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情况范例6篇

世界经济情况

世界经济情况范文1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能源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还能降低各种生产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国际贸易规则发生一定改变,需要世界各国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避免世界经济受到极大影响。本文就低碳经济进行概述,对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低碳经济下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采取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

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中国;对策

随着各种能源、资源消耗量和需求量的不断增多,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式,给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浪费,才能真正促进世界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因此,对低碳经济给国际贸易规则带来的影响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制定出更可行、更科学的应对策略,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需求。

1.低碳经济的概述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等给社会、生态带来了极大影响,不但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还推动各行业不断融合和协调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有着极大作用。但是,城市环境、生态系统等的污染程度也在相应增加,不仅出现更严重的自然灾害,还使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急剧上升,给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威胁。在这种形式下,最先由英国提出的低碳经济逐步受到了世界各国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特别是在经济技术不断更新、化石能源有效利用率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话题之一。与此同时,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和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多民众的重视,需要加大新能源研发力度、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等,才能真正实现能源与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最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水平,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协调、稳定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在2008年召开的G8峰会上,八国领导人制定了一个长期目标,即在2050年以前确保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50%,并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从而将其看作是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之一,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作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可知,低碳经济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其中,自由贸易的有序开展是当前给各国气候、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面推进,与国际贸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必须认真落实和有效执行,才能真正达到降低污染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最终目的。总的来说,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多哈回合谈判方面

根据对多哈回合谈判的召开情况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全球气候的变化,会给世界贸易组织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的进程、谈判方向等带来一定阻碍和影响。目前,低碳经济包括的生产要素有很多种,如需求条件、生产要素条件、竞争条件等,会给各方面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多哈回合谈判必须根据低碳经济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战略与决策进行合理调整,才能更好的适应全球气候的变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与全球环境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使得整个谈判的重点转移到气候友好型产品上,并且,上述类型的产品所要生产的数量也受到了极大关注,对于降低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程度有着极大作用。由此可见,低碳经济的迅速推广,给各种低碳产品、服务等带来更多发展给予和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并且,世界贸易组织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会针对低碳产品制定比较明确的规定和设置相关机制,以达到消除上述类型产品的贸易壁垒,从而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真正目标。目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2012年已经快一步加强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并列出有54个目录的环境产品清单;中国、欧盟和美国等十四个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在2014年达成一致共识,正式启动环境产品的谈判仪式。

2.2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方面

对双边贸易、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带来一定影响。随着多哈回合谈判的有序开展,农业、非农业等方面的谈判内容有着比较缓慢的进程,因此,部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想要进一步推动其发展进程,将贸易自由化逐步发展成区域性双边贸易,其中,气候因素成为重要内容之一。例如:欧盟和韩国在2010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对国际气候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低碳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指世界贸易组织在贸易开展中的发展目标、进程缓慢、目标难度高等几个方面,需要寻找一条更快捷的发展道路,才能提高区域合作国在多边谈判中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国际贸易、低碳经济共同发展,对于提高低碳产品进出口量和改善服务环境等有着重要影响。

2.3国际自愿性贸易规则方面

在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低碳排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重要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单独完成这个目标,因此,加强世界各国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核算较多情况下采用的标准都不是由官方机构制定的,其中,WBCSD、WRI联合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有着较大影响力。在上述体系不断推广的基础上,其成为温室气体核算的重要工具,给整个温室气体的准确核算提供了重要基础,从而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温室气体核算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上述体系在使用过程中涉及的要素非常多,如企业的间接排放、企业的直接排放、价值链上下游的排放等多个方面。对整个环节进行分析可知,企业需要对上级供应商的碳排放量提出低碳要求,才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当前,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属于非政府性组织,已经被国际公认为标准制定机构,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因此,低碳经济给国际自愿性贸易规则带来了一定影响,上述机构已经有多条ISO标准,并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如室温气体报告方面的ISO14065、室温气体排放方面的ISO14064、增强能源管理方面的ISO50001和环境管理方面的ISO14001等。

3.低碳经济下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加强,给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和提高国际贸易影响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制定合适、可行的对策,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低碳经济下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应采取的对策主要包容如下几个方面:

3.1积极参与到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中

在多哈回合谈判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如果多个国家对谈判内容中的各种议题无法达成一致共识,则会给整个国际贸易格局、体系带来较大影响。因此,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之一,我国在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针以后,必须积极参与到各种低碳产品、环境产品的开发中,真正保障其谈判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目前,欧盟已经把环境服务作为环境谈判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在非关税壁垒问题上的探讨,给多边贸易规则带来了一定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针对这一情形,需要高度重视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需求和当前的发展环境等,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才能在全面分析“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到更多合理的条款,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对我国的贸易产品、服务清单等进行综合分析,积极开发具有我国竞争优势的环境产品,并将环境清单中的环境产品添加到我国自由贸易产品中,对于促进更多环境产品流入我国市场有着极大作用。由此可见,在将环保服务作为经济利益发展的核心的前提下,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到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中,才能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最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3.2高度重视区域贸易协定中的相关规则

由于多哈回合谈判涉及的内容较多、牵涉的范围较广,因此,整个谈判的进程非常缓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高度重视区域贸易协定中的相关规则,积极参与到区域贸易协定的制定中,有效追踪TPP、TPP谈判中环境方面的谈判内容等,才能在结合欧盟与美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相关条款、规定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国未来环境发展的条款、方向等,才能真正做好低碳经济发展的准备工作和应对工作,最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注重双边、区域贸易的有序开展,加大合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寻找合适的合作国家,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在区域协定中添加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不断提升我国低碳竞争力,根据合作国的国情、国际贸易情况等制度合适的发展措施和发展条件等,并确定可行的低碳标准、做法等,对于拓展我国环境产品的发展空间、提高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有着重要影响,最终为实现区域贸易协定中合作国双方的共赢提供重要保障。

3.3注重低碳领域相关标准制定的主动参与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占据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必须注重低碳领域相关标准制定的主导参与,特别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标准与内容的制定中,才能真正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制定相关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对新能源、碳足迹、能源标准、碳标签等多个方面的相关国际标准制定给予高度重视,才能真正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我国必须注重标准人才的有效培养,加大培养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才能在加强参与国际标准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我国各种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促进我国进出口竞争力快速提高。由于低碳领域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领域,世界各国在这方面都没有非常专业的技术、人才等,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开展并行的情况下,提高标准化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我国缺乏国际贸易相关人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鼓励外部专家积极参与到各种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开放出国审批流程与国际经费的使用限制等,是进一步加大我国对国际标准制定支持力度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4.结束语

总之,在低碳经济不断推广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其给国际贸易规则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整个国际贸易的各个产业链条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对国际贸易和低碳经济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提高我国的标准化人才培养要求、加大双边贸易与区域贸易规则制度参与力度,对于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着极大作用,是我国市场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陈茹 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徐红霞,杨元义.低碳经济下对重塑国际贸易规则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8-19.

[2]王丽丽.低碳经济下对重塑国际贸易规则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4:61-62.

世界经济情况范文2

关键词:总部经济 CBD总部经济 比较

总部经济是基于企业价值链和比较优势理论,以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为基础,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形式的“总部”,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的地区实施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国外总部经济发展情况

总部经济是跨国公司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内涵和突出标志。根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总部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就占同期全球跨国投资额的1/3。此外,跨国公司还是国际资源要素的集约配置极、各类有形无形贸易的驱动极和高新技术的开发极。

从目前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情况来看,国外总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是纽约、伦敦、东京,另外大阪、巴黎等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情况也不错。东京拥有世界(财富)500强的总部数量最多,达到69家,如果加上作为东京都市圈的大阪,共有90家世界(财富)500强的总部设在了这两个城市。纽约只有25家,这在几个国际中心城市中不算突出,从数量上看与美国入选世界500强最多(2001年世界(财富)500强中美国有185家入围,日本有104家)的地位并不相称。法国的巴黎和英国的伦敦分别有26家和23家世界(财富)500强总部。

