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关系范例6篇

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关系

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关系范文1

摘 要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盈利是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式的商业模式,对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作用,能够让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以新时代下电子商务出发,探讨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实现更新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 新经济时代 电子商务 盈利模式 现代企业

一、我国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发展现状

(一)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概念模糊不清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其在国际中的发展时间也不过短短几十年,而我国电子商务真正崛起的时间在21世纪初期,也不过短短十几年。虽然有关于盈利模式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就目前而言,国际中也没有给予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一个明确的概念。在我国,电子商务可以说是起步阶段,虽然B2B、B2C、C2C的领域中都有企业代表,但整体方面还不够成熟,单单只靠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获取成功的企业屈指可数。

(二)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方式单一

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是广大研究学者们重点研究问题,虽然已经出现了很多描述性分析,但大部分都缺乏具体的数据论证,论证方式也缺乏实证数据。在我国,电子商务在各大企业之中的应用范围依旧在不断扩大,但是纵观我国企业,大部分企业都将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便捷渠道,其重要的盈利模式依旧停留在在线下销售,无法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特点。

(三)重复国外的盈利模式,理论落后实践

我国有关电子商务的探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很多盈利模式都是原封照搬国外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在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国外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到本土感到“水土不服”,在企业之中并未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甚至让企业内部结构管理更加复杂,提高企I运营成本。

虽然电子商务的出现才衍生出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但事实上,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发展速度要严重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实际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在企业中的作用不够明显。理论落后实践必当会让采取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企业走很多弯路。

二、新经济时代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

(一)加强电子商务内外经济链联系

在新经济时代下,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各国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同时也拓宽了企业竞争与企业合作的边界。各大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实现远距离现场作业与指挥。虽然我国对外企业不在少数,但都以远程沟通、远程订单为主,只将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便捷渠道,并未形成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所以,企业要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加强电子商务在跨地企业间的作用,并广泛应用虚拟组织,构建全面、便捷的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二)结合企业,建立独特的盈利模式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在企业中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作为技术型平台,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才能够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进而才能够建立更加合理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竞争核心已经逐渐从商品转化为人的竞争[2]。想要创新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必须要引进大量的人才支持,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独特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并且根据企业性质,合理选择B2B、B2C、C2C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三)以服务带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在新经济时代下,如今生产的产品质量与价格都已经大同小异,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已经不以质量和价格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其中服务质量更受到客户关注。企业服务能力主要根据是否能够快速反应客户内心需求,通过利用网络技术的{互动、低成本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特点,能够时时关注多个层次的需求变化。淘宝作为C2C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网购的第一平台,但其依旧为了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逐渐开设了“微淘”、“社区”等端口来为用户提供交流与沟通,从而及时发现用户需求。对于电子商务相关企业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论坛、博客、QQ等第三方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好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获取更多的市场资源,从而形成以服务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电子盈利模式并不是一种固定、特有的模式,需要电子商务有关企业能够“活学活用”,通过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随时创新自身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从而在市场中占得先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关系范文2

Web2.0技术不仅带来互联网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还实现了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大众化,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SNS作为Web2.0技术的产物,"以真实人际关系为基础,结合现实社区和虚拟社区的优点,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新交互平台。"[1]在Facebook、Myspace等影响下,全球网络社区都开始SNS化运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革命"[2]。国内SNS热潮风起云涌,不仅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还为其带来无限商机,其盈利模式逐渐形成,盈利能力也渐入佳境。

二、SNS盈利模式

目前各大SNS逐渐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比如Facebook是"定制广告+虚拟礼物+收费调查",开心网则是"广告+名人企业账户收费+与第三方合作获得利润分成+虚拟货币"。笔者综合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广告盈利,相当于传统的媒体,帮助广告主制作或广告而盈利;二是销售盈利,相当于传统的店铺或集市,自己销售产品或服务,或者帮助生产商销售产品或服务,通过差价或者租金而盈利;三是渠道盈利,利用SNS搭建渠道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而盈利。

1、广告盈利

广告是SNS主要的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包括三种。

传统图文广告。"传统的广告模式是那些SNS网站最初就存有的愿望和做法。"[3] SNS通过一些廉价的图片、文字联盟广告来盈利,或者通过投置图片和文字链,搞一些让用户参与的活动以期获益。这种盈利模式和传统互联网站没有多大区别。

定向广告。SNS采取实名制注册,详细记录了用户的年龄、性别、兴趣、文化层次等信息,企业可以依靠SNS精确寻找目标消费者,再根据用户的差异性来投放广告。"一对一传播"的广告效果远远优于传统门户广告,因为这种有针对性的传播,可以避免不相关用户对广告信息的反感,而且能够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挖掘用户的需求。

体验式广告。SNS已成为购买行为后分享购买心得的重要途径。这种分享一则是对所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肯定,二则是影响其他人购买行为的开始,体验式广告通过客户来影响客户,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可靠性。

2、销售盈利

销售盈利的SNS相当于传统的店铺或集市,主要利用SNS平台销售产品或者服务一获以取收入,主要有两种。

会员费模式。指SNS通过提供服务从中收取会员费获得收入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为对所有注册会员收费;另一种是只对高端会员收费。如百合网,针对VIP高端用户收费,收费在3680至30000元不等,会员可以享受到更多服务,比如可以查看一些用户照片,还能与专业的爱情顾问直接沟通等。

