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的重点章节范例6篇

无机化学的重点章节

无机化学的重点章节范文1

关键词:环境科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4-0140-02

Abstract: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thecourse,thearticleexplainshowtoselectteachingmaterialsandteachingcontentofinorganicandanalyticalchemistrycourse.Atthesametime,ontheba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environmentalscienceandthestudents'situation,theteachingreformoftheclassroomteachingisdiscussed.

Keywords:environmentalscience;inorganicandanalyticalchemistry;teaching

在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化学课程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学生首先学习的化学专业基础课是《无机及分析化学》(有配套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化学分析两大部分内容整合形成。它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因此,有必要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以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

一、教材的选择

目前,该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三版),史启祯主编。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主篇和副篇,主篇的内容是基础,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副篇的内容供教师选用和学生选读。主篇共有19章,第1章到第12章为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第13章到第17章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第18、19章分别介绍氢和核化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与旧版相比,新版引入了学科的前沿知识,选取的教材内容更加新颖,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新版也调整了部分章节内容的编排顺序。别具特色的是,教材中的习题作业全部用英语表达,并且最后还给出了一些英文词汇的解释[1]。

二、教学内容侧重点的选择

该课程是对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而不是化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所以课时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需要像化学专业的学生那么深入,要求讲授基础知识。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由此出发,在主篇内容的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第1章到第12章的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理论知识上。

三、教学改革的四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

高校教学必须重视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将其融会贯通到教学进程中,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使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保持足够的吸引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而言,教学中主要渗透的是环境学科以及无机、分析领域的发展。例如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讲授中,介绍了废弃干电池是环境杀手,台湾成功大学研发以硫酸亚铁溶解废电池,再萃取成为磁性纳米吸附剂,反而成为污染防治的助手。第19章《核化学简介》讲授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学科组研制出一种可净化放射性铯污染的新型纳米材料。同时,该材料还可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实现吸附材料与废水的简便、快速分离,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2,3]。

(二)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于高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灵活多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讲授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原子轨道最大重叠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具体、形象地演示这一抽象的微观过程,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似乎看得见原子轨道的形状和取向,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

但也不能一味地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摒弃传统教学。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无机及分析化学》涉及到许多基本定律和公式,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层层深入地推导,通过板书、语言、动作和表情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这比用多媒体教学更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基本定律和公式的关键之处。例如,在讲授一元弱酸和弱碱平衡计算时,利用多媒体讲授,教师被“固定”在電脑前面,与学生的交流很少,哪怕是逐步地呈现公式,学生也不容易掌握。而在传统的黑板上,教师科学、严谨地一步步推导,加上富有逻辑性的推理语言、板书的停顿、近距离与学生眼神的交流,使学生更容易理清思路,紧跟教学的节奏,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条定律或公式,更是一种思考方法。

因此,如果教师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三)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它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甚至多媒体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是主流模式,教多问少。教师即便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学生被动地回答,或者教师自问自答,或者教师只问不答,在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提供解決问题的时机,学生的能力也就无法提升。

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1.利用学生代表性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和功时,教师提问:热和功属于状态函数吗?不少学生联想温度和压强,马上回答是!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状态函数的特性,讨论热、功与状态函数的性质比较,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热和功不属于状态函数。

2.利用学生固有知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同样是在讨论热和功基本概念,教师提问:热和功是系统的能量吗?学生很有把握地说是。教师明确指出,并非如此。这时教师可以逐步地追问:系统的状态没有改变,有没有热和功?-系统从同样的始态到同样的终态,热和功一样?通过问题教学,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热和功这两个基本概念。

3.利用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时,教师提问:水和氨分子的键角大小比较?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教师要求学生利用VSEPR理论计算水和氨分子的分子理想模型,继而通过电子对排斥力顺序判断分子的立体结构及键角大小,最后顺利地导出答案:水分子的键角小于氨分子的键角。

4.利用提出的假设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自发过程时,教师提出假设:热可以自动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创设如下的问题:热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再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从始态到终态,系统和环境有什么变化?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5.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化学课程来说,课堂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进行虚拟的实验演示,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可以询问学生关于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的问题。

