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范例

人体解剖

人体解剖范文1

1.1丰富内容,提高效率

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了课程门类,适当地调整了教学计划,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体解剖学的授课课时。然而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量较大,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而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比板书、挂图与模型等传统方式节约更多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同时调用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自由地选泽图文、视频资料,不仅大大丰富了授课内容,并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生动直观,易于理解

借助于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可以将人体结构特征与功能等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可以利用动画手段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与其结构特点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而且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出血液在人体心血管系统中定向流动的情景,以此来阐述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这样就可以将解剖学教材中原本抽象、枯燥的文字描述及静态图景转换成比较直观生动的动态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记忆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效攻克了教学难点。

1.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利于吐故纳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前沿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也要尽量做到与其同步。而教师可以对多媒体课件进行随时增删修改以及吐故纳新,可以及时增补与更新教学内容。除此以外,利用Powerpoint的超文本链接形式,教师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适当地添加教材以外的相关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而且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能够充分顺应时展。

2多媒体在人体解剖学中应用的不足

2.1过多重视课件形式,忽视教学内容

目前,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学课件的认识存在偏颇,其过分重视课件的形式,认为视觉效果丰富、形式别出心裁的课件就是优秀的课件。另外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花费了很多精力与时间,然而这只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却无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只是单纯地重视课件形式,却忽视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就是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因此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2.2师生课堂交流减少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间断地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而对于相关知识的讲解也是照本宣科,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沦为观众,只能紧跟教师的步伐,忙于观看播放的动画、文字与图像等。而事实上,解剖学教学不但要为学生传授解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要努力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

2.3无法突出教学重点,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

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尽管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教学难点,然而其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却并不理想。学生普遍认为,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呈现知识的速度过快,教师很少进行板书,学生没有充足时间记笔记,而对于学习的重点也无法把握。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大约有63%的学生更喜欢传统教学方式,其认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教师也要突出重点,对问题的阐述要简明扼要,而且要增加一些总结归纳的内容,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

3结语

人体解剖范文2

解剖学是一门具有特别强的实践性以及直观性的学科,与实践和直观的教学手段紧密相连。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直观教学法息息相关。合理充分的运用教具可以加强理论课的直观力度,例如,可以运用投影、幻灯、电教录象、多媒体、挂图等教具,可以把人体器官或者结构与抽象知识结合在绘图上,使学生增加对器官的感性认识。要想使教学效果更好,还可以依据讲解内容配合板书图示。所以,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可以很好的在黑板上绘制出器官的平面图。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活体演示,例如结合教师本身的器官、神经、骨性以及肌性标志等等。经过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并提高感性的认识,使其理解加深和记忆加强,在此基础上,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很好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举例的教学方法

通常学生不爱学习解剖学,因为解剖学需要学生记的东西比较多,学生会感到困难,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作为解剖学的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举一些比较生动活泼的例子,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表达效果,还可以增加说服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如此,举例说明还可以使比较复杂的事情简化易懂,便于理解。教师在教学理论中,讲解的内容必须善于利用实例。在对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进行讲解时,可以运用失语症或失读症这些实例,还能够把语言中枢和外语学习中的"四会"进行联系。实践证明,运用临床实例可以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阑尾的根部体表投影点和阑尾炎的触诊之间的联系,其坠入异物由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点来决定。

三、归纳的教学方法

人体解剖学需要掌握的概念内容非常多,信息量很大,其是医学的入门课。值得重视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处理记忆和信息量的关系。复杂的人体结构致使解剖学的专业名词非常多,在当今的医学中大约有1/3以上的名词是来自于解剖学,这增加了初学者的学习难度,不过只要能够认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归纳和总结出许多规律。在解剖学中教师应帮学生找到其不同,分析出知识理论的规律,应起指导作用。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增强记忆力。第一,上课之前应在表格中填入有功能或位置管理的结构设计;第二,在讲课时应运用板书在黑板的得当位置设置功能和信息项目;第三,在讲课过程中应该一边讲一边写,在黑板上做出表格,利于学生记忆并做笔记。

四、复习巩固的教学方法

人是一个整体,但是解剖学是分系统讲解的,其各系统和各部分息息相关。在对某一器官进行讲解时,通常牵连相邻器官及这些血管神经的分布;在对血管神经进行讲解时,又会牵连到支配器官。为了知识的完整性,教师在讲解器官时应经常纵向或者横向联系相关器官。在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讲解相关系统,其还可以牢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总结的教学方法

要想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完整性,保持思路清晰,便于课后复习重点,应在每堂课结束时,老师花点时间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将主顺关系理顺,说明重点和要点,让学生区分哪部分知识需要了解,哪部分知识需要熟悉,哪部分知识需要掌握。六、注重预习和复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习的关键力量是学生本身的学习驱动力,而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只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第一,教师需要能够诱导,激发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复习抓住教学重点,并总结,在有疑问的地方标上特殊符号,并查找相关的资料来解决疑问。第二,通过讲座,使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关键知识,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清晰模糊知识。第三课后应要求学生把重点知识加深记忆并归纳总结。长期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人体解剖范文3

