网,使“我能”与“我需”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信息,分享快乐。核心工作是充分利用以老年群体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或闲置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利用。该实验项目以社团成员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重点开展与居家养老密切相关的互助服务。社团成员可以自愿自由拼团活动,形式上可以老帮老、少帮老、老帮少,老中青少之间都发挥自身之长乐帮对方,建立邻里乡亲情感。学院从招募制度、回馈激励、教育培训、整合资源以及争取政府政策扶持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合作共享是互联乐帮的原动力,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与志愿服务和有偿服务等情况有所区分。“乐帮时间储蓄银行”是重要的激励机制,乐帮时间储蓄可个人提取,或者赠予,乐帮付出者以收获受助机会作为回报,年轻乐帮人士时间储蓄可以赠予自己家的老人名下,可存可支。互助是一个大课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互助型老龄社会福利体系。

(二)基本内容

1.丰富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主要满足老年人的三方面需求:一是生活照顾;二是医疗护理;三是精神关爱。互助项目范围三个预设:政府现有政策享受不到,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照料不到,社会机构有偿服务不到的。明确指向求互补、讲时效、有温馨。老年人申请帮助的事项满足三个条件:时间不超过2小时,没有责任风险,没有安全风险。

2.设计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乐帮项目。

根据区域分:街道居委示范社、乡镇农村示范社、居民小区示范社、中小学校示范社、老年协会示范社。根据健康状态分:自理型、半自理型。根据需求分:生活解忧型、医疗护理型、精神关爱型、敬老爱幼型。

3.建立养老信息化机制

通过平台实现对社区老年人的统一管理,并及时处理老人的咨询等服务请求信息。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发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的可视家

庭紧急救助系统,用来监护独居或寡居的老人。

4.推广互助养老服务理念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背景下,推动社会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广不以任何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条件下,满足和改善社区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护理需求开展的养老服务理念。推进互助型、储蓄型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丰富互助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形式。

5.营造敬老爱幼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假期,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敬老助乐社会实践,同时让乐龄人士的人生经验及智慧转化为教育下一代的丰富资源。

6. 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回馈激励制度,增强互联乐帮的内生动力,它是老年互助服务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表彰、宣传和奖励制度,设置灵活多样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建立互助养老星级认定制度,每年进行考评,根据互助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乐龄人士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积分管理制度。将乐龄人士情况以积分的形式进行记录管理,根据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折算积分,定期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宣传和表彰。三是建立“时间银行”,记录互助服务时间,推广“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老帮老”队伍中来。 时间储蓄”,建立“邻里互助社”,制定《互助养老时间储蓄银行规则》《互助养老协议》等配套制度。

7.推动政府层面对互助养老的政策支持,如果本项目正式确立为省市重点课题规划,争取用县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动教育系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发动街道办事处、乡镇发动居委、农村开展活动,社区学院进行有效的业务指导和项目管理。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认真研究嘉兴学院以“实验项目”建设为切入口打造区域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的经验,以及典型案例,开展本项目的有关研究活动。  

三、预期成果:

1. 实现互联乐帮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由点到面,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并加入到活动中。

2.形成一套互助养老管理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

3.建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实验示范点。

4.该课题最终研究的成果的取向:论文和相关调研报告的公开发表、研究成果提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研究报告和视频资料送交县市相关领导批阅等。

四、前期准备

1.调查研究

设计调查问卷,面向老年协会、居委、老年学院学员发出调查问卷,了解老年群体的对养老服务的关切度和需求情况。申报课题材料。

2.制定实施方案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5—2019.6) 

做好调研、前测工作; 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9—2020.12) 

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互助养老模式的内容、途径、方法,着

力研究老少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请专家指导,规划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21.1—2021.6) 

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3.任务分解

本课题由本人组织动员、方案实施,制定计划表。由社区学院校级领导组织实施,其中党支部书记×××负责街道社区试点,副校长×××负责中小学校试点,校长助理×××负责老年学院、老年协会试点,×××镇校负责人×××、×××镇负责人×××、×××镇校负责×××分别负责乡镇村试点。×××、×××负责资料、图片收集、论文撰写。

4.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王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年第 4 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薛晓鸣(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南京210008)

《美国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模式》王秋梅 田新平 沈悌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北京  100730)

养老服务发展报告范文6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3月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我省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正以超老龄化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21.77%,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六,多样化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县属于全省经济欠发展区域,因产业单一,社会就业率偏低,城乡青壮劳动力大规模向外县转移,全县在籍人口17万,实际常住人口约10万,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成为社会普遍问题。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生活照料、精神关爱和慰藉,需要政府、家庭和相关机构共同承担,用良好的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满足养老需求,单靠独生子女负担很重,依赖政府不够,县级社区(老年)学院如果能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适应民情的养老长效机制,就能为政府分担部分责任,为社会家庭缓解压力。近年来,××县在政府“下山脱贫”“地质避险”和“大搬快聚”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人口快速向县城、城郊、乡镇所在地、交通便利的沿溪公路一带村庄集聚,“互联乐帮”居家养老将成为现实可能。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并非最急迫的需求,多样化养老需求还包括老年家政服务、居家护理、文化养生、精神关爱等,国外对机构养老模式非常重视,有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分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发达国家中许多新的养老模式值得我们效仿,如德国的互助养老模式,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形式。日本的邻里互助网络和“时间银行”模式,邻里互助网络是指社区内65岁以上,特别是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在政府的扶持与志愿者团体的帮助下,组成相对稳定的协会组织,通过举办邻里聚会活动来促进老年人之间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实现排解孤独、充实自我的互助目标。新加坡的乐龄义工模式,过了55岁之后的老年人就被称为“乐龄人士”,以 “乐龄”替代“老龄”的生活理念。 “乐龄人士”协助社区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无偿地服务他人,健康的“乐龄”老人服务于“高龄”老人。

