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范例6篇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范文1

关键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运行管理机制;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11-03

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教育部于2001年在有关高校开始组建工程研究中心,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强化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截至2010年,教育部依托各地高校在电子与通信、新材料、公共安全等12个技术领域,已建设各专业方向的工程研究中心371家[1,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十余年的运行中,不仅培养了众多的相关学科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也形成了将科技成果向工业生产转化的工程化能力,保证科研成果向规模生产顺利延伸。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高等院校作为依托单位,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运行与管理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在信息共享、研究环境和学术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随着我国在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不断深化创新,各级政府越发重视挖掘高等学校的人才和智力潜力,通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这一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在基础学科研究创新和新兴学科成果交叉的基础上,不断孵化出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目前形势下,探讨教育部工程中心在满足经济发展新时期的科技创新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和运行中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各方面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

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四个方面,其基本功能是进行和促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研究、开发、中试、推广集于一体的新型研发组织,是将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阶段向企业大规模生产转移的通道,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技术源头,是我国权威的研发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上层,下层依次是囯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的工程技术创新体系。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大学)的技术创新主体,是“985工程”、“211工程”以及“2011计划”中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为工程技术进步服务为宗旨,不断推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着多重任务。一方面,作为研究与开发机构,立足高校,面向市场,推动高校原创新的技术成果,向相关企业进行工程化辐射和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另一方面,作为教学单位承担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其平台建设通常依托特定学科,部分或全部平台人员也同时承担教学工作。同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大学教育重要的科研实践基地之一,能够为学生在基础技能实践与应用技能拓展两个层面提供优良的科研实践条件。

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规模已经发展为341家,已成为高等院校开展科学研究、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促进了高等院校将科研成果向企业、社会的快速转移。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先承担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将一批对相关行业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工程化开发。其次,吸引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研开发人员和高层次的工程化技术人才,造就了一批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最后,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相关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

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定位与发展方向问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定位是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工具。成果产业化就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发展,因此工程研究中心必然要追求经济效益。这种现象首先导致工程研究中心追求短期效益的盲目性,由此导致忽略了服务于社会的长期效益,不利于技术的扩散与推广;其次,突破重大工程化难题往往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攻关,这就需要工程研究中心投入大量精力和耐心,这往往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相冲突[5,6]。但是,工程研究中心要实现自身循环发展,必须要有必要的盈利模式维持它的良性发展。因此工程研究中心必须要明确自身定位以促进社会利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循环、人才循环与经济循环的统一。

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依托高校的关系问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都建在依托高校内并且与高校保持行政隶属关系,按教育部要求工程研究中心是相对独立、与院系平行的依托高等学校的二级机构。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工程研究中心吸收依托高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形成学术资源共享,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7,8],首先是依托高校对工程研究中心存在较多行政干预,影响其自主性;二是工程研究中心与一般院系相比,在职称评定、业绩评价和人员编制等现实情况中游离在高校主流评价体系之外;三是与依托高校内部资源整合、团队协作、学科交叉等问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依托高校的关系如果不能真正理顺,不能突破现有组织管理的桎梏,打破现有的行政壁垒,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最终很可能会发展成高校的一般研究机构,从而失去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主创新源与技术辐射源的建设初衷。

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核心科研人员不足,科研成果产业化较慢,经营能力不强。目前,各高校在申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通常是集全校之力,表面上看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力量雄厚,科研条件扎实。许多工程研究中心得不到依托高校的重视,完成建设验收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依托”,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工程研究中心真正全职在编人员不足。虽然,依托高校为工程研究中心在人才、仪器设备与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且有大量企业的科研力量支持。但是实际中隶属关系、利益矛盾等问题,导致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只能依靠核心科研人员,完成小规模的研发任务尚可,如果承担较大项目或多个项目同时开展时便捉襟见肘,难以完成,想要兼顾技术攻关和项目开发则更为困难。由此造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研成果产业化较慢,经营能力不强。

