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的特点范例6篇

文创产业的特点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1

(一)财政政策扶持重点不突出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不统一,大都较宽泛,包括了北京、上海、深圳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间文化资源的差异,也体现了各地的不同倾向。但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界定过宽,使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不突出。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标目录》,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甚至一些群众性文化事业、电子信息产业也列入其中。由于范围过大,扶持项目中,个别项目属文化产业,但创意性不足,有些项目创新性较强,但缺少文化内涵。从调查看,融资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房租压力大是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的三大难题。知识产权保护属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文化创意产业就难以实现大发展。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的通病,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由于经营成果难以把握,盈利来源不稳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文化创意企业对房租异常敏感,北京市几个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798艺术区、宋庄画家村等,其初期集聚的主要原因在于房租成本较低,便于创业者的进入。但大城市往往寸土寸金,办公用房的购买和租用成本往往使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因此,财政资金要发挥引导性和杠杆作用,找准重点,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财政政策支持范围过宽也容易助长产业雷同现象。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纷纷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由于区域间缺乏协调,导致各地区创意产业结构存在趋同现象。以北京市和相邻的天津市、河北省为例,就有9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发展动漫产业。财政政策应支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对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都进行扶持,会使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劣势产业本无竞争优势,政策投入也可能是无效的。

(二)财政政策针对性不够

各地区现有支持政策基本上采取“一刀切”模式,即采取一定标准,入围的企业就可以得到支持,这种支持模式更多地起到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作用。在一系列的标准之下,入围企业多是规模相对较大、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小微企业以及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则很难得到扶持。但前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政策扶持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会使企业形成“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而后者竞争力薄弱,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夭折,应是政策扶持的重点。财政支持政策缺乏针对性也与对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认识不清有关,且现有政策对不同特点的文化创意企业的区分不够。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包括若干子产业,它们虽然都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即创新性、文化性和产业性,但在市场结构、组织方式、市场绩效、外部性强弱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如,广告策划和电影制作,前者适合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后者则适合规模较大的企业;新闻出版和建筑设计,前者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后者基本上没有外部性。正因为各产业具备不同的特点,所以制定财税支持政策要体现足够的区分度。

(三)对财政补贴风险的认识不深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但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就有可能干扰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使市场出现人为的失灵。如,原创性环节、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投资风险大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担保。而对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广告业、印刷业等,依靠市场调节就可良好发展,无需政府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政府干预的两面性,意味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如果不加以选择和优化,容易产生消极后果,如,有的文化创意企业可能更关心如何获得财政支持而不是去吸引客户关注,有些文化创意企业在未能形成有效盈利途径的情况下,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可能出现层层外包、坐吃财政补贴的问题。

二、完善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明确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与重点

1.明确界定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按特定标准适当缩小政策覆盖面,合理界定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应紧扣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和文化性的属性,剔除不具备这两个基本属性的产业。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这类产业,而是没有必要对它进行特殊扶持。应遵循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供求机制来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它源于文化产业,但又超越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文化性。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产品是附加创意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产业便是无源之水。二是创新性。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如果缺少创新性,即使该产业具有文化特征,也难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三是产业性。一些应归于“文化事业”甚至不属于“文化产业”的行业不应归入其中。如,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应由财政予以保障,而不应享受产业性政策。产业性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应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区别开来,同时生产某种物质或精神产品的主体应与其他主体有明确的界限。如,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指导目录中,有些行业具有公益性或半公益性,并不适合进行产业化发展,如博物馆、纪念馆、一般性广播与电视服务、卫星传输服务、文化性社会团体等;有些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别过于宽泛,如新闻业作为一个小类,其涉及面较宽,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涉及新闻业。因此,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应把范围集中于充分体现文化与创新相整合,同时具有产业化发展潜力的行业。

2.政策支持应突出区域特点,塑造比较优势。在扶持企业选择上要突出区域特色,避免与其他地区的产业雷同。区域间的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就应有所不同。各区域应适当控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与规模,避免“大而全”,不能有利可图就盲目推动。应在对创意产业消费市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大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详细的发展规划,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

3.对原创能力较强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财政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应明确定位为自主创新,将重点放在创意的形成及创意企业的孵化体系支撑方面。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创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引导企业的资本投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创造较宽松的政策环境,推动各类创意产业发展平台的孵化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聚合能力的提升。如,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将政策优惠延伸到创意研发及市场转化阶段,提高研发加计扣除的比重;对创意企业进口必要生产设备给予相应优惠;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创意开发基金,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二)增强财政扶持政策的针对性