从五城市拥有世界(财富)500强分行业的情况来看,考虑到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巨大作用,显然纽约、伦敦和东京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更为突出,而东京则无论是在制造业(38家)、金融业(16家)还是电信(2家)、零售(3家)以及作为总部经济城市辅助支持行业的印刷出版(2家)、广告(1家)、运输(5家,包括邮递包裹、铁路、航空)等行业的发展都更强大、更全面。因此,可以说东京的总部经济发展是这五个城市中(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而纽约则显然更侧重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以银行、证券和保险对现代经济控制力来形成和维持其作为总部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力。而大阪则更像是东京都市圈里的单独功能性城市(制造业)。因为大阪拥有的世界500强中,制造业有9家,占43%;其他类的5个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如果将它们划归制造业的话,则制造业在大阪的重心地位将更加明显(占入选500强企业数的2/3)。

国外CBD发展总部经济的情况

以跨国公司和金融财团为主体的总部经济,离不开CBD作为区位空间的支撑。纵观世界上成功的CBD,如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方斯,东京的新宿等,往往都是大公司总部聚集地。以曼哈顿为例,仅华尔街就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以及上百家大公司的总部,使得曼哈顿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总部基地和金融中心。跨国公司和金融财团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者,他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将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连为一体。而CBD作为金融中心的重要窗口,首当其冲地成为跨国公司和金融财团的总部和区域总部的承载者。根据世界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规律,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数量的多寡,是CBD能否成为部级及至世界级CBD的重要因素和标志。

高度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CBD,又是加速总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方斯和东京的新宿等,都是世界著名的重要商务区,也是其总部经济的聚集地。从某种意义上,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及区域总部的数量及其本身的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决定了对世界或地区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国内CBD发展总部经济的情况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市在注重国外国内两方面引资的过程中,充分营造了它们作为区域乃至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从而具备了“总部经济”的特征,成为国内“总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几个城市,而北京则显然是国内总部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

外国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设立总部的首选是北京和上海,尤其是北京。北京虽然在吸引外资的投资的项目数、总金额及平均项目投资强度等方面不如上海,但北京在地区总部、投资管理两个指标上都优于上海,这表明决策和控制,而在上海的投资则更重于生产和制造(这显然与上海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密不可分的)。

相比之下,世界500强在广州和深圳的投资项目更多是从生产和销售的角度出发的,就是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投资这两个城市都还是远远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在地区总部和投资管理乃至研究开发等方面与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就更大了。而且,在广州和深圳,尚未投资但已经设立办事处的世界500强企业为数不多,说明这两个城市在以后吸引世界(财富)500强前来投资的后劲不足。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北京和上海在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大大优于国内其他城市;第二,外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首先瞄准的是北京和上海,北京和上海在今后仍将成为外国跨国公司的投资热土;第三,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在吸引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要优于上海。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4月

2.秦敬云.总部经济:概念与现状.上海综合经济,2003(11)

3.徐广济,史俊阁.关注总部经济.决策咨询,2004(8)

4.林向阳.让总部经济成为首都最有价值的投资品牌.投资北京,2004(5)

作者简介:

世界经济情况范文3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世界一流大学是当今社会创新知识、精英人才和先进思想的发源地,其发展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知识的产生与高级精英人才的培养,都需要雄厚的教育科研经费和宽松的学术文化背景来支撑。从历史上看,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心转移与世界经济、科技中心的转移相一致;从现状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有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时候可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本文侧重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两个经济指标人手,对我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进行预测,供专家学者批评。

一、GDP、人均GDP

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关系

GDP和人均GDP基本上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达程度。根据心理学的研究①,处于不同现实状态下的群体和个体,对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判断有很大的差别。这是本文的基本立论依据。

使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对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甄别结果不完全相同。本文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②(以下简称排行),结合《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一文中关于世界高水平大学分类的思想[1],将世界高水平大学作如下分类:排行中前100位的大学为世界一流大学(World Class University);第101—200位的大学为世界著名大学(World Famous University);第 201—500位的大学为世界知名大学(World Known University)。

1.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分布

表1给出了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国家或地区分布、这些国家或地区2003年GDP总量和人均 GDP,以及它们在世界上的相对位置。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前500名的大学分布在37个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GDP排名都在世界前50名。有17个国家有世界一流大学,它们全部是发达国家,其GDP都处于世界前40名,人均GDP处于世界前30名(俄罗斯除外),其中美、英、日、德四国集中了近3/4的世界一流大学,而美国更是聚集了一半的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排名前20位的世界顶尖大学(World Top University)中,美国有17所,英国2所,日本1所。

