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设计规范范例6篇

声学设计规范

声学设计规范范文1

关键词:园区规划建设;声学环境;预测与评价

规划建设中必然会产生噪音,根据某市电子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环境噪声源可分为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区域开发活动中,噪声源因开发的类型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别,工业噪声源主要为各类生产设备运行中产生的机械、动力等噪声;仓储及配套公共设施区则主要是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本研究将对该市电子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建设中声学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

1.设备噪声

区内各企业、商场配置的热泵机组、水泵、应急用柴油发电机组、燃油(气)锅炉等产生的设备噪声是电子工业园区建成后区内的主要噪声污染源。

对规划区域内入住的工业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使其厂界达标,即厂界噪声昼间≤60 dB(A),夜间≤50 dB(A),在预测计算工业设备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时,主要考虑距离衰减,预测模式采用常规的距离衰减,基本计算公式为[1]:

式中:r1、r2――距声源的距离,m。

L1、L2――r1、r2处的噪声值,dB(A)。

根据当地环保部门对评价区域环境功能的划分,评价区域声环境执行GB3096-2008中2类标准,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执行GB12348-2008中Ⅱ类标准。由于工业企业设备噪声采取相应的隔声、减震、消声、吸声等降噪措施,使其达到厂界噪声标准限值(昼间60dB、夜间50dB),再经距离衰减后,2m以外可使噪声降至55dB以下,6m以外可使噪声降至45dB以下。所以,工业企业设备噪声对电子工业园区的声学环境没有明显影响。

2.交通噪声预测与评价

2.1主要交通干线简介

道路交通结构以遂渝路为交通主轴线,北与德泉路连接,以德泉路、兴宁路、水库路、腾辉路为次轴线,构成二横二纵道路主骨架系统。道路规划分为三级,主干道红线宽度30―45米,次干道红线宽度18―22米,支路12―15米。道路主骨架即遂渝路,宽45米。这几条交通干线将某电子工业园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

2.2预测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中,评价对象主要为交通干线,因此在评价标准选择时采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4类标准。

2.3噪声预测模式选择

预测交通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选用预测模式如下[1]:

式中:

-第i种车型的车流在接受点处的等效声级,dB(A);-第i种车型在参照点处的平均幅射噪声级,dB(A);-第i种车型的车流量,Veh/h;-第i种车型的车速,km/h;r0-参照点距行车线的距离,r=7.5m;r-敏感点(计算点)距行车线的距离,m;T-计算时间;

a-与地面因素有关的吸收因子;-噪声传播途中障碍物的附加衰减量。

行车道上实际车流量为大、中、小三种车型的组合车流。因此,公路交通噪声的等效声级为三种车型车流的等效声级的叠加,即[1]:

预测值同环境声学背景值叠加后,进行影响预测评价。声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评价方法同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相同,即采用标准限值比值法。

2.4预测参数的选取

从交通噪声的特点和车辆辐射噪声的特性分析,公路行驶车辆可视为等效行车线上噪声值,等效行车线的位置为公路隔离带的中心线。在评价范围内,把公路边距中心线10m、20m、50m、150m、200m处作为观测点,预测交通噪声对上述距离的影响。预测模式中主要参数的确定如下:

车流量:在主干道上行驶的车型分大、中、小三类,用类比车种比例的方法确定,其昼间、夜间车流量见表7-7。

辐射声级:各类车型的辐射声级按下列公式计算:

重型车:LH=77.2+0.81V;中型车:LM=62.6+0.32V;小型车:LS=59.3+0.23V。

式中:V车辆平均行驶速度,km/h。

主干道基本采用沥青路面,路面引起的噪声修正量取1dB

3噪声影响评价结果

根据选定的预测模式,结合该区域道路情况确定的各种参数,计算出各路段的交通噪声预测值列表1。

4.结论

声学设计规范范文2

关键词:噪声污染 防治原则 案例 措施 效果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62-02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各地各类开发建设不断扩大,作为经济发展动力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入在基础交通设施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有各等级道路、城市道路、轨道交通、铁路等,此类项目主要服务于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此这些项目必须经过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对周围居民起居影响较大,产生噪声污染。随着沿路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此类项目的噪声污染防治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将结合某典型公路探讨公路项目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 公路噪声的特点

