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分析范例6篇

调查研究分析

调查研究分析范文1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southwest some university in the school graduate student love present situation's diagnosis, discovered that the majority of graduate student love view overall is mature and the health, treatment love is earnest, in the love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s, the love motive is correct, chooses the lover standard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he intrinsic factor, held the tolerant manner before the wedding to the sex act.

关键词:在校研究生 恋爱现状 调查

Key word:In school graduate student Lov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作者简介:袁君,女,山东人,1984年1月,贵州大学法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

研究生作为中国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其恋爱观直接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婚育观念,这些婚育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以后的人口、婚姻政策。同时,大部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基本都处于恋爱结婚的黄金期,了解其恋爱现状,对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一群体的恋爱观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对西南某高校在校研究生的恋爱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代研究生的恋爱状况,剖析这一群体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特点以及在恋爱方面是否存在着与其他青年群体不同的独有特征。本文中所调查在校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研究生。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案访谈为辅。调查采取整群系统抽样法,在该校研究生宿舍楼 中,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3栋宿舍楼。在每栋宿舍楼中,按系统抽样法,从一楼开始按顺序每隔3个宿舍抽取一个宿舍作为调查样本,然后再按整群抽样法,抽取整个宿舍的全部研究生,共随机抽取了110名研究生。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2份,问卷回收率为92.7%,有效问卷96份,占94.1%。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自填式问卷当场收回问卷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同时在110名研究生中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8名研究生进行了个案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辅助材料,力求对他们的恋爱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5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主要对自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一、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据统计,在96名被调查者中,男生66人,占接受调查者总人数 的68.8%,女生30人,占31.3%。从年龄结构来看,其中22岁以下的有8人,占8.3%,22―24岁的有35人,占调查者总人数的36.5%,24―26岁的有36人,占37.5%, 26―28岁的有14人,占14.6%,28岁以上的有3人,占3.1%,从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研究生主要集中在22岁到26岁。从专业结构来看,文法类33人,占调查者总人数的34.4%,理工农类的39人,占40.6%,管理类的19人,占19.8%,经济类的有3人,占3.1%,其他专业的有2人,占2.1%。其中来自农村的有61人,占调查者总人数的63.5%,城市的有35人,占36.5%。谈恋爱的有53人,占55.2%,没有谈恋爱的有43人,占44.8%。

2.恋爱经历与选择恋人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在谈恋爱的53人中,有39.6%的被调查者是第一次恋爱,有30.2%的人是第二次恋爱,有20.8%的人是第三次恋爱,只有9.4%的人是四次以上。有51.2%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认识恋人,其次是同学或朋友介绍,占27.9%。这两类中,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认识恋人的比例都比较少。在谈恋爱的53人中,其中恋人是其大学同学的占谈恋爱人数中的45.6%,是研究生同学的占24.6%,高中或以前的同学占14.0%,朋友或老乡的占7.0%,其他的占8.8%。在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在被调查的96人中,选择“主动追求”的占39.6%,“会有暗示,但不会主动追”的占21.9%,“静观其变”的占19.8%,“单相思”的占2.0%,“不知道”的占16.7%。

3.恋爱动机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在谈恋爱的53人中,选择“情感需要”的有25人,占谈恋爱者中的47.2%,“为了结婚”的有11人,占20.8%,其他原因的有6人,占11.3%,而“受他人影响,不谈没面子”和“积累经验,体验人生”的各有2人,分别占3.8%,“证明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和“寻求精神寄托”的各有3人,分别占5.7%。这说明,大多数研究生的恋爱动机是健康的,态度比较端正。通过对男女研究生的恋爱动机进行交互分析发现,男女研究生在恋爱动机方面基本一致,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大多数研究生谈恋爱的原因主要是情感需要和为了结婚,女生在“为了结婚”这一原因上表现的更突出。

4.选择恋人的最重要的标准及学历要求

调查显示,28.1%的同学认为选择恋人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人品”,22.9%选择“自己的感觉”,21.9%的选择“共同语言和爱好”,8.3%的选择“相貌和身材”,3.1%的选择“经济条件”,7.3%的选择能力,1.0%的选择“学历”,7.3%的选择“其他”。在学历要求上,有51.0%的人要求自己的恋人的学历应该是本科,34.4%的要求是硕士,9.4%的要求是大专,3.1%的要求是博士,2.1%的要求高中(中专)以下。在乎学历的占49.0%,不在乎学历的占51.0%。

