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范例6篇

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范文1

和谐社会的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孩子抓起,让学生从接受学校教育时就感受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建和谐社会。那么,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就要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

学校的构成主体是学生,学校活动的参与主体也是学生。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对学校而言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一、思想上,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一方面,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就决定了他一定处于、也只能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决不能“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被剥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绝不能被扼杀。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代表一种希望、代表未来、代表一种力量、一种建设祖国的力量。他们不是乞丐、不是乞求教师的施舍。而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培养建设祖国新生力量的义务。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学生第一”的思想,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建和谐校园,进行和谐教育。

二、行动上,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关键

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学校,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必须改进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点我们郑州市已经下了很大功夫,实现了班班有多媒体参与的教学。同时适当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特别是应用性信息技术知识。这在我们这所农村中学也已经做到了,每周都有计算机课,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学生确实也受益不少。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种器物,靠强挤硬塞很难奏效。学生对学习的淡漠,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学方法难以激活他们的学习情趣。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

其次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严格控制辍学,严禁随意赶学生出教室出校门,切实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均等;对优生、差生、子弟生、一般生要平等对待,绝不能歧视差生,并切实做好“双差生”的转化工作;教学的水平要照顾全体学生,不能拔得太高而只为“好学生”服务。同时,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以发展,坚决克服“考”指挥教,“考”指挥学,甚至以一种古板的“应试模式”来提高考试成绩,限制学生思维创新的不良做法。

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有所发展,就要保证国家要求的课程开全并上全。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虽然是农村中学师资较紧张,可我们不仅开齐上齐所有的课程,还组建了许多社团,发展学生的特长。如球球团就有篮球队、足球队和乒乓球队;文学社的社员经常办校报,参与各种征文活动;传媒社的社员办校广播站,举行演讲比赛等等。这些社团给了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充分的用武之地,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我们学校还开展了特色教育“蛋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生兴趣极高,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放在学校的展台上时,更是给校园增添和谐氛围。

再次,要爱生如子,反对以势压人。“教育的灵魂是爱”,对于生活上有困难身体上有缺陷、思想上有包袱的学生要给以更多的关爱。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过多的占用学生的时间是对学生的身心的一种摧残,是一种侵犯。所以我们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布置的家庭作业也严格控制在一小时左右。当然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还要严加指正。师生意见不一时,不强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了解教师观点正确的原因,切勿强加于人。

最后还要防止和杜绝教育腐败。现在有些个别教师在社会上办各种辅导班,他们为了个人利益而影响了学生的利益。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虽然是在业余时间办班,却能影响在学校教育的质量。国家一直在提高教师的待遇,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在职教师乱办班、滥发复习资料,甚至吃、拿、卡、要等,加重学生经济负担,影响教师形象。

三、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贯彻落实和谐社会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和谐教育范文2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从这件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决不能主观武断地制造“冤案”,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无辜的伤害。特别是当老师因种种原因造成过失的时候,要敢于面对事实,放下面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的坚决认错,这样,老师不但不会丧失威信,反而会使学生更加信赖和尊重你。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民主,平等待生,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切中肯綮,才能卓有成效。

和谐教育需要秩序和法治,必须有有条不紊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安宁的周边环境。要用法律的力量来强化管理。贯彻“依法治教”,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管理教育事业。各级各类学校要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制,建立章程,实行依法自主办学。

二、和谐教育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石。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其它社会领域的公平一样,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机会公平的本质体现,主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保证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过程公平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互动中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从微观层面调控教育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不公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平。怎样破解教育不公的难题?关键还是靠政府。首先,政府应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制订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从政策、制度和法律层面保证教育公平。其次,加大投入,普遍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资助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无形的手”的作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提高办学水平、缩小办学差距、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促进教育公平。

