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盈利模式范例6篇

餐饮业盈利模式

餐饮业盈利模式范文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营业额一直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2001~2007年,中国餐饮行业零售额由4247亿元上升至123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7%,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同时,从历年餐饮业营业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上看,餐饮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统计数据显示,自1991年至2007.年,该指标由5.2%稳步上升至13.8%(图1)。事实上,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餐饮市场。

与快速发展并存的特征是低市场集中度。由于餐饮业的进入门槛和经营风险较低,业内商户数量众多,目前,中国餐饮企业超过400万家。以2007年零售额12352亿元计算,平均每家企业的营业额仅约30万元。2001―2007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收规模虽由271亿元上升至近千亿元,但市场占有率仍较为低下,仅由2001年的6.38%提高至8.08%。以上数据表明,在长尾分布格局下,餐饮业不仅市场集中度低,而且极其分散。

快速发展和低集中度,为网络餐饮业提供了空间。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行业的景气度,而且为相关配套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低集中度,则使业内竞争激烈且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宣传推广能力,为网络化服务创造了条件。借此,互联网凭借其广泛而快速的传播优势,为餐饮业搭建了有效的宣传推广平台,衍生了网络餐饮新业态。

四类模式

网络餐饮业是对围绕餐饮业、从事网络餐饮服务的企业的统称。2006年是中国网络餐饮年,一批企业的成功融资,使得网络餐饮市场被迅速催化,企业数量也爆发式地增长至数百家。按照网站的日常业务范围和习惯,可以大致归结为四种模式:门户网站模式、网络订餐模式、餐饮资讯模式和餐饮点评模式(表1)。

首先是以中国餐饮网和中国美食网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模式。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餐饮门户,通过提供餐饮产业的新闻资讯,获取点击,从而吸引商户的广告投放。但由于新闻资讯范围过窄,用户主要局限于餐饮从业人员。因此点击率不足,此类网站商业化运作难度较大。

其次是以饭桶网、订餐小秘书为代表的网络订餐模式。订餐模式是“传统经济+互联网”,依附于传统餐饮业,以互联网为载体为用户提供服务。它们相当于餐饮业中介,代消费者向餐厅提供预订,在给餐厅带来客源的同时也给消费者提供折扣。订餐模式的盈利,主要来源于折扣形式的业务提成,导致此类网站推荐商户的公正性较差。

餐饮业盈利模式范文2

风险投资更为谨慎

价值是来源于投资商的不断投入?一部分网站特别强调自己技术的先进性和概念的新颖。但是在网站盈利模式上没有任何新意。这样的网站只能是被炒作的对象。如今的风险投资(VC)对网站的投资更加谨慎。更多的投资公司是由经验丰富的互联网业内人士成立或者运营的。点击率再高,没有盈利能力,也不会有人愿意拿钱往里砸。《大腕》台词中说的情况已经变成一种小概率事件。而且,这种靠炒作概念的行为已经被认为是互联网泡沫的原因之一而备受批判。很多标榜WEB2.0的新兴网站,在一段时间的炒作后都逐渐消失了。

有人说现在的互联网经济是“眼球经济”,谁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谁就能实现可观的盈利。这应该仅仅是盈利的必要条件。利从何来?现在大部分网站以各种新闻为卖点,新闻页面上的广告实现了绝大部分盈利,综合类的门户网站是如此,专业的网站也是如此。从经济学角度考虑,盈利来源于广告主的一部分利润。所以,就目前来说。网站的盈利大部分来源于传统行业利润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发挥互联网媒体的特长,为传统行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则是各种网站特别是新兴的网站应该遵循的思路。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站有容量大,信息多,可交互性等特点。这也是互联网吸引人的优势。很多成长很快的网站,就是在服务传统行业上力求做到优质服务,并且恰当地使用了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改造产业链中获利