公路项目噪声是由路上行驶交通工具产生,具有机器设备噪声特点,又有所区别:一是其声源呈线性,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线性声源,影响路线两旁约200 m范围内的居民点;二是声强度与车型、速度密切相关,大、中、小型车产生的噪声值(以分贝计)不尽相同,大体来说大型车辆产生的噪声值大于中型车,中型车产生的噪声值大于小型车,速度越大噪声值越大;三是车流量对噪声影响较大,成正比关系。

2 公路项目噪声污染防治原则

公路项目在设计、建设、运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源头消减原则,包括采取沥青路面、限制速度等措施。

(2)传播过程原则,在公路两侧设置声屏障、绿化带等措施。

(3)受体防治原则,对受影响的居民点采取安装隔声窗等措施。

(4)规划控制原则,公路运管部门配合地方规划部门,做好公路两侧建筑布局规划,提出规划控制距离。

3 典型案例

某公路全长103.403 km,部分旧路改造78.04 km,部分新建25.363 km,公路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10m,设计速度为60 km/h。

公路推荐方案沿线200 m范围内共有声环境敏感点50处,距离5~200 m,穿越城市1座,县城3座,其余村庄,其中城市、县城、村庄中分布有学校、医院、养老院等环境敏感目标。

3.1 项目在设计阶段拟采取如下措施

(1)优化设计,对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提出路面由水泥混凝为沥青路面机构,降噪3~5 dB。

(2)以运营中期为控制目标;根据各个敏感点的超标程度和实际环境特点,采取换装铝合金窗、铝合金窗+密封条、通风式隔声窗的措施。

拟建公路推荐方案评价范围内受影响敏感点共计33个。根据中期噪声预测结果,全线有22个敏感点出现噪声超标现象。

项目各敏感点防护措施具体情况见表1。

(3)在沿路两侧设置绿化带,降噪效果2 dB。

(4)对规划部门提出:××市总体规划区路段中心线两侧75 m、××县总体规划区路段中心线两侧72 m、××镇总体规划区路段中心线两侧70 m范围以内不宜规划学校、医院、养老院、集中住宅区等环境敏感建筑物的要求。

3.2 项目在建设阶段,实际路线与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会有出入,同时遵循如下原则

(1)由于路线改线,致使原有距离公路很近的敏感点变得远离路线(超过各特征年的最远等声线距离),其原拟采取的噪声防护措施取消。

(2)由于路线改线,致使原有距离公路较远的敏感点拉近了与路线的距离,或者原先不在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点离路线的距离变得很近,应根据具体情况参阅原情况相似敏感点的噪声防护措施进行防护,以保证路线评价范围内的各敏感点在营运期各特征年噪声达标。

3.3 效果

公路建设后,在验收阶段检验采取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见表2。

从监测结果看,项目在设计阶段提出的措施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对于距离较近的目标某镇,距离仅5米,其噪声监测值仍超标,原拟采取搬迁措施,因搬迁费用过大,难于实施。

4 结语

公路项目噪声防治已经历近10年,己基本成熟,在交通类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原则采取不同组合的防治措施才是考验设计、建设者的智慧,经济、合理、又能达到要求的措施是环境影响评价、设计者不断探索的目标,同时又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公路项目噪声防治方面进行概括与总结,同时又提出探讨的方向,为设计、建设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声学设计规范范文3

关键词:暖通 给排水电气安装施工施工技术设计

一、暖通空调系统设备噪声超标与处理

空调末端设备运转噪声超标,是暖通空调工程中经常碰到的设备噪声问题。由于风机盘管技术比较成熟,国内许多厂家的风机盘管产品噪声指标都能达标。而大风量空调机组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往往噪声实测值比厂家提供的产品样本参数高出不少。因此,设计中要标出对设备噪声参数的要求,对设计时采用大风量空调机组应考虑隔声措施。