 

中国近代自有了正规美术院校以来,课程中也开始注重传授人体结构知识,开设艺术解剖学作为美术专业的必修科目。在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携带幻灯片、人体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这些教学资料一部分可以购买到,一部分需要教师自己制作,资源极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黑板上绘图和板书,课程进展缓慢,效率太低,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使教师讲授很费力,学生学得也费神,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普通高等美术院校在讲授技法理论课,如艺用人体解剖学、透视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教师不仅仅是携带幻灯片、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计算机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便捷,为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持和帮助,大大推动了其学科教学方法的进步。如数码高清图片、视频和三维动画技术都可以应用到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并有机结合这些资料和技术组合成完美的课件。   笔者在多年从事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实践研究和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现状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理论和实践经验并重的前提下,曾主持大学生科技立项“艺用人体解剖学对艺术创作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发表相关论文《人体造型解剖学与艺术创作》在艺术教育杂志上出版。以佳木斯大学解剖研究基地为依托,同时在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佳木斯市图书馆以及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并在学术期刊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论文,来研究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分析,逐步在艺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使课程讲授具有直观性、高效性、生动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目的是在高校教学中探寻更好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将成为今后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采取趣味性教学方式。查阅资料、整理调查资料,通过分析调研资料,提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理论体系,并在从中反思,实验教法改革教学的总结。艺用人体解剖多媒体教学中不管是高清图片和3D展示,还是视频播放,都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的人体肌肉、骨骼的动态和形态特征,使学生对人体解剖结构有着全面、正确、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多媒体教学把图形、动画和声音等有机结合,屏幕上的形象不断变化,使教学变得极为生动。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人体结构,打破了单一的思维定式和视觉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为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比较专业的材料和论证。   通过对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为尽可能地加固学生在解剖学方面的记忆,通过手脑并用、“翻箱倒柜”的方式,将这门枯燥的课程转化成一门很有趣味的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我国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艺用人体解剖教学理论提供材料。   人体造型解剖学是从造型艺术出发,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我国普通高等美术院对艺用人体解剖学的这样一门理论技法的基础课程,应不应该加强?应该加强到何种程度?   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专业教学如何更好地将人体造型解剖结构,运用到实践的绘画中,不仅仅只是为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基础之所以是基础,就是因为它是为艺术创作的更高层次服务的。没有人体造型基本知识、造型的训练,所谓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就是空中楼阁,这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把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绘画创作中,真正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严格地以人体结构的科学理论为依托,并善于利用人体构造的理论知识,才能较为深入、真实地描绘和造型,解决人体造型中的诸多问题。人体造型解剖学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美术基础教学的必要,而不是医用解剖学。二者对人体生物特性的观察及探索是一致的,差异是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不同。所以,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绘画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不断锤炼学生们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提高艺术表现力,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艺术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人体造型解剖学对高等美术教学实践的当代意义,增加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技法的厚度、审美深度。在课堂和绘画创作中,自觉运用人体解剖学知识。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不同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跟踪考查学生在学习了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后,能否将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绘画作品当中,分别对素描课堂、油画课堂学科考察,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比教学效果。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西方后现代主义“反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等等一些思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变得疯狂起来,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表现着自己的艺术价值”,很多绘画作品削弱甚至完全没有了具体的造型。很多普通高等美术院的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没有了具体的形,曾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绘画基础训练方法被弃之不用,如人体造型解剖学,这种科学的方法,她的作用在哪里?如何看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美术专业基础教学正面临冲击,如不很好地对待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到普通高等美术院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通过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将人体这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形体,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较全面的论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专业美术刊物,为有关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在不断增加教学容量与质量的前提下,在提高学养与技法的过程中,认真搞好艺用解剖学的教学工作。

人体解剖范文4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建设

人体解剖学(human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学科,是医学类重要学科之一。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与毗邻关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只有在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鉴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1]。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课,具有较强实践性,实验室是学生实践、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鉴识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因此,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2]。此外,随着国家对教育不断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科研仪器不断进入实验室,过去粗放式管理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一个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实验室必须具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1实验室建设概况

经过多年建设,我系有14个教学实验室,6个科研实验室,1个人体标本﹙下称标本﹚陈列室以及辅助设施﹙3个示教标本保存室,3个挂图和模型保存室,2个标本制作室,1间防腐固定室,10间尸体保存室和一间药品保存室﹚。教学实验室每年承担研究生、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600余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任务。6个科研实验室供研究生、博士生、教师的科研实验,平均每年承担部级、省部级和学校10余项科研工作。标本陈列室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每年进行2000余人次青少年科普教育。

