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例6篇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水工环;图件类别;编制方法

cartography of 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geology maps

dong hua,zhang fa-wang,cheng yan-pei,gao yun

(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cag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it′s a good means to trac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address cross-border regional 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geology issues and find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ystems by intercontinental and cross-border mapping with small scales.the stud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ctivities for one nation or major economic areas (zones) is also the truth.in order to provide the straightforward 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geology information with 4-d to the readers, the classification,main contents of 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geology maps have been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multi-level,multi-objective,multi-fact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p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the integration of major geological survey forms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geology;map classifications;cartography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简称:水工环)系列图件,是该领域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服务领域十分广泛,是一个庞大的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叠置的多维研究体系。高俊院士把地图定义为:地图是用符号表示的地面的概化了的图形,它必须经过数学变换来建立在平面上。地图作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客观存在的结果,可以反映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也当作人们认识和研究客观存在的工具,去获得新知识[1]。地图不仅是地学、生物和环境科学等区域性学科调查研究的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是各学科、各部门总结规律、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区划规划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手段[2]。地图表达的时空跨度大,既有全球性、区域性和局部性层次区别,也有古地史与现代时域上的差异;从服务对象上又可分为科普性、管理与规划性和应用性;图件有大、中、小比例尺的区分,其表现形式上,既有纸介质的平面图、剖面图、统计图,又有电子数字图、可视化图等种类繁多。由于水工环图件种类繁杂,服务层次有别、对象不同,编图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同。地图学专家廖克指出:地图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容易忽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地图学的理论与方法往往来源于地图编制实践,但必须从大量的地图编制实践中,将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经过系统总结和概括提炼,形成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又用其指导地图编制实践[3]。因此,有必要探讨水工环图件的类别划分、编图主题与内容,图层要素的逻辑关系,文字报告与附图、插图以及图件与说明书的匹配关系。阐述大区域、大尺度与大系统小比例尺水工环系列图的编制的意义,提升重大地质调查成果的集成表现形式,对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不同行业的需求和促进学科发展是十分必要。

1 水工环图件的类别划分

按地图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前者又分为地形图和普通地理图。后者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人文地图),必要时还可分出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环境地图。环境地图包括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疾病与医疗地理等部门专题地图。水工环图件在地图大类中属于专题地图。由于水工环工作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中非常重要,随着水工环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学科间交叉渗透,对水工环图件用途和内容提出多方面要求,成果图件名目在增多,水平要求更高,服务的领域也在扩展,长期以来,缺乏系统分类,编者感到迷茫与困惑,用图者来至于不同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因而,图件类别的划分对编图选题与应用效果都会有帮助。

1.1 分类原则

水工环图件的科学性,是以图形表征水工环学科内涵与外延,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创新与发展;其实用性主要是针对用户的需求而言,按服务对象,读者层次给予区别,提出下列分类原则。

①科学性与实用性目标明确的原则。

②基础性与专题性有别的原则。

③用途与内容一致系统分明的原则。

④图面层次有序逻辑性强的原则。

1.2 水工环图件的类别划分

面对大量的水工环图件,按照上述分类原则、编图内容和服务性质与层次,做出如下5种分类。

①基础性图件。是以传统地学为基础,编制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基本内容为主的图件,阐述各自主题条件类型,分布规律及主要特征,包括:岩相古地理图、第四纪地质地貌图、岩土体类型图、可溶岩类型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环境地质图、岩溶环境地质图[4-7]…等。

②专题性图件。是强调突出与深入地反映某种或多种要素和现象,以专门性水工环研究为出发点,体现水工环调查评价结果为主,选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更注重于资源与功能的针对性,在应用方面更侧重于工程开发、建设与区划的专项论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主要有:地下水资源图、地下水富水程度图、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图、地下水供水适宜性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分区图、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图、地下水潜力图、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土壤包气带埋深分区图、地下含水系统调蓄能力图、地下水水质评价图、水文地球化学图、地下水化学类型图、地热资源图、热矿水分布图,工程地质分区图,岩土体结构图、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及保护图、建筑地基地质环境适宜性图、建材资源图、特殊类土分布图、矿山环境地质图,地质旅游景观资源图[4-8]…等。

③特殊性(问题)图件。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环境地质负面效应的图件,具有警示作用,具体反映地质灾害、环境地质问题等的分布、成因、发育发生规律及其评价,预警与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诱发危害图、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图、土地荒漠化图、土壤盐渍化图、地下咸水分布图、原生特殊化学元素(氟、碘、铁锰、砷、酚、氰、铬、亚硝酸盐、氡等)分布图,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等)易发性分区图、地质灾害分布图[7]…等。

④资源与环境安全保障性图件。评估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资源数量多少,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为国土规划与整治、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区位经济发展功能定位提供决策依据。包括:地下水保障程度图、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图、地下水防污性能图、地下水供水安全保障图、地质灾害危险性图、地质灾害评估图、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图、土地利用地质环境风险预测图、地质旅游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图、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图…等。

⑤政府宏观决策性图。是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及行业部门服务的图件,大致包括:国土规划与地质环境和谐建议图、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图、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恢复建议图、经济区(带)与地质环境功能和谐建议图、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环境管理建议图、环境地质远景工作建议图、水工环(阶段)工作部署图[11]…等。2 编图主题与内容及图层要素的关系

根据上述水工环图件的类别,传统的基础性图件编图主题明确,表示内容及方法规范;而专题性、特殊性图件选题存在多元化问题,应该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目标,表达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资源与环境安全保障性图和政府宏观决策性图,是在专题性图件基础上,经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综合概括,提升到为更高层次服务为目的,要具有前瞻性。针对专题性、特殊性图件及其编图主题与内容及图层要素的关系,作出以下分析与探讨,以便提高用图效果。2.1 选题方法

水工环系列图的选题应本着问题为导向,目的优先,服务对象层次有别,即:找准问题、科学评价、用户对口、警示未来、保障持续为选题原则。编制水工环系列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容了不同内容、不同功能、不同设计阶段、不同部门所需要的水工环资料、评价结论和决策建议图件,其数量多少和选择的图件种类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原则上以能回答和解决规划和设计方面提出的问题为准。其编图选题内容也不尽一致,有围绕全球水循环与地下水形成与演化为目的,研究水-岩相互作用、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地下水环境演化…等;有围绕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为目的,研究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污性能、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诱发危害…等;还有围绕国家和地方各类工程建设,开展岩土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等。