虚拟物品交易模式。在通过免费提供一般会员服务抓住用户,保持SNS粘度的情况下,一些 SNS 网站开始探索挖掘虚拟物品的潜力:一是出售虚拟物品获取收益,类似于腾讯QQ秀。如人人网的虚拟物品销售鲜花物语、酒店大亨等,结算工具是"人人豆","人人豆"的获取除网站赠送外还可以现金购买。不过[4]。二是推出让会员获得更多交友机会的虚拟物品。

3、渠道盈利

近年来,SNS通过开放平台与游戏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和金融理财服务机构等合作分成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平台开放实现'共享用户,联合运营'的模式为SNS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摸索出新型的盈利模式打下了基础"[4],这种盈利模式主要是利用SNS平台的渠道来创造和共享价值,所以属于渠道盈利。

与游戏运营商结盟。SNS与游戏运营商结合,推出网页游戏平台,实现多赢。网页游戏与SNS有机融合后,对SNS本身的收入以及用户粘性都是有很大帮助。如人人网允许用户在其平台上推广自行设计的各类应用程序(App) ,允许APP开发者接入"人人豆"支付系统,并推出奖励增值计划,APP 开发者通过"人人豆"支付系统所得获利,和人人网分成。

与金融理财服务结盟。SNS通过与金融理财服务联盟,许可支付运营商直接在SNS上开展这项业务,使用户在SNS便捷地借助银行支付系统进行交易,SNS作为方获得在线交易、金融产品选购的中间费用。

三、SNS盈利模式的问题

为何出现"人气旺盛但财气低迷"的尴尬呢?笔者认为是盈利模式的问题。

盈利模式不清晰。盈利模式不清晰是国内SNS发展凸显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婚恋型SNS,以婚恋交友为目的,盈利模式较为清晰,以会员收费、广告、活动赞助等取得收入。商务类SNS如天际网、若邻网,专门为商务人员创造人脉关系平台,盈利模式也较清晰,主要通过高级会员费、企业会员费、组织机构会员费、广告及赞助等形式取得收入。但其它类别SNS在盈利模式探索上仍没有实质性突破。

盈利能力有限。国内SNS的盈利状况不尽人意,即便是人气旺盛的人人网和开心网,盈利状况也不容乐观。用户流量、产品营销是SNS价值之所在,但这并未极大提高SNS的盈利能力。用户流量上,SNS的总体流量无法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比拼;产品营销上,SNS网络的广告销售受到前后夹击:传统网站和搜索引擎广告已被大多数广告主所认同且流量巨大,手机广告有独特的精准性,适合中小广告主;视频网站则是凭借流量增长和丰富的表现形式,逐渐取得大广告主的认同。因此,SNS网络广告仅凭单个用户黏度高、个人信息丰富但总体流量不大的特点,仍难吸引大广告主的广告投放。另外,渠道盈利模式也并非十全十美,网页游戏模式可能会给SNS带来新利润增长点,但相比其它游戏,网页游戏对用户的长久吸引力不足,影响到盈利模式的持续性。另外,目前国内大多数用户不愿意接受付费会员的方式,原因在于:一是我国SNS处于成长期,各大网站都采用非收费会员的方式提供服务,培养了用户免费的习惯;二是网站提供服务的差异化并不大且服务项目不能吸引用户为其支付费用,所以该"盈利模式目前不太适合中国SNS发展现状"[5]。

经历几年发展,国内SNS百家并起的时代告一段落,已经具备一定用户基础和业务模式的SNS得到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投资,再度抬高了SNS网络的估值,也加大了盈利压力。盈利模式不明晰是SNS发展越来越凸显的问题。SNS必须明晰自己的盈利模式,依托于社交外的其它服务才能解决盈利的问题。"未来SNS的盈利模式不太可能局限于目前这些方式,新盈利模式将会不断出现。"[6]国内SNS在各种盈利模式均有涉猎的情况下,急需抓住用户需求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群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挖掘新盈利点,创造适合自己且不能被复制的盈利模式,以此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幸、常亚平.SNS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0,11:44-46.

[2]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于明.SNS网站的六大赢利模式[J].软件工程师,2009,4:61.

[4]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2009,6:9-11.

[5]王建业、马玉洁. 国内社区网站盈利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2010(5):44-45.

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ZW地产;杜邦模型;盈利能力;策略建议

一、理论综述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企业盈利能力的内涵

盈利能力,也称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是盈利能力分析所应包括的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在人们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往往被忽视,而只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

2.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1)盈利稳定性的分析

盈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是站在各种业务利润结构的角度,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来进行判别盈利的稳定性。

(2)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盈利的持久性,就是指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通常采用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以分析盈利的持久性。

(3)盈利水平分析A主要分析指标

评价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一般为相对财务指标。总体上可按照资源投入和经营特点把这些指标分为为四大类,分别是: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权益资金盈利能力分析以及股份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3.盈利能力的计量指标

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在所有的财务比率中最广为认知和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三个指标:利润率、资产报酬率和权益报酬率。

(二)杜邦模型

杜邦分析是将权益报酬率分解为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财务杠杆三部分进行分析的方式,此种方式也被称为“杜邦模型”。杜邦模型表明有三类因素影响权益报酬率:运营效率,用利润率衡量;资产使用效率,用资产周转率来衡量;财务杠杆,用权益乘数衡量。

