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教学范例6篇

声学教学

声学教学范文1

关键词: 高师和声学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和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滞后我国音乐事业特别是专业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和声学对于我国以“线性”音乐思维方式为主的学生来说,就必须强调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对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

长期以来,高师和声学教学在“纯理论”的状态下繁衍。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如何走出低谷,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和声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和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等。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完善,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构建起适应于时展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和声学教学体系。

一、和声学教学滞后的原因

1996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当时参加学习的共有全国各地音乐专业教师近40人。在和声学的学习中,绝大多数教师对基础和声学掌握得不够理想,因此在深入学习和声时力不从心。反思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和声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分析高师和声学教学,其滞后原因如下:

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众多的和声学教学中,多数是以“纯理论”的形式讲解为主:粉笔—黑板—谱例。尤其近几年来,高师音乐专业人数的增加,和声学教学以大课为主,每班大约40人至60人,教师只能在课后改作业,类似于数学改题。由于人数太多,课时有限,无法面对面进行修改,学生很少听到和声习题的音响。学生做作业时也是纸上谈兵,“机械操作”,积极性不高。虽然教师在上课时也强调做作业一定要弹奏,但学生能真正弹奏的却屈指可数。由于教学计划的限制(和声教学多数院校为一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为学生弹奏,又因为学生在和声学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有的甚至对和弦的构成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就更增加了上课的难度。对于该课程的定位,我的理解是:和声学属于基本理论的技能性操作课。但实际授课中,由于各种原因(课时内容、计划等),和声学课程一直无法摆脱传统的窠臼。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强调声部进行的规律性,禁止平行五、八度进行等,已成为和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使一个本来充满着由多声部音乐学习而带来丰富音响的课程失去了应有的光彩。由于和声学教学缺少音响感受,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多声部音乐的思维方式,更缺乏对和声语汇的了解,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多声部音乐思维模式的发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很不利。

2.教材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要求相距甚远。高师和声学教材几经编写,原有的键盘和声习题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部和声写作。在内容编写中“换汤不换药”,脱离高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特定目标。当前和声学教材不少,但真正适用于高师特点的教材却寥寥无几,许多教材都是“穿新鞋走老路”,难以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适用于基础音乐教学内容的更少。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声学课程怎样培养这种能力,是教材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歌曲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但由于和声教材内容对键盘和声习题的减少,使多数学生伴奏水平以及多声部音响概念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

二、以能力培养为理念,加强和声课的建设

对167份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如下:表示“喜欢”和声课程的占54%,“不喜欢”或“不太喜欢”占46%;认为和声学“很有用”的占51%,认为“没有用”或“有一点用”的占49%;学习和声后能否为歌曲写作或弹奏和声声部及伴奏问题时,“可以”的占42%,“不会”或“有点难”的占58%;能否独立分析古典音乐作品,回答“能分析”的占34%,“不会”或“能分析一点”占66%。这是对一所国内著名的音乐学院各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做的随机调查,由此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的教学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科技的不断渗透,基础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和声学教学已经感到“四面楚歌”。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对高师和声学课程作适当的改革,我想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能力培养。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努力实现该课程的作用和价值,明确“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使学生积极地、愉快地接受和声学的学习。

我们浏览一下古代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的教育模式,或许对我们的和声教学也有些启示。

古 代 教 育 模 式

现 代 教 育 模 式

在这里,我们并不研究哪种模式的可行性,但是我们从古今的教育模式中看到,都有一个围绕“学”而形成的“动感”因素:如基本教育过程中的“思—行”、“对话—辩论”、“应用”、“思—辩—行”、“发现”、“反馈矫正”、“激励”、“兴趣—发展”、“变换”等。古今的教育过程都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的接受信息,才能充分运用启发式、激励式、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目前高师和声学教学长期采用大班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方式,遏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必须改变授课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使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在课堂教学这个“大平台”上,建立起学生的“信息快车”,以便获取更大的知识量。