在教学中有时候会同时应用几种创新问题情境的方法,如提出假设并且利用学生的不同看法来提出问题。这类方法很多,教师只要用心,都可以游刃有余地应用到教学中。

如何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时机?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要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给学生解决;给学生的提问要回答,切忌只问不答,尽量避免自问自答;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5]。

(四)在教学中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教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每个章节的关键点和知识点都了如指掌,在教学中也会强调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然而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各章节知识点的联系相对不够重视,也较少融入到教学中。如何突出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借鉴思维导图,以图形方式说明各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直观地给出各章节关键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反映知识点之间的层层推进,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6],例如图1反映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关系。

目前,我们正在录制慕课视频。接下来,我们将会尝试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总之,我们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前行,摸索总结经验,提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改进教学质量。

作者;许妙琼

参考文献 

[1]史启祯.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邱锐.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制备出可净化核污染新型纳米材料[N].第四版.中国科学报,2014,3(6). 

[3]董斌,吕仁庆,曹作刚.无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2):29-33. 

[4]杨影洲.无机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2(2):113-114. 

无机化学的重点章节范文2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从远古的“神”“气”概念到桐城派的“神气”说,此发展经历了神秘化、审美化、框架化三个阶段。在此变迁过程中,桐城派既推动了“神气”说的审美化发展,也导致了文论发展的框架化。

关键词 :桐城派;神气说;神秘化;审美化;框架化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135—02

收稿日期:2013—11—07

作者简介:朱文婷(1988— ),女,江苏徐州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起源之神秘化

《说文解字》对“神”与“气”的解释分别为:“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1]“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1]可见,“神”“气”二字的概念最初与自然宇宙本体有关。

“神”“气”二字连用,成为“神气”概念,最初应指“自然神妙灵异之气”,《礼记·孔子闲居》中记载:“地载神气,神气风霆。”后来,“神气”更侧重于指人的生命及精神状态,如“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庄子·田子方》)、“言至精而不原人之神气”(《淮南子·要略》)等。先秦两汉时期,庄子提出的“神”、孟子的“养气说”和张衡的“元气说”等理论仅涉及修养境界或哲学范畴,与文学批评无关。

魏晋时,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将“气”引入文论,提出“文以气为主”。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想象”、“灵感”等从属于“神”的概念。曹、陆二人均认为“神”“气”虚无玄幻、难以捉摸,曹丕认为气“不可力强而致”,陆机认为灵感“非余力之所戮”。由此可见,“神”“气”虽逐渐被引入文论领域,但在文论的发展之初,依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神秘色彩。

二、发展之审美化

(一)关注创作主体,丰富了“神气”的内涵

曹丕、陆机在文论中虽认为“神”“气”不可捉摸,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创作主体。《典论·论文》中的“气”,指文学家先天的气质、个性、才能等。陆机在《文赋》中关注作家的“想象”、“灵感”。刘勰《文心雕龙》认可曹、陆的观点,认为“气”与作家的天赋、才能和精神气质有关;其“神思”“神与物游”中的“神”皆指作者的想象。

唐宋古文家偏重于以气论文,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主张创作不能有“昏气”“矜气”。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2]此“气”指的是文章的气势,韩愈将“气”与“言”、“声”相联系,对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神气”说受到各种艺术的重视,王世贞论文强调“神与境合” (《艺苑卮言》),胡应麟论诗提出“诗主风神”(《诗薮》),徐沁论画注重“气韵精神各极其变”(《明画录·人物》),汤显祖论戏剧重视“意趣神色”(《牡丹亭记题词》)等。但在古文创作领域,刘大櫆将“神气”论述得最详尽系统,他吸收前代各种观点并进行创新:“文章最要气盛”继承了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神为主,气辅之”与司空图、严羽将“神”作为诗歌创作最高境界的观点相同;刘大櫆的“神”是对方苞的“义”的发展,即不仅要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重视神韵。此外,刘大櫆还探讨了神气与音节、节奏、义理、书卷、经济的关系,在明清各种艺术普遍重视神气的情况下,他能够融众家理论于一炉,还能将“神”“气”二字合为一体,创造性地应用于文论中,可谓是将前人的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境地。

