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范例6篇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范文1

××市地处苏南,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之一。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发展较快,农村经济从整体上看发展也比较快,社会各项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各村自然条件及交通等因素不同,发展程度也不同,有的村经济甚至还比较落后。从目前全市的17个镇(区)291个行政村的4994个自然村的情况看,各村发展不平衡,但总体来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村民自治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多年来,经过社会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取得了长足发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已经在我市农村建立起来,民主自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了好遍提高;"一事一议"制度也得到进一步规范,2005年,全市有109个行政村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筹资195.6万元,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7.5%。这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对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村基础设施在近年来建设加快。

截至2005年底,全市新增农村公路971.3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公路205.8公里,新增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136个,原创:增加受益人口31万人,大力推进改水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6%。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新增造林绿化2.57万亩,完成了天目湖镇沙新村等3个村庄的绿化工程建设。

3、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5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100元增加到每人每月120元。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5年参保农民44.8万,比上年新增1.32万人,参保率达到86.51%。有线电视通村率达60%。大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治安良好。

4、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从总量上看,2005年,全市农村实现gdp140.6亿元,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2.0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亿元,分别是"九五"期末数的2.55倍、12.57倍和1.66倍,实力大大增强;从结构上来看,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8.8:55.8:35.4,而在"九五"期末这一比例是14.8:49.7:35.5,其中,一产在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其比重明显下降,二产的比重明显上升,经济结构更趋科学合理。

5、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纯收入连续两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在2005年达到了5947元(统计局公布数,根据市委农工办调查的数据是6846元),比上年增长11.6%,比"九五"期末增48.2%。另外,根据市统计局农调队的跟踪调查,至2005年,我市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己经达到了37.3(小康指标为40,下同),每百户农户拥有电话218部(200),拥有电脑18台(40),住房面积达到了人均46.6平方米(40),农民人均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5.3%(18%)。从这一组数字完全可以看出,我市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

从全国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情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产品供应充足,农民纯收入增长很快。据有关资料统计,1979-1996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6%,但自1997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明显增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民收入增幅大大回落,1997-2000年平均增长仅为4%,且呈逐年下降趋势,1997年为8.5%,1998年为3.4%,2000年则降至2.1%,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增至4.2%,扭转了增长率持续下滑局面,2002年在2001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民收人增长比城镇居民低3-4个百分点。从我市来看,2004年、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2000年为2.27:l,2005年为3.2:l),特别是对照我市到2007年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必须达到每年16%以上,而目前扶农政策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加上大宗农产品价格没有提升空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客观因素和农民就业仍不充分等原因的影响,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难度加大。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水利、供电、通讯、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保障标准较低,覆盖面较小,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文明程度较低。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条件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在设施上,和城市有一定的差距,明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在师资上,存在差距,城市的各方面条件和农村相比,要比农村的好,农村的很多教师,通过竞争等方式,想方设法进入了城市的学校或者从事其他职业。

3、农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

目前,我市农村人口平均教育水平不足初中。由于缺乏教育和科技投资,文盲、半文盲比重很大,非文盲中85%以上只有小学或初中水平,约10%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技术、市场经济知识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

同时,尽管现在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安干现状,守摊吃饭,不想去闯,不敢摸着石头过河,就是石头露出了水面也不敢去踩,怕石头踩不稳,满足于"有吃有穿,有房子住,吃菜不用买"的现状。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往哪里去,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不知干什么挣钱,不知该怎么干;想学技术,不知什么手艺好谋生。难怪有些农民无奈地说:"经商没票子,搞企业没技术,出去打工没路子。"这就迫使有些农民呆在农村,守在田里,只能凭着感觉走,照着老路走,跟着大家走,走来走去还是离不开家乡的田地。

三、对××市建设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总体上来讲,一是要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二是始终要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自己办事、自己管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政府要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但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三是政府要制定方案和规划并建立健全奖勤罚懒的机制。