1、设备安装

新风机、空调机安装采用弹簧阻尼减振器,风机与风管连接采用软连接,新风机组与水管采用软接头连接,风机盘管采用弹簧吊钩,风机盘管与水管采用软管连接。对空调机房进行吸音处理,采用凹凸型吸声板作为机房墙面或吊顶板,以增强吸声效果。机房应尽量减少设置门窗,且设置门窗应采用吸声门窗或吸声百叶窗,尽量减少设备噪声外传。

2、水管安装

水管安装要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冷冻水主干管及冷却水管吊架要采用弹簧减振吊架,而且吊架不能固定在楼板上,应尽量固定在梁上,或在梁与梁之间架设槽钢横梁固定。水管穿过楼板或过墙必须采用套管,且套管与水管之间要用阻燃材料填封。

3、风系统安装

风管制作安装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进行施工,在风机进出口安装阻抗消声器,新风进口处采用消声百叶,风管适当部位设置消声器,风管弯头部位设置消声弯头,空调和新风消声器的外部采用优质保温材料保温,与静压箱一样其内贴优质吸音材料。建议风管吊架尽可能采用橡胶减振垫,确保风管不产生振动噪声。

4、冷冻水管主管支架安装

比如某工程水管主管管径较大,且有轻微振动,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工程安装经验发现噪音会沿冷冻主管传递,出口处一般可达70dB(A)~80dB(A),距出口20m处可降至50dB(A)。而传来的轻微振动,沿刚性导体将无限传递。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对设备运行带来一定的损害。经过研究、试验,对刚性支架做出改进,即在原主管刚性支架上加装弹簧减振器,使振动及噪音被在楼板与刚性支架之间的弹簧减振器有效消除。

二 暖通设计的改进措施

1、设计应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

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这是方案可行性应考虑的主要问题。设计方案应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包括有关环境保护的要求;设计方案应能满足供电、供水等方面的要求,并应特别顾及这些条件的长期、变化情况。对于一些无法采用标准设备的特殊情况,对非标准设备应提出详细的参数要求,并且所提出的参数要求应合理可行

2、设计要进行经济性比较

经济性比较是目前暖通方案比较中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在经济性比较时首先应注意比较基准必须一致。应采用相同的设计要求、设备档次、能源价格、舒适状况等基准条件进行比较,保证方案比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对采用名牌设备和采用低档设备的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不考虑舒适性的区别,对有新风供应和没有新风供应的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显然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不考虑美观性和舒适性进行经济性比较,对集中式空调方案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设计方案经济性比较时应综合考虑投资、运行费用以及设备的使用寿命,以相同的使用周期为基准,进行综合经济性的计算比较,而不能简单地根据设备报价进行比较。对于同时有供暖和空调要求的项目,应考虑冬季和夏季设备综合利用问题,进行冬夏季综合经济性比较。

在建筑设计确定围护结构的情况下,空调专业的系统布置、设备选型、自动控制程度对运行节能关系重大。如根据实用功能不同合理分区;设备选型不必太保守;设计热回收机减少热损失,对水泵、冷却塔风机采取变频调节等。

对现行设计规范、规定、标准学习不够,贯彻执行不够,因此应加强对现行设计规范、规定、标准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设计规范的自觉性。设计过程中缺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随意性较大。应像建筑方案设计一样,进行多方案比较,做出合理的设计。图纸审查不严甚至流于形式。应坚持三审(自审、审核、审定)制,确保设计(含图纸、计算书)质量,杜绝出现差错。

三、电气施工过程中的设备问题

设备的问题中,尤其明显的就是关于配电箱的问题,对此的施工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配电箱在安装的过程出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并且其坐标和标高不准确,防腐的处理也做得不够及时;二是对于漏电保护器控制回路的效果不够合理,漏电保护开关或者熔断器前后的位置设置也不太正确;三是配电箱在正式安装完毕后,没有经过检查就直接进行送电。