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国家,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人均经济水平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我们如何利用这种联系预测、指导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主要出发点和原动力。

2.GDP、人均GDP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关系

图1(见下页)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GDP总量、人均GDP与不同层次高水平大学的分布所作的图解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或地区集中出现在区域I,区域Ⅱ对应的国家或地区有世界著名大学,而有世界知名大学(但没有更高水平的大学)的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区域Ⅲ。由于这三个区域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产生世界一流大学时,其人均GDP一般要达到25000美元以上;产生世界著名大学时,其GDP总量一般要超过 3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产生世界知名大学时,其GDP总量一般要超过700亿美元,且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

由此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产生世界著名大学的基本条件是GDP总量超过3000亿美元,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条件是人均GDP达到25000美元。

当然,上面的结论并不是绝对的。在图1中,根据拥有大学的水平,有7个国家或地区没有出现在相应的区域内,占37个有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国家或地区总数的19%;有6个国家或地区有相应的经济条件,但没有世界前500名的大学。这13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大致分为两类:高水平大学建设超前于经济发展的(5个);高水平大学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8个)。具体情况见表2。

以下主要对高水平大学建设超前的5个国家分别作一简单分析。

俄罗斯:前苏联自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整体实力和高等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近10年的经济滑坡,综合国力与前苏联无法比拟,但自2000年开始,俄罗斯政府对高校的拨款逐年递增,2001年、 2002年分别比上一年增加46%、43%,在国家的各项预算中是增长最快的。[2]排名世界第66位的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建校历史最长的大学,曾经培养了十几名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国家的重视和大学自身的历史积淀,是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所在。

以色列:以色列的GDP和人均GDP均只符合拥有世界知名大学的要求,但是该国拥有1所世界一流大学、2所世界著名大学。在长期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人养成了依靠头脑和技能适应环境的特殊才能。建国后,在崇智重教的思想指导下,以色列制定了科教优先的基本国策,政府的教育投入长期保持在GDP的7.5%左右,2002年人均R&D支出为 980美元,居世界第2位。[3]以色列的成功反映了该国政府和公民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和优先投入。

新加坡:新加坡是典型的城市国家,人均GDP很高,超过20000美元。由于新加坡国土资源少,人口不足500万,GDP总量只有900亿美元,使其经济条件只能被界定为拥有世界知名大学。但新加坡本土只有3所大学,且其高等教育投资主要集中在其中的2所高校,少而精的独特条件造就了新加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印度:印度的GDP总量大,但人口多,人均 GDP不足600美元。印度通常被认为是高等教育超前发展的典型,目前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2位,有3所世界知名大学。这应该归功于印度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对部分大学的重点支持,其中央财政重点向15所中央大学和42所达到大学档次的研究院中的若干所倾斜。[4]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0年GDP总量突破10000亿美元,2002年 GDP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众多,2003年人均GDP只有1100美元,这是界定我国尚未达到拥有世界知名大学的经济条件的主要指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政府采取加大教育、科技投入总量和重点建设策略,使若干所国内著名大学在近年来的国际排名中上升趋势明显。我国现有8所大学进人世界知名大学行列,它们均得到"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投入,其中?所是"985工程”的第一批重点投入学校。这是我国在人均GDP还很低

的条件下拥有若干所世界知名大学的关键因素。

综上分析,高水平大学建设超前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缘于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经费上的重点投入和保证。

二、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预测分析

1.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大学的预测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水平已经超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使我国大学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特别是在人均GDP指标上要有较大提高;二是国家在一段时期内要继续确保对高等学校,特别是若干所重点建设大学的超常规投入。这是我国可持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我们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预测。

条件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不久前完成的研究报告——《未来5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5],今后2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平均每年7.2%左右的增长水平,到2020年GDP达到40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届时,我国将整体达到可产生世界著名大学的经济条件。

条件二:2004年教育部在顺利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巩固和加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建设成果,旨在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

