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内容范例6篇

人体工程学内容

人体工程学内容范文1

【关键词】光伏材料专业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45-02

近年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光伏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光伏为方向的材料本科专业(简称光伏材料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光伏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服务光伏产业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其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科学合理、在实际工作中管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提升新开办的光伏材料专业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和一定时期教改重点和方向等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密切的关系。光伏材料专业作为本科院校新建立专业,目前受到了各承建院校的高度重视,这些院校通过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来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工程实践,以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各本科院校建设该专业时间较短,均处在摸索阶段,因此,研究怎样建设该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很有必要。

一、建立光伏材料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内容

光伏材料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构主要由相应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实验实训课程、光伏工程实验实训课程以及一定时期集中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工程实践课程三者构成。这些课程体系是围绕达到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通过在校学生学习具体实验实训课程或项目而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光伏材料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为实现专业设置目标而建立在材料学科、光伏工程学科及生产实践对技术人才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而确立的课程体系。

(一)材料学科的实践课程内容。材料学科是基础性和应用性均强的开放性大学科,涉及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庞大而繁杂。光伏专业方向决定了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在材料学科中取其有用的课程内容而学之,体现材料学科基础性,使其成为支撑该专业的基石,这些基础性强的课程在较长时间内应该保持基本稳定,集中力量建设。同时,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合理衔接,将基础材料学科的科技创新和光伏产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融人实践教学内容中,使实践教学内容涵盖“基本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三大类型,并逐步向应用性实践方向转变。

设计光伏材料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并体现基本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基本实验必须与对应的理论课程相衔接,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基本实验的训练,学生牢固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并与实际应用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基础实验是开设综合实验和设计创新实验的基础,只有加强巩固学生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才可能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方向的顺利转变。综合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是不同实验课程的大综合,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独立完成实验项目中培养实践技能。设计实验是学生根据教师给出了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项目,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实验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发展。

(二)光伏工程学科的实践课程内容。光伏工程学科是随着世界光伏产业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包含光伏产业链主原料链(金属硅环节、晶体硅路线环节、薄膜硅路线环节以及光伏电站)、辅料链、装备链、光伏服务链专业知识。光伏材料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应围绕这些产业链涉及的实际应用专业知识而构建,重点体现对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性要求。其实践课程体系内容也应包括“基本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三大类型,课程内容注重针对生产实际,体现应用性。基本实验课程内容应包括光伏工程中主流成熟经典内容。综合实验课程应模拟生产中某个或几个环节内容而安排。设计创新实验课程内容应针对未来几年光伏产业发展有潜力的技术方向上某个具体细节而设计。光伏工程学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更加重视综合实验内容的构建和设计,多针对生产中的技术工艺问题,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理论中的技术原理以独立完成为主。

(三)校内外工程实践课程内容。光伏材料作为一门工程性、实践性较强的本科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其课程内容必须包括科研、工程、社会应用等内容,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实际生产情况。

校内工程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主要是光伏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检测、工程应用以及生产管理的基本环节,体现出针对性和专一性,训练学生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在其成为某个技术环节的专业人才或专家,为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增添后劲。校外工程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主要是实际生产中的工艺环节和装备状况逐一熟悉,体现出应用性和综合性,使学生了解生产中的技术细节,发现技术问题,培养学生与实际操作人员、老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使学生身心适应实际职业的要求。

二、光伏材料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向

人体工程学内容范文2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工结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82-03

一、引言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在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中,它是医学基础类课程,也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是交叉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层次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解决医学中的相关问题。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后续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医疗仪器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医学基础。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医工结合的交叉点,促进学生围绕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工作。

二、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多在工科院校和医学院校中开设,由于这一专业学科交叉的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容易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偏重于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此外,在这些专业中,其医学基础课程和工科专业课程独立开设,尤其是所开设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学科独立性较强,存在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专业课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这些专业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发现,作为医学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涉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等几门课程,内容体量大、理论性强,然而课时方面却基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的几十个学时内完成该课程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高效、高品质地完成大体量的教学内容,达到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对该课程的知识要求,是《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现有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研究大多是在生命科学专业和医学临床专业中开展,而在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仅有少数教学研究开展。作为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在这些专业中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如何体现工科专业特色?如何体现学科交叉特点?实际的教学工作急需有新方法的探索。因此,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对医工结合专业的培养质量提高有帮助,同时,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在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在工科院校背景中开设的,依托工科背景,在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师资条件和实验条件相对比较成熟,然而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医学学科基础薄弱,教学改革之前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的问题,没有很好地突出生物医学工程的工科特色和学科交叉特点。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这种沿袭传统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负担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服务专业建设为出发点,提出开展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分别从课程内容选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和实践环节结合以及改革考核模式等方面开展。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突出医工结合专业特色