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笔者认为,目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科学编制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遵循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全面实施镇总体规划修编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在完成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认真搞好农村规划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新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深入开展规划设计进村人户活动,积极倡导村民建房设计图纸或套用标准图集。

2、扎实推进中心村试点和村庄建设整治工作。以建设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村庄建设整治工作。对跨村组集中居住的,可以按照等质等量的原则转换土地,并允许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承包地。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社区管理体质,搞好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居住质量。

3、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目前争取要在近年内完成规划中的378公里农村道路二期工程建设任务。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治理病险水库塘坝、加固圩堤、整治河道、改造病险涵闸、更新灌排设施、建筑防渗渠道、推行节水灌溉、开发山丘水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延伸农村供水管道铺设,提高自来水进村入户率。以"三清"、"三改"为重点,推进生态示范村镇建设,搞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推行"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办法,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环境质量。开展植树造林,搞好生态防护林和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确保"十一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以上。

(二)要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建设。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市委市政府决定于2006年秋季起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需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善农民学习条件,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就业技能和创业致富能力。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的卫生状况。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搞好农村科技示范户培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实施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程,积极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创新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和运行机制,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体育生活,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

2、深化文明创建。进一步开展争创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活动,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充分发挥农村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民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乡风文明的实践者。

(三)要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积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搞好培训基地建设,扩大培训规模,加强就业指导,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培训转移步伐,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严格执行征地、原创:拆迁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提高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标准,依法推进农村各类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

3、健全规范农村救助体系。增加农村救助投入,扩大救助范围,增强救助能力。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农村慈善事业,确保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同时认真抓好农村敬老院建设和"五保户"供养等工作。

(四)要组织开展扶贫帮困行动。

1、明确扶贫重点。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从群众反映最强烈。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事情入手,通过推进治水、改土、修路、通电(电话、电视)等工作,切实解决目前老区存在的"道路不畅、信息不灵、饮水不便"问题。重点扶持村间骨干道路建设,基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和新兴旅游项目建设。对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向的,通过有效培训,帮助落实就业岗位,通过非农就业实现脱贫增收。加强政策激励,引导本地企业加大对贫困户劳动力的吸纳。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民族地区;林业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

林业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通过长期实践,林业生态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出林业的生态和经济功能,以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增加地区经济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核心,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1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生态建设是解放和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其可以为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林业是基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以延伸和完善林业产业发展链条,提高农村整体生产力。除此之外,森林建设有助于缓解自然灾害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产高产。1.2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就是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长期实践发现,林业建设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建立以林业产业为依托的林果业、花卉业、森林旅游业、林下种养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等。1.3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林业是农业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同时,注重绿色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以节省资源,增加经济收益。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民族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生态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和谐关系。森林的价值体现在其是生态系统的支柱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包含现代农业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基础上,这样才能改善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建设落后的现状。

2如何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2.1加大林业财政支持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合理配置资金,对于林业的重点工程项目,需要提高投资力度,以实现部门和项目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出资金的价值。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建设,并对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完善,可适当给出优惠和奖励政策,从而吸引社会外界的关注。也可以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为非公有制林业等注入新的动力,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共同参与林业建设工作,加快地区新农村建设进度,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2推广林业技术推广林业技术需要从2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而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也需要注重工业和农业建设,如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果树,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还需要提高民众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林业建设,维持经济发展和林业发展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出台林业发展规章制度,并加强林业制度改革的技术改造,以有效指导林业技术发展。2.3加强森林抚育经营需要引进新型技术,提高造林营林机械化水平,促进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森林抚育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造林营林产量和质量。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通过实践对森林抚育经营模式加以完善,根据地区的环境条件,如立地条件和乡土树种等,选择适宜的抚育经营方式。可以实施分类经营,以保证特定林种效益为核心,综合多种影响因素,依据森林经营规模等对林分进行改造,可进行自然混交,而商品林的发展也需要以造林技术为基础,以促进抚育经营。

