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的科学原理范例6篇

吸引力法则的科学原理

吸引力法则的科学原理范文1

高考化学实验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源于课本,考查考生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2.多实验整合,注重对实验教材的拓展和创新。3.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考查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4.结合科学实践,注重考查对实验的评价和分析能力。5.着眼定量实验,注重考查分析和推理实验数据的能力。6.结合学科知识,考查最新科学知识,考查归新科学知识能力及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能力。

结合以上特点,总结出以下6个速解法。

一、导气管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利于杂质的充分吸收)“短”出(利于气体导出);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则应“粗”进(同样利用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细”出(利于余气的导出);若为了排水量气,应“短”进“长”出,被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二、仪器的连接

根据实验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一般遵循气体制取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若采用溶液除杂则应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用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

三、气密性的检查

制气装置一般都存在气密性检查问题。关键是何时进行气密性检查?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显然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再微热(用掌心或酒精灯)容积较大的玻璃容器,若水中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表示气密性良好,否则须重新组装与调试。

四、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防倒吸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二是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取出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倒吸。

五、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能否达到目的;②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③原料的利用率高低;④过程是否简捷优化;⑤有无对环境污染;⑥实验的误差大小等等。能达到上述六点要求的实验方案应该说不失为最优实验方案。最优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上述实验方案评价的六原则。方案确定后,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必须选择简捷而正确的操作程序。

六、实验结果的分析

吸引力法则的科学原理范文2

提起教学方法,大多数教师都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数学学科的自身要求,部分教学方法的应用程度与其他学科相对比来说,则显得更为重要。比如说,讲解法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为教学人员广泛应用。示范法则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则较少提到或者应用。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学习的要求,通常意义上来说,更多情况的是体验法或实践法应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使学生进入可控性场所,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对事物个体数目的查找,可以通过参与性个体思考来实现,在这一方法中,教学人员起到组织与管理,引导进行思考作用。

数学方法的应用原则有三种,第一原则,实践性原则。数学学科是应用类学科,并非人文社会性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中,因此,其数学知识的学习需通过个体的理论知识与逻辑性思想的学习,进行现实问题的解决。第二原则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合理认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自然之间关系,自然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数学学科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场景性介绍与学习,给学生以一定程度上的场景化讲解,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与解决,否则,其教学效果会难以达到初期想法。第三原则是互动性原则,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动态性知识的演化过程与其学科相比更为明显。因此,学习数学学科与进行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均需要个体对数学学科的动态性认知与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演示,给学生以数学知识能力角度上的动态演化过程。使学生学习突破平面化的学习,进入三维空间的学习。通过思维空间的转化,使得学习的兴趣提高的同时,更加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神秘的吸引力。李安导演曾说过“神秘是求知的最大吸引力。”给学生以神秘,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机,使枯燥的学科以新的面貌呈现于学生面前。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特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提到的重要问题。小学生心理发展处于半开放状态,知识的记忆能力有限,接受能力也是受到心理和神经所限制。故此,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应整体性观察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判断。通过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一定时机上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性教学与引导。

2小学数学学习的个性化牲实现

个性化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一个新的特征,是实现个体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由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培养的转型,当下,大众化培养理念开始转向大众化与个性化培养相并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实现成为新时期数学教学的一个新的话题。从教学理念上来说,个性化是实现精英化数学人才的必经手段。

吸引力法则的科学原理范文3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整体上,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追求新颖,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对于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了然于胸;但在深层次的思考和规范性的操作等方面与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实验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表现在不少学生不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不能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预期等。从2009、2010年福建省高考理综试卷第26―Ⅰ学生在答题中暴露出的问题表明:我省中学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仍然较薄弱,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9年理综高考福建卷26―Ⅰ试题如下:

26―Ⅰ.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湿桶内温度变化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材料用具:保温桶(500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0.1g/mL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更多。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

(2)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这是控制实验的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请写出装置C的实验步骤: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 (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2010年理综高考福建卷26―Ⅰ试题如下:

26―Ⅰ.回答下列问题题:

Ⅰ.东海原甲藻(简称甲藻)是我国东海引发赤潮的藻种之一,研究甲藻光合作用的生理特征可为认识赤潮发生机理提供重要信息。

(一)某研究小组探究pH对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

将生长旺盛的甲藻等量分成5组培养,各组甲藻pH分别设定为6.0、7.0、8.0、9.0、10.0,在黑暗中放置12h,然后在适宜光照等条件下培养,随即多次测定各组氧气释放量并计算净光合速率。将实验结果绘制成下图。

(1)本实验除了通过测定氧气释放量,还可以通过测定吸收量来计算净光合速率。

(2)黑暗放置过程中,藻液pH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测定氧气释放量前,需多次将各组pH分别调到,这是控制实验的变量。

(3)若甲藻长时间处于pH10.0条件下,甲藻能否正常生长繁殖? 请据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二)研究小组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对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甲藻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15℃~30℃;当温度为9℃和33℃时,甲藻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请根据这些信息在右图中画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示意曲线。

一、试题分析

(26―Ⅰ)此题以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作用情况为知识背景,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设定的假设,完善实验设计、步骤,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考查对照实验、实验变量的确定和实验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分析表中相关内容,考虑到实验要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因此①处应填:不加入石蜡油,②处应填:加入10g活性干酵母。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氧气,这样来控制实验的自变量。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因此应设计成空白对照,即: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因为有氧条件下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多,因此,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A>B>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对呼吸作用相关知识的要求并不高,但要求具备一定的探究实验能力。

(2010.26―Ⅰ)此题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赤潮为知识背景,重点考查学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科学探究能力。

净光合速率的观察指标有氧气释放量、二氧化碳吸收量、淀粉的产生量。由题意可知本题是为了探究pH对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pH值是自变量,且开始时pH分别设定为6.0、7.0、8.0、9.0、10.0,但是黑暗放置过程中,藻液pH会有所变化,作为实验的自变量要保持稳定,才能说明不同实验组所出现的实验结果不同是由自变量不同引起的。所以,在测定氧气释放量前,需多次将各组pH分别调到原设定pH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在pH=10.0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所以甲藻不能正常生长。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甲藻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5℃-3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净光合速率必须大于零;最适温度为25℃左右,所以在25℃曲线达到最高点;当温度为9℃和33℃时,甲藻不能正常生长繁殖,在9℃和33℃时,净光合速率必须小于或等于零。

二、学生的答题失误及原因分析

(2009.26―Ⅰ)第(1)小题:考查考生设置对照实验的技能。考生的答题情况较好,但是依然有不少考生对于对照的原理与方法没有真正理解,仅停留于对表面形式的记忆,因而无法在实际情景中准确分析、作答。例如,认为“加入10克活性干酵母”的对照是“加入10克活性湿酵母”;“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的对照是“加入石蜡油,不铺满液面”,或者“加入清水,铺满液面”。

第(2)小题:根据实验的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更多”,实验应围绕“探究比较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呼吸作用放出的热量的多少”展开设计,试验中控制氧气就是控制自变量。因此,煮沸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氧气”,但是,不少考生不能根据题干给出的实验假设进行分析,认为“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灭菌”,或“减少呼吸”、“减少误差”等。

第(3)小题:考查考生设置对照实验的技能。增加一个装置C的目的是要测定装置B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因此,装置C应该是装置B的空白对照。一些考生没有注意到装置C的目的,对对照实验的方法原理不理解,回答“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

第(4)小题:比较有氧呼吸(装置A)、无氧呼吸(装置B)以及空白对照(装置C)状态下保温瓶中温度的变化。由于考生对对照的原理与方法没有真正理解,设置的对照实验有误,致使此处不能准确判断三者的温度变化大小关系。

(2010.26―Ⅰ)第(1)小题:考查光合速率即因变量的表示方法,准确的答案应该是“二氧化碳吸收量”或“淀粉的产生量”。此题考生的答题情况较好,但还有少数学生答“无光照时CO2的吸收量”、“CO2释放量”等,前者是思维错误,后者可能是笔误的原因造成的。

