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原则范例6篇

人体工程学原则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绩效考核 程序原则 指标原则 考核方法

[作者简介]徐元俊(1962- ),男,湖南邵阳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湖南 娄底 41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南省高校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全员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C1072,项目主持人:徐元俊)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5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①,《教师法》规定“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因此,探讨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原则与方法,对提高绩效考核实质效果,增强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一、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概念与内涵

1.全员绩效考核概念。绩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又称绩效考评,是指按照预先制定的考核标准和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被考核人对岗位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的过程。高职院校全员绩效考核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下,根据高职院校各岗位应承担的工作职责,设计一套全员评价的指标体系,由考核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考核标准,对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科学诊断与定性、定量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被考核对象,进而采取措施提升其绩效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2.高职院校全员绩效考核内涵。在高职院校开展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技术性最强、最复杂、最重要的一环。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高职院校全体工作人员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二是对全体人员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判断或贡献程度进行评价。高职院校全员绩效考核要符合高职教育特点,遵循高职教师工作性质和特点及职业发展规律,建立系统、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创立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竞争氛围。

二、高职院校全员绩效考核程序性原则

1.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就是在绩效考核时,站在公正的立场,以事实为依据,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全体人员进行全面的考核,对全院所有单位或人员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公平原则就是在考核过程中,客观地评价每一位考核者,避免或减少主观因素和感彩,防止用感情和偏见来代替政策。公开原则就是绩效考核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结果都要对被考核者公开,并做到考核过程的公开、透明。在考评过程中,既要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更要接受群众的监督,防止暗箱操作。

2.客观、全面、奖惩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从可以验证的资料获得考核依据,进而保证考核过程与结果公平、公正。全面性原则是指要从多方面收集被考核客体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全面而综合地考核每位管理人员与教师。奖惩结合原则是指把考核结果作为全员浮动薪酬和其他奖惩措施的主要依据,让绩效好的教职员工得到适当的回报,激发全员的工作积极性。

3.反馈、沟通、面谈原则。反馈原则就是将考核结果向被考核者进行说明与解释,肯定成绩和进步,使被考核者了解学院评价目的与期望,根据要求来不断提高绩效,做得好的方面就再接再厉;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给他们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沟通原则是实现考核目标的催化剂,通过有效沟通,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工作业绩与存在的不足,也了解学院对个人工作绩效的期望,明确预期目标与实绩间的差距,有利于配合学院更好地完善绩效计划,提高自己对组织的贡献水平。面谈原则就是根据考核结果,由绩效考核小组成员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谈话,及时把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通过面谈及时与被考核者沟通,听取他们的自我评价与意见,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成绩和缺点,并且完善考核方案。

4.经常性、动态性、发展性原则。经常性原则就是要设立绩效考核组织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全员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合理地选择考核周期,并及时进行检查和抽查,将绩效考核作为日常工作来抓。动态性原则就是在绩效考核时,不能仅注重静态考核,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被考核者,要善于发现被考核者的亮点与闪光点,尤其是注重被考核者的发展趋势与行为的变化。在考核的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善于运用科学手段与先进设备掌控、捕获动态信息。发展性原则是指绩效评价的立足点应放在激励全员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学院内涵发展上来。明确个人的绩效与学院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提升的关联性,才能促进教师与学院的共同发展。

5.广泛参与、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原则。广泛参与原则是指在制订绩效考核方案时,广泛听取被考核者的建议,并将方案征求意见稿向全体教职工公开;在绩效考核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让被考核对象的直接领导参与,必要时也可以让本人参与;考核结果向被考核者所在部门及本人反馈,并赋予被考核者申诉的权利。可接受性原则是指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必须获得广大教职员工的理解、支持,考核的主要指标能被大众所接受,这样才能实施推行,否则事与愿违。因此,绩效考核方案必须经教代会(工代会)通过,才具有执行的效力。可操作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充分考虑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学院自身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关键指标与权重,定量性指标设计要合理,在评价中方便应用、便于操作。