2.2 编图主题与内容

水工环系列图是由系统的专业数据资料,通过水工环专业内容与测绘信息、数据库系统的转换与连接,基于各类空间数据的地图编辑,来丰富其内涵与外延,拓展系统功能和图面表现形式,反映出资料数据化,平台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从中提取命题所涵盖的各层次的内容,实现主题突出,内容鲜明的图件,才会有所创新。例如:地下水环境系列图,大致可以归纳为:地下水的环境优劣、质量的好坏与利用适宜程度评价,地下水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引发的负面效应,地下水环境时空演变等综合研究结论。不同编图主题目标可以编制出不同内容、尺度和形式的地下水环境图件,往往出现主题与内容不符,容易混淆不清,仅就一下几种图作出简要提示,如:地下水化学环境图,是在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条件下,所形成的水化学类型及其水中化学组分总量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地下水水质图,是以《饮用水水质准则》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出地下水质量级别,衡量水的质量优劣;地下水污染图,是水质现状与背景值比较,评价地下水遭受污染的程度,与地下水水质图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地下水防污性能(脆弱性)图,所强调的应该是浅表层岩性的阻隔污染物质进入含水层的能力,还有地下水的自净能力为主要内容;地下水供水质量适宜性图,则是参照我国不同供水目的所对应对的质量标准,从适宜性与安全性及利用方式作出评价。

2.3 图面形式与图层要素的关系

水工环专题图件必须在明确主题及专题内容的前提下,以专题内容提取成图信息,了解用图者的需求,研究不同层次读者对图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与视觉效果,经过归纳整理转化成图形语言,设计图例系统,确定图层要素主次关系,图层属性与图面表达形式在逻辑关系上要一致,并且有系统完整的数据库作为数据支撑,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用图者的需求,图面内容既简捷、易读、易懂、感染力强,又有属性明晰和数字内涵丰富的数据库支撑系统,更便于信息的提取,重组生成新的图件,实现动态管理的效果。

3 小比例尺水工环系列图编制展望

3.1 洲际与跨界水工环系列图编制

李廷栋院士在归纳国际地质编图特点和发展趋势时指出:一是由专业性图件向实用性图件发展;二是由单一地质类图件向多学科系列图件发展;三是由地区性、部级图件向洲际及全球性图件发展[8]。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对全球变化所指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与灾害事件频发的记录,水资源严重短缺。亚洲存在许多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急需开展洲际地质环境问题研究,编制地质环境系列图件,如:周边国家水资源开发造成咸海严重萎缩,中东为水而战;水污染事件频发,引起各国普遍关注,水、土污染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不和谐现象,已经构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需要从地质环境功能做出科学判断;研究气候变化对亚洲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影响;周边国家人类工程活动矿业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跨界水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需要作出战略性对策研究。因此,探索水工环学科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结合点,拓宽研究领域,编制多维的现代水工环系列图,都存在跨界综合编图的问题。即:从地域上有全球、洲际、国际跨境流域、国家、地区、大流域、城市群到经济功能区…等的跨界;从构造地貌,地质结构而言,又存在不同地层单元,乃至地下含水层的跨界;时间系列上又有地质时期、古代、现代的跨界等。同时,还有学科之间跨界的横断科学。

跨边界含水层作为全球地下水资源中的重要部分,自20世纪末提出以后,国际水文地质界开始重视和研究[10]。国际跨边界含水层资源管理计划(isarm)在执行计划的5年中,将跨界含水层的研究归纳为5个最值得关注的领域,包括自然科学—水文地质学、法律、社会经济、制度和环境5个方面[3]。韩再生教授在跨界含水层研究中指出:自然科学—水文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跨界含水层的特征,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分布和与地下水水力学相关的问题[10]。因此,相应的跨界含水层编图问题就值得研究,这类图件主题明确,涉及领域与服务对象广范,需要兼顾社会属性,应编制跨界含水层分布图、跨界地下水资源图,跨界水环境安全保障图,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图等系列图等[12]。

3.2 展望水工环系列图的编制

展望水工环系列图的编制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趋势。

①水工环系列图件不同于文字报告,是提升重大地质调查成果集成的重要表现形式,简捷明了,概括地反映水工环时空特征规律,是评价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基本问题状况的重要依据,是制定国土总体规划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开展洲际与跨界水工环系列图编制,具有很好的现时和深远意义。

②水工环系列图件服务领域扩展,表现形式多样,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编图信息多元化,为数字编图开辟出新河,对于科学利用地质资源、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环境、警示人们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反演过去,科学预测未来,编图研究领域与应用服务前景非常广阔。

③信息传输媒介不仅仅局限于平面二维纸介质图,基于计算机gis系统,存储的数据量大,信息查询检索、复杂的量算和空间分析、多为可视化、地图制图等更加精准便捷。多维电子图形图像技术更显示出更强的优势,动漫可视化发展趋势明显,吸引公众科普意识的视觉。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2

作者简介:范群林,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8AJY0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08-0094);科技部科技工作专项项目(编号:2007FY140400)。

( 1.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2. 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3.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 成都 610041 )

摘要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增长的关键,是区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通过搜集环境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与关联的相关变量和数据;利用Q型聚类方法,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变量指标;然后对缩减后的变量作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随之,按照各区域的主成分值进行聚类,确定各区域所属类别,并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各区域所属类别进行检验、调整。结果显示:第一类地区主要包括海南在内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相对较少的我国西部地区;第二类地区主要集中在技术引进与吸收能力强、区域内企业实力强、人力资本积聚能力强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第三类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随着农业向工业快速发展,所遭受的环境破坏也愈发严重的中部地区;第四类地区主要包括辽宁、四川等我国工业制造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第五类地区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完善、环保方面的经济活动表现相对较优的东南沿海地区。最后,结合各类别地区环境技术创新的实际状况与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为提升各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技术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分类特征;多元统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 F062.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6-0031-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0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筋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2.59%上升到2009年的8%,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同时,经济发展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据环保总局统计,截止到2009年,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了GDP的8%-13%,经济增长几乎被环境污染完全抵消。为了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难题,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而加强环境保护,就必须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为此,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已把环境保护相关科技列入优先领域[1]。

1 文献回顾

当前,学术界也对创新和环境之间关系给予了越来越多关注,出现了“环境技术创新(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一词。环境技术创新是环境创新(Environmental innovation)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系统性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包括为避免或减少环境损害而产生的新的或改良的工艺、技术、系统和产品等。通过环境创新,可以改善企业内外的环境质量,降低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进而提高经营绩效。