第(2)小题:考查自变量的控制。对于第一问,学生普遍能读懂题意,但表述能力欠佳,错答为“不同pH梯度的范围内”、“原始pH”、“初始pH”、“实验所需的pH”、“比预定偏高一点”,没有体现出“分组设定后的pH值”的意思。第二问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自”变量,但不少考生错答为“因变量”、“单一变量”、“无关变量”,显现出学生对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相关概念间的关系还十分模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3)小题: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第一问“能否正常生长繁殖?”考生普遍能做出正确判断,但第二问分析原因时,很多考生没有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作答,或是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实质不清楚,把课本的知识机械套用,体现出考生“摄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表达能力”的不足。

下面是几种典型的错误:

①“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呼吸作用产生的酒精、乳酸会导致腐烂,影响正常生长繁殖。”(没有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作答,而是把课本的知识机械套用。)

②“pH=10.0条件下,净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不能理解题干提供的“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这一生物学原理,胡乱作答。)

③“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甲藻产生的O2不够自己呼吸用。”(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实质不清楚。)

④“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获得营养物质。”(叙述不准确。)

⑤“影响酶活性。”(没有分析为什么不能正常生长繁殖。)

第(4)小题:考查“赤潮”产生的原因,试题按道理来说不难,但却成为本卷难度最大的题目,说明考生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赤潮”这种海洋有害生态现象的发生机理不清楚。考生回答的答案五花八门,最常见的错误回答是与是海水的“CO2浓度”有关,此外,还有“营养”“污染”“含氧量”“盐浓度”“O2释放量”“无机盐”“营养丰富度”等答案。

第(二)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在右图中画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示意曲线,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及摄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得分率不高,常见的错误表现为对适宜温度、最适温度、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温度所对应坐标轴的关键点把握不准。

三、反思

两道实验探究试题涉及的知识背景学生并不陌生,都是学科主干知识,其中2009年的第26―Ⅰ是以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中“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素材经改造而成的。在平时教学中,如果考生有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的实验,解答本题就会显得得心应手了。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考生生搬硬套的“对照”和受思维定势控制的解题思路,体现出考生生物实验探究能力的缺失与不足。2010年的第26―Ⅰ也是以考生熟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为背景命制的,但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明显不足,表述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可是,考前我们的老师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实验复习上的呀!我们将实验分为“学生实验”、“经典实验”、“课外实验设计”等专题,进行归类复习并且分题型进行强化训练;我们还向学生传授了不少解实验试题的技巧和方法,如:对照实验一定要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只能有一个变量不同,其他都要相同等,并提供了实验设计的“三步曲”……在理科综合模拟测试中我们也是每次都要考实验题。可以说我们把该讲的都讲了,把可能考的实验题型都做遍了,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开窍,迁移能力怎么那么差,试题的情景稍微改变一下而已,他们就“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作答了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问题的根源在于:第一,我们用讲实验、做习题代替学生实验,致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于获得实验技能和经验,对于对照的原理与方法没有真正理解,停留于对表面形式的记忆,遇到新情景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自然无法在实际情景中准确作答;第二,将探究实验变成验证实验来做,弱化了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实验课上学生“来去匆匆”;有的学生到了实验室还不知要干什么,下课铃响了,不少学生还没完成实验,实验后的分析、总结与反思就不了了之;这样的实验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第四,老师习惯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致使学生独力思考意识淡薄,依赖性逐渐增强,分析综合能力日渐不足。

四、教学建议

吸引力法则的科学原理范文4

关键词:广告心理学;广告创意;心理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F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33-02

一、引言

广告本质是传播,广告灵魂是创意。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詹姆斯・韦伯・扬指出:创意是一种组合,组合商品、消费者及人性的种种事项。这充分说明了,广告创意是广告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实现广告创意效果的提升,则需要广告心理学原理的有效应用。广告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广告创意中运用广告心理学原理,可以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人们对产品的态度与需求,从而提出创新的理念或新颖的构想来完成广告创意,促使产品广告可以正确引导消费者看待产品,并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对此,本文笔者将在下文中以广告心理学为研究对象,就广告心理学如何在广告创意中有效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广告创意效果的提升有所作用。