和谐教育也是一种正义的教育。我们的先贤把“孝悌忠信利义廉耻”用以勉励后学,孔子有言:“君于进德修业忠信”。战国时代的管子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任何社会,忠信仁义缺失都意味着人失其要,国失其本。现今的青少年学生,伴随社会转型期的震荡长大,接受西方强势文化的熏陶,崇尚以个人为中心,缺乏深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感悟,传统的人文道德素养在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挤压下显得相当薄弱。青少年学生面对现实的种种困惑又缺乏正确引导就难免躁动迷茫焦虑乃至走向迷途,尤其是道德的柔性在当前明显不敌刚性的显性的分数,未成年人善的成长空间让位于现实的看得见的利益。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而审视当前的教育,或迫于社会压力或出于内心的浮躁确实淡化了对人的教育的责任,对此业内人士尽管清楚却显得很无奈。

三、和谐教育是一种诚信友爱的教育

教育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诚信,没有诚信,教育就失去灵魂,就不可能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教育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支持。要维护教育自身的形象,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为社会作出表率。树立教育良好形象是建设和谐教育的标志。要坚定不移地纠正教育行业不正之风,消除教育不和谐现象,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一是坚决治理学校乱收费,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一费制”,实行“阳光收费”,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和谐的校群关系、师生关系。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甘于奉献、廉洁从教、干净干事”的良好师德师风。三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增加办事透明度,从根本上杜绝各种腐败行为。主要包括实行招生公开,确保各项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实行人事公开,保证在招考教师、教师调动和干部任免方面向社会公开,加强民主监督,真正做到从德能勤绩几方面择优录用;实行招标公开,学校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和购买大宗物资和仪器设备、学生生活用品等,均要按规定实行招标和政府采购,防止暗箱操作;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教师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尊重。继续抓好师德建设,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建设好教师的精神家园。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引导教师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以培育人才、繁荣知识、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已任,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加强以“求是、求博、求精、求新”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教育,搞好新课程实施的通识培训,以过硬的水平塑造良好的教育工作者形象。

学生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欢迎。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

四、和谐教育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

改革开放二十年,国家的经济实力今非昔比,对教育投入的加大,硬件设施与国际差距缩短,但创新能力与世界拉大距离,国际上世界科技实力总评,美国加拿大100分,日本72分,德国54分,俄罗斯25分,中国20分。日本至今共获十几个诺贝尔奖,仅新世纪以来连年获奖。在国策上日本人从技术立国,重引进转向科技立国,强调创新。从历史看,日本民族有自觉的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科学强则民族强,再如以色列在贫瘠的沙漠地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靠什么?靠的是教育,靠的是不断创新。质疑从来是科学的助产士,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本是教育的旨归。但笔者发现许多教师上课的提问好像是一个个思想圈套,在一次次问答中修正,慢慢引入预先中设定或老师心中认定的答案。表面看似气氛活跃,重启发式教育,实质是学生的精神主体慢慢消失,原有的那点自信心全无,课堂成了学生思想的屠宰场。数学的解题也必须按规范的步骤一步步解,少了步骤即便是答案无误也判有错,解题的方法也得按老师讲的,不可逾越。爱因斯坦说:“比宇宙更辽阔的是什么?是想象力。”可是我们周围的群众仍限于招生标准的一元而紧抱着分数不放。客观地说,在招生体制,社会压力及家长观念等许多因素的约束下,有完整科学的办学思想,特立独行,独步教育界,具备自己鲜明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尚不多见。

教育的活力来自教育体制的创新,要从“头”开始,既要重新开始审视、把握教育管理的契入点,也要注重对人思想的开发和激发,教学中我们常说“学习是学生自己在学,”总是力图“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可是管理中我们却常常丢弃了这样的法宝。我们虽然不能让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把教育当事业去追求,当艺术去奉献,当科学去探索,但教育这个行业拥有更多的,对教育一颗痴心、一片痴情、一分痴迷的人,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不变色、不变质。我们决定着学校的明天,学校也决定着我们的明天。管理创新,要从思想入手,要抓住细节,创设情境,打动情感,震撼心灵。只有相互吸引、支撑、依赖,通过科学的管理把散落的火种聚集起来,放大增效,才会有光,才会有热,才能照亮一片天空,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五、和谐教育是一种安定有序的教育