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观念,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因为机构养老模式下,老人并不情愿离开自己的家园,对于子女来说也可能觉得是丢面子的事情。我国的上海最先将互助养老理念运用到居家养老中,建立了志愿敬老服务“时间银行”,推出家庭互助服务项目——“老伙伴”计划,为上海高龄老人服务。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或孤寡、独居、重病老人提供服务,并把服务时间“储蓄”起来,以备在自己需要时可提取“时间”接受服务。

“互联乐帮”养老模式,体现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理念,有助于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用最大化,在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养老压力增大,社会劳动力不足的新背景下,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社会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通过老帮老,老少互帮,促进邻里及陌生老龄人之间交往,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建立老人的社会关系,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乐龄群体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在接触的过程中彼此都体验到快乐。

二、实验项目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所谓“互联乐帮”,就是县老年学院通过组建“互联乐帮社”公益协助平台,把乐龄人士人力、智力、技能等资源整合成网,使“我能”与“我需”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信息,分享快乐。核心工作是充分利用以老年群体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或闲置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利用。该实验项目以社团成员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重点开展与居家养老密切相关的互助服务。社团成员可以自愿自由拼团活动,形式上可以老帮老、少帮老、老帮少,老中青少之间都发挥自身之长乐帮对方,建立邻里乡亲情感。学院从招募制度、回馈激励、教育培训、整合资源以及争取政府政策扶持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合作共享是互联乐帮的原动力,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与志愿服务和有偿服务等情况有所区分。“乐帮时间储蓄银行”是重要的激励机制,乐帮时间储蓄可个人提取,或者赠予,乐帮付出者以收获受助机会作为回报,年轻乐帮人士时间储蓄可以赠予自己家的老人名下,可存可支。互助是一个大课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互助型老龄社会福利体系。

(二)基本内容

1.丰富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主要满足老年人的三方面需求:一是生活照顾;二是医疗护理;三是精神关爱。互助项目范围三个预设:政府现有政策享受不到,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照料不到,社会机构有偿服务不到的。明确指向求互补、讲时效、有温馨。老年人申请帮助的事项满足三个条件:时间不超过2小时,没有责任风险,没有安全风险。

2.设计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乐帮项目。

根据区域分:街道居委示范社、乡镇农村示范社、居民小区示范社、中小学校示范社、老年协会示范社。根据健康状态分:自理型、半自理型。根据需求分:生活解忧型、医疗护理型、精神关爱型、敬老爱幼型。

3.建立养老信息化机制

通过平台实现对社区老年人的统一管理,并及时处理老人的咨询等服务请求信息。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发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的可视家

庭紧急救助系统,用来监护独居或寡居的老人。

4.推广互助养老服务理念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背景下,推动社会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广不以任何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条件下,满足和改善社区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护理需求开展的养老服务理念。推进互助型、储蓄型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丰富互助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形式。

5.营造敬老爱幼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假期,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敬老助乐社会实践,同时让乐龄人士的人生经验及智慧转化为教育下一代的丰富资源。

6. 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回馈激励制度,增强互联乐帮的内生动力,它是老年互助服务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表彰、宣传和奖励制度,设置灵活多样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建立互助养老星级认定制度,每年进行考评,根据互助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乐龄人士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积分管理制度。将乐龄人士情况以积分的形式进行记录管理,根据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折算积分,定期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宣传和表彰。三是建立“时间银行”,记录互助服务时间,推广“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老帮老”队伍中来。 时间储蓄”,建立“邻里互助社”,制定《互助养老时间储蓄银行规则》《互助养老协议》等配套制度。

7.推动政府层面对互助养老的政策支持,如果本项目正式确立为省市重点课题规划,争取用县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动教育系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发动街道办事处、乡镇发动居委、农村开展活动,社区学院进行有效的业务指导和项目管理。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认真研究嘉兴学院以“实验项目”建设为切入口打造区域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的经验,以及典型案例,开展本项目的有关研究活动。  

三、预期成果:

1. 实现互联乐帮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由点到面,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并加入到活动中。

2.形成一套互助养老管理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

3.建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实验示范点。

4.该课题最终研究的成果的取向:论文和相关调研报告的公开发表、研究成果提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研究报告和视频资料送交县市相关领导批阅等。

四、前期准备

1.调查研究

设计调查问卷,面向老年协会、居委、老年学院学员发出调查问卷,了解老年群体的对养老服务的关切度和需求情况。申报课题材料。

2.制定实施方案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5—2019.6) 

做好调研、前测工作; 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9—2020.12) 

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互助养老模式的内容、途径、方法,着

力研究老少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请专家指导,规划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21.1—2021.6) 

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3.任务分解

本课题由本人组织动员、方案实施,制定计划表。由社区学院校级领导组织实施,其中党支部书记×××负责街道社区试点,副校长×××负责中小学校试点,校长助理×××负责老年学院、老年协会试点,×××镇校负责人×××、×××镇负责人×××、×××镇校负责×××分别负责乡镇村试点。×××、×××负责资料、图片收集、论文撰写。

4.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王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年第 4 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薛晓鸣(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南京210008)

《美国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模式》王秋梅 田新平 沈悌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北京  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