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分析方法范例6篇

盈利模式分析方法

盈利模式分析方法范文1

购买推荐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苏宁易购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互联网企业成长与盈利模式创新研究》以网络经济运行规律为出发点,着眼于互联网企业所采用的各种盈利模式,理性分析其构建和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期望能围绕加强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并带来企业成长这一总目标,利用理论分析、走访调查、文献分析和案例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的规律。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规律研究。探讨一般企业的成长规律,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②研究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与盈利模式的相互作用机制。③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途径、规律以及构成要素研究。通过对目前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进行新的划分,总结每种模式的特点并进行比较;通过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以及对互联网企业经营业务的分析,得出这些盈利模式的一些共性,并分析它们成功的原因。④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途径研究。研究网络经济的特性和网络环境下竞争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经济对企业盈利方式的影响。⑤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研究。就互联网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的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1.1.2 网络经济的特征

1.1.3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

1.1.4 盈利模式的困局及其对互联网企业成长的影响

1.1.5 本书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的研究发展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要素分析

2.1 企业成长的概念界定

2.2 企业成长外生论

2.2.1 竞争优势外生论

2.2.2 环境要素影响论

2.3 企业成长内生论

2.3.1 企业成长进化论

2.3.2 组织控制论

2.3.3 资源基础论

2.3.4 企业交易费用理论

2.3.5 企业认知发展论

2.3.6 企业文化控制论

2.4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理论

2.4.1 多种企业成长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论的比较

2.4.2 企业核心能力论

2.5 互联网企业成长系统的思想

2.5.1 网络经济两大递增规律

2.5.2 互联网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

2.5.3 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

第3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核心能力形成

3.1 核心能力理论与盈利模式创新

3.2 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以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为例

3.2.1 资源要素分析

3.2.2 能力要素分析

3.2.3 环境要素分析

3.3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提升互联网产品的黏性

3.3.1 互联网产品黏性的相关定义

3.3.2 用户黏性影响因素

3.3.3 黏性与重复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

3.3.4 互联网企业提高产品黏性的策略

3.4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4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的途径

4.1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分类

4.2 网络广告

4.3 增值服务

4.4 网络游戏

4.5 产品销售

4.6 即时通信

4.7 搜索引擎

4.8 多盈利模式结合

第5章 国内互联网企业盈利的特点

5.1 免费

5.1.1 以免费的基础业务吸引用户

5.1.2 免费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5.1.3 由“免费”产生的盈利危机

5.2 平台化

5.2.1 基础平台加增值服务的模式

5.2.2 平台注册会员收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5.2.3 阿里巴巴平台的收费模式

5.3 模仿中创新

5.3.1 模仿与创新

5.3.2 模仿、创新与自主研发

5.4 多元化战略

5.4.1 企业的成长性高低与企业多元化程度

5.4.2 业务横向或纵向的多元化

5.4.3 多元化的经济学分析

5.5 差异化战略

5.5.1 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

5.5.2 差异化基础上的垄断竞争

第6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要素分析

6.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及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

6.1.2 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3 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链

6.2 Web1.0环境下的三代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3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模式结构及特点

6.3.1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主体关系结构

6.3.2 价值链的整合

6.3.3 淘宝网价值链的特点

6.4 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4.1 利润点分析

6.4.2 利润对象分析

6.4.3 利润源分析

6.4.4 利润杠杆分析

6.4.5 利润屏障分析

6.5 A8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5.1 数字音乐市场现有的主要盈利模式

6.5.2 A8音乐业务系统

6.5.3 目标客户和盈利模式

第7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

7.1 界定和锁定利润对象

7.2 为客户提供有核心价值的产品

7.3 打造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利润点

7.4 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

7.5 关注特定线上空间个体之间关系的建立

7.6 盈利模式创新——基于3G手机网页游戏

7.6.1 3C网页游戏的特点

7.6.2 3G手机网页游戏新盈利模式

第8章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

8.1 知识的溢出效应与盈利萎缩

8.2 网络经济市场秩序的失灵

8.3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变特点

8.3.1 网络经济特征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8.3.2 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深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8.3.3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流程重组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条件

8.3.4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8.3.5 企业信息网络系统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8.4 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

8.4.1 以特殊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2 以整合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3 以配置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分析——以乐视移动传媒网为例

8.5.1 网络视频行业产业链与盈利分析

8.5.2 乐视传媒网提供的基本产品与服务

8.5.3 乐视传媒网的盈利模式创新

8.5.4 乐视传媒网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8.5.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乐视网成长途径

第9章 腾讯公司的盈利模式创新与迅速成长

9.1 腾讯公司盈利分析

9.1.1 腾讯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9.1.2 盈利主要来源

9.1.3 收入结构分析

9.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腾讯战略分析

9.2.1 腾讯战略定位:以为中心,构筑产品金字塔战略布局

9.2.2 基于技术与应用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3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4 基于创新的腾讯核心竞争力形成

