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范例6篇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范文1

论文摘要:面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本文首先提出了对教师的培养培训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的理念,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并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现状和模式。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2002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养、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wwW.133229.cOm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7).

[4]张筱兰.在参与中体验.在行动中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范文2

>>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基于问题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研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基于TPACK框架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 信息化背景下基于VR技术的教师远程培训应用研究 基于信息化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培养 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原则和模式研究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绩效分析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探讨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基于核心能力的高校信息化流程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12-29.

② 丁卫泽,吴延慧.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9):64-69.

③ 左明慧.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23-24.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2] 丁卫泽,吴延慧.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9):64-69.

[3] 左明慧.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23-24.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范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培训;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40-03

一、背景

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阶段,各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结合新技术的教育管理创新及教学模式应用的探索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及云平台等新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日益普及,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与教学支撑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

基于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系统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我们对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的现状做了一次调研。

1.调研目的

(1)了解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对国内电大系统、中高职院校及部分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等其他机构组织的与教育信息化培训相关的活动进行较大范围的调研,获得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开展情况的真实信息。

(2)挖掘培训的真实需求。期望通过对这次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培训对象结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并从中挖掘出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真实需求。

2.调研对象

有全国43家电大院校系统提供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100家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100家中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20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和企业开展的有关教育信息化培训活动。

3.调研方式

通过对调查对象公开网站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信息、招生简章、通告通知以及学员公开发表的培训心得等进行搜集和整理,统计出全国44家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以及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近三年来开展过各种级别和类型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培训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分析。

4.调研内容

调研信息内容涉及培训的主办单位、培训规模、培训对象、培训时长、培训方式以及全部能了解到的具体培训课程内容。

5.调研结果

此次调研涉及了43所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及部分师范院校,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调研了20多家教育服务类企业,获得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培训共153期,其中以师范院校和电大开办为主,高职院校有不定期的内部培训活动,而中职院校一般是外派型培训。

(1)在开办规模上,根据培训班类别的不同会有两种较大的差别,一种是对外的招生培训,影响力较大。一般由电大和部分师范院校举办,诸如面向全省或全市的集体培训,也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但规模都相对较大。另一种是对内的培训,影响面也较窄。主要是面向校内的教师或教学管理和辅助人员,培训规模基本在几十人以内。

(2)在培训方式上,除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及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过为数不多的在线学习及视频会议方式的培训之外,其他院校和机构进行的均是线下的课堂面授培训,并且一般是一至两天的短期培训。

(3)在培训对象上,主体可以分为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三类。这里培训对象是按照培训机构开设课程针对的目标人群进行的分类,其中,管理人员针对的是各院校校长、教务处领导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包括教务教学系统管理人员、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图书管理员等,还有其他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人员、社会上信息技术爱好者。在此次调研获得的153期培训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有88期,面向技术人员的有63期,而面向管理人员的只有7期。

(4)在培训课程内容上,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内容也会呈现明显的偏向性,但总体可以分为三类――理论理念类培训、技能类培训及应用类培训。就目前的开展情况来说,以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培训居多,面向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面向管理人员的统筹规划与实践应用类的培训还比较少。

(5)对于培训内容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培训课程内容的三个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调整,并得到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关注热点的转移情况。

A.理论理念类培训

从2011年到2013年,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和转变,从一开始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认知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理念和思考,仅仅一年后的2013年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行业便开始关注到信息化与课堂教学创新、信息化管理的反思与改进、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原则的研究、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探讨以及在线学习、终身教育等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知识领域。

B.技能类培训

技能类的培训也经历了从计算机基础、网络软硬件知识、多媒体制作技术、教育管理及教学信息化平台操作、网站设计与开发培训转向课程开发技术、互联网资源的高效获取与利用技能、课件制作与课程建设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智能交互教学方式、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等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培训内容。

C.应用类培训

应用类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的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从统计结果来看,平台的应用和管理培训较多,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上的培训还比较欠缺。

6.调研的不足之处

此次调研主要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展开,没有进行培训主体的直接探访。只对公开发表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对于没有在网站或其他公共渠道上消息的培训并未作统计,因此所搜集到的信息也可能是不完全的。但这只作为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总体上的把握,而各院校培训开展的情况和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三、调研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呈现以下特点:

1.培训项目缺乏长期稳定性

由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短期的培训课程较多,定期的培训项目较少,缺少能够提供长期稳定培训的机构和组织。各级各类院校举办培训活动的随意性较大,外派培训对于参训人员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大随机性,不能满足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

2.培训覆盖面较窄

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员――学科教师、技术人员及教学管理人员,目前的培训活动主要是面向学科教师,针对管理人员和教学服务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还比较欠缺。

