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生论文范例6篇

农村医生论文

农村医生论文范文1

忻州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下辖14个县(市区),其中11个属部级贫困县。全市191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310万,其中农业人口215万。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20.9亿元,财政总收入14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76元。

(一)忻州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共5所,编制床位1430张,人员编制2050名;县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46所,编制床位4193张,人员编制5657名;乡镇卫生院185所,编制床位3182张,人员编制3089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编制床位72张,人员编制202名。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工作人员172名;设立村卫生室4325个,工作人员6604名。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177张(全口径),每千人口3.93张,其中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共有床位8877张,每千人口2.864张。

(二)乡镇卫生院收支状况

全市185所乡镇卫生院,“一乡一院”。2012年全市财政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补助资金为16623.8万元,占其总收入的54.09%,平均每个卫生院补助89.86万元。2012年全市乡镇卫生院总诊疗人次数为201.45万人次,平均每个卫生院1.05万人次。2012年全市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为30731.4万元(包括基建投资3069万),平均每个卫生院为166.12万元;总支出为28753.8万元,平均每个卫生院155.43万元。

(三)乡镇卫生院人员构成情况

乡镇卫生院共有工作人员319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29人。截至2012年,全市乡镇卫生院,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数为1288人,注册护士570人,药师153人,技师(含检验师)161人,其他技术人员206人。

(四)乡镇卫生院体制机制状况

乡镇卫生院承担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妇幼保健、农村健康教育、农村爱国卫生和公共卫生应急等具体职责,把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作为中心工作。人员、工作由乡镇卫生院和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对口部门共同管理。目前,乡镇卫生院全部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经费由县财政差额补助变为全额补助。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不属编制、人事部门管理,其机构设立、人员聘用和工作要求及经费等均由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安排施行。

(五)基本评估

1.公益属性得以确立。依据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职责,将其功能明确为公益性一类,人员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政府承担起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责任。

2.机构布局基本合理。全市14个县(市区),共设立综合医院14所、中医院13所、妇幼保健院14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185个乡镇,设立卫生院185所,实现了全覆盖;4971个行政村,设立村卫生室4325个,覆盖率为87%。

3.供给水平基本适度。国家要求“十二五”期末床位达到每千人4张(全口径),其中民营机构床位要达到20%,公立医院应达到每千人3.2张。目前,国家部属医院床位可达每千人0.048张,山西省级医院床位可达每千人0.325张。忻州市公立医院、卫生院床位每千人2.864张,其中市级医院每千人0.46张,县级医院每千人1.353张,乡镇卫生院每千人1.026张,供给水平基本适度。

4.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公益属性的确立、人员工资的保证、基础设施的改善,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趋利性态势,提高了员工为民服务的意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5.农村居民的满意度上升。基础设施的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使全市农村居民参合率达到98.98%,大病就医得到补助,就医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改善,农村居民的满意度相应上升。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架构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存在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构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村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落实难以完全到位

1.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且投向不够合理。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地方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年度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忻州市2012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上年增长19.26%,但医疗卫生支出同上年相比增长14.46%,明显低于财政支出增长比例。2012年在医疗卫生支出的153110万元中,用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支出为17612.2万元,仅占总支出的11.5%,这种情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而且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区、城镇群体。

2.农村卫生室建设明显滞后。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网底的村卫生室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所用房屋由村委会自行解决,有的破旧,不符合医药用房的基本卫生条件;有的村卫生室设在村卫生员个人家,卫生设施根本无从谈起。

3.基本药物制度落实难。国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首要目的是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但从基层的实际情况看,一些物美价廉的基本药物时常断货。基础药物在生产、供应、销售三个环节均存在问题。

4.“药品零差价”政策执行难。为解决基层民众“看病贵”的问题,国家实行医药分开、药品零差价的医疗体制改革政策,但由于供应环节的问题,造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政府经招标采购的药品供应网点购买的药品,价格远远高于生产厂家出厂价,部分药品甚至高于市场零售价。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筹资机制不长效,农民个人出资部分靠的是乡村干部和医生挨家挨户的宣传说服,这种靠行政手段组织征收困难大、成本高、不可持续。集体经济组织筹资,对于基本上没有集体经济的贫困地区来说,几乎为零。政府筹资部分,近几年不断增加,成为新农合筹资的主体,但筹资水平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1/10~1/20,且缺乏制度保障。二是大病统筹补偿受益面距离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造成农民“小病不治自己扛”和“小病当作大病医”的现象同时存在,新农合制度还在经受考验。