2完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是实验教学与科研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具体制度:①实验室标本管理、制作、使用制度;②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制度;③尸体使用制度;④标本、局解尸体处理制度;⑤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⑥药品及实验器械管理制度;⑦人体标本陈列室管理制度。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章可依,责任明确,遵循一致,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保障了实验室教学与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也逐渐形成了合理、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

3实验技术人员培养

实验技术人员(下称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中坚力量,是实验室的管理者,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重要部分,是实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的生力军。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素质、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成功与否,关系到大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为此,教研室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青年技术员有计划地听取高年资教师的理论课,参加每周教学备课会,以提高他们的解剖学理论知识水平。在教学实验技能培训方面,系里指定有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指导新入职技术员熟悉教学实验流程,掌握实验准备的基本操作及解剖标本制作等基本操作技能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外派青年技术员到其他专业院校或单位系统学习常规、特殊标本制作技术和实验室管理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标本制作技能和实验室管理水平;鼓励技术人员积极申报教学课题和参加教师所主持的第二课堂项目,使自己理论和实验技术水平得到锻炼[3]。

4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行分类管理。每个实验室由1名技术人员管理。教学实验室设备电脑、投影仪、摄像机、通风空调、冰柜、起吊机等实行一般管理。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和清洁保养保证设备正常使用。科研实验室大多为精密仪器如冰冻切片机、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超微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由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员除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必须熟练正确的操作和简单保养与清洁方法。对要使用仪器的人由管理人员教会其使用,使用后检查仪器是否正常,每次使用要记录备案。外部人员使用需书面申请经主任批准。需要厂家专业人员定期维护保养的仪器由管理人员负责与厂家联系进行维护保养。

5实验室标本管理

无论是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到如今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解剖学实验室都离不开标本。标本的种类、质量、数目好坏是影响教与学结果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标本配置既有助于学生鉴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效率。每个实验室一套示教标本。实验课前技术人员在标本保存室检查标本完好无缺放入标本展示箱再放入实验室。实验课结束及时收回标本,并逐一清点,损坏的标本需记录,学期结束后统计,并制定计划及时补充。收回标本保存于标本保存室,按系统分类保管,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在标本保存箱上贴有实验室编号和标本系统名称便于存取。保存室要有良好的通风效果。保存时要注意对于肺、喉、小脑、脑干、心脏等标本,应避免挤压变形或损坏,保存时放置在其他标本上面,标本保存箱里液面要高出标本1~2cm。肌肉尸体和血管神经尸体在标本池保管。

6实验室模型管理

各类解剖模型是对教科书文字描述和图谱的有益补充,替代一些数量较少或难以制作的真实标本,如感觉器、神经核团、神经传导通路等。一个实验室一套各系统模型保存于一个模型柜,在模型柜贴上模型名称、数量、实验室编号。实验课前,技术人员在挂图和模型保存室检查完好方可放入实验室,用毕及时放回保存室并检查是否损坏,如需维修或更换及时处理。使得每实验室模型相对固定,易于技术人员检查、维护和调整。技术人员定期清洁灰尘,检查破损。模型大多由塑料制成,易破损,使用时提醒学生避免掉落摔坏。

7实验室挂图管理

挂图是解剖教学中一项传统的较为实用的教学工具。无论在理论课还是在实验课的教学中都离不开教学挂图。挂图按系统逐一编号存放于图柜,图柜贴上实验室编号。挂图收回时要注意平衡,小心卷好,防止损坏,若破损、褪色,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应及时更换。为防止挂图反复使用易撕裂,在挂图四周采用透明胶布进行粘贴加固[4,5]。挂图室保持干燥,防止挂图发霉、虫蛀。

8实验室器械管理

解剖实验课需要准备的器械有手术剪、手术刀、刀片、镊子(无齿、有齿)、钢锯、锯条、咬骨钳、凿子和榔头。器械种类多,学生多,需要的器械数量大,易丢失,由专人负责,实行出入登记制度。使用时负责人根据学生人数以每2人一套器械提前配好。器械收回后对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然后擦干存放于干燥处。金属器械应注意避免接触腐蚀物品,必要时采用涂抹凡士林或润滑油,以防锈蚀[6,7]。由于器械的种类数量繁多,为了便于管理,所有器械见帐立册并将其置于专门的器械柜分类存放,由负责人保管。

9实验室药品管理

由于我们既有教学实验室又有科研实验室,用到的药品种类繁多:有腐蚀性药品、毒性药品、易燃性药品、普通性药品等。对教学科研药品试剂统一进行分类管理,由专人负责。建立计算机药品、试剂管理系统。药品的性质、购入量、有效期都要记录,避免不掌握库里药品情况重复购置。常用与不常用的药品试剂都要有标签。有腐蚀性、毒性的药品试剂要贴好专门标记并独立保存。易燃易爆化学品单独管理,保存在凉爽、通风条件好的地下室,避免高温高热,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未用完的药品,密封保管好。常规药品应做到随时用随时选购,避免久置而失效。过了使用有效期的药品试剂交给学校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