3.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在调研得到的培训信息中发现,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集中在网络化信息化软硬件的操作使用等新技能的培训上,缺乏涉及学校信息化统筹规划与设计实践能力的培训。

4.缺乏科学的培训教材

纵观历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学院学习的教材大都来自培训讲师个人制作的PPT,没有经过专家多方论证的统一学习资料,在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全面性上难以得到保证。

5.培训方式没能与时俱进

虽然现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成人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但从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的培训绝大部分是短期的面授课程,很少有通过线上学习的形式进行培训课程的引申和延续。

四、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建议

不管是国家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与部署,还是时代科技进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教师及教育管理和辅助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都呈现出极大的需求,根据对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方式调研得知,受教育工作者欢迎的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参加培训(59.61%)、团体协作(16.94%)、专家讲座(13.68%),这与实际方式自学(56.68%)形成很大反差。因此,形成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兼备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渠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切身需求。

1.形成长期稳定的培训体系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规模庞大,所需求的教育管理、教学指导与应用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工作者当时所接受教育的能力范畴。应急性、零散的随机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需求。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这一长期性的需求,必须建造能够满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的规范性培训体系,不仅要有传统的面授课堂培训,还应有与面授课程相关联的在线学习资源做培训的引申和后续应用及反馈,教育信息化培训现阶段亟需专门性的培训渠道来提供长期稳定的培训服务。

2.开发针对具体岗位和人员的专门性培训教材

教育信息化能力需求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教育信息化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别,同时,不同工作岗位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的职责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要保证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有效性,就需要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不光要考虑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同时也要将职业教育信息化自身的特点纳入到培训内容之中。另外,在教材审核上,应将能否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作为衡量标准,同时,由于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培训内容也要跟上持续更新的节奏。

3.线上与线下结合

目前来说,市场上具有良好学习体验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培训还没有较为典型的案例。教育信息化学习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门户网站上的招生通告和报名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培训内容是不是所需要的知识,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个人的预修,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圈子方便共同讨论困惑的难题,以及培训结束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能不能依托线上的学习通道反馈给讲师和更多的学院,进行持续性的讨论研究,共同进步。因此,在筹备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之初,就将培训的延续性作为设计的最重要原则。

4.培训资源共享

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是极其耗时耗力的事情,但大部分培训班在面授课程结束后便束之高阁,利用率与开发成本严重不相符,由于知识更新的加速,课程本身被再次利用的机会也比较小,也造成了培训费用昂贵的现状。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学历教育如网易公开课等已经开始引进各种优秀资源,充分发挥学习平台的作用为学习者服务,作为教育信息化本身内容的培训工作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线上的网络渠道将开发的课程通过免费或收费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同时也将培训课程本身曝露于公众的审核与评判之下,大浪淘沙,优质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推广,更有可能被应用于工作实践当中,进而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涛,吴青青.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教育信息化上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2]吕艳芬.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个案研究[J].科技资讯,2011(30).

[3]曹佩德,马林妹.创新教师发展之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

[4]杨渊云,周航.始终把教师培训贯穿于广西教育的全过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5]王海燕.教师培训的意义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

[6]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究[J].青海教育,2011(Z3).

[7]曹志国.教师培训,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1).

[8]侯晓红.探析当前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的信息化[J].河南教育(下旬),2012(2) .

[9]丹林.循序渐进:有效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J].中国教师,2011(11).

[10]瞿凡.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途径及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5).

[11]王晶.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职后培训的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5).

[12]王明高.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几个误区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13]张红.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J].科技信息,2010(36).

[14]涂云海.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15]粟艳玲.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0).

[16]唐丽萍.基于知识结构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1).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范文4

关键词: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46-02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正以洪荒之力改变着全球各个国家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育也开始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2010年,国家国务院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更是举足轻重。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有赖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赖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的实现途径无一例外都有赖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其基础为现代信息技术。较之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在诸如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技术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革。信息化教学以信息化学习模式为依托,具有教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征。

如若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加以定义,可指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综合能力,它也是数字化背景下教师的一种核心竞争力。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够在信息时代有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和效果,加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纵观国内高等教育现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集中体现在: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较为匮乏,教学水平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高低不一;经济收入不高多少阻碍到青年教师的发展;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相关的制度有待健全与完善;缺乏专项法规政策规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及发展。

除上述问题外,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仅仅是简单的应用,并未实现真正的融合;此外,教师信息化教学素质较为低下,这些都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技术培训不够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能快速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解决,而培训这种传统手段必不可少。现如今,大多高校都会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但依然存在培训类别少、部分高校不培训、培训滞后或者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培训内容的优劣、培训时间是否合理,以及培训的软硬件条件等也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高校教师既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完成科研项目,往往会出现难以协调工作、科研与学习时间的问题。