5.找对象是否困难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不困难的只占30.2%,其他69.8%的认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在认为困难的69.8%的人中,在困难的原因方面,认为“自己活动圈子狭小,认识异性的机会少”的占46.3%,认为“自己不善于和异往”的占23.9%,认为“条件相当的异性太少”的占16.4%,认为“没有经济基础”的占9.0%,其他方面的原因的占4.5%。

6.爱情和性方面

在对待爱情和性的关系方面,41.7%的认为“爱情和性不可分割”,37.5%的认为“先有爱,后有性”,3.1%的认为“先有性,后有爱”,5.2%的认为“可以有爱无性”,2.1%的认为“可以有性无爱”,10.4%的“不知道”。在对待的问题上,18.8%的人认为“很重要”,41.7%的则认为“重要”,19.8%的认为“无所谓”,11.5%的认为“不太重要”,只有8.3%的认为“根本不重要”。看待恋爱中的同居和婚前的态度方面,28.1%的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36.5%的人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10.4%的认为“自己的事,和别人没有关系”,8.3%的认为“别人我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3.1%的则“反对”,“说不清”的占13.5%。

二、讨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开始不断地涌入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年一代。主流思想一般认为青年一代受西方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其恋爱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某些方面,在校研究生在爱情方面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主体意识增强,但是“以爱情为基础”的恋爱观没有变,在对待爱情上,研究生仍然保留着东方人特有的含蓄,总体上对待爱情仍是认真的,有着积极、健康的恋爱观。

无论是正在谈恋爱者认识自己恋人的方式,还是没有谈恋爱者所希望的认识恋人的方式,都是通过自己,比例都在50%以上。这说明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恋人的意识。对于自己喜欢的异性,大多数也是选择主动追求,而不是单相思。这些都表明在校研究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动性增强,不喜欢被动的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是个性解放和思想解放的表现。在恋爱动机上,大多数研究生的恋爱动机是健康的,他们具有成熟、认真的恋爱观,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尤其是大部分女研究生她们希望通过恋爱寻找到人生的伴侣,为自己找一个归宿。在选择恋人标准方面,多数研究生注重对方的人品、个性等内在因素,注重双方之间是否有共同语言和爱好以及自己对对方的感觉,相貌、经济条件、学历等则排在其次。现在社会上,青年一代在选择恋人时,往往比较注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条件等外在因素,研究生作为中国知识青年的代表,在择偶标准上多了一份成熟和非功利。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具备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美好未来的能力和信心;另一方面则是修养的提高使得他们更注重心灵上的契合,注重情感质量。

研究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有着高于常人的优越感,是社会的佼佼者,一般认为他们在爱情方面不会存在什么困难,事实却并非如此。调查显示,认为研究生找对象困难的占到了69.8%,认为不困难的只占30.2%。大部分研究生认为困难的原因是“自己活动圈子狭小,认识异性的机会少”,其次则是“自己不善于和异往”,第三则是“条件相当的异性少”。研究生除了需要修完必要的学分外,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不少研究生还要忙着兼职,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识和交往异性。再者,研究生很多都是从小品学兼优的学生,中国的教育体制使得这部分人,从小在学习方面能力较强,但是在交际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和异性进行交往。这些都给研究生找对象造成了一些客观的限制条件。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研究生的恋人基本是自己的大学同学、研究生同学,从中也表明研究生的活动圈子狭小,只是限于自己的那个小圈子,如果这个小圈子中合适的异性很少,那么找对象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对待性的问题上,在校研究生都持有客观、冷静和宽容的态度。大部分研究生对同居或婚前是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研究生不在乎这些或者是对于这些持放纵态度,他们对于婚前的宽容态度是以爱情为前提条件的,必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他们仍然比较注重观念,在调查中,有60.4%的人认为重要。研究生普遍认为性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可以有性无爱或者是先有性再有爱。性是灵与肉的交融,是爱情的升华,以爱情作为性的基点反映出研究生把性置于非常神圣的地位[1]。当前许多报道认为研究生性观念开放,追求享乐,可见这些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并不一定反映当代研究生的真实情况。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到在校研究生的恋爱观总体而言是成熟和健康的,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是认真和正确的;在恋爱过程中主体意识增强;大部分研究生是因为情感需要而谈恋爱,在恋爱过程中,以爱情为基础;在选择恋人的标准上,注重的是人品、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己的感觉等内在因素;在爱情与性的关系上,追求的是灵与肉的融合,是以爱为基础的性,对待婚前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总体而言,研究生在恋爱中多了一份理性和责任,少了许多盲目和虚荣。但在其恋爱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研究生存在找对象难的困境,仍有一部分研究生在对待爱情上存在着误区,有着错误的恋爱观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改进培养方案,尝试实行弹性学制,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社交范围,[2]扩大生活、交往圈。2.加强对研究生的正确恋爱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积极地心态去对待爱情、事业和人生,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3.对研究生加强性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使其自身积极、健康的发展。

