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的起源范例6篇

文创产业的起源

文创产业的起源范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战略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与传统产业链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链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产品的创造,创新产品的营销,并通过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创意是核心价值,产业链通过创意的“价值扩散”来实现——原创企业通过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者版权转让形式,把创意的核心价值扩散到周边关联产业中,形成长线生产能力,扩大产业链的规模。湖南省的卡通、动漫产业领跑全国同业,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年产值13亿元。这些主体产业如果能与儿童玩具、文化用品、儿童服饰、体育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链接,产值可能达50亿、100亿甚至更多。横店集团以影视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带动了与文化创意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带动了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在内的大文化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信息:金融、商贸、物流、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

文创产业的起源范文2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创意产业 中国创造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制造”已经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名词,它以占据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迅速取代了“日本制造”、“欧洲制造”,然而这却并没有给“中国制造”带来实际的繁荣――中国产品始终在价值链最低端苦苦挣扎,甚至还在国际市场上屡屡受挫,各国针对“中国制造”的纠纷此起彼伏。2004年9月16日,西班牙埃尔切市烧毁中国制造的鞋子,并爆发一轮针对中国商人的示威游行以抵抗中国廉价商品给西班牙本地商人带来不公平竞争的事件,无疑触发了更多关于“中国制造”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中国制造”到底能走多远?中国经济能否一直延续这样的发展道路还是应该寻求真正的自主发展和主动创新的途径?创意产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产业,但却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成为世界很多发达国家极力推崇和发展的产业部门。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仅重视创意观念,而且将创意产业确定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如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等地正力争成为亚洲和华语世界的“创意之都”。而中国作为一个以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工业形式的发展中国家,向创造型大国转变之路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本文正是在剖析“中国制造”给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带来的困境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新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是促使中国经济由“制造”向“创造”发展道路过渡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尽管“中国制造”充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但由于过去中国制造业主要是贴牌生产,在出口贸易中有一半左右属于加工贸易,赚取的也仅是微薄的加工费,因此“世界工厂”的繁华与“中国制造”在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获得的微小利益形成强大反差。“中国制造”已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经济利益微薄的“困惑”

中国是世界的“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制造业只是世界制造业生产链中的组装车间,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在提供大量劳动力、自然资源,承受贸易顺差所引致的巨大压力的同时,所获得的国际贸易利益却十分有限。过去二十多年中,以低端为主,靠低成本、薄利润发展起来的传统制造业已经陷入或将要陷入一种“悲惨增长”的经济怪圈之中,“中国制造”已难以维系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有资料分析,在中国贴牌生产的外资企业,拿走了利润的92%,中国制造在其优势领域为世界贡献了大部分产品,并占据第一的市场分额,然而回报率却很低。

(二)企业经济安全的挑战

过去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却忽视了对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掌控,结果导致企业的发展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经济安全受到很大挑战。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领域被国外企业控制,很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标准为国外企业所掌握;另一方面,由于要向国外交纳巨额专利费,给本来利润微薄的制造企业雪上加霜。如2002年的DVD专利费纠纷就是典型例子。国内企业生产的每台DVD要向飞利浦为首的3C联盟以及日立、东芝、JVC等六大DVD技术开发商交纳23.7美元的专利费,占到了生产成本的20-30%。由于DVD售价格本来就很低,在巨额专利费的压力下,很多DVD企业微利甚至无利,不少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陷入困境,出口业务遭受严重影响。

(三)国内资源生态环境的恶化

制造业是将可用资源、能源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产品或生活消费品的产业,它“吞噬”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吐出”大量的废弃以及有害的固、液体排泄物。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多数制造行业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长期地“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国内大量资源,使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也成了世界上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中国在人均GDP 400―1000美元时期,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 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污染。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表明,中国的高速度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制造业所带来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瓶颈。