杜邦恒等式:权益报酬率(ROE)=净利润/权益总额

二、ZW地产公司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一)ZW地产公司简介

ZW地产是具有国家一级开发资质的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集团,中国房地产“综合开发”“责任地产”“蓝筹地产”百强企业。作为根植西安本土的领导品牌,ZW地产始终以对城市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业主负责的国企品牌责任,致力于提升城市价值、传承地域文化和改善人居环境。2014年以来,“五优好宅”住宅生活体系得以建立,成为ZW地产新时期下的发展目标。

(二)ZW地产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运用杜邦模型可以解释盈利能力指标变动原因和变动趋势,为采取措施提高盈利能力指明方向。表3-1、表3-2分别为根据ZW地产2009、2010、2011年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数据编制的该公司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损益表。下面就以杜邦模型为基础,结合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对ZW地产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杜邦分析。

分析表3-1、表3-2,可计算该公司相关财务比率如下:

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本文以营业净利率替代销售净利率)

2009年 0.27=0.09*2.26*1.33

2010年 0.29=0.11*2.28*1.16

2011年 0.24=0.09*2.27*1.18

该公司权益报酬率2009年为0.27,2010年上升至0.29, 2011年有所下降为0.24,这是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生产经营业务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财务杠杆盈利能力三种盈利能力相互影响的体现。

(三)销售净利率

很显然,2011年的销售指标均比2010年和2009年差许多,虽然2011年的营业利润514983万元高于2009年的469044万元,但其成本费用控制较差,在获取同样销售收入的情况下,付出的代价较为高昂。

(四)总资产周转率

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也会对权益报酬率产生影响。2009―2011三年的资产周转率情况如下表3-4所示:

从表3-4可以得出:应收账款周转率2009年最高,2011年比2010年略有提高。2009年的应收账款仅有33083万元,相比2010年的114033万元、2011年的104700万元少得多。而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三年基本持平,说明三年来资产的盈利能力基本相同,对权益报酬率的影响不大。

三、基于盈利能力的ZW地产公司实施策略建议

(一)选准目标市场。彼得斯和沃特曼曾经合著了《追求卓越》一书,书中有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盈利水平最高的企业的必定集中经营核心产品,盈利水平较高的企业是相关多元化经营,盈利水平最差的企业就是无关多元化经营了。因此,ZW地产公司实施多经营战略时,最好选择与其行业有关联的行业或产品。如果能把这些行业和产品与白酒主业结合起来,参与行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既可以把原本流向行业外的利润留在行业内,又可扩大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而且能通过主辅业配合形成的产业链发挥综合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二)明悉目标行业,掌握核心技术,避免盲目决策。在选准目标行业以后,企业首先要对新行业诸如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竞争对手等重要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或者说要有绝对把握。其次是要掌握在该领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这是关键所在。若想在新行业经营获得成功,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资金和市场营销等全方位优势。最后是要对目标行业的经营预期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长远规划,明确实施步骤,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ZW地产公司来讲,可发挥其在资金方面的优势,买断目标行业有关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决胜的利器,从而为在新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没有领先优势,单单靠在资金上的所谓的优势,即便能够进入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也只能以低水平维持,其经营业绩不会取得预想的结果。

(三)打造整体优势,实现优势整合,获取“1+1 >2”的效应。企业可采用两种方式进入新行业:一是依靠内部成长,二是依赖外部成长。内部成长是指原有企业投资新建项目,随着新项目的投入运营而进入新行业:外部成长是指原企业购并一个新企业,继而进入新行业,并在新行业内精心运作,使所购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哪种操作方式,其目的无非是通过整体优势的打造,获取整合优势,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达到“1+1>2"的效果。ZW地产公司若进行多元化经营,应在有限的资源内兼顾不同集团利益,通过人事安排、资源调配、文化融合等手段进行组织结构再造,树立职工整体价值观,以实现战略协同,打造整体优势。

(四)要注意控制规模,及时调整行动方案。经济规模不是规模经济,应尽量避免规模过大造成严重后果。过大的规模,就会因组织结构错综复杂导致管理沟通困难,以至于信息失灵、对市场反应迟钝,企业运转失常。遇此情况,企业应及时取措施“精兵简政”。对所属子公司进行清查,分门别类制定精简、调整方案,通过采取分拆、剥离、缩小企业规模等手段,促使企业“瘦身强骨”,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再次,用合理的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关系范文4

一、研究假说

1999年后,根据我国证券发行的有关法规规定,不管是首次发行(IPO),还是配股、增发、可转换公司债等再融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所采用的净利润均是以“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孰低”原则确定的,而且ST摘帽处理时也同样考虑“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的相似条件。同时,随着大多数投资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在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时,也常常将非经常性损益从利润中剔除出去以观测公司的核心盈余。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不仅是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信息披露指标,而且对信息使用者正确解读公司盈余质量、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在众多监管领域中广泛应用,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吴溪,2006;孟焰等,2008),核心盈余便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时更加关注的问题,从而通过盈余管理提高核心盈余的动机也就愈加强烈。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式重点在于提高核心盈余,而且具有手段隐蔽、成本较低的特点,更有利于上市公司达到提高核心盈余的目的。本文认为,在有关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政策出台后,企业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时,有强烈的动机将经常性损益项目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互置,例如将某些经常性费用列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某些非经常性收益列入核心盈余中,从而粉饰公司的核心盈余来展示其未来发展能力。此即为McVay(2006)提出的分类转移方法:有意将利润表内一些项目进行人为“错误”的分类,比如将经常性费用归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益归为营业利润。由此,本文提出假说H1: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存在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

