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概述范例6篇

公允价值概述

公允价值概述范文1

【关键词】公允价值;盈余管理;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引言

我国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这一计量属性的应用在会计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大家普遍对上市公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来进行盈余管理产生担心。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使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上,相关的实证分析还比较少。

二、公允价值目前研究现状

我国目前的公允价值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允价值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和公允价值应用的可靠性问题上。

谢诗芬(2004)从公允价值理论角度探讨了中国概念框架建立问题。通过对公允价值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和概念的创新性研究,最终提出了建立体现公允价值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八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构想,并提出了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是对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概念的体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这一基本观点。葛家澍(2006)讨论了三项资产(包括负债)的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公允价值等三项属性。详细解析并说明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重点是公允价值。并陈述了九个不同的公允价值定义,讨论了公允价值的层次,认为公允价值是在现行交易中的估计价格,而不是在过去交易中形成的实际价格。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2007)认为公允价值实际上不是“价值”,而是价格,是对价值的点估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公允价值的统计学特征,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是价格变动的集中趋势,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因此,在财务报告中还必须披露价格变动离中趋势的信息,如价格变量的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

三、模型建立

(一)假设的提出

在新准则颁布实施之前,上市公司的短期投资是按照成本法进行核算,所产生的短期投资收益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核算。这样一来,管理层就可以人为的选择卖出的时间,来决定投资收益对公司盈余的影响。新准则颁布实施之后,短期投资都放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公允价值上升或下降所带来的影响都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而证券市场是一个活跃的市场,所有交易价格都是透明可见,上市公司很难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证券投资收益,因此也就很难进行盈余管理。邓传洲(2005)研究了B股上市公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他认为公允价值的披露增加了会计盈余价值的相关性,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因此,我们认为在我国的证券投资市场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不会带来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据此,我们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1: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条件下,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假设2: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价的条件下,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减弱。

(二)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是沪市A股制造业2006-2008年三年的数据,因为在收集数据时2009年的年报尚未公布,因此没有考虑2009年的数据。收集数据时剔除了在年报中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企业,共得到样本33家企业。所有的数据都来源于样本公司2006-2008年的年报数据,年报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cn)网站,因为条件所限,所有的数据都是手工摘取的。所使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6.0软件。

(三)模型的建立

蒋义宏(1998)提出了以下模型:

:第t年、第t-1年净利润之差;

:第t年、t-1年主营业务收入之差;

:第t年、t-1年非经常性损益之差。

该模型通过验证和的系数是否显著差别与0来判断上市公司有没有使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利润。一般我们认为,公司的净利润应该主要由主营业务收入贡献,非经常损益的大小对净利润的影响应该非常小。也就是说的系数应该显著差别于0,并且和净利润成正相关关系,而的系数应该不显著差别于0,即上市公司没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利润。

因为本文研究的主要是非经常性损益中的证券投资收益对利润的影响,因此将上述模型修正为:

:表示第t年,第t-1年利润总额的变动;

:表示第t年,第t-1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

:表示第t年,第t-1年短期投资的变动。

四、样本描述性统计

公允价值概述范文2

一、征求意见稿推出的制度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在这种经济背景下,2006年的会计准则中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总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规定分散在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多项具体准则中。

新准则在我国已经连续实施6年,因准则主要针对上市公司,这里讨论的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准则实施期间出现了因公允价值使用降低信息可靠性的问题,如在债务重组中通过调整估值技术、改变参数来调整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以改变当期损益调整利润表;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关于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准则只做了“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显著不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的这些定性规定(杨英男,2012),缺乏操作性,这些都给了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财政部在2012年5月17日出台的公允价值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公允价值的使用。

二、盈余管理概述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凯瑟琳·雪珀(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威廉·斯科特(1997)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指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保罗和詹姆斯(1999) 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进行的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

在这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估计等。盈余管理中既包含合法的操控,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诈性的操纵行为(沈烈,张西萍,2007)。当企业在准则、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职业判断和方法选择导致盈余的账面价值变动是正当的行为,当盈余管理行为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比如虚构交易、违背准则进行会计选择和估计,就属于非法的操纵行为。这两种行为都可以反映管理当局为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在披露信息过程中带有的倾向性。