有关环境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其内涵、模式、动力因素,各个国家、区域、各类产业的环境科技管理体系的特点及经验。这些研究大多来自于事实证据(Anecdotal evidence)和案例研究(Case study),缺乏多元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波特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设”(Porter-hypothesis)[2]。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够被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所激发,由此产生创新补偿作用,这些效应甚至会超过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使产业实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双赢”,并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随后,Lanjouw and Mody使用美、日、德三国数据[3],Brunnermeier and Cohen基于美国制造业数据[4],De Vries and Withagen基于欧洲数据[5],Mazzanti and Zoboli基于意大利企业数据[6],Rehfeld[7]与Horbach et al[8] 基于德国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各国环境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随着污染治理费用增长,环境创新也会增长,但就美国而言,政府的检测行为对环境创新没有影响[4]。对于德国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体系(EMS)主要用来促进过程创新,以实现环境质量提升和成本降低,这间接地促进了产品创新。同时,环境报告还促进了技术环境创新的扩散[1]。除此之外,技术能力(R&D)的提升对环境创新而言非常重要。过去有过创新的企业在当前也有更大可能性创新;另一方面,需求也可以拉动环境创新,对未来需求的预期促进了更多创新[8]。此外,德国环保产品以及环境产品创新的主要障碍不是环境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问题,而是价格问题,同时,大部分环境友好型产品仍然针对的是德国国内市场,而非全球市场。更进一步,除了其他因素和企业的特征,废物回收措施和产品回收体系是环保产品创新的重要驱动力[7]。

国内学者研究认为,环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源动力,还必须有来自政府法规、标准的制订与实施的支撑[1]。刘群慧[9]和白雪洁[10]分别以我国的汽车行业和火电行业为对象,研究得知,虽然环境规制总体上对技术创新存在激励效应,但并非适用于各个地区。对东部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对中部、西部、东北各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则不明显[11]。在环境创新的国际扩散方面,政府环境管制也能创造一个拥有环境友好型产品、过程和服务的新市场。当其它国家相继采用这些环境技术时,先行国家就自然获得了出口机会[12]。

前人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环境技术创新研究的体系,对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总体而言,国外实证研究多关注某个具体产业或某类企业,运用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指标和数据,所得结论的针对性很强,但针对中国产业、企业的研究尚不多见。而国内学者虽然在近几年意识到了环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成果,尤其是实证研究成果仍然极少,缺乏从省市角度量化分析环境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按照我国行政划分格局[17],各省市在其区域范围内具有对创新资源的绝对支配力,同时,也可以产生创新和知识外溢,促进提升所在地区环境技术创新整体水平。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等原因,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创新人才、研发资金、环保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我国各个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探讨其特征,对充分利用有限的创新资源,取得更多创新成果至关重要。由此,本文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我国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分类与特征。据此提出有关策略,提升各个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视角的环境技术创新

环境技术概念的出现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发达国家发生了多起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引起社会舆论对环境问题的强烈关注。而环境技术创新就是在可预期的时间和空间内,从节约或保护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设备、生产方法和规程、产品设计以及产品发送的方法与技术等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13]。

不可否认,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对于环境保护存在有利的方面[14],但这并不意味着依靠技术创新就可以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实际上,技术创新对于环境保护的影响存在利弊两方面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是因为技术创新强调的是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过程。判断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是市场的实现程度,即所获得的商业利润、市场份额的多少[15]。所以技术创新的惟一目的是经济利益。凡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发生矛盾时,技术创新更多地倾向于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在这样的技术创新过程中,环境保护就不被重视甚至不予考虑,更不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技术创新的成败。由此,技术创新应该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变追求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为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多目标体系,走向环境技术创新,即既要通过技术革新保护和改善环境,又要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推进技术进步。

结合已有研究和区域视角[16],本文认为:环境技术创新,即主要依靠本地的R&D资源,各创新主体通过研发,产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标准以及将这些成果和标准转化为新产品或经济效益的活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是创新的主要要素;企业、高校、各类科研机构是环境技术创新的活动主体,各级政府和中介机构在创新过程中也担当着重要角色。由此,可将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界定为:区域所拥有的企业、高校、科研等机构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潜力,以及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创新产品的能力。各省市在其特定的地区内,作为区域经济的控制和决策中心,其政策对整个地区具有强大吸引能力、拉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渗透和带动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作为我国政府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重要方向之一的“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发展与建设[17],需要加强各省市的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3 实证研究设计

3.1 研究过程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实力的关键,是区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区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本文所界定的区域是对于次国家层次的区域而言,以行政区界限为主。

本文研究过程包括:①在现有研究文献基础上,选取变量并收集数据;②利用Q型聚类方法,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变量指标;③对缩减后的变量作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④按照各区域的主成分值进行聚类,确定各区域所属类别。⑤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对各区域所属类别进行检验、调整。⑥通过均值比较分析,进一步研究各类别的主要特征,分析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对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分类,所选变量需要能够反映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特征;能够反映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在创新中的作用;能够反映区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评价指标设计在遵循合理性、数据可得性等原则基础上,从三方面选取变量指标。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科研课题项目数(X1)、科技人员中从事环境科技活动的人数比例(X2)、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X3)、环境保护系统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X4)、科研业务费支出万元(X5)、科研课题经费数占GDP比例(X6)、环境保护系统年末机构总数(X7)、环境保护系统年末机构中科研所比例(X8)、高等学校数(X9)、预计毕业生数(X10)、教育经费占GDP比例(X11)、R&D人员全时当量(X12)。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出。包括:授权专利数项(X13)、授权发明专利数(X14)、获科学技术奖励数项(X15)、颁布地方环境标准数(X16)、图书出版平均定价总额(X17)、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X18)、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数(X19)、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X20)、关停并转迁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比例(X21)、已发放排污许可证数(X22)。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关联。包括:环境宣教(X23)、人大政协建议提案(X24)、工作来信数(X25)、单位平均缴纳排污费(X26)、环境监测经费(X27)、环境监测仪器数量(X28)、环境法制工作(X29)、环境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X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例(X31)、技术市场成交额(X32)、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万元(X33)、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比例(X34)、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X35)、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X36)、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X37)、大中型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X38)、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工业企业数(X39)、工业企业中平均专职环保人员数(X40)、职工平均工资(X4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X4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X43)、医院诊疗人次(X44)、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X45)、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统计(X46)、突发环境事件次数(X47)。