从以上两个基础性条件来看,我国具备继续建设更高水平大学的基本前提。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发展很不平衡,利用全国的总体情况来预测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会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偏差,因此,对部分地区的预测可能比全国性预测更有意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情况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加利福尼亚是美国经济规模最大的一个州,2003年GDP为 14700亿美元,它集中了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以及加州大学系统的伯克利、洛杉矶、旧金山、圣迭戈等6所世界前20位的顶尖大学,占美国排在世界前20名的17所大学的1/3。目前我国的世界知名大学几乎全部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而上海、北京等少数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预测——以上海为例

从经济方面预测,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人均GDP目前位居我国务省(自治区、直辖市)第1位,2003年GDP为750亿美元,人均GDP为5600美元。近10年来,上海GDP和人均GDP的年增长率都保持在两位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6]结合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7],近年内上海GDP与人均GDP年增长率将继续领先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假设今后20年上海的GDP与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保持在9.2%和8.5%左右,那么在2020年前后,上海的 GDP可望超过3000亿美元,人均GDP亦接近 25000万美元,达到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要求。

在政策条件方面,2003年经中央批准,上海成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高等学校的筹资、招生、学科专业设置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另外,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目前已经进入世界知名大学的行列,如果中央政府与上海市政府能够持续对这两所大学进行重点投入和政策倾斜,它们有可能成为第一批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国内名牌大学。

三、结果与讨论

上面分析了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与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作了预测,但这些分析和预测只是模型化的,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建设进程中,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经济发展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其产生的高水平大学之间有较为明显的规律。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就能够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经费,也容易为大学师生提供更为优裕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这个角度说,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虽然有些国家或地区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可以超前于经济的发展,但这些大学都是通过政府的重点支持和投人才获得了与经济

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平等竞争的资格和条件。

2.国家必须充分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并给予相应的支持

从前面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人均GDP达到一定标准时,也出现过没有产生相应层次的高水平大学的情况。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充分条件,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和保障。就我国而言,要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还须格外关注以下三点:

(1)尽快树立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大学学科综合和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将名牌大学纳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使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融为一体。

(2)改变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在若干所重点建设大学进行管理改革试点。由政府对这些大学依法实行宏观管理,试点大学作为独立法人依法自主办学。

(3)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若干所重点建设大学应尽快依法制定大学章程,实现大学内部的科学规范管理。

3.其他技术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1)GDP、人均GDP的实际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保持GDP高速增长的难度会越来越大,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将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产生影响。

(2)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GDP总量核算的误差。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换算成美元,我国的GDP和人均GDP大约为现在的2—4倍。按这个数据测量,我国已经具备产生世界知名大学的经济条件,争取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更是当前我国政府和高等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4.我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要多少年

从我国名牌大学目前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排在前201—500位的大学有8所,其中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有可能最早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这不仅是因为北京市的人均GDP已突破 3500美元,且最近三年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GDP和人均GDP增长率,更重要的是清华和北大都有着百年左右的历史,有着优秀的大学传统和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大学的两面旗帜,是目前中国在世界排名最高的大学,并且能够连续获得中央政府的重点投入。

总体来讲,预计到2020年前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名牌大学有可能进入世界大学体系的前100名,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注释: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主要依据,即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的理论主要是针对个人来说的,在本文中我们假设他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一个由个体组成的社会也基本适用。

世界大学学术排行的详细情况见《实施985工程,追赶世界一流大学》一文(载《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7期》,或访问http://ed.sjtu.edu.cn/ranking.htm。

参考文献:

[1] 刘念才,等.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2);19-24.

[2] 陈冶平,等.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新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3-10-19(4).

[3] OECD.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ndicators(2002) [EB/OL].http://WWW.oecd.org/.

[4]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印度高等教育拨款机制[EB/ OL]. http://WWW.moe.edu.cn/moe-direct/fazhanyjzx/.

[5] 梁优彩,伞锋.未来5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N].上海经济报,2002-12-13(2).