9.3 腾讯成长路径分析

9.3.1 网络经济下腾讯的成长框架

9.3.2 网络外部性、正反馈与腾讯的壮大

9.3.3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成长

盈利模式分析方法范文2

【关键词】ZW地产;杜邦模型;盈利能力;策略建议

一、理论综述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企业盈利能力的内涵

盈利能力,也称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是盈利能力分析所应包括的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在人们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往往被忽视,而只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

2.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1)盈利稳定性的分析

盈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是站在各种业务利润结构的角度,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来进行判别盈利的稳定性。

(2)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盈利的持久性,就是指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通常采用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以分析盈利的持久性。

(3)盈利水平分析A主要分析指标

评价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一般为相对财务指标。总体上可按照资源投入和经营特点把这些指标分为为四大类,分别是: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权益资金盈利能力分析以及股份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3.盈利能力的计量指标

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在所有的财务比率中最广为认知和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三个指标:利润率、资产报酬率和权益报酬率。

(二)杜邦模型

杜邦分析是将权益报酬率分解为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财务杠杆三部分进行分析的方式,此种方式也被称为“杜邦模型”。杜邦模型表明有三类因素影响权益报酬率:运营效率,用利润率衡量;资产使用效率,用资产周转率来衡量;财务杠杆,用权益乘数衡量。

杜邦恒等式:权益报酬率(ROE)=净利润/权益总额

二、ZW地产公司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一)ZW地产公司简介

ZW地产是具有国家一级开发资质的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集团,中国房地产“综合开发”“责任地产”“蓝筹地产”百强企业。作为根植西安本土的领导品牌,ZW地产始终以对城市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业主负责的国企品牌责任,致力于提升城市价值、传承地域文化和改善人居环境。2014年以来,“五优好宅”住宅生活体系得以建立,成为ZW地产新时期下的发展目标。

(二)ZW地产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运用杜邦模型可以解释盈利能力指标变动原因和变动趋势,为采取措施提高盈利能力指明方向。表3-1、表3-2分别为根据ZW地产2009、2010、2011年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数据编制的该公司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损益表。下面就以杜邦模型为基础,结合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对ZW地产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杜邦分析。

分析表3-1、表3-2,可计算该公司相关财务比率如下:

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本文以营业净利率替代销售净利率)

2009年 0.27=0.09*2.26*1.33

2010年 0.29=0.11*2.28*1.16

2011年 0.24=0.09*2.27*1.18

该公司权益报酬率2009年为0.27,2010年上升至0.29, 2011年有所下降为0.24,这是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生产经营业务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财务杠杆盈利能力三种盈利能力相互影响的体现。

(三)销售净利率

很显然,2011年的销售指标均比2010年和2009年差许多,虽然2011年的营业利润514983万元高于2009年的469044万元,但其成本费用控制较差,在获取同样销售收入的情况下,付出的代价较为高昂。

(四)总资产周转率

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也会对权益报酬率产生影响。2009―2011三年的资产周转率情况如下表3-4所示:

从表3-4可以得出:应收账款周转率2009年最高,2011年比2010年略有提高。2009年的应收账款仅有33083万元,相比2010年的114033万元、2011年的104700万元少得多。而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三年基本持平,说明三年来资产的盈利能力基本相同,对权益报酬率的影响不大。

三、基于盈利能力的ZW地产公司实施策略建议

(一)选准目标市场。彼得斯和沃特曼曾经合著了《追求卓越》一书,书中有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盈利水平最高的企业的必定集中经营核心产品,盈利水平较高的企业是相关多元化经营,盈利水平最差的企业就是无关多元化经营了。因此,ZW地产公司实施多经营战略时,最好选择与其行业有关联的行业或产品。如果能把这些行业和产品与白酒主业结合起来,参与行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既可以把原本流向行业外的利润留在行业内,又可扩大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而且能通过主辅业配合形成的产业链发挥综合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二)明悉目标行业,掌握核心技术,避免盲目决策。在选准目标行业以后,企业首先要对新行业诸如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竞争对手等重要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或者说要有绝对把握。其次是要掌握在该领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这是关键所在。若想在新行业经营获得成功,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资金和市场营销等全方位优势。最后是要对目标行业的经营预期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长远规划,明确实施步骤,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ZW地产公司来讲,可发挥其在资金方面的优势,买断目标行业有关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决胜的利器,从而为在新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没有领先优势,单单靠在资金上的所谓的优势,即便能够进入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也只能以低水平维持,其经营业绩不会取得预想的结果。