二、广告心理学的概述

所谓广告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概念和法则来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使广告能够更加有效地在消费者中传播,进而通过广告媒体实现产品的销售行为。最早研究广告心理学的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实验室的H.盖尔于1895年所展开的关于消费者对广告及广告商品的态度与看法的调查研究。在此之后的1908年,斯科特所出版的《广告心理学》正式说明了广告心理学这一理论,使得广告心理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广告心理学的应用主要是对受众认知程度、品牌利益、品牌形象与个性、品牌情感关系建立、引发购买倾向选择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品牌态度与购买倾向,以此来为广告创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总之,广告心理学这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广告创意中应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提升广告创意效果有很大帮助。

三、广告创意的概述

所谓广告创意是指通过独特的技术手法或巧妙的广告创作脚本,更突出体现产品特性和品牌内涵,并以此促进产品销售。从此概念出发来理解广告创意,可以认为其涵盖了广告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即战略、形象、战术、媒体选择等方面做到创新,促使广告活动新颖、独特;也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大胆新奇的手法来创新广告活动,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视听效果,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产品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

当然,要想使广告创意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广告创意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新奇性原则。广告创意讲究的广告活动必须要体现新奇性。因此,为了保证所创作的广告创意能够引人注目,就要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遵循新奇性原则。而所谓的遵循新奇性原则进行广告创意的创作,就要保证广告作品波澜起伏、广告主题新颖独特。

其二,包蕴性原则。从广告作品推出情况来看,广告形式是吸引眼球的重点,广告内容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要想使广告创意达到更高的境界,就要遵循包蕴性原则进行广告创意创造,促使广告形式独特醒目,广告内容耐人寻味,使广告内外均达到新颖独特的目的。

其三,渗透性原则。出色的广告创意往往把“以情动人”作为追求目标。因为人最美好的感觉就是感动。正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在广告创意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渗透性原则,注意在新颖的、独特的广告作品中渗入情感,使广告形式新颖、有特色,广告内容情感真挚。如此才能使广告作品的播放引发消费者的心理共鸣,对产品产生良好印象。

其四,简单性原则。分析国际经典的广告创意来看,其创意风格多以简单为主。原因就在于精简的广告作品,才能够清晰地、自然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纯粹地打动消费者,使其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一个好的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包括清晰、简练以及结构得当,因此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遵循简单性原则来进行作品创作是非常必要的。

四、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的实施分析

(一)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的实施

1.性感吸引注意原理的应用。在广告创意中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主要是利用广告心理学中思维联想规律和需求理论。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将,消费者之所以会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与消费者需求是分不开的。而要想使广告创意能够博得消费者的眼球,并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要重视利用思维联想规律和需求理论,如此才能够增加广告创意的吸引力。因此,在广告创意中注重科学、合理的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是非常必要的。如外国一家水果超市就利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来推出一个以水果为宣传产品的平面广告。它的广告创意内容是以黑白色为基准色调,在广告平面的中心是对水果进行意想不到的拼凑,使拼凑出来的画面类似女性臀部、、大腿,并因整个广告色调给广告内容增添了神秘感。如此有创意的平面广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男性消费者。所以,巧妙且正确的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来展开广告创意,使广告创意不仅可以准确抓住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的应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作为广告心理学的另一原理,其与性感吸引注意原理一样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广告创意中,可以通过激发消费者的兴趣来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广告创意中应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来进行广告创意,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产品特色分析以及产品销售所针对的消费群体的兴趣爱好调查。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来进行广告创意制作,才可以使推出的广告创意能够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兴趣,推出可以激发消费者兴趣的广告,促使消费者在兴趣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3.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的应用。在说明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应用之前,笔者在此先说明一个广告创意。这则广告创意来自于一家餐厅,它是呈现了部分餐桌的画面,画面的重点是一只煮熟的鸡类似于人类在浴缸中泡热水澡一样靠放在餐盒的一角,餐盒里面是正在冒着热气的汤汁。广告下方的标语是:事物也需要舒适的dish。此则广告创意正是利用了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并遵循简单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来进行创作的。参考以上广告创意可以充分的说明,广告创意中恰当、巧妙的运用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来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呈现出有情感的创意广告,可以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进而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