通过《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资料收集到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自治区的数据缺失严重,在此省去),根据后文计算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北京为基准100换算得出)。

4 分类方法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用于研究事物的分类,根据对象不同分为Q型聚类和R型聚类。

4.1 变量聚类分析

本文对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时,选取的变量反映了创新投入、产出方面的能力,并力求兼顾区域在智力、经济、创新意识方面的潜力,以及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研究初始,笔者尽可能多地考虑所有相关因素,以全面表征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特性,但是需要考察的变量过多,变量间相关系数较大,包含的错误变量会对最后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运用SPSS作变量聚类,找出代表性的变量,所得结果如下。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环境保护系统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U1)、环境保护系统年末机构总数(U2)、环境保护系统年末机构中科研所比例(U3)、高等学校数(U4)、预计毕业生数(U5)、教育经费占GDP比例(U6)、R&D人员全时当量(U7)。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出。包括:获科学技术奖励数项(U8)、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U9)、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U10)、关停并转迁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比例(U11)。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关联。包括:环境宣教(U12)、人大政协建议提案(U13)、环境监测经费(U14)、环境监测仪器数量(U15)、环境法制工作(U16)、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万元(U17)、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工业企业数(U18)、工业企业中平均专职环保人员数(U19)、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U20)、医院诊疗人次(U21)、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统计(U22)。

4.2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彼此相关的多个变量用少数几个综合变量(主成分)来表示,以剔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通过对22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的计算,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为此有必要从中提取能够反映样本信息且相对独立的主成分来。

通过分析各成分的公因子方差可以发现,前三个主成分对应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1.681%,大于80%。所以笔者最终提取3个主成分来分析我国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这三个主成分用y1,y2,y3表示,分别代表的含义如下。

(1)在主成分1上有较高载荷的评价指标有:教育经费占GDP比例,R&D人员全时当量,环境宣教,人大政协建议提案,环境监测经费,环境监测仪器数量,环境法制工作,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工业企业数,各地区医院诊疗人次,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主成分1主要代表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法制环境,为区域环境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包括社会生活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2)在主成分2上有较高载荷的评价指标有:获科技技术奖励数,“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关停并转迁企业数,工业企业中平均专职环保人员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主成分2代表区域在环境技术创新的直接产出能力以及环境技术创新的间接成果。如环保带来的收益。

(3)在主成分3上有较高载荷的评价指标有:环保系统中总高级职称人数比例,环保系统年末机构总数,环保系统年末机构中科研所比例,高等学校数,预计毕业生数。主成分3代表了区域政府、教育系统等中介机构对环境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及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潜力和转移能力,如高等学校发展状况,环保行业发展状况。

4.3 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的样本聚类

根据4.2中的主成分数据进行样本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Minkowski方法,类之间的距离使用的是最远距离法(furthest neighbor)。用SPSS软件及样本数据,可以将我国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五类:第一类:北京、内蒙古、上海、福建、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第二类: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湖北、湖南;第三类:山西、河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第四类:辽宁、广东、四川;第五类:江苏、浙江。接下来就可以用判别分析来检验这一分类的合理性。

5 判别分析

本文研究中使用的判别函数有两类:Fisher判别函数和典则判别函数。

5.1 Fisher判别分析

根据上述的分类和三个主成分变量,用SPSS处理后所得五类区域的Fisher判别函数如下:

Z1-2.127-0.670y1-1.462y2-1.021y3;

Z2-2.000-0.936y1-1.005y2-0.783y3;

Z3-6.179-0.290y1+4.442y2+2.711y3;

Z4-4.144+2.834y1+1.394y2+1.667y3;

Z5-12.772+4.432y1+6.441y2+3.450y3;

将各区域的主成分变量值带入上述函数,比较5个函数值大小,哪个值大就可以判断被检验的区域属于哪一类。检验结果显示,第一类区域中有两个归类错误,北京、上海应归入第二类。第二类区域中有一个归类错误,黑龙江应归入第三类。第三类区域中有一个归类错误,山西应归入第四类。经检验,调整后的分类通过Fisher判别。

第一类:内蒙古、福建、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第二类: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湖北、湖南;第三类:河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第四类:山西、辽宁、广东、四川;第五类:江苏、浙江。

5.2 典则判别法则

根据调整后的分类结果,做典则判别分析,得到前两个典则判别函数的表达式:

S10.009Y1+0.904Y2+1.014Y3;

S20.711Y1+0.639Y2-0.466Y3;

S30.771Y1-0.303Y2+0.216Y3;

根据调整后的分类结果及典则判断函数,对30省、市、自治区做如下结果分析。

6 结果与对策

对30个省市的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分析各类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结合前述计算结果,五类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特征、原因、对策分析如下。

6.1 第一类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有内蒙古、福建、海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从地理分布来看,第一类地区除福建、海南外,其余都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这些地区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但与此同时,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也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相对较少的地区。由于此类地区在经济实力、居民生活质量、平均受教育程度、思想意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直接导致了科研基础设施差、政府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成果少、环保产业发展滞后。充分立足自身环境方面的先期优势,加大与环境开发和保护相关联的科技研发,有效运用排污收费、排污交易、环境补贴、排污许可等一系列环境政策工具,以避免“污染-治理-再污染”的经济发展困境将是这类地区的优先选择。

6.2 第二类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有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湖北、湖南。从地理分布来看,第二类地区都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尤其是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经济实力、技术基础雄厚,生活质量较高,环保意识强烈,政府和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投入大,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创新环境优越。环保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以及环保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也普遍高于其他地区。这说明该类区域的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特征是:技术引进与吸收能力强,区域内企业具有较强实力,人力资本积聚能力强,但其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今后应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提高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