(三)打造整体优势,实现优势整合,获取“1+1 >2”的效应。企业可采用两种方式进入新行业:一是依靠内部成长,二是依赖外部成长。内部成长是指原有企业投资新建项目,随着新项目的投入运营而进入新行业:外部成长是指原企业购并一个新企业,继而进入新行业,并在新行业内精心运作,使所购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哪种操作方式,其目的无非是通过整体优势的打造,获取整合优势,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达到“1+1>2"的效果。ZW地产公司若进行多元化经营,应在有限的资源内兼顾不同集团利益,通过人事安排、资源调配、文化融合等手段进行组织结构再造,树立职工整体价值观,以实现战略协同,打造整体优势。

(四)要注意控制规模,及时调整行动方案。经济规模不是规模经济,应尽量避免规模过大造成严重后果。过大的规模,就会因组织结构错综复杂导致管理沟通困难,以至于信息失灵、对市场反应迟钝,企业运转失常。遇此情况,企业应及时取措施“精兵简政”。对所属子公司进行清查,分门别类制定精简、调整方案,通过采取分拆、剥离、缩小企业规模等手段,促使企业“瘦身强骨”,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再次,用合理的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盈利模式分析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差 细分

一 商业银行及其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经营大量货币性项目;从事的交易种类繁多、次数频繁、金额巨大,分支机构众多;存在大量不涉及资金流动的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高负债经营,债权人众多,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

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中呈现了一定的同质性和层次性,其盈利模式具有一定的类似性,因此所谓的盈利模式也只是众多获利渠道中最主要的业务盈利模式,为了更为有效的区分各种盈利模式,我们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为利差盈利模式、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一)利差盈利模式分析

    利差盈利模式是以存贷款之间利率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银行以低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无限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额作为利润。利差盈利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之一,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相对风险较小,利润来源稳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呼声不断高涨,利差逐渐被市场压窄,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利差盈利模式为主的经营模式亟待转变。 

(二)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分析

    产品细分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将自己设计的产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以满足现行的市场对各金融类产品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和细分。现行的商业银行将其运营业务分为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就是将业务分为是否较多的占用银行自己的资金为标准将业务划分成上述两类业务,因此,商业银行那么可以参照相关标准,将商业银行产品或业务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中间业务型产品和服务较少的涉及自有资产,一方面它提供了较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有着服务客户稳定客户促进传统业务发展的作用。同时,中间业务型产品成本低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独特优势。

(三)客户细分盈利模式分析

随着客户需求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以信用为基础的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将渐渐的退出市场,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的战略型伙伴银企关系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商业银行将不断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客户终生价值的指引下,对客户实行细分盈利战略,甚至实行对客户一对一的盈利战略。商业银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明确的战略和特定的市场中,根据客户的属性行为需求偏好以及价值等因素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获利渠道和业务模式。因此,在客户细分盈利模式运作中,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相关变量,对客户群进行微利分割,即建立客户群微利分割模式。客户细分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中避免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带来的剧烈竞争,使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发展出自身特色,从战略上防止其他金融企业对盈利模式的模仿。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上的软实力。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突破性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利差盈利模式为主,虽然不断加强体制改革和创新法展,但没有实质性突破,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我国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能力.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超前,在金融创新方面也不断进步,我国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但是仍然是一直跟随发达国家的前进方向,这客观上不断催生我国金融的创新体制。

(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矛盾失衡

    我国商业银行采取分业经营,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综合性的供给。首先,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相对单一,相对经济水平发展滞后,一些特殊金融产品推出较少或者没有推出,没有办法满足特殊金融产品消费群体。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服务水平略有不足,居民对银行服务水平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好要求,但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行体制的弊端的存在,缺乏应有的竞争和服务意识,无法从服务上优化盈利模式。

(三)普通层次客户盈利潜力挖掘不充分

    诚然,目前银行业的主要大客户是各银行间争夺的主要阵地,普通的客户群体中的利润没有得到银行的足够重视。忽视了普通客户群体的客户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视角问题,更多的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问题。客户群微利分割模式要求我们将客户进行细分,其深层次的要求是需求我们从客户的终身价值考虑,不断的挖掘普通客户的利润空间。因为客户的终身价值或许没有办法在一时间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理念,不断的重视普通客户潜在的盈利价值,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完整性。

四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在经济体制不断变革,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今天,商业银行应不断调整自身的盈利模式,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趋势。中央政府和相关机构应不断加强我国金融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建立步伐,使我国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商业银行自身也应该不断调整自身的产品供给,设计出符合金融消费者的各种金融产品,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供给的便利性,并且不断的重视普通客户的价值,实现以无利化有利的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的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克服我国经济体制中的弊端和不足,自强不息,不断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新产品,不断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寇茜.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思考[j].西安金融 ,2005(10)