4.满足情感需要原理的应用。在广告创意创作中利用满足情感需求原理,则是通过抓住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来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像一个简单的拥抱,对于孤单、孤独的人来说是非常渴求的。广告创意中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拥抱来创造作品,如此可以使消费者观看广告的同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进而对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心理。所以,将广告心理学的满足情感需要原理应用到广告创意中,同样可以提升广告创意效果,使其具有较广的推广价值。

(二)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实施需要注意事项

以上内容的分析,充分说明了恰当、巧妙、合理的广告心理学原理的应用,可以使广告创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还需要在广告创意中广告心理学原因应用的过程中,注意加强以下方面的体现。

1.广告内容具有一定的冲击性。所谓的冲击性是指在广告创意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广告内容必须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冲击感,其可以是情感、感官、视觉、记忆等方面的。如此,广告创意才能从纷乱繁杂的广告中脱颖而出,抓住观看者的眼球,使其产生购买欲望。就以当前的电视广告来说,电视广告中采用帅气出众的美女总能比老年人更冲击观众的眼球。所以,在广告创意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广告内容的冲击性。

2.广告创意要具有情感诱惑能力。广告市场的竞争激烈,争夺观众的吸引力和注意力是广告创意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使广告创意新颖、独特、创新,在广告设计中设计者要注意提升广告创意的情感诱惑能力。也就说,广告内容可以引发消费者的亲情、友情、爱情、怀旧情感等,使其消费者在观看广告的同时,可以回忆起某段难以忘怀的情感或特别珍视的情感,这就可以使广告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促使消费者产生产品购买欲望。因此,广告创意过程中注意提升广告的情感诱惑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结束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广告市场中,广告作品越来越难以被使用者所认同。其原因在于广告作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广告作品的广告创意效果不佳。对此,要想使广告创意吸引消费者眼球,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要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重视巧妙、合理、恰当地运用广告心理学原理,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使性感吸引注意原理、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满足情感需要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发挥作用,增强广告创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骆晓风.广告创意中的攻心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3).

[2]李立志.论广告吸引注意的视觉心理效应[D].江苏大学,2014.

[3]王云菲.论商业广告中的情感“诱惑”[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吸引力法则的科学原理范文5

关键词:儿科药物的代谢合理用药

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在防病治病的同时,还要保证其健康的发育。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的儿童约4亿,然而我国每年约有3~4万名儿童因不合理应用药物而导致耳毒性药物致聋或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儿童合理用药及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生存与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探讨。

l儿童生理特点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的生理特点不同,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可将小儿分为6期:①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这期是胎儿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许多药物可导致胎儿的器官损害和死亡;②新生儿期:自出生时开始至满28天之前,此期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③婴儿期:自出生时开始至1周岁之前,此期生长发育最为迅速,但易患传染病、感染性和营养性疾病;④幼儿期: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⑤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周岁人小学前;⑥学龄期:自6~7周岁至青春期。

2儿童用药的药代动力

2.1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因素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及给药途径。新生儿胃酸浓度较低,排空的时问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索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吸收。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也不完善,肌肉给药吸收不完全。给药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皮肤用药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

2.2药物的分布

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蛋白质结合程度等。婴幼儿脂肪含量相对成人较低,脂溶性药物血药浓度相对成人较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相对成人较低,而细胞水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而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较多,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的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是核黄疸。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可以使不良反应增加。

2.3药物的代谢

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8周后,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成人水平。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特别敏感。若大量给予氯霉素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征。

2.4药物的排泄

肾是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而肾功能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小儿肾血流量低,尤其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2周岁后大致接近成人。儿童肾小管分泌酸能力低,尿液pH值高,影响碱性药物排泄。可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消除减慢,易致蓄积中毒,在给药时应注意小儿的月龄、药物剂量及给药间隔。