三、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科学性、系统性、可测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绩效考核,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时,必须做到科学、严谨、全面、合理,能够客观地反映高职院校各类岗位的本质特征,并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原则是指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时,应能系统、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各部门的工作绩效,既能反映被考核者工作的直接效果,又能反映管理与教学质量等间接效果,以保证综合测评的全面性与可信度。可测性原则是指教师是个动态性群体,其素质和能力是不断变化的。考核指标内涵界定要明确、易于理解,所需数据便于收集整理、成本不太高,操作相对简单、具有相对稳定性。

2.独立性、层次性、可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绩效考核指标之间要具有相互独立性,避免主要考核指标之间有交叉,描述性语义互相包含。层次性原则是指将各个考核要素分配在不同层次中,各个考核要素的排列方式要符合逻辑,结构和功能方面要有等级秩序,具有种属关系,这样有利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能恰当地反映目标工作特点和完成程度的内容,并尽可能避免显现和重叠关系。②可比性原则是指各项指标参数的内涵和外延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用以判断各指标相对值的各个标准值是不变的,以一致性和客观性原则为依据和基础。③横向比较要符合岗位的可比性,按照共同点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纵向比较要按专业分不同职称等级,各项指标、参数的内涵和外延保持稳定,总标准值不变,但要分不同层次。

3.可控制性、趋势性、适用性原则。可控制性原则是指全员绩效考核指标应是管理人员和教师都能够控制的因素,尽最大努力避免主观因素、不可控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一切绩效考核过程由考核主体所控制。趋势性原则是指绩效考核指标应该依据学院不同发展时期的战略性目标来调整,要从发展的眼光来预测趋势性变化,使绩效程序与指标达到最优化。适用性原则是指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要保证在具体考核过程中适用,数据资料容易获得、可统计量化,尽量避免套用不同行业、不同类的单位所采取的指标群,使指标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

四、高职院校全员绩效考核常用方法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 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④它是一种多维度决策方法,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达为一个有秩序的、递阶层次的结构模型,即将各类考核指标层次化;对一级评价指标进行权重性比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配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得到相对于总目标的分层、优先排序。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可以更好地降低加权设计中的不确定因素等优点,缺点在于操作更为复杂,成本较高。

2.360°反馈法。360°反馈法(360-degree feedback)是1982年由美国通用公司杰克・韦尔奇所发明。360°考核也被称之为全方位考核,是指通过收集与被考核人有密切工作关系的来自不同层面的人员的信息,全方位地评介被考核者的工作行为与结果的过程。绩效考核主体不仅是被评价者的上级领导,也包括与服务对象密切接触的人(如本系部、同专业的老师与学生等),同时也包括自我评价。当然,不同考核指标所处观测点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视角优势,而权重分值也不相同。

3.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简称BSC)源自哈佛大学Robert Kaplan教授与诺朗顿研究院的执行长David Norton于20世纪90年代所从事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它作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价工具,也被称为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确定平衡记分卡的指标体系是记分卡编制过程的重点,而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则是编制记分卡的难点,涉及将专家定性的群决策转变为定量决策。⑤

4.关键绩效指标法。关键绩效指标(简称KPI)是现代企业最常用的一种业绩考评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各岗位工作绩效的特征,抓住影响工作绩效的几个关键性指标,以此为基础来开展绩效考核。KPI提炼了若干个最能代表战略实施的“二八原理”,将组织战略目标转化为组织的内部行为,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全体员工持续改进。关键绩效指标法体现了量化和抓主要矛盾的管理思想,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绩效考核时标体系时,对关键指标所占的权重要相对高一点。

5.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简称MBO)由美国管理专家彼得・得鲁克最先提出。目标管理法现被企业广泛采用,是一种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应用较多、成熟的绩效管理模式。对高职学院来说,就是围绕学院发展总规划或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激励被考核者为达目的而努力工作,通过实现个人和本部门完成目标任务,从而推动学院整体目标的实现。

6.重要事件法。重要事件法是指考核主体通过收集被考核人的“重要事件”,也就是对工作绩效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进行数据的科学处理,及时、准确地考核,进行加分或减分处理。在高职院校全员绩效考核时,应掌握和发现一些有突出贡献的事例进行加分,以体现对贡献者的特别奖励;对违纪方面的重要影响事件进行处罚,以警示被考核者遵循规章制度。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②③王晓虹.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1023305.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v=MTMyNjFGMjZIN082SGRMTXFw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xtZllPUnNGQ2pnVnI3SVY=,2010-05-01.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2