以生理系统为框架整理课程内容,开展以生理系统为单元的专题教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在该课程中,细胞基本生理功能尤其是生物电的生理机制、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章节是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心电、脑电、肌电与生物医学工程重要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这些章节的教学会重点讲解,内容包括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相关的工程应用;而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内容系统性较强,相对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式设计采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把章节的内容梗概在课堂上讲解,具体内容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学报告,这样区别分配授课时间,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解决了课程体量大而课时少的矛盾。

为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整理、添加与工程应用和医学临床相关的内容,比如,在讲解循环系统时增加对血管支架、人工瓣膜、人工起搏器等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仪器工作原理的介绍,同时结合生理功能的原理给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比如,“更换人工起搏器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关闭起搏器,而是要逐步减慢人工起搏器的搏动频率?”;再如,在泌尿系统的教学中,在讲解肾单位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尿液是如何产生的?临床使用的人工透析机是如何工作的?”等问题,启发学生关注这些医工结合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并在课堂讨论时给出自己的观点。这些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以后《医疗仪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建立了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寻找医工结合的交叉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结合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公开课等视频资源把优势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网络视频公开课、课程相关专题纪录片及文献数据库等资源,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弥补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体量大而课时有限的矛盾。我校图书馆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视频,比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人体解剖学》网络公开课程,斯坦福大学的《人体解剖学》课程,香港中文大学《语言与大脑》视频公开课,杜克大学的《人体生理学导论》等等,这些课程由资深的专家教授进行全程教学,内容清晰、详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进度介绍这些视频公开课给学生课下自学,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会组织学生对自学情况做简要的讨论和总结。此外,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纪录片也对课程教学做了很好的补充,这些影片由专业团队拍摄,案例丰富,制作精美,观赏性强,学生被纪录片内容吸引的同时,也激发了课程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睡眠功能时,链接《人体奥秘》睡眠专题的记录片,片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对睡眠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睡眠功能和研究现状有深入了解,教师针对纪录片中涉及的重要生理学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睡眠对人体是必须的?”、“快速眼动睡眠和记忆有什么联系?”等等,通过这些环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实验环节教学

该课程配套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意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的配合和衔接,开设的实验都涉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比如,生物电部分是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围绕生物电内容设置了神经肌肉电生理、大鼠心电图描记、大鼠运动感觉皮层脑电信号的获取、人体脑电图描记等四个实验,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生物电,并通过生理信号分析系统对获取的生物电信号进行分析,实验中教师提出思考题,比如“如何获得好的心电图描记?”,这些实验操作和思考题将启发学生深入的认识生物电,为以后学习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专业课打下了基础。这些操作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逐步建立和后续专业课的联系。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完善考评体系,由以往对知识点的考查为重心转为以能力考查为重心,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考核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来改变考核构成,如平时作业(主要是章节重点内容的训练等)占15%、专题讨论表现占15%、自学模块表现(以讨论和读书报告形式体现)占1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占5%。减少闭卷考试中固定答案的题目、增加主观题目的分值等办法,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50%,重点考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并且,把这种考核模式在开课之初就对学生明确指出,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从而把考试也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

四、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发现,注重医工结合、突出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专业基础有很大帮助,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工程应用和医学临床现象的结合,突出医工结合特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医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此外,目前尚未见有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专用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结合正在开展的这种面向工科专业的医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收集整理相关的课程资料和各类教学模块的内容,尝试编写面向工科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既是对我们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归纳和总结,更希望能对医工结合专业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丰富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岳利民,崔慧先.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董秀珍.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旭,刘志成,陈安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的改革与实践[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7.

[4]陈超敏,周凌宏,龚剑,冯晓刚,陈光杰.新时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

[5]王凤丽.五年制高职医药学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6]徐燕,朱娟霞.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探讨[J].医学信息2008,21(11).

[7]刘书朋.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体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4).