3结语

综上所述,长期实践证明,通过林业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出地区资源的优势,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林业生态建设的适用性,符合地区发展要求,实现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周业森.广安区林业发展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2012(2)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范文3

对某某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乡的中部,北部有大面积的荒地,乡道从该村中部经过,西部与阿合塔木村相邻,东部与××村相邻,南部是水塘和火焰山。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住户474户,总人口为2367人。全村耕地总面积为4180亩,其中葡萄地面积2200亩,棉花面积1200亩,小麦面积600亩,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济相对落后,全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制约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落后。种植业主要以传统作物葡萄、棉花、小麦为主,以及少量的瓜类、蔬菜等农作物。该村因人多地少的特点和传统习惯,几乎家家都种植葡萄,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200多亩,葡萄品种还是过去的老品种无核白,且受农业技术水平的制约,葡萄量多、粒小,每到收获季节都卖不起好价钱。养殖业主要是牛羊等家畜养殖,可从事养殖的专业户很少,并且规模不大。

(二)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不到1万元,经济来源就是靠租几亩集体土地的租金,主要用于村里的公益性事业,根本谈不上发展经济。

(三)村劳动力供大于求,思想观念落后。全村总劳动力1200人,男劳动力680人,女劳动力520人,其中外出的30人。外出的主要以打工为主。在家的就靠种田地为生。男青年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其次是养殖和就近劳务(重体力简单劳动)。女青年劳动力以干家务为主,其次干些农活。大多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科技意识淡薄,农业技术落后,种植和养殖主要靠传统经验,没有开拓创新的意识。

三、促进××*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一点思考

(一)加强村级班子组织建设。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村干部要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做好当前“三农”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寻求新思路,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切实抓好党的建设,加强党员教育活动,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引进私营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关键。现在农村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农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已日趋多样化、多元化和多渠道。引进私营企业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的生产要素,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农村中小企业对增加农民就业作用明显,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村地理条件优势,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引进一些中小企业来投资办厂,不仅可以帮助解决本村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增强村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同时提倡和鼓励农民自办企业或个体经营,可以使一部分人先致富,再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 新农村 农民 素质教育

农民素质是指农民在实践的基础上,受先天生理特征及后天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从事各种活动所具备的内在本质力量及基本品质。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因此我们要提高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在内的农民综合素质。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农业现代化和技术推广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现代农业是把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使劳动对象得到不断扩大,劳动手段不断革新,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也随之不断提高,从而创造出新的农业生产力系统。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应用者,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和操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结果;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没有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的农民,就不可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也就谈不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劳动力的低素质和潜在的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无法满足乡镇企业机制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农村产业结构得不到优化,这些企业也就得不到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民的充分就业和收入的增长。同时,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整体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仅能从事简单劳动,很难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3.农民收入的增加亟待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收入水平是实现小康的决定因素,而农村劳动力素质又是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从收入结构看,农村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素质较高的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较强,择业范围广,而素质较差的农民此项收入就少。目前,在我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还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 这种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的状况导致大部分农民思想保守、落后,固守第一产业,谋生方式单调,适应市场经济灵活变化的能力差,对市场信息缺乏分析的能力,严重地影响了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根本途径。

二、农民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传统观念对农民素质的影响。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民的小农意识和自然经济观念仍然比较浓厚,对于生中某些陈规陋不愿意轻易放弃,这样就会循规蹈矩,不求创新,从而制约农民开阔眼界,阻碍对科学技术的采用。尽管我国农村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深入发展阶段,而农民仍然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决策能力和运用市场规律调节和管理生产的应变能力。他们思想保守,市场意识不强,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落后的传统观念至今仍是影响农民素质,阻碍农村社会主义民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1)农民缺乏自我提高素质的主动性。近年来,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传统的农产品品种、传统的种植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这就使本来门槛不高的农业,更加适合初、高中毕业水平的青年农民。这些青年农民农忙时节回乡种田,农闲时节外出打工,务农收入与打工收入几乎平分秋色。这就使职业农民的概念在农民心中没有打下强烈的烙印,再加上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培训时间较长,费用较高,使从业农民不愿意接受素质培训,缺乏自我提高职业技能素质的主动性。

