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价值观范例6篇

和谐社会价值观

和谐社会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和谐 社会转型 价值观念 可操作性

社会整合从本质上讲,一是在社会结构要素方面的协调,二是在社会意识方面的趋同性或同一性。社会意识的同一性是维系、整合一个社会的精神纽带。只要存在一种能够统摄社会成员的信念的“社会共同意识”,那么,在人们的行动中就能够产生共同的方向,一个社会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基本活动模式与社会秩序。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高,就是这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基本的规范体系能够得到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作为行为的指导原则,他们在行动上会采取协调的行动。社会在精神上、文化上有较大的共容性和一致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就稳定。而核心价值观念,就是这种共同意识中的最有代表性的观念、理念,它以一个观念或观念群(几个相关的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否具有凝聚力,是政权合法性、稳定性的重要的标志。

和谐价值观念正是社会转型所需要的观念

受到长期战争的影响,我国在意识形态中斗争哲学、斗争观念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斗争哲学是指导战争与夺取政权所需要的。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巩固政权,依然将斗争哲学作为指导。从社会学的功能理论上来讲,正是划分出一部分对立的阶级,使阶级斗争有了标靶。对少数敌对阶级的警惕与斗争,可以保持与之相对立的群体内部的整合与凝聚力。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转型,经济建设终于成为大势,这时就要放弃斗争哲学,和谐的价值观念就应运而生,这是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而不是某个人的发明。

从社会结构的宏观视角看,社会结构是各种要素的稳定的关系模式。正因为社会结构是由各个子系统、各个部分构成的,那么就存在各个部分或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社会结构内部的关系协调,才是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合理的要素结构之间的和谐关系,能使各个部分的结构所具有的功能达到最佳。具有和谐社会结构的整体功能大于不和谐的部分结构的功能相加之和。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不一定能达到社会整体的最优化,而社会整体的最优化,也不简单地表明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和谐社会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性思想,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中,要考虑到使社会结构部分的目标与功能服从社会结构整体的目标和功能,不能从局部的、团体的目标、利益和效果出发,而要从社会结构整体的目标、利益和效果出发。和谐价值观念体现了从社会结构整体角度思考问题的思路与综合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和谐的观念比稳定的观念具有更深的含义。如果说,稳定强调的是社会结构形式上的特征的话,那么和谐强调的是社会结构本质上的特征,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是高质量的社会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并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有弹性的、稳定的社会。我们以和谐价值观念作为判别事物的标准来看,在社会结构的转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和谐的结构性因素,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距拉大,医疗改革、教育改革负作用加大,等等,这些结构性因素成为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和谐因素。社会转型需要协调发展的社会整合机制,协调发展的社会整合机制需要和谐价值观念的指导。

从社会结构的微观视角看,社会结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正是这些稳定关系使得个人与群体形成稳定的群体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集合体起着作用。社会与个人不是相互对立的抽象两极,社会不过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二者在实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正如彼得・布劳所说的:“人们的位置和相应的角色影响他们的社会关系。”人们正是通过一个人具体扮演的角色来确认这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地位和角色是社会结构的基石,它们形成了特定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从人是社会主体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社会,才能把握社会的真实本质。和谐社会在本质上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种最佳的社会关系的状态与性质,和谐体现的是一种良性的社会关系性质。从和谐价值观念看,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偏颇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大量的越轨性致富、失范型致富,使人际关系受到大面积、大幅度的磨损,社会关系处于扭曲的状态。当前,十分需要有和谐价值观念指导人们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和谐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具有较大通约性的观念

在社会结构已经产生较大分化的情况下,要有一个具有共识的价值理念非常的困难,要注意当前社会成员思想状况中两个维度的问题。

第一是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分化,新的阶层(或利益群体)的出现,不仅仅是职业阶层的新生,也必然产生适合每个阶层的价值理念。在新的社会生活中,不同阶层因需要与利益的不同,在对待社会事物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理念与逻辑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甚至亚群体的文化规范。例如,同是私营企业主的个体,在互动中会汇集成较为一致性的观念、看法,形成趋同的心理状态,即私营企业主群体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中包含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利润至高无上”等,也有一些互动中的规范,如“做生意要诚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职业的道德操守。与之相似的是,其他的阶层,如工人阶层、农民阶层、干部阶层等,基于某些方面的共同性与一致性,而产生对某类事物一致性的看法。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失业者阶层,所持的价值观念及其对事物的判断、对形势的判断可能南辕北辙。因此,我们社会中自然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理念,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等多种价值与思潮夹杂并存,都有相当部分的群体认同。