2、强调实践能力,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率。法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泰奥多尔·杜布瓦在他的《理论与实践和声教程》一书的序言中写到:“在许多和声教本中,某些著作具有无可置疑的价值,但却没有一部著作能全面地满足人们有权对这类著作寄予的期望。它们或是偏于理论方面而忽视了实践方面,或是其构思方式既不能使艺术灵感也不能使音乐情绪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和声学教学恰恰也忽视了和声实践这一和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声课几乎成了“数学课”,学生埋头于“四部和声”的写作中,苦思冥想地为声部的正确进行而小心翼翼的避免着“平行五、八度”的出现。当然传统的和声写法是必须要学习的,但是我觉得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键盘和声的运用上,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固体”的和弦连接变成了 “流动”可听的和声进行,以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要进行键盘和声练习,就必须具备钢琴演奏、视唱练耳等方面的知识。键盘和声题的增加无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建议在每个章节讲完之后,要有相应的键盘和声题,如把四部和声改为钢琴体进行练习,或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和声序列进行练习,再将这些练习织体化后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歌曲(在布置作业时可给学生一些提示),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作为编配、选择、练习的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 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创新意识。和声学的教学必须从单一的、僵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还和声学丰富多彩、多声部经典音响、纵向思维的本来面目。采用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如在讲解副三和弦的四、五度、二度和声的连接中,可以用正三和弦的四、五度、二度的连接为参照,让学生自己完成副三和弦的连接。在讲属七和弦的转位进入三和弦时,可参照正三和弦第一转位的跳进方式进行等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效果甚好;学生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了,经过学生思考动手学到的知识,要比被动接受深刻的多。

在一些内容较相似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备课、讲课,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授课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分析研究、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和声课程的作业检查也是和声学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作业检查分为两个方面:(1)四部和声写作的作业检查,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讲析改错;(2)和声分析与键盘和声的作业检查,抽查部分学生在课堂弹奏键盘和声题,包括自己编配的伴奏,这样做可使学生在键盘和声的训练中,逐渐消化课堂讲解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和声课真正地活起来,变为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成为勤于动脑、刻苦钻研,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4、 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和声学教学。计算机作为高科技的应用工具,已经全面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运用计算机MIDI技术、多媒体系统进行音乐教学,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MIDI音乐制作方面已初见成效,但运用于教学还有待开发和研究。但是,可以预测,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对于改变音乐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产生一场“革命”。

在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中,黑板和钢琴一直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由于书写、弹奏的局限,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谱例学生很难形成音响上的听觉联想,有时近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纸上谈兵”,使学生无法形成和声的思维习惯,失去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运用计算机音乐软件或制作CAI课件进行和声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音响与视谱同步,学生对和声序列的听觉训练将会有极大地提高,经过分析对比、听辨,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使学生从抽象的和声理论、谱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生动的视听、音乐谱例、画面来感受和声学,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计算机音乐教学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有效途径。

总之,高师和声学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改革,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必将会出现一个可喜的局面。

参考文献

①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和声 孙维权 《人民音乐》2001年第四期

②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 钱正钧 《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

③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 [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年5月出版

④教育模式 查有梁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7月出版

声学教学范文2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经济的增长使人们的视线开始转向精神需求,声乐作为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其教学效率的提高是高校发展的重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专业人才,这一点经常被误解。综合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也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民族音乐具有国家特色,是我国声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新时期,声乐教育改革是必然的。如何进行改革,如何达到高校声乐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成为现代音乐教学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文章重点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失,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首先,现代高校声乐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缺失的问题。音乐中的文化意识被忽略,音乐教学以人为本的目标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音乐作品技巧和成绩的强调。这样严重制约了高校声乐教学效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违背。基于这种教学目的,声乐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对于声乐技能的课程较多,但关于声乐文化和声乐情感培养的课程却少之又少。教学内容与我国国情、与学生的能力范围不符,过于强调国外音乐的作用。在一些高校,声乐甚至变成单一的模仿。

(二)声乐教学缺乏特色。

对于普通院校音乐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与音乐学院存在区别,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却采用了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的模式,教学缺乏特色。造成的结果是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修养较低,技能上不专业又缺乏特点,不能通过音乐提高个人修养,导致声乐教学的意义降低。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评价时,往往以其技巧表现为唯一依据,导致对学生的评价不完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成为声乐教学的主体,声乐教学始终缺乏特色,教学效果不佳。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教学目标,确定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培养目标。

高校声乐教育应以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为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只有明确这一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这一过程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声乐创作创新意识,致力于提高音乐修养。对高校声乐课程进行调整,减少技巧课程教学,加强乐感教育和音乐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增强审美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声音技巧,为其工作提供基础条件。基于服务大众的目的,高校声乐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大众声乐文化适用于各个阶层的听众,是适合发展的重要表现。大众声乐文化的市场化和通俗化共存决定了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文化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树立声乐教学目标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树立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目标。主要表现为:首先,通过对学生的培训、启发使其了解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重要性,通过在校学习和培养使其习得专业知识,从而以声乐专长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教师应改善声乐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声乐素养,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高校声乐教育得到长久发展。其中包括小组教学、大课形式等。优化声乐教学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工厂音乐节等。这样学生的声乐作品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无论是声乐教学课堂,还是声乐科研,都应致力于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