(二)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不高、人才匮乏,成为提升服务水平的瓶颈

1.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医疗卫生人员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截至2012年底,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8.98%,大学专科学历的占23.8%,中专学历的占42.95%,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4.2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占1.06%,中级职称的占20.08%,初级职称的占61.46%,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明显缺乏;具有卫生技术执业资格的仅占41.1%,其中药剂师、技师(检验师)平均每个卫生院不足1名。

2.历史遗留的“集体”、“小集体”人员处境难堪。由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医疗机构依托集体经济而产生的“集体”、“小集体”人员,身份无法置换,到龄无法退休,至今仍滞留在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有的没有列入人员编制序列,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且工资待遇很低。

3.农村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队伍培养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关键因素。目前,没有一所针对农村培养综合性(全科)医疗人才的院校。同时,社会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使得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生活条件艰苦、工资福利待遇较低的农村,造成目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匮乏、青黄不接。

三、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针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采取有力措施。

一是确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地位。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主要包括覆盖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常见病、地方病和多发病等基本医疗服务,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这都是应由政府承担责任、公平向全体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因此,要确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地位,解决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的问题,强化责任、加强监督,在根本上向医疗服务网络倾斜,提高其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是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组建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可能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跨区域组建包括45家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联合体实行“基层首诊、分级诊治、急慢分治、双向转诊”,有利于患者诊治,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有利于缓解人们“大医院看病经济难”、“小医院看病治愈难”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乡镇卫生院吸引更多患者就诊和重病患者后期治疗,减轻龙头医院负担;有利于在降低患者诊治费用的同时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但是从技术和制度层面讲,第一,联合体内转诊、会诊、专家出诊都靠电话联系,影响快速诊断和高效治疗,需要搭建远程高清会诊平台。第二,医保和新农合的相关规定,由于转诊住院起付费和补偿机制不同,制约了双向转诊,尤其是恢复期病人往乡镇医院转,可节约国家医保资金,但医保起付费的再次缴纳,影响患者积极性,需要对相关规定作合理调整。

三是将农村村级卫生室建设纳入国家正式规划。对最直接最便利为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农村卫生室的建设,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正式规划,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好地发挥网底功效。

四是稳定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建议适当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第二,适当降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晋升职称的门槛。第三,强化面向农村招收培养全科医生的教育,定向为农村培养适用人才。第四,加大对农村现有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效促进农村在职医疗卫生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五,制定以履行养老金缴纳义务、享受养老金待遇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小集体”人员有序退出机制,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整体更新、素质提高创造条件。

农村医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存在问题,建议

 

根据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安排第二阶段工作要求,我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直属第一支部组织的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主的调研小组,开展了“如何有效地推进黔东南州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活动。我们先后到鸭塘、龙场、万潮、旁海等乡(镇)卫生院与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座谈,听取他们对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区农村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意见及建议。又与参合农户进行座谈,听取农户的意见及建议。

现对黔东南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首先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他们认为“新农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却持反对态度,他们说今年一年都没有发生过打针吃药现象,明年就不想参合了;其次是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有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对这部分农民收缴参合费存在一定难度。

2、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合作医疗的意义,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话说“我交了钱而没有得病就要亏了,没啥意思”。

3、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4、参保农民期望值较高。对不予报销部分思想准备不足,造成部分人员不理解;对逐级转诊制,农民认为限制了自由选择医院的权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则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保“大病(住院)”的同时,兼顾“小病(门诊)”。部分农民抱怨门诊报销封顶线太低而体会不到报销的优越性;对费用总额减去自费部分后再按比例报销不理解,农户认为既然政府给报销部分医疗费,为什么还要减去自费部分。

5、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待进一步激活。论文参考,存在问题。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医疗环境相对较差,技术水平受到一定制约,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医院的“转诊证明”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医务人员不能对患者提出的转诊要求给予满意答复,部分患者家属不理解,从而对合作医疗政策产生了不满情绪。

6、医院认为:次均费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疗,造成重复检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负担,由于没有治愈出院,药效不能持续,治疗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技术产生怀疑。