三、征求意见稿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几点分析

在征求意见稿中,具体规范了公允价值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要求。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容结构基本一致,也反映了在修订会计准则过程中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1.规范定义,引入新概念。在征求意见稿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对比《企业会计准则》可知,征求意见稿中将之前的公平交易改成了有序交易。有序交易,是指在计量日前一段时期内相关资产或负债具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强调一些非公允情况下的交易价格需剔除,使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增强,降低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此外,征求意见稿中还引入了计量单元,主要市场、最有利市场等概念和假设,为具体实务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了规范,降低主观判断的程度。规定资产或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时以计量单元而不是单项资产或负债为最小的计量单位,强调了经济活动的实质。

2.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首先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分为非金融资产、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三大类,然后分别对每类的计量进行规定,为实务中的操作提供规范。对估值技术、采用的假设(输入值)、公允价值的级次等做了系统的阐述。准则规定在确定估值技术时,主要看是否有足够可利用数据支持,尽可能的使用从有序市场中获得的可观察数据。因为市场价格是金融资产(也包括非金融资产)的最佳估计,是最公允的输出变量(葛家树,2006)。规定公允价值级次由输入值的级次决定,判断输入值的级次则依据其是否利用来自有序市场数据、是否可观察。这一规定使得企业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时最大化的利用了市场客观数据,降低了公允价值估计中的主观判断,从而降低盈余管理的空间,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也将为增强我国市场的有效性作出贡献,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3.完善公允价值披露要求。关于公允价值的披露,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根据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性质、特征、风险以及公允价值级次对其进行恰当分组,并按照组别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分组后披露将增强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使外部信息使用者更好的理解企业披露的信息,有助于他们识别报表中因盈余管理而造成的数据变动。此处规定企业除了应当披露公允价值外,还应披露确定公允价值过程中的方法、输入值、公允价值计量级次、估值技术,这些更多的信息可以帮助信息的使用者分析披露的公允价值在确定过程是否依据客观现实,帮助信息的使用者辨认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高低,从而降低了企业进行盈余调节的空间。

4.存在的问题。由以上分析可知,征求意见稿丰富了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在经过上述调整之后,其对盈余管理的限制仍然有限,这也是准则兼顾科学性、适用性的结果。比如在资产减值准备中,资产组的确定等仍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给盈余管理留下空间。从国际趋同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中还没有引入全面收益等概念,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不够全面。这也与我国的经济环境有关,全面收益等概念的引入也需要更完善的市场环境作为基础。

公允价值概述范文3

财务会计(财务报告)是立足企业(主要指上市公司)、面向市场(主要指资本即证券市场),由企业向市场参与者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信息提供者(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以及他们的人)是相互脱离的。为了保护信息使用者得到真实、公允的信息,通常要求财务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报应当遵守会计准则,而会计准则又必须运用若干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一套相互凝结、协调和内在一致的体系,这就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Financial Accounting/CF)。在不同国家(地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具体名称可能不同,如美国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FASB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英国称之为“财务报表原则公告”(Statements of Principle of Financial Reporting/SOPOFR),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称之为“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IASB Framework),我国则称之为“企业基本会计准则”。但其都是由目标和与目标相关联的一系列其他基本概念所组成。其中,“目标”(Objectives)最为重要。因为目标决定财务会计即财务报告的目的与宗旨,一般把目的和宗旨(Goals and Purposes)规定为对投资人决策有用(含投资人评估企业经理层的受托责任),或决策有用性与评估受托责任同时并提。为达到所规定的目标,还要指明企业所应提供的信息,主要指: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尤其是有利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入)的金额、时间安排与不确定性;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资源的及其变动。这些信息最终是由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三个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或财务状况表、收益表或全面收益表与现金流量表)来提供的。显然,财务报表是市场参与者中的企业投资人(现在的和潜在的即未来的投资人)、债权人等资金提供者所最关心的信息。但在当前的所有概念框架中,由目标规定的有用信息都仅是对信息数量的规定。单是规定信息的数量而不涉及信息的质量要求,是难以达到财务报告的目标和宗旨的。因此,本文着重研究财务报告信息(即会计信息)的质量。这也是概念框架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早在1970年,美国当时的准则制订机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发表的第4号报告中,即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视为目标的另一部分,APB称之为质的目标(Qualitative Objectives)。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组成及质量特征的主要作用

在众多的概念框架(CF)中,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各种质量基本相同。在IASB和FASB联合制订的概念框架,对于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已通过应循程序(dueprocesses),制订了一份征求意见稿(ED)。正式的概念框架呼之欲出,可能是IASB和FASB联合制订的单一的概念框架的第一部分;也不排除单独发表,成为联合概念框架的第一份。这份征求意见稿,将会计信息特征即所谓对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同财务报告的目标一起讨论和表述,可见,两者的关系很密切,这也说明美国APB早在1970年就认为信息的质量特征是质的目标的观点很有远见。