(二)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步骤。目前,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高校应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其建立过程如下:

1.在声乐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为社会服务是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舞台经验是其与社会接轨的基础。社会服务意识的强化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声乐实践或者艺术实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基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目的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与专业院校不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声乐意识,培养适应时展的综合性人才。实用性是其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点,高校声乐教学应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为其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包括参加表演或者比赛等。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是目前各高校提出和正在应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其能否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尚需进一步探讨。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

(三)致力于声乐教师的在职培训。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音乐专业开设增多,高校专业音乐教师出现明显的短缺。音乐教师存在教学理念偏差、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声乐专业在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其中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明确新形势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使得教师丰富教学方式,了解更多的声乐背景与文化,并巧妙传授。另外,还包括提高学生的声乐教育能力,这是培养高校声乐人才的关键。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培养骨干音乐教师,并大力培养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使得学校的整体音乐教育团队水平得到提高。为优秀的声乐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培训或出国培训等机会,提高其总体教育能力。

三、结果

声乐教学作为普通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从而净化其心灵,促进其情感的稳定。对于现代音乐教学来说,应明确这一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改善教学内容。音乐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何姣.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2(11):32-34.

声学教学范文3

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面向新疆招生,其中少数民族同学占本专业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他们入校时都没有进行专业考核,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很陌生,音乐知识,尤其是声乐知识几乎为零,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笔者通过几年的声乐教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对策,本文将从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声乐专业的现状与应对策略两方面入手,希望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所帮助与改善。

【关键词】

新疆;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对策

一、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一)课时少,教学模式单一

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安排是每学期12个教学周,每周两次课4个课时,分两学期进行,一年课时总计96个学时。每个教学班30-36人,教师采取集体教学模式,统一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与发声技巧,唱歌曲。在课堂45分钟的有效时间内,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能领会声乐理论与声乐技巧,基础差的同学就需要再讲解再学习才能明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集体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小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每个学生学习的问题,但课时太少,教学时间不够。

(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不主动

声乐教学,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还需要学生的学和练。除了课上老师留的练习时间,其他空闲时间学生很少去琴房弹琴唱歌,很难听到琴房有歌声飘过。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考核方式单一

现在声乐教学成绩按照期末考核70%加平时考查30%的比例来权衡,学生平时不学习,为了应付考试,会突击性的复习,考完就不学了。考场的一次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完善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基本对策

(一)增加课时量,综合教学模式

将一年的课程更改成两年,每周一次课,给学生更多消化的时间。有充足的课时作保障,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授课。理论部分集体授课,发声技能与歌唱技能讲解可以分小组或者单独授课,有针对性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集体授课,同学之间在一起上课,有问题可以一起探讨,学得好的同学还可以给学习差的同学补补课,在学习上能够起到小老师的示范作用;小组授课,将学习进度差不多的同学编在一组,老师有针对性讲解该组同学的发声技巧与歌曲处理;个别授课则面向学习两端的同学,领悟力强的同学,可以有意识加强歌曲与技术难度,细讲精讲发声要领,也可额外布置难度系数大的歌曲或者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歌曲进行演唱;对于接受力慢的同学则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各个击破,从最简单的发声技巧与歌曲演唱方面入手讲解,问题解决了再进行深度的学习。几种教学模式综合进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始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新鲜感和成就感,不让一个学生轻易掉队。

(二)提高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多,教师要了解少数民族同学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采用具有新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歌曲和教材,尊重他们的母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母语演唱,用母语来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将班里来自同一民族的同学分在一个小组用他们共同的母语演唱学过的汉语歌曲,这样一首歌就会有汉语版、维语版、哈语版、柯语版,同学们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既增加了民族认同感,又克服了个人演唱的胆怯心理。用母语唱歌,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与语言,唱熟了母语再过渡到用汉语歌唱,从心理上有了亲近感,歌唱位置与状态就容易保持。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要培养能够适应幼儿声乐教学的幼教,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声乐学科理论,还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声乐实践。围绕这一基本理念与目标,学校与当地幼儿园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学生不定期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观摩考查、进行声乐教学,每年的“六一”和元旦晚会参与幼儿园的节目编排。教师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幼儿园的声乐教学特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主动学习和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三)积极改变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单一的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一方面,声乐要在实践中锻炼,在舞台中体现。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和学校的各种文艺晚会,班级也可以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歌咏比赛如:独唱、重唱、小合唱、弹唱,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及时的奖励。期末考核也可以安排在舞台上进行,按正式比赛的评分标准给学生打分。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自己会学,还要会教。声乐课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教。教学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教师平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歌曲,小组互相配合给非本专业的同学讲一节声乐课,一节课既有录像的,也有弹伴奏的,还有教唱的,自己的教学场景从录像视频里得到反馈,做得好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目了然,教师再针对每个同学的试讲进行分析点评,学生收获就更大。舞台实践与教学实践成为一种新的考核方式,也应该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学生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在学与教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三、总结与展望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声乐教学要符合学前教育的声乐特点,教师讲授的声乐知识与歌曲要围绕这一特点展开。学校每一届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声乐教学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就需要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机智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母语,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改变考核方式,师生同心协力把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吴艳 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声学教学范文4