(二)创作技巧的具体化在客观上推动了古文中纯文学部分的独立化

历代文人对虚无飘渺的“神”“气”有一个不断捕捉的实践历程,使其尽量具体化,在创作中具有可操作性。刘勰认为“神用象通”,“神”凭借客观事物体现;他还认为“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即“气”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苏辙认为“养气”可以通过“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上枢密韩太尉书》)来实现。然而,以上文人虽想借助“道”“义”“圣”“经”“览名川”等来使得文章“神气”的实现有法可循,但“道”“义”等的范围太广泛、内涵模糊,实践起来很难。相比之下,桐城派的文论更有优势。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提出“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曾国藩认为“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3]桐城派以具体的音节、字句来指导创作,无疑比“道”“义”等文论更加实用。

从文学性质来看,“周、秦是文学文与学术文混合的时期,到两汉是文学文与学术文分途的时期”,[4]南朝齐梁时虽出现了文笔之辨,但“文道合一”、“贯道”、“载道”等口号充斥其间,即使出现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诗论作品,但在诗歌之外,仍有部分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未能独立,且无人敢直接地把古文创作的审美作用放在首位。桐城派对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姚鼐认为古文中“不可有注疏、语录即尺牍气”(梅曾亮《姚惜抱先生尺牍序》),可见他要求把有审美意蕴的文艺性语言与学术性语言分开。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认为“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姚鼐在《与陈硕士》中认为“诗古文各要从声音征入”,用音调、平仄等诗歌审美标准来衡量古文,无疑使古文更接近纯文学。桐城派虽未明确地把古文中的纯文学与非文学分开,但他们认识到创作不仅仅是表现“道”,更要传达审美意蕴。

三、衰落之框架化

桐城派各家在吸收前人理论时极其注重辩证。方苞将前代道学家的“谋道”与古文家的文论转化为“义”与“法”,“义”指文章内容,“法”指文章形式,“法”随“义”的变化而改变。刘大櫆将方苞的“义”升华为“神”,指作者的气质才性在艺术上完满而成熟的表现;将方苞的“法”与前代“文气论”结合,认为“气”指语言气势;“神”与“气”互相依存,离开“神”则“气无所附”,离开“气”则“神”无从体现,故曰:“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论文偶记》)姚鼐融合方苞的“义法”说与刘大櫆的“神气”说,提出“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统一,将散文风格分为“阳刚”和“阴柔”,使方、刘的理论更具美学价值。虽然桐城派用辩证的观点将“神气”说加以丰富,但他们各自却走向偏执。方苞的“义”偏重思想上的仁义道德修养;刘大櫆论“神”偏重情感,仅探讨写作技法;方苞文论偏重风格,未关注作者的胸襟情性等,这些都给文论埋下框架化、机械化的隐患。

桐城派后人几乎无人能跳出“桐城三祖”的框架。方东树的“必先在精诵,沉潜反复”(《书惜抱先生墓志后》)、“讲求文、理、义”(《昭昧詹言》)和梅曾亮的“文其佳者皆成诵乃可”(《与孙芝房书》),仅是对“桐城三祖”的“因声求气”等理论的重复。即使是曾国藩重新论述“气”与音节、文字的关系,他在辛亥七月《日记》中说:“为文全在气盛,欲气盛全在段落清。”认为“气”是根本,要注意谋篇布局;他虽将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扩展为“音节篇章”说,但他撇开“神”而偏执于“气”,使得文章缺乏神韵。

四、结语

“神”“气”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关注人、最终回归于文本审美创造的过程:最初源于对宇宙万物的反映,后主动关注作家,最终关注文本本身的音韵、写作技巧等。在此过程中,桐城派对“神气”说的发展既有贡献,也有不足,桐城派将虚无玄幻的“神”“气”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音节”“文字”等方面的创作方法,重视审美本质,客观上推动了古文中纯文学部分的独立;可桐城派各家虽辩证地吸收前人的理论,在发展自己的理论时却出现偏执,致使文论最终框架化。因此,文学创作与宇宙自然,作家的个性精神、创作技巧关系密切,忽视文本内容的创新与挖掘,一味地拘泥于音节、字句,只能使得文章僵化,难以发展,最终衰落。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曾国藩著.王澧华,向志柱注.曾国藩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1999.