以“网络预定餐厅”为主要特色的饭统网就是这类网站中一个成长良好的代表。首先,国内有很大的订餐需求和非常大的订餐数量,这就使网站有了一个良好的定位和发展空间。然后,较其他同样关注餐饮业的网站相比,饭统网的特点是“双轮模式”:前轮是商家通过其获取大量客户,后轮是客户要通过其进行预约预定。网站收取餐厅的佣金。网络订餐者不仅得到了信息还能够得到诸如提前拥有排位优先权和打折的优惠。作为网站,帮助餐饮业实现了信息化,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在这种运作思路下,截止2006年10月,超过160万北京消费者通过饭统网成功用餐,节约餐费数千万元。而签单方面(即用户通过饭统网预订服务最终达成的餐饮消费)的数据表现为500~1000单/天,每月大概有20000单,而2006年全年的数字预计是30万单。网站人气、盈利双丰收。这样的成绩就是由于网站与餐饮业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为餐饮业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餐饮业盈利模式范文3

日前,餐饮垂直自媒体微信公号“餐饮老板内参”对外宣布完成2千万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内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等联合成立的狮享家新媒体基金领投、另外几家机构跟投,此轮融资之后餐饮老板内参估值将过亿。

一个小小的微信公众账号何以估值过亿?在互联网+时代创业,餐饮老板内参的成功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我们不妨来解读一下。

从自媒体定位到做什么样的内容?

2013年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影响深远的一年,大批互联网人杀入餐饮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给了在线下深耕多年,不懂互联网玩法和思维新玩法的传统餐饮企业一记响亮的耳光。餐饮老板内参出现在这样一个机遇点。

不难发现,传统餐饮老板对后厨管理,菜品研发,人力资源等传统餐饮知识体系总能侃侃而谈,但对互联网营销却一片茫然。与之相比,餐饮老板内参的创始团队都是互联网媒体出身,对互联网的全新玩法,互联网方法论和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总能信手拈来,于是秦朝想到借助微信公众账号的渠道,以互联网知识体系与传统餐饮人对话。

从2013年成立到获得天使融资,再到今年7月份的2千万pre-A,秦朝把它归功于专注。“内容是我们最大的驱动力。中间很多人说可以搞个美容美发老板内参,快消品老板内参,我们也动过心,但餐饮已经足够大了,我们的用户量包括用户背后蕴藏的价值足够去研究,这个时候再去做别的内参只能是平均。只有持续不断的深耕,核心竞争力才会越来越强,门槛才会越来越高,这种累计起来的竞争力是别人短时间无法超越的,而不是做没有门槛的草根大号靠简单粗暴的方式赚快钱。”秦朝说到。

何以支撑过亿估值?

餐饮老板内参这样估值过亿的微信公众账号是如何炼成的?许多人对此颇为好奇。餐饮老板内参投资方狮享家投资基金负责人崔璀在接受品途网采访时指出,所有的产品都是一样的,有一个idea,一个差不多的方向,能不能做好的关键因素是团队。另外餐饮老板内参对接B端,对餐饮企业的策划服务、品牌、咨询有深入的了解,这导致他们对产品和对客户群体了解。如果团队和模式这两点60%以上是非常成型的这件事成功的机率就非常大。

在商业模式上,餐饮老板内参是以媒体为中心,成为餐饮及其产业链高价值用户的入口,同时打造社交和服务平台。而餐饮老板内参将涉足的教育培训和互联网金融两大业务是此次获得1亿估值的关键因素。

据了解,教育培训板块餐饮老板内参将与国内某大学商学院合作,做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商学院概念。线上研发一套在线学习平台,线下融合学院派、实战派和跨界师资在传统大学上课,此项目预计在年底前推出。另外,互联网金融是餐饮老板内参未来主要的商业模式,其中包括股权众筹和创投基金两块,股权众筹用以帮助品牌餐饮和初创餐饮企业做实体店众筹融资服务;创投方面将联合投资机构、LP及公募基金,投资发掘具有跨界和互联网属性及传统餐饮品牌的子品牌等创新餐饮项目。

投资听上去似乎是天下最赚钱的生意,拿着少量的钱投资一个有高潜力的项目。但世界上并没有白吃的午餐,与高回报相伴相随的一定是高风险。与此同时,市面上也已经存在诸多知名的投资机构,不过这些在秦朝眼里算不上大事。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是拥有了自己的用户群体和用户粘性后,就有了品牌和项目,加上资金,这些指标足以支撑起平台做一些看起来和别人一样,但本质并不相同的业务,而不用考虑别人在做什么。

“餐饮老板内参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是我们比较看好的,狮享家会在更多新媒体平台为内参带来流量资源上的帮助,也会协同开发一些产品。”崔璀称。

自媒体盈利是个“坎”?