6.3 第三类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有河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从地理分布来看,第三类地区都集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生活质量、平均受教育程度、技术创新意识、环保思想意识等方面都欠发达。随着农业向工业的快速发展,所遭受的环境破坏也愈发严重。虽然政府和企业也开始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对研发的支持、重视环保产业和环保产品的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实力的限制。如何在农业经济基础上,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实力,提升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健康、良好的工业化经济,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一点应该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邻边的“富省”与“强省”,如广东、北京、上海等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交流,大力引进成熟技术;同时加强自己研发能力,优先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6.4 第四类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有山西、辽宁、广东、四川。这几个省是我国工业制造业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方。工业作为三大产业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不容小视。从指标数据来看,虽然三地区对环境的监测力度高于所有地区的平均水平,但是相比较于江浙一带还有差距,同时,在对企业环保治理力度方面的差距则更大,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相对较多,这也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江浙的表现。即便如此,此类地区的环境法制工作开展得相对不错,在环保系统建设和环境技术创新方面表现也较好。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资源禀赋的限制,经济总量和居民生活质量还赶不上第五类区域。提升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首要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基础,加强与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强的其他省份展开交流,在进一步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逐步促进环保产业更好的发展。

6.5 第五类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有江苏、浙江。此二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完善的地区。从指标数据来看,其对环境的监测力度和对环境的治理力度是我国30个省市中最大的。同时,在环保方面的经济活动表现也是相对优秀的,其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和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最高。除此之外,其他各项指标相比其它四类地区也都处于较好水平。体现出了江浙一带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居民生活质量高,科技创新人才丰富,政府和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技术创新成果显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凯军. 国外环境技术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 环境保护, 2007, (4):32-36. [ Wang Kaijun. The Inspirationof Foreig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Management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7, (4): 32-36.]

[2]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9(4):97-118.

[3]Lanjouw J O, Mody A.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Technology [J]. Research Policy,1996, 25(4):549-571.

[4]Brunnermeier S B, Cohen M A.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3, 45(2): 278-293.

[5]Vries FP, Withagen C.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tringency: The Case of Sulfur Dioxide Abatement[C]. Disscusion Paper of the University of Tilburg, 2005, No.2005.18.

[6]Mazzanti M,Zoboli R. Examin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C]. Paper provided by 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 its Series Working Papers with Number, 2006.20.

[7]Rehfeld K, Rennings K, Ziegler A. Integrated Product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1):91-100.

[8] Horbach J.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New Evidence from German Panel Data Sources [J]. Research Policy, 2008, 37(1):163-173.

[9]刘群慧, 胡蓓, 刘二丽. 组织结构、创新气氛与时基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9, 21(5):47-56.[ Liu Qunhui, Hu Bei, Liu Erli. Empirical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nnovation Climate and Time-based Performance [J]. R&D Management, 2009, 21(5):47-56. ]

[10]白雪洁, 宋莹.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中国火电行业的效率提升[J].中国工业经济, 2009, (8):68-77.[ Bai Xuejie, Song Ying. Environment Regul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Chinese Thermal Power Industry [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9, (8):68-77. ]

[11]江珂. 环境规制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中国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10):28-33.[ Jiang K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hinese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09, (10):28-33. ]

[12]彭海珍. 环境管制对环境创新国际扩散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28-32. [ Peng Haizhen.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28-32. ]

[13]Rennings K. Redefining Innovation-eco-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he Contribution from Ecological Economics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2(2): 319-332.

[14]肖显静, 赵伟. 从技术创新到环境技术创新[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23(4):80-83.[Xiao Xianjing, Zhao Wei. From Technical Trail-blazing to Technical Trail-blazing of Environment[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2006, 23(4):80-83.]

[15]沈斌, 冯勤.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技术创新及其政策机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8):52-55.[ Shen Bin, Feng Qi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ts Policy Mechanism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 T, 2004,(8):52-55.]

[16]郭莉, Lawrence Malesu, 胡莜敏. 环境技术创新对产业生态管理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19(2):78-82.[Guo Li, Lawrence Malesu, Hu Xiaomi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Eco-industrial Manage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2):78-82. ]

[17]刘晔, 耿涌. 低碳经济认识探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10):123-128.[ Liu Ye, Geng Yong. An Overview on Low Carbon Economy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10): 123-128.]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Capability: A Case of China

FAN Qun-lin1,2 SHAO Yun-fei1 TANG Xiao-wo1,3

(1.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0054,China; 2. College of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4000,China;3.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Sichuan 614000,China )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3

环境评价 公众 环境监测 区别

将一只青蛙一下子放在沸水锅里,青蛙会很快的跳出锅来,假如先将一直青蛙放在冷水锅里,青蛙在里面游动,然后渐渐的给冷水锅加热,直到水沸腾,而这只青蛙会死在这沸水锅里。大家都知道这个寓言故事的含义,但大多数人对待当前的环境危机态度就如这正在加热的冷水锅中的青蛙一般,而我们的地球环境质量因为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不断的下降。现在大多数国家开始反思并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来补救,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但是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国家之间的环境评价制度也不一样,本文重点讨论我国环境评价与西方的区别。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一、环境评价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指从事工程建设、开发行为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法律时,应当在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评价是一项在法律框架内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经济、政治、实际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进行的一项科学活动,具有可预测性、科学技术性和内容综合性等多种优点,是我国环境管理和立法中重要的指标之一。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评价和预测。环境质量评价实质上是对环境质量优与劣的评定过程,该过程包括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环境监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环境识别,因此环境质量评价的正确性体现在上述5个环节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常用的方法有数理统计方法和环境指数方法两种。在我国比较常用的是环境指数方法来进行综合测评。而常用的方法就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二、中西方环境评价对比分析

自从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学术会议上,有专家提出环境评价的概念后,美国是第一个将环境评价制度法制化的国家。随后,各个国家都纷纷效仿。我国自70年代起,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展环境评价的法规和技术方法体系。因此,在很多方面,我国的环境评价和西方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1、环境评价制度的产生时间的区别

美国是第一个将环境评价制度法制化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全美几乎所有的州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环评制度,随后,瑞典、新西兰、加拿大、法国等国也都纷纷在本国法律法规中规定了环评制度。特别是新西兰和加拿大是以议会的方式通过实行环评制度的,在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

我国的环评制度是在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作出法律上的规定。1998年,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环评制度进行修改,包括评价范围、内容、程序、法律责任等作了修改和补充,更加完善了我国的环评制度。

2、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区别

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是指项目方或环评工作组同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使项目能够被公众充分认可,并能以公众的利益为目的,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西方国家公众参与是通过新闻媒介,计划项目的的大概情况,让公众充分了解项目;同时政府部门根据公众的要求召开公众听证会,以便公众对计划项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供相关部门参考;相关部门制定环境评价报告书供公众阅览,并将其在当地图书馆公布3个月的时间。西方国家的公众参与在环境评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完全体现了公众的主观能动性。而我国一般都是由建设单位对项目区的公众发放调查问卷,向应答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获得公众对项目建设性的意见;在环评报告书编制完成前,由相关单位选择性的选取公众代表参与座谈会,对于受到项目不利影响的公众采用来信、诉讼等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公众参与就比较偏面,不能真实的反应公众的态度,所以我国的公众参与还有待提高。