[8]白燕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

人体工程学内容范文3

【关键词】工作过程;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改革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起步晚,加上受到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系统化,忽视“工作过程”,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当且仅当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选内容的序化都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之时,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成功。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就有可能产生创新意义上的突破。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成本会计人才。从课程体系看,成本会计课程居于会计专业课程的中心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后的又一门专业课程,它为后续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从企业会计现实工作来看,在企业会计实务中,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成本指标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成果指标和国家税收。因此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设计,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胜任实际成本核算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设置现状及弊端

目前的高职成本会计教材基本沿用本科或只经过一些改编,学科性偏强、实际案例少、岗位针对性不明显。因此,以传统教材为载体的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是按照学科体系设置展开的,重理论知识、轻实际操作;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介绍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的涵义、内容、产生、发展和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第二层次是成本核算,包括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第三层次是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缺少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介绍,学生学完后无法根据不同的企业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不能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和类型的具体企业,组织成本会计工作、进行成本核算并编制成本报表。特别是当学生毕业后从事成本会计工作以及进行成本核算、分析等工作时,往往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因此,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不符合成本会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也违背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教学宗旨。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是指工作人员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最终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程序。所谓“工作过程导向”,是从具体工作岗位的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实践为主要学习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在高职课程中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将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课程转变为能力本位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加强了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融合性,将教学与工作结合,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三、高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理念,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是课程内容定位的导航框架,在此框架内,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因此,高职成本会计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成本核算职业能力为重点,基于成本会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完成职业培养目标。即将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为完成每一个子系统的任务,需要将成本会计知识与技能进行全部解构,然后按完成子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重构,再转换为高职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学习单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涵盖了两个要素: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课程内容的排序。

(一)课程内容的选取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施教对象的智力特点,二是课程内容指向的基本范畴。从高职学生的智力特点来看,高职学生更擅长形象思维。从高职课程内容的基本范畴来看,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过程性知识,而不是所谓陈述性知识。因此,高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着重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增加能够提升岗位业务判断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相关知识点。如增加企业生产类型的认知、“不同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设计”等内容。

(二)课程内容的整合序化

由成本会计课程专职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通过调查研究,以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对企业成本核算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岗位基本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岗位的具体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构建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而提炼、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按照新的行动体系课程,我们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整合为五个模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法。整合序化后的教学模块如下图:

在每个项目模块中,分别设计了五个任务即熟悉生产过程、生产费用的归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等。每一个项目下的具体任务中,再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下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上述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以使得课程在内容结构上能够更好地与工作结构相对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化的逻辑设计,不仅使学生能自如应对这一“表格”所界定的广谱的工作过程,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完整的思维过程,从而能获得一种迁移能力,以从容应对超出这一“表格”之外的全新的工作过程,实现自身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

[3]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2-3.

[4]罗小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成本会计课程设计[J],中国商界,2010(10).

人体工程学内容范文4

关键词:铁道 工程 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28在铁道工程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教学问题,本文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相信在不断努力中,会取得很好的成效。

1 铁道工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 教学的内容偏多,课时量却偏少

在铁道工程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偏多这一问题,需要讲解的内容比较多,但课时量偏少。由于课时较少,老师讲课也更倾向讲重点内容,没有根据知识的不同深度循序渐进的传授知识,省略了一些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省略的知识不了解。导致学生对细节不了解,无法吸收知识的全部养分。课时少还会导致课程讲解中没有休息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接受过多的知识,没有思考的时间,精神也过于疲惫,使知识的接受能力大大降低,使学生缺少了应有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整体的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使学生适应不了未来的工作,使铁道工程教学水平降低,影响了铁道工程的未来发展。

1.2 教学部分内容滞后,教学效果不好,适应不了铁道人才发展

在铁道工程教学中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学的内容跟不上形式,内容过于旧,适应不了人才的需要。没有针对铁路发展及时更新教材,没有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没有根据内容的重要性重点的编制教材内容。内容的编制也过于冗长,没有新意,没有创新的内容,没有根据时势发展编制相应的时势内容,没有针对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具体的讲解。内容过于死板,课程的讲解方式也不灵活,没有根据不同的问题转换讲解的方法,而是用一种教学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导致学生区分不开内容之间的具体区别。由于课程内容不合理,导致学生无法更好的学习到新知识,整体的教学质量达不到标准,教学效果也不合理,学生无法掌握具体系统全面的知识,使学生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学院的教学也滞后,导致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人才专业技能不达标,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的人才,影响了铁路产业链的发展。