世界经济情况范文4

全球治理的目的应该是增强全球经济的活力,使所有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全球经济增长的机会,实现全球共赢。

世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达到空前的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获得了世界经济和贸易自由化的巨大红利,获得了迅速扩张的世界市场,实现了长时期的高就业、低通胀,享受着高度富足的生活。发展中国家也有了发展的机会,由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激增,使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国也大受裨益。

全球化来势凶猛使全球经济版图逐渐改观,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所谓的“新兴经济”的崛起。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向高盈利的服务业发展,制造业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解除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恶化之忧。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膨胀,积累了巨额财富,但同时为追逐低成本高利润也不可避免地将某些蓝领就业机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切都是市场力量所驱动,本没有什么可以非议的理由。但工业化发达国家有些政客对全球化可以说是爱恨交加。爱的是那巨大的红利,恨的是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他们的心态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富足了还想更富足,让他们分担一份结构调整的义务,使发展中国家也有发展的机会,那就一百个不愿意。这就是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基本原因。从战略上考虑,他们担心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行世界经济秩序受到冲击,从而失去主导权。但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世界经济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七国集团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何谓全球治理说到底就是七国集团共谋对策防止全球化影响工业发达国家富足而悠闲的生活方式。

七国集团依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着全球经济的方向,但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新兴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全球经济活力之所在,全球市场扩展之源泉。全球治理要有全球的治理方式,全球治理应该更加民主,更加公平,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利益,而不仅仅是七国集团的利益。当前的紧迫任务是遏制贸易保护主义。

世界经济情况范文5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内涵、原因及影响

1.内涵:一般而言,所谓“极”即力量中心,是一个综合国力的概念,它包括:(1)经济上在世界中占有一定比重,且具有较重大影响。(2)政治和外交上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和号召力。(3)军事上有较强实力(包括核力量)并在关键时候能使用。(4)有较大的国土面积,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一定数量的人口和较强的科技力量。(5)有较为独特的文化感召力,较高的国民文化素质。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3.影响:(1)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2)它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关系趋于缓和。(3)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4)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的标志

1.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冷战后,世界经济有三个重要变化,且它们都和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动有关系。

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引起世界的瞩目;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过近期面临欧债危机的困扰);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趋势,经济得到强劲发展。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看,这三种变化所起的作用是矛盾的:前两种变化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它们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后一种变化则加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但这三种变化自从1999年以来都没有发生根本性和逆转性的变化。

从发达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情况来看,目前以及今后几年,美国的经济力量非欧、日所能比,但美、欧、日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将缩小,欧洲经济一体化进展给欧洲带来的整合力将逐渐发挥出来(虽然现在碰到些困难)。这些决定了美、欧、日之间经济力量的不平衡性并不像它们之间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势头之间的差距那么大。

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的―个重要特点:多极化的发展并不仅仅限于在发达国家之间。甚至并不仅仅限于大国之间。冷战后世界总体形势趋于缓和,在一个长时期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使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能够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目前,国际范围内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虽有新的表现,但它未能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二次大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和地区战争以及伴之而来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定,主要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以发展中国家为战场的,这是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未能得到应有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世界虽然仍不太平,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总体局势趋于缓和。这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总量的规模已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对中国发展的评价或者过于夸张,或者失之贬抑,都不符合实际情况。除中国外,东亚经济目前正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时期。东欧和拉美则处于经济振兴前的准备阶段。现在的情况是,美国经济总体在发展(近几年持续低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在发展。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即使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也难以维持一枝独秀的局面。21世纪世界经济是全球化、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将同时发展,无论亚洲、欧洲还是美洲,发展都还不平衡,但都不可能保持一枝独秀的局面。21世纪既不是亚洲的世纪,也不是美国的世纪,而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共处、合作与竞争的多极化世纪。

2.反对单极世界的呼声日趋高涨

除了客观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层面的原因外,世界多极化涉及的另一方面原因则和世界各国政府、人民和社会团体为反对单极世界和霸权主义以及强权政治进行的斗争,同它们为争取多极世界所进行的努力,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利用世界力量失衡到处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科索沃战争以来,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表现得更为露骨,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警觉。一个由美国独霸的世界,不可能是和平与繁荣的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是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违背的,从而遭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反对。例如俄罗斯在科索沃战争后表示,决不能允许美国人独断专行,必须要建立一个多极化世界。德国前总理科尔则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表示,世界将继续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时代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他认为,亚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说明了这―点,并且,―个国家发号施令,另一些国家服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目前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往往既有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有对抗美国霸权主义扩张的意图。比如中美洲经济合作委员会、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都把美国排除在外。南方共同市场更有针对美国的因素。1999年8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领导人提出:中亚五国合作已成为地区合作的一种新形式,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我们必须共同致力于多极化。世界各国致力于建设―个多极世界的努力,对于美国实现单极世界的图谋无疑起了阻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的世界将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在相当程度上将取决于上述两种战略、两种图谋的斗争与较量。