应从实际出发,在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内,选择优先发展的重点,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重点扶持,力求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优势行业。可按企业成长阶段进行针对性扶持。企业发展初期,资金少、规模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小,融资的途径和方式有限,这类企业应是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壮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也相应拓宽,尤其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使企业用较少的成本获得大量资金。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可考虑上市融资,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资金规模,在合理运用资金的基础上,使企业成长产生质的飞跃。文化创意产业可细分为核心产业、产业和边缘产业,应以此进行分类支持。核心产业中创意主体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业,广告会展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休闲娱乐六大产业。这六大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五大主体(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中,最能体现“创意”这一核心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特点。这类产业应是财政扶持的重点。产业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这些产业的规模和产值都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这些产业的“创意性”较弱,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新闻出版业的管制还较为严格,应将其列入产业。边缘产业主要由传播服务及相关服务业构成,包括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供辅助服务的各种相关支撑机构及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机构,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经纪与等。对于边缘产业,当前应以规范为主。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2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基于此,从分析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入手,探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提出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上明确说明,“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仅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式进行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与对策。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20条相关结果,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6篇,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4篇,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有7篇,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对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策略研究;张曼婕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张硕等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李霞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融合建议;赵华等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没有统一界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难以准确把握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倾向于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宏观策略进行探讨,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还需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证的重点探索。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乡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创造了天然的基础。为适应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特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依托乡村生态,融入文化灵魂,突出农耕生产,体验乡村生活,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特有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一条有力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可将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出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场景创意等进行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增值,开辟一种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型发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扩展其附加价值,完善和延长其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带来乡村旅游的巨大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在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各种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塑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延长乡村经济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城市化、产品单一雷同、环境污染、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打造出能够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快休闲农场、房车营地、乡村民宿、艺术村落、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和市民农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类型的发展,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面。再通过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给,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机会,实现当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乡村旅游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创意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乡村文化多渠道、多层面的表达,倍增产业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规划,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创意是一种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将乡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以不同的文化创意物质表现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开发,联系创意生活,让原有的村落以现代形式彰显。只有依托乡村文化底蕴而发展,才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展现,才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村落的发展模式都较为单一,造成村庄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于当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的艺术家和扎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区域联动发展不足。要想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还需要村落的整体规划,甚至区域的整体规划,在尊重原生态、原风貌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让村民更多受益,让艺术家更接地气。

(二)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创意、乡村生活创意、乡村景观创意、乡村功能创意、农产品科技创意和乡村旅游品牌创意,助推乡村旅游方式从“旅游”到“生活”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只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面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农事生产销售、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构建统一的乡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用文化创意发掘乡村文化、表现乡村文化、营销乡村文化。

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

用文化创意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和产业融合,可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融观赏、考察、度假、学习、参与、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提升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走一条基于资源特色的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路径与发展重点均应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都应找准自己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格局。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一方面提高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产品,完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体验型创意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出创意农业旅游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历史建筑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显自身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节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文博和主题文化旅游节,大力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和示范功能,开展各类乡村体验特色活动。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要通过文化元素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从文化创意、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渠道建设和个性化等多方面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优美产业,推动生态建设、创意农业、观光体验同步发展。

1.分圈层差异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按照城市、近郊、远郊3个圈层来差异化发展。城市圈层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氛围为主,在适宜区域发展景观创意农业。近郊圈层以休闲农场、乡村庄园、市民农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发展社会生活功能型创意农业;远郊圈层以设施农业、精细农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农产品,兼顾创意生活功能。近郊和远郊在发展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时,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有所不同,如近郊首先要解决交通和停车问题,而远郊则更关注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差异。但不管哪个圈层,都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突出体验性、娱乐性,做到精致化、生态化。

2.分区域功能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时必须进行区域功能划分,哪些是当地原住民的保留区域,如核心生活区域,游客不得前往,也没有前往的兴趣;哪些是游客的专有区域,主要进行乡村文化体验、娱乐;哪些是原住民和游客的共有区域(分享区域),既能为游客提供各项旅游服务体验,又能为原住民所用,甚至参与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只有增强原住民的认同感,原住民的参与也才会有持久的动力,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

3.规划先行,过程管理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要先进行整体规划,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和利益冲突问题事先解决,尤其是大量游客到来之后不能给原住民带来生产和生活上的不便,在乡村文化创意旅游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管理上的平衡,使游客和原住民的幸福感都得到保障。然后,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将创意设计、广告营销、零售流通、管理培训等前瞻性地融入乡村旅游价值链产生的每一个环节。

4.注重新媒体营销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注重渠道建设,包括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等。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乡村的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景观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和品牌创意都要通过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向外传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获取旅游信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将成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营销宣传的新阵地,通过社交媒体将乡村优美的意境和养心养美的场景传递给游客,是一种情感营销。总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走一条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发展之路,发动民众的创新力量,形成叠加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30-3433.

[3]张硕,吴上上,陈跃雪.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3):83-86.

[4]李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J].科技咨询,2014(2):220,240.

[5]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5.

[6]王璇璇.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4):28-29.

[7]于莉.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0(26):156-157.

[8]金虹.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建设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6(8):32-34.

[9]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136-140.