关键词:声乐;教学;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21-02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现象:有的学生不喜欢练声,只喜欢唱歌,结果一上台演出拼命去表现可就是没声音;而有的学生在琴房练声效果不错,一到舞台上唱歌就索然无味,无法赢得听众的认可。这些顾此失彼的现象不止一次出现在教学中,困扰着学生的学习,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也引发了我们对声乐教学中“声”与“乐”的进一步思考。

声乐(vocal music),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能够真正去理解它的人却并不多。其实,我们拿它与音乐的另一种形式——器乐相比较,就好理解了。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二者有共同的意义是“乐”,二者的不同是在“声”与“器”即“人声”与“乐器声”的不同。我们知道,器乐是以乐器为物质基础,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应用,所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音乐作品。那么,声乐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以人的歌唱器官为物质基础,借助歌唱器官的性能特征,结合歌唱技巧的应用,所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声乐作品。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声乐的涵义,也明白“声”实际就是歌唱发声技能技巧的应用,“乐”就是指情绪和意境的表现。

一、“声”与“乐”的关系

(一)“声”是“乐”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声音就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人们借助声音,运用技术来表现客观现实、抒发内心情感、寄托理想和希望,就完成了歌唱的全过程。纵观人类声乐发展的历史,没有哪一个时代或哪一种声乐艺术不重视声音技术的训练和运用的。比如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形式戏曲,它里面不但对声音的类型有严格的要求,同时还针对不同的唱腔有不同的声音要求,也有很多关于练声的方法和嗓音保护的知识。再如,欧洲声乐史上,关于歌唱发声训练方法的记载有很多,有的至今还在被人们沿用。从学校教育开设声乐课以来,长期的、大量的声音训练更是放在了专业学习的首位。只有对声音驾驭能力或嗓音的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去更好地表现音乐。我们很难想象一种存在发声问题的歌声会让人如痴如醉。因此,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艺术的歌唱首先应该有正确的声音,良好的“声”是实现“乐”的前提。

(二)“乐”是“声”的目的

古人云: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歌之。人类之所以要歌唱,是因为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波动,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韩娥余音绕梁”、“秦青响遏行云”的动人传说。“余音绕梁”和“响遏行云”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比喻,但它却反映出人们对声音完美境界的共同认识:是否能激发听众内心的强烈共鸣,达到感人肺腑的至深效果。歌唱者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素质来诠释歌曲的内涵,然后借助娴熟的歌唱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这样才能具有艺术感染力。而只有歌唱技巧缺乏艺术感染力情感表现和艺术修养的歌唱显然是不能打动人心,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正因为此,我们评判一个人歌唱是否具有艺术魅力,不在于他的声音有多大,也不在于他的音色有多漂亮,而在于他的歌声有多感人。

(三)有“声”有“乐”谓之“声乐”

声乐艺术是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人们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声”前提,“乐”是目的。只有声音,没有音乐,或者只有音乐,没有声音,这都不能够成为完整的声乐。二者作为声乐的两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我们在声乐训练的学习中,在训练声音的同时,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音乐乐感的培养也是应该从小抓起的。完美的声乐演唱,都是建立在对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音乐内涵的表达以及歌唱者高超的声音技巧之上。歌唱者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好的声音,那只能表明他具备了一件好的乐器。歌唱者如果一味追求作品的表现,不注重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那就无法真正达到歌唱的情感表现。因此,在演唱中,既要有良好的声音技术的运用,又要有情感意境的合理表现,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才谓之“声乐”。