3儿科用药的原则

3.1用药前的正确诊断

先确定患儿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儿科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有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肠炎、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细菌感染引起的其它疾病。

3.2选择合适剂量

剂量选择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之一。许多药品没有小儿专用剂量,常用的方法是由成人剂量来换算或按年龄及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这些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及其临床经验适当选用。

3.3选择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由病情、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及发挥作用非常重要:①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小儿,经胃肠道给药安全。有些药物(如地高辛),口服相对肌肉注射吸收较快,应引起注意。②皮下注射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不能用于新生儿。③由于小儿皮肤结构不同于成人,很容易透皮吸收,甚至会引起中毒,故用药时应注意。

3.4选择合适剂型

儿科药物剂型主要有:①研制口服制剂来替代一些注射剂,原则上能够口服给药的就不需要进行注射给药;②研制开发多种口服制剂(如;滴剂、混悬剂、颗粒剂、咀嚼片和泡腾片等)并改善其口感,方便患儿服用;③研制缓释制剂,减少服药次数和服药时间,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

4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4.1抗生素类药物

儿科最常见的疾病是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并合理的应用。就抗菌治疗而言,尤其应关注药物浓度与抗菌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关系。在应用抗生素时应在诊断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量的选用窄谱、低毒的药物来完成治疗。如合并细菌感染,应以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严禁联合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的抗生素,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作用,应避免联合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半衰期短,欲维持合适的血药浓度及给药次数,应每日2-4次。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四环素类(如土霉素)、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等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应慎用。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易引起菌群失调,如消化道菌群失调、腹泻、便秘等,严重者可引起全身真菌感染。

4.2解热镇痛类药物

目前适用于小儿的解热镇痛药品种较多,各种退热药成分不同,但药理作用基本相同,只要一种足量即有效,没必要有联合用药。布洛芬疗效好、副作用小、口服吸收迅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易诱发儿童哮喘,诱发Reye综合征及胃肠道黏膜损害等,剂量过大引起汗过多而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虚脱,故应慎用。

4.3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

很多家长及部分医生认为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可长期、无限制使用,因此经常给孩子服用一些诸如钙制剂、锌制剂、氨基酸制剂、多种维生素制剂等。其实服用此类药物应根据身体的需要,若长期或大量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维生索D过量的使用可致使体内浓度过高,出现高钙血症。对新生儿而言,不宜长期使用维生素K,否则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总而言之,儿科用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作为儿科医护人员,应当树立高尚的医德,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为人民服务。努力去钻研专业技术,提高儿科用药的水平,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志华.重视儿科合理用药[J].中国临床医生.

[2]任冠桦.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儿科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

吸引力法则的科学原理范文6

一、总目标

通过四周骨科病房实习,掌握骨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骨科系统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评估诊断、处理原则及相应的术前术后护理,了解各种常见医疗仪器的使用、掌握护理病历的书写、掌握骨科常见病种的健康宣教知识。能与病人良好沟通、做好心理护理。能用护理程序方法对骨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具有不怕苦、不怕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能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操作前向病人进行耐心的解释,操作时动作轻柔,态度和蔼。耐心倾听病人的评说和询问。针对不同的病人和病情进行心理护理。严谨求实,奋发进取,虚心向指导老师学习,师生之间互相关心、尊重。

2、知识目标

(1).掌握骨科护理的基本操作技术: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消毒隔离原则、注射原则、常规标本收集原则,口腔护理、雾化吸入、创口引流管、轴线翻身、吸氧,静脉输液及留置针护理、留置导尿管护理、测量生命体征、输血、灌肠、叩肺,有机会时掌握VSD护理技术。

了解骨科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处理以及熟悉相应的护理(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骨科新进展,断肢再植病人的护理。)