[10]罗光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升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1):231-236.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3

一、政府与社会共建,打造全国文创产业发展示范区平台基础

政府主导建设高端园区平台。近年来,西湖区先后出台一系列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从财政资金、税收、人才等全方位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用于国家、省市重点园区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项目配套及服务设施建设,精心打造高端特色产业园区。其中,西溪创意产业园依托周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引进影视名人和影视企业总部,建成以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制作、电影发行、院线放映为主要特色的影视产业布局,已形成年出产电影5部、电视剧10部、影视剧800集的作品制作能力。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以完善产业链为主线,突出数字娱乐的产业特色,以创新商业模式为主导,吸引优质企业集聚,建立区域数字娱乐技术共享服务平台,有力推动基地企业产学研合作,目前已吸引150多家数字娱乐类企业进驻,占杭州市该类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之江文化创意园首期项目凤凰·创意国际是目前国内唯一由水泥厂改建而成的LOFT创意园区,按照“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高标准打造,充分发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校区等周边高校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新媒体、动漫游戏、现代设计、艺术品四大特色产业,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文创产业制高点、全国创意生活样板区和文创产业创新人才引领地。

社会参与打造文创发展空间层级。西湖区积极探索文创产业集聚平台社会化路径,通过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共建、高校与企业共建、行业协会与企业共建等模式,积极打造区级文创园,并出台相关政策,对区级文创园加以项目重点扶持和奖励。西湖区目前有六大区级文创园,其中西湖区与省体育局合作共同打造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力争成为全国首个体育文化类创意产业园。促成浙江工业大学与文新创意产业园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467创意联盟”,目前已有60余家创意类企业入驻,年税收贡献达1600余万元。古荡街道与中国美院合作共同打造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规划设计院产业园,园区建筑面积将近4万方,年产值达7亿元。中国室内设计学会杭州分会与紫东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紫东创意设计产业园,充分整合设计单位、设计师资源,带动古墩路创意家居特色街区的发展。

二、环境优势吸引,增强全国文创产业发展示范区产业融合

生态环境强化产业吸引。西湖区因“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而闻名,以宋高宗赵构“西溪且留下”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而传世,生态环境无与伦比,西湖养眼、西泠养心、西溪养肾、西山养肺“四养同区”,人气、财气、秀气、灵气“四气兼备”,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四宜相容”,加上这几年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努力打造“绿树成荫、移步换景”的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使创意人才能在这里看到最美丽的风景、呼吸到最清新的空气、感受到最幸福的生活。在硬件环境方面,这几年西湖区深入实施决战北部、主攻南部和提升中部三大行动,重点推进西溪谷、之江新城、西湖生态科技城“一谷两城”等平台建设和基础配套,累计完成69条道路建设整治、36条河道综保和440个背街小巷改善项目,有效提升了区域整体环境品质。西湖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统筹协调强化合力吸引。在组织领导方面,西湖区是杭州市最早成立专门机构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城区之一,并建立由区文创办牵头,园区及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例会制度、行业和三大园区联系人等制度,形成了全区联动的推进机制。在目标落实方面,按照全区文创产业发展年度目标和园区规划的目标要求,牵头部门和各园区分别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年度工作的目标、任务、步骤与举措,并编制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及时对园区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区校合作强化智力吸引。西湖区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区校合作的重点内容,充分发挥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创新“135”区校战略合作模式,扎实推进三大园区及之江艺术社区、留祥路国际创业创新街区等项目建设,打造环美院创意产业圈和环浙大创新创业圈,在文创规划制订、创意园区设计、文创项目引进以及高端创意人才和紧缺创意人才引进、培养、储备、项目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政策配套强化服务吸引。坚持“和谐创业”理念,营造鼓励创业创新、创强创优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西湖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意见》、《加快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大学科技(创意)园的财政扶持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扶持资金8000万元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行小企业集合信托基金“三潭印月”项目,为高新技术、数字娱乐等文化创意企业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发起“西湖星巢天使基金”,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调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联合多家本土风险投资和私人投资者成立泛城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金,投资网络游戏、网页游戏、3G业务、动漫等相关文创产业。

三、坚持集聚发展,形成全国文创产业发展示范区产业特色

科学规划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为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西湖区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打造文创产业“5核5带5链”产业空间布局,即以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为核,带动文三路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带发展,形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一体化的电子商务产业链;以之江文化创意园为核,带动转塘特色街区及周边艺术村落产业集聚带发展,形成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易、投资为一体的艺术品产业链;以西溪创意产业园为核,带动环西溪影视文化产业带,形成集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制作、电影发行、院线放映为一体的影视产业链;以文新467创意联盟为核,带动环浙大紫金港校区设计产业集聚带发展,形成包括产品提升改进、设计研发、交易在内的设计产业链;以天亿·家居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核,带动古墩路创意家居产业集聚带发展,形成集设计研发、设计师培养集聚、家居设计产品交易、实物销售为一体的创意家居产业链。

传统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根据杭州市文创产业重点行业统计分类,西湖区教育培训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三大传统产业集聚明显,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西湖区辖区内高校林立,教育资源得天独厚,近几年来整个教育行业持续繁荣发展,以浙江大学为龙头的教育培训业一直是文创产业乃至整个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2011年实现增加值48亿元,占文创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0%。设计服务业是西湖区文创产业单位最多的行业,2011年实现增加值32.5亿元,占文创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0%,绿城建筑设计、浙江大学建筑设计、天正设计等一大批企业强势崛起,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增加值都大幅度增长。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现代传媒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浙江广电集团、浙江教育出版社、省新华书店集团、美浓丝网印刷等一批领军企业,2011年现代传媒业完成增加值32亿元,占文创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9.8%。