无机化学的重点章节范文3

无机及分析化学不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叠加,教学内容丰富,概念和理论知识较多,各章节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因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无疑是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这门课的关键。在内容的安排上,前两章首先回顾高中的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并介绍了误差及数据处理,稀溶液的依数性和胶体溶液。然后,第三和四章主要介绍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及化学平衡,让学生掌握反应三要素:反应方向即吉布斯函数变,反应快慢即反应速率常数,反应限度即反应平衡常数。第五章主要介绍物质的结构,离子键及共价键理论和晶体结构。第六、七、八和九章分别介绍酸碱平衡、溶解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及其对应滴定分析法,让学生掌握测试固体或溶液中某种元素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最后,第十、十一和十二章主要介绍一些简单仪器分析法及原理,例如:第十章吸光光度法,不仅要介绍该方法的原理朗伯-比尔定律,还要介绍目视比色法、示差法和标准曲线法三种常用的吸光光度法分析法。内容上总体上是先讲理论原理,再介绍知识点,将理论原理融入生产实践中,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化学理论,再通过课堂上的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加深教学内容的记忆,知识更加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将无机和分析化学知识点有机的融合,还可以将理论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在一学年的学习中,总共80学时,第一学期学习前六章共计48课时,第二学期学习后六章共计32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较宽的知识面,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熟悉该课程的教材,根据学生的专业,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培养方案,精炼教材的内容,对于中学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或者与专业联系较少的理论知识可以简略讲解。比如:第四章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配平,得失电子,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知识。这些知识点中学都已经涉及过,教师在授课时只要简单介绍即可。对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而言,水煤浆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也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点。因此,对于第二章分散系的内容应该详细讲授,再介绍水煤浆分散系。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的绪论课上,主要介绍化学的作用及学习方法。第二,阐明化学与人类生活之间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第三,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其作用无论是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还是将来从事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讲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介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举例说明,夏天食物容易变质,我们可以将食物放进冰箱中保存,以防止变质。这是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降低食物变质的速率。汽车尾气CO和NO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物,从热力学的角度讲,CO+NON2+CO2可以发生,但是遗憾的是,在通常状况下,该反应进行的非常之慢,以致不能有效地去除车道内的CO和NO。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进行研究,必须考虑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此可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科技发展新动态及前沿知识,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教学方式应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根据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多年来教学中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增加课堂讨论。针对一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不仅可以体验教师备课的准备过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微观概念及理论形象化。例如,在物质结构基础这一章,学生一般较难理解,如果用多媒体课件和化学软件以动画的形式去展现,课程内容会更加形象、生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第四,对于公式推导,应该板书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应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会使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较好的应用公式。

4培养学生能力

为了调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可以积极组织各类化学竞赛活动。我省有各类化学竞赛,例如:化学视频大赛,化学实验竞赛和趣味化学竞赛等。近年来,教育部门坚持开展部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有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全民创新。此外,为了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激情及能力,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该项目均是由学生亲自撰写项目申请书,申请答辩ppt,中期考核表,结题报告和结题答辩ppt等资料。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还为学生日后工作和学习培养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基础。

5适应专业要求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把握专业的特殊要求,认真学习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充分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重难点。例如,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章节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这部分内容对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更好地理解能源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为高效、低碳环保使用能源奠定基础。