3、环境评价审查区别

西方国家环评的审查由主管部门、公众、专业机构或授权机构在其主管领域对报告书中的问题进行评论,若发现问题则提交给环境质量委员会解决。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结论,建议以及环评状况的总结,主要环境问题处理等都要被归档到最终项目行政总结中。

我国的环评审查由行业主管部门先对报告书进行预审,预审完后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发表自己的建议,同时地区性的环评机构会给予环评管理工作上技术支持。

4、环境评价对象区别

西方很多国家的环评制度除了适用于建设项目外,同样也适用于计划、规划或者法律提案等,甚至还有些西方国家将环评有提高到了政策层次,即适用于战略环评。在美国,环保、能源等多个部门都积极参与战略环评。而在我国,环评对象不仅比较单一,只是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等,而且现行的建设项目环评无法解决开发建设中的累计影响、间接影响等,因此无法在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发挥作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总结

由于我国国情和西方国家不同,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很多方面与西方国家都有很大的区别,有很多方面还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缩小我国与西方国家环评的差距,制定出既能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又能满足国际相关组织对我国环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问题;改革对策

1 《环境保护》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环境保护》课程旨在传授环境知识、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人才,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等等。该课程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2)工科院校应用类学生特点的限制。对于工科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他们对环境保护课程的学习基础、学习动力、理解力都较理科类高校学生稍逊一筹;另一方面,应用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不端正。认为《环境保护》在应用型专业课程中无足轻重,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和工程设计者,只要会搞设计、懂得施工就行了,而忽视了设计的理念或思维的创新源自于理论的学习,至于环境保护则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更是与工程设计者无关;同时,学生认为环境保护理论高深莫测,感到课程内容也枯燥无味等等。这些在无形中增加了讲授该课程的难度。

2 《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确定科学的教学原则。①科学性原则。各种污染问题以及世界环境问题形势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尽量从正规的资料中查询,做到较强的说服力。②实践性原则 环境教育应因地制宜,结合社会需要、现实形势要求进行,既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又不能让知识过于成旧,显得平白无趣。③趣味性原则。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无论是材料的选取、内容的阐述,还是表达的形式都要结合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要让应用类学生觉得学有所值。④创新性原则。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的其中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环境教育也要讲创新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的说教,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物质环境污染与意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环境保护》课程教学讲求系统性、理论性,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忽视对拓展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传统的《环境保护》教学中,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的,因此教学效果较差;传统的教学内容繁杂,不能很好的突出重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结果理论记得很多,考试结束后就还给了老师,眼高手低,不能将环境保护理论应用于实际设计中去。因此,笔者针对这种情况,每年对旅游管理行业用人标准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就业市场和行业要求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自主确立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既要服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服务于工程项目设计的需要,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生态旅游项目设计思维能力,于是备课时搜集大量的参考书籍和图片资料,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环节和程序组织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对城市景区的使用情况调研中发现,游人在游览中的个人行为即心理需求对公园环境起着很大的影响。工程项目设计不仅经济、美观、舒适,而且还要符合人们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人们在使用园林空间时的心理需求,人们才会尊重设计,从而保护旅游景区环境。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园林专业应用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随着园林学科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现代化与多样化改革。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性与时代性。环境保护虽有一定的历史,但在高校公选课中依然是一个初现的课题,特别是《环境保护》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强,需要形象化的教学手段。②案例教学。利用典型旅游景区设计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生态设计思维。通过对省内著名生态景区如衡阳珠晖区白鹭湖农业生态园、耒阳蔡伦竹海避暑山庄及衡南县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景区兴建的历史背景、生态旅游开发目的、设计理念、当地文化艺术等对景区建设影响的分析和引导,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精神融入生态工程项目设计中。生态工程项目设计不只局限于针对客户和某特定范围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整个社会,关注未来,不断地创造新的变化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③实践教学。虽然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但学生对环境保护理论知识还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设计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化。根据教学内容,分别组织学生到到各公园、街道绿地、居住区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课程结束后再与其它的课程一起,组织学生到南岳、江口鸟洲、蔡伦竹海等景区进行课程结业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样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考核方式改革。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点,既起到检查教学的效果,又起到对教学过程导向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考核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对《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环境保护理论知识在工程项目设计中指导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丽娜,苏艳.《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2]石晓枫,张晓燕.在我国高校公选课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1).

[3]徐颂.CAI课件在《环境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水污染防治”CAI课件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滨海战略;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

1. 科学谋划滨海新区

茂名因油而设,是石油化工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的大多城市一样,产生了不少环境污染。未来,随着我市滨海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我市城镇人口将不断增加,经济总量将继续大幅提高,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有利于维护地方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在滨海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紧紧联系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确保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绝不要再走“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污染”的老路。

2. 环境现状

2.1 水环境

城市水污染依然严峻。主要河流水质分别处于Ⅱ~Ⅴ类,河流水质没有发生明显好转,甚至部分河流个别水质指标在下降。

城市生活污水缺乏处理设施,茂港、茂南及重点中心镇均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近岸海域水质压力大。吉达港盐业区、博贺湾、虎头山海滨3个点位的监测结果为二类水质标准,水东港口区、澳内工业排污区2个点位的监测结果为三类水质标准,虽然符合相应的功能区水质要求。但受陆域排污和船舶排污的影响,局部海域水质较差,超标项目主要是无机氮和无机磷,其次是石油类,个别贝类体内粪大肠菌群含量偏高。

2.2 大气环境

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虽然近年来我市严格执行“三同时”政策,各企业亦加强消烟除尘的技术改造,大型企业同时加强脱硫和消烟除尘的技术改造,使消烟除尘效率得到了提高,但由于近年来机动车数量的增加,给城市空气质量带来一定的压力。

2.3 环境基础设施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己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多,加上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运转率及处理达标率不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低,且垃圾处理厂采用堆肥的方法,难以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环境监管能力与经济飞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监控方法仍有待改进。