(四)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的加剧

上文提到“西班牙烧鞋事件”是“中国制造”引发的国外纠纷一个较极端的例子,事实上有关“中国制造”带来的国际纠纷和摩擦已经对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反倾销、知识产权纠纷等方面。由于制造业处在产品的低附加值端,很多企业利用低价竞销策略来促进出口、挤占国外市场,结果很容易遭受国外反倾销的调查诉讼。有统计数据表明,1980―1989年,中国被投诉的反倾销案是64起,占全世界反倾销案1388起的4.6%,平均每20个案子有一起是针对中国的;1990―1999年,中国被投诉306起,占全世界232l起的13.2%,平均每8个案子就有一起是针对中国的;2000-2002年,中国被投诉331起,占全世界1653起的20%,平均每5个案子有一起是针对中国的;2003-2006年,中国被投诉189起,占全世界733起的25.6%,平均每4个案子就有一起是针对中国的。另外世贸组织早前的反倾销统计报告也显示,从1995年至2007年,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的头号目标国。此外,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频繁发起对中国的知识产权诉讼(如“337调查”等)。这些都给中国经济和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损失。

面对“中国制造”给我国经济和出口带来的众多尴尬问题和困扰,努力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大力推进民族产业、培养自主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及打造真正的“中国制造”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又现实的课题。

三、创意产业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飞跃

(一)创意产――21世纪最有前景的产业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又称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等,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的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目前国际上关于创意产业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综合来看,创造力、知识产权和创造财富是创意产业的主要特点,创意产业是基于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创造性工作将创意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经过创作、生产、商品化、产业化、获取知识产权各个环节创造经济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的产业。

创意产业是一个集文化、科技、信息高度融合的高附加值产业,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将提高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通俗地讲,创意产业就是在脑袋上做文章:怎样将普通的鸡块变成遍布世界的肯德基、怎样将普通的胶片电影变为赚足票房的好莱坞大片、怎样将普通的运动鞋变成英超球员脚上的阿迪、耐克,这都需要“点子”和创意。

创意产业的特征包括:首先,创造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创造、组合、集成出以前没有的产品和服务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其次,文化底蕴是创意产业兴起的源泉。创意赋予产品比物质需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创意产业领域的创造力必是基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再者,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创意产品都享有知识产权中的一种主要形式(专利、版权、设计和商标),因此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意产品、实现其实际价值的主要途径。

创意产业是“创意”与文化、经济结合的产物,当人们告别了短缺经济之后,就会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看重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体现个性、产品与文化的结合是提升产品增值空间、打造自主品牌的明智和必然选择。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院长徐炳文认为,继20世纪70年代的硬件时代、80年代的软件时代、90年代的信息通信网络时代之后,在21世纪,“创意性文化内容的时代”已经到来。事实上,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也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创意产业有助于实现“中国创造”

面对“中国制造”给经济和出口带来的众多尴尬问题和困扰,大力发展创意经济,积极推动和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经济转型提供一种新的出路和模式,其具体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创意产业有利于实现向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业升级

众所周知,过去制造业的大部分利润主要流向了产品的研发和销售环节而不是生产加工过程。从理论上看,创意产业用“价值链”取代了“生产链”,创意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并形成以创意为中心,生产、销售等环节为的同心圆的产业组织结构,各环节之间产生反馈效应。在价值链的生成过程中,文化产品的高额利润是十分惊人的,如根据詹姆斯・耶戈的统计,《我的巨型希腊婚礼》等8部电影的平均收益高达15156%,也就是说,他们获得的收入是其成本投入的150多倍。这种高额利润在其他产品中是难以想象的。此外,当“创意”从相关产业中分离、独立出来后,其本身成为其他产业的投入要素,创意产业也成为为所有产业提供创意服务的产业群,并通过价值链的分配来组织生产流程。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认识到了文化产品的高回报率、高附加值的特点,都十分重视文化产品的出口,并由此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效益。

2 创意产业有助于提升企业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创新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认为:创意就是催生某种新事物的能力,它表示一人或多人创意和发明的产生,这种创意和发明必须是个人的、原创性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换句话说,它就是才能和智慧。倡导创意与我们提倡自主创新、发展自有品牌和核心技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次,文化是创意活动和产业发展的源泉基础。任何一种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创意活动的开展和创意产品的诞生往往都伴随着一国特定的文化印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的大国,灿烂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资源是发展具有创意产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品牌的比较优势所在。

因此,积极发展创意经济、大力倡导创意产业本质上就是鼓励和带动企业、个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发展创意产业,有效引导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有利于企业走出低端制造的“困境”,有助于他们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也为国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思路,在世界激烈的经济文化竞争中努力打造和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不仅弘扬了中国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中国产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真正的“中国创造”产品和产业。以往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以及核心知识产权的缺乏,而发展创意产业使企业获得了自主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也告别了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是积极回应和避免国外反倾销以及知识产权壁垒的有效途径。