微信公众平台的登录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自媒体人的憧憬。但不得不提的是,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内容生产者更宽松的空间和传播渠道,但与传统媒体相同,大多数参与者仍然面对如何将内容盈利变现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自媒体变现盈利大多数仍靠承接营销推广等广告、软文、公关稿业务。对于自媒体有没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实现盈利,秦朝认为:

首先,创业一开始就要想明白解决生存问题,没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企业是没办法发展的,所以一开始不要计较靠自媒体盈利还是其他,既然把自己放在创业者的位置,就施展浑身的本事去赚钱维持继续做自媒体,生存是第一要素。

餐饮业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酒店业 养老服务业 融合发展 模式

1.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酒店业面临“产能过剩”严峻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业界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给出了各自建议。一种观点认为,针对此类情况,既需要通过行政手段、也需要通过市场手段来完成酒店产业的重组。类似观点则提出,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饭店产业的整合”[1]。这些意见对我国酒店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对于如何解决酒店存量资产“过剩”问题,有效性显然不够。因为,无论是酒店业内的重组,还是酒店业内部的整合,都不可能改变既有酒店资产的经营属性。换言之,要想有效解决酒店业“产能过剩”,需要转变思路,寻求“过剩”资产向其他经营领域的转移。

这使得我们将目光在养老服务业。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处于供不应求状况。酒店业和养老服务业同属服务业,且业务具有一定相似性。二者融合是否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如有,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2.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2.1酒店业存在的产能过剩

酒店业作为旅游业三大产业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酒店投资供给过快,使酒店业出现过度竞争的趋势[2]。同时,酒店业目前客房出租率不高,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不高。2010年,星级酒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0.28%,没有达到75-80%这一比较理想的客房出租率。如果按照理想客房出租率推算,全国星级酒店客房闲置率约为15-20%、客房闲置22-30万间。此外,产品同质化不能满足消费者提升的需求,只能依靠价格竞争来占据市场,进一步消融着酒店业的利润空间[3]。许多酒店企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酒店业所具有的低进入、高退出壁垒特征,使生产要素很难能从该行业退出的同时,仍有大量新的资产不断涌入。这使得酒店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得以持续[4]。

2.2养老服务业的供不应求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我国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

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依赖于家庭和政府。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越来越多,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也极不现实。

从养老机构数量来看,至2008年底,我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养老床位需求缺口较大。

总之,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现有养老机构也存在着规模小、服务差、配套弱、投入少、无标准、缺监管等问题,因此,养老服务业具有较好的发展机会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

3.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3.1酒店业与养老服务业业务模式的相近性

3.1.1酒店业业务模式

酒店的主要业务是提供住宿服务和餐饮服务,其他还包括提供康体娱乐、购物、商务等一些业务。一直以来,住宿产品是酒店最基本、最核心的产品,约占营业收入的50%。餐饮也是酒店的重要业务之一,餐饮所占的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约占酒店营业收入总额的1/3。客房和餐饮收入约占酒店营业收入总额的80%,商品和娱乐等其他业务所占的比重不高,但也构成了酒店业务收入来源的一部分。

酒店企业以客人为中心,围绕客人进行一系列产品的生产。酒店在客人预订客房之后,接待客人入住,客人进行住宿、餐饮、娱乐、商务、购物等系列消费,围绕客人的各种需求,酒店提供客房、饮食、康体娱乐等各种服务。

酒店为客人提品的不仅仅是面向客人的工作人员,为配合酒店产品的生产,还要配设一系列的部门,以保证酒店产品的正常生产,保证酒店业务的顺利开展。

3.1.2养老服务业业务模式

养老服务业的业务主要包括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体娱乐、精神慰藉等系列服务项目,为老人提供住宿、餐饮、护理、保健、康体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活照料服务以及医疗保健服务。

养老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老年人交付给养老机构的费用。尽管目前还没有可供分析的全社会有关养老服务收入及其构成方面的权威统计数据资料,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社会养老机构所公开的收费标准,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收入构成进行简要的分析。

目前社会养老机构的收入主要由住宿收入、保健护理收入和餐饮收入三类。更为具体的分析表明,社会养老机构的收费项目中,以床位费为主,平均占总收费项目的53%;其次是护理费,平均占28%;最后是伙食费,平均约占19%。除少数需要全护的情况外,住宿产品是其最主要的产品。这一点与以住宿产品为最基本、最核心的产品的酒店企业有类似之处。其次是保健护理服务,再次是餐饮服务。