3. 滨海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目前滨海新区的环境管理基础薄弱,对于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建设美丽的现代化宜居海滨城市的目标而言,这个基础显然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和手段创新,使环境管理能力水平有质的提高。实现环境管理政策创新应该首先进行观念和思路创新,首先须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3.1 实施环保引导工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1)确立绿色发展理念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认真研究滨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编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积极破解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切实促进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推动和保障“绿色”开发的顺利实施。

(2)严格环境准入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以环保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控制限制类工艺和产品,淘汰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控重污染项目引进和“两高一资”行业扩张,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项目必须进入与产业定位相符合的开发区,将单位产值能耗、水耗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强制性门槛,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强化行业政策的执行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逐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退出企业的补偿机制。

(3)保障重大项目建设

强化对上争取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对博贺新港、吉达港等重大建设项目和规划环评的支持。积极平衡和协调排污总量,推行异地搬迁项目自带总量政策;对投资额度更大的重大投资项目,特别是钢铁、石化项目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先进制造业类建设项目,积极申请省级排污总量指标“点供”。

(4)优化产业结构

抓住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模式典型的机遇,构筑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发挥环境保护政策杠杆作用,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以石化、装备制造为主的临港重化工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农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积极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总量超过标准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建立危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交换信息平台,在石化高新区,积极推行循环经济,促进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建设。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

3.2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不断优化生态空间

(1)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根据新区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完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划分工作,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政府指导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

(2)修复重点海域生态环境

开展环水东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实施对渔场等重点海域、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的生态修复,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保护和恢复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分期投放人工鱼礁群,建设增殖放流实验示范区。研究推广生态养殖,有效防止养殖污染。继续加强滨海湿地生态、海洋自然历史遗迹等自然保护区建设。

(3)构建生态网络体系

以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主体构建生态网络。加快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受保护区域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15%。编制完成沿海地区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实施“绿色滨海新区”行动,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

(4)优化滩涂围垦布局

依法开展滩涂围垦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淤涨、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确定滩涂围垦规模和范围。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3.3 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1)加快推进环境创建

围绕生态新区建设目标,加快实施各项生态建设。

(2)积极治理近海污染

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优化配置入海河口和近海海域排污区域及规模。制定和实施近岸海域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开展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试点。所有港口、码头等涉海工程必须建设油类、化学品、垃圾和生活污水回收、转运设施,完善港口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制定完善港口船舶溢油、有毒化学品等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减少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影响。

(3)强化大气污染控制

制定并实施新区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加强新区建设等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强化对新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禁止露天焚烧生活垃圾、落叶和有毒有害物质。新区内所有电厂、水泥厂和工业锅炉必须安装高效除尘设施,达到排放标准。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管理,对超标车辆依法进行限期治理,淘汰污染严重的各种车辆。大力发展绿色公交,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倡导绿色出行。

3.4 实施民心环保工程,解决群众关注问题

(1)积极治理油烟污染

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餐饮业环境管理办法,注重餐饮业污染源头控制,合理安排餐饮业规划选址布局,新上餐饮企业应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实行高空排放,新开发商住楼要同步建设专用烟道。将学校、繁华街道、居民住宅集中区和旅游风景点等环境敏感区作为重点保护区域。

(2)注重扰民噪声监管

做好新区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工作,强化噪声环境管理,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新城区建设重点做好生活区、文教区的声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与工业区、商业区和交通干线之间留出适当的防护距离,避免产生新的噪声扰民问题。加强对噪声达标区的建设和巩固工作,不断扩大噪声达标区面积,提高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加强对各类固定噪声源、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城市交通等噪声污染的防治,努力为市民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人居环境。

(3)扎实推进城市绿化

重点实施沿海防护林生态景观带、环水东湾景观大道、市民大道、海洋大道等道路绿化以及浮山岭生态公园等项目。城市中心区合理布局大、中、小型绿地,搞好城市干道、街巷和水系绿化,逐步建立环城绿带、绿色走廊、大型绿地、郊区森林相配套,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

3.5 实施治污工程,实现污染有效控制

新区建设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同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结合水产养殖品种严格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规模、品种,调整沿海水产养殖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减少残饵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及时做好养殖海区的水质监测和海区净化工作。

3.6 实施能力建设工程,逐步提升监管水平

(1)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新区的环境管理机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物监管、环境污染应急、放射源监管等机构和队伍建设。

(2)加强预警应急能力建设

制订水、气、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外来物种入侵、核与辐射等环境安全预案,构建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市、县两级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完善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完成对重点企业、石化高新园区和港口的环境风险评估,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及应急能力建设。

(3)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

根据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机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对近岸海域、直排海污染源及河口地区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管。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范文6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共识及主要成效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局领导班子成员在带头学好“三代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论述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和调研活动,认真撰写了学习心得及调研文章,对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得到了提升,在认识上形成了共识。

1、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的新机制,对于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事业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不断提高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真正使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根结果。

2、科学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理论武器。近几年来,局党组通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上迈了一个新的台阶。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市委、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怎样解决好面临的许多环保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我们只有紧紧把握住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环保工作的前进方向,才能真正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

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项具体措施,能够切实解决好当前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建立健全适合环保工作需要的体制机制,以及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作用等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把握工作的主动性、规律性。在破解环保工作难题中,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又要大胆创新,善于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推广运用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多方参与,共解难题的环保工作新格局。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成效。近几年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创模,一手抓减排,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呈现出“一成功、两下降、三提高、四加强”的良好态势:

一成功:通过实施“蓝天碧水”、“污染减排”、“城市创模”工程,使我市环境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并正式申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两下降:按照省、市政府的部署,几年来,我们及时将限期治理和污染减排纳入党政“一把手”环保目标,通过实施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工程和完善体系、强化督查、严格考核等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市污染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20__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13.41万吨,比20__年下降6.61%;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2.63万吨,比20__年下降4.7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率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下降幅度。

三提高:一是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提高。20__年至20__年5年间,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4.04、3.98、2.89、2.35、2.01,二级以上天数分别为148、188、268、285、313天。预计年内市区二级以上天数将达到340天以上,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控断面王家庄水质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辛安泉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二是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市区气化率达到91%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5.9%、45.78%、4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6平方米。三是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落实了城市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将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定期了环境信息,制定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环境保护机构独立建制,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管理职能不断强化。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和规划环评制度,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按期完成。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