纵观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献,可将盈余管理行为大致分成三种:操纵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行为、操纵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与前两种手段相比,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手段承担的盈余管理成本较低:一方面既不会像真实交易盈余管理一样影响公司将来的正常运营,也不会产生在未来会计期间需要转回的应计类项目;另一方面,在一定会计科目之间分配费用或损失本身存在一定较强的主观性,使得审计师很难确认完全正确的划分方法。此外,分类转移手段并不会影响利润总额,审计师也不会对此过多关注(Nelsonetal.,2002)。因此,分类转移是一种相对简单易行而且手段隐蔽的盈余管理工具。

尽管分类转移相对于其他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成本较低,较易操作,但实施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也是有一定成本的。McVay(2006)认为对于那些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分析师预测的公司来说,进行分类转移的“收益”非常高。企业会根据盈余管理的成本与收益来选择盈余管理方式,而在我国资本市场,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有避免亏损盈余管理动机及满足上市(IPO)、再融资、ST摘帽等财务指标方面的约束条件。对于亏损公司,管理层通常会通过推迟或提前确认非经常性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为以后扭亏留下一定的空间。比如管理层在预计亏损的会计年度加大提取减值准备以实施“大洗澡”,然后在未来需要扭转亏损的会计年度进行转回;管理层也可以在处置历史不良资产时有意选择在预计亏损的会计年度予以确认;通过有意识地安排在需要扭转亏损的会计年度确认政府补贴等非经常性收益。对于亏损公司,相对于其较高的盈余管理成本,分类转移可实现“收益”较小,不易达到较为满意的盈余管理目标。因此,亏损公司不会存在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而对于盈利公司,通常更多是面临满足上市(IPO)、再融资等情况,存在很强的盈余平滑管理动机,以达到高盈利满足配股、增发、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等资本市场再融资的盈利要求,尤其是当其盈利水平接近再融资的财务指标要求时,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收益会更大,从而有更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操纵核心盈余。此外,盈利公司也会采取盈余平滑手段以避免公司业绩出现大起大落,向外传递稳步成长的信号。因此,本文认为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式主要存在于盈利公司中。由此,本文提出假说H2:盈利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更加明显。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本文研究的问题为1999年12月份出台的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监管政策是否影响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从而采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考虑到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和信息披露影响较大,本文选取1999至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基本研究样本,涉及1998-2006年数据。其中1999年为政策前阶段,2000至2005年为政策后阶段。经删除数据不全的样本公司数据,本文最终得到6832个观测值。由于在1999年上市公司尚未开始披露非经常性损益数据,本文对非经常性损益采取了以下计量方式:根据利润表项目对上市公司发生的非经常性损益做出估计,即依据利润表的结构,将利润表内的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其他业务利润①,合称为非核心盈余,正值项目与负值项目分别称为非核心收益与非核心损失。

2.模型设计本文采用McVay(2006)设计的预测盈余模型分行业、分年度进行回归,估算每一个上市公司的核心盈余②及下期核心盈余增长值,进而得到分类转移判断模型。模型如下(变量定义见表1):本文预期对于有非核心盈余的公司来说,当其确认较多的非经常性损失和较少的非经常性收益时,报告的核心盈余水平会放大,因而未预期的核心盈余水平(UN_CE)就会放大;亦即,当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时,公司第t年的未预期核心盈余水平会与第t年的非核心收益成反比,同时与第t年非核心损失(本文的非核心损失用负数表示)也成反比。对于上述模型,为了扣除其他因素(如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增加等)可能造成的对模型中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在检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时进一步考虑:由于核心盈余项目会重复发生,而非核心盈余则是偶发性的。如果管理层在第t年进行了分类转移,即将经常性费用分类转移为非核心损失,而将非核心收益分类转移为核心盈余,则会使得第t+1年核心盈余增长放缓,因而第t+1年未预期的核心盈余增长(UN_CE)会放缓。亦即,由于公司在第t年进行分类转移,其第t+1年的未预期核心盈余的增长会与第t年的非核心收益成正比,与第t年的非核心损失也成正比。

三、实证检验

1.两阶段非核心盈余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对比两阶段非核心盈余可以发现,在政策出台前,上市公司发生的非核心盈余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值为0.0366,而政策出台后减少为0.0200,且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将非核心盈余细分为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其他业务利润等具体项目,可以看出,在政策出台前,上市公司发生的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其他业务利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值分别为0.0116、0.0050、0.0044、-0.0038及0.0091,而政策出台后,均显著变小为0.0069、0.0030、0.0024、-0.0043和0.0068。尽管这些项目的变化趋势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与其他业务利润通常表现为调增利润的项目,发生数量明显变小,而营业外支出作为调减利润的项目发生数量(金额的绝对值)却明显增加。当将正值的非核心盈余项目与负值的非核心盈余项目分别汇总时①,得到非核心收益与非核心损失,可以发现,非核心收益显著性变小,非核心损失的绝对值显著变大。对比政策前后各变量的中值变化,亦有同样的结论。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分类转移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即将非经常性收益归为核心盈余或将经常性费用归为非经常性损失,将表现出非经常性收益的减少或非经常性损失的减少。而对比政策前后两阶段非核心盈余,从统计数据上看,恰好符合分类转移这一盈余管理方式的特征。