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的思考

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定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定位应该是依托高校人力资源、实验室资源和前期研究成果,对有市场价值的重要应用科技成果进行研究开发,并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工程化、产业化以及系统集成的高新技术研发实体。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应该体现学术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等职能;应该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工程应用项目开发为重中之重;充分吸引社会资源,注重特色建设,把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对行业和区域创新服务有影响的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窗口。实现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循环、人才循环与经济循环的统一。

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融合各方的资源优势和国内外技术发展需求,确保技术开发水平的先进性、研发的前瞻性和在领域内的权威性,突破所在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力争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共同发展。

2.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基地建在高校内部,主要实行高校科研机构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中心必须与市场保持密切的联系。工程中心的目标又决定了它不能完全等同于高校内的其他科研机构,高校取得的基础研究成果需要通过工程中心进一步工程化和完善,以便在行业内实现产业化。因此,工程中心的产业基地必须要与本行业的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良性互动。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建设依托高校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可以采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模式。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依托高校的一个独立二级机构存在,其中的研究人员的编制、研究配套等由学校提供;同时成立由工程研究中心控股或占股的股份制公司,向社会招聘工程化技术人员。工程研究中心和公司实行一体化领导。这种运行方式首先符合当前我国高校的实现情况,易于实施;其次,依托高校与工程研究中心是利益共同体,有利于通过内部协调,充分挖掘高校的整体科研资源;最后,实施公司制,外聘工程人员,使得核心科研人员专注于技术攻关,使得工程研究中心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处理好三种关系。(1)主管部门与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关系。目前工程研究中心的主管是教育部,主管部门要对中心持续支持、实施管理,要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制定恰当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评估考核,奖优罚差。实现工程研究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工程研究中心要对主管部门负责,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工程中心圆满完成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2)依托高校与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关系。依托高校要对工程中心的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将工程中心作为高校的重要科研基地来建设,使工程中心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对在工程中心工作的科研人员采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指标,保证工程中心研究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工程中心要充分利用依托高校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优势,为工程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行业的关系。工程中心应该积极与行业内的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首先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成为行业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源头。相关行业则需要充分认识工程中心对行业技术的推广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工程中心的资源优势,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4.需解决的四方面问题。(1)扩大科研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多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团队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开发和经营等多方面需求,亟需扩大科研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综合考虑工程研究中心的特点,加上工程研究中心的教师需要承担科研、开发、教学、指导学生以及经营和市场开拓等多方面任务,通过面向社会引进高端人才,核心科研队伍至少要保持30人以上的规模,针对工程研究中心自己培养的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依托学校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2)多元化投入机制。由于工程研究中心自身平台的造血功能和“黏性”有限,需要较长的产品培育和人才队伍凝聚的过程,应当建立一套适应市场规律、切实可行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一,依托高校要对中心建设投入起主导作用,对工程化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及关键装备的购置进行支持,对人才队伍的配置要能够落实到位;第二,要引导企业为获得技术支持向工程中心提供研发经费;第三,是工程中心自身通过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而获得的资金。(3)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由于工程研究中心与普通学院在工作重点方面存在区别,工程研究中心的教师常常处于一种“多任务”状态,一方面要完成项目开发研制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应对学校在教学科研上的压力,往往导致顾此失彼,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降低工程研究中心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等。建议学校在人才引进、人员考核、绩效分配和职称晋升方面给予工程研究中心政策倾斜和优惠。

四、总结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工程中心的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技术转移、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同时,由于我国高校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心在发展方向、与依托高校的关系以及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欠缺。在未来发展和建设中,首先要注重学科建设对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依托高校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多学科协作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保持工程研究中心的开放性。另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应当围绕行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结合高等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按照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高校的科研资源,积极开展科研成果工程化、配套化和系统化的转化和推广,推动相关行业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进程。实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稳定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名单[EB/OL].

http:///cxtx/gcyjzx/20120426101027.

[2]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工程中心开始“二次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9,(5):24-26.

[3]于国波,张永宁,陈磊.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98-101.

[4]赵玉龙,张剑.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现状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5):455-457.