10人体标本陈列室管理与开放

10.1陈列室管理

陈列室标本比实验室示教标本要求更高、更精细,特殊方法制作。此类标本能够突出重点,说明难点,其采用较多种类、不同形式、更广泛内容的标本来扩大视野,启发思路,为学习解剖学提供更全面的直观教材。此外,通过专题陈列,从不同角度,进一步揭示人体某一部分的形态结构,为学生、临床医务工作者等不同对象提供专业性更强的标本资料。陈列室标本装缸保存,每件标本右上角贴标签,标签采用统一样式大、中、小三种规格。大标本贴大标签、中型标本贴中标签、小标本贴小标签。标签用中英文标注标本名称及编号。所有标本进行纸制和电子档案。这样对陈列室标本数量、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快速查找。陈列室设有专人负责,制定了安全条例和开放制度。校外人员经批准登记后可前来参观、学习。负责人员经常对标本进行检查,发现有变形、破损、漏水要及时修补或更换;对保存较久已变色标本,或血管、神经上染色脱落要及时修绒或重新制作标本更换。

10.2陈列室开放

①对校内学生开放:陈列室作为医学类学生第二课堂,除节假日外其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研究、教师答疑解惑。②对社会开放: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情况下选择周六、周日和寒暑假对社会开放。由陈列室专职管理人负者与参观人员联络及开放时间和解说员的安排。解说员由热心公益事业的解剖学教师担任。

11实验室卫生环境管理

实验室的环境卫生状况体现着一个实验室的工作精神状态。教学实验室除学期开始和结束集中清理维护外,平时主要靠每次实验课后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每个班的第一次实习课后即按分组轮流值日,负责本教室清扫垃圾废弃物、放好座椅、模型标本归位。科研实验室由作实验者打扫维护,实验负责人进行不定期检查。此方法不仅养成学生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还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为下一次上课或进行科研的学生保持了良好的环境。

12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实验室教学与科研能够顺利进行、实验室和实验者生命与财产安全的有力保障。我们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悬挂于实验室,在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必须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的安全责任由实验员主要负者。在楼道张贴逃生指示标志。实验员要熟练使用消防器材,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实验室消防器材保证正常使用。经常检查插头、插座、线路及线头连接处等是否安全,避免发生火灾等事故。定期对师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预防安全事故与防止健康伤害最有效的方法。系统、细致的培训不仅可以使师生形成安全意识,熟悉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及个人防范措施,同时通过安全培训还可以掌握必要的安全设备操作技能及应急处理方法。

13尸库及局解尸体等管理

尸体经技术人员消毒、防腐处理后放置尸体池保存。由专职人员负责管理,非专门工作人员均不得进入尸体保存库。每具尸体有编号牌,编号牌系在尸体脚拇趾上,一面写尸体固定的具体时间;另一面写序号,序号以年为单位,优点是一看便知晓每年的某个时间点以前固定的尸体总数,又知道每具尸体的固定日期。如一面写2017-23,另一面写03-02说明这具尸体是2017年3月防腐固定的第二具尸体,目前已固定23具尸体。尸体池编号并建立纸制电子档案,记录尸池存放尸体数量。对尸体入池时间、新鲜程度、性别、有无残疾等详细记录。根据需要领取,使珍贵尸体资源合理利用。定期检查尸体池,一年至少检查2次,选择盛夏和多雨时期。使用时由远及近并记录数目,尸体使用后及时消除记录。尸体供本系解剖教学、科研、临床相关课题研究使用,不得从事其他目的的研究甚至交易。局部解剖实验课尸体需冲洗干净方可放入尸体柜。学生第一次上局部解剖实验课时在教师带领下向遗体默哀致敬3min,表达对遗体捐献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激和敬意,也是对学生医风医德的教育。学生局部解剖过的尸体较好者保留下制作成装缸或手摸标本。不能再次利用的局解尸体和学生在解剖过程中取下的组织全部交由学校相关部门联系的具备此项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吸液器瓶中的防腐剂倒入废液回收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可倒入下水道,造成环境污染。

14总结

实验教学规范化管理不仅涉及教学与科研本身,还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和事,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才能在实践工作中做到有规可依,有序可循;明确每位人员的职责,促使其不断提高和掌握相关技能,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积极积累经验;完善规范化管理中的各个方面,才能适应现代的医学发展的要求,才能促进解剖实验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与创新,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1.

[2]梁成青,张党谋,吴国运.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室规范化管理[J].中国临床解剖杂志,2007,25(3):85-86.