2.核心盈余预测模型结果本文将样本分成两阶段,分别按模型(1)与模型(2)进行回归。对于每个公司,用该公司所在年度、所属行业的其他公司进行回归得到估计的回归系数,再运用模型计算该公司的预期核心盈余。由此,对于每个公司,对应一组模型(1)与模型(2)的回归系数。本文主要运用STATA10.0进行数据处理。表3显示,样本按模型(1)回归得到各变量回归系数的均值与中位数与预期符号相同,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比较模型(1)中的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上期核心盈余是当期核心盈余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相关性较高,CEt-1在两阶段的均值、中位数分别为0.6673、0.6688与0.7747、0.8001,表现出当非经常性损益政策出台后,伴随着监管部门强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这一概念,上市公司披露的核心盈余的持续性与预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次,主营业务收入负增长率与当期核心盈余具有较大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两阶段的均值、中位数分别为0.2578(0.2222+0.0356)、0.2371(0.1898+0.0473)与0.2940(0.2840+0.0100)、0.2616(0.2511+0.0105),而主营业务收入的正增长率对当期核心盈余的影响不大,说明主营业务收入的下降,将伴随着较大幅度的核心盈余的减少,与预期相符。此外,当期的应计利润也是当期盈余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当期核心盈余显著正相关,这与Sloan(1996)的结论一致。表4列示了模型(2)在非经常性损益政策前后两阶段的各变量回归系数的均值与中位数。分析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后期核心盈余的增长与当期核心盈余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当期核心盈余较小时,上市公司往往伴随着后期盈余较大的增长,这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操纵现象相一致。当期核心盈余相对于前期的增长与后期核心盈余的增长在第一阶段显著正相关,在第二阶段的回归系数变小,且回归系数均值、中位数均不显著。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增长在各期之间没有一致性,而是伴随着上市公司的需要而进行不同方向的调整,表现出核心盈余较大的波动性。而净营运资金周转率的增长与核心盈余的增长在两阶段均显著负相关,应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核心盈余增长的相关关系符合预期。

3.分类转移检验结果为了检验政策实施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式,本文将样本分为核心盈余亏损组与核心盈余盈利组,分组进行检验。(1)核心盈余亏损组检验结果核心盈余亏损的公司回归结果如表5与表6所示。对于模型(3),在第一阶段,非核心收益对未预期核心盈余的回归系数为-0.161,与预期符号相同,但不显著;非核心损失与未预期核心盈余的回归系数为1.92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预期符号相反。第二阶段两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与第一阶段相同,但非核心收益与未预期核心盈余的负相关性、非核心损失与未预期核心盈余的正相关性均为显著。两个阶段模型(4)的各变量回归系数均与预期符号相反,表明核心盈余亏损的公司并不存在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式,而且政策前后两阶段不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核心损失与未预期核心盈余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上市公司未预期核心盈余越低,上市公司发生越多的非经常性损失项目(绝对值),而在下期盈余中,将此非经常性损失项目(如资产减值)进行转回,实现盈余的大幅增加,从而与下期未预期核心盈余的增长成反比,这与“大洗澡”的盈余管理方式表现相同。(2)核心盈余盈利组检验结果核心盈余盈利的公司回归结果如表7与表8所示。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非核心收益、非核心损失与未预期核心盈余均为负相关,但不显著;而在第二阶段,两变量与未预期核心盈余显著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075、-0.646,与预期相同。模型(4)的回归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两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而在第二阶段,非核心损失与未预期的核心盈余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292,而非核心收益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说明在第二阶段上市公司存在将经常性费用归类为非经常性损失的现象。由此,本文的假说1得到验证,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监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存在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式。可见,新的监管政策尽管强调了核心盈余的重要性,却引致上市公司产生新的盈余管理方式———分类转移,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的隐蔽性使政策并未充分发挥预期的监管效果。此外,将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两组的结果进行对比,亏损公司不具有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动机,在两阶段中均未发现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本文的假说2,即盈利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更加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政策前后两阶段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发现对于亏损公司,政策前后可能存在着“大洗澡”的盈余管理方式,而不具有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动机与表现特征;而对于盈利公司,在第二阶段呈现出将经常性费用归类到非经常性损失的分类转移现象。这表明,尽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监管政策强调了核心盈余的重要性,但却引致了上市公司产生新的盈余管理方式———分类转移。正是由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在众多监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核心盈余也便成为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更加关注的问题,从而通过盈余管理进行提高核心盈余动机也就愈加强烈。上市公司运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将一些经常性的费用项目划分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列示,或将一些非经常性利得归类为经常性项目列示。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核心盈余,相比其他盈余管理方法具有成本较低、手段隐蔽的优点,既不存在像真实交易盈余管理一样可能影响公司未来的正常运营,也不会产生在未来会计期间需要转回的应计项目,同时又可以帮助上市公司实现提高核心盈余的目的。

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盈亏平衡分析;商业智能;自行开发

盈亏平衡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销量、价格、成本和利润直接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企业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计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盈亏平衡分析基本公式: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在这其中,不同售价下保本点销售量的确定至关重要,它可以为管理者科学地规划企业的未来,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是企业决策的有力工具。在手工会计下,实现盈亏平衡分析比较麻烦,而在计算机辅助下,实现起来就比较容易而且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本文介绍借助于计算机实现盈亏平衡分析的方法,分别是:在excel中实现盈亏平衡分析,在用友erp中实现以及运用crystal xcelsius来制作个性化的盈亏平衡分析模型。