6结论

无机化学的重点章节范文4

一、写作思路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清晰的逻辑思维是《大学计算机基础》一书的主要特色,作者在章节构思与内容表达方面,围绕“计算机基础”的主题循序渐进地组织内容,将全书构建成一个环环相扣、密切结合的知识链条。《大学计算机基础》一共分为五章,具体而言:第一章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作者从计算机的起源谈起,接着分析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及组成,进而阐述计算机数据的表示以及数据的存储和字符编码方案,内容上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将难点逐一攻破,有益于读者阅读,形成系统的思路框架。第二章为操作系统的阐述,作者首先以操作系统的功能研究为切入点,分析操作系统的分类、梳理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接着作者对WindowsXP的基本操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分步阐述,遵循了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原则,让读者在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书中的操作步骤图进行巩固练习。第三章的主题为MicrosoftOffice2003,作者则对Word、Excel和PPT的常见基本操作进行阐述,在章节结束后还附有操作习题,以便读者及时进行巩固练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主题分别为MicrosoftOffice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作者在编写该书时思路清晰,全书各章节主题上虽然“各自为政”,但在编写思路上却高度统一,章节与章节之间连接紧密,旨在让大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以及提升操作能力。

二、理论内涵与案例实践融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借助计算机辅助工作已成为当下的一种常态。作者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如若仅仅只是重视理论学习而忽略实践应用,那么理论与实践必将分离。基于此,作者本着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原则,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操作而言,作者的编写思路是“理论知识阐述+实践操作分析”,使每一部分理论都具有实践的支撑,而每一个实践案例都有相应的理论阐释,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帮助学习者真正理解计算机学习的意义。例如第二章节中WindowsXP的操作分析中,一方面作者以鼠标、键盘以及桌面管理的基本操作为切入点,逐步分析WindowsXP的理论知识,使读者在直观了解操作步骤的同时感受WindowsXP的功能。另一方面就WindowsXP中的文件和文件夹管理的操作而言,作者首先对“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进行介绍,阐述文件和文件夹的使用要点,让学习者明晰学习主体,形成思路框架;作者秉承科学的态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分析,将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和属性设置等操作逐一展示演练,并给予详细的文字阐述。除此之外,对于操作难点的解释也是非常之详细、清晰。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以人为本的编写理念。这样一来,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有助于学习者拓宽思维,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三、引导模式设计到位,可操作性强

无机化学的重点章节范文5

一、变“快速重复”为“自主建构”

高三复习炒冷饭,将复习课上成是新授课的浓缩,将高一、高二时的老套路、老方法、老问题快速地重复一遍,老调重弹,只是速度快了些。毫无新鲜感,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上老师自编自演,学生反应冷淡、漠然视之。事实证明这种复习不仅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形成一些思想认识,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高三复习课与高一、高二新授课相比,知识是不变的,但高一、高二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即使教师上课时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复习、

归纳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但受课时限制,往往做得不够全面、不够彻底。高三复习要引导学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总结归纳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即使对于前后没有联系,高一、高二已讲透的知识,应通过变换设问的方式和问题背景,来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将课本知识问题化、问题背景化是吸引学生投入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好方法。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设计引导型问题来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设计具体背景下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开放性和挑战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如对于Cl2的复习可设计如下问题:

(1)无机物中Cl2可以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和碱反应,还可以与哪些无机物反应? Cl2还可以与那些有机物反应?

(2)安全是化工生产中的头等大事,Cl2是一种有毒气体,如何检验输送Cl2的管道是否有Cl2泄漏?

(3)2005年3月25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一起恶通事故,装载液氯的槽罐车与一辆货车相撞,槽罐车撞翻,槽罐撞裂,大量的氯气散逸到空气中,假如你就在现场,你怎么办?

二、变“照本宣科”为“专题复习”