1.3 理论教授内容与工程实践内容脱节

在铁道工程的教学中出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理论知识过于书本化,没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没有很好的对实践应用知识进行讲解,对铁道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合理的优化解决措施。没有加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对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没有详细的分析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由于知识过于书本化,导致学生思路过窄,思维扩展不开,对具体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和操作解决措施无法清晰的了解。使学生到工作中,无法融入到工作中,对设备也无法正确的使用,对工程的局部内容和总体内容无法很好的连接,导致无法成为复合型人才,无法把书本的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无法更好的应用书本知识,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投入到铁道工程建设中,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脱节。

2 铁道工程教学的具体改革措施

2.1 提高教师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在铁道工程教学的改革中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的综合水平达到要求,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系统的讲解,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对需要讲解的内容有了系统的了解,清楚知识的重点,了解知识的层次。通过播放操作影像,让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性,用创新带动课程的讲解水平。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负责,细心的讲解每一堂课程。要经常组织座谈会,通过交流讲课经验,增加教学经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要组织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对优秀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及精神嘉奖,以此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使课程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以人为本,德智教育结合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加强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理念,要用素质教育代替传统教育,让老师的观念和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发展,通过新式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新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不断的提升中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为铁道工程提供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2.2 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思维性,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在铁道工程的教学改革中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实验、课后实习、课后谈话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方式要具有新颖性,要加入新的教学形式,用更专业、更具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和新教学内容。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传授实践知识提高操作能力,让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相联,用理论性促进实践性的发展。要使教学更具思维性,提高学生逻辑性思维,使学生精通具体工程实践步骤,并可以根据具体图像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让实践性和思维性紧密相联,通过思维的扩展加强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提高思维的扩展能力,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高层次的发展。让教学不脱离实际,不脱离操作,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通过教学的高质量带动铁道工程教学的整体发展,为铁道工程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带动整体领域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3 总结

在铁道工程教学的改革中遇到了很多教学问题,教育工作者和科研者根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为教学和铁道工程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相信在以后的改革和努力中会带动其它领域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带动高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

作者简介:闫换英(1984-),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监理专业、铁道专业教学工作,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人体工程学内容范文5

关键词:高职;金融学基础;教学内容;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18-01

一、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1、课程教学目标的再定位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金融学基础是投资与理财专业的职业通用能力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可提炼出众多职业岗位的基础工作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课程以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为依据,以任务驱动为模式,在整合传统金融学课程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更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对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训练为多个工作岗位提供基础能力的支撑。金融学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学基础是一门纯理论课,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工作岗位对应,但是后续的各门专业课所对应的工作岗位中的基础能力却需要在这门课中得到培养。

2、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置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金融学基础涉及范围广泛,其中很多子项目都可以衍生为投资与理财专业的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因此各相关课程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内容重复的现象出现。同时,弄清相关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统筹安排,协调其相互关系,就可避免本末倒置和重复讲述,可以为突出重点、精讲讲透赢得时间,并为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条件。

二、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探索与实践

1、优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金融学基础涉及的面较宽,其中很多子项目都可以衍生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如何恰当选取教学内容非常重要。我们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既针对特定工作岗位设计特定工作技能的训练,又设计可适用于多种工作岗位的通用能力的培养;既满足了企业对入职员工的要求,保证了学生获得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通过通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金融局势多变,教学内容必须能够跟上实际国情,保证时效性和新颖性。(1)根据企业行业发展对金融相关工作的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我们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与行业专家进行深谈,力求课程内容能够更符合行业企业发展对国际金融相关工作的要求。(2)根据学生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金融相关业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计,并充分发掘隐藏在各种专业职业技能背后的通用职业技能的要求,充实内容,力求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能力培养,能够积累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3)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的选取既关注具体的操作型工作任务,又突出分析型的工作任务。逐步培养学生对分析能力的重视,培养学生金融意识和职业素养,让学生逐步提升作为相关从业人员对金融形势的敏感性,形成短期无法速成的积累和沉淀,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来确定课程内容。金融学基础知识是投资与理财专业各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都会涉及到得重要内容。按照投资与理财专业的“课证融通,对证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在金融学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切实做到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做到无缝对接,结合课程内容将考试内容充实到教学中,从而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必须、够用的金融学基础。