最后需说明的是,本调查由于调查样本小、调查主题和内容等的影响,因此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这一调查结果仍基本反映了在校研究生恋爱现状的基本情况,对于我们了解在校研究生的恋爱观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志涛,冯维.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及其分析[J].中国研究生,2004(6)

调查研究分析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研究

体育消费是利用体育的特殊属性来满足人们身体与精神上的需要而发生的经济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体育消费已成为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比较法等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并做了大量的资料查实与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63份,回收率为95.38%,其中有效问卷737份,有效回收率92.13%,回收率与有效率已能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对比大学生当前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内容、以及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诸多因素等,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喜欢和很喜欢的占62.75%,认为一般的占30.75%,只有6.5%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或很少从事体育运动。另外,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也不同,认为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是必须的占19.71%,认为是应该的占50%,其他30.29%的大学生则觉得无所谓或者没必要等等。

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中,体育实物消费占到总消费的60.5%,体育信息消费占到19.7%,体育直接参与消费占到19.8%。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但是,在这项统计上,男生同女生的各项消费比例有很大差别。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6.3%的学生习惯利用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体育信息,27.5%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体育信息,20.6%学生通过购买报刊、杂志了解体育信息,另外还有15.7%的学生是听其他人说的。男同学更加乐于参与足球、篮球等活动,而体育报道正是以这方面的内容为主,再加上体育等因素。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有72.55%的大学生认为,在购买体育服装、体育用品时,只要经济实用就好了,没必要追求名牌;也有12.32%的大学生认为在购买东西时一定要注重品牌,比如: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阿迪达斯、耐克、彪马、李宁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他们认为这些产品不光质量好而且穿着也舒服。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目前,体育消费品有两种情况,一是质量好,价格高;二是质量差,价格便宜。这样就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相矛盾。因为大多大学生除了生活费没有更多的经济收入或收入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只有产品丰富、价格合理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结构。制造出价格适中,质量较好、大众化的体育消费产品,满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多样化,是体育消费市场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男大学生的体育信息消费人数为111人,占所有男生人数的24.0%;而女大学生只有34人,只占所有女生人数的12.4% 。女大学生在参加俱乐部和培训班方面的人数较多,71人,占所有女生人数的25.8%;男大学生偏少,75人,占所有男生的16.2%。这是男女大学生在体育兴趣和体育消费价值取向方面不同造成的。

调查研究分析范文3

【关键词】未婚女性;前预防状况;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Female contraceptive methods analysis and counter measuresFU Tianfang, LI Bing.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Weinan Maternal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Hospital, Weinan 7140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female contraceptiv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142 unmarried pregnant wome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one under the guidance of physicians to collect the data of contraceptiv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analysis. Results: Most unmarried unwanted pregnancy women were in cohabiting with their boyfriends. More than 50% of them had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symptom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sexual behavior: 34.51% of unmarried women were completely unaware of contraceptive methods; more than 50% of them mainly got the biology of sex and contraception knowledge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students, colleague media and daily life. The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was relatively weak. Most women did not regularly use contraception methods; the higher age and education level was, the higher degree of induced abortion risk awareness was. The more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male partner knew, the more positive and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to take precautions before sex was. Conclusion: Contraception knowledge level in single unwanted pregnancy female is not high. They do not often take contraceptive methods.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is significantly weak and protective effect of male partners is relatively low. Therefore, education for men and women in childbearing ag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and contraceptive techniques, and promot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le partner and unmarried women in contraceptio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unintended pregnancy.