在IASB/FASB 2006年的ED中,把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基本质量特征、增进的质量特征和报告的约束条件三大部分。其实,第三部分一“约束条件”并不代表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要求。约束条件共有两个,即重要性与成本。其作用只是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划了一条底线。即,如果该信息不重要或取得该信息的成本过高,就可不必要求这种信息具有基本和增进的质量特征,否则,费力不讨好,得不偿失。因为,取得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而且,并不是每一个信息都会对使用者的决策具有重要性。按照这份ED,基本质量特征可分为两个,其下又有组成质量特征,如图1所示:

增进的质量特征有四个:可比性(一致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功能(作用),笔者从两个进行论述。

首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用来审查和评估准备呈报的财务报告的质量是否符合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这种检查是事后的检查与评估,一般通过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予以审查。尽管审查有自己的审计准则和各种审计程序,但种种审计准则和程序,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本一致、不谋而合的。因为审计的结果,总希望得出不附带条件的意见,如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的年度报告,出具的是不提出附带条件的意见。一般作如下表述(指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我们认为,上述财务报表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指在美国)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如在中国),并且运用的会计准则与上年度一致。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表述××公司××年度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以及该年度的经营成果(业绩)和现金流量。”

这里,“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就意味着符合基本的质量特征;“与上年度一致”、“合理地表述”则进一步表明该企业的年度报表符合“公允与真实性”,还符合“一致性”。用词可能有些不同,但都表明了财务报表具有基本质量和一些增进质量。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看,这样的财务报表是可信的,可以进行呈报并向市场参与者公开。

会计信息质量的上述功能,通过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的结尾部分(审计意见)予以表述,虽然是事后的,却十分重要。投资人进行的投资决策,债权人进行的信贷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将参考不附带条件的审计意见的财务报表。原因是该公司财务报表列报的信息质量有保证。

其次,是作为会计选择的主要依据。会计选择是指会计和报告的各种方法仍须进行专业判断,使之更符合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实际上,企业会计准则的制订本身需要会计选择,而按应循程序制订并公布了的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规定得非常详细。再完善的会计准则也会留下由企业会计人员作出选择的空间。更不用说,IASB和FASB都强调以原则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制订会计准则,更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至于过去,美国实行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GAAP),应该说,考虑得已非常细致周全了。即使如此,企业仍有会计选择的余地。由于过分繁琐,以致重叠、矛盾的准则与指南反而给企业提供利用准则的矛盾弄虚作假,进行财务欺诈的更多漏洞。可见,会计选择不仅无所不在,而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依据的会计选择,对于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公允和透明,则至为重要。

会计选择至少反映在两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准则制订机构,第二个层次是执行准则的各个主体。

准则制订机构需要会计选择的内容很多。如:(1)何时及是否应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名称是什么?是单一的形式(如

IASB)还是分散的形式(如美国FASB)?如何确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怎样规定并分类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何确定财务会计的要素并为各要素给出恰当的定义?如何确定会计确认的定义和基本标准?如何选择会计计量属性,并确定其应用对象?财务报表应如何分类列报?如,是否在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全面收益之上先分为“营业”(含“经营”与“投资”)、“筹资”、“所得税”、“中止经营”等类别?收入应如何确认等。(2)何时启动新准则的立项?为何制订这一项目的新准则?该项目是什么名称与内容?该准则的目标是什么?该准则选用何种计量?应确认什么项目?可见,从概念框架和准则(包括解释、指南)的启动、制订到最后,无处没有会计选择问题。

执行准则的编报财务报告的主体也需要选择。在准则中有备选的项目,如存货的计量属性、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关费用摊销方法、资产减值或债务重组,尤其是表外自愿披露,都需要主体按专业判断进行选择。如按美国FAS115,企业持有特定的证券投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管理当局的意愿,在下列分类中进行选择,即可以重分类为:(1)按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计量的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销售中证券”(trading securities);(2)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全面收益表中其他全面收益的“可供销售的证券”(available-for-sale securities)。

由于会计选择无处不在,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就到处可见。如果说会计目标对财务会计与报告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那么,如果离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就难以完成运行的主要作用。因此,在概念框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目标,仅次于目标的另一个重要的基本会计概念则是会计的一系列信息质量特征。

三、高质量、透明度、公允性和公允价值

上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及其两大功能,都是就现有概念框架中已被肯定的信息质量特征而言的。此外,在许多会计文献中经常被采用,而准则制订机构并未认可(或存在争议)的质量特征尚有几点。其中,最突出的是高质量、透明度及公允性。