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是青少年集中学习和活动的地方,为社会各界和千家万户所关注。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保障学校师生、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第一要务,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天职。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形成强有力的责任体系,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预警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演,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以防为主,综合治理,重点防范危及师生安全的校舍危房倒塌、校园拥挤踩踏、食物中毒、交通、溺水、火灾等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教育是一种规范有序的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是和谐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专业场所,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地方,是建设和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教育,必须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载体。首先,要建设一支和谐的团队,要有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学校班子成员要互相尊重、理解、民主、团结、协作,并尊重、信任和善待每一位教师;教师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团结合作、谦虚谨慎、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形成一个创业干事的和谐团队。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爱,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爱,形成“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三是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和师德师风,丰富和深化和谐校园的内涵,建立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和谐校园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六、和谐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

科学与人文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分野与抗衡,人文教育的复兴,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正成为发展趋势,并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教育实践中,情感教育、愉快教育、希望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正是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探索。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施教者也是人,以人为本,是其应有之义。人文精神就是推崇以人为本,发展个性。鲁迪格尔指出:“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因为社会价值是要由个人来实现的,“小河有水大河满”。人文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超越的人性观,强调人性是完满的,人性也是美好的,人性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每个人都存在不断向上的巨大潜能。

和谐教育范文3

[论文关键词]稚典 和谐教育理想 和谐成人教育 启示

〔论文摘要]在西方教育史上,稚典教育通常被称为“和谐教育”,这是一种具有早期“和谐精神”的教育理想,是一种追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推典和谐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问题。

雅典作为古希腊奴隶城邦制度发展的典型,它的教育也以注重儿童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流芳千古。在西方教育史上,雅典教育通常被称为“和谐教育”。“和谐发展”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语“CI。即tiat}}I8,表示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也就是追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后,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当前发展和谐成人教育,在成人教育领域实现雅典和谐教育理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雅典教育理想:追求人的和谐发展

雅典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儿童培养成为集道德、智慧、健康、美感诸品质于一身的公民。雅典人所向往的教育是既能发展儿童的身体又能发展其心灵的和谐教育。身心的和谐发展是雅典人理解的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他们认为他们须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品是人,这种人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一致,是体力与脑力的和谐。这就是雅典人为我们展现的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公民形象。可见,雅典人第一个理解并表达了这样一种理想—教育应使整个人得到发展,使人的整体完美。不仅要注重发展人的智力、体力,而且要注重感情、判断和创造力的教育。他们尊重钦佩聪明与智力素质,但是认为这些素质若不与其它性格素质保持平衡,则是危险的和不理想的。心灵和身体和谐的发展是每个雅典公民的追求。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新人使他的力量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种对人格的尊重,并使它充分地发展是古代雅典人留给西方世界的伟大遗产。雅典教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具有多彩个性和生气勃勃的人的形象。这种教育的理想是极现实的存在于雅典生活之中的。雅典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使自己努力去实现这个理想,并把它体现在自身的存在中。正是由于雅典公民具有全面优秀的素质,才使雅典成为古希腊灿烂文明的中心,才使雅典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而富有诗意。而雅典教育培养完整的、身心和谐发展人的理想是通过对青少年实施体育、智育、美育、德育等多方面和谐教育来实现的。雅典人对德、智、体、美诸育的教育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这促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每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和谐发展中的作用。这具体表现在:

1.大力发展体育。雅典人认为青少年必须是身体健美的。不仅强调身体健康s而且要姿态优美、举止文雅。健康的身体以及文雅而得体的行为举止是一个有教养的雅典人的标志。雅典儿童从二、三岁起就要到体操学校去接受体育训练。十分突出的是,雅典的体育训练包含着多方面的价值。雅典人不仅看到体育训练的军事价值,而且对其增进健康的价值、美学的价值以及道德方面的价值更为注意。他们希望通过体育训练,在技能技巧方面,要求达到步履轻快、敏捷、姿势柔软美观。在精神意志力方面,要求经常保持坚韧刚毅、勇敢进取、并善于抑制脾气、把握情绪。因此,雅典人的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体格训练。