一、用excel实现盈亏平衡分析

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刘兰娟主编的《财经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一书中,介绍了用excel建立盈亏平衡分析模型的方法。在该书中作者运用公式计算边际贡献、销售收益、总成本和利润,运用模拟运算表作出制图所需的数据,用散点图来展示边际贡献、固定成本与利润的关系,并用模拟运算表的方法在图形中加入盈亏平衡销量垂直参考线和当前销量垂直参考线,用微调项控件来对销量和售价进行调节,将调节对利润和盈亏平衡点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文本框中。

图一就是利用excel做的将业务、公式和图表紧密结合后的一个盈亏平衡分析的图形 ,交互式的功能让管理人员体会到数据在“说话”,他只需调整销量和售价两个参数,马上在图表上展示出边际贡献、固定成本与利润的关系图,同时还能给出盈亏平衡的分析结果,是盈利还是亏损,以及该售价所对应的盈亏平衡销量。

二、erp中的盈亏平衡分析

随着erp的推广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上了erp系统,企业的数据大多产生于erp系统之中。那么可不可以直接在erp系统中实现盈亏平衡分析呢?2007年9月份用友联合bi厂商business objects公司推出的u8-bi商业智能系统中,提供了许多决策分析模型,其中就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模型。

图二就是用友u8-bi中提供的盈亏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根据目标利润去倒推影响它的相关因素,比如:业务量、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里可以首先设定一目标利润和一变动因素,模型能够给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该因素需要达到多少才能实现目标利润,并通过仪表盘形象地显示出该因素的变动量和变动比率。还能显示出各项因素对目标利润的影响程度。

在用友erp-u8 bi的服务模式中,business object公司提供bi应用模型和决策分析模式,天创咨询负责为企业提供增值的咨询服务和远程交付服务。当客户有个性化的基于u8-bi的决策分析模型需求时,一方面可以借助u8-bi的设计平台自行设计,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需求发送给用友天创咨询公司,用友天创咨询公司在后台建立了强大的适合各种管理角色不同管理的管理页面知识库,可以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配置,并发送到客户端,由客户或用友公司现场实施服务人员部署到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浏览桌面。

三、用xcelsius制作个性化的盈亏平衡分析模型

虽然erp已经进入普及时代,但是还有不少企业还没有上erp或者上了erp但短期内还不能上商业智能系统,那么对于这样的企业怎么实现像用友u8-bi系统中那样动态形象的盈亏平衡分析呢?business object 公司的 crystal xcelsius就是一个很适合于管理人员使用的商务智能工具。借助常用的excel,运用xcelsius就能制作出像用友u8-bi系统中那样动态形象的,甚至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盈亏平衡分析模型。

crystal xcelsius 是一款直观的独立的 windows 应用软件,它可以连接 excel 表格、通过 web service 和xml连接其他外部数据源,从而将传统的 excel 表格及静态数据转换为引人入胜的交互式可视化分析。可以从中看到用友u8-bi中bi应用模型和决策分析模式就是用business object公司提供的crystal xcelsius 来实现的。

图三就是通过crystal xcelsius工具借助于excel制作的盈亏平衡分析模型,在此模型中可以调节销量和售价两个变量,求得相应销量下的利润情况和相应单价对应的平衡销量并形象地将结果展示出来。模型采用结构图的方式能够形象地展现出影响利润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通过调整可变成本的滑块,变化各种相关的因素,图中的直接人工等因素就会发生变化进而会影响总的可变成本,并带动总成本,最终影响利润。而影响固定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层薪酬、保险费用、折旧、广告等,这里采用了直接在进度条上拖动的方式,根据业务状况灵活调整,来影响固定成本,并带动总成本,最终影响利润。

模型中利润进度条采用了具有预警功能的进度条,当利润为正时,进度条显示绿色,当利润为负值时,即亏损时,进度条显示红色,提出警报,引起决策者的注意。而对于盈亏平衡销量这里采用仪表盘的形式来形象地展示,当通过对进度条或滑块的调节来变动与盈亏平衡销量相关的因素如:单价、固定成本或变动成本等因素时,仪表盘会自动显示出当前情况下的盈亏平衡销量,指针指到相应位置,形象地展现出这些因素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用xcelsius制作的交互式可视化模型(flash)可以直接嵌入到 powerpoint、pdf、word、outlook 和 web上动态形象地展示、讲解数据,让演示更富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让商业信息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由于xcelsius平台独立且对配置环境要求不高,任何企业都可以运用,另外xcelsius操作简便,即使非技术人员也可以进行全面的交互式可视化分析,会计人员也能轻松便捷地制作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分析模型来。

综上可以看到,无论是运用excel还是在用友erp-u8 bi中,还是用xcelsius来制作盈亏平衡分析模型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自行开发的能力。会计人员应借助于像excel和xcelsius这样优秀的第四代软件工具或用友erp-u8 bi提供的平台,自行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模型,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实现财务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刘兰娟.财经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

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关系范文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武汉 430073)

【摘要】市盈率作为反映股价相对水平高低的指标,在投资者投资决策分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投资估价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利用相关模型进行分析,从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角度对市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让投资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市盈率指标,利用它对上市公司进行更加正确的实际股票价值分析、公司估值、分析公司盈利能力,从而能作出明智的投资决策选择。