[5]李刚.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6]程方明,邓军,罗振敏.关于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5):608-611.

[7]郑世良.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实施管理流程再造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210-211.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89-03

长期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全球范围的竞争,高等学校的研究专家一直在不懈地探求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方法,并通过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与此相应的,各国高校的教学改革也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1998年,博耶委员会(Boyer Commission)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研究型大学应对其课程和主流教学形式进行重大反思,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我国在1998年开展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对大学教学进行改革,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发展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国内,以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已经展开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并取得初步的实践成果[1-2]。“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探讨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和“质量工程”建设之间的联系,并结合实际研究具体实践方案,对于促进“质量工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意义重大[3]。

一、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研究性学习含义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形式。广义上,它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策略。很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各类型学科的学习活动当中。狭义上,它指的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所要研究的专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专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教学相长,现代教育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可以通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两方面来实现,即开展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围绕一些专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与一些课题的研究活动,通过言传身教传承科研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4]。因而,可以将研究性教学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系总结为: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两者的核心内容都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根源于人们对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创造价值的认识。这两种研究性活动的灵魂都是一种科学思维的方法,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而研究性教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而“质量工程”建设也为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实践和完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主要包括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这些项目都带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引导性,对于提高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水平,适应现代社会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这要求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同时,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推进教育创新,是研究型大学深化教学质量工程的必然需求。而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研究性教学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等方面特色性很强的专业。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应明显优于其它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同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享有较高的声誉。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引导各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明确自身的个性发展目标,并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由此可见,特色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通过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来明确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性原则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本身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加上各校各专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内外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更无先例可循。因此,特色专业建设要保持创新性原则,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不能因循守旧。

2.精品课程建设与研究性教学。所谓“精品”,就课程本身来说,主要在于它包含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精品课程建设要求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中要贯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课程的精品意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都是精品课程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5]。精品课程的精品意识内涵之一是实践意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时间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科研的作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充实到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把科研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渗透并贯穿于精品课程的教学当中,以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重视创新型实践环节的教育,通过开设科研方法讲座和研究专题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等途径,为学生传授科研方法,活跃学术氛围,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精品课程都必须具有适合本门课程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通过精品课程教学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被多数学生所接受。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精品课程建设正是顺应这一需求而产生的。所以,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符合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

3.教师队伍建设与研究性教学。壮大高水平教师队伍是“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之一,该项目建设是提高和保障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而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的评选是相应采取的具体办法。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可见,教师是教育的首要资源,创办高水平大学和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都必须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这同时也是培养数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根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生长点,必须真正认同课堂教学是质量工程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创新型人的才培养,其关键还是取决于开展创新型教育,这就特别需要发展创新型教师队伍。高水平的科研能力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位合格的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科学研究工作者,高水平的研究型教师应当能够娴熟地驾驭知识和精选教学内容,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只有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算是真正地将科研与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效果。所以,高等学校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是科技进步和教学发展的共同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本专业和相近学科方向教学所需要的科研能力,并不断地把相关的科研成果及知识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这些都需要不断去实践和完善研究型的教学模式[6]。现阶段,随着高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知识经济时展带来的考验。在高校,学生对各类知识学习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类教学平台上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日益增多,需要高校教师对学生传递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单兵作战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些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合作,而高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则是实现教师合作的有效途径。同样,对于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团队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为确保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有效实施,适应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展需求,每一名高校教师都应自觉地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而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可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研究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构成人才培养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进行完善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要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借助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将教育教学思想或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主要是以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重点是构建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求[7]。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一方面可以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育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另一方面,该项建设倡导以研究性教学为核心,通过对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实验区建设的核心目标,而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现状与几点思考

创办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内很多高校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这对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以及二者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为适应实现这一目标的需求。各个高校在此方面也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如开展创新教育课程建设,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造发明并申请专利;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等。然而,当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时,我们不难发现以应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目前仍然占主导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当说明的是,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并非只能在研究型大学中开展。研究型大学有良好的研究氛围,可以对研究性教学起到支撑作用,同时也十分有利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研究性教学只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研究性教学的核心主要是在于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性活动,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研究性教学活动中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为目的,是一种“个体标准”,是一种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教学。所以,我们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学生的研究过程完全符合严格的科学研究模式。

因而,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结合高校具体情况,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很有必要而且是切实可行的。考虑到受各种因素制约,同步实现这种转型可能还存在很多困难,但采取小范围试点然后逐步推广的办法是应该值得尝试的。

参考文献:

[1]黄亚平,陈小鸿.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2]陈小鸿,黄亚平.关于高校研究性教学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8(1).