【Key words】Unmarried women; Contraceptive methods; Investig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169【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未婚青年的性观念也日趋开放,婚前、女性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2],给未婚女性带来身心和生殖上的痛苦,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人们日渐关注的医学问题。一些女性缺乏基本的避孕和生殖健康知识,以致在发生时不使用避孕措施或避孕措施使用不当,或是其男对避孕知识的缺乏,是意外妊娠及人工流产发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3-5] 。因此,进一步了解婚前女性预防措施的使用状况及相关因素对制定对策以促进婚前避孕措施的使用、防止和减少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中我们就女性前预防措施使用情况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未婚意外妊娠女性14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35岁,平均(24.53±5.21)岁;体重40~70kg,平均体重(45.4±3.1)kg;意外妊娠 1~3次,平均(1.11±0.44)次。

1.2纳入标准

纳入对象的标准参考甘晓青等[6]的规定:(1)均未婚,非意愿妊娠;(2)自愿要求行人流术;(3)意识清晰,无任何生理和心理沟通交流障碍;(4)可完全理解问卷内容,配合医师完成问卷调查;(5)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已婚女性;(2)有合并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应激相关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1.4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资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妊娠史、人工流产史及生殖健康的知晓程度和态度、男伴对避孕知识的知晓程度和态度、人流知识知晓程度等。患者完成问卷调查过程给予相同的指导语,且要求均在30min内完成问卷填写。

1.5统计学处理

对各项计量和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进行t和χ2检验,软件包为SPSS17.0;P

2结果

2.1未婚非意愿妊娠女性的相关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未婚意外妊娠女性多同居,有重复人工流产经历的也有一定比例,少部分存在多个,超过50%的人有生殖道感染史。见表1。

2.2未婚非意愿妊娠女性的基本避孕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34.51%的女性对避孕的方法全然不知;超过一半的人主要通过媒体或日常生活中同学、同事间的交流获取性生理知识和避孕知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还比较弱;非意愿妊娠的女性多数不经常采用避孕措施,存侥幸心理。见表2。

2.3未婚非意愿妊娠女性避孕行为的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显示,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高、对人流风险知晓程度较高、男伴的避孕知识较充分、男伴的避孕积极性较高的未婚非意愿妊娠女性采取避孕措施的概率更大。见表3。

3讨论

不安全的是非意愿妊娠、反复人工流产的罪魁祸首。本研究发现,未婚非意愿妊娠女性多同居、多有过生殖道感染症状;仍有相当部分的女性(34.51%)对避孕方法完全不知晓,不使用或不正确使用避孕措施或安全期等低效避孕方法的比例也较高。

未婚非意愿妊娠女性不避孕原因有较多方面,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妊娠风险认识不足或避孕知识匮乏。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到城市务工,而她们的文化程度偏低,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其接受避孕知识、性生理知识、性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后在城里务工仅通过网络媒体或虚假的信息获取避孕知识、人流知识等,这其中就存在避孕知识传递存在的偏差,以至于未婚青年对避孕知识掌握的合格率很低[7,8]。本调查发现,这与未婚非意愿妊娠女性的年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年龄

调查还发现,男伴对避孕知识的知晓程度及其避孕态度的积极性对未婚非意愿妊娠女性的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若男性拒绝采用避孕措施,则显著减少了避孕行为,女性非意愿妊娠的机会就变大,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人流或反复人流的发生,对女性的创伤不言而喻[12]。国外对性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采取的保护措施进行了较大的研究[13-15],结果表明,在欠发达国家,女性的性前预防措施堪忧,给这些地区的女性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结合以上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未婚女性非意愿妊娠的发生率是有可能降低的,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首先,加强未婚女性生殖健康知识和避孕知识宣传教育,加强未婚女性非意愿妊娠风险和不安全的认识;告知人工流产手术风险,特别是人流手术短期、长期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等,令她们心生警惕,以提高避孕措施的采取率,减少随意的婚前,宣传的方式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教育手册和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其二,要倡导男性参与生殖健康教育,加强男性对避孕知识的了解,提高男伴的避孕意识,促进其形成积极的避孕态度,分担女性的避孕责任,帮助降低非意愿妊娠的发生。最后,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正确的使用避孕措施或是不好意思获取避孕工具也是未婚女性非意愿妊娠的部分原因,故通过详细告示未婚女性各种避孕方法的优缺点,不要采取传统的体外排精、安全期避孕等低效避孕措施,在发生无保护后积极主动采取紧急避孕措施予以补救,以有效降低非意愿妊娠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惠爱玲.人工流产妇女避孕现状及失败原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101-102.