文创产业的起源范文3

根据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的《创意经济》书中的统计,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

在中国,关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呼声不绝于耳,在2006年5月23日开幕的第九届科博会首次纳入文化创意产业主题活动。展览会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展区展示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传媒、出版、影视制作、动漫、工业设计等领域的成果,再一次引起人们对创意产业的关注。

何谓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将抽象的文化通过人的“创意”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业,也就是将原创性融入文化当中。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创造力,大自然的资源总量有限,而人的创意却永无止境,由此带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前途不可估量。

创意产业发展内外观开着

“技术和资本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句美国华尔街的流行语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共鸣。

1997年至2005年,英国培育了12万家创意企业。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占全英就业人口的一半。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政府推动经济增长与降低失业率的有效发展策略。美国文化产业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

2004年5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动用2.5亿港元成立基金,推出“设计智优计划”,并成立“创意及设计中心”,汇聚各方人才。

与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管理及资本投入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

虽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国际相距甚远,但透过科博会我们能看到它作为朝阳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这次参展文化创意馆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几乎囊括了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显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朝气。其次,今年该展馆的主题是“科技・文化・创新”,其新颖之处在于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以时代的内涵――以文化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的数字科技相结合,产生新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北京――创意产业的“金矿”

在2006年初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明确提出要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京未来工作的重点,2010年文化产业增值将达到660亿元。

“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表示,“北京发展创意产业具有历史和文化的独特优势”。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其悠久古老的文化将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亮点所在。

郑和下西洋被外国人写成《1421:中国发现世界》赚到1.3亿英镑,《三国演义》被日、韩改编成游戏赚得盆满钵盈,美国版的《木兰从军》备受国内观众追捧,中国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吸引全球的眼光。

在展区内,“爱国者象棋文化”“数字技术载誉古老文化艺术”的宣传牌十分惹眼。很显然,本土企业家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作为决策者的政府更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身为几千年的文明古都,北京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的《红楼梦》、《西游记》以及大熊猫、福娃等都堪称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关键在于如何将好的创意融入到这些具有人文内涵的“中国品牌”中,并使其产生经济效益。政府作为企业的服务者应该为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制定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品牌性的产业聚集地,使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文创产业的起源范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河北省;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不可复制的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可推动所在区域经济结构演变,提升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区域综合竞争力。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潮流,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振兴作为河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能大幅提升河北省综合实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一、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

1.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以文化和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创造性,注重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面向市场、整合产、学、研三方资源的技术创新体系。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产业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标志着工业产业向知识产业的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文化、科技、生产、商业资源的集聚,推进城乡经济互动,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产业,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一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命脉的竞争已经展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文化兴省”战略的实施,促进河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全面提升河北文化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建设现代文化产业大省、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中心。

3.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2012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43元,比2007年增长75.7%,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将创意融入到文化中,将文化提供到社会服务中,可以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产业体系,才能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4.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型产业,对资源依赖性较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够起到拉动经济、带动创业的作用,吸纳大量人员就业。另外,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均需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或专业技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吸引较高层次的人员前来就业,从而不断优化河北省人才结构,推动城市不断发展。

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条件

1.宏观环境良好。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为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我国政府2009年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奋力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其次,“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也为新阶段、新形势、新体制下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2.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创作之源。悠久的历史为河北留下了众多的文化资源,世界文化遗产三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0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2项(居全国第二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五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个,这些文物遗存是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尉县剪纸、衡水内画、武强年画、馆陶黑陶等众多民间工艺品品牌闻名海外,具备了产业化运营的基础,奠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此外,河北还有很多的地方民俗、地方剧种、民间艺术等。

3.区位条件优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为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推动力。河北区位独特,中环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金三角”地带,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腹地,发展潜力巨大。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良好的基础条件。地处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可以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与京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对接,积极引进京津的优质、名牌创意企业,借鉴其先进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

4.基础条件日益完善。广阔的发展前景,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河北省生产总值达到265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543元和8081元,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趋旺盛,文化产品市场需求非常广阔。文化创意产业既能提供精神产品,又能服务于生产领域,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工业设计等产业门类能显著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河北省传统制造业发达,转型升级的要求迫切,相关专业市场较为发达,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省高科技园区、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建筑并存,可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载体较多,可以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发展。

三、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采取结构优化模式,通过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传统文化和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其自身也可获得发展的市场和空间。