(3)了解各种常见医疗仪器的使用(骨折治疗仪、心电监护仪、微泵、脉氧仪)。

(4)熟悉各班职责。

(5)熟悉骨科各种常见石膏绷带术、牵引术、小夹板术的配合与护理。

(6)熟悉骨科常见病的看康复护理。

(7)掌握病历书写,每月完成一份完整的护理病历。

(8)参与护士长或带教老师组织的小讲课,病历讨论及教学查房。

(9)参与病区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

3分层次培养人才

中专生以加强三基训练和专科护理为主,在整体护理方面以掌握整体护理观、人际交流技巧为主;大专生除了做好三基训练外,以拓宽知识面,增强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在整体护理方面以掌握整体护理理论、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和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计划为主。本科生除了做好三基训练外,重点抓好整体护理的实习,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教学、管理能力和科研意识的培养。护生在科室实习时,每周要接受1次单项技能和理论考试,出科时要进行专科综合理论知识和技能考试。带教目标如下:

3.1中专生带教目标:(1)掌握各种铺床法、出入院护理、晨、晚间护理的要求及分级护理的内容。熟悉病区饮食管理,掌握中医饮食宜忌,重病人鼻饲法。掌握T、P、R、BP测量与记录。基本掌握中医对舌苔、脉象与疾病观察以及医嘱处理。(2)掌握口服给药法以及药物的保管、领取、配药、发药要求与注意事项。掌握各种注射、六项无菌技术、灌肠、氧气吸入、吸痰等操作。冷热敷的应用与禁忌证及注意点。了解掌握各种标本收集法。(3)掌握手术病人术前准备如皮肤准备和药物过敏试验,术后护理包括伤口外敷料的观察和护理、各种引流管的处理和观察,掌握术后病人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功能锻炼、饮食指导等方法,学会观察术后病人各种不适,能及时发现各种术后并发症。掌握无菌技术操作,掌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及观测项目,学会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护理、配合抢救和及时记录。(4)掌握专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护理常规,如小夹板外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患肢血运的观察,骨牵引、截瘫病人的临床护理中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包括骨科备皮、无菌导尿、骨牵引针处点酒精、对长期卧床病人进行正确的翻身、骨折病人的搬运、正确的牵引力线、牵引重量,能对骨折病人、截瘫、全膝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进行康复指导、功能锻炼。基本掌握输液泵、静脉留置针及镇痛泵的使用方法。(5)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护理诊断,为病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目标,实施整体护理。

3.2大专生带教目标:(1)掌握上述护理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学习护理文件的书写。(3)掌握整体护理理论,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完成大专实习量化为主。

3.3本科生带教目标除掌握上述护理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1)应用护理程序对专科常见病进行整体护理,学习沟通技巧。参加护理查房,提出护理措施。(2)对所管床位,每周参加主治医师查房1次,配合医生的诊疗工作。配合医师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学习护理文件的书写。(3)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一次全院性护理查房。

二、计划

1、排班:实习生入科第一天介绍,护士长排班指定带教老师,跟二周责任班和二周其他班,如治疗班、护理班、主班、前夜、后夜班。实习生各个班次的职责参照带教老师各班次的职责完成本班工作。

(1)责任班职责重

点完成应用护理程序对所管病人进行全面的整体护理,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心里护理、病情观察(包括并发症)、功能锻炼、护理记录的书写等,完成各项治疗及出入院、手术病人的护理。掌握常见疾病的急救及处理、各种麻醉后护理及危重病人的管理。

连班职责重点完成配液体、做皮试、查对医嘱工作。

(3)办公班职责重点完成正确处理医嘱、摆放第二天的静脉输液、接待新病人。

(4)辅助班职责重点完成铺麻醉床、测绘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护送手术病人。

(5)前夜班职责重点完成交接班、急诊病人的护理、核对·液体、抽血标本的准备、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6)后夜班职责重点完成静脉抽血、晨会交班术前准备、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2小讲课结合临床病例每周一次。

(1)一般内容:第一周至第三周,骨科一般知识及断肢再植护理;牵引病人及石膏固定病人护理;脊柱骨折病人的护理。

有特殊病例也可以任选以下内容:a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b高位截瘫病人的护理;c骨科新进展。

3、教学查房结合临床典型病例每轮一次。(安排第四周)

4、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