教材主要是为新授课服务的,其编排的依据是高一、高二学生当时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高三学生与高一、高二学生相比在知识水平和心理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变化。高三复习若仍然按照高一、高二新授课的顺序,逐章逐节依次进行复习,单调乏味,知识之间缺乏联系,学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往往“复习到那,学生只会那”。知识遗忘率极高,复习效率很低下。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和顺序站在高中化学全局的角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安排复习顺序,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分专题进行复习,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好办法。中学化学五大块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无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先复习“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对其他四个部分内容的复习有指导作用,后复习其他四个部分内容也可以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起到巩固和加深的作用,然后复习“无机元素化合物”或“有机化学”以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无机元素化合物”和“有机化学”部分,又是下面将要复习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础,最后复习“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从实验和计算的角度加深对前面三块内容的复习。在上述五大专题下,每一大专题又细分为若干小专题,每一个专题都要充分整合教材中相关知识,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使学生通过专题复习能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如对于离子反应:以新教材(人教版)为例,《化学1》第二章第二节总结了复分解类型的离子反应,《化学1》第三章和第四章有大量氧化还原类型的离子反应,《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的第三节介绍了双水解类型的离子反应,《化学1》第三章的第三节介绍了Fe3+与SCN一的配位反应,《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的第三节以Cu2+为例讨论了配合物、配位反应。高三复习时应将上述常见的离子反应,整合在一起,进行专题复习,使学生对于离子反应有一个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变“最后一讲”为“平时讲”

最后一讲是老师教给学生的杀手锏,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学校都很重视。就化学学科而言,教师往往从试卷模式、难度,结构讲起,然后讲高考热点问题,针对即将迎来的高考,举一些与高考比较接近的例子,最后讲学生可能会范的一些典型错误和应采取的应试策略。有的教师还将重要的知识点一一列出,导致最后一讲很长、很长,而最后一讲又往往安排在临近高考的时候讲,有的甚至安排在考化学前一天的晚上讲,据说这样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考,是学生、家长、教师乃至国家的一件大事。临近高考时学生往往受这样、那样的事情和心情的干扰,学习效率不高。重要的最后一讲的内容又如此之多,学生到底能领悟多少呢?我个人认为,最后一讲应该穿插在平时讲,特别是高考热点问题和学生答题时的典型错误,平时就应该将高考热点问题讲好、讲透,训练到位,临近高考才来谈热点,讲是讲到了,学生也知道了,但由于时间仓促,训练不到位,学生拿到试卷,知道哪些是常考的热点问题,可就是答不上,只能望题兴叹。学生的典型错误更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纠正,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主观上也不想范错误,之所以还范错误,甚至范相同的错误,平时训练、纠错不到位。进入六月份之后,最好不要在讲新东西,而应该让学生

回顾曾经学习过的内容,适当做些题目,热热身。

四、变“一步到位”为“循序渐进”

今天的化学高考,早己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考还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信息素养、科学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三复习一步到位,第一轮复习便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素养完全按高考的要求来进行处理。导致很多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感到难度很大,吃不透,嚼不烂,二、三轮复习重复第一轮复习的内容,炒夹生饭,学生缺乏新鲜感,不愿投入,同时,由于第一轮复习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导致第一轮复习耗时过多,二、三轮复习时间紧,来去匆匆,蜻蜒点水。重要的能力、思想、方法、素养没有得到强化,复习效率很低下。变“一步到位”为”循序渐进”,

无机化学的重点章节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OA系统;公文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60-03

一、引言

公文是党和政府机关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党和国家的秘密事项大都以公文的形式来传递。高校公文一般来源于上级领导机关及相关业务部门。[1]公文是高等院校依法治校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公文处理工作是高校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公文运转和管理,是衡量办公室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2]

办公自动化(OA,即Office Automation),是指把办公的特定流程或环节和日常的事务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办公文件在不同办公室、不同地区的流转、审批以及等方面实现方便的共享以提高办公效率。[3]当前,OA系统已成为我们日常进行公文处理的主要手段,它改变了以往纸质公文管理的传统理念,而公文流转作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是实现无纸办公的重要标志。[4]其生成的电子公文已成为高校电子政务的管理对象和主要载体,具有特定效用的凭证性信息,是学校正常运行的信息支持和信息保障。[5]虽然电子公文具有优于纸质公文的很多优点,但也伴随着不少问题,如何解决电子公文管理中的缺陷,成为本文探讨的关键点。