(二)对教学相关理论与软件的掌握程度不够

对基本理论与技术的掌握是青年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保证和前提条件。仅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却缺乏良好的理论素养不能促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反之,仅有理论层面的素养却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也不足以保证青年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实践和完成教学任务。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较为良好,但依然有必要对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培训。

(三)专业发展信念缺失

教育信念是支撑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教师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统摄意义。如若缺乏教育信念支撑,教师将仅仅成为知识的积累者和机械重复者,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也将无从谈起,更难以将教育事业作为终身的事业和奋斗目标。不少高校教师缺乏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意识,这种意识本身会限制其发展。因此,青年教师须树立正确、明确的教育理念,以其为指导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四)缺乏有效激励措施

除上述教育理念这个内在因素外,教师专业发展还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部分高校领导未充分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未能配备良好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等因素都将阻碍教师专业发展。近些年高校师资队伍中吸纳了大批高学历人才,他们对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较大。因此,国家和各高校需树立良好的发展支持理念,投入更多资金,辅以有效的激励措施,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专业发展。

(五)缺乏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平台

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服务大多是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而设,只能起到辅助教师的作用,而真正能帮助青年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提升,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资源服务支持系统却较为稀缺。青年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教师,又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但又和普通在校生有所区别,在学习自主性、时间选择、学习方式和资源选取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须搭建能满足高校青年教师需求及符合其特点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支持平台。

二、探索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模式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要抓理论知识的学习,二需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能力。

(一)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发展模式

该模式指青年教师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展开学习。学习方式有二:一为传统方式,如请教其他年长老师或自己看书等;二为借助网络学习。两种方式各具特色。传统形式中,教师可自行掌握时间与进度,学习内容、形式自由灵活,目的性明确,针对性较强,更加适合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该形式也存在局限性:它既要求青年教师能清楚地认识和诊断自己,从而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又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制力,做到坚持学习。网络学习发展模式也是青年教师获取知识及提升能力的另一种重要手段,但青年教师切记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甄别能力及自制力。

(二)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school-based training)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基础的一种校内培训形式,一般由学校发起,目的是要满足每个教师的工作需要。该形式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还未能在高校中普及,需要规范的制度和政策支持。

校本培训源于西方国家。西方英、美国家一直比较重视教师的发展,他们起初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后来发现存在较多问题,有关政府和学者为了解决集中培训的弊端,在培训领域逐步探索,最后提出了以学校为本的培训新理念,有效地解决了集中培训不能解决的问题。校本培训以学校为本,将培训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由此,校本培训开始逐渐流行于全世界教育领域。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是教师所在学校为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而举办的一种开放式培训,是一种依托本校教育资源的校内培训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它可根据教师的需求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与培训节奏。教师也可酌情自主选择培训班,以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应聚焦于教学和科研实践问题。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教师们会遇到一些复杂的、不易解决的问题,面对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想要解决自身教学与科研能力的问题,校本培训不失为一种选择。因此,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有别于岗前集中培训、单科培训、学历补偿、国内访问学者等教师发展形式。教师通过校本培训可快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教学能力,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成为教师发展的基地以后,校本培训的内容完全可以根据一线教师的需要来考虑,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重点是教师所承担学科的专业学习与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充分利用校本培训这种形式来满足高等教育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各项要求。

在校本培训中,待训教师是培训活动的主体,主讲老师主导,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待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校本培训的全过程,使其有所发展。尊重待训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起到应有的培训作用,才能使校本培训的新理念贯彻得更好。

但校本培训中还存在诸如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同、校本培训受培训教师资源和软硬件水平的影响较大以及校本培训缺乏相应的评价与监督机制等问题。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要转变观念,构建完善的政策机制,逐一解决内容、形式、师资及软硬件等问题,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科研与培训三者间的关系,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机制;二是要注重培训教师培养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培养出一批既懂学科知识,又会用信息技术,且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训规模的大小建设专门的教学软硬件环境来保障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三是校本培训需遵循分级分类标准,针对不同水平的教师,分批分班进行不同内容与级别的培训。

总之,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非一蹴而就的事,须尊重高等教育的特点,注重青年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青年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的自由和个性发展,方能实现共赢的目的。要掌握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从不同层面寻求促进其能力和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实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

〔2〕王卫军.信息化教学能力:挑战信息化社会的教师[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2).

〔3〕周红春,王亚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1).

〔4〕李娟,张家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07).