[3]景朋,霍秀丽,田明君,等.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9(9):782-785.

[4]张晓荣,彭玉魁.规范高校实验室管理推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4(1):35-36.

[5]周学兵.普通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243-245.

[6]柏永刚,刘文,车永哲,等.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4,16(2):137-140.

人体解剖范文5

(一)人体解剖学的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医学教育中,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发展的支柱型学科,其主要教育目的在于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技术能力的锻炼。采用的解剖学教材有国家统编规划教材、区域性协编教材以及自编自用教材三大类,教学质量评价以理论考试为主,实验考试为辅,注重学生人体结构、标本认证的知识掌握。

(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就人体解剖学的实际情况而言,首先,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学科性太强,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不满足医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特性。例如,影像教学或标本的使用理论性太强,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学生进行预习时,容易因为内容偏难而收效不高;在实验课上,学生容易因为无法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而进行错误的实验学习。因此,人体解剖学在教学内容上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其次,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知识传授上片面注重学生系统解剖学理论的学习,忽视学生局部解剖学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学在知识结构安排上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最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模式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人体解剖学的师资水平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综合素质不强,对于学生后期临床医学的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人体解剖学在教学模式或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教学改革举足轻重。

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原则及设想要点

(一)设想原则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社会的人才需求出发,进行教学目的的制定,不片面注重学科单科知识的积累,而关注学生通科知识的掌握和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二,注重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以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为人体解剖学的直接目的。其三,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进行教学目的的合理制定,阶段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理念。

(二)设想要点

在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中,要把握好学科特色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结合原则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四个设想要点。

1.学科特色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中学科特色的体现表现在教材的改革和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改革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教材的改革上,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学生医学能力提升的教材,不定时地进行教材的更换和更新,保证解剖学知识结构的与时俱进。同时,除了重视理论知识外,也要在教材中体现实验教学的相关知识,如实验教学使用到的标本模型的观察内容和方法等。另一方面,目前现行的人体解剖学评价主要是期末理论考试、标本模型考核以及平时成绩记录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革上,要求教学效果的评价采取新型有效的考核手段,进行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两方面的考核,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人体解剖学在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的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的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问题中心的讨论开展形式以及课堂气氛的活跃三个方面。其一,在人体解剖学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知识灌输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正常发挥,阻碍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中心向新型的学生中心转变,是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国家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其二,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时,尽可能做到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讨论,巧妙设置课堂教学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三,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还要做到课堂氛围的实时把控和调节,尽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全程动态化教学模式。

3.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人体解剖学中,进行教学改革中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要求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进行教学时数和课程建设的改革。一方面,在教学时数上,解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学时数要科学合理,保证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在课程建设上,要求教师适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人体解剖学的科学研究,以理论知识辅助实验教学,以实验教学巩固理论知识。

4.师资队伍建设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还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要求青年教师从教育理念、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进修深造,进而壮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促进人体解剖学师资水平的提升。

三、结束语

人体解剖范文6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体会

所谓的医者仁心指的是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意识到医学是人道技术的体现,他将人本服务理念作为基础,帮助病痛中的病人摆脱痛苦。所以,医学是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而医生则是极具人情味的职业,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医学水准也在日渐提升,导致临床医学人性化淡薄,此问题的出现与人文教育缺失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逐步形成病人为主体的人文医学教学模式,这无疑是未来我国乃至全球医学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人体解剖学是极其基础的学科,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经历解剖学知识的学习这一环节,解剖学知识的渗透,将会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之对生命价值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建立人性化的医学思维,并怀着敬畏以及感恩的心态,完成遗体解剖以及标本解剖等学习任务,客服恐惧,端正态度,进而最大程度的保证学习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医学专业教师可谓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施行者,学生最终的人文素养很大程度受教师的影响,所以,若想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就应当从教师这一层面入手,着重提高医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可激励教师参与到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中,例如,义工组织以及人体科学中心志愿者组织等等,还可通过卫生服务、支教扫盲以及科技扶贫等形式,使学生真正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此外,人才聘用以后,需要尽可能聘请实践经验较足的以及极具影响力的人文教育学家,为教师开设培训讲座,督促教师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同时也可丰富其人文社科知识,使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优化,在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形成独有的人文情怀。