二、应用OA系统处理高校行政公文的优点

1.加快工作流转时效,提高公文处理效率

在使用OA系统处理行政公文之前,公文呈送批转的整个过程中都依靠公文秘书一人完成,难免会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应用OA系统之后,高校的全部公文流程均利用网络形式来实现,操作简便,工作人员仅需登录到系统利用对相关功能键的点击即可完成公文处理的各个环节。此外,工作人员还能够利用跟踪处理,即时地对文件的全部管理流程进行监控,催办不同环节的文件,从而提高全过程的办公效率。[6]

2.节约办公资源成本,促进节能环保效应

纸质文件时期,文件需要专人印制、装订、分发,下发时还需通知各二级单位专人领取,造成了纸张和人力的极大浪费,同时人力有限造成的时间不及时和文件的漏发、错发,影响着相关工作的开展。通过OA系统办理公文,只需选择用户定向发送,并提醒他们及时阅处,接收用户即可上网查阅,节约了大量纸张和人力资源,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3.增强协同办公能力,推进信息共享公开

传统形式下的纸质公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只可供一人的阅读,存在着信息的独占性。

在应用OA系统之后,系统人员不仅对来自外部的信息加强了有效采集,而且通过系统的公文流转,学校的行政公文在相同的地点和时间可供多人阅读,给予了多用户检索下载的功能,实现了各部门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大大推进了信息公开的进程,加强了高校对校内事务的统筹安排以及监督管理,为学校的政策决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证。

4.降低人为因素影响,规范公文处理流程

就传统形式下的审核、修改公文环节而言,受到了极大的人为因素制约,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无法确保文件的质量与及时性。而在OA系统中,公文处理系统通过固化科学的办公流程和建立标准化的模块,任何节点的操作人员都不可以跨节点操作,并且所涉及到的全部修改痕迹都会详细地保存在系统当中,并且会正确地进行备份,这样就用系统规范了流程,保证文件在控制范围内有序办理。

三、OA系统中高校行政公文管理的问题分析

1.平台标准各异,文档一体化功能难集成

高校中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往往因时间先后顺序和软件开发团队的不同使得系统存在着数据平台各异、数据结构多样以及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分别开发的应用系统因没有考虑数据共享的公共接口而变成一个个独立运行的系统,致使系统集成度和互联性较差,OA系统中存有全部已办理完毕的内部发文、信息资料和上级部门的所有公文、邮件、信息资料、传阅流转记录等,这些信息如不经过程序的处理,只能单独存放在OA系统里,归档时,还需要手工扫描、录入等,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不便于日后的检索和查找利用。

2.保密难度增大,文件流转安全难保障

高校在办公室公文管理的收取、制发和传递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不少公文,特别是当前多数高校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之后,这些以往机要的上级来文或者尚未公开的学校内部行文因为从锁住即可保护的纸质文件扩展存为放在电脑中的无形电子信息,系统易受非法人员、黑客和病毒的入侵,传输过程中数据也可能被截取、修改或删除,保密难度增大。而一些公文管理人员为了方便传阅, 直接扫描成电子版后盲目将性或内部保密的公文通过网络传阅,极大地增加了网络泄密的概率。这些都为办公室公文管理的保密工作提出挑战。

3.伪造篡改容易,公文唯一合法性难鉴定

传统的公文是否有效与其是否具有公章直接相关,这种“红头+公章”的公文处理模式仍会延续到公文处理系统中。[7]当前在OA系统的实际运用中,对于一些需要领导最终签字确认的公文往往还是采用纸质稿送至领导签字,需盖章的最终行文在定稿后采取加盖传统公章的方式进行确认,这种延续传统的签字盖章的方法使得公文在流转的最后环节很容易受到人为的伪造、复制和窜改,很难确保公文的唯一性、合法性、可追溯性,也无形中增加了资源的浪费。

4.登录查阅频繁,信息催办提醒难即时

在OA系统中包括校领导在内的所有系统用户几乎每天都要办理一定数量的文件,当负责收发文的办公室秘书上传相关文件后,由于OA系统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提醒功能,用户往往不能及时进行办理。为了不错过重要文件的处理,用户经常要频繁登录系统查看是否有新的待处理文件,或者由负责收发文的办公室秘书通过手发短信进行一一提醒,这必将导致工作量的增加,而且由于信息反馈无法及时送达等原因造成办事人员相互推诿,责任无法落实,极大影响了用户的工作效率。