2.重视发展智力。在雅典,诗人、诗歌朗诵者、尤其是智者是最重要的传播知识的人。属于智育范畴的教育内容有诗歌、阅读、写字、算术、法律、几何、天文、声学、哲李等。其中文法、修辞学和哲学这三门学科是智育的重点内容。雅典教育不仅使其公民具有阅读、书写的能力、掌握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十分注意对人的理性的培养。理性似乎就流在他们的血液中,使他们集艺术家和思想家于一身。他们的精神是理智、激情和至美的精神的综合。雅典的智育造就了希腊人的理性精神,它被称为现在西方文化的三大精神源头之一。

3.突出发展德育。德育在雅典“和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育的内容广泛地体现在阅读、体育、音乐等课程中。学生认字以后就开始读荷马的作品。教师竭力用《荷马史诗》中的人物作榜样来教诲自己的学生:一个好公民怎样做人。他们还经常就许多道德问题进行辩论。讨论得最多的题目是:应该怎样做一个完美和善良的人,他应该怎样生活,应该知道些什么才能有利于国家并使自己幸福等。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要参加各种公民集会、观剧、参加节日庆典等,学习公共的生活准则、受到道德教育。此外.雅典人还认为:学习音乐也会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人的和谐发展,必须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发展。雅典教育通过德育使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守法、忠诚、孝敬父母、为人善良等美德。

4.强调发展美育。美育在雅典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雅典儿童从小就受到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在美育的内容中,音乐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深刻理解音乐可以改造人的心灵,使它达到净化。通过音乐培养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道德,用音乐来陶冶人们的精神。音乐与诗歌总是连在一起的。它们的结合不仅可以给人以知识、思想而且能深深地打进人的心灵之中。它激起人们的高尚情感和理想。雅典人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和谐与节奏。因而用音乐的韵律来滋润儿童的心田。美育造就了雅典人爱美的天性,故而他们在文学、戏剧、音乐、雕刻、建筑、舞蹈等方面的成就达到惊人的高度。雅典正是通过上述德、智、体、美各育和谐一致的实施来培养公民完整的人格。

因此,雅典和谐教育培养了雅典人的革新精神、热爱自由、热爱城邦、勇敢冒险、爱美、爱智、爱和谐等品质。雅典和谐教育的理想就是通过人文教育进行一场人的革命,使青少年的身心、思想和行动、理性和情感都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和谐社会同和谐教育一样,也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位成员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依。和谐社会包含了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方面,其中核心的是人,是人这个社会主体及其社会属性决定着社会是否和谐。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和谐教育必须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作中介,才能有效地为和谐社会服务。口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人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只有和谐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雅典和谐教育理想关于“和谐发展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了自由、充分与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本质特征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或者说是智力和体力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充分、和谐发展;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是人的才能和品质的多方面的发展;是人的个体、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i3]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发展的,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

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中心,由此中心向外扩展递增。r}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个别人的身心发展,而是实现整个人类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教育的目标与雅典和谐教育理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和谐教育要通过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对发展和谐成人教育的启示

如果说雅典的和谐教育理想实际是一种和谐社会的教育理想或和谐教育理想,是以培养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作为主要目标。那么我们要发展的和谐成人教育,就是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构建成人教育的和谐教育理想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就是说,应对成人教育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

1.加强成人学生的德育内化教育。要将德育的目标要内化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在德育方面,雅典人的一大特色是把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内化为每个公民坚定的个人品格修养的内容。而我国近年来,出现道德水平降低倾向,其突出的表现是“个人品格”的观念淡薄。如果我们的德育能把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那么我们的德育效果将会有大的改观。此外,雅典教育提出了明确的适合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它成为每个人行为的准绳,而我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价值观念交叉和混乱的时期,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社会生活所要求的道德准则与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旧的民族传统美德由于过去的破坏而丧失。目前相当一批成人学生年龄相对较小,这个群体经常存在把在课堂上接受的真、善、美的价值观与生活中接触的假、恶、丑的价值观进行对比,觉得无所适从。这种巨大的矛盾冲突,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迷惘。因此,成人教育的德育内化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形势和岗位特点,与岗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结合,力求“人耳”、“人脑”和“人心”,增强个人的人格意识,只有这样,德育的目标才能深入人心,化为每个学生内在完善人格的需要。