第二是在思想觉悟或道德境界上的层次性。在市场社会中不仅社会阶层产生了社会地位的高低分化,使不同的阶层拥有某种倾向性的价值理念,而且在思想觉悟层面,这种分化也相当大。今天,在道德层面,社会成员中先进与落后、高尚与丑恶的差距比计划经济时期拉得更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建构核心价值观念时要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多元价值观念与梯度道德水平的客观差异这一事实,要寻找一个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的价值理念,而和谐价值观念正是对社会各个阶层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一个价值观念。和谐并不是一个具有人类最终理想价值的观念,与人类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还有距离。和谐也不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一个价值观念,套用社会学的中层理论说法,和谐价值观念只是一个中层的、中性的价值观念。但在和谐价值观念的背后,具有很大的理论包容性,例如,和谐价值观念与以人为本、道德利他性等价值观念是相通的。一个好的价值观念,不仅仅在于理论上的严密性、思想上的先进性、价值上的合理性,更在于它能否在应然的价值判断与实然的事实判断之间有一种沟通和吻合,并能够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同与接受。而和谐恰恰能够在人类最终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和谐价值观念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念

在实践的层面上,宣传和谐价值观念将会更加有成效。因为,和谐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一致的愿望和追求。

和谐社会价值观范文2

[内容 摘要] 能否协调 社会 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新的时期安徽能否抓住机会,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一大考验。发挥地域 文化 中积极的因素,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和谐价值观,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和谐,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给各社会群体间提供了了解和互动的桥梁,从而营造了和谐相处的社会 环境 ,对和谐社会的建立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价值观 活力

安徽与处于转型期的全国其它地区一样,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这些阶层由于各自的职业、身份、利益、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不同,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有各自的生存方式,谋生手段。虽然他们之间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可能存在利益一致的一面,但是各阶层成员的利益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能否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新的时期安徽能否抓住机会,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一大考验。安徽有丰富的自然 资源,更有独特的人文资源。而发挥地域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和谐价值观,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和谐,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给各社会群体间提供了了解和互动的桥梁,从而营造了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对和谐社会的建立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安徽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

中华 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影响 了我们中华 民族 的价值观的形成,是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自豪感的力量源泉之一。人杰地灵的安徽,自古文风浓郁, 国学 底蕴深厚。古有 老子 、 庄子 、管子文章千古流传,建安风骨傲居诗坛,桐城派散文显尽风流;近有著名 教育 家陶行知。近年来,安徽省内一批致力于 文化研究 的学者,将安徽地域文化分成了两淮文化、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并着力发掘其中在现代 社会依然有积极意义的因子。专家们认为,从1949年以来,对安徽文化和安徽形象认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以两淮地区为主,两淮煤矿、大别山五大水库、合肥的建设成就、凤阳大包干、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捻军起义、曹操、朱元璋、李鸿章、段琪瑞,这些 历史 事件及在

和谐社会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体育,人文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并且指出,那将是一个“全国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理念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使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人为主体的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尤其是体育人文价值观念。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类实践活动,具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容和属性。因此体育科学需要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也需要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两者相激相励、共同发展,体育人文价值观是在和谐社会条件下必须构建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鼓励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人文价值观都强调以人为本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

1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其实质就是缓解各种社会矛盾,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同时做到平衡财富分配,扶助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从而达到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目的[1] 。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就是要形成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局面。

2 体育人文价值观的内涵分析

体育人文价值观强调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表现为探索人性、人生、人权、人的本质以及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提倡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遵循人的本性而生活。“以人为本”是体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体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和尊严联系起来,以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观就是人们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企图通过作用于人自身并导致其积极性变化有目的性的身体活动,以及建立在这些身体活动基础上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来塑造人,并主动表现对于人类生存意义以及价值的终极关怀的观点。