2、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金融学基础涉及面宽,并非对应某一个特定的工作岗位,其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决定它可以为很多岗位提供基础能力的培养,安排教学内容时很难根据某个岗位的工作流程来进行,所以我们选取了投资与理财专业相关岗位中的证券投资分析和理财规划。所以本门课程的内容并不能反映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的全部过程,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提取“基础工作过程”,某一个“基础工作过程”甚至可以为多个工作岗位的后续工作奠定基础。(1)从投资与理财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剥离与整合。金融学基础中所涉及到其他专业课程会涉及到得内容如保险、国际金融部分,则完全从投资与理财专业的金融学基础的教学内容予以剥离。(2)提取“基础工作过程”,按照教学规律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鉴于专业基础课本身的特质,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提炼出“基础工作过程”,这一过程甚至可以为多个工作岗位所共用。(3)设置“能力流程”与“操作流程”双重指标。在工作的流程性明显的部分,我们提取基础工作过程,按照工作流程来组织课程内容。并且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对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并非单纯的操作能力的训练,所以本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会采取“能力流程”和“操作流程”双重指标,依据工作对将学生能力的由浅入深去组织课程内容,这一原则决定了本课程的整体内容架构。(4)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对于操作型的工作任务,我们引导学生在课堂外借助相关软件进行模拟训练,包括通过证券交易软件查看证券时时行情,将课程内容融合在具体的操作任务中,以另一种形式体现本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

总之,在高职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优化要紧密围绕培养复合型、应用性、技术型第一线实用人才的目标,认真分析相关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选取教学内容,岗位需要什么内容,我们就设置什么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就业为指导的思想;教学内容的优化还要抓住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主线,人才的两大重要标志是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大小、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人才的价值,也决定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毕业生的高素质和高能力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时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参考文献:

人体工程学内容范文6

[关键词]营销专业;五位一体;任务化;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114-02

课程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个好的课程内容直接决定了教学知识内容的传授,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实质,高校人才培养应围绕专业,立足岗位,依托课程展开,因此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水平与开发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了一个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营销专业的课程开发如何融合企业实际,将育人逻辑与工作实际有效结合,是能否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1 营销专业五位一体任务化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意义

1.1 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岗位能力

营销专业五位一体任务化课程开发与实践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考虑,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设计或构建自己的学习工作任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

1.2 利于学生对工作过程任务化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学习

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营销课程体系中,营销专业课程设计是以营销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营销工作任务为核心把专业学习与实践工作相融合,作为解决实际工作要求与专业学习之间矛盾的关键,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按照实际工作进行综合学习,利于学生对工作过程任务化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和领悟专业学习内涵,更好的理解、把握和思考现实工作。

2 营销专业五位一体任务化课程开发的内涵

营销专业五位一体任务化课程开发与实践是一种以课程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课程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课程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为特征的课程开发与组织模式,它是以岗位工作为基础,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特点组织课程开发。在具体的课程任务、教学项目开发时,课程目标特别是工作能力目标要以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为导向来设定;知识目标要以营销课程能力目标为依据;课程教学内容要以课程知识目标、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为根据来构建;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要以工作岗位工作环节和实际情境为逻辑来安排,最终形成以能力训练项目(任务)作为课程目标和课程任务内容的载体、以真实的工作活动实例作训练素材,以项目任务为核心的将营销工作能力需求分析、营销工作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程任务模块、课程任务内容五个核心要素有机整合,融为一体的营销专业五位一体任务化课程开发模式。

3 营销专业五位一体任务化课程开发步骤

3.1 明确营销职业岗位、进行岗位工作能力分析

任务化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明确专业所涉及的岗位,着重分析营销工作主要涉及那些工作岗位,分析各个工作岗位的主要(核心)工作任务,通过对涉及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营销岗位的营销工作流程、营销工作项目、营销工作任务,进而提炼出具体的岗位工作能力。这里的岗位工作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基本要素是操作技能,还包括其他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如工作价值取向、工作精神、诚信品质、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方面的素养。任务化课程开发必须在岗位职业活动调研基础上进行工作能力需求分析,这是任务化课程开发导向的要求,是使教学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基础。