预防的措施:一是与配电图进行结合,并且在充分考虑零线和地线回路的数量后,确定好零线以及地线汇流排的几何尺寸,并且在综合的考虑好其他器具的数量和尺寸后对于配电箱的几何尺寸和箱盒坐标、标高等都要确定好,箱盒也要做好修整,以及防腐处理的工作;二是对于不同的回路的相线和零线要分别进入到不同的漏电保护器中,并且严格禁止两个以上的回路共用同一个漏电保护器的零线回路,对于漏电保护器来说,应在电表安装后,并且自动开关或者熔断器之前进行安装;三是在配电箱全部安装好以后,还要认真仔细的将所有的线路进行检查一遍,特别要防止导线间的接触不良现象,并且还要及时的做好导线间和导线对地间绝缘电阻的测量和记录的工作。

四、电气施工过程中的防雷问题

对于防雷的问题主要有四点:一是在避雷带转交弯曲的半径不够,并且弯曲的弧度也不尽相同,支持卡间距也不够均匀;二是突出屋面的金属导管和水箱上面的铁爬梯等金属的物体并没有与防雷装置进行可靠的连接;三是引下线的截面小于带截面并且焊缝的质量也比较差;四是接地极的电阻测试点在设置上不符合规定,防雷接地装置的测试点金属物的防腐工作也做得不够到位。

预防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将支持卡固定牢靠,并且保持间距的均匀,避雷带跨越建筑物伸缩缝和沉降缝的地方也要设置补偿器,也可以用接地线本身弯曲成弧形来代替补偿器;二是我国已经出台的关于建筑物防雷的设计规范的文件里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在建筑物的顶部要求将其避雷针和避雷带等与外露的金属物必须连成一个完整的电气通路,还要和避雷引下线进行可靠的连接,用以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三是引下线的截面不能小于避雷带截面,并且搭接的地方焊缝也要平整,不能有气孔和夹渣等缺陷出现,还要对镀锌层做好二次防腐的工作;四是在把焊接面焊接好以后,还要把药皮敲干净,在镀锌层的破坏处做二次防腐的处理工作;五是可以增加接地极根数和使用一定的化学药品来达到减小接地电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磊.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协论坛,2009

声学设计规范范文4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噪声新导则声压级声功率级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oubts and points of attention in the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by the new guideline of noise, and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followed,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new guideline of noise; sound pressure level; sound power level

中途分类号;B845.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于2009年12月23日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以下简称新导则),并于2010年4月1日开始实施,同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T 2 .4—1995 ) (以下简称老导则)于2010年4月1日废止。新导则对项目环评提出了新要求,下面就新导则在实际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一、导则中噪声预测计算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做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一般只知道设备的A声级,而导则公式中室内声源是已知倍频带声功率级进行计算。

对于存在以上的问题,本评价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转换、近似计算:

⑴声压级与声功率级的转换:

声压级是指距设备某一空间位置处测得的数据,与距离有关。

声功率级是指单位时间发射的声能量的大小,常用来表示声源的强弱,与环境无关。

声压级与声功率级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测声规范要求,设备一般是在一个反射面上方的近似自由场环境中测量的结果。

因此,

注:——声源声功率级

——声源声压级

⑵倍频带声功率级为未知数,如何近似计算

导则中规定,在不能取得声源倍频带声功率级或倍频带声压级,只能获得 A声功率级或某点的 A声级时,

可按公式(A.4)和(A.5)作近似计算:

对于一台设备,倍频带声功率级或倍频带声压级是不分室内室外的,它是用测量仪器测出来的,因此,对于室内声源的预测公式,在不能取得声源倍频带声功率级或倍频带声压级,只能获得 A声功率级或某点的 A声级时,也可按照A声功率级或某点的 A声级做近似计算。

二、评价等级需注意的问题

根据导则规定,评价等级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划分:

⑴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 规定的 0 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 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 5dB(A)以上(不含 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

⑵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 规定的 1 类、2 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含 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级评价。

⑶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 规定的 3 类、4 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不含 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按三级评价。

表1 噪声评价等级划分表

此原则应注意以下问题

⑴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如建设项目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则,按较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

⑵声级增量变化一项需注意只针对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不包括厂界噪声级增高量。

三、评价范围需注意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一般情况下,若项目200米范围内有敏感目标,则评价范围包括敏感目标,若没有,则评价范围为厂界外1m,即保证厂界外1m达标即可。