3体育人文价值观与和谐社会关系论述

3.1体育人文价值观促进人自身的和谐

人自身的和谐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能够不断开发人的身体潜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心理承受力;通过体育,能够不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通过“以人为本”观念先的体育活动,还可以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文明素质,真正实现身心和谐的宗旨,为社会塑造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3.2体育人文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运动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独特作用。体育人文价值观与和谐社会关系的层面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体育人文价值观的形成要求有良好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意识是反映人、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等观念形成的总和[2]。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等各种方式来培养体育环境道德观,通过提高社会公众的体育素质,建设具有深厚体育文化底蕴的体育环境,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提高体育文化软环境的构建,以现代的眼光制定和实施体育人文环境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来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建设。“绿色体育”、“绿色奥运”空前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如2008年北京奥运的绿色举办理念,形成了一种环保的理念,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3体育人文价值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体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有效缓解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3]。当今社会,社会个体由于受到社会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紧张,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淡化,而体育活动则成为人们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不仅使社会个体得到了满足,而且融洽了社会个体之间、团体以及社会层面上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体育人文价值观基于人文精神,关怀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和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尤其是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我国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理念,体现了人文思想与体育的完美融合,对于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体育也构建了这么一个平台,开辟了这么一条途径,给予人类最大的空间和自由,有效缓解和消除人与社会的矛盾,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4体育人文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人文价值观的中心思想也是人的和谐发展,体育人文理念同和谐社会对人本主义精神的追求也是相契合的。

现代社会生活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问题,例如人的道德水准下降、心理异常以及身体机能和素质不佳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人自身的健康和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奥运会其核心理念是“人文奥运”,其有利于营造互帮互助、人人平等、公平公正、有爱心的社会环境。形成体育人文价值观,把体育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使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诚实守信、民主法制为内容的人们文明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这些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切实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1有利于倡导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人体健康与延年益寿的保证;倡导与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体育人文价值观念是一种进步的文化,是崇尚科学和文明的文化,它对生活方式具有优化作用,引导人们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生活,摆脱生活中的愚昧和落后,走向文明和健康。现实生活中,体育人文价值观为人们营造了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为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作用。。随着人们体育人文意识的加强,同样体育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自身也发展成为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促进人际关系诚信友爱,增强社会凝聚力

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因。随着当今智能网络化的生活方式无形中使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往减少了,人们更多的是与网络造就的虚拟社会打交道。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容易疏远,从而使人们在孤立中更加离群索居,甚至形成孤僻、暴躁、冷漠、自私等性格品质。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人们有更多机会通过体育这种方式走向户外,参与到比赛、游戏中,进行相互之间友好的教与学的互动。这些都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交流,并逐渐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学会从集体的角度看待外界事物。另外,体育健身中人们的交往,表现出来的多为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及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对于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更多的人形成更为积极健康的性格品质,是很有意义的。而这将在整体上增强信息社会的社会凝聚力。

4.3促使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和谐”思想是体育人文精神的精髓。体育人文价值观念中的和谐理念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稳定、有序、文明、安宁的社会状态,除了必须依靠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保障,还要依赖富于和谐精神的文化环境。中国体育文化提倡“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体育文化提倡“贵和尚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体育文化还提倡人的自我修养,提倡自律、内省,注重人的自我和谐。在中国社会文化中,不仅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致中和”,而且道家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中和。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进而建立由完美的人所组成的和谐社会,将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因此,坚持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道德水准,把握体育服务于人的幸福生活、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消除和减少背离体育人文精神、降低体育效益的各种体育社会问题的发生与危害,促进体育的良性发展。从体育价值“工具论”的取向中走出来,渐入体育人文价值观,越来越多的回归到体育运动的内在要求,关注人自身的需要。因而,和谐社会条件下的体育价值取向必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育也会以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育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林.体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 .

[2]张玉梅.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J]. 体育文化导刊,2007.8 .

[3]熊晓正.“人文奥运”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49-151.

[6]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冯霞 .人文奥运对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 .

和谐社会价值观范文4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导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

创建和谐社会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动态中的和谐,是有序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

在整个社会中,广大青年学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旧的东西被打碎,而新的东西尚未确立,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导致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和国家的治国策略与指导方针有所调整,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概念的提出和被广泛地贯彻表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已经过去。对资源、环境持续可发展利用战略的号召,对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号召,对文化等软环境的重视等一系列新的理念陆续出台,和谐二字深入人心。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也从总体上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坚定鲜明,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和发展态势、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同时,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理想、价值等概念退居幕后,呈隐性状态,理想目标世俗化;主体上热爱祖国和人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强烈,但社会公德意识、行为不容乐观,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不完善;择业观上主动性增强,努力将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存在利益至上、个人中心的不良倾向较严重;人际交往环境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促进当代大学生交往便捷性的同时,也造就很多后遗症,减弱了大学生实际交往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等。上述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坚持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确把握和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大学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他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高校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要注重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新的理论视野、新的理论框架、新的理论面貌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和谐社会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 体育文学 诚信友爱 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友爱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当前形势下,社会转型,生活变化迅速,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自主选择的机会明显增多,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不稳定,这就更需要社会有一种正确、统一、明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体育运动是人们交流和合作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体育运动可以大大增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体育精神是动态发展的意识形态。体育精神中最为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体育的价值取向、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取向均可以在体育文学中得到体现。体育文学反映深层次的体育精神文化,通过体育活动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体育文学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是弘扬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重要手段。