影视产业集聚形成带动效应。西湖区近几年影视产业发展迅速,以占地不到1平方公里的西溪创意产业园为核心形成环西溪影视产业集聚带,汇聚了10多位影视大师名家和长城影视、华策影视、南广影视、浙江电影公司、浙江影视集团等一流影视企业,2011年影视产量高达800集以上,占杭州市出品总量的70%,占浙江省年产量的50%。其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中国1921》三部“西湖造”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大片分别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获得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创意人才集聚形成高地效应。近年来西湖区积极打造“创意人才高地”,先后引进潘公凯、杨澜、余华、刘恒、蔡志忠、约翰·霍金斯等20余位“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大师名家。充分利用辖区高校智力资源,加强与浙大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美院创意产业发展公司、浙工大之江学院创意设计分院等专业机构和学院的合作,为文创产业的“研发、培训、孵化、交易、展示”打实基础。实施“515”新世纪人才工程,重点培养文创影视产业等创新人才。积极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之江文化创意园成为全市首批3个文创产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之一,灵漫数码、明珠培训等企业被认定为首批“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实训基地”,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4

创意农业的特点和内涵

创意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的兴起是农业发展历史的必然,是现代农业发展演变的新趋势,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创意农业具有较强融合性、渗透性

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农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识、多学科、多文化和多种技术交叉、渗透、辐射和融合的产物,因此,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渗透性。

(二)创意农业具有较高文化品位

创意农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运用知识和技术,产生出新的价值,是创意灵感在农业中的物化表现。它是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创意产品的价值并非局限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还在于它们所衍生的附加价值。通过创意,不断创造出农业和农村的新观念、新技术和其他新的创造性内容,其典型特性是生产者在田间“生产”文化,让广大消费者“消费”文化。

(三)创意农业具有较高附加值

创意农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价值产业。传统农业的产出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而发展创意农业主要“消耗”人的智慧。创意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有利于全面提高产品性能、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社会提供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创意产品和服务,科技和文化知识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农产品和服务。

(四)创意农业具有一定规模

创意农业不仅仅是某个灵感突发,而是农业知识和农村社会文化传播构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形态以及营销运作方式的创新。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和消费的结合、互动和相对集聚,形成创意农业集群化的环境。因此,必须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创意设计占据主导地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但目的是对周边农民就业和农村繁荣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此外,创意农业也需要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整合从研发到营销环节的各种资源,才有可能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更快更好地创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北京郊区发展创意农业应当体现为首都城市功能转型、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的特点。

创意农业种类繁多,涵盖了以现代农业、农村为代表的吃的、用的、玩的、观赏的以及活动形式等,主要有观光农园(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休闲农场(除观光旅游、采摘果蔬、体验农耕外,还可住宿、游乐)、市民农园(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农业主题公园(按公园的思路来经营,结合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还有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特色乡村游以及乡村旅游商品等。

郊区应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发展创意农业即在促使农业显现其丰富的资源禀赋,并使北京郊区成为市民注重的高品质生活空间,创意农业的发展融合了内在与外在的文化创新观点,它可以从技术、环境及产品等方面表现出来。以创意农业的形式来展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郊区特色产业的形成、开拓新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还可以让消费者更深层的了解农业的人文、科技内涵,体会到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连结,进而关心、珍惜首都郊区的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环境,提高消费者购买乡村旅游商品、创意农产品的意愿,带动创意农产品的消费,并藉由农业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使消费者除了在购物上有新体验外,从中并可追求深度的文化经验和享受。

通过开展创意、设计的新生活体验,展现文化设计与地方特色结合的体验经济,诱发更多的农业创意设计灵感和行动,进而带动北京农业结构和农业技术的升级,活跃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展就业机会,开拓出适应个性化市场需求的、更加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空间。

北京郊区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2006年北京市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北京文化、科技、教育基础雄厚并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郊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有着潜在优势。几年来,北京郊区以创意为理念、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开发创意农业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果,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怀柔桥梓农业公园、密云鱼街、门头沟樱桃园、大兴古桑园,平谷桃木工艺品、大兴玻璃西瓜、延庆豆塑画、门头沟麦秸画等极具特色和活力的农业新产业、新产品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亮点。

(一)创意农业形式各异

北京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不是产量的增加,而在于质量、品种、特色与品牌,在于将创意理念与农业资源的结合与整合。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将生态循环农业的设计创意做成一个年产值几亿元的大产业;怀柔区中天瀚海的设施茶,向品茶一族提供了足不出京就能品尝亲手炒制的“北京龙井和毛峰”;昌平区小汤山农业园区利用科学技术将南方生长的水果引种到北京,呈现给北京市民北京产的香蕉、火龙果;平谷区通过科技手段将桃树培育成盆景装点居室等等。一个个新的农业产业闪亮登场,创造出了超出传统农业几倍、几十倍的价值。北京郊区的乡村旅游业更是红火,延庆县柳沟村利用传统的豆腐加工技术,迎合市民追求安全、养生的需求,创意出远近闻名的豆腐盛宴---“火盆锅”,一年迎接八方来客近40万人;顺义区万科农业园将土地租给城里的市民,圆了城里人“乡下有我一分田”的农夫梦,农民也实现了从生产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二)创意农产品开发