二、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

教学过程中,对于尸体标本必须给予充分尊重,进而凸显人文情怀。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令学生明确尸体标本的无私奉献精神,此精神应得到善待和尊重,对人体标本应当秉承着祭奠和缅怀的心态,同时产生崇高的敬意,无人认领的尸体也应如此。最近几年来,尸体标本的获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阻碍,思想观念的落后为主要因素,加之宣传力度不足,以及遗体捐献机制不健全等等,导致实践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对尸体不珍惜、不爱护以及不尊重的现象。所以,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前,就应当尊重尸体并珍惜尸体标本,这样日后方可善待病人并学会尊重病人。例如,低年级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解剖学知识时,需要通过宣誓仪式等方法,开设人文关怀教育公开课,尤其是在进入到解剖室接触人体标本以前,教师应带领学生完成课前宣誓,使接下来的解剖学实践教学更加庄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从哲学以及科学的层面对死亡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消除学生对于死亡的忌讳和恐惧,而后讲明尸体标本的来源,引导学生通过鞠躬或默哀的形式表达对生命的崇敬之感、敬畏之情。解剖实验课程完毕后,还可安排学生通过集体追到的形式,向遗体进行鞠躬表示感谢,此仪式虽说简单,但是这将给学生的思维意识带来极大影响,令学生体会人文教育的生动性,日后从事相关医学工作时,也会对病人持有怜悯、尊敬之心。

三、营造良好的外交环境,融入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也应体现在解剖实验硬件设施以及外在条件的改善等各个层面,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可在实验室之内摆放吊兰花,以此吸附室内甲醛,减少学生的紧张感,相应的增加人文气息,从而营造良好的、和谐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也可积极开展陈列标本的普及工作,对标本制作技术手段加以更新,积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可将传统的解剖学标本予以替代,应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塑化标本,这样的标本更加清晰,也会使人体结构全方位的展现,全程无望、无色以及无刺激性,此种解剖学教学氛围学生更能接受,同时也最大程度了保护了实验室内人员的健康。此外,学生进入到解剖实验室之内,很容易产生厌恶以及恐惧的心理,所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等,体现教学设备的应用优势,提前对解剖学教学全过程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全方位的掌握以及消化解剖学专业知识,为接下来的解剖实验课程学习打下良好铺垫。这样的教学方法将会一定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营造人性化的外在环境,不断的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于人体解剖学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消除厌恶以及恐惧等负面心理情绪,使课堂氛围更加温馨、和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有所不同,要求必须着重提高其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心人的内在精神,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尤其是在解剖教学课程中,可运用不同的引导方式,使学生体会医学专业知识学习的神圣,以及自身日后所肩负的使命,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范文7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医学人文;课程思政;遗体捐献

从古希腊先哲在强调“人的价值”的自然哲学中脱胎出西方医学的雏形,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赞颂人的伟大、关注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热潮中展开对人体的探索,医学与人文的发展一直并驾齐驱。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医生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当代的医学与人文关系做出了总结:医学应当是人文与科学的平衡。随着医学人文教育的觉醒以及社会医患关系矛盾的日渐突出,人文教育需融入医学课程教学已成为学界共识。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专业教育的内在需求,是医学学科特殊性及发展的需求,是医患关系现状的急切需求[1-2]。人体解剖学注重实践操作,其教学离不开遗体,遗体捐献者用躯体帮助学生掌握解剖结构,是献身于医学事业的“无语良师”。因此,解剖学是医学和人文并重的学科,解剖学教育除了传授医学知识外,也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地[3]。此外,人体解剖学作为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设置在医学教育早期,其在培养医学人文素养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并起着导向作用[4]。将医学人文教育与人体解剖学专业课程相融合,在学生心中播下尊重和珍惜遗体的种子,能够为后续人文素质培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就目前而言,是否将人文教育融入解剖学教学主要取决于任课老师的主观意愿。由于国内医学人文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国内医学院对于解剖学人文教育该“融入何种内容、以何方式融入”等方面还缺乏规范化、可操作性的研究。此外,人文素质很难量化考核,即使卷面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否真正内化仍然不得而知。同时,医学专业课业繁重,人文教育想在课余占有一席之地十分困难。本文针对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相对不足的现状,基于南京医科大学多年来的解剖学人文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和经验[5],提出可行的人体解剖学与医学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路径。

一、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中规定:医学院校课程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6]。该教育标准已颁布十余年,一些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还有许多医学院校此方面工作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医学人文教育理念的缺失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缺失,是造成医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进一步导致医学生进入临床后,人文意识的缺失。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应该完全以疾病为中心。国内部分医学院校甚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作医学人文课程,只考虑了思想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学科性质的相容性,没有考虑二者课程教育理念、教学目的和知识体系的不兼容性[7]。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常常忽略“医学人文教育”,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政教育,它需要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即“课程承载人文”与“人文寓于课程”。因此我国想要改变多数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缺失症”的现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

(二)医学人文教育专业课程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

国内多数医学人文教育专业课程以非主要课程、非限制性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且课程多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甚至许多医学院校,以学分讲座的形式代替医学人文专业课程的设置。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受重视”,所以学生往往忽视医学人文教育,认为其可有可无。此外,由于人体解剖学等基础医学教材内容的增多,课时数目的减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人文教育。同时因为青年教师本身人文知识匮乏,也难以做到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恰到好处的人文素质培养[8]。