二、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报销实例,用事实说话,使其帮助我们宣传“新农合”政策,让农民切实感觉到合作医疗的好处。清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针对大病而设,根本原则就是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农民是新农合医疗的主体,对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仅把统一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提纲》等资料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但由于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有限,能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农民没有多少。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利用赶场天在大街上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上级政策,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让农民就近就医。一是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优化农村卫生资源。二是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对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投入不足,药品周转资金短缺状况,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积极立项,争取资金,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改善医疗条件。三是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采取上级医疗单位派员帮教,到上级医院跟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尽量减少农民医疗费用负担,用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使农民受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4、合理调整补偿标准,更大线度让利于民。一是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补偿标准,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二是适当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三是逐步降低药品价格。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在定点医院设立明白药房、放心药房、平价药房,尽量使医院药价与市场同价。

5、取消次均费用限制,应控制费用总额,由医院根据患者病情掌握费用支出,大病费用高些,小病费用低些。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全年费用不超出控制总额即可。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疾病象毒蔓一样危害我们的身体,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论文参考,存在问题。有句俗话说的好:治标更要治本,我认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农民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减轻农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脱新农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灭疾病,这应该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郁葱。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试点问题与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吕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年将基本覆盖全国《中国医院院长》2007年18期

3、汤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9X期

4、陈竺部长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健康大视野:医术人生》2007年10期

农村医生论文范文3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崔卓兰,赵静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创新——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2]王峰.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法制与社会.2010(1).

[3]曾国平,曹跃群,王韧.重庆: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黄泓.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重庆出版社.2006.

[5]何淑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开发研究.2008(2).

[6]周辉.试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3).

[7]李铮.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0(4).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王保真.医疗保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田勇,冯振翼.医疗保险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王陇德.用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J].中国卫生,2005(10).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医改的成败得失[J].中国卫生,2005(8).

[6]沈松泉.推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小康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J].中国医疗保险,2004(4).

[7]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8]张晓,刘蓉.社会医疗保险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9]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蔡仁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11]许正中.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选择与管理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祝小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体系的当代解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3]姜作培.统筹城乡发展:主要矛盾和出路分析[J].理论前沿,2003(22).

[4]党双忍.城乡统筹推动九大制度创新[J].经济学家,2004(13).

[5]陈希玉.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方针[J].山东农业,2005(05).

[6]蔡玉胜.城乡统筹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农村医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相互关系;供给结构

[作者简介]寇艳春,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师,硕士,江苏镇江212003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16-03

近年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建立一个需求导向型的供给制度。许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在了解和掌握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对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进行了排序,得出了基于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但很少有基于公共产品相互关系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进行一些分析。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开展研究,笔者从众多的农村公共产品中,选择了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水利灌溉系统、农村道路建设、乡村电网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农村电信服务等)、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主要是指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三个部分作为本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的内容。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1 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英国、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基础设施在区域内的配置,还是在空间上的扩展,都是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主,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先。只有当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配置才会逐步展开。不但如此,基础设施必须在时间上先于其他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在建设上先行一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为在工业化初期,只有运输业等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才能有助于消除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促使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并不是基础设施的附属物,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其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生产技术的创造者;最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缺乏水源、没有“电、煤、气”设施的地方能居住生活。正因为如此,“那些双重身份者(具有消费者和投票者双重身份)将选择最能符合他们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模式的社区”。因此,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一定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地方,也必然是人群聚居的地方。伴随着人群聚居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推动该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该地区接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对基础设施产生更大的需求,有力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从理论上说,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那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否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呢?我们以1982~2004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为依据,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 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一般回归模型:

依次将集体固定资产投资(G)、教育经费(J)、医疗卫生费用(Y)三个变量带入模型,得到如下检验结果(见表1):

2 Grange因果检验结果与分析。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表1所示。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在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过程中,在优先发展某种或某些公共产品的同时,还应该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

三、偏相关关系分析

经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公共产品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如何,这就需要通过三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加以说明。

1 偏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的具体算法是:分别固定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中的一个变量,然后计算出其他两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以此类推,计算出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偏相关系数(见表2、表3、表4)。

从表2、表3、表4来看,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医疗卫生费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医疗卫生费用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排序。从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是最大的,说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联系也最为紧密。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位于次席。而偏相关系数最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它们二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由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一是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而言,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07,而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医疗卫生重要;对农村医疗卫生而言,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73,而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基础设施重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

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比农村基础设施重要。对于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来说,二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在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偏相关系数既定的情况下,要讨论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程度,只能通过比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医疗卫生与同一个公共产品偏相关系数,即通过比较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哪一对偏相关系数大,说明哪一个相对重要一些;哪一对偏相关系数小,说明哪一个相对弱一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0.607小于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0.673,所以,农村医疗卫生比农村基础设施更重要。