通州区的熏蚊草、平谷区的桃木工艺品、延庆县豆塑画、大兴区的玻璃西瓜和彩色甘薯、门头沟区的蝶翅画等依托北京当地农业资源而创意设计的农业旅游产品成为国内外观光游客的挚爱,更成为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夺目名片。

(三)创意农业品牌打造

一些区县依托资源优势,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创意为理念,通过打造品牌,将资源的特色、优势尽情发挥,成为消费者心中不可替代的区域农业品牌,引得消费者竞相追逐。如:怀柔板栗、门头沟樱桃、大兴西瓜、平谷鲜桃、通州花卉、昌平苹果、房山磨盘柿等。许多产品经过广告策划设计人员的精心打扮,成为人们馈赠的绝佳礼品,如:乐平太空西瓜、樱桃园的樱桃、德清源的双黄鸡蛋、昌平的富士苹果、平谷的生日鲜桃等等已经创造了远远超过产品仅供食用的价值。北京三元公司、百年栗园公司、德清源公司、天翼草莓园等企业已经成为极具市场知名度的宠儿,他们的成功,同样来源于一个个成功的创意。

总之,通过创新思维、创意设计,这些农业农村资源被注入新的产业元素,成为郊区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郊区发展创意农业的建议

(一)政府应鼓励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政府在创意农业发展中将更多扮演“助燃”的角色。主要表现为制定创意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政策导向,搭建平台,为创意农业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和物质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要使创意农业成为推动郊区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功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之一。在创意农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郊区创意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要搭建平台,推动创意农产品与消费市场有效对接,如:经常举办创意农业会、主办休闲农业创意大赛等。发展创意农业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将创意融入农业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之中。要鼓励农民充分利用既有农业资源,发挥独特创意、创新,开发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内涵并富含地方特色的创意产品,藉以提升农业产品的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业经济,创造优质的消费市场和就业机会。

(二)创意农业必须形成规模效应

应该把载体建设作为发展创意农业的一个重点,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建设、创意农产品开发,使创意农业成为首都城市功能的一个新亮点。各区县在发展自己创意农业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协调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改变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品牌的落后观念,努力培育有自己特色和创意的区域创意农业品牌。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创造财富的新机会。要认真研究如何把创意转换成经济价值并形成规模。

(三)创意农业的关键是构筑产业链

发展创意农业的核心是要构筑创意农业的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农业的产业效益。目前郊区创意农业缺乏的是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的创意农业产业链,因此,必须提高创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使创意农业对推动郊区经济发展、增强农村创新活力、提升城市消费和文化产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和创意农产品的开发

如:利用花卉种苗基地等等产业基础,筹建“创意花卉园”, 在观赏花卉的同时,对其他特性如食用、药用、做香料等方面进行开发和研究。要赢得广阔的市场就需要注入新的创意。向广大群众传播花卉文化,提升人们的花卉消费意识和花卉欣赏品位,也应作为花卉产业的题中之意。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应的讲座、现场表演、各类评比,都能深挖花卉的文化内涵,提升花卉产品的艺术附加值。

(五)培养专业创意开发团队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云南 民族工艺 文化创意产业

国务院于2014年3月连续下发两个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即《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这两个文件所传达的核心都是“推动和发展国家文化建设”。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提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这无疑是艺术创意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强音,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好消息与新契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将迎来新的腾飞。

一、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况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文化元素创意需要,由高科技、规模化生产成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自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得到表述以来,全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得到了发展,并且在发展态势和方向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以北京为例,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其核心式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再到创意产业都有资源、空间、信息、人才等各方面的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在此良好基础上形成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突出特点,建立了一批创意产业的集聚区,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深圳的经济从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起步,在服装加工、机械产品加工、电子产品装配等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发展基础上,逐渐向产品设计方面发展,提出了建设“设计之都”的发展目标,是典型的产业结构调整举措,通过设计服务成功地在旅游业、印刷业、传媒业、广告业、会展业、发行业、平面设计、动漫与网游、娱乐业等行业实现链接,在实力上领先全国;湖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影视、动漫、新闻、出版等方面发展迅速,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呈现出内核式喷发的态势,规模发展快,产业实力强,结构多元化,其影响力覆盖全国;杭州市围绕着“文化名城”“生活品质之城”“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建设目标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成效显著,分别在信息服务业、动漫产业、设计服务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取得了较大成果,其特点是以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保障,以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后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发展重点行业为突破口,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建立统计调查制度为基础,多方面的支撑把文化创意产业从根底到枝头梳理得清晰流畅,其特点可概括为“稳步进,后劲足”。