一、诚信友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诚信友爱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诚信友爱的传统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WWW.133229.cOM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并按这些规范行事。在现代的意义上,诚信的内涵可以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交际中恪守诺言,讲究信用、注重信誉。友爱就是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环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文化传统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伦理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和谐。诚信友爱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诚信友爱给社会带来具有高度的物质价值,也带来高度的精神价值,它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有了诚信,就有了友爱;有了友爱,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个体身心健康和事业顺利成功;有了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人们彼此信任,相互帮助,平等相处,合作共事。既保全了个体的利益,又能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体育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体育运动源自于人类生产劳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演变成无与伦比的独特文化现象。体育运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运动能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平等互动平台,促进人们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容易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具有勇于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诚信友爱、亲民亲国的精神。体育运动鼓励人们公平竞争、永不满足、敢于拼搏,努力超过别人、超过前人、战胜自我。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越发达,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越强烈;社会越和谐,体育精神就越被人们所推崇。

体育运动传播思想意识,影响生活舆论、道德风尚,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体育运动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间的和谐,美化环境,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发挥社会调节功能。作为最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体育运动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创造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提高人类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最具广泛性的国际文化要素。奥林匹克精神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和谐发展、团结友谊、公平竞争、重在参与、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方面。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还是在其他的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所展现的勇于竞争、敢于胜利、团结协作、诚信友爱、亲民爱国的体育精神,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这种体育精神对塑造和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独特作用。

体育是积极进取、公平公正、规则至上、团结友爱、健康自然、以人为本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体育的作用不言而喻。体育既讲公平竞争,又讲分工合作,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是消除对立、弥合分歧、缓解矛盾的有效媒介。体育运动可以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创造一种以奋斗、教育和公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0体育在促进团结、维护和平的事业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奥运会和各种体育比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团结协作的大舞台,成为人类沟通情感、传递友谊的纽带。体育精神与和谐社会理念有着深刻而广泛的联系,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与价值导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借助体育运动所倡导的诚信友爱的道德的力量,使诚信友爱这一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道德土壤。

三、体育文学是弘扬诚信友爱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

体育文学是以体育为题材的文学,经典的体育文学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体育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描写各种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主题,如体育活动的参与和观赏,体育训练与比赛等。表现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主题思想,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蕴。因此,体育文学不仅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还承载着对体育运动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宣传和促进作用。体育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体育运动,反映体育运动历史发展的轨迹,反映人类不断向上、不断竞争、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体育精神,帮助人们了解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体育文学作品,颂扬人类自身的力量,歌颂人类的勇气和执着,赞美人类的美好。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

体育文学所歌颂的精神是人类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指导,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影响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对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文学是反映参与体育运动的活生生的人的艺术,体育文学作为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当发挥改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品格,帮助协调社会矛盾的作用,从而增进社会和谐。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满足最广大公民日益增长的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公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公民的精神生活。通过体育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是体育运动的精神指南、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功能。

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现代人格。通过体育文学作品,刻画那些通过诚信和关爱他人,通过努力和奋斗而在体育比赛中取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通过体育对于美好幸福生活和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的追求;弘扬体育所反映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表现家庭的亲情、人间的友情和社会的真情;弘扬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竞争意识、协作品格、公平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反映人们诚信友爱的思想道德风貌为主流,以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目的,让人们在体育的欣赏和参与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促进全社会形成文明诚信、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发挥体育文学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的途径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以体育文学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可采取以下措施:

1、以体育文学价值取向为载体,倡导诚信友爱的道德观念、社会公平价值观念,树立公平意识,提高正确判断社会公平的能力,为实现和谐社会夯实坚实的思想基础。

2、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体育文化领域的振兴和繁荣以及优良人文环境的营造,积极推动体育文学的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

3、加强体育文学研究,以体育文学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为指导,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以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伦理、体育思维方式、体育行为方式等,充分发挥“和谐”的理念,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价值观范文6