[2]陈佩飞,施瑾. 未婚人工流产女性避孕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4-7.

[3]安小霞, 丁晓英, 孙洁, 等. 行人工流产的未婚女青年避孕行为, 知识及需求现状调查. 护理研究: 下旬版, 2011 (2): 504-505.

[4]李瑞爱,卢伟燕,施玲玲,等. 意外妊娠未婚女性避孕知识认知情况及其避孕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6):24-26.

[5]王存同. 中国已婚育龄人群避孕措施选择的偏好与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与发展,2009,5(1):48-59.

[6]甘晓青,罗辉兰,刘云英,等. 未婚人工流产女性避孕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2):52-54.

[7]刘云英,钟京燕,彭翠翠. 未婚人工流产女性避孕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广东医学,2013,34(16):2560-2562.

[8]查文婷,成,孙振球. 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77(6):348-351.

[9]李雯,杨秋生,查文婷. 未婚人流女性避孕情况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10,10(6):1091-1092.

[10]楼超华,尹逊丽,左霞云,等. 中国三城市未婚人工流产女性避孕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6):383-386.

[11]李风琳.计划生育服务对未婚女性避孕措施的干预效果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4):113,115.

[12]李艳,黎妍,冯文艇,等.连续行为干预对女性者接受预防艾滋病的效果分析.中国性科学,2013,22(2):92-96.

[13]Alexander M, Mainkar M, Deshpande S, et al. Heterosexualsex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high HIV prevalence states of India: need fo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PloS One, 2014, 9(2): e88858.

调查研究分析范文4

目前,对干巴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促繁、营养成份分析、菌丝培养、活性成份分析等方面,本文就目前在营养成份分析、菌丝培养、成份活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成果进行调查分析。

【关键词】调查 研究 干巴菌

Evaluation on Current Research of Thelephora ganbajun Mu Zang

Ning Bin, Dou Jinhuan, Dai Pengfei

【Abstract】

Recently,The research of Thelephora ganbajun Mu Zang is focus on Artificial propagation promoting,mycelial growth、nutrient component,Mycelium Culture,Analysis of active constituents and so on,In this review, recent proceedings on the Artificial propagation promoting,mycelial growth、nutrient component,Mycelium Culture,Analysis of active constituents of Thelephora ganbajun Mu Zang will be presented.

【Keywords】evaluation; research; Thelephora ganbajun Mu Zang

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Zang)为革菌属多种可食真菌的云南地方名称, 是具有特殊香气与口味的云南重要名贵的商品真菌。目前已有的资料不多, 且多集中在分类、菌种分离、营养成分测定、活性成分研究等方面,近期的研究关注于生态学和环境学研究。

1.方法

目前对干巴菌的研究结果还比较少,本文根据目前在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NCBI及中国国家专科局中已载有的关于干巴菌的研究论文及专利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 人工促繁类论文。干巴菌人工促繁不乏成功的例子,并申请了专利,目前有关的专利有3项。赵永昌[1]等发现在干巴菌菌塘周围挖掘小塘,发现掘塘能明显增加珍稀野生菌干巴菌菌塘的数量和产量。

2.2 菌丝培养类论文。菌丝是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营养交换的桥梁,菌丝能提高根系的吸收力菌根的形成通常是互惠的。外生菌根真菌能促进树木对土壤营养的吸收,有利树木生长,增强其抗性。Harvey等[2]在研究道格拉斯冷杉和落叶松森林中外生菌根菌现状时发现,森林中腐木和腐殖质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外生菌根菌的形成及组成类型。坚等[3]以松针、草糠、麦粒和麸皮为主料、添加营养元素进行多组配比,再接种干巴菌菌种培养,得出pH5.8、料:水比为1∶1.5最适于干巴菌菌丝生长。