以上城市及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情况基本是在原有的、良好的、成熟的经济营运模式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重组分工体系,成为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之范式。

二、云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

笔者认为,应结合云南自身情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成熟的发展经验只能参考借鉴,不可能照搬复制,应弄清楚真正属于自身的发展条件,紧抓住真正属于自身的发力主线,充分发挥出自身特色的优势才是关键所在。

从推进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云南最具魅力的文化特质当属自身的地域民族文化。

云南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凸显出其立体而多维的地域性特点,具有原生态的乡土性、东西方文化的边缘性、民俗信仰的包容性、文化认同的亲和性等多重地域民族文化属性。这种独有的“地域性”上所承载的功能,需要把文化、艺术、精神、心理以及技艺与技术等都融合在产品之中,从而释放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天性”,缔造“传奇和精彩”。正如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先生所说:“将各种不同的声音融入在一起,相互吸收,结果会更好。”

然而,“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包括了文化、创意、产业三个部分的内容,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文化和创意需要通过技术化和产业化的转化过程,才能形成流通于市场并受到消费者欢迎的批量化文化产品。最具条件的是云南民族文化中的地域民族工艺领域。“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造就了丰富的云南民族工艺类别,云南民族工艺从工艺技术类型可分为金属、塑造、雕刻、刺绣、蜡染、扎染、编织、造纸等,有许多工艺由于地域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及特殊时间、空间原因的影响是云南所独有的,再加上云南区域内的不同族群、不同民族支系所派生出的工艺类别,对文化创意而言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图1)。我们需要用艺术创意的思想与概念,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云南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创意对象,将其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形象化、美观化到产品化的呈现出来。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全体会议提出,云南要着力打造和发展大生物、大能源、大制造、大旅游、大服务5个万亿元“大产业”,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创新驱动,完善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快云南省重点领域生产业发展。在旅游业方面,2014年云南省实现旅游产业销售收入2665亿元,按照发展云南大旅游产业的谋划,到2020年,云南大旅游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1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13%。201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新要求,融合发展成为新路径。如今,培育大旅游产业将重点发展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旅游商品加工制造业、康体休闲与健康服务业,随着产业融合效应的发酵,各关联产业将呈现出共同壮大市场规模的广阔前景。

三、云南的地域民族工艺的特色

云南民族工艺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手工艺制品,同时期的纺织工艺业已兴起,到了青铜时代更是进入云南手工艺文化发展的高峰。云南境内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的双人盘舞鎏金铜饰精美而生动,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青铜艺术中堪称精品;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手工艺文化又一次推动云南手工艺文化的发展高峰;随后云南手工艺文化与中原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并进交融,在继承以南诏、大理国手工艺文化为中心的同时,又逐渐辐射到云南各地区、各民族聚集地。类别上的发展和演化,凸显出云南手工艺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性、地域性,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地域民族工艺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用功能与审美取向并存

在云南手工艺文化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几乎所有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被物化实现的器具,无不是因功能需求和审美追求的产物。从古至今,云南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艺人都以家族的荣耀和责任为己任,所制作的每一个物件都充满着地域民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为实用服务,才是工艺之根本”“器之美是对人的奉献,由人们播种、培育,结出爱恋之果实。在器物与人的相恋中,产生了工艺之美。”这是日本民艺家柳宗悦对此的理解。

(二)与生活方式交融

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在其发生的相关活动中,常常伴以音乐、舞蹈及相应的美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一些用工艺手段实现的道具和器物。在早期的云南民族手工艺品中,有很多是宗教祭祀用品,如常见的神像、面具、祭祀品、供奉品等,涵盖了石雕、木雕、陶艺、纺织、编织、金属工艺等多种工艺手法。在制作技法上,从高度概括简洁处理到缜密繁杂的琢磨,或深入浅出的干净利落,或张牙舞爪的鬼魅邪灵,或美轮美奂的金碧辉煌。“牛虎铜案”就是其中经典之一,既体现出虔诚的色彩,又透露出浓重的民族个性中的生活气息,似乎每个物件都有着无限神秘的故事。

(三)文化借鉴与民族个性并行

云南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文化,同时又共融共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传统和个性。在各民族手工艺制作方面,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学习和推广是相对容易传播开的,由于族群间、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不同,手工艺制品形态、意义、色彩、图案表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然而,这些不同并不会构成对立和冲突,反而在区域内形成清晰的识别以及丰富的表现。

人们常常认为文化创意产品“是以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具有创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产品”,“它本身是一个通过提高传统制造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知识文化含量来达到有情感、有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还具备成为高知名度的国际时尚品牌的条件”。如果云南传统地域民族工艺特色所具有的“实用的功能、人文的精神、传奇的故事、精湛的工艺、和谐的关爱”的特点与“有水平的文化创意产品”嫁接在一起的话,那一定是最为独特的高情感、高智慧、高品质、具有国际化水准的文化创意品牌,与时下有待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研究方向是契合的,是发展云南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的拓展面。因此,应充分利用云南特色化的地域民族工艺,将其植入到创意型企业的产品研发方向上,让地域民族工艺成为新型创意产品开发的突破口,参与到云南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驱动中,成为当前重要的工作。