【关键词】上市公司 市盈率 影响因素

市盈率指标这一概念虽然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就出现于华尔街,但是直到1934 年《证券分析》的问世,Benjamin Graham 在他的著作中对市盈率作了正式定义说明后,市盈率才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投资者和市场分析师用来评估一个公司价值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由于全球资本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股市泡沫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市盈率很好地发挥了测试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的作用。市盈率已然成为各国乃至世界资本市场上一个不能缺失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市盈率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市盈率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公式

市盈率也称本益比、“股价收益比率”或“市价盈利比率(简称市盈率)”。基本计算公式为:市盈率(P /E )=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P )÷ 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EPS )。上述公式中的P 表示是股票当前市价,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EPS )的确定可以是当前年的盈利,也可以是对未来的预测盈利。市盈率可以看作是投资者对一个公司股票盈利能力的一个评价指标,市盈率越高,说明投资者对每股盈利能力估计越高,对公司的未来收益能力的预期越高,虽然市盈率只是基于过去的收益数据计算出来的。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1.对宏观因素的研究动态。Kane, Marcus 和 Noh(1996)据市场指数(1954—1993)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将股息率、真实利息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三个主要研究因素,并对此进行了回归性研究来证实市场波幅的大小与企业处于不同的市场周期阶段是否会影响市盈率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只有股息率对市盈率产生正相关影响,剩余的其他两个因素均与市盈率呈负相关关系。Reilly, Griggs 和 Wong( 1983)为了检验商业周期和股票每股收益的离差系数与市盈率的关系,以1962—1980 年每季度的S&P400 指数作为研究数据样本,通过列回归方程,进而对一国CPI 指数增长率、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杠杆比率、S&P400 指数的季度和年度增长率、债券调整后收益率等因素对市盈率的影响进行了回归性分析。在进行一系列统计分析后,得出市盈率与商业周期、上市公司股票每股收益的离差系数这两个指标的相关性很小。

综合而言,国内外学者已经证实影响市盈率指标的宏观因素有:股息率、市场波动、通货膨胀率、真实利息率、预期真实GDP 增长率、预期通货膨胀率、Beta 系数、账面市值比和每股收益增长率。

2.对微观因素的研究动态。Loughlin(1996)通过对S&P500 指数自1968—1993 年市盈率指标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一个企业的市盈率指标和其每股预期增长率及股东回报率都有正相关关系。Talat Afza 和Samya Tahir(2012)以巴基斯坦化学行业25 家上市公司2005—2009年的股价数据为例通过运用时间序列和系统分析法分析和证实了股息支付率、市场价格变动、公司成长机会和规模是影响市盈率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曾晓洁等(2002)在对沪深两市股市数据(1993—1999)进行统计研究分析后,提出我国公司预期的增长潜力和市盈率基本上呈正相关的关系。李社环等(1998)为了检验股票市盈率和企业合理负债率两者是否存在关联,通过对美国1997年股市数据进行实证性研究,最后提出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

经过对上述文献总结,笔者认为他们只是片面地对市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不具有全面性。因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入手分析市盈率的影响因素,意在指导投资者更好地运用市盈率财务模型对目标企业进行准确估值并作出成功投资。

二、市盈率的宏观影响因素

影响市盈率的宏观因素有很多,如经济政策、股票市场的存量资金、世界其他股票市场的比较、CIP、利率、GDP(国民经济收入)、行业因素等。由于篇幅原因,本文着重从利率、行业、GDP 三个因素进行论证。

(一)市盈率与资本市场基准利率的关系

资本市场基准利率作为能对市盈率波动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众多因素中最为敏感的因素之一,是人们投资收益率的重要参照系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资本流动的平均代价(成本),还体现了社会资金的价值,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一般来说,如果其他因素不变,资本市场基准利率与股市平均市盈率存在反向关系。如果资本市场基本利率低,平均市盈率会高一点;如果资本市场基准利率很高,平均市盈率就应该低一些。

(二)行业因素对市盈率的影响

不同的行业自身不同发展特点使其具有不同的盈利前景、行业条件和行业限制。相对于其他传统行业,新能源、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朝阳行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成长性更好,往往成为投资者重点考虑投资的领域,成为市场的热点所在。行业因素之所以能对市盈率产生主要影响,是由于它能对企业未来的股利增长率、股利支付率以及预期报酬率有重大的决定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这使得行业政策因素对市盈率和股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目的是通过获得股票价差来赢取利益,所以对于市场上各种题材的炒作尤为关注。

(三)市盈率与国民经济收入(GDP)的关系

市盈率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一个公司的信心,对其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估计。一般而言,市盈率越高,表明投资者预期越高,公司成长潜力越大。上市公司处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其自身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必然会受到国民经济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公司的市盈率应该与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状况存在相关联的关系。然而本文通过对1992—2007 年我国GDP 年增长率和深证A 股市盈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数值为0.09 的相关系数。这个结果从统计学角度来说,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关系,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市盈率存在很低的相关度。

三、影响市盈率的微观因素

(一)市盈率与公司的成长性

一个公司未来盈利是否具有持续增长能力取决于这个公司是否具备成长前景、上升空间即公司成长性。一个公司成长性高低传达给投资者的信息会影响他们对股票价值高低或市盈率预期值作出判断。由于公司成长性对股票市盈率有重要影响, 当我们研究市盈率指标时,将其纳入对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 一个公司的经营现状的好坏可以反映公司成长性:作为公司成长基础的总资产,它的增长往往体现了公司的再投入状况;最能直观反映一个公司的成长潜力的主营业务收入,若其增长则表示这个公司有较强的开拓市场的能力,其产品利润率高;反映一个公司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最综合指标莫过于净利润;净资产增长速度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资本投入速度和扩张能力高低, 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企业自身资产价值增减的状况。