1.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创新

文创产业的起源范文5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科技创新资源 整合 路径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等先天要素禀赋的不平衡,更重要的体现在以科技创新力量整合的人文环境因素的不平衡。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长期滞后发展存在着“三大恶性循环”[1],即“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经济系统的恶性循环”和“人文系统的恶性循环”。前者属于客观因素,后者具有人为因素的特征,而这种人为因素形成的制度文化环境在当前经济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国经济并不是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技术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2]。这种复杂的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市场机制还处于萌芽状态,以及传统的条块区域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地方保护、地方封锁、地区分割等现状使得有限的科技力量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整合的集成效应和规模效益。

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机制的培育,安康经济社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正在由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化迈进,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成为安康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安康市富硒食品生产企业已达86户,其中35户规模企业从事富硒食品生产经营,开发了富硒茶、富硒矿泉水、秦巴硒菇、富硒饮品、富硒大米、富硒食用油、富硒魔芋制品、富硒保健品等50多个品系,实现工业产值24.6亿元;成长起了以紫阳县神云富硒茶公司、安康秦东魔芋食品公司、兴安富硒大米加工公司等一批富硒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市共有10家企业的11个产品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3家企业的24个产品被评为安康市特色品牌产品,5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已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68个,面积4万多公顷、产品24个,绿色食品两个,有机食品19个,等等。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显现出良好态势,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然而,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依然是传统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手工操作、低成本、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恶性价格竞争等为特征的低端路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因此,通过安康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着力提高富硒食品产业的科技含量,以科技驱使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延伸富硒食品产业链,提高富硒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安康富硒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发展的现实要求。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本文着力分析安康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模式的成功经验及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及文献综述

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从内容上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物质基础资源、科技创新人文环境及制度资源等。其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组织主体要素,是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是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对特定的区域内各种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技术创新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技术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进行的重新设计,实现创新体系内不同主体间人才、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进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活动机制。

目前国内学者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学者们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科技资源及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重要集中在宏观政策研究层面。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蔡宇宏认为[3],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各创新主体在创新方面的活动协调机能,它表现为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套结构化的管理机制将不同创新主体整合在一起,实现创新体系内不同主体间人才、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孙庆、王宏起认为[4],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包括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区、行业检测服务机构等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转化机构和中介机构,因此,推进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平台的联动发展以及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共享;吴建南等认为[5],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划分为大学资源开放模式、孵化器整合资源模式、行业资源集聚模式以及政府下设中介机构整合资源模式。本文以欠发达地区安康市为例,研究该地区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形成的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地方高校为平台支撑的行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种模式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简单的结论及建议。

文创产业的起源范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增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已步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Manuel Castells,2003),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这种主导要素的变迁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等侧重于吸引力和人本感受的经济切入点不断涌现,强调文化底蕴和认同感的各种创意便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的这种内外驱动,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和“未来产业”。

旅游产业也逐步进入软要素驱动阶段,在旅游者需求动态变化的发展背景下,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型旅游产品推出的速率和频率逐渐加快,创意的力量日显突出。创意能够将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王慧敏,2007),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等软性要素的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文献研究

(一)国外文献研究

对创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人们对创新问题的探索。熊彼特(1912)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罗默(1986)则认为创意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动力。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国家”文化战略,1998年,英国文化体育部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使得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随后世界诸多国家都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也逐渐得到学术界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及产业边界(Howkins,2001;Michael Keane,2006)、创意产业的作用(Richard Caves,2002;Nicholas,2005)、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Angela,2005)、创意产业创新机制(Handke,2005)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Howkins(2001)认为创意产业就是产品都在知识产权保护内的经济部门,Richard Caves(2002)指出创意产业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构建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等。但国内外对创意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Grey Richards和Crisp Raymond(2000)提出了创意旅游概念,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

旅游创新研究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Sheldon(1997)研究了新技术对传统旅游创新的影响,Mattsson(2000)对旅游企业创新的组织与管理进行了研究,Halager(2000)研究了旅游创新的空间组织与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环境等问题,Vermeulen(2002)对创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应该说,创新理论是创意经济最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创新不等同于创意,但从创意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是建立在人的创造力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创造也蕴含着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国内文献研究