2.3 营养成份分析类论文。吕瑜平等[4]发现干巴菌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亚油酸甲酯、棕榈酸、1,1-二乙氧基乙烷、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十八碳烯酰胺、苯乙酸等.其中亚油酸甲酯的含量最高。

2.4 活性成份分析类论文。Guo等[5]从49个干巴菌中分离得到的酚类和多糖类物质具有抗氧化能力。李丽娟等[6]分别用干巴菌的水溶液及脂溶液给小鼠灌胃发现,干巴菌脂溶组TNFα的浓度的均数小于对应混合组和溶剂对照组.干巴菌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与抑制正常小鼠分泌TNFα有关.陈亚萍等[7]发现干巴菌的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活性比芦丁抗氧化活性强。

3.讨论

从目前的研究论文和专利申请的数据来看,目前国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干巴菌提取物的活性分析、菌丝培养、营养成分分析等三个方面,人工促繁的工作因为干巴菌狭窄的生长环境而研究的比较少,这一是目前国内(特别是云南)各大真菌研究所内正在攻关的课题,中国有句古话是:“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与肥”,对干巴菌的人工繁育的方向将是生长环境、土壤功能研究、菌丝伴生微生物将会是以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可能干巴菌的人工繁育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赵永昌等.掘塘技术对干巴菌菌塘数量和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2005, 18(6).

[2] Harvey AE et al.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ectomycorrhizae in a mature Douglas-fir/Larch forest soil in western Montana. For Sci 24:203–208.

[3] 坚等.干巴菌半人工栽培培养基的试验研究和培养条件探索,中国食用菌, 2006, 25(1).

[4] 吕瑜平等.云南干巴菌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1, 13(1).

[5] Guo YJ, et al.Antioxidant capacities, phenolic compounds and polysaccharide contents of 49 edible macro-fungi. Food Funct. 2012 Nov;3(11):1195-205.

调查研究分析范文5

关键词:乙肝歧视;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58-02

慢性乙型肝炎的广泛流行是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约有3.5亿慢性感染者,每年预计有100万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等[1]。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虽然从1992年的9.75%(1.2亿人)下降到2006年的7.18%(9300万人),但由于基数较大,2014年全国乙肝病例报告90多万例。估算全国约有3000万乙肝患者[2]。即使人数在减少,但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到歧视。多例乙肝员工遭排挤被迫辞职的事件再次引起了公众对乙肝群体的关注[3]。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对象:泸州市人民,共计500人。

2.方法:制定《乙肝知识问卷调查》、《你怎样看待乙肝携带者》两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乙肝基础知识和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态度的调查,共计30题。

3.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包括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非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事业单位人员、个体经营者、学生、农民等。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广泛,包括本科及以上、大专、中专、高中等。因此,此次调查能反应不同层次人群对乙肝携带者的看法,具有客观性、真实性。

1.调查对象对乙型肝炎的认知情况见表1。

2.调查对象对乙肝感染者在入学、工作和婚姻的态度分析见表2。

3.调查对象对乙肝携带者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分析见表3。

三、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歧视的原因

1.对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缺乏科学的认知。根据表1可以得出,大部分非乙肝携带者认为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传染,但是仍有14.83%的人认为共同进餐可以被感染,4.42%的人认为握手和谈话也可被传染。对于乙肝携带者自身而言,他们对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了解不充分,甚至有23.81%的人认为共同进餐可以传播乙肝病毒。经分析得出公众对传染途径不明确,他们认为一般性的接触也会传染,于是就产生了对乙肝携带者的歧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指出:HBV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其他如修足、文身、耳洞、公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有可能传播。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所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等无血液暴露的机会,一般不会传染HBV[1]。

2.接种疫苗不能完全保证不被传染和乙肝难治。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采取疫苗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大量证实[4]。但经表1可以得出,8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接种疫苗后不可能完全保证一定不会被传染。公众对乙肝携带者的歧视也就随之出现了。