二、对声乐教学的启示

(一)走出认识的误区

在声乐学习和训练当中,“声”和“乐”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的统一体。但由于二者自身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学生不够全面的认识,就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比如说,有的同学在歌唱中一味地追求声音的技术,过多强调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位置等,忽视了歌唱整体的情感表现。当登上舞台演出时,他们像往常一样,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声音上,还没开口就战战兢兢,一旦有一点问题,就更加紧张,甚至连音准都出了问题。这样只能导致有声无情,甚至僵硬、呆板的舞台效果,使整个演唱毫无艺术感染力。也有的同学,在平常的歌唱中盲目追求情感的表现,忽视对声音的基本训练,凭着嗓音的本钱,高音时歇斯底里地喊叫,弱音时要么是捏着嗓子声音又白又用硬,要么是漏着气声音发虚,缺乏正确的技术支持及艺术规格,这也是难以达到歌唱情感的合理表现。在演唱中,如果歌者不能用良好声音技术来支持自己的声音,演唱就没有规范,随意性很强,或僵硬或缺乏弹性,该弱的地方弱不下去,该强的地方也强不起来,大喊大叫,上气不接下气,一个长乐句要分成几小句来唱,甚至破音连连,这样的情感表达也就失去了歌唱艺术的审美价值,即使有内心充满激情也无法正确地表达。所以,无论重“声”轻“乐”还是重“乐”轻“声”都必须及时加以纠正。在日常的训练中应该注意,只有“声”而没有“乐”充其量是个技术工匠,而失去“声”的支持的“乐”也就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进行艺术的创造。“声”、“乐”要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

声乐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声音和运用好声音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树立一个正确的声乐学习观,这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的声乐殿堂中,优秀的声乐作品不计其数,很多学生在欣赏着美妙声乐旋律的时候,却忘记了歌者的存在,不少人过分追求旋律优美且难度技巧高的歌曲进行演唱和学习,但忽视了自己对作品的驾驭能力。也有的学生,为了达到自己喜爱的歌唱家的声音效果,完全去模仿光碟里的声音,或急于求成,捏着嗓子去挤出声音来,最后导致养成一些难以纠正的毛病,甚至毁坏了嗓子。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声”和“乐”的辩证关系,及时树立科学的声乐学习观念,在教学中坚持“声”“乐”两手抓,从开始上课就不仅要注重练声,还要强调歌唱的表现,甚至可以在练声当中要求学生加入场景,做到声情并茂。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声乐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加强自身的素养,及时进行“充电”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演唱水平,不能靠“吃老本”来应付教学。长期繁重的教学,会使人处于机械式工作状态,再加上总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容易让声乐教师产生“审美疲劳”。一旦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陷入了低级的重复劳动的困境中:教学没有新手段、新方法,缺乏新意,培养出的学生自然也就没有创新意识。因此,声乐教师要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加强自身的素养。一方面要多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关注业内专家学者的新成果、新理念,将之用于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习其他相关姊妹学科的知识或教学方法,加深对自身教学理解,促进教学手段方法的提高。只有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教学才能有创新,才能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总之,“声”与“乐”是组成声乐的两部分,“声”是“乐”的前提,“乐”是“声”的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作为声乐教师我们要积极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声乐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两者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才能使我们的歌唱具有声情并茂、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声学教学范文5

关键词:声乐;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控掘出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严重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效教学。

我认为,实施声乐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教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

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决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后门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由于盲目扩招,生源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许多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甚至五音不全的考生也鱼目混珠进入校园,给声乐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的确如此,声乐学生如果遇不到一位好教师,还不如不学或者自学,而声乐要完全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

第四,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试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与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在他的教学环节中就会因为缺少这一环,令人感到遗憾。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第五,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和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

1987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动向》的报告,该报告在总结美国高校50年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本科教育的七项原则,其中首项原则就是鼓励师生间的接触。该报告认为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经常的接触是影响学生动机和参与的最重要因素。教师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学生很好地了解一些教师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追求,鼓励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未来进行思考。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四、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声乐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学生对学生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歌唱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或与同学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的声乐学习;大学生的认识能力较强,尤其是思维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教师就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式地进行声乐学习和研究;大学生的理想大都比较明确而富有社会意义,声乐教师就应该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前途,当好他们的参谋。

声学教学范文6

一、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教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难有作为。为了确保选准,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表演水平、形象和嗓音的条件,更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抑制学生艺术、教学才能的发展。

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持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后门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由于盲目扩招,生源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给音乐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一位意大利歌唱家曾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因此,音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能力。

1.音乐教师要有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音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风格作品的演唱。

2.声乐教师要有个好耳朵。声乐这门艺术主要是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准确判断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吐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做出调整。

3.声乐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教学更具魅力。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4.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5.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总之,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艺术修养越全面,越能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

三、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如此师生关系教学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1987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动向》的报告,该报告在总结美国高校50年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本科教育的七项原则,其中首项原则就是鼓励师生的接触。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进行学术的交流;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中,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四、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