2.要突出培养成人学生的求知欲望。雅典教育在智育方面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让他们具备了一种强烈的、纯粹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正因雅典人普遍具备这种素质才对世界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智育在新时期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兴趣。当前在成人教育学生中,不少人是混文凭,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要么不清楚学习是为了什么目的,要么就是用纯功利、实用的眼光来看待学习。也有不少学员是带着自己的事业追求目标来参加成人学习的。不管这些成人学生带着何种目的来参加学习,我们承担成人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应当讲究教学方法,善于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成为培养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和谐教育范文4

学生进入大学是为了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综合素质,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运用大学的各种资源将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尽管学生个体的情况各异,但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追求成功的愿望。因此,班主任不能只对学习成绩好、在班级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同学给予好评,重视对他们的培养,而忽视对其他同学的教育和帮助。诚然,在班级里树立模范、表扬先进,明确班级倡导的价值观是做好班级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面向大多数同学运用他们喜欢接受的教育方式,使他们也能够受到重视,使之得到教育和锻炼,能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则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取得成绩,这样才能全面提升班级的各项工作。例如,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争取获得学习奖学金;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争取获得思想品德奖学金或实践与创新奖学金;对体育成绩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在学校运动会和体育节上取得好成绩,获得体育奖学金;对有艺术特长的同学,鼓励他们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和其他联欢活动中表演精彩节目,为大家展示艺术的魅力。由此切入,培养每个同学自尊、自信、互相学习与帮助、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荣誉的特质,在班级里形成了团结友爱、快乐学习、全面发展、争创佳绩的精神风貌。

二、提前做好工作预案,防患于未然

班主任工作是有一定规律的,适时进行引导与教育,则可以防患于未然。

1.对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的问题,可以向学生分析专业的优势与劣势,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专业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端正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增进学习兴趣,认真学习,防止出现学习成绩不合格的情况。

2.对学生旷课的情况应严加防范。学生旷课,一方面违反了学校的教学纪律、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浪费了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生也遭受了旷课的损失(指不能从课堂上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教育)、承担极大的风险(指因严重违纪可能受到各种处分)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向自暴自弃。通过对旷课的严重后果进行分析,警示学生不要有错误的想法和做法。

3.经常地提醒学生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不要给谋取不义之财的人以可乘之机,不要因为自己的大意丢失财物后怨天尤人,破坏自身的情绪,也可能影响到与同学的团结。

4.要求学生讲究个人及宿舍卫生。个人应有整洁的外表,宿舍环境应干净、舒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教育学生遵守作息时间,保障同学们有规律地生活,维护学校的作息制度。

三、对同学们关心的利益与权益问题,做到民主与公开

当选学生干部、获得各种奖励、入党、推荐实习与就业,是关乎同学们前程的重大事情,班主任应在民主与公开的情况下认真地做好这些工作。例如,当选学生干部要由参选者提出申请、发表竞职演讲、同学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数通过。每个学年结束,要组织进行班干部的任职情况考评,考评成绩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级,对考评达不到良好的最好重新选举,以确保选出能力强、业绩突出、同学信任的班干部集体;对各种奖励的评选,要由本人提出申请、提交获奖所需要的成绩或各种证明、经过同学评议未提出反对意见。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是通过学校推荐来面试求职学生,以降低