一是高质量。“高质量”是美国证监会前主席Arthur Levitt于1997年9月在一次演讲中阐述的主要内容。后来,以“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为题,在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三个刊物之一《会计望》(Accounting Horizons)1998年3月第12卷第1期上正式发表。1997年,在FASB与AAA每年举行一次的财务报告问题年会上,Levitt的演讲,尤其是高质量准则的特征成为当时的主要议题。

对于什么是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高质量,Levitt认为,高质量是“能够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信息披露的信息”的准则和由其规范的财务报告。此处,他又提出一个引起理解不一致的“透明度”概念。后来,在谈到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要求时,Levitt又提出准则必须包括现有会计文献中普遍接受的基本概念,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1998年12月,FASB在一份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未来的一种设想”的研究报告中,以Levitt的思想为基础,重新解释了“高质量”的含义。其要点包括:(1)同基本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导原则一致;(2)只允许有最低限度(最好没有)备选会计程序;(3)清晰的(不含糊的)和全面的,使准则被各方面所理解。这样,高质量不但覆盖了会计信息的全部质量,还要求修订现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含国际会计准则)和各种指南,并改进国际审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相配合,以便实现(2)(3)两项要求。笔者认为,高质量无疑是一个综合的质量特征,或者反过来说,是所有会计信息质量的概括,其内容将永远处于发展之中,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质量与增进质量的综合。高质量的准则与财务报告,是指永无止境而不断适应市场发展并加以完备的有用的准则与报告。

二是透明度。“透明度”也是Levitt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论文)中提出来的。但此后使用这一术语的人越来越多,理解开始不一致。尤其是US SEC在其2008年底向美国国会提交的“关于调到市价会计的研究”(Study on Mark-To-MarketAccounting)的报告中,多次强调,公允价值信息是透明的信息,更引起一些非议。如葛家澍教授就在一些文章中,对按照FAS157的三级估计产生的公允价值是否公允和透明提出质疑。

透明,应当是不允许有任何虚假,能够如实地、清晰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真相,包括可理解性、如实反映、相关性和充分披露四个质量特征。透明度也是若干信息质量特征的综合,最为重要的是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从报告(尤其是报表)的信息中清晰地看到企业的经营真相。由于企业的经营是持续的,因而必然是动态的,可以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加以考察。即财务报告的不同使用者可能对不同时期的企业经营真相都有兴趣,因为了解一个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营真相可能对不同的决策都有帮助。

过去的经营真相主要由过去的市场价格即历史成本在企业已发生交易(事项)时加以计量和确认,当然是最真实的。如,对资产而言,是已发生的变动及其结果;对收入而言,是已实现的货物与劳务已经销售,可确认的现金流入。此时,流人的金额与时间都具有确定性。过去的经营真相虽然是真实的,但毕竟已经过去,可称为过去的现实真相。现在的经营真相一般由当前的市场价格即公允价值予以计量和确认,其优点是反映企业的当前价值和当前收益(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缺点是交易尚未发生,公允价值只能用来计量企业仍然持有、只不过在销售中或可供销售的两类资产(主要指金融资产)。所以,这种经营真相不是现实的,而是预期的。假如未来出售,当前的市场价格比过去的市场价格可能更贴近未来的市场价格。因此,可称为当前的预期真相。至于未来的经营真相,那才是纯粹的估计。如果估计有科学依据,相对可靠,也不妨称为未来的估计真相。对于决策而言,过去是基础,预期和未来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供参考。因此,透明度是一个有待会计界继续研究才能取得共识的概念,将其引入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可行的,问题在于如何给出恰当的定义,界定其边界,而不致同其他信息质量特征完全重叠(略为重叠和交叉是允许的)。

三是公允与公允价值。公允(Fair)没有明确地在美国财务会计公告第2号中列为一个信息质量特征。不过,SFAC No.2在“中立性”(Neutrality)中提到不公允就是不中立。所以,公允可以视为中立的同义词。即公允应指在如实反映的基础上不偏向任何利益集团。即在可靠性前提下要求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公允作为中立同义的信息质量特征,上述理解可能争议不大,但具体到计量属性――公允价值,问题就产生了。