3.被感染的恐惧心理。根据表2,对乙肝携带者在入学、工作和婚姻方面的调查,发现54.29%的人支持取消对入学就业的乙肝检查,40.52%的被调查者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取得健康证给予肯定态度,85.63%的人认为他们应该享受和正常人一样平等的权利。但仍有32.53%的调查对象认为即使健康证发了,社会歧视还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歧视呢?对表3分析得出,仅有38.12%的被调查者愿意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进餐,并认为不会被传染,有18.56%的人根本不愿意与其进餐,有43.31%的人会与其进餐,但害怕会被传染。对于问题“您是否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调查发现,56.89%的公众不会歧视他们,但必须保证自己不会被传染的条件下。所以,尽管公众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但传染途径的不确定性和接种疫苗后不一定能预防乙肝病毒,公众恐惧心理就产生了。因此,不管被传染的概率有多小,只要有可能被传染,公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会大大增加。

四、对策研究

1.建立新的法律规范并且加大执法力度。我国关于保护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法律文件尚不完善,尽管2010年3月8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了《关于切实做好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此外三部委又在2011年了《关于切实关注就业体检中乙肝项目检测规定的通知》,对切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项目检测,加大督查力度等工作做了具体要求[5]。但制定相关的法律并没有完全保护到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在就业中仍受到歧视[3]。我国应建立更为全面的法律体系和医疗体系,提供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免费的医疗检查服务,为肝病的治疗提供一些资金救助,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权利不受侵害。

2.建立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公共机构。乙肝病毒携带者受到入学、就业的歧视后,应保证他们求助有门,通过正确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建立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机构大有必要。我国已有一些专门保障乙肝人群的NGO组织,如北京的益仁平中心,其主要工作是关注法律层面的工作,为受到歧视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促进保障乙肝人群的立法进程等[6]。

3.加大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经笔者的一项《你怎样看待乙肝感染者》的问卷调查得出,公众对乙肝的歧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乙型肝炎的传染途径和乙肝难治的心理。虽然知道传染途径是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但是不排除其他途径传染的可能,正是这个可能的不确定性,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公众对乙肝歧视也就随之产生。哪怕是一起进餐,也有人会认为乙肝病毒会经唾液传播,由此产生避害的心理。只有医学上在乙型肝炎病毒研究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明确说明哪些途径会传播,哪些途径不会传播,如何正确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公众才能消除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与此同时,如果在医学上能找到根治乙型肝炎的方法,做到完全根治,那么乙肝歧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消除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歧视,需要全社会、全世界一起努力,保护乙肝感染者的平等、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提高社会文化水平,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美满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分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J].中国肝脏病杂志,2011,3(1):40-56.

[2]本刊综合报道.减少发病和传播,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消除乙肝歧视――世界卫生组织乙肝防治指南在南京[J].肝博士,2015,(6):19-23.

[3]黄晓宇.公司“逼走”乙肝员工赔3万[N].北京晨报,2015-03-03.

[4]潘莉莉,潘荣华.乙肝歧视现象的问题与反思[J].医学与哲学,2005,26(1):77-79.

调查研究分析范文6

摘要:本文以GK公司为例,对中小施工企业的薪酬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GK公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GK公司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薪酬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分析结果之上,归纳出GK公司薪酬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施工企业薪酬管理人力资源

1 GK公司现状分析

GK公司是一家综合性较强的民营施工企业。下面我们对GK公司的员工和薪酬现状进行归纳分析。

1.1 员工构成情况

GK公司目前下设十四个管理部室、两个分公司(市政园林工程分公司和装修装饰工程分公司)和十多个项目部,年平均产值可达数亿元。公司现有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2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初级职称180人。

1.2 薪酬构成情况

所有员工的工资结构都由两部分组成: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固定部分以个人的工龄、学历、职称(工人以技术等级)等来确定,约占总收入的25%。活动部分由工人按当月完成工时考核发放,约占总收入的60%;技术、管理人员按其所在岗位的岗位工资考核发放,考核发放的范围约为其岗位工资的75~200%。约占总收入的60%。其余为年终奖和过节费。(营销人员有销售提成)。虽然从薪酬制度上看,GK公司的薪酬是具有激励性的,通过考核发放的薪水占岗位工资的比率是比较高的。但是GK公司实行的岗位工资加奖金制,奖金在年终发放,而且额度不大,获得奖金的人员极少,所以呈现出的问题是:员工在其岗,拿其薪,只要不违反公司的员工管理制度,主要是其中的考勤制度,基本上都是干多干少一个样。