(三)缺乏监督,成效不佳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借鉴国外经验,先后尝试了多种组织形式。即使已经设立了相关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缺乏需求导向及严格、持续的过程监管而流于形式[9]。从实施现状来看,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处于“碎片化”的状态:许多学生为了打卡而听讲座,为了学分而上课。由于学校缺乏对医学人文教育成果的有效考核方式,导致教学成效不佳。

二、人体解剖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概述

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其基本内涵表明课程思政并非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指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原则,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思想政治建设内容,使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交相辉映[10]。这就要求作为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做好“授业解惑”专业知识教育,还要承担“传道”的育人责任,将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出德术并举的医学人才。

(二)解剖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学生未来需要面对的是生命的重量。这不仅要求他们要有扎实的医学基本功,还要求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医学院校也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精湛的技术,更应侧重于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强化。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也是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因此,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道德以及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倡导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其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高度契合,本质上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关人生价值观部分的内容又与医学人文教育密切相关,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与医学专业课结合的缺陷。为此,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寓感恩与尊重生命的思政教育于其中,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能够激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使命感,培养出拥有仁心仁术的医务工作者。因此,解剖学教育与医学人文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教育路径

(一)解剖学人文环境建设

营造必要的人文氛围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条件。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树立“感恩生命,敬畏生命”的思想观念,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多数学校都拥有最基础、最普遍的人文环境建设,例如:在标本陈列馆设立“感恩匾”[11];建立感恩捐献者的活动宣传栏,介绍捐献者的生平[12]。部分学校还建设了专门的解剖学人文教育基地,例如:天津医科大学设立了遗体捐献展览教学基地[13];成都医学院建立了“一园、一堂、一馆”为载体的医学人文教育基地[14];南京医科大学建成了“医学伦理教育馆”[15]。在教学环境中渗透医学人文内容,是一种融课程思政于解剖学教学的体现,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课堂渗透式人文教育

遗体是心怀大爱的捐献者给予医学院校的最美馈赠。教师和医学生作为遗体的使用者有尊重遗体的义务。尊重遗体应该是人体解剖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在学习解剖的过程中,教师教授的不仅是解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解剖技能,更应该是领悟捐献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恩生命的基本思想理念。

1.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是顺利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保障,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特殊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南京医科大学将医学人文教育列入人体解剖学教学计划,贯穿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规范教师的行为举止,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弘扬遗体捐献工作所体现的奉献精神,并将人文教育作为教学检查考核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指标。

2.融人文教育于解剖学课程

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举止是解剖学人文教育课堂开展的前提。首先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与教学用遗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教师和教具的关系,而是受益者和奉献者的关系。遗体作为标本用于解剖教学,这是捐献者生命的一种延续,身为受益者的教师和医学生应当把他们作为生命来尊重。教师示教时应当操作规范、动作轻柔,切忌进行粗暴操作,移动遗体时也应尽量做到轻拿轻放。学生在解剖操作过程中应当严肃认真、珍爱遗体。同时,在解剖学课程开始之前和结束之际,可以通过特殊的仪式来表达对捐献者的尊重和感谢。许多医学院校的解剖学第一堂课就是“感恩捐献者”的人文教育,如建立首次系统解剖学实验课为感恩教育、首次局部解剖学实验课向捐献者遗体默哀致敬的制度[12],以此来表达对捐献者的悼念、对其家属的慰藉;有部分院校在最后一次解剖学实验课还会举行“告别仪式”,并在课后留置作业,要求每位医学生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完成一篇作文并计入总成绩[11]。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医学生对生命充满敬畏感和使命感,也能使捐献者“造福后人,恩泽社会”的精神得到弘扬。

(三)课外体验式人文活动

除了在解剖课内,人文教育也需延伸到医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活动通过讲述“大体老师”的生平事迹,宣扬“大体老师”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探索相关医学人文知识,同时无形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1.集感恩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的校园文化能更好地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围绕遗体捐献举办校园活动有助于扩大人文教育的影响力:如组织一年级新生参观感恩捐献者活动宣传展;以遗体标本为主题,开展标本绘画与制作竞赛,鼓励学生大胆构思[16-17];培训解剖学人文教育基地的学生讲解员,介绍遗体捐献概况和捐献者的感人事迹;鼓励学生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感受捐献者的高尚善举;邀请红十字遗体捐献中心工作人员、捐献者及家属开办遗体捐献专题讲座,在青年学生中宣传遗体捐献。类似的活动向青年人传达了尊重生命、乐观向上、奉献社会的理念,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