3.1.3酒店业与养老服务业业务模式的相同点

上述分析表明,酒店业与养老服务业二者的业务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以提供周到的住宿、餐饮服务为主,此外还提供康体娱乐等其他服务。酒店业与养老业都是服务业,都要求为客人提供周到贴心的服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根据产业融合特征可知,相互融合的产业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技术、产品近似性以及产业关联性,因此酒店业和养老服务业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餐饮业盈利模式范文5

需求就是生意。从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促销会,到景区,再到餐饮,大家习惯了抱着手机排轮子(排队) ,却似乎没想到排队能排出百亿级的巨大市场。

2013年,谢新法看到餐饮店排队现象突出、市场混乱,打算推出自己的美味不用等(以下简称“美味”)餐饮排队系统。

不同于当时传统排队机繁重的设备,美味的系统只包括一台平板、一台打印机、一个喇叭,接入餐厅网络即可使用。平板电脑里装有排队App,通过无线打印机将用户的号码打印出来,同时进行自动叫号。就餐顾客拿到号码纸后扫描二维码,便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叫号情况。

似乎美味的系统与传统的相比并没有先进多少,不过在叫号这件事情上,传统系统一般是A1请就餐、A2请就餐,但美味是A1、A2、A3、A4请就餐。美味综合计算餐厅内空余餐桌数量的细节改进,提高了叫号效率与顾客满意度。

去掉避讳的“4号”、叫号详细到餐厅某一层某一桌……美味排队系统的细节优化与便捷性,为它赢来了1 500多家合作餐厅、B轮2 000万美元投资。

然而,与国内1 000多家排队系统一样,美味最初的盈利模式是靠销售系统、管理收费,模式单一。

2015年,凭借设备的便利性和人性化,美味系统逐渐扩大了市场优势。谢新法顺势推出“路由器战略”,希望美味系统可以作为“路由器”,一面以此标准对接餐饮软件提供商,一面对接互联网大平台(如大众点评、百度、支付宝等) 。

这就等于美味将是集合了排队、点餐、支付的餐饮供应平台。用户可以预定餐位(含排队)在线选座、支付、加入会员系统享受优惠、扫描餐桌二维码点菜……

标准化、定制化、智能化,美味排队系统逐渐走出了传统排队系统血拼之地。目前,美味占全国排队等位市场份额90%以上,估值20亿元。基于餐饮预订、支付、会员系统的盈利模式逐渐成型,并获得大众点评、百度领投的5亿元C轮融资。

不过,基于排队形成的生意不止于排队,更不止于餐饮市场。

英国创业公司Virgin MEGA,推出了一款名叫MegaLine的排队App,这款App可以让粉丝在排队等候耐克独家产品时,与其他排队的粉丝进行游戏、互动。粉丝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插队”,使自己更接近即将发售的商品,同时可以了解耐克的企业文化、品牌。

餐饮业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经济运行;餐饮业;问题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9.3

全国餐饮业遭遇了食品原辅料价格走高、资金成本上升、人工费用普遍上涨的外部市场环境,以及大型餐饮连锁集团上市受阻、银行卡刷卡费率较高问题悬而未决、水电价格和税率过高等政策问题,使得餐饮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困扰。尽管如此,“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国餐饮市场依旧延续了“十一五”期间的繁荣景象,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行业总体规模继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一、我国餐饮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餐饮业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消费带动作用依然明显

餐饮收入持续高速增长。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餐饮收入①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0543.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6.9%(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增长10.9%),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连续8年超过16%的高速增长,但相对于2010年18%的增长速度略微有所放缓,同时也不及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17.1%的增长,连续两年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见图1~2),但差距下降为0.2个百分点。同时,实际增长速度也较2010年的14.3%下降约3.5个百分点,受到的通胀压力依旧较大。

(二)餐饮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从月度餐饮收入来看,2011年餐饮市场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12月份的餐饮收入最高,达到1996.6亿元;4月份的餐饮收入最低,仅为1496.7亿元(见图3)。在变化趋势上,月度餐饮收入依旧表现出“WV”形的曲线增长。具体来看,1月份餐饮收入处于上半年的最高位,随后三个月持续下降至全年最低点,5月份出现反弹,在经过两个月的上升期后,又在7月份短暂回落,8月、9月和10月份受到暑期、中秋节、黄金周等因素的刺激,餐饮收入持续快速回升,后经11月份的小幅回落后,在12月份迅速攀升至全年最高点。