1.3 薪酬水平情况

从调查中得知,对企业影响更大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明显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而一般员工的薪酬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说明,GK公司看似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执行的结果是平均主义,很难达到期待的激励作用,同时这样的薪酬结构也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对关键员工产生有效激励,更谈不上吸引更多的人才。

1.4 离职情况

从2005-2008年来,GK公司员工流动的趋势来看,流失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员工结构来看,流失的人才以工人,技术,营销居多,管理较少。从流失数量上来看,2005年流失4人,2006年流失9人,2007年流失13人,流失人数不断增加,而且流失速度也在加快。同其它企业一样,人才流出的方向大多是经营效益良好的非国有体制经济实体。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非国有经济实体的实力不断增强,这些非国有经济实体招聘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员工,甚至利用自己灵活的用人机制不惜重金大量从国有企业挖走优秀人才,GK企业人才流失就与这些非国有经济实体的用人战略有很大关系。

2 GK公司薪酬问题调查及问题分析

2.1 薪酬满意度较低

结合上图1,并且考虑“半结构化访谈”内容,调查发现其中不满意薪水状况的人群中,老员工对于新老员工工资差别没有体现出来,尤为不满意。

2.2 薪酬制度不够科学合理

从调查中可以得知,GK公司目前的员工对薪酬制度科学性和公平性不太认可,大部分人认为公司薪酬制度目前不够好,需要亟待改善。而少部分认为公司目前的薪酬制度较好,以及一部分对公司薪酬制度持否定态度。在调查中,员工也反映现有的薪酬制度没有能把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任务完成情况、平时工作的积极性等因素有效地考虑进去,薪酬制度的设计不够合理。

2.3 薪酬激励效果不佳

在调查中,过半的人员直接反映公司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不能很好地将个人的工作业绩与能力和个人薪酬有效匹配,出现“干好干坏差不多,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公平理论中有“四个公平”,其中“内部公平”是员工感受最强烈的一个维度。员工与公司内部的其他员工,是相互接触最多,了解最多,最容易产生相互比较,也是最容易产生“不公平”感觉来源的。

3 GK公司薪酬问题对策分析

3.1 建立职业生涯的发展激励

职业通道管理是指GK公司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员工的实际情况,建立若干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潜能,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培训主管综合考虑全体员工能力及业绩表现,建立适合不同类型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这些通道的建立力求使具有不同能力素质、不同职业兴趣的员工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上升路径。同时企业明确对员工的晋升评估、管理办法以及不同级别与收入的对应关系。根据GK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GK公司应采用“双职业通道”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个人综合素质高,而且喜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优秀员工,公司为其提供与管理相关的技能培训,并为其创造成为公司管理者的晋升通道。而对于业绩表现优异,但是不喜欢或者不适合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公司也为他们设计了职务晋升渠道,使他们能够从技术业绩中取得成就感。

3.2 强化组织培训学习

GK公司要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其创造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在设计GK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时候,我们摈弃了公司以往“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着力将员工的培训标准化和系统化,当作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规范和多层次的培训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①基础培训。②针对性培训。主要是培训专门的产品知识。③晋升培训。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励

GK公司进行员工激励时,应先有考核后才能进行激励,而考核客观合理的重点又体现在考核的依据―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考核的执行上。GK公司在绩效管理方面一直实行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机构责任制。公司的将经营目标分解到各个分支机构,再由分支机构将目标分解给各个团队和个人。绩效考评应立足于每个员工完成各自的计划任务的情况,然后再按照有关标准进行考核。

2.4 创建满足心理需求的精神激励

当前,GK公司缺乏对员工的精神激励手段,难以满足员工心理上的需要。从与员工的访谈调查中获知,大部分员工对自我实现和尊重需要等高层次的需求比较看重,但是他们对实际的满足程度很不满,觉得满足程度很低。因此,在进行员工薪酬体制改进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考虑对他们的精神激励,以此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价值满足激励。②文化情感激励。③管理决策参与。

4 结论

本文的研究对GK公司建立新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制,有效地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吸引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同时,对类似GK公司这样的中小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剑峰,张望军.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