招聘风险,节省招聘费用。这样,被推荐的学生获得就业的机会就大,而未被推荐的学生就可能因此而失去这次就业机会,因此,推荐实习与就业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同学的重视。作为班主任,为了增加推荐就业的成功率并考虑学生的利益,应根据对学生长时期的观察做出判断,做到信息公开,最好要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如学生自荐与民主推荐相结合,可以较好地沟通各方面情况,使大家心悦诚服地接受各种结果。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我们在本职工作中应以此为指导思想,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和谐教育范文5

关键词: 教育语言 不和谐表现 和谐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髓就是“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谐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必需,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民族的团结,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加快推进和谐教育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就像空气,和谐的语言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语言不和谐的表现

(一)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和谐

大学与中、小学不同,师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一所大学几乎能听到全国各大方言区的方言。以重庆某高校为例,80%的师生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官话区。由于中学时普遍不重视普通话,导致学生方音浓重难辨,成为人际交流的一大障碍。西南官话虽然同属北方方言区,但正是因为其与普通话似像非像,极易形成混乱的语音系统。且不说师生们不愿打破语音习惯去自觉使用普通话,即使在高压政策下被迫使用的口语绝大部分也只能称得上“川普”。然而,“川普”虽然沾上了一个“普”字,其实质却与普通话有天壤之别。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极大的差异,但出于“轻松”思维的便利,“川普”仅仅完成了部分语音的转化,这样形成的普通话氛围,使整个校园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地方色彩”。

教师大多不愿使用普通话教学,尤以理、工科最为严重。他们使用固有的方言表达方式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而让他们用普通话表达,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三分之二。因此,他们的教学也只是针对当地大多数能听懂方言的学生,西南官话区以外的学生就如坠九里云烟了。时间一长,这种语言的不和谐,也导致一部分学生的逃课有了貌似正当的理由。

在师范院校大多开设了《普通话》选修课。作为一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在说话中不断练习、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意识。而学生牢不可破的方言习惯常使他们仅仅是在课堂得以短暂地练习,课后则又回归到方言的语言氛围中。这样,学生普通话水平无法提高,在不得不使用普通话的时候常常落人笑柄,或者屡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屡次失败,加重了使用语言的自卑心理,更加不愿与人交流。

(二)教育教学语言的不和谐

教师通过语言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生活中也通过语言与学生谈心交流。然而教育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语言,可以视为一种语言伤害。即有些教师在引导、说理等教育方法失败时,就会走向其反面,使用一些讥讽、侮辱等不良语言给对方造成伤害。它具有无意识、内隐和后果长期性的特点,虽没有肉体虐待那种明显的外部伤害,却无情地践踏了学生的人格,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给他们造成了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以下列举教育中常见的语言伤害现象。

1.侮辱讽刺。老师口中的“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你脸皮真厚,要是我,早找个地缝钻进去了”!“聪明人到哪儿去了?”……这是一些对学生常用的蔑视、侮辱、讽刺性话语。老师本希望以此激起学生的羞耻心,从而达到目的。但事实上,激起的却是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敌意,反而会产生自我谴责、自暴自弃的想法,甚至以过激行动反抗、抵制教育。

2.威胁恐吓。习惯于当面对学生讲“叫你家长来!”“开除你!”“这样做你会后悔的!”“不好好学趁早回家去”等威胁语言,会使学生形成长期的压力,产生担惊受怕的情绪,不敢积极地行动,对其生命潜能产生终身压抑。

3.贬低压抑。“你要是能拿一等奖学金,太阳从西边出来”、“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更笨的了”。或者,用比较式语言贬损学生。如:“某某比你强一百倍;你是全班最笨的”……这些怀疑和否定的不和谐语言,常常是老师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用来发泄对学生的不满。尤其是,总爱加用“从来”、“每次”、“总是”等夸大字眼以示全面否定。这样做的后果是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低能力知觉,而且很容易泛化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自卑。这种无能力感会毁掉学生对生活的希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会给学生的生命首先涂抹上了一层沉重的“黑色”。