从月度餐饮收入增长速度来看,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见图4)。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维持在4%以上的高位运行,并在3月、6月分别突破5%和6%,在7月达到6.5%的全年最高点,创造了37个月以来历史新高,通货膨胀压力很大。与此同时,月度餐饮收入实际增长速度也较上一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全年在低于14%以下的水平运行,其中2月和8月的实际增长速度甚至不到10%。具体来看,2月是全年同比增长速度最低的月份,实际增长率跌破两位数,降至7.3%,名义增长率也仅有12.6%;12月是全年同比增长速度最高的月份,名义增长率达到18.6%,实际增长率也有13.9%。3月起,餐饮收入增长速度呈现出上升势头,但在物价和宏观政策的影响之下,实际增长速度变化比较平稳,只是在11月、12月物价总水平明显降低时有了显著提高。在消费形态上,除2月、5月、11月、12月四个月份外,餐饮收入增长速度均落后于商品零售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见图5),反映出餐饮收入的增长相对于其他消费业态较为落后。

从季度情况来看,餐饮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增长速度却表现出减缓趋势(见图6)。2011年,第一季度餐饮收入达4747.3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到全年餐饮收入的23.1%;第二季度餐饮收入达4796.8亿元,同比增长16.9%,占到全年餐饮收入的23.4%;第三季度餐饮收入达5157.8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到全年餐饮收入的25.2%;第四季度餐饮收入达5806.2亿元,同比增长16%,占到全年餐饮收入的28.3%。

(三)东部地区规模领先,西部省市高速增长

从全国各省市餐饮业发展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省份餐饮业规模依然全国领先,不仅占据着全国餐饮收入前十名中的六个席位,而且还包揽了前四名。从增长速度来看,2011年全国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业额增幅最快的10个省市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西部有5个省市、中部有3个省市),增幅排在前三的是安徽、甘肃和重庆(见图7)。这10个省市除外增幅都超过30%,远高于全国24.8%的平均水平。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业额的增幅均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广东也仅仅略高于全国平均增幅。

(四)餐饮消费供需旺盛,二三线城市增长强劲

根据大众点评网的全国22个重点城市2011年度城市生活消费报告,2011年全国餐饮类的人均消费价格为64元/次;上海和北京成为全国人均餐饮消费最高的前两名城市。数据显示,北京地区一个月内有外出就餐的人群占比99.7%,与2010年同比外出消费者群体规模显著扩大。同时,2011年北京地区消费者外出就餐频次上升,每周外出就餐2~3次的人群数量提升了近10%。

从各地统计局和商务委公布的数据来看,2011年全国二三线城市餐饮消费市场更加旺盛,如山西晋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达到564.9元,同比增长45.6%;哈尔滨人均在外饮食支出1084.4元,同比增长25.9%,增幅位列各类消费服务之首。从2011年大型连锁餐饮企业连锁投资布局来看,伴随着二三线城市餐饮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优化,再加之内部发展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品牌连锁企业看好二三线餐饮市场。百胜从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就开始在中西部二三线城市进行门店拓展,目前肯德基开拓的城市中有一半属于中部或内陆城市。呷哺呷哺荣登2011年第十届中国成长百强榜亚军,其成长速度达到了惊人的745.32%,到2011年底呷哺呷哺拥有的直营门店超过240家,这种成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尚未进驻的非城市中心区、市场还存在空白的二三线城市区域加紧布局的扩张线路。

(五)投资总额快速上涨,上市收购并购成为行业热点

自“十一五”以来,我国餐饮行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所占比重不断攀升(见图8)。2006年至2011年期间,我国住宿餐饮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4.2倍,实现了年均超过30%的高速增长。截至2011年底,全国住宿餐饮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1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3%,增速比上年增加6.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5个百分点,投资额占全国城镇投资完成总额的1.3%,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