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利用现金流量

信息和现值”中,明确指出凡是由市场决定的价格都可视为公允价值,其中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第7号公告的第7段写道:“近年来,本委员会以公允价值(fair value)作为初始确认(initial recogni-fion)与在后续期间的新起点计量(fresh-start measurements)中多数计量的目标。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没有使用术语‘公允价值’。然而,在第5号概念公告中若干计量属性的描述,与公允价值是一致的。在初始确认时,除非有相反的证据,现金及其等价物的付出或收入(历史成本或历史收入)经常被假定近似于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场价值均属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范围之内。”第7号概念公告第35段明确否定“管理层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最佳估计”,认为其不符合财务报告三大目标中的两个(如,它不能传递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信息;也不能反映企业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及引起资源变动的交易、事项的影响);又在第36段明确提出:“市场才是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最后裁决者(the marketplaceis the final arbiter of asset and liability values)”。此处,FASB当时所说的公允价值是当前的市场价格。但FASB现在在FAS157中则将其明确为脱手价格,即市场销售价而不是买入价。无论如何,公允价值之所以被称为“公允”,是由于这两种价格不是由企业单方面,而是由市场参与者(至少买卖双方,甚至是若干个市场买卖方)共同裁决。只有市场价格(不论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才能不偏不倚,达到公平、公正。不过,美国的FAS157和IASB在2009年的一份ED,题目均是“公允价值计量”,两份文件又把公允价值定性为估计价格,而且将其估计分为三级。一级估计是可观察到的、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和负债的公开标价。即实实在在随时可取得的市场价格,并不需要估计。二级估计也是可观察到的活跃市场的价格,但不是相同资产或负债,而是同类资产或负债。这里,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带有估计性质,但如果调整的假定与方法透明、科学,则仍视为可信的市场标价。三级估计则不同,它是第7号概念公告所反对的,由企业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估计方法得出的价格。如称“估计价格”还名实相符,若将其标为“公允价值”则明显地名实不符。

公允价值概述范文4

关键词: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应用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一)美国对公允价值概念的定义

美国会计委员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布的报告中指出:公允价值就是在有包含货币价格的市场交易中,所收取到资产时具有的货币金额,还有在没有货币或者是货币要求权时,市场交易中的价格的相近值。八十年代,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对公允价值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把公允价值的概念表述为:在市场交易中双方自愿交易的前提下,双方在交易中形成的价格,这种价格不是被强行定制或者是在清算状况下统一的市场价格,市场交易的总数与市场价格的乘积就是公允价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在逐渐完善,2008年公布的《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其的表述是:市场的实在交易双方在进行有效的市场交换中,实现交易所获取的价格或者是转移某一项负债资产而支出的市场价格。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对公允价值概念的定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一次双方自愿的市场交易中,某一项资产在交换中形成的市场价格金额。2006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表述:企业在正常的营业计量日里,通过利润额驱使的双方自愿交易中,出售某一项资产获得的近似价格或者是消除一项负债支出的近似价格。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互相了解的交易双方在正常的市场交易中,实现资产的交换或者是支出资产负债时所支出的金额,这种交易不存在强迫或者是清算拍卖交易的现象。

(三)我国对公允价值概念的定义

我国最在把公允价值直接翻译为公平价值,指出公允价值就是科学合理以及公平公正的价值。直到2000年,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还一直沿用这个概念,说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相关研究没有紧随时代的潮流。在200年公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概念才有了新的表述:在双方自愿的市场公平交易中,互相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实施某一项资产交换时支出的金额或者是消除债务时支出的金额。

由以上论述可知,公允价值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机构中的定义有所不同,可是从总体来讲,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准则的一个基本定义,存在很多的共同点:它实现的交易市场必须是完全开放的且不受任何影响的,在市场交易的双方必须是自愿的且没有既定的关系,双方在进行交易时,必须是清醒的、自愿的,在这样的市场交易中,形成的价值就是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面临的计量可靠性问题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是目前在会计准则中使用的最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我国的经济市场发展不健全。我国的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没有彻底开放外汇交易市场、没有构建完善的国有股份和法人股份交易市场、我国人民币也无法具有相对自由的浮动范围。因为我国的产权问题还没有进行明确地处理,所以就导致关联方在交易时会出现多种行为不合规范的现象。另外,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很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都很不完善。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交易,也就不能够体现出公允价值的理念。

(2)我国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因为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在具体监督时,就会出现不按时、不按照规定和片面监督的情况,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形成的阻碍,导致企业的公允价值无法保证其可靠性和公允性。

(3)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制度诚信有很大的缺失。目前的企业会计市场上,会计作假以及企业会计数据信息不真实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会计诚信普遍缺失,与公允价值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面临的计量可操作性问题