[3]刘质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06,(2).

[4]郑家茂.深化教学质量工程?摇着力推进教育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5]李孟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8,29(4).

[6]张德良,李德才,关立军.基于大学本科“质量工程”意义的省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范文3

关键词:地质工程;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21-03

一、引言

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范围,我国在所有硕士专业(军事硕士除外)中,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教育,实行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吉林大学地质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从2009年正式开始招生。

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对于专业学位来说,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相当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是以数理化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球物理技术、地球化学技术、钻探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时间不长,其课程体系还不成熟,课程内容还不全面,许多学校还是沿用学术型硕士或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地质工程专业也不例外。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是首当其冲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内容。

二、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制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完全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一是人才类型定位,由“研究型”调整为“应用型”;二是在能力培养方面,将“从事科学研究”调整为“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增加了素养要求,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故其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二)以目标引领理论学习,夯实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还要求毕业生“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一是由“学科”变为“专业(或职业)”;二是专业知识由“系统的”调整为“宽广的”。故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和课程设置中,要始终突出目标引领,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还需拓宽专业知识;要以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为主要教学方向,合理设置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

(三)以理论支撑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紧密衔接,理论教学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和实践教学可以在指导教师所研究的科研项目野外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以理论支撑野外实践和实际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学术型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体系内涵相似,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模块的优化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强调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应用原理、实验验证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内容。课程内容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处理好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工程目标为导向、以内容为载体、以组织为纽带、以评价贯穿全过程,使得课程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触及本质。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目标的核心指导作用,目标一经决定,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组织都要以达成所定目标为取向。改革要在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指导下,加强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组织、评价之间的融合与完善,通过目标性和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加强四者的联系。

(二)课程模块的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一般都包括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等四大模块。前三大模块的课程都为学位课,也是必修课,选修课模块可由各研究方向根据需要设置。课程模块的优化是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对其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的学分比例是合理和最优的。课程模块的优化,还要重视同一模块内和不同模块间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在满足基础知识和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让研究生有较大的自主选修权,这样才更有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目标。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有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把研究生课程内容和野外实践相结合在整个培养模式中,要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间的联系。要把课程体系的构建放眼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更大的环境中进行全面考虑,即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工程生产等培养环节,全面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教学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四、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吉林大学地球信息探测技术学院地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基础地质调查与地质资源探查与开发领域的需求,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才,分为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等四个研究方向。

(一)四模块式课程设置:课程学习阶段采用了学分制结构体系,每个研究方向在总课程学分不低于32学分的前提下,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等四大模块(如图1),公共基础课模块为全校所有研究必选课,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外Z能力和政治修养能力,4门课可获得分;专业基础课模块为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而设置,按不同的研究生方向设置课程10门课,共22学分,而每个研究方向只需选择5门课,可获得12学分;专业课模块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四个方向共设置了13门课,共26学分,每个研究生可按研究方向和个人爱好选择4门课,可获得8学分;实践教学课模块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其教学课程内容也不同,每个方向不低于6学分。

(二)三段式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学年,将其分为“课程学习+生产实践十毕业论文”三个培养阶段,各1学年。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为1.5学年,“科学研究+毕业论文”为1.5学年。减少了理论学习时间,增加了生产实践的时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双导师制指导论文:建立健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由学院本专业硕士生导师担任,以校内导师为主,负责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指导等;企业导师为第二导师,选聘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第二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参与研究生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一体化教学基地建设: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离不开教学基地建设,我们构建了“四个基地交互融合延伸”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基地,校内教室和实验室为第一教学基地,“校内导师的科研实验室”为第二教学基地,校内“国家一省一校级”重点实验室为第三教学基地;“校外的产学研平台”为第四教学基地。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建设是指建设研究生公共实验室,软件建设是指依托基地提供的各种研究生创新课题及各类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加强校内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广泛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与校外近十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各单位培训人才,另一方面,为地质工程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平台。