3.2 市场营销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的使命和专业的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定位是在岗位分析和工作能力界定的基础上,根据该岗位工作发展历程,考虑各营销岗位任职要求及工作能力,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定位在着力培养掌握市场营销、营销策划、财务分析、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具有战略眼光和富有现代思维与创新意识,基础知识深厚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具备市场开拓、营销管理、财务分析和企业管理能力,具备职业经理人潜质的精营销、懂财务、会管理的,能在各种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营销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3 营销岗位工作任务的确定

营销岗位工作任务是结构完整的企业营销工作过程。它是在研讨和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营销岗位工作职责和能力、技能要求,对营销专业所对应的营销岗位群中营销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整合确定出营销工作所应完成的完整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而对营销工作任务进行确定和描述。营销工作任务的确定和描述必须完整体现营销工作职责或营销工作实际要做的和完成的具体事情。

3.4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营销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后,应进一步提炼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进而确定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指营销工作行动情境中具有相互关联性的任务集合,在确定具体营销工作任务,尤其是营销典型工作任务之后,就要确定出营销工作任务的性质和核心工作内涵,通过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由企业资深工作人员、行业精英、专业骨干等人员一起探究,合理的确定出营销专业的行动领域。

3.5 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的确定

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是将岗位工作的行动性特征转化为专业教育的任务性特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工作能力描述的情景化的或任务化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构成的学习单元。依据总结出来的行动领域,结合调查工作的结论和本地区的实际需求情况,并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再进行分析,依据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按照整个工作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确定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设计的核心,是课程开发中的关键,它涉及实际工作内涵与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转化以及二者之间的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营销专业学习领域的确定要兼顾营销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教学的可操作、学生的认知性,根据学习实际需求,将市场营销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

3.6 基于工作任务的营销专业学习领域的构建

营销专业学习领域是学生完成营销行动领域所必须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是以整体化的、连续化的营销工作过程为学习领域的构建基础,它是由学习目标(能力为核心)和学习内容(工作任务为特质)两部分构成的主题学习课程。五位一体任务化导向下的课程开发打破了传统的高校课程开发按照学科课程体系来构建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它按照工作过程的内在机理来组织各个学习领域,将各个学习领域按照工作过程的递进顺序来排列,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对应到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基于工作任务的营销专业学习领域的构建应形成纵横交错的学习领域,纵向上以素质学习领域为主,贯穿于横向的层次递进的基础、专业及实践三个横向的学习领域组成的项目化课程。这里主要完成两个工作,一是基于工作过程,通过营销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构建出基于营销工作过程的营销化课程项目,二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营销学习领域课程发展,提取典型营销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完成课程项目的设计。

3.7 基于工作任务的营销专业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开发

学习情境是完成学习领域能力目标培养的具体的课程方案,是课程或者学习领域的基本单元和具体化,学习情境的构建应将工作的情境性、专业的科学性和学生的人本性三者处于平衡和互补的关系中。营销专业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开发是根据企业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营销事件进行场景设计和课程内容开发,它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营销情境中,使其按照真实的营销工作过程要求,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营销专业学习情境要以营销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为根据来构建,它的组织与实施要以岗位工作环节的连续性和营销情境的实际性为内在逻辑来安排,其中分析和描述工作过程是确定学习情境和设计能力训练项目的基础,其任务就是将这些有教学价值的工作过程描述出来,并将其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情境,尽量以具体的教学项目、能力训练项目的形式出现。整体而言,营销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开发是以营销职业生涯为背景,营销真实环境为依托,营销具体工作为核心,营销岗位任务为依据,营销能力培养为根本,结合学生的人本性进行的。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开发是整个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要坚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职业成长的规律性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

3.8 基于工作任务的营销专业课程的设计、开发和整合

在上述的工作基础上进行任务化课程的设计、开发和整合,即以营销工作能力需求分析为导向确定营销课程能力目标;以营销工作能力目标为依据,确定明确、具体的知识目标;以课程目标、岗位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为依据,组合课程任务模块,设定课程任务内容、教学项目;以能力训练项目作为课程目标和课程任务内容的载体;以真实的工作活动实例或学习情境作训练素材,实现项目任务的工作仿真性,在营销情境为背景的基础上,以项目任务为根本,将营销工作能力需求分析、营销工作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程任务模块、课程任务内容五个核心要素有机整合,融为一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营销专业五位一体任务化课程,实现“教、学、做”三者的有机融合和营销人才的科学合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