(2)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对农民素质提高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国家陆续建立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就业制度、粮食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14项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实行了城乡分离的制度和政策,使得我国农民长期被阻挡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之外,变成了单纯的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廉价农产品的提供者,从而失去了提高素质和实现自身素质现代化的良好机会。维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种种制度,牢牢地把几亿农民限制在农村,尤其受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的限制,农民不能自由地迁入城镇,不能自由地选择农转非形式,束缚了农民个人的发展。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偏重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它为城市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却拉大了城乡差距,使农村教育发展长期滞后并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导致大量人才集中在城市而不流入农村,造成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长期低下。

(3)“逆市场化”运行机制制约农民素质的提高。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竞争、开放、民主、法制的经济,其分配方式、运行机制必然引起其运作主体利益的调整,促使生产者产生效率观念、平等观念、民主观念和法制观念,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曾经用计划经济完全取代任何意义上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国家都有规定,农民的经营权被剥夺,丧失了自主配置资源的能力。我国农村长期的“逆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极大地制约了农民素质中诸如竞争、民主、法制观念等现代意识和观念的培育。另外,农村“逆市场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农村社会的封闭性,农民不能通过市场,实现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迁移。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就业选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还常常受到忽视、侵害和剥夺。市场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市场化,就不可能提高农民素质和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和对策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农民价值观念的变革。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从农民生活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农民听得进、做得到。通过教育,使农民群众分清是非、善恶,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素养。引导广大农民把道德规范、道德原则转化为道德实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不断改变传统的、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种陈规陋习,自觉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改变传统思想,培养农民自身的创业精神。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新村运动的实质和精髓是农民自发的“致富运动”,农民发自内心的声音是“干!就能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当对教育培训抱有主动的态度,为了能增收致富、改变面貌、改善生活,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要发扬主人翁精神为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言献策,提建议、提要求、出主意。通过加强学习、主动学习,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就业适应性,具备在农业与非农职业间的转换能力,诚实守信,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乐于接受并能够较好地适应变革。

3.增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中的主导作用。一是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由出生地管理为主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转变,把城镇工作的农民转为市民,把在区政府驻地、乡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均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劳务体系,减少劳动力的务工成本,帮助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判断,减少盲目流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素质提高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加大各级政府要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 确保每一个农民的孩子,都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农民为目标,进―步调整农村办学方向,实行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素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在投资主体方面,建立多元投资体系,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化,提高经费投资收益率。在农村职业教育的体系设置方面,对于农村现有从业人员,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对于高中毕业生,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在农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民分工分业相衔接的机制,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总体素质提高了,就业途径就会多起来,收入水平就会高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发展中心.2004年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

[2]余泽娜: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岭南学刊,2007年,(4)

[3]蔡 :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4]周 韬:农业现代化迫切呼唤农民知识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5)

[5]赵成波 周大川: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的问题和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7年,(2)

[6]徐根义:农民素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问题[J].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8)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范文5

属感不强,自由化和游离于党外的现象比较突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强,带头致富能力不足,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队伍整体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党的肌体缺少活力;党员的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意识和理论水平亟待提高。

从党组织的整体来看,一是为民办实事的能力不足,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的问题仍是组织建设的突出问题;二是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不强,特别是新形势下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能力还不够;三是党组织缺少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教条式的学习教育和管理较为普遍;四是党内制度建设不能与时俱进,有规不守、有纪不遵的问题未能得到较好解决,管理行为不能形成制度化;五是有相当一部分党组织在服务民众上找不到有效的结合点,党建与经济工作相脱节,往往就党建抓党建。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村专业合作化水平。

上述问题涉及到党员教育、管理和党组的具体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用创新的思维来谋划新形势下的农村党建工作。