在餐饮企业上市方面,2011年4月唐宫(中国)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第四家在香港上市的餐饮企业。至此,中国餐饮上市公司增加到8家,涉及正餐、快餐、火锅、团餐、送餐等餐饮类型。其中,福记食品已经停牌,小肥羊已经被百胜私有化。在利用风险投资方面,2011年共达成4笔投资协议,分别投向唐宫、好伦哥、金钱豹和新品印象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其中安伯深投向金钱豹的资金达到2.5亿美元。

(六)规模企业持续增加,但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大中型餐饮企业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但平均营业额增长率较低。国家统计局关于大中型餐饮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的大中型餐饮企业的数量和营业额都出现了快速增长(见图9),但平均每个大中型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增长率都小于我国餐饮收入的增长速度。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餐饮连锁企业的营业额正在快速增长,不过营业额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门店数量的增加,而平均单店营业额甚至出现下降趋势(见图10)。

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稳步发展,但获利能力有待提升。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22496个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共拥有从业人员227.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7.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809亿元,比上年增加19.21%;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735.7亿元,同比增长17.55%,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达1623.5亿元,同比增长13.82%,比2010年下降9.2个百分点,获利能力有待提升。2009-2011年期间,我国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实现了稳步快速发展,法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员数都实现了年均4%以上的增长,营业额、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都实现了年均近20%的增长。

二、餐饮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餐饮业存在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一)成本压力进一步增大

2011年,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餐饮企业原料成本、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等持续上涨,由于成本转嫁能力十分有限,许多企业不得不作出调高产品价格的决定,包括肯德基、麦当劳、真功夫、吉野家、大娘水饺、味千拉面、永和大王等知名企业都在年内上调了产品价格。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消费者对餐饮价格的敏感,提价并不能完全抵消由于成本上涨所带来的压力,餐饮行业利润持续下降的趋势依然难以扭转(见表1)。

2011年百强餐饮企业的营业成本同比去年上涨了22.02%,特别是原材料成本同比涨幅更是超过了30%,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更是高达48.17%。在营业费用中,员工的工资成本涨幅最高,达到了46.70%。各业态盈利能力的短板凸显,总体盈利水平偏低。2011年百强餐饮企业的净利润率平均为8.04%,远低于2010年9.42%的水平,餐饮行业的盈利水平下降明显。

而从2011年典型餐饮企业的调查情况来看,也呈现出营业成本、人员工资和租金都快速增长的态势,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压力。

(二)食品安全问题困扰

食品安全是近几年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对餐饮业发展的影响呈不断增大趋势。2011年,食品添加剂问题,火锅老油、底料问题,地沟油问题等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凸显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打击了消费者对餐饮业的消费信心,包括对一些比较优秀的餐饮企业。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很多餐饮企业常将主要责任推到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上,而事实上餐饮企业自身也难咎其责。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不只是供应商缺乏严格的管理和评估,还有餐厅加工环境卫生标准低下、流程不完善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当然,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环境。

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餐饮企业一个终端环节难以根本解决,需要从法制、监管、科技、道德、产业等方面对食品链进行再造。

(三)人才问题制约餐饮业的发展

由于工资水平、职业社会评价度、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等都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高流失率一直是餐饮行业的特点之一;再加之2011年随着物价上涨而催生的生活成本迅速增加问题,使得餐饮业流失率处于高位。同时,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外企以各种手段、优惠条件、雄厚的资金实力、宽松的工作环境吸引餐饮业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方面的人才,进一步加剧本土企业的人才流失。

目前我国餐饮业低素质就业人口较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大都是初、高中程度,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较少。同时,餐饮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和专业培训工作滞后,高素质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精通餐饮业务、懂得现代酒店的管理与经营的人员缺乏。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规模扩张与经营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数量众多的中小型餐饮企业,其从业人员大多是低文化层次的群体,企业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短期经营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

与巨大的市场规模相比较,我国餐饮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2011年全国餐饮收入突破2万亿元,达20543.3亿元,而根据《2011年度中国餐饮百强分析报告》,2011年餐饮百强企业的销售总额为1586.52亿人民币,占全社会餐饮收入的比重仅为7.69%(见图11)。即使是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这一比重也不到20%,只有18.5%。而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前十强餐饮企业的年销售额就能占到全行业总额的1/4左右。中国餐饮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其内部管理和经营效率相对较低,随着人工、租金、食材价格的不断上涨,以低成本维持高盈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同时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强等则更进一步削弱了餐饮企业的盈利能力,数量众多的中小餐饮企业面临着生存挑战。