国内对创意产业(又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及介绍、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的探讨、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等方面。在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兴起背景的介绍(金元浦,2006;沈山,2004;胡晓鹏,2006;姚东旭,2007;荣耀明,2005;等)、创意产业前景的展望与发展的倡导(丁俊杰,2006;奚建华,2007;等)、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厉无畏、王慧敏,2006)、创意产业与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厉无畏,2006;周蜀秦、徐琴,2007;熊凌,2004;佟贺丰,2005;魏鹏举,2005;王缉慈,2005;莫建伟,2005;齐勇峰,2005;周振华,2003;等)、创意产业的空间集群特征和创意人才的培育问题(王缉慈,2006;丁俊杰,2006)、创意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厉无畏,2005;花建,2006、2007;刘丽、张焕波,2006;陈楚,2007;李玉敏,2007;张秋平,2006;邓达,2007;吴俐萍,2006;等)、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其外部性对供给政策的影响(海江、谭翔浔,2005;李庭新、李书,2005;秦霖、邱菀华,2004;等)等方面对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出现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之后,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主要对创意旅游产业的概念(厉无畏、王慧敏、孙洁,2007)、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借鉴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冯学钢、于秋阳,2006)、从供需两方面分析创意旅游的形成条件(冯学钢,2008)、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模式(王慧

敏,2007)、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营销整合(杨劲松,2006)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不足

国内外对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大多从产业的宏观层面进行,或者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某一环节进行整合研究,缺少从产业全程价值链的视角,研究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本质。

三、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的本质是结构主导型的发展,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以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下,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资源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可称为旅游资源。新兴的视觉经济和注意力经济告诉我们,旅游业在资源外延上具有无限性,存在于各类有形物质载体和无形的活动内容之中,只要旅游者有需求,就可以看作旅游资源,就可以通过创意挖掘而融入到旅游产业链之中。

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助于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为重塑旅游地的产业品牌打造良好的基础。旅游产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尽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网络旅游、虚拟空间旅游等新型的旅游形式,但其仍然是建立在或实或虚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因此,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存在的前提,也是旅游品牌构建的基础,各种资源构成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决定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强调旅游文化性体验的今天,丰厚的文化品味――文化品类的丰富、文化风格的独立、文化形神的精美等,构成了旅游品牌的内涵基础和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二)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交流与扩散的速度大大加快,商品日益丰富并趋向同质化,于是商品中“精神性”的观念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一些无形附加物,如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等则更易产生“共鸣”与认同,并大力追求。因此,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厉无畏,2006)。

旅游资源是生产旅游产品的“原材料”,以创意转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产品和旅游的产业资本,是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旅游产业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挖掘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的新途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价值要素。“旅游产品内涵和外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产品创新的多维性,既可以是一种需要大量投资的物态创新,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创意,而后者无疑更具意义”(崔凤军,2002)。“创意”通过对旅游产品层次化、系列化和高品位化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个性化沟通性的服务,促进旅游产品种类的增加、产品结构的优化和产品品牌的提升,实现产业增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旅游产品的创新促使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的创意营销是围绕着旅游者的体验诉求来进行的,因此,其本质上是体验营销。旅游体验营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摆脱思维定势,采用差异化的服务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的需要;其次是人性化,旅游体验营销要通过无微不至的服务,满足顾客内心被关爱的需要,建立情感联系与顾客的忠诚度;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旅游体验活动就是在营销理念的引导之下顾客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顾客既是旅游体验的主体,又是体验营销的产品,使顾客的体验附加值大大提升,实现了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需要从以下层面着手: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思维创造旅游产品;选准旅游营销的载体和突破口,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营销组合;建立目标市场顾客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

(四)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产业吸引力

影响旅游产品需求的因素繁杂多样且多处于变动状态,导致旅游需求的弹性大。一方面,创意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产品消费中文化的含量,其强大的辐射力不仅有利于扩大产品与服务的市场,还有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具有分层的特点,创意旅游模式要通过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用消费来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增长。

此外,创意旅游还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旅游时尚,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与消费欲望,来实现对旅游消费的引领,扩大消费需求,这对吸引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3、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

4、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创新与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5、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1).

6、Goeldner,Charles R.Ritchie,J.R.Brent,Mclntosh,Robert Woodrow.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M].Wiley,2000.

7、解永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8、曾蓓,崔焕金.旅游营销的新理念――旅游体验营销[J].社会科学家,2005(2).

9、李秀金.旅游文化创意:载体与产业转型[J].社会科学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