5.时间空间限制,远程移动办公难实现

当前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着人员常需外出学习考察或由于校区分散存在多地办公的现象,这就使得传统的集中办公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虽然OA 系统已打破传统办公环境固定的局限性,使得办公人员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其他校区、亦可以出差在外处理工作事宜。但其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络,领导如若身边没有电脑或者网络,那么许多待办公文就依然无法随时办理,特别在一些时限较为紧迫的文件急需在外领导签约批示时,难免就会带来流程的运转停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公效率。

四、解决OA系统中高校行政公文管理问题的对策

1.统筹全局系统规划,实现文档一体化的全程管理

统筹全局的系统工程规划,通过技术对接,实现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通过两个系统的协同工作,进一步寻找两个系统的结合点,将相关功能界面合二为一,使用户能够在同一个界面实现两套系统的流转和信息转换,使得档案管理功能有机地嵌入整个办公自动化系统之中,构筑起办公自动化系统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电子文件归档、查询、存储保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实现电子文件规范化管理。

2.建立公文管理责任制 ,提升电子文件的管理安全

为了保证公文保密工作的严肃性, 要建立责任严明的公文管理责任制度。涉及公文传阅的各个部门都应配备专门的公文管理人员,负责公文的收取、登记、传阅工作。 办公室机要秘书的计算机必须做到物理隔离,严格按照密级文件的流转程序进行相关文件处理,通过身份验证、传输加密、防写防打印、数字签名手写签字辅助认证等安全技术防范电子文件在流转过程中的非法访问和随意删改,确定发送范围无误方可发送,并对接收文件的部门适时按照保密要求进行检查监督。

3.使用电子签章技术,确保公文的唯一合法

在OA系统中,正文模板应集成了电子签章,手写签名等内容,在公文落款处直接加盖以数字技术模拟实际签名或印章的电子签章,当电子文件流转到盖章环节时,选中需要盖章的正文进行电子盖章操作即可,若印章加盖错误,还可以撤销印章。但必须保证要采用加密设备、用户与电子印章绑定的方式,指定用户才有权使用该文件。接收方对收到公文只能在指定允许的打印机上按指定份数打印,文件内容及版式不可更改,从而有效防止文件被恶意篡改,保障公章使用的安全性和唯一性,保证电子公文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不可抵赖性。

4.搭建即时通讯平台,保证待办提醒的及时有效

通过OA系统中相关业务流程模块与即时通信平台所提供的信息提醒借口进行集成,使其组织结构和系统用户与OA系统保持完全一致,并自动实现同步,如中国电信的企信通、中国移动飞信、微信以及腾讯公司的腾讯通等。开发OA系统即时通讯特性的应用,从而使得当OA系统中有待办代阅公文时,系统能第一时间自动进行消息提醒,方便用户及时办理相关业务,改变传统“人找事”的行为模式为“事找人”的服务模式,进而提升行政办公执行力,提升办公室工作效率。

5.对接移动应用终端,提高系统远程办公能力

通过建立移动办公系统平台,以智能手机终端为载体,使用移动3G 等无线网络与服务系统进行连接,将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无线扩展,建立起一套可移动化应用的办公信息系统。出差中的领导、公文办理人员在没有电脑或没有网络的情况下,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机网络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登录OA办公系统,帮助用户克服空间和时间对办公环境的限制,实现远程异地的公文处理,极大地方便了在外出差人员办公,大大提高了公文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五、结束语

总之,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高校行政公文处理,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办文流程,及时更新技术,全面提高公文管理效率,必将使高校管理工作更加快捷有效。

参考文献:

[1]葛爱英,陈宗文.高校公文保密工作的现状与长效机制的建立[J].高教论坛,2011(1):116-117.

[2]何情.做好新时期高校办公室公文处理中的保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3(2):64.

[3]方铭.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在企业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7):71-72.

[4]关豪英.电子政务中公文管理系统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1(11):22.

[5]陈伟斌.高校电子政务中电子文件管理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