盈利模式分析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大卖场; 盈利模式; 产业链绩效

一、引言

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大陆,把大卖场模式也带入了中国。大卖场模式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价格定位上,采取了严格按商品的品种分别定价的方法,大卖场一般的价格政策和价格形象是:最优的品质、最优的价格。以自己加工的商品为第二利润源;合理组织供应商和商品配送以获取第三利润源;出租场地给商品品质相关联和互补的供应商,以降低经营成本。大卖场凭借其庞大的体积、一站式的购物环境、精细的产品分类、超低的价格以及旺盛的人气,无论是从营业面积、商品数量、销售额抑或影响力而言,都成为零售业态中的重要力量。家乐福最早将大卖场概念引进中国,开创了全新的大卖场商业模式。后来的国美、苏宁等大卖场模式也都或多或少借鉴了这一模式。但是一些大卖场兼并联盟,垄断销售终端,逼生产商降价让利,操控市场价格,有可能使制造企业变成卖场的厂房。大卖场和生产商之间的矛盾在很多行业显现,比如格力电器退出大卖场,卡夫与世纪联华,以及康师傅与家乐福的矛盾等。这凸显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关系、绩效情况、整合与优化的动力机制等因素对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的生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型大卖场贱买贵卖、通道费、租金、常规商业功能发挥等不同盈利模式与产业链的绩效之间也有较强的关联,但对于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关联程度,学界一直缺乏有效的度量方法和尝试。这种缺乏容易造成对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和产业链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从而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因此,探讨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究竟如何或从多大程度上影响产业链绩效,成为我们认识二者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和产业链绩效提升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然而,传统分析理论一般仅重视从生产者视角探讨制造业产业链绩效,提出诸如资金投入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创新研发因素、企业流动性因素(市场势力因素)、工资水平、金融环境、分工因素、所有制因素等分析制造业产业链绩效的框架。这种分析框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产业链绩效提升的影响因素,但是,随着流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跃升,流通产业的影响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大卖场所具有的生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双重属性,既可以引导生产,又可以促进消费,成为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升经济绩效的重要战略因素。因此,分析制造业产业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流通方面的因素,从本研究来看,主要是零售方面的因素;二是制造方面的因素。因此,本研究拟从这两个方面搭建研究框架。

在此框架下,通过研究发现,大卖场盈利模式与产业链绩效相互关联的作用机理并非是简单的直接关联,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是由大卖场和零售产业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比如大卖场盈利模式、零售规模、零售绩效和大卖场分工水平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二、理论分析

理论研究表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是由分工深化、顾客价值和信息技术所推动的,其提升产业链绩效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服务中间需求增长与分工深化提升专业化效率,顾客价值创新催生更好的服务满足和产业链报酬递增,零售服务创新与信息化交易平台网络建设导致交易费用降低等方面。而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测量:

一是零售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大型大卖场的盈利能力是反映其纵向约束能力的重要指标。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大型大卖场对制造业产业链实施更强的纵向约束和控制,从而有更大空间提供更多的零售服务以改善产业链绩效(Lariviere and Padmanabhan,1997;Desai,2000;徐从才、丁宁,2008)。在现实中,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商业毛利率、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大卖场的盈利能力。

二是大卖场的产业组织与规模。零售产业集中度与规模情况也是影响零售市场势力的重要因素,是增强大卖场议价能力的重要指针。零售市场集中度与规模的上升可以有效促进大型大卖场集中资本,从而实现规模报酬递增,降低流通成本,从而有利于产业链整体成本降低,产业链绩效提升(Bloom,2000;Rao,A.and H. Mahi,2003)。但是,如果缺乏有效政府管制,大卖场一家独大,会形成市场优势地位,会导致部分大卖场滥用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制造商利润受到挤压,零供危机凸显,从而降低产业链条整体优化能力,限制了产业链绩效的提升。

三是大卖场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卖场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促进了零售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市场扩张,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收益,同时降低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扩大了零售企业盈利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对零售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节约也促使整个产业链的绩效提升和成本节约,并通过迂回生产链条,促进采购、物流、销售、管理、财务、信息、售后等专业化功能细分,实现产业链绩效的优化。

四是零售的服务创新角度。大型大卖场专业化分工水平提升、顾客导向的价值链延伸、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标准化平台的构建等服务和价值创新,对于促使大型零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节约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的产业形态上,大卖场服务创新主要表现为经营业态的创新。在零售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市场环境中,在分工深化、信息技术和消费需求的作用下,大型大卖场在业态选择上广泛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实现效益提升和市场扩大,进一步提升大型大卖场市场势力和盈利能力,并促进产业链绩效的优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连锁经营程度角度测量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

三、大卖场盈利模式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

(一)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高将提升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事实上,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升是包括零售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一个表现;同时,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显著提高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和纵向约束能力,促进大卖场之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从而提升产业链的绩效;更进一步,大型零售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大卖场盈利模式,为制造业产业链提供生产者服务,通过提升生产者服务绩效促进制造业和零售业融合及整体绩效的提升与优化。