四、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布局

产业要发展,产业结构所形成的布局则是基础。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情况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除了以自身地域民族工艺文化为线索的纵向培养和建设之外,还要结合云南现有成熟产业,激发其创新驱动力观念进行概念的横向引导,再联合专业类高校解决云南民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与输出的问题,充分发挥专业型高校的教育资源,以此满足纵向与横向交织形成的普遍性专业人才需求。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组织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和文化传播构成产业发展形态和社会运作方式的创新。创意产业的企业呈现出小型化、扁平化、个体化、灵活化的特点,“少量的大企业,大量的小企业”是最普遍的组织模式,具有灵活的对接模式,典型的服务型。以这样的组织模式介入云南现有的产业结构中是不相冲突的,在“大企业”方面,“云南白药”近年来发展可见一斑,通过对市场的关注与研究,积极拓展以传统“白药”为主的产品线,延伸出牙膏、洗头膏、沐浴露等一系列日用品,结合云南地方优势资源开发高端“红瑞徕”等系列茶饮产品,极大的丰富了产品类别,巧妙的运用设计创意创造性的提升,统一了产品形象,赢得市场销售业绩的较大增长。在“小企业”方面,应当积极发挥政府文化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在云南若干地域民族工艺脉络中遴选有培养价值、有前景的目标,结合高校培养的专业创意人才,提供创业条件,疏通创业渠道,铸就创业模式,树立和培养小型的创意典型,让更多的成功创业个案汇聚而形成更加畅通的文化创意之路,从而交融于云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全局中。

(二)文化创意产业既属于知识型产业,又属于复合型产业

其知识型的体现在于,它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文化中,并与经济相结合,从而发挥出产业的功能。归根结底,文化才是创意产生的本源,只有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创意,再附加到产品上,才能体现文化及创意的价值。复合型体现在其兼容于劳动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的不同行业。在常规产业概念中,知识型产业与复合型产业从格局上是不在一起的,以往由政府主导的各地经济开发区通常都是把生产型企业、制造型工厂集中在一起,而没有知识密集的研发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则不同,它可以把创意研发的知识型企业与生产制造型的复合型企业,从创意到产品形成一条线的贯穿,整个过程的调整与修正可以机动而灵活的实施。目前,云南已有一些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项目,但缺乏实质的线性结构,仍旧停留在商业地产式的运营概念,也有人把北京“798”艺术区当作文化创意产业的标准,以为集结一批艺术家就可以搞文化产业创意,事实上纯艺术是无法产业化的,艺术设计才是链接文化与产业的通道部分,要从实质上推动云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亟需知识型企业、复合型企业及创意人才共同集聚的产业集群出现,集中为文化创意服务。

(三)文化创意产业以生态群落的方式分布

通常产业集群中存在类似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传输的链条――产业链,这使得企业间的关联更加紧密,在集群中的企业由于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交换,生命特征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传统产业集群下企业之间更加偏向竞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下的企业之间更加重视合作,这是由于有相同的文化前提作为纽带,让集群内的创意人和创意企业能够相互信任。处于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才能促进创新发展,才能使集群脱离简单的地理聚合,向智力聚合的高级阶段发展。就云南产业结构实际情况而言,这些应该是最受用的,云南在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方面并无优势,如果选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我们将错失时展良机,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链接寻求合作,通过信任完成合作。云南地域民族文化就是无限的文化创意沃土,只要能够在此根植文化创意产业,就注定身处核心,手握思想,成就文化创意品牌的梦想。

(四)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性质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结合

传统产业通常会把工作和生活按功能分开,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是生活和工作一体化、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有多样化的宽松环境、有独特的本地化特征,而且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保持紧密联系。文化创意产业实体内部既可以是创意工作者的工作地点,也可以是生活地点,既可以进行文化产品生产,也可以进行文化产品消费,所以它大多集中在城市。运用一体化的特性,以云南不同民族文化的城市为创意背景,针对该城市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及旅游城市文化建设,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自2004年“创意腾冲”至2013年“美丽云南”,连续10年进行以云南特色城市或地区为创意对象的主题创意活动,它是以地域民族文化为基础展开的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大型文化创意活动,针对国家推动和发展文化建设的举措,践行“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民族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旨在用艺术设计的思考直面生态环境与人性的现实挑战,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彰显云南地域及人文内涵的综合优势,以艺术设计的实践传承并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民族艺术活态样本,以艺术设计的创新滋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10年的实践,该活动以高校为阵地为云南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培养专业人才,并且还积极主动的结合市场、走向社会,带着民族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任务走出象牙塔。2014年12月,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成功承办了“云南特色工艺创意设计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图2),聘请了金属工艺、木雕工艺的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及艺术设计高级专家,为来自云南各州市的100多位工艺美术师及行业从业人员完成了专业技术的辅导与培训。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云南省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并寄希望于学院为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布局形式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的集群化,在各种布局的表现方式上均离不开有效的创意人才的介入。因此,扩大民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让云南地域民族工艺充分结合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是云南产业创新驱动力的来源。