(一)创新教育形势,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第一,敢于并善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教育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党内教育形式。重点是创新“一课三会”学习形式,建立党员学习日制度和党员述学、考学、评学制度,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探索积累的典型学习方法认真加以推广应用。同时,借助现代信息传递工具和现代教育传播媒体,大力推广党员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媒体等形式新颖、辐射面广、易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增强党员教育的感染力。同时,及时总结和发现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生动典型,充分发挥以身示教的作用,让党员在活生生的典型示例中接受薰陶、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第二,建立党员培训基金,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党员等级培训。党员优于普通群众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能够优先接受理论、政策、科技、法律等教育,具备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的基本能力。党员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先于普通群众掌握更多的理论、政策、信息、技术等,而这些知识的获得除了党员自身主动捕捉和学习外,最重要的要依赖于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党组织要根据这一现实需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必要的党员培训基金,有计划地选派基层优秀党员参加境内外各类素质培训和等级培训,并采取“述学”、“讲学”的方式使所学知识得到提练、吸收和转化,实现由个别培训到普遍推广的过渡,使党员的知识结构得到质的提升。

第三,注重提高新形势下党员的“五种能力”。一要提高党员加快发展的能力。增强党员的发展意识,使其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二要提高党员的政策领会能力。使党员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实质和取向,提高创新能力,找准落实政策和加快发展的结合点,努力增强理解政策、把握政策、宣传政策、执行政策的能力,成为贯彻执行和运用党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支农、惠农政策的先行者。三要提高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突出做好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就业服务,增强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推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四要提高党员的组织引导能力。以提高新形势下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为目标,积极探索党组织与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结合形式,使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凝心聚力的有效载体。五要提高党员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党员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党组织的每一个个体都能优先发展,使党员自身发展特别是率先致富成为党员先进性的显著特征。

(二)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探索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一要加强制度建设,严肃党内纪律。按照理论学习经常化、素质提升有效化、党员管理制度化的“三化”要求,探索并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制度建设上,积极推广“党员挂牌亮相”、“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要建立有效的民主评议机制。坚持既创新方式方法,简便易行,又严肃认真、讲求实效的原则,做到“三个结合”,即:坚持民主评议党员与党员管理相结合,体现对党员和党组织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持民主评议与党员年度考核相结合,把评议的结果作为确定党员年度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坚持民主评议与党员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把评议结果作为选贤任能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要严把入口,畅通出口,加大不合格党员的教育和惩治力度,建立择优汰劣机制。注重加强配套组织建设,拓宽入党积极分子来源渠道,积极实施“推优”工程和“三培养”工程。从保证质量出发,按照党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

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并实行发展对象民主推荐和评议,审批入党对象公示,发展党员失误追究等做法。对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既要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又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严肃进行查处:对经教育不愿意改正的,应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应予以除名;对本人要求退党的,应予以批准;对那些腐败分子,坚决予以清除,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要完善党员组织生活会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明确议题,规范程序,提高质量。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根据党章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采取党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定

期组织对党员进行评议,促使党员发扬成绩,修正错误,提高素质。认真落实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实行党委联系支部、支委联系党员的层级联系帮教管理制度,及时了解基层党员的思想、工作、作风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使每个党员经常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之中。健全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丰富组织生活会内容,改进组织生活会方式,促进组织生活会的落实,使组织生活会真正成为加强党员教育、统一党员思想、形成统一意志的主渠道。