4.以自我为中心。有些教师常以口头禅的形式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比如:给“我”说;给“我”站起来;给“我”抄十遍;给“我”把家长找来,等等。这些不和谐的语言都有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甚至在学生面前旁若无人地信口开河,或者妄自议论国家政府大政方针政策,或者对同事品头论足。学生的接触面不一样,判断能力有别,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和谐语言容易误导学生。

5.强词夺理。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愿正视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说一些诸如“老师有点错误很正常,你的错误不知比老师多多少”,“老师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老师总比你强”,“少废话,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等话语。此类不和谐的语言都与教师虚怀若谷的师德形象大相径庭。

二、如何做到教育中的语言和谐

(一)方言与普通话和谐共处

普通话是我国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我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内对外的交际工具,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基地,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努力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为和谐教育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1.消除语言隔阂,即正确认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正确认识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有些人把普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认为推广普通话就是要消灭方言,因而产生抗拒和排斥心理;有些人由于不了解方言,产生了语言偏见和“优势方言心理”,认为方言比普通话更“优秀”;作为推广普通话前沿阵地的师范院校,学生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为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被迫学习的阶段,毫无自觉学习的意识。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和谐,也影响了教育的和谐程度。所以,我们必须加大“推普”的宣传力度,让学习、使用普通话成为自觉。

2.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课堂语言环境。首先,每位教师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持证上岗,杜绝“本本族”现象。教师坚持用普通话授课,才能保证学生不因听不懂老师的语言而逃课,切实“让普通话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这一推普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几乎都开设了与普通话相关的课程,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系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学习和训练。普通话可作为一门公共课,保证人人必修,由基础课程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把第一关。选修课也可分层次开设:针对公共课考试不过关的学生进行强行的单纯基础训练;针对考试过关面临普通话测试的学生给予受测训练;针对旨在提升普通话水平的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深化、改善语音面貌的细化训练。开设时间也应该相对靠前,于大一的下学期最为理想。这有利于学生在早期认识到语言和谐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后期的自我发展意识。如此,也再无校园内“南腔北调”的不和谐语言现象了。

3.课堂教学接触普通话的时间有限,输入量也无法同方言相比。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处在和谐的自然语境之中(在社会中被人们使用的鲜活的口语是最重要的自然语言环境),因为自然语境能为学习者提供自然生动、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资源。如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让学生时刻生活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氛围中,就能更多地让他们接触、学习,以利于提高并发展用普通话交际的能力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使普通话学习实现从知识到技能、从准确性到得体性、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转换。

(二)消除教育语言暴力现象

1.平等交流。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平等交流,而非古代教育、传统教育的灌输模式。因此,平等有助于交流,交流以平等为前提。教师在教学中用语言传递知识,在生活中用语言沟通情感,所以平等交流是语言和谐的最基本点。作为现代教育的从业人员,无论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还是从教学效果的角度,都不能用语言侮辱他人的人格尊严,使用平等交流的和谐语言才能真正完成教育使命。

2.善于沟通。师生间的沟通和语言交际一样,由双方共同完成。和谐的语言对沟通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表达者和接受者的职业特点、文化修养、语言能力等多种因素都对构成和谐的语言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和谐的语言在双向的交流沟通中,既能了解别人,更能被对方所了解。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必须做到语言和谐,没有这一前提,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3.讲究技巧。首先,音量要适当:声音不宜过大,过大则有训斥之嫌;也不宜太低,太低显得精神面貌不佳。其次,语言要精练,以免让对方产生厌倦之感。最后,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语,以活跃气氛,让教育关系更融洽。

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的主要执政理念,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也是语言自身进步的需要。因此,如何让和谐的语言在和谐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钟应春,彭小球.论“和谐社会”中的语言文明建设[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3):85-87.

[2]冯广艺.语言和谐论[J].修辞学习,2006,(2):14-17.