农村医生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农村,卫生资源,配置

 

1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享有与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平衡,致使城乡差距日益增大。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如何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的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卫生资源配置的内涵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称为初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增量分配;二是卫生资源的流动,称为再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

3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其效率和效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使得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有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05—2009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共增加0.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持续增长毕业论文ppt,已由2005年的61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651.7万人,增加了4037.7万人;截止到2009年末,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3.57%,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状况,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则呈递减趋势,且减幅比较明显。2005—2009年间村卫生室数量由2.3万个,下降到1.9万个,共减少0.4万个。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在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安徽省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各地的乡镇区划的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卫生资源的现状,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对原有的村卫生诊所进行了整合中国。并按照《安徽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卫生室,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也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因此,近年来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有所下降(见表1)。

表1 2005—2009年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年份

村卫生室

(万个))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万人)

农村有医疗点的村

占总村数的比例(%)

参加新农合人数

(万人)

参合率(%)

      2005

2.3

4.7

95

614

  2006

2.2

4.6

96

1384.8

  2007

2.1

4.4

96

3602

85.7

  2008

1.9

5

96

4523.9

90.12

  2009

1.9

4.9

96

4651.7

农村医生论文范文6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为确保乡医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学校根据学员特点及知识需求情况,在教师配备上选择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实践技能较强、懂的双语(汉语文、藏语文),教学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型”教师担任教学培训任务。学校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成人医学教育规律,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知识,把握成人心理和成人教育特点,开展学员的医学知识需求情况调查,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乡医实际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内在要求。首先职业技术学校根 据我区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按照培养目标,开设了外科、内科、妇产科、藏医、儿科、常用护理技术、预防、急诊急救等课程。我们着眼于农村,重点培训乡村医生的临床使用技能,切实提高乡村医生开展一般医疗服务的能力,以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是什么就教什么”为原则。在内科培训中以一般常见病的基本诊治。在急诊急救培训中以徒手心肺复苏、农药中毒等的应急处理,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骨折病人的固定搬运,常见疾病危象的初步区别和危重病人的转诊等为重点培训。在外科培训中以加压止血处置,简单清创、缝合、消毒、包扎等为重点。妇产科培训中产科检查、产科的紧急处理、一般的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治等为重点。其次,突出实践训练、重视实际技能的提高,,增加了一些适应基层实际需要的新的实验、实训内容, 强化核心课程、骨干课程,新开适合农村和社区实际需要的课程。再次,突出基层卫生人员的工作特点,强调一专多能。

三、加强教学科学化管理

加强教学科学化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将教学管理工作作为提高乡村医培训教学质量的基础,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框架。

一是校长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每次乡医培训前召开一次有明确主题的教学管理工作会议,推进乡医教学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二是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中严格执行自治区卫生厅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在教学实施中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三是加强教学督导和检查,确保教师授课质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学校将乡医的教学管理与在校生的教学管理放在同等位置来抓,并纳入教师年终考核,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教学质量。以教研室为单位,采取集体备课的办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进度等教学计划落实情况;开展学员评教、专家评教,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自由化教学现象;实行教研室、教学督导组、领导三级听课制,及时反馈教学意见和建议等。

四、重视医德和法规教育

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医德和法规教育,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考虑乡村医生年龄偏大、理解能力强但记忆力弱等实际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启迪思维,发挥智能, 利用双语(汉语、藏语)进行教学之外,按照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理论学习三个月、临床实践学习七个月。培养自学、会学能力,实现教与学、理论与临床的有机结合;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围绕乡村医生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

强化医德医风和法律法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乡村医生的必要条件。只有让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下得去、留得住,才能将所学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更好地运用于乡村的医学实践。为此,学校要求广大教师把医德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实用型农村卫生技术人才。

五、树立服务意识

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做好乡医的思想工作,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学校将最好的寝室分配给乡村医生班的学生,加强对上课考勤、寝室卫生和纪律的管理,让学生体验到学生生活的紧张和有序。因为乡村医生年龄相对较大,自尊心强,而且来自农村,喜欢喝酒,有的甚至打麻将,学校选派了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年龄偏大的老师担任乡医班的班主任,与学员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六、采取灵活的培养模式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农村医疗服务的实际特点,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半脱产教学方式,3年内共集中理论学习884学时,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有目标地学习,又可以保证学习质量,同时,还可以缩短乡村医生脱离岗位的时间,彻底解决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

七、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