结语

云南独特的地域民族工艺特色在云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具有文化创意在方向上的引导作用,是切入点;在属性上的基调作用,是支撑点;在行动中的创新驱动作用,是发力点。但是,发展仍面临重重困难,约翰・霍金斯观点认为:“因为创意经济依赖于人的一些创意、想法,所以这个发展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当前全球创意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四大挑战:一是创意不容易被观察。创意经济时代将是一个崭新的社会,所有的元素都是新的,所以相关原则的教育至关重要;二是创意经济需要全新的概念和标准。创意经济的核心价值并不是来自于资本、土地,而是人们的想象力,所以工业经济价值标准,包括利息、利率的变化,与人脑中创意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三是知识产权的问题。如何维护对创意的所有权,需要平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另一方面则是收益;四是更多的合作。”

我们已经感觉到了温度,但还没有暖起来,渴望着炙手可热,绝不害怕灼伤。如果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事业去做的话,当碰上挑战时一定会义无反顾。作为一个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对“地域民族文化”与“云南文化创意产业”时,一定是参与的人。或许在这些以云南之名,为云南而创意的努力之下,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所讲的“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云贵胜江南”的预言会真的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卢涛,李玲.文化创意产业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刘泓,袁勇麟.文化创意产业十五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3]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文创产业的特点范文6

摘要:书刻造型艺术是一种新兴的传统手工艺术与现代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有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造型设计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促进了我国艺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些活力。将既古老又现代的书刻造型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拥有持久的活力,有利于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书刻造型艺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市场;发展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第三产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在各种文化艺术的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兴起,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文化和创意结合起来的产业,它更加注重人的文化知识和创造力的提升,使得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产业经济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书刻造型艺术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产物,极具传统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不断发展。

一、书刻造型艺术的发展及其特点

书刻造型艺术的来源要从古老的传统刻字说起,中国刻字到现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史底蕴深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的刻字艺术更加注重的是书法本身,对“刻”的关注度不够。后来出现了现代刻字,它以书法为主体,将刻字、版画、绘画等融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再后来对现代书刻形式进一步的继承和创新形成了书刻造型艺术,书刻造型艺术将造型和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现代语言与传统样式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展现出多维立体的感觉,使得书刻有了新的内涵和形式,赋予了书刻新的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书刻艺术作品在形式上,运用多维的视角展现立体空间,在主题创作上更加注重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刻的内涵。书刻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内涵丰富,有的凝重、有的新巧、有的朴素、有的浩瀚、有的轻盈……它以其独特的形式使人在中国书法美的世界里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是时空间的各种意境美。

书刻艺术作品在选材上遵循低碳环保的原则,选择被废弃了的,腐朽了的木材以及还会融合利用一些废旧的铁皮、铆钉、麻绳、水管等材料,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并且在刻画的过程中会根据木材的特征而做,保持着原生态的特点,给人足够多的想象空间。书刻艺术作品还会综合运用一些特殊的技法,如焊、刻、点、卯等都是书刻造型艺术上的技术新形式。

因此,书刻造型艺术由于是中国书法与刻字的艺术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民族性,书刻造型艺术是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具有原创性,风格迥异体现出书刻造型艺术的个性化的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和多种艺术形态结合使之具有了多元化的特点。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最先在西方国家流行开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企业在中国发展开来,目前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行业以及服务业向文化创意企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产业,是通过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是文化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化,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文化创意产业重在“创意”,它能突破传统文化产品原有的死板生硬,改变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其表现得更加富有生机。

文化创意产业有一项明显的性能就是其自身的功能性。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创意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表现形式是商品,其商品凝聚了设计者智慧、灵感、技艺等各方面的心血,其本身是一件艺术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美感,给人以精神的享受,同时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审美水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通过产品给人以正面的教育,影响人的思想,提高个人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比较晚,各方面还不太成熟,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在发展的道路上要不断探索,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三、书刻造型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

书刻造型艺术源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书刻造型艺术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书刻造型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这种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得两者间可以相互统一、相互作用,同时书刻造型艺术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书刻造型艺术可以通过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为书刻造型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书刻造型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可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来积极的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关注文化艺术,感受到艺术的美,了解艺术品的内涵,同时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文化消费品需求也提高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间接的带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也为书刻造型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书刻造型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发展产业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利于开发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可以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价值。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起步时间比较晚,因此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在两者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发展。

四、结语

书刻造型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书法、雕刻的不断创新和延伸,是传统文化工艺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当前书刻造型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完美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为书刻造型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书刻造型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了新的元素和发展的动力,使得二者在不断地完善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了书刻造型艺术品的价值,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德辉.艺术、设计与文化产业[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04)

[2]刘研.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产业接轨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

[3]全香春;殷玉静;宋梅梅.高校书刻造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2(10)

[4]李棣.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研究概述[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5]李涛.文化产业对艺术创作与生产的影响[J].艺术百家.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