和谐教育范文6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大学校园既是本校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相对独立的、有一定地域范围并具有某种自治功能的区域小社会,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和谐校园的建设既具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般意义,又有其不同一般的、独特的意义。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和谐的校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利于每一个家庭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和谐的校园中,学校能够稳定和谐地发展,大学生可以静心学习、储存知识、培养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和谐的氛围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一份子,每一颗和谐的心又传递出巨大的和谐的力量,最终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和谐,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序。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是和谐的根基,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以人为本”不仅是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种新理念,更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本着对学生负责,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贴近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建立师生身心愉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推进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

(三)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

诚信是中国人传统美德之一,强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教育工作者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立足的重要的因素,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通过诚信教育,使大学树立诚信为荣、虚假为耻的观念:通过诚信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做人与做事都要重诚信,讲信用。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关系,诚信也油然而生。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近促进了学生的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

(四)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密切相关。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为学生的自我成才,自我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良好的氛围促使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心智和心态也会更加成熟,从而更快地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明白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社会的一份子,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有一定的担当的。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为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

(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校园里,人际关系主要由教师与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人际关系说白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关系,所以教师要善于沟通心灵,要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真情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人格魅力感动人心。学校中全体成员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从而和谐共生的。若如此,学校师生将会更加宽容,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也将得以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培养在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文明、友好、合作对于学生进步和心理发展,以及增强集体凝聚力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纯洁性和丰富性。学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文明、传播科学与真理、传承道德与精神的场所,教育的对象是天真无邪的学生,这种情况必然体现在学生的群体人际关系中。同时,在班集体中,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直接交往,几乎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以人际交往的形式进行的。学校越是追求教育效果,学校的人际关系也就越加丰富多彩。因此,改变管理控制方式、优化改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教育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气氛、丰富集体活动内容、更新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等等,都有利于和谐班级人际关系的培养。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模式

学校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的教学模式成为构建和谐学校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的互动氛围。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和谐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彼此教学相长的快乐,享受彼此尊重的快乐,享受亦师亦友的快乐。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因为师生的和谐有利于教学的圆满完成,有利于教育理念的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客体,彼此都是需要一个和谐的校园保障的。和谐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可以促使教学的效果加倍,促使校园作为知识的海洋,变得更加生动和绚烂。教师和学生都会在这样的和谐校园的氛围中健康积极地成长,最终教师更能驾驭教学,更能精通知识;而学生更会学习,更明白学习的真谛。师生以尊重关心为前提,体现以“和谐和共生”为宗旨的人文素质特征,着力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方面推动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共同提高。通过创设的情境和教育机智,大力弘扬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优良的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学生能从环境中习得。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是必须的。和谐的自然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无形的,对于构建一个健康宁静的心境是很有效的。美丽整齐的花草树木、绿色清新的校园、明亮的教室、宽敞的图书馆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身心是很好的熏陶。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使得师生们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和谐的人文环境更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和谐的人文环境集中表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上。和谐的人际关系意味着校园中每一个人都是带着一颗温暖和友善的心在工作学习,彼此是相互帮助和相互支持的,在这里充满诚信和奉献,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互帮互助,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互敬互爱,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亦师亦友。和谐的校园需要环境的和谐,需要人际的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造诣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师生有着重要的陶冶作用,它可以让我们心旷神怡,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兴趣得到生发,素质得到提升。

三、按照和谐校园构建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建设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能,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要建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构建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被国家和社会所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培养、技术的培养,高校在培养人才同时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建立全员育人、德育为先的理念,要多方面、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方位的教育渗透,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挥其作用,但同时家长和社会都有义务、有责任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育人职能。思想政治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但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管理者都应发挥他们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门、共青团、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组织有机整合,打造全员育人的环境。

其次,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添思想政治教育活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更加复杂,我们只有不断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加牢固地占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一要立足教育内容创新,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高校要挖掘自身的宝贵历史资源、传承光荣传统,汲取中华文明的丰富营养;要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开展唱红歌、传箴言等活动,建设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要拓展跨院校文化沟通交流的新渠道,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组织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凸现校园文化的新特点。二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通过社会实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活泼多样的实践方式是使大学生摆脱枯燥的本本主义说教,欣然地接受理论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关键。

上一篇双导师制

下一篇乡土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