学生在解剖课内、课外接受了人文教育的洗礼后,需要将爱心传承下去。自1999年以来,南京医科大学一直坚持开展相关的感恩活动[18],如组织志愿者走进捐献者家庭、慰问捐献者、服务捐献者,开展遗体、角膜和骨髓捐献的宣传活动。在感恩遗体捐献者过程中,无数的捐献者及其家庭感动了一届又一届的医学生,而一届又一届被感动的医学生,也做出了无数令社会感动的事。这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对医学生的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得医学解剖学教育能够和课程思政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代代医学教育者以及医务工作者以身作则,共同努力,用爱去回馈社会,照耀人生。

(四)线上全方位宣传教育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互联网的信息内容丰富且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具有多媒体、多类型、非规范、跨时间、跨空间、跨行业、跨语种的特征。同时由于其传输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成本低,互联网提供了辐射全球范围的高速信息资源传输通道。因此,信息资源能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和扩展。网络进一步开拓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人文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领地,它使人文教育延伸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1.网站建设

通过互联网进行遗体捐献的宣传,具有更大的意义。例如南京医科大学于2008年9月通过鉴定并开通了遗体捐献纪念网站“厚德园”(http://hdy.njmu.edu.cn)[12]。“厚德园”在全国医学院校中为首创,是第一个系统地对遗体志愿捐献进行纪念和宣传的公益性网站。用专属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厚德园在线纪念堂(“网上纪念堂”),通过献花、点歌等方式缅怀逝者。目前“厚德园”已建网上纪念堂500多个,成为遗体捐献者家属纪念亲人的重要平台,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纪念网站影响广泛:一方面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使得全社会关心实验教学标本的短缺问题,有助于推动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医学生而言,纪念网站构建的德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平台,使广大青年学子进一步了解和尊重“大体老师”。

2.新媒体运用

除了网络手段,许多高校也在试图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日常解剖学人文教学中。例如考虑到手机使用的高频性以及微信功能的多样性,师生及学生间可以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建立有效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给予学生人文熏陶,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目前全国有多家医学院校实现了解剖学与移动终端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19]。

3.新平台开发

人体解剖范文8

分析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及基本思路,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探索,让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焕发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体解剖学带来了发展机遇。人体解剖学教学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热点。我校借鉴国内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便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1改革背景及基本思路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培养懂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由于中职生知识基础薄弱,三维空间感较差,而解剖学名词繁多,初学者难以较快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利用最新科技成果辅助教学。

2改革措施

2.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编写配套实验指导

2.1.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向学生提供其所需的知识,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临床相关内容,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将枯燥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与具体的护理操作进行有机整合,对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解剖结构重点讲解[1]。如引入护理学的导尿术,告诉学生与导尿相关的解剖学结构,使其明白解剖知识的临床应用。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开展教学,为弄清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与人体解剖学联系密切的内容,我们做了大量调查,找出重要知识点,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食管的3处狭窄等,在实验课中对这些知识点加以强调,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突出其在护理方面的应用。

2.1.2编写配套实验指导

教材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校编写实验指导、解剖习题集等措施是有效的。2012年全体解剖教师与实验教师一起编写的护理专业《解剖学基础实训大纲》《解剖学基础实验指导》《解剖学基础习题集》,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加强了学生基本知识,强化了技能训练,而且还拓宽了学生视野,为其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我校同样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育,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1)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国内外相关网站、课件、专著收集图片、动画、文本、音频以及视频素材,也可以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拍摄相关照片、录像,将大量的图、文资料带进课堂,增加教学信息量,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2]。(2)充分利用学校生命科学馆进行现场教学。人体解剖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实验课多,要求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而近距离观察医学标本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其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3]。(3)中职生初次接触医学,普遍感到人体解剖学名词繁杂难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利用动物器官标本进行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直观认知。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动物器官进行教学,如用猪肝、猪心、猪肺、猪眼等,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实验室开放与解剖技能训练

为加强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我校每学年第一学期都会开放解剖实验室、生命科学馆,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学校技能文化活动月期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解剖技能培训。培训主要从理论和实验操作两方面入手,理论设置6课时,解剖学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人体解剖学的最近进展开设讲座,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培训24学时,学生分组训练,力求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机会,通过操作训炼,提高学生识别标本结构的能力。

2.4实验考核方法改革

人体解剖学实验考核主要是辨认标本结构,传统考核方法是让学生在标本上指认出相应结构。2009年,我们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标本,然后设计成考试题目,让2009级护理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考核,并与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实验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发现2009级护生成绩明显优于2008级。3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近年来,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学生取得了较好成绩。为进一步了解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效果,我们连续对3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超过90%的学生认为我校进行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把临床护理操作有机结合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4]。我们认为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临床护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改革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不论是从早期的学习阶段还是内在机制上都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顺应了时展要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和个性得到提高与发挥。

综上所述,我校在借鉴其他医学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学生普遍认可。因数据收集与问卷调查统计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具体改革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跟踪观察。

作者:杜新光 廖顺顺 单位:广东省东莞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陆莹,张作涛,唐中生,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1):108-109.

[2]张复初.浅谈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医学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