五、实践效果与思考

通过七年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我院已有四届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除一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外,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国土资源、石油化工、工矿企业、工程设计院、资源勘查与评价,工程测量与测绘等单位,从事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吉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布在三个学院,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球信息探测技术学院的课程建设情况,还有建设工程学院地质工程方向和地球科学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研究方向未做介绍。整个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本文研究仅是一个方向,也只是初步探索,其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完善。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范文4

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大学设置工程硕士学位以来,我国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1]。根据2016年11月16―18日在杭州市召开的《全国第十一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的信息,目前全国在40个工程领域开展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共有培养单位407家,工程领域授权点3 387个,2016年招生约14万人。各培养单位为我国各类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技术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问题受到了培养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知识储备和增长的必要过程[3]。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指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课堂教学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内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一般是委派督导专家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来实现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因此,客观、准确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不足,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教育质量。

2016年6月2日,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国。尽管《华盛顿协议》是面向本科工程学位互认的国际协议,但基于该协议的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思想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促进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质量改进同样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4-5]。目前,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研究与工作组提出了《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方案》,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等主管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推动我国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计算机技术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笔者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重点研究课题“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计算机类行业领域标准研究”。在上述背景下,研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于保障和提高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改进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培养单位在评价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时,没有和其他学位类型的研究生相区别,而是沿用传统的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6]。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突出优点是进行量化打分,便于?ζ兰鄱韵蠼?行横向比较,鼓励先进、督促后进。表1是国内某985重点建设大学的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价表,非常具有代表性。

从表1可以看出,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主要评价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素质4个方面,应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该质量评价方法存在以下明显的不足。

(1)没有评价课堂教学是否很好地支持了课程目标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为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般均开设该课程,但由于两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课程目标有差别。在教学内容方面,对两类学生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但对课程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一位教师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给工程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讲授该课,他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素质几方面的表现可能都很出色,学生也可能听得津津有味,接受得很好,但却没有很好地支持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这有违国家设置工程专业学位的初衷。

(2)没有对同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随着当代教学活动主体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二元论逐渐得到认可[7]。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教学目标的承载者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动性等表现,不应该被排除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外。

(3)没有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美国教育评价专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一书中指出[8],“教育评价是系统搜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定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重要概念、技术和方法是否理解、掌握了?学生对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是否有比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对教学内容中可能涉及的一些工程和技术问题是否能提出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予考虑的因素。

(4)没有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支撑条件进行评价。良好的教学支撑条件也是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必不可少的因素。设想在一个光线昏暗、干扰噪声不断、黑板残破不堪的教室里,教师利用模糊不清的多媒体投影设备、刺耳的话筒,使用陈旧不全的教学仪器或用具讲课,任凭教师有认真的教学态度、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精彩丰富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素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吗?

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最主要的不足是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归入了教师评价的范畴[9],质量评价的对象是教师而不是教学活动,这种评价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或优秀之处,针对不足进行有效地改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教师的聘任、晋升、奖惩等工作中。这种以教师为评价对象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可以用于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但对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有很大的局限性。

3 工程教育认证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优势

什么是工程教育认证?文献[10]指出:“所谓认证,即按照公认的标准和流程对一个专业办学实践能否保证实现其培养目标所进行的评判。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相比,认证不但可以准确地评判办学单位的质量,还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工程教育认证属于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目标是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是否达到了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这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所需的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目标是高度契合的。

工程教育认证在教育质量评价方面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目标导向。工程教育认证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有效地支持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将该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就是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应符合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达成的要求。