(二)大卖场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将提升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大卖场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提升是大卖场市场势力提高的集中体现,市场势力的提升有利于大卖场壮大资本规模,形成技术和人员等要素优势,并重新组合服务价值链形势,促进顾客价值链延伸,提升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虽然也会存在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造成产业链绩效损失的情况,但此处不妨假设在大卖场市场势力管制合理的情况下,大卖场规模扩大的积极效应。

(三)大型大卖场分工优势越明显,对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作用越大

大型大卖场分工深化沿着三条路径提升产业链绩效:一是促进分工深化,促进大卖场自身销售迂回链条效率提升,提升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二是通过提供生产者服务,包括物流、信息、研发等服务和引导,促进制造商通过服务外包,将自身资源集中于企业价值链核心环节,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链绩效;三是通过大卖场与制造商之间的分工融合,刺激市场中服务中间需求增长与制造商服务外移,进而提升制造商和大卖场各自的专业化效率,产生积极的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提高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大型大卖场分工迂回特征,其分工深化程度与制造商分工深化程度及产业链上下游分工程度如果不匹配,有可能导致产业链绩效的下降。

(四)连锁经营程度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连锁经营的程度是衡量大型大卖场市场势力和盈利模式的重要指标,因为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大卖场发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综合效应,优化盈利模式,提升市场势力,并进一步实施区域市场扩张,迂回提升产业链绩效。连锁经营也是大卖场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式,主要由连锁经营门店数、连锁经营面积、统一配送和自有配送额等指标衡量,其规模和比重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产销间的紧密衔接,建立统一的销售运转平台,从而使大型大卖场通过连锁经营的服务创新与标准化交易平台建设降低交易费用,提升整个产业链绩效。

(五)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越明显。由于大卖场的社会分工程度、连锁经营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各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和制度环境的差异,导致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发挥产业链绩效提升作用效果的差异。这其中,市场化进程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它涉及到产品与要素市场的改革和各种市场法律法规的执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较为深入,大型大卖场的分工专业化与连锁经营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市场化较高的区域,法制契约的执行程度和政府对于市场的管制较为规范,也有利于减少行业不规范和寻租行为的发生。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从大卖场视角研究制造业结构调整、产业链绩效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对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影响产业链绩效的具体研究则不多见。本文研究了一个综合零售与制造因素的产业链绩效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大卖场因素和制造业因素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都较为显著。其中,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和能力提升对产业链绩效提升作用显著。同时可以借助提升为制造商提供生产者服务绩效促进制造业和零售业融合及整体绩效的提升与优化。但是,限于数据的缺乏,本文没有对细分行业及外资进入对产业链绩效影响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和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从政策含义来看,正是由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分工深化、零售规模与组织化程度、零售效率和零售业态先进性等因素对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迫切需要利用零售盈利模式转型、分工深化,通过规模化与组织化提升效率和业态先进性等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Lariviere,Martin,A.,and V.Padmanabhan,Slotting Allowances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Marketing Science,1997,19(2):112-128.

[2] Desai,P.,Multiple Messages to Retain Retailers:Signaling New Product Demand[J].Marketing Science,2000,

19(4):81-89.

[3] 徐从才,丁宁.服务制造业互动发展的价值链创新与绩效――基于大型大卖场纵向约束与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8(8):77-86.

[4] Bloom,Paul N.,and Perry,Vanessa. G.,Retailer power and supplier welfare:The Case of Wal-Mart[J].Journal of Retailing,2001,77(2):379-396.

[5] Rao,A. and H. Mahi,The Price of Launching a New Product:Empirical Evidence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Slotting Allowances[J].Marketing Science,2003,

22(2):46-68.

盈利模式分析方法范文5

一、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分成两种:随机性和模糊性。会计作为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人造的经济信息系统,在生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斥着这两种不确定性。现有的文献较多的是讨论会计的随机性,并针对随机性引入了概率,而对会计模糊性的认识则不够。尽管会计中许多程序和方法都体现了人们追求精确性的思想,如复式记账、财产清查,但这种精确性是相对的,包含着大量的模糊判断。会计在确认、计量和报告环节充斥了大量的模糊判断。

二、财务报表分析与模糊数学方法

1.基本思路

经典的集合论认为,一个元素要么属于某个集合,要么不属于某个集合,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其他情况。查德则设法用一个隶属度(即隶属于某个集合的程度)的概念,来描述那些处在“属于”和“不属于”之间的模糊事物,并记为μA (X)。当μA (X)取“0”时,就是“不属于”集合,当μA (X)取“1”时,就是“属于”集合,这时的集合A就是一个经典集合。当μA (X) 取“0-1”之间的小数时,A就成为一个模糊集合。如0.9表示隶属于集合A的程度比较高,而0.1则表示隶属于集合A的程度比较低。这样,对那些模糊事物的性状就有了一种可靠的定量分析方法,也为财务报表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2.指标体系