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是其具体运用的另外一个问题。公允价值具体运用在会计准则时,除了要与企业会计认证、实际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等相关以外,还与企业会计结构和人员的具体调配有关,除了与公允价值的获得方式有关外,还与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调节有关,同时还与企业的审计准则以及相关的财务规定也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最大问题就是人们在思想上没有统一、科学的认识,认为公允价值使用后,就需要把企业的历史成本舍弃掉,没有对其形成的正确的认识,同时还认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比较差,与历史成本的可靠性无法相比,导致其投入实际运用时,无法形成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面临的计量实施成本问题

公允价值在具体使用时,必须要考虑到计量实施的成本问题。当前,我国的经济市场化发展还不完善,企业的很多固定资产以及大多数负债资产不能够直接选取经济市场交易中的价格,一般只是按照资产评估的方法才能够实现公允价值的具体实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成本。

三、把公允价值运用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公允价值的可靠运行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必须要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第一,要强化会计工作人员的遵法守法意识,强化其思想道德培训,进一步提升其思想观念,已可以解除其任伟操作企业利润的想法和行为,提高对进行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的力度,保证不会再发生会计信息作假和会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第二,要强化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其对会计程序的使用和处理方法更加了解和数量、熟悉,提高其处理会计信息确认、会计财务报告计量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公允价值理念,正确认识公允价值对当代企业会计准则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运用在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中。

(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实施岗位职责分类的制度

要保证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实现有效地运用,就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实施岗位职责分类的方式,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内部管理控制,明确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严格规定岗位分x,进一步审查会计制度的具体实施和执行状况,从而提高企业内部人员工作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需求可以得到很好的确认和报告。

公允价值概述范文5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市场环境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必将成为我国会计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本文拟从探索公允价值的内涵入手,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一些探讨。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正式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SFAS NO.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between market participants)进行的有序交易(in an orderly transaction)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be received to sell an asset)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paid to transfer a liability)的价格。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 IFRSs)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于1998年的《债务重组》中,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2001年1月修订的前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有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是在同年财政部又取消了公允价值在上述准则中的应用。直至2004年7月又回到了采用公允价值的轨道上来,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企业合并、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年金等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

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从各国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范畴,并不仅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可以说它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即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允的价格,并同时兼具可靠性、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妥

根据以上定义,可知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其最大特征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但笔者认为,这一定义并未反映作为一个计量属性所应有的在时间界定、交易性质、交易类型等方面的特征。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计量属性分别反映了被计量对象的不同特征或方面;在时间上,要分清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交易性质上,要分清实际交易、假设现时交易和预期交易;在交易类型上,要分清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

前四种计量属性特征如图所示

特征

计量属性 时间区间 交易性质 交易类型

历史成本 过去 实际 投入

重置成本 现在 假设 投入

可变现净值 将来 预期 产出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将来 预期 产出

计量属性相比可知公允价值确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 首先,它在时间界定上没有限定,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现在的和未来的交易,因此历史成本常被称为过去时点的公允价值,重置成本是现在时点的公允价值,而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根据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公允价值(现值是折现后的结果,可实现净值不考虑折现);其次,它的交易性质可以是实际交易,也可以是假定交易和预期交易;再次,它的交易类型可以是投入价值也可以是产出价值。作为一个计量属性,它必须能够反映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在某一方面的特征,这一特征应是独特的,不能与被计量对象的其他特征有所重合。因此,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特征相当模糊,它涵盖了前四种计量属性的各自具有的特征,即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表现为不同的计量属性。

FASB的当前有效的6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SFAC)中,有四个与公允价值会计有关。其中,SFAC1和SFAC2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SFAC5和SFAC7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指南。SFAC5提出了5种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在SFAC7中,FASB第一次将公允价值概念在概念框架中进行明确界定,并对公允价值的核心问题——现值进行全面深入的阐述。SFAC7指出,SFAC5提到的5种计量属性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主要用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主要用于初始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现值主要是一种摊销方法。SFAC7又指出,SFAC5所界定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三种计量属性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但是,可变现净值是未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不是公允价值;现值也不是公允价值,因为现值包括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现值和以特定个体价值为计量目的的现值。FASB的上述说法已经被一些研究成果所修正。Scott和谢诗芬认为,对于短期应收应付款项目,由于其货币的时间价值可以忽略不计,故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这些项目的公允价值。而特定个体价值的现值与公允价值概念是冲突的,的确应该排除在公允价值之外。综上所述,公允价值涵盖下列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短期)、现值(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