(2)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育产出和效果。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应该使学生在教学内容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上有所提升。这种提升、变化的程度或数量应该被纳入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

(3)反映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在强调教育产出和教育效果的同时,工程教育认证也注重教育实施的全过程,作为教育实践活动重要参与者的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教师互动的顺畅程度等,都应该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考核指标。

(4)关注教育支撑条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培养单位的支撑条件应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的培养目标。基于这种思想,课堂教学支撑条件应该能够保证课堂教学实践的顺利实施并有利于课程目标和预期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

(5)强调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培养单位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机制,评价的结果被用于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

4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本文以计算机技术领域为例,提出了一个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思想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借鉴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同时,以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为基准[11],依据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研究生?n程建设的相关要求,确定了评价内容。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教学目标、教师表现、学生表现、教学效果、支持条件、持续改进6个方面,即一级指标。

教学目标为符合性指标,即课堂教学应支持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掌握本领域任职资格涉及的主要知识,运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特别是复杂工程问题;符合研究生层次的课程定位。

教师表现的前2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价教学内容,第3个指标评价教学方法,第4个指标评价教学态度和教学素质。

学生表现的第1个二级指标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第2个指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迟到、早退情况,不低头看手机、在非讨论时间不相互耳语等。

教学效果的第1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价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顺畅和默契程度;第2个指标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产出,即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知识和理解、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提高。评价者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向学生询问、调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等方法获得评价结果。

工程教育认证非常重视“支持条件”在教育质量保证方面的作用。对应于课堂教学,主要是评价教学时间安排、教室和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软件是否有效支持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否满足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需要。

持续改进主要是评价教师是否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并用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改进。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工程教育认证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应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仍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工程教育认证属于专业认证,教育质量评价是由熟悉本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认证专家实施的,而且在适用于各工程专业的通用认证标准基础上,因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专业认证补充标准。而目前我国多数培养单位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采用的是类似于表1所示的各学科、工程领域通用的评价体系,评价专家一般是培养单位通用的。如果希望充分发挥工程教育认证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优势,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就需要选派熟悉本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教学评价,因此,表2所示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更适合于院系层次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如果由培养单位组织实施,也需要选派相应工程技术领域的评价专家,同时,针对不同的工程技术领域,制定、应用不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般采用通过性指标,不进行量化打分。为了与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相适应,利用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优点,我们根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培养工作会议期间的调研数据[12],同时参考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对12个二级指标进行了权重量化[13],计算权重时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取5的整数倍,便于实际评价操作。一级指标的权重由其包含的二级指标的权重求和获得。这里建议,可以借鉴印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全国认证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Accreditation, NBA)的做法[14],只有全部一级指标的得分均达到了赋值的60%,才能视作评估通过。

由于表2所示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及权重是依据《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以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调研数据计算、确定的,若应用于其他工程技术领域,需要根据相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和调研数据,利用本文的方法重新进行构建。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范文5

一、党中央与时俱进、深谋远虑,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伟大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普及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对外交流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六个方面的“重大进展”,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党中央始终重视领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3年10月,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他要求,要充分发挥工程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深化理论武装中的重要作用,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继续抓好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让青年学生更好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中央宣传部具体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实施工作,教育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等作为主管单位参与各项任务。工程实施十年来,取得了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对策建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底推出了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为人们学习经典著作提供了权威的基础文本和重要辅助材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为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目前,全国一级学科博士点41个、硕士点18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近600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等30多种工程重点教材相继出版,其他100多种教材编写工作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开新局面。2005年1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2006年9月起,新的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全国高校投入使用,党的十后又进行了新的修订。2010年,中央批准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按照新方案编写的教材也在陆续出版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人才辈出。直接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3000多人,间接参与的达数万人;2005年以来,参加中央与地方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的教师已达15万人次以上,工程已经成为凝聚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平台。

二、遴选全国优秀专家学者,吸纳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成果,编好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