四、噪声监测布点需注意的问题

⑴对于改扩建项目,若项目占地只是整个厂区的一部分,监测布点应布置在厂界四周,而不是所建项目四周,具体详见图1。

⑵注意评价范围内受项目噪声影响的敏感目标,不可忽略

⑶监测点布设应该根据总平图及项目区环境状况选择噪声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位置,而不是随意均匀布设

⑷监测结果统计仅需要列表列出两天的监测结果,无需计算均值。(在预测贡献值叠加背景值时一般叠加最大值)

图1噪声监测布点图

五、预测方案需注意的问题

进行厂界噪声评价时,新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改扩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与受到现有工程影响的厂界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

进行敏感目标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以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与背景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即:预测值=背景值+贡献值。

若有在建项目,预测方案应同时考虑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即:预测值=背景值+在建项目贡献值+新建项目贡献值。

六、结论

新导则颁布实施以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许多问题有待探讨解决,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建议,可供参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声学设计规范范文5

关键词:高师院校 教学改革 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声学设计规范范文6

关键词超声医师;规范化;中长期培训

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发达国家通用的医学教育模式,也是我国医师培养的策略[1],对引导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师,保证其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超声心动图医师继续教育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更应注重临床技能的掌握,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临床思维能力。我院中美杰斐逊教育中心和空军军医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建立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有近5年的教学培训经验,现将关于超声心动图医师中长期培训经验及多元化教学法介绍如下。

一、规范化培训的整体设计

与以往传统继续教育模式进修或短期的培训不同,本培训基地超声心动图医师中长期规范化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为4个月,并采用小班授课(每期40~60人),实行教员负责制,设置严格的考试制度。根据学员的超声基础分为初级班和提高班,初级班培训重点是使学员能准确诊断心脏和血管的常见病、多发病;提高班在初级班的基础上,使学员能初步掌握复杂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并对心血管超声的新技术有基本掌握。课程安排贴合超声心动图的临床需求,并结合以往培训过程中学员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其设置为四大模块:理论大课、示教小课、操作实习、临床见习;并在培训过程中结合全球最先进的模拟人教学机示教,以提高学员的操作水平,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多元化教学法在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1.理论大课:主要以PBL教学模式为主。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导向,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一专题进行分析研究,获得相关知识的教学法。该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并且维持和促进学习热情,注重临床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理论大课除PBL教学模式以外,还以传统教学法作为补充,教员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大量形象的动态图像,精美的幻灯设计,在讲授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的环节,用较短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本基地学员对所有理论大课的平均满意度达95%以上。2.示教小课:主要以CBL教学方式为主。CBL是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的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大动脉转位为例,小课内容设计上均以病例形式出现,PPT课件中实时显示不同切面的动态及静态超声图像,对学员进行提问互动,调动学员运用所学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思路三节段分析法进行看图思考,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互动性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学员对所学大课内容的理解。3.模拟人教学:本培训基地还引进了全球领先的模拟人教学,模拟人教学是训练学员运用标准的扫查方式对模拟人进行全面的超声检查,有助于学员掌握超声图像的采集方法及正常的解剖结构,利于学员掌握超声心动图的整体操作流程,是传统培训方法的有益补充。模拟人教学及练习结束后安排模拟人考试,进一步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4.实践操作: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通过多上机实习可提高年轻医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本培训基地心血管教学组制定实习轮转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转,每组安排4~5名学员,并指定经验丰富的教员进行带教,学员必须独立完成130例异常病例的检查操作,并登记到册,最后由带教教员审核复查。在实习轮转过程中,学员加深了对超声成像基础的认识,增强了对超声图像的辨识能力,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方法。5.网络平台:随着网络的发展,微信平台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和接收图片、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支持共享信息,多人互动,共同学习讨论[2]。本培训基地每期心血管学习班均建有微信群,培训结束后,学员与学员间、学员与教员间可通过微信群互动,将临床工作中疑难及典型病例发至微信群进行学习、讨论,突破了时间、地域和经费的限制,为基层医师继续教育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可作为传统继续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