要有效地评估企业的某项能力,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等,就必须设计一套指标体系。该套指标体系要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该项能力,并能将不同企业财务报表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3.评估模型

运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进行测量。调查了解各项实际指标的后进水平点(低值)和先进水平点(高值),并将后进水平点设定为“0”,先进水平点设定为“1”,建立起区间[0,1],然后,分别将各项指标的实际数据映射到对应的[0,1]区间上,得到各项实际指标的隶属度。

为了简化运算过程,我们通过简单的线性插值法来求得各项指标在[0,1]区间上的隶属度。根据平面上的两点决定一条直线,设后进水平点的坐标为(x1,y1),先进水平点的坐标为(x2,y2),则能够建立直线方程式:

(x-x1)/(x2-x1)=(y-y1)/(y2-y1) (1)

在(1)式中,已经规定y1=0,y2=1,(1)式可以整理简化为(2)式:

y=(x-x1)/(x2-x1) (2)

利用公式(2),近似地求出各项指标的隶属度。

事实上,由于各项实际指标的重要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所以还必须给出它们的隶属度在分配上的不同权重。权重也是一个模糊集合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幂法(也称几何平均法)较科学但计算较复杂,主观概率设定法计算过于粗糙等。为了兼顾科学和简便,在这里,设计了一种“排序打分法”。具体做法是,邀请若干专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各项实际指标从重要到次要进行排序打分。最重要的指标打10分,次重要的指标打9分,以此类推,排在最后的一项指标打1分,随即得出每位专家对各项实际指标的打分总和为相同的常数,之后再将各项具体指标的得分分别求和,并分别除以上述打分总和专家人数的乘积,得到各项实际指标的权重:

n

∑Qi=1 (3)

i=1

在此基础上,建立财务报表分析的评估模型:

P=f(xμ1 ,xμ2,xμ3,……xμn) (4)

则企业某项能力指数:

n

Pz=∑μiQi (5)

i=1

其中,μi为某项指标的隶属度,Qi为某项指标的权重,Pz为各项指标隶属度的加权平均值。考虑到人们评判的习惯,采用百分制将企业的能力指数Pz扩大100倍,得出:

企业某项能力分值:P1=100Pz (6)

三、模糊数学方法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实际运用

为了使财务报表分析更有效,我们以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报表作为分析的对象,以企业的盈利能力为例。考虑到数据的可采集性,我们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公开上市的地产类企业2000年年报作为分析的对象。考虑到地产类企业受地区因素影响较大,故以地产类企业中控股股东为北京地区的房地产企业为例,运用模糊数学法为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打分。经整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控股股东为北京地区房地产企业共7家,如下:

股票代码 公司名称 控股股东

0931 中关村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046 光彩建设 光彩建设投资集团有限人公司

0608 阳光股份 北京阳光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

0505 珠江控股 北京万发房地产开发公司

0540 世纪中天 北京世纪兴业投资公司

0656 重庆东源 泛华工程有限公司

0402 金融街 北京金融街建设集团

1.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我们提出了5个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如下:每股收益(A)、每股净资产(B)、净资产收益率(C)、主营业务利润率(D)、股东权益比率(E)。

2.采集相关数据

根据巨潮咨询网提供的资料,采集、计算出有关数据,见表1、表2:

表1 2000年评估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股票代码 A B C D E

0931 0.24 2.51 9.39 17.43 25.64

0046 0.19 2.71 6.82 28.07 42.56

0608 0.4 2.22 18.11 24.86 38.85

0505 0.17 1.23 13.53 -7.89 57.67

0540 1.19 2.26 52.89 33.17 40.07

0656 0.01 1.41 0.81 14.16 41.46

0402 0.32 1.6 19.9 32

.93 33.64

深交所地产 0.17 2.15 7.87 23.24 38.82

类平均指标

表2 2000年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对比指标A B C D E

低值 高值 低值 高值 低值 高值 低值 高值 低值 高值

0.01 1.19 1.23 2.71 0.81 52.89 -7.89 33.17 25.64 57.67

0656 0540 0505 0046 0656 0540 0505 0540 0931 0505

3.计算隶属度

根据公式(2),分别计算出各项实际指标的隶属度,见表3:

表3 评估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隶属度

股票代码 A B C D E

0931 0.1949 0.8649 0.1647 0.6167 0

0046 0.1525 1 0.1154 0.8758 0.5283

0608 0.3305 0.6689 0.3322 0.7976 0.4124

0505 0.1356 0 0.2442 0 1

0540 1 0.6959 1 1 0.4505

0656 0 0.1216 0 0.537 0.4939

0402 0.2627 0.25 0.3666 0.9942 0.2498

深交所地产 0.1356 0.6216 0.1356 0.7582 0.4115

类平均指标

4.计算权重

根据排序打分法及公式(3),我们邀5位专家对上述5项实际指标打分,分别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见表4:

表4 评估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权重

A B C D E

0.414 0.055 0.287 0.205 0.039

5.计算企业的盈利能力分值

根据公式(4)、(5)、(6),计算出不同企业在行业中的盈利能力分值,如下:

中关村(0931):30.2 光彩建设(0046):35.14

阳光股份(0608):44.85 珠江控股(0505):16.52

世纪中天(0540):96.18 重庆东源(0656):13.6

盈利模式分析方法范文6

一、现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评析

(一)现金流量折现法 现金流量折现法(DCF)的中心思想是任何资产的价值等于该项资产未来特定期间内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一种主观评价方法,分析结果取决于现金流和折现率两个指标,而这两个变量所需信息完全需要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该模型的应用前提是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做出合理的预测,在评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各种因素,确保未来各时期现金流量的可靠计量。此外,要选择合适的折现率,也就是评估人员对企业未来经营风险的判断。由于企业未来经营过程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把握和判断至关重要。

(二)市盈率法 市盈率法(P/E)又称为收益倍数法,其实质是把目标企业的财务比率或指标与市场上相似企业的比率或指标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市盈率法是基于成熟有效市场的客观评价方法,适用于有可比对象的成熟市场企业,因此,市场法的核心在于确定合适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市盈率法将股票价格与企业效益联系起来,能直观反映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是企业价值分析中广泛应用的一种估值方法,市盈率法涵盖了风险补偿率、增长率、未来现金流和股利支付率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三)经济附加值法 经济附加值(EVA)是一个企业扣除资本成本后的资本收益,即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差。经济附加值法对企业进行价值分析的核心点是企业的内在价值由当前市场价值(COV)和未来增长价值(FGV)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对企业当前业务市场价值的度量,后者是企业未来期望增长值的贴现值。如果可以确定企业的当前营运价值,就能进一步估算出未来的增长价值,而一旦这两者的价值都能确定的话,就可以推算出企业未来的收入增长率,通过判断企业能否实现该增长率来确定企业目前的市场价值是否合理。

(四)实物期权法 实物期权法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视为若干项实物期权的组合,企业的整体价值由现有价值和实物期权价值两部分组成,前者运用一般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估值,后者则采用期权思想对企业的未来获利机会和潜在价值进行评估,两者相加即为企业的整体价值。实物期权法主要借助于金融期权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方法对企业未来经营过程中的选择权、投资机会等不确定性价值和经营灵活性价值进行量化,从而更好的评估决策的风险性和不确定的投资机会价值。

二、网络传媒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一)现金流量折现法 现金流量折现法(DCF)是企业内在价值评估体系中最成熟、最根本的评估方法,然而在对某些网络传媒企业进行评估时却遭到了质疑。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有两个指标至关重要,即自由现金流和折现率。由于网络传媒企业大多是高科技型企业,这两个指标的确定难度较大,同时,网络传媒企业现阶段多数处于成长阶段,净现金流量多为负数,从而导致评估者无法按一般做法,即根据企业的历史业绩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此外,网络传媒企业的盈利模式和经营管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不同评估者对同一网络传媒企业的未来预期收益率判断差别较大,从而导致折现率的显著差异。

(二)市盈率法 市盈率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中较为经典的模型之一,在网络传媒行业的评估中应用广泛,市盈率法可以直观地将企业的盈利情况和股票价格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企业价值的未来预期。但是,市盈率法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对于亏损企业来说,市盈率根本毫无意义,即使通过将每股收益正常化也无法消除根本问题。其次,对周期性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往往会呈现出较大偏差。最后,对于大多数非上市网络传媒企业来说,找到技术、规模等相似的可比企业,选择合理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存在诸多困难。

(三)经济附加值法 经济附加值法(EVA)与现金流量折现法相比,可以更为准确的衡量股东价值,因为前者是在扣除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的基础上来衡量企业收益的,而后者仅考虑了债务成本。经济附加值法与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共同思想精髓都取决于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企业未来净现金流的折现值是企业内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经济附加值法对网络传媒企业进行价值分析时,同样无法克服网络传媒企业的净现金流为负的障碍,无法根据历史业绩来预测未来现金流。

(四)实物期权法 实物期权法对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以及连续性有较好的体现,能对网络传媒企业的内在价值提供另一种解释,适用于那些未来面临潜在机会、战略决策等选择权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在网络传媒企业价值分析方面,实物期权法由于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形成合理、适用的通用模型,而且实物期权的种类繁多,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受阻。