关键词: 孔孟之道 核心价值观 和谐社会构建

孔孟之道对国人的思想意识和为人处世等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孔孟之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现实意义。在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实践中。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深入研究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004年9月16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顺利通过《中国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词语。在规定第三部分关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中,第一次把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纳入全面提高自身执政的五大能力范畴中,并且在该规定中的第七部分指出要始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全面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生化,也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归纳起来,和谐社会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1)民主法治,即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2)公平正义,即要妥善协调好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群众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真正维护并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3)友爱诚信,通俗易懂地讲就是我国所有的同胞要守信诚实、彼此关爱及互相帮助,各民族之间应平等友爱,融洽和谐;(4)富有生命力,即要充分尊重一切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给予各类创造活动高度支持,以此充分激发社会的创造力,肯定创造成果;(5)社会和谐安定,即要实现社会组织机制的健全,妥善处理好各类社会管理,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群众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实现社会的安定;(6)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技术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1]。

二、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观解析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最早见于《管子》一书,我国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鲜明特色,这个特色是自西周之后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纵观各国古代文明,共同点为以神为本,在商之前我国也是以神为本,但是自周公封于鲁后,便由以神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在西周时期,最早有一种思想,认为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而存在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思想,主要是因为当时有了人的祭祀,才有了神的存在,相反,若失去了人的祭祀,那么神就不复存在,如此便证实了人才是神的根本所在。并且这种思想在西周得到了快速发展,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提倡“仁者爱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以德为本

以德为本其实跟当前我国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比较相似。假如说“以人为本”是在同“以神为本”的比较中形成的,那么价值理念、价值观通常都是通过理想或者某些不同事物比较和取舍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其价值偏好和怎样选择,这便是其价值观。因此,“以德为本”便是针对政教提出来的,后者重视刑罚和政令,忽视道德的重要性。该看法遭到了孔子的强烈反对,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道,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回顾我国古代主流治国理政思想中,孔子的以德为本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常常被称为民本思想,在《尚书》中便有了“民为邦本”一说,这里“邦”指的便是国家。孟子也有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即从三者的比较中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选择。虽然孟子曾经有民为邦本的思想,但是君王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其表达的政治理念中,依然认为无论君王还是王朝,均没有人民重要。

(四)以合为本

以合楸局械摹昂稀逼涫抵傅氖峭骋恍裕即国家是统一且不能被分割的,国家的最高表现便是天人合一及任何自然的和谐统一。党十报告着重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换而言之,即我们在追求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维护和涵养。这一观点同我国古老的思想资源有机结合,其实是指天人合一,中国人都趋向于合,但是不倾向于分。人和自然的统一便是天人合一,多民族融合统一,同样如此,若我国从政治和质量再提升一个层次,便叫作天人之学或者天人之际[2]。

三、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重义轻利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儒家一直提倡仁义为上,孔子认为“正其道不谋其利”这种行为属于道德,乃君子具备的基本道德观念,因此在最高价值面前,就算对自己没有丝毫利益也要一丝不苟地执行,一切物质价值在孔老夫子强调的道义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另外,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此便能逐渐形成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优良品质及自爱、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孔孟之道的这种思想鼓舞着无数文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舍生取义、前赴后继。但是因为孔孟之道这种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华民族过于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以至于群众的一些基本权益被破坏,最终导致中华民族失去经济意识和利益意识,无法满足商品社会的要求。

(二)自强不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孔孟之道提倡奋发向上、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人只有不断拼搏、努力向上才能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发挥出来。正是在这种自强不息和不断拼搏的精神指导下,中华民族无论面临怎样挫折和困难时,依然不后退、不气馁、不消沉,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当面临强敌入侵时,每一位中华儿女均奋力反抗,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团结。

(三)忠孝爱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宗法制度,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人们具有很强的宗族本位意识,并因此出现了相应父为子纲的家庭理念,即凡事均听从家长的命令。这种关系在宗法制度下不断得到推广,逐步形成以君为核心的君民关系,这便是“君为臣纲”。这是在这种思想下形成了中华民族在家服从家长,在外忠于君王的忠孝品质。然而这种价值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双重的性格。其一便是实现了忠君和爱国有机结合,当自己的民族被入侵或者出现内部矛盾时,绝大部分人宁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愿意背叛国家,这是历史上涌现出一批批爱国志士(如:文天祥、岳飞、邓世昌等)的主要原因,他们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乃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偶像,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典范。除此之外,从古至今孝顺父母和长辈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维护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方面的作用无可置疑。其二便是忠孝爱国带来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个别家庭中,围绕长辈为核心,长辈属于一言堂,而在社会中则是围绕君王为核心,缺乏自身的主观判断,这便是典型的愚忠愚孝,这些道德观念不仅扭曲了人性,还影响了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孟子之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结语

孔孟之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应该全面并深入地分析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孔孟之道丰富的思想资源,改造并重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