三、未来世界格局是不可抗拒的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未来世界格局不可抗拒的多极化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1.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和平与发展仍将是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不发生世界战争和世界形势趋缓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集中力量于本国的经济建设。20世纪90年代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今后本国经济的起飞创造了充足的条件。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收人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的新兴工业经济国家和地区将步入发达国家行列;那时将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被称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的世纪。

2.美国构筑的单极世界并未超越多极化的主导趋势

美国因缺乏公认的合法性而成不了世界警察,因缺乏偿债能力而成不了世界银行家,因自身不清白而成不了全球道德家。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一国独掌霸权的状况越来越不相协调。以美国为例,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美国与西方大国及其他重要力量的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继续缩小。军事上,美国面临严峻挑战,难以唯我独尊。俄罗斯战略核力量及其他先进武器足以构成对美国的致命威胁。而且,美国即使控制北约,也不可能高居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之上。如在欧洲事务上,美国长期进行多方干预,但迄今尚不能排斥欧盟和其他泛欧性组织,欧盟同美国经济上的激烈竞争长期存在,政治上也显示摆脱美国控制的决心。在全球事务上,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尽管美国在一意孤行地谋求建立以其为霸主的单极世界,但事实是世界格局的单极化不能超越多极化的主导趋势。

3.大国关系调整,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

中国、俄国与美国等大国关系进入相对稳定和良性互动为主的新阶段。俄美元首间的会晤和互访,确立了俄美新型战略关系,翻开了俄美关系的新一页。俄罗斯同北约的关系也得到提升,正式将19+1机制提升为20机制,这就意味着双方进入了新型合作关系的新阶段。中美之间也定期进行元首互访,双方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加强了磋商与合作,对维护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两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也进行了实质性和卓有成效的合作,美国第一次将东突定为恐怖组织,并采取措施切断其在美国的财源,推动中美建设关系向前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进入成熟、稳定的新阶段。同时,中国与欧盟、日本的关系也取得显著进展。

欧美关系逆向演变,裂痕也时有显现。2002年欧美矛盾全面爆发和激化,欧盟反对美国退出反导条例,并认为这将严重冲击世界安全体系,打乱世界战略力量平衡,从根本上损害欧洲的安全利益。欧盟还致力于发展自己的独立防务能力,加速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为最终实现欧洲安全创造条件。在世界政治格局问题上,欧盟主张世界走向多极化并认为这是实现世界力量结构平衡与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础,反对美国推行单极独霸战略。在对待一些第三世界问题上,欧盟不认同美国对其所谓的无赖国家、邪恶轴心进行制裁、封锁、打击以至动武的霸道做法,甚至反美国之道而行之,同其中的大多数国家发展关系、开展合作。这些表明,欧盟已成为世界上抵制与牵制美国单边主义的主要力量之一。总之,大国关系的进展从根本上说是反映和适应了大国利益交汇增多和相互依存加深的客观现实与需要,其结果之一必将是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

4.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将加速政治多极化进程

世界经济情况范文6

一、美、欧、日的经济实力地位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10年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 金融 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 影响 ,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2000年,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 问题 。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 经济 “软着陆”状况

从 理论 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 发展 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1998年为1.4%,1999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2000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 影响 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2001年、2002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高失业率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美国近年来失业率压低到4%的情况相比,欧盟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指标。一方面,高失业率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压力。据欧洲的统计,欧洲每年用于失业、贫困人口救济和 社会 福利保障的开支高达1万亿到2万亿欧元,占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开支拖累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是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强,欧盟的失业人数在减少——从1996年及其之前的约2000万人减少到1997年3月的1,800万人、1998年5月的 1,700万人、1999年的1,600万人和2000年1月的1,230万人;欧盟的失业率也在降低——从1996年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预计今明两年将继续降至7.8%和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