FASB于2006年9月正式颁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它的出台将对国际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将产生深远影响,对推动财务会计计量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对公允价值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交易价格、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值,同时该定义还强调了主市场和最有利市场在公允价值确定中的作用。其次,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进行阐述:在非实际交易情况下,对资产或负债的交换价格进行估计(对负债的公允价值估计要考虑企业的信用等级),这种估计是参照当前模拟市场交易信息确定的。另外,还将公允价值根据其估价所依据的信息不同分为三个等级,建立了公允价值估价的层级(FairValueHierarchy)。FASB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依据活跃市场信息,最小限度地参照企业自己的判断。估价层级系统对减少企业操纵,增强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还提出了估价前提(ValuationPremise)理论,认为“持续经营”(Going2concern)和“在用”(In-use)是公允价值估价的一般前提。估价前提对推动资产的公允价值更接近其真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我国的启示及对策

通过以上认识,笔者认为SFAS NO.157的正式将对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在增强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缩小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提高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首次明确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做出了合理的修订;建立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评估等级系统,包括对估价技术及参照信息的详细规范;建立了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等级系统等。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应积极与国际接轨,特别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虽然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已将公允价值纳入规范体系,但是在很多地方也存在不足,应借鉴SFAS NO.157的经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借鉴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模式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在为期两年多的时间里,召开了2O多次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于2004年6月23日了“公允价值计量”(Fair Value Measurements)征求意见稿,并在之后经过十几次会议讨论,又于2005年11月21日正式向外界“公允价值计量公告工作草案”(Fair Value Measurements Statement working Draft),并最终于2006年9月正式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还制订了详实的计量指南对其进行补充和说明。无论在制定的程序上,还是在时间的安排上等,FASB对SFAS NO.157的出台都作了较为详实的计划。因此,我国会计准则要真正实现与国际趋同,必须要在制定的模式上与国际趋同,特别是与会计理论与实物发达的美国趋同。如成立由专家和实物界人士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将公允价值的定义、应用、确认、估值技术和披露等层面可以简略地规范,待在应用指南中对其予以具体地补充与说明,如具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何种估值技术及参照信息应进行详细讨论等。

公允价值概述范文6

自2006年财政部了会计准则体系,公允价值在我国逐步被使用。相关准则以及财务会计制度也在不停的修正和改善。在2014年1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这之前会计准则虽触及到了公允价值的方式和原则,但之前并没有独自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核定。本文介绍了现行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应用,论述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运用中仍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中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对策

一、准则前后公允价值应用比较分析

(一)《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之前公允价值的应用国家在2006年2月了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组成体系包含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共有22项具体准则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我国此会计准则在总体思路和具体处理上都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同一化。1.基本准则中的应用。我国在2006年初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将公允价值归为五个会计基本计量属性之一,公允价值成为我国会计准则中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但是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应用的还是十分谨慎,只能针对特定的资产或交易和一定市场条件。另外,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中看出,国家企业会计准则还没有建立起公允价值的层级系统,只能接受市场价格。2.具体准则中的应用。分别在存货、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22项具体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应用做出相关规定。公允价值在具体会计准则中主要应用在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存货、固定资产、包含负债和权益成本的非衍生金融工具的负债成分、长期股权投资;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报表中的列示以及被增设为调整项目等方面。