(五)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餐饮业的标准化程度低且难度较大。一是餐饮业产品标准化本身难度很大,特别是中餐很难实现标准化;二是目前我国低温物流发展水平有限,为了配送产品,餐饮企业需要支付较高的物流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标准化的实现;三是餐饮连锁企业加盟店的个体目标常与企业整体目标发生冲突,致使标准化管理难以实施;四是缺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支持标准化的实现。较低的标准化运作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餐饮业的发展,特别是制约了餐饮连锁企业的快速发展。

餐饮业产业结构尚不合理,高档餐馆数量众多而符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餐馆却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人力、物质和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上下游产业不发达,上游农业、牧业、农副产业食品初加工分散且整体技术低下,对各种原辅料食品监管也不到位;产业技术不规范,生产技术以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为主,缺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企业生产、经营分散、封闭,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

近几年,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中央和各地、各部门支持住宿和餐饮业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格局不会改变,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居民需求较快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动摇,总体政策环境向好。另外,我国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居民流动便利性增强,将拉动住宿与餐饮行业消费持续增长。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扩大,大众化消费成为主流,给行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我国餐饮业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餐饮业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营业额连续多年保持了16%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将会不断加强餐饮市场的竞争。受到市场利润紧缩,以及食材、房租、人力等成本的上涨,餐饮企业的经营压力持续增大,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同时,国际品牌和国外资本既快又多地进入中国餐饮市场,必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未来,餐饮企业将重点围绕产品与企业品牌、文化品位展开竞争,品牌将成为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对餐饮企业的要求更趋于多元化,对菜品的口味及餐厅的服务体验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服务品质更将成为衡量餐饮企业优劣的硬性标准,这将促使餐饮业加快多元化发展。

(二)大众化餐饮成为市场主流

大众化餐饮是我国餐饮需求最大的市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消费大众化趋向将愈加明显。由于大众化餐饮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未来政府将会给予大众化餐饮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从主体消费结构来看,我国消费者主体结构正向家庭结构转变,尤其是三口之家正逐渐成为餐饮消费主体。目前,中国餐饮业的消费主体以二至四人为主,相比以往有减少的趋势,尤其是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都市白领,更是代表中国餐饮消费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大众化、个人付费的餐饮消费已逐渐成为我国餐饮市场的主流,传统中餐的大酒席形式将逐渐被小餐桌的分餐制所取代。

(三)产业持续转型升级

餐饮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从粗放式、经验式向集约化、精细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从偏重于追求数量转向偏重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一些大型企业已开始利用标准化设备,建立中心厨房,通过制定产品标准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将传统手工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大企业,并树立起品牌,实现产业升级。许多规模企业正逐渐建立特色鲜明的原辅料基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流程改造,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和信息统计分析,以缓解人员短缺,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积极采用新的节能设备,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制定节能节约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连锁化、集团化是发展主流

当前我国餐饮企业受到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实施连锁化、集团化的趋势已经显现。实践表明,通过实施连锁化、集团化发展,能够获得规模效应和有效降低成本,同时由于有品牌、规模,消费者在选择就餐时对于大品牌或连锁企业更加信赖、认可,更倾向于到这些店面消费。因此,通过连锁化、集团化扩大企业规模,树立企业品牌特色形象,进而吸纳更多的消费者,将成为餐饮业发展的重要法则。

(五)生态、绿色、环保、安全受重视

随着消费者经济收入提高,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更多消费者外出就餐时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的安全、营养、健康。餐桌上富含高纤维的蔬菜水果,没有污染且营养丰富的野菜增多,原来高脂肪、高蛋白的菜则退居其次。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产品的健康、企业经营安全、产品食品安全等是其长久生存的根本,生态、绿色、环保、安全等名词将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注释:

① 2010年1月起,国家统计局将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调整为餐饮收入。

参考文献:

[1]张丽萍.长沙市居民在外饮食消费特点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张宗久.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禁忌习俗差异[J] .时代文学,2006(2).

[3]江瀚,吕虹,方冉. 中国快速餐饮企业发展模式分析—— 基于“真功夫”的例证.市场周刊,2011(6).

[4]李莎,章家清.我国餐饮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1).

[5]冯俊. 我国餐饮研究现状分析[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