〔5〕马龙海.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探析――基于教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范文5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是青海省教育厅对青海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1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因此,对我校全体教师来说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2.1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良好环境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新型师资队伍创造物质条件。根据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环境的初步统计,学校自1997年建校以来每年都注重信息环境的建设。如今我校已有五间多功能多媒体教室.两间学生上机操作机房,共76台计算机,一间教师电子备课机房,总计105台计算机。预计我校在2006年底将使各办公室及学生教室完成网络布控使学校校园网络环境得到更好地完善;这为我校教师能够在今后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网和卫星电视网,以及计算机多媒体和多媒体优化组合等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创造了良好地环境。

2.2信息化教学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所谓硬件就是教学中的一些辅助工具学校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购买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但是就算学校有着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不能把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师自己的教学中,那么这些教学工具也就失去了它所应该发挥的潜能,失去它们的价值。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教师都不懂多媒体计算机、没有教育信息化的观念,不能把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当中,在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源头就很难有机会直接学习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能,教育就会影响一代人。

2.3转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观念

我校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首先是教师信息技术学习观念的转变,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自我学习和学习的实践者。比如,在我校教学过程中一些运用传统教学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或教学质量很好,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根本没有运用信息化教育观念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观念,认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所以转变教师信息化学习观念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教学改革不只是改革传统的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信息技术自我学习的观念。

2.4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

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教会教师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教师培养成为“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信息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自身视野。目前,我校教师很少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在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因此,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环境的物质基础之上,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能使教师自觉能动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3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

3.1实行分层式培训

在组织本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资格上综合考虑了我校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任教的条件、教师的影响力等因素,作出了两个层面培训方案。一是初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普通的新学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近几年已培训过如何启动应用程序、如何浏览“因特网”、学习字处理软件、文档的编辑与美化(艺术字、剪贴画)、文档的打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二是高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接受过初级培训,操作较好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种培训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探究性,其目的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骨千,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2使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根据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有着朝气蓬勃、年富力强,并且基本掌握了常规教学手段的特点。但形势的发展,迫使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只停留在传统的槽臼里。要适应当今培养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在教师培训中采用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取得了好的效果。针对我校信息化环境的基本情况,只有在学校才能有设备进行培训和练习。所以我们常年安排在学生课间活动一个小时的固定期间内进行集中培训,讲解操作技能并辅以理论的学习,平常课余随时开放学校教师电子备课室机房,供学校教师巩固与练习使用,并辅导答疑。

3.3信息技术培训采用考评方式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学校长期的工作,在每一个培训阶段完成后对受培训教师进行考核与评分是必不可少的。考核是为了了解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培训内容,评分是为了教师之间存在竞争意识,能够有一定的压力去学习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在考核与评分中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完善培训计划,使受培训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改进,使之更能适用于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员;培训

一、加强教员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1)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学领域开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信息、环境、活动的数字化,对教学资源实行有序管理和共享,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促进教学现代化进程,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院校教学新要求的一系列过程。教育信息化对教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员的知识结构主要应该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为了适应信息化教学及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加强教员的信息技术培训。(2)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过程。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许多院校硬件设备不错,基本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网、学科专业网站和网络课程;但使用情况并不理想。一是多媒体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绝大多数教员均可制作配合讲授的课件,但制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学科专业网站、网络课程等资源的利用率低。其原因与教员还未掌握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有很大关系。

二、教员信息技术培训的目标和内容

培训目标是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调节控制着整个培训活动过程。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目标。经过培训后,教员能够自觉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提升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1)现代教育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教员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教学要求,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重大变革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教员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任务、角色重新定位,要求教员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观,用现代教育观念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转换教员角色,补充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员所需要的新能力、新素质。(2)信息技术知识。第一,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0ffice软件的使用、网络与Internet基础知识。第二,课件开发与制作的基础知识。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软件,最少要熟练掌握3~4种软件,对于基础好的教员可以加入CAI课件的脚本设计、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多媒体程序设计等内容。第三,网络操控的能力。教员需要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通过网络实施教学。(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环境的构建是为了支持新的教与学方式,新的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最终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教员信息技术培训的途径

(1)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短期培训有多种形式。教员也可以参加本校教育技术中心或者各自院系组织的培训。各种培训应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介绍现代教育理论和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对于教育理论的培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报告等形式进行;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采用基于任务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培训过程中采用理论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技能的培训具体,可操作性强,教员积极性高,容易见到“效果”,理论的培训抽象,不容易操作,见效不显著。两者交叉进行,一方面可以缓解教员接受技能培训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员有消化理论的时间。加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创造教员动手活动的机会,加强针对性、应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员参与的积极性。(2)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或院系可以组织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专家、计算机专家来共同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员自主研修系统和网络课程,将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技术理论、技术、应用等内容传播给受训教员。远程网络教学提供了一种虚拟课堂环境,教员只要将计算机联入网络,便可使用网上培训课程学习。学习中遇到问题也可通过网络和向其它教员、专家进行提问,加强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及应用技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春燕.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提升教育效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