(二)《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FASB和IASB针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研究。在2009年中有关计量公允价值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案征求意见稿并在全球范围内征求意见基础上,IASB在2011年颁布了IFRS13《公允价值计量》。为了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财务会计使用中存在的不足,国家在2014年初,了新企业准则,这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标准体系在原先的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的基础上,增加到39项具体准则,实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改进。我国此项新准则是以IFRS13《公允价值计量》为参照的。它主要从公允价值相关概念、计量框架和披露要求方面对公允价值予以界定。1.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定义了市场参与者、公允价值、主要市场、最有利市场和有序交易等相关概念。2.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框架,《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认为其主要包含公允价值级次、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计量单元等内容。(1)公允价值层次。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认为应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按第一、二、三层次输入值依次使用。第一、二、三层次输入值分别是指负债或资产能够被取得的在活跃交易场所中没有经过改变的价格,除此之外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值和除上述两个层次外的不可观察值。三者的可靠性水平依次递减。(2)估值技术。《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认为企业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采用的数据和信息应当具有适用性和可利用性,并提出了“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这三种普遍认可的估值技术。企业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可以单独运用当中一种或综合几种方式的办法。企业在运用估值技术时,除在相关可观察数值获取不具体实际或没有办法获得的状况下运用不可观察数值,其余情况下都应优先运用可观察数值。企业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一旦确定了运用的估值技术,不得随便更改。(3)公允价值计量单元。根据国际准则,我国新颁布的准则引入“计量单元”的概念,计量单元的引入,拓展现行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单位,也在计量资产和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时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3.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提出了公允价值披露的总体构架,规定了不同层次公允价值、持续与否的公允价值的披报、资产和负债分组等三个方面。(1)持续和非持续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准则认为企业应当区分持续的和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报告主体无论公允与否都须要披报其计量类别和数额。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除了披报上述内容,还应当对各公允价值层次之间转移的原因和数额、各个层次中的变更及每个层次中变更时的方针策略披报;而对于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应当对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予以披露。(2)资产和负债的分组。先按照负债资产的特点、性质、公允价值层次等相关因素进行划分,再分别披报对应组别的计量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3)公允价值层次的披露。准则对三个公允价值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披露要求。三个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首先应当披露其所属的层次。对于第二层次计量的公允价值,应披报运用的数值和估值方法。若估值技术变更,应对变更及其原因予以披露。第三级次计量的公允价值除披露上述内容,还应该对重要的、量化不可观察的可合理取得的输入值和持续公允价值计量的期末与期初余额期间的调整信息进行披报。

二、准则提出后公允价值运用中仍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首先,目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制还较为严格。部分行业对市场参与者设定的准入条件都比较高,导致行业内市场参与者较少。资本市场对于外国企业和其他国家投资者的开放程度不够充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次,我国资本市场不活跃,交易品种有限。

(二)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上有困难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开始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较晚,还存在很多应用操作性问题。首先,各项会计基本准则也只是说明了公允价值原则性问题,并没有对具体操作方法予以介绍。例如公允价值第三层级的输入值是需要通过估价模型来确认的,我国资本市场一直不是很重视估值技术,也正因为此估值技术发展缓慢,并且会计准则也没有说明具体如何操作确认。其次,信息获取困难且信息质量低但成本过高。

(三)专业人员素质不高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程序相比于历史成本更加繁琐复杂,可能会涉及很多变量的选取、复杂模型的运用,以及对估值结果的评价和调整。就需要综合统计、金融、经济、甚至特定行业知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来进行会计处理。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财务工作人员普遍尚不具备相关财务素养和专业技能,合理估计力以及判断能力较差。另外,目前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普遍较低,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造假、失真。

三、新阶段下我国公允价值会计改进对策

(一)优化市场环境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交易为依据产生的价格。所以,要使公允价值更好被应用、会计准则更顺利地被运用和实施,必须拥有成熟有效的市场经济环境。当前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存在管制较严格、生产资料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还不完备、市场体系不完整等不足,不时会发生造假丑闻。针对以上不足,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市场机制:(1)积极培养各级产权交易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首先应逐步对资本市场放松管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这样既可扩大市场竞争,均衡市场价格,又可增加市场主体,更易获得市场交易信息;其次应提高市场活跃度,培育多种交易市场。(2)强化监管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对于会计资料使用者而言披报公允价值的详细信息至关重要。信息披露有效既可以帮助审计和监管机构评价其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还有利于使用者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更加完整、清晰的了解主体对于不确定性风险和要素价格的估计。对于上述披露规定的执行,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监管力度应进一步地加大,强化责任牵制制度,使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增强,增加企业的违法违规成本,培育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减少。

(二)完善我国公允价值会计体系的理论基础我国此项新准则相较于之前的准则具有开创性,但是与IFRS13相比,公允价值统一框架仍然须要完善。首先,我们还需精确和统一准则所提出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表述。另外,《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相较于IFRS13在具体逻辑上还值得探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要求在第二章统一被提出后,接下来的第三、四、五章均是探讨了较为具体的计量方面问题,而之后的章节又回到基本方面。从严密性上说这样的逻辑结构不但不如IFRS13,还使具体计量中混杂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要求,准则的框架性特点没有体现出来。这些不足仍须要我们改进和完善。

(三)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首先应努力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企业应该对会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会计人员在此基础之上理解并掌握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提高财会人员的第三层次的估值技术以使其能更好地判断复杂的交易事项。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为会计从业人员定期举办讲座及座谈,使广大的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关注国家相关的政策准则,以满足时展的需要。其次,为在我国更好地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还必须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要求其树立高职业标准,遵守从业准则。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12:1-4.

[2]徐经长,曾雪云.金融资产规模、公允价值会计与管理层过度自信[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0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