(二)市盈率与权益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顾名思义是投资者用作权益投资的资本,它是投资者能承受的最低投资回报率。如果投资者所面临的投资风险越大, 那么其对风险报酬或补偿的期望就越高。因为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因素很多, 将其进行分解对利用市盈率指标作为依据来分析投资时很有必要。权益资本成本主要受Beta 风险系数、公司资产规模大小、账面市值比高低和资产负债率大小的影响。Botosan(1997) 证实了账面市值比越高,权益资本成本也越高;反之,则越低,即二者是正相关的。同时提出通常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 投资报酬率越高, 因此权益资本成本也就越高。

(三)成长潜力对市盈率的影响

实质上公司是一种投资组合,这种组合以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其中资本和劳动是最基本的两大要素,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关键资源如管理、技术以及品牌等。资源状况的好坏对公司价值增值的潜力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只能对管理资源、技术资源这两个因素进行重点分析。

1. 管理资源对市盈率的影响。21 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的竞争,而竞争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人才。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和持续性在于其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的质量。目前,对于企业管理资源的衡量会计上没有准确的计量方法,经济学上主要通过管理层的学历和资历或管理层的报酬这两大指标来反映。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经理人越来越普遍,在现实与需求的不断碰撞中,公司激励机制也得到长足发展和完善,这时将管理层报酬作为衡量管理资源的变量具有说服力。

2. 技术资源对市盈率的影响。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是一个公司能在未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而企业的技术资源是其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一般而言,对于一个企业,技术资源往往包括相关技术人员具备的专业能力、投入的研发费用和无形资产。目前会计实务中对于前两项数据的计量不确定,因而一般只能将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多少作为反映其技术资源情况的主要指标。一个企业的创新研发成果大小往往体现在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未来的经济效益上,从这个角度而言,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可以通过无形资产多少以及无形资产占整个资产总额的比重这两个财务数据得到反映。

(四) 投资者的信心与市盈率

信心对投资者做出投资行为有决定性影响。投资者对某一公司的前景有很好的预期,认为购买此公司的股票会在将来给自己带来收益,那么市盈率的水平就会上升;反之,投资者不看好股票市场,对风险的偏好强于对收益的偏好,那么市盈率的水平就会下降。

四、研究结论及改进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个创业投资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准确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并成功投资,市盈率这一财务指标作为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其全面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市盈率不再是原来意义上只受计算公式中普通股每股市价和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影响,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从宏观层面受GDP、行业、资本市场的基本利率等因素影响;从微观层面受公司的成长性、权益资本的成本、投资者信心、管理资源等因素影响。第二,虽然本文由于篇幅原因未能将所有影响市盈率的因素一一列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传达给我们在运用市盈率模型或指标来对企业进行估值时要考虑全面,不能单凭指标数值的高低而草率做出决策的理念。第三,使用这个指标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该指标只能用于同行业公司之间的比较,不足以说明不同行业投资的状况。新兴产业由于充满了各种发展机会,未来前景较好,市盈率普遍较高,而成熟工业往往较为饱和,发展空间不大,因而市盈率较低,但这并不能说明后者毫无投资价值。(2)即使市场上每股收益很小或亏损,股票市价也不会是0,因而此时很高的市盈率往往不说明任何问题。(3)从市盈率基本计算公式不难看出,净利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市盈率大小。而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净利润数值也不一样,从而限制了以市盈率作为指标在各公司间进行比较。第四,这个模型在对企业估值时存在一些不足,如非上市公司难以找到合适的市盈率、此模型基于历史数据进行估算等,这更加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应用中要谨慎使用,可参考其他财务模型一起使用。全面理解市盈率影响因素对如何正确利用市盈率指标进行投资决策、价值评估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改进建议

首先,宏观政策方面,监管机构加强在证券发行、交易的过程中对信息透明化的制度建设,以法律法规形式将公共信息透明化提上日程,而并不是单纯地依靠准则和舆论的力量。

其次,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扩展优质上市资源,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特别是2009 年创业板的推出后,各省市对于创业板市场表现了极高的积极性,使得国内证券市场有所回暖,融资资源有所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应推进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建立证券主管部门、金融部门与科技主管部门沟通体制,建立转板规则与交易所市场联通机制,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让不同的企业都能在不同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信息透明度,加强对谣传的澄清和更正的管理,应规定上市公司对传播很广的谣言作及时澄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公共传媒所出现的谣传,而且对那些短期看来对投资者影响不大、未能及时更正的信息,但长期而言会令投资者产生误解甚至会影响其投资决策的,应该规定及时进行更正。

参考文献

[1] 马佳岑. 市盈率影响因素国内外文献综述[J]. 现代经济信息,2008(5).

[2] 唐勤伟. 对不同行业股票市盈率的分析[J]. 时代经贸,2008(2).

[3] 卢锐,魏明海. 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管理科学,2005(8).

[4] 乔峰,姚俭. 市盈率的模糊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2(1).

[5] 戚敏娣. 我国上市公司市盈率的时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1.

[6] 贺红雷. 影响上市公司市盈率的宏微观因素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