根据中央批准的总体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需要组织编写139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基本覆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主干课程。其中,由先行组织编写43种教材,由教育部分批组织编写96种教材。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成立教育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推进工程各项工作。迄今,组织编写的重点教材已出版34种,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96种教材中,有3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大纲已投入使用,其余93种教材将从2015年开始陆续出版和投入使用。从已经出版使用和正在编写中的这些重点教材看,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教材内容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充分反映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成果,充分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并注重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在吸纳最新知识和信息容量上,在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同类教材的一流水平。教材编写组通过遴选,由全国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党校和军队院校最优秀的老中青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在本学科领域里研究基础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富有学术影响力。正是这样的精兵强将保证了教材编写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和教育部还为每种教材成立了由相关学科领域优秀教师、学者组成的学科组,成立了各有30位左右国内各学科领域一流专家学者、权威人士组成的全国马工程教材咨询委员会和教育部马工程教材审议委员会,对教材进行政治和学术把关。制定《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要求和出版规范》,要求各教材编写组和出版社以《规范》为标准严把编辑出版关。在内容校对、装帧设计、纸张印刷等方面都坚持精品教材的标准,力求重点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一流水平。由于拥有以上突出特点和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既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到教材之中,又坚持了最高的学术标准、最严格的教材规范,把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理论体现到教材中,赋予了教材最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名副其实的高质量、高水平。

三、承担重任,教研并进,强化保障,积极主动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范文6

另外,研究生实验和实践课学时较少,主要是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设计性和验证性结合的实践课程不足。而且,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工厂流水线的专业实习形式收效甚微,一些重要的实践环节,学生难以了解和体会。尤其对于工科研究生教育占有很大比重的高校,课程体系结构中实践性课程比率相对较低,这已经明显跟不上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通过对用人市场进行调研,全程的评价“反馈”发现,目前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存在专业理论知识面不够广,实践能力弱等不足。

2应用型化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研究生主要是把已发现的科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的高端人才。应用型研究生既要有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应用型研究生化学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研究生具有化工学科方面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化工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同时,从产品生产过程是学科集成的结果角度看,应用型研究生要具有较强的知识集成能力,同时,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1]。

3应用型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探索

3.1理论教学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应不断更新完善,以符合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而构建有利于增强研究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2]。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建立富有化学、化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实施遵循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整合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删掉重复或内容陈旧的课程,合并相近课程。其次,增设跨学科课程和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以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化和人才培养复合化的趋势。第三,增设一些前沿性、前瞻性的教学内容,引领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开阔思路,使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针对跨专业入学的研究生,增设最基本、最必要的专业修补课程,以加强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以利于后继学习和研究的深入。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了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减弱了整体效能。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已经具有了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因此,研究生的教学应采用广内容和多方法相融合的课内教学手段。即从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两个方面着手,改变目前静态、呆板的教学方法,采取更为有效的新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探讨式学习、探索性研究,探讨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新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可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探索性内容,努力把课题研究融入理论教学中,鼓励学生查阅各类文献,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营造出自由的学术氛围,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水平[3]。

(3)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建立符合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比如基础理论和基础原理考核可采用试卷形式;专业课程可通过分析文献、提炼思路、归纳总结、撰写学术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评定;实践课程则可通过任务设定、实验操作、实践等进行考核。总之,要立足于以强调实践能力的多样化标准取代单一的学术性标准,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4]。

3.2实践教学改革

化学工程作为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实践教学有很高的要求。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

3.3实验体系的设置

化工类硕士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的最直接的实践技能就是实验操作技能。在本专业的实践实验体系设计中,可增加一项实验技能训练,此项训练可以开放选修实验或创新实验的形式开展,内容不同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主要集中于本专业的热点实验,增强本专业特色实验技能,也可开拓学生的专业接触面和眼界。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应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模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6]。

3.4产学合作与校企合作的开展与建立

利用各种条件(如教师科研合作企业、校友主管的企业等)建设各类实践基地,研究生可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短期实习,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生产和研发流程。此外,要求研究生选定一个或几个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地调研或实习,重点了解与本人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企业技术需求,主要生产或研制流程、工艺等,并要求研究生须撰写调研实习报告,加强认识。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