四加强:一是加强了建设项目管理。近年来,我市在严把项目审批关的同时,认真做好规划环评工作,先后编制完成了5个重要环境保护规划,审批各类建设项目219个,其中报告书15个,报告表141个,登记表63个,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强了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分类对工业污染源进行了清理整顿,共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焦炉、电石炉、洗煤厂、小石灰窑460余座。对重点排污

企业加大检查频次,仅去年全市就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9203人(次),对3063家企业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对160余家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共处罚金1000余万元,征收排污费2.93亿元,比20__年增长了2倍,切实提高了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三是加强了生态环境创建工作。截止20__年底,全市共成功创建了3个国家生态示范区、4个部级森林公园、1个部级生态村、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9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4个省级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矿井,10个绿色社区、138所绿色学校,为推进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强了环保宣传教育工作。近年来通过“六、五”世界环境日和“上党环保行”活动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使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得到很大提高,群众参与环保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所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通过梳理归纳,当前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风不够扎实。对学习政治理论缺乏紧迫感,对学习新的环保专业知识缺乏攻关精神,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不快。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的深度不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在思想上表现为摒弃传统观念不够,抢抓机遇意识不强,较为注重污染整治等具体性事务,较少从宏观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行动上表现为环保工作服务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和环境保护高度融合。

2、执法力度不够:结构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思想依然存在,对违法排污行为多数停留在批评教育层面,真正查处的不多,缺乏较真碰硬的精神。

3、治理工作不平衡: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仍然存在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面源污染较严重、农村环保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具体反映在污染治理存在片面性,比较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研究不多,措施较少,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制除个别区县做得较好外,大多数区县是个薄弱环节。

4、作风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环境管理与基层实际情况有脱节的现象,对基层具体指导不力,向基层提供环境信息和支持不够,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够。

5、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一方面环保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环保工作考核机制、环保投入机制、环保奖惩激励机制以及农村环保管理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内部管理还不够协调,有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了也落实得不好。有时工作存在着错位、缺位和不落实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找准问题、查明根源,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针对局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地剖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理论学习还不到位。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有所了解和把握,但对整个理论体系、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还理解不深。忽视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借工作繁忙而放松了理论学习,势必带来政治敏感性的迟钝和思想的保守和僵化,也很难找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思想上有自满情绪。近年来我市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区域环境质量、污染总量减排、城市创模、“城考”等难度大的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我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市民对环境满意度逐年提高,因此领导班子产生了自满情绪,奋力“爬坡”的精神有所减弱,导致各项工作与市委、市政府转型、安全、和谐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3、服务经济发展不够。由于我市的经济发展不足,对环保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保障不足,加之少数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未根本转变,环保工作成为转型时期的一件难事。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提速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难度较大,因而有时产生了畏难情绪,有“跟着感觉走、遇事慢慢来”的想法,缺乏攻坚破难、敢为天下先的工作激情。

三、改进工作的的思路和措施

(一)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牢“四个基础”,实现“四大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持之以恒地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落实,推进上党盆地和__湿地“两地”保护,实施治污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以实际行动为加快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工作任务

1、落实污染减排任务。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入的战略机遇,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程,坚持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确保潞城市、襄垣县、黎城县、壶关县、武乡县等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尽快运行并达到设计能力,发挥效益;沁源县、长子县、屯留县、沁县、平顺县等污水处理厂要加快建设进度,在20__年6月底前必须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时在继续建设电力、焦化企业脱硫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建设。

2、强化环评审批服务。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坚决兑现“便民高效、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严格审批、强化验收”的7项承诺。对于满足环境准入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适当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质量,充分发挥环评在扩大内需、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对于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要主动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指导,及时向业主做出解释,说明不予审批的原因和理由。

3、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全面

清查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彻底摸清全市环境家底,建立污染源档案和污染物减排档案。对重点气、水、固体废物污染源实施经常性监管,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超标、超总量排放和非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典型案件要挂牌督办,对严重违法违规的要追究责任,实施限批。

4、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要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5、推进环保能力建设。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问题。加强环保执法建设,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环境监测站必须达到国家和我省相应能力标准化建设要求,重点河段监控断面水质实现自动监控,建立环境生态质量指标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市、县级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仪器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6、落实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责任。要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按照《山西省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暂行办法》规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排名前三名者给予县(市、区)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奖励;排名后三名者,当年对县(市、区)进行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在倒数三名之内者进行通报批评,并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三年在倒数第三名之内者,对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实行相应的组织处理。对其他相关责任人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三)主要措施

1、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突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工作模式,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难题,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一要树立“开放意识”。要从故步自封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将自身的工作经验不断升华运用,注重吸取兄弟市乃至全国的先进环保经验为我所用。要形成“跳出环保看环保,围绕发展抓环保,搞好环保促发展”的开放理念。二是牢固树立“前沿意识”。要从见物不见人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随着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环保部门已成为党政执政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勇于担当重任,自觉融入加快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三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通过实践科学发展观,摒弃墨守陈规、故步自封的意识,确立逢一必争、逢冠必夺的思想,凝聚团结拼搏的士气,敢为人先的勇气,积极进取的锐气,争创一流的豪气,确保我市环保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着力解决工作措施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环保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就是要推进全市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即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关系,促进优化发展;正确处理严把源头与强化整治的关系,促进健康发展;正确处理总量控制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促进协调发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有序发展;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3、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把保护环境作为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加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环保工作的新途径。一是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研究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问题。二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按照“谁排污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推进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环保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的环保设施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运营。三是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环境监测站必须达到国家和我省相应能力标准化建设要求,重点河段监控断面水质实现自动监控,建立环境生态质量指标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市、县级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仪器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4、着力解决机关工作作风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一要抓好班子建设。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党组成员要严格遵循领导班子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党性观念、服务意识、团结意识。要继续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绝不能个人说了算。严格民主生活会制度,班子成员之间主动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消除误解和隔阂,增进了解。充分发挥成员合力,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自觉维护班子的权威和班子的团结。二要抓好队伍建设。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我们要积极引进环境监测、环保科研专业人才,努力探索对设区环保部门的垂直管理和重点乡镇设置环保机构的试点工作,不断延伸环保工作触角。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岗位练兵、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紧紧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利时机,坚持从严治局,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重点解决好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表率意识问题。进一步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加强制度创新与建设,以建设服务型机关为载体抓好作风建设,努力推进机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三要抓好廉政建设。搞好廉洁自律工作,注重运用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工作人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加强权力监督工作。加强对重大决策、重点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减少腐败行为发生的机率。落实好“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监督与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