三、网络传媒企业价值分析方法的修正及应用

(一)理论盈利倍数模型——对市盈率法的修正 鉴于对网络股未来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良好预期,著名投行BT Alex Brown. INC的证券分析师Shaun G.Anderikopo- ulos通过对网络股的长期研究分析,在市盈率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heoretical Earning Multiple Analysis,TEMA)即P/E/G定价模型。

TEMA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市盈率(P/E)的值由企业未来的预期盈利增长率(G)决定,通过乘数因子(G)把企业的市盈率和成长性直观联系起来,使得该模型的分析结果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内在增长性,从而更为准确的反映网络企业的内在价值。

其定价公式:P/E/G=K

即:P/E=G×K

其中:P—每股价格;E—每股收益;G—预期盈利增长率; K—市盈率对增长率的比率。

TEMA模型适用于那些相对成熟、可持续经营和高速成长的网络传媒企业。在确定企业的盈利增长率(G)时,必须认清该指标为复合增长率,需要综合考虑收入增长和净利润增长两方面因素。K值用于衡量相比于企业增长率的市盈率水平的相对数,一般情况下,K值越小说明相对于预期增长率而言,市盈率就越被低估,则股票价格就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二)网络传媒企业“电广传媒”实例分析 根据上述网络传媒企业价值分析理论可知,现金流量折现法,经济附加值法以及实物期权法等绝对估值法的理论精髓都是将被评估企业的预计未来收益通过适当的折现率折现到当前,得出被评估企业的理论评估价值,虽然绝对估值法可以通过计算、推测出目标企业绝对性、精确性理论价值。但由于在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中所采用的折现率、资本成本率、预测增长率等指标都带有评估者主观判断的成分,对不同的风险补偿率、利率、预测增长率所作出的估值差异往往造成分析结果的显著不同。此外,在网络传媒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多变的形势下,预测目标企业未来5-10年的盈利情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网络传媒企业“电广传媒”采用相对估值法中的市盈率法(P/E)以及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EMA)进行价值分析。

(1)市盈率法的应用分析。一是“电广传媒”每股收益预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电广传媒”2011~2013年各年每股收益预测值,本文取各金融机构每股收益预测值的均值,计算得出“电广传媒”2011~2013年每股收益预测值分别为1.556、1.628、1.738。

二是网络传媒行业平均市盈率(P/E)预测,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上述7家网络传媒企业在2012年3月30日的平均市盈率在42倍左右,而此时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是17.99,相比较而言,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全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是53.62。根据对“电广传媒”每股收益预测可知,2011~2013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556、1.628、1.738,这里取网络传媒行业的平均市盈率41.664,上交所平均市盈率17.99,深交所平均市盈率53.62三者的平均值37.758作为“电广传媒”的预测市盈率。可以得出“电广传媒”的合理价格区间为58.75元~65.62元之间。与当时“电广传媒”市价29.12相比,说明“电广传媒”的企业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极具投资价值。

(2)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EMA)的应用分析。运用市盈率法来分析网络传媒企业的股票价值时,有时会遇到一些极端情况,从而凸显了市盈率法的操作局限性。现实中,有许多企业的市盈率远高于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甚至有个股的市盈率高达几百倍,例如国恒铁路(000594)的市盈率就高达1642.76,此时就无法运用市盈率法来预测这些股票的价值。但是,如果这些公司市盈率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比较,就可以对这些超高市盈率的股票做出合理解释,投资者就不会再认为这类股票的风险太大了。TEMA模型正是基于市盈率与增长率之比(P/E/G),充分考虑了企业的成长性来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分析。

TEMA的定价公式:P/E/G=K,当股票估计合理时,K=1;当K1时,说明该股票的市盈率大于企业的实际增长率,则该股票可能被高估了。

根据前文对“电广传媒”2011-2013年的每股收益预测知,“电广传媒”的每股预测收益分别为1.556、1.628、1.738。根据“电广传媒”2010、2009、2008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可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33.11%,综合考虑“电广传媒”发展情况,假设“电广传媒”未来3年的复合增长率为34%,当K=1时,则“电广传媒”对应的股票价格区间为52.9元到59.1元之间。

综合市盈率法(P/E)和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EMA)的分析结果可知,“电广传媒”极具投资价值,其合理价格区间为52.9-65.62元之间。

参考文献:

[1]曹中:《企业价值评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英)布里金肖著,周金泉等译:《网络公司价值评估——前沿观点》,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

[3]孙继信、李明勇:《网络企业价值评估》,《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6年第2期。

[4]刘长昕:《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探讨》,《时代金融》2011年第6期。

[5]孟丽莎:《实物期权法对网络企业投资评估的适用性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