四要加强党内监督,建立民意兼听机制。一方面,通过信访接待日、设立群众接待站、领导值班电话、领导信箱,以及建立必要的下访制度和督查、排查制度等方式,积极搭建民意兼听平台,为群众提供方便的民意反映渠道;另一方面,积极构建民意处理系统,以信访、纪检、组织等部门为重点,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高效的分类、整理、分流和研究,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决策、执行和监督部门,启动有关的办理程序,并及时公开办理情况,使群众能便捷地对办理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不断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既要严肃党的纪律,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更要注重预防,通过加强教育、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之中。积极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办法,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尽最大可能使选举反映大多数党员和选举人的意愿。完善党内通报、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扩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等,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各环节的监督。探索建立激励惩处机制。坚持赏罚分明,在强调党员讲奉献的同时,改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激发更多的人积极向上、努力工作。建立客观的政绩、能力评价体系,把是否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评价的标准,并与平时工作评奖、干部提拔使用挂起钩来,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党员干部选拔落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五要坚持动态管理,建立整改提高机制。我们党的显著特点是敢于发现并修正错误。因此,我们应当克服阶段性突击整改的思想,把整改活动寓于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形成“三项整改机制”。一是形成互动整改机制。以提高整改工作的时效性和整改质量的满意度为评价标准,增强意见提出方和整改责任方的交流互动,通过有关渠道与党员和党组织进行相互沟通,直到整改满意为止。二是形成联动整改机制。对于面上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各负其责,不推诿,不扯皮。对于党员个性问题,其他党员应当举一反三,主动查找类似问题,避免出现同类情况。三是形成长效整改机制。探索建立动态性的长效整改提高机制,保证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落实整改。

(三)创新活动形式,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化建设被提上了日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实现小康社会。但事实上文化建设长期处在被忽视的状态,特别是在农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去构建,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也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文化建设速度缓慢,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处于落后状态,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同时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农村还存在封建迷信活动,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的迷信心理,组建,传播不良思想观念,大大阻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2.认识不足

经济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两者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各级部门在评估农村干部的工作时,往往看重的是经济发展状况,忽视了文化建设成效,这使得基层人员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建设就行了,文化建设可有可无,一味的重视经济发展。在此思想指导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导致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基础薄弱

国家特别重视新农村建设,大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对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而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途径,反映着文化发展的速度。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文化基础设施没有得到相应的进步,很多农村没有建立图书馆、文化娱乐场所等,这不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立足于农民素质提升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转变思想观念,立足于农民素质提升,确立大文化观念。大文化一般包括医疗、教育、卫生、思想观念等方面,要提高农民素质,就要面向全体农民。当前很多农民工都外出打工,他们为了提高技能接受培训,而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等属于弱势群体,迫切需要提高综合素质。要提高农民素质还要注重全面发展,不能只看重娱乐、能力等方面。要提高农民素质还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结合,达到小康社会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民最迫切的追求,所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致富必须密切结合起来;同时要注重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的结合,农村文化建设要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走出文化活动唱唱跳跳的局限,将文化向广、深方向拓展,在满足农民基本文化娱乐需求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引领群众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2.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要建设新农村文化,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必须加大投入。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国家拨款、社会集资、自身筹备。当前,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单靠国家拨款是很难凑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要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大投入,确保文化建设的基本需要。同时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投资,建立多渠道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造好原有的文化场所如礼堂、活动室等,更新设施。同时开辟新的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球场及群众需求的文化场所,从而真正发挥其作用。

3.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干部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从而发挥领导作用。首先要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文化的重要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实现三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所以各级干部都要走出轻视文化建设的观念误区,认识到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要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政府工作日程,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工作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到文化建设,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再次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各级干部既要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措施,将文化建设与解决群众问题结合起来,使农民从文化建设上得到实惠。

4.培育内生机制,促进农村文化活动开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还要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作用,构建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这就需要加强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演出、展览、交流、比赛等形式,培训民间文艺爱好者、文化大户等,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其次理性处理民俗民风,建设现代农村社区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基本上所有的农村都有着带有自身特色的民间风俗,如赛龙舟、踩高跷、赶庙会等,每到节日民众都会自发的参与到这些群体活动中。再次要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作用,通过建设妇女文艺表演队、老年人协会等,给农民提供交流的场所,在活动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感受生活的乐趣。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文化活力,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融洽的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将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从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翁建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