关键字:电力行业人机工程设计标准控制中心

1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的必要性

电力系统的控制中心(在电网称调度中心,它包括控制室及和其配套的功能室和相关设施)是监测并控制发电、输电、配电运行的所在地,是电力系统运行的枢纽。控制中心的设计包括技术和人机工程两个方面。如何运用人机工程原则,使控制中心的机(包括硬件和软件)和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以及社会人际环境)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人的能力及其限度,从而使其技术充分发挥功能,实现控制中心人、机、环境协调和整体优化,保证系统运行平安、高效,是个十分重要的新问题。我国电力部门十分重视控制中心的设计,重视采用先进技术,有的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但因人种和所处地区不同,在身材、工作环境等方面有所差异,从人机工程角度看,有些地方整体并不协调,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进办法,才能适合于国内使用。至于我国自己设计的控制中心,虽然也考虑了人的因素,但不够全面,除了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较少外,主要是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人机工程设计。因而在运行时往往也呈现出许多弱点,这早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人对我国4座电厂(分别反映我国60年代末,70年代末和国外80年代末水平)中各种类型的控制室作人机工程学调研,结果表明摘要:在控制室的布局,控制室内显示系统布局对人的视野的适应性,控制装置的可操作性,显示和控制装置的成对性,仪表的易读性,操作人员的作业姿势和控制台,坐椅设计的合理性,控制室作业环境(照明、噪声、空气品质、工作空间、活动空间)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符合人机工程原则的地方,有的已导致操作人员疲惫或工作效率降低,成为平安运行的隐患。

另外,笔者看到的大型调度中心的控制室,设备很先进,但也存在眩光,操作台和坐椅不符合人机工程要求等新问题。

出现上述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设计控制室时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因素,非凡是缺乏相应的人机工程设计标准。因此,电力系统控制中心必须实施人机工程设计,才能保证电力生产的平安。

2国外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标准

据对美国电力行业制定和应用人机工程标准所作的调研表明摘要:美国电力科学探究院(EPRI)在70年代中期曾对大型火电厂频繁的停机事故作过探究和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停机事故是由于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而失误的原因有的是由于电厂的设计没有很好应用人机工程学原则,导致难以减少或避免操作失误。因此,80年代在对美国中西部大型电厂进行了人机工程调研和审评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设计导则,题为《提高火电厂设计、运行和维修水平的人机工程导则》,具体具体地阐明如何将人机工程学原则和方法贯彻到大型火电厂设计的全过程以及设计的各方面。后又出版了《大型电厂可维修性人机工程设计导则》。这两套导则,为电厂控制中心的设计、运行和维修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美国国家标准局还于1988年颁布了人机工程标准ANSI/HFS100-1988《视觉显示终端工作站的人机工程导则》。该标准全面规定了用于视觉显示终端(VDT)、相关工作桌椅以及VDT环境的人机工程原则和具体要求。VDT是现代工业中常用的设备,也是电力系统控制中心中的重要设备。据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编制一套《控制中心的人机工程设计》系列标准(ISO11064),以及《用于办公室工作的视觉显示终端的人机工程要求》系列标准(ISO9241)。这两个系列标准中有的已正式颁布,有的还处于草稿或征求意见稿阶段。

3我国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标准

如上所述,要很好进行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就必须制定并实施我国的相应标准。1997年,在中电联领导下,由南京自动化探究院牵头,中国标准化探究所、苏州热工探究所等参加组成了“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标准”编制工作组(以下简称编制组)。编制组竭力应用当前国内外人机工程学探究的最新成果,参考大量相关标准,尤其是国际上还处在编制阶段的ISO11064和ISO9241的最新内部资料,编制适合我国电力系统实际的人机工程设计标准。1999年5月初完成了自成体系的《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系列标准(以下简称系列标准)。并由中电联标准化部主持,在北京召开了系列标准审查会。和会者对系列标准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审查,认为该标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填补了我国电力系统人机工程设计标准方面的空白,对今后电力设计工作和生产运行都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一致通过了系列标准的送审稿。并从实际应用出发,对标准提出了修改意见。

今年3月19日,中电联标准化中心正式公布该系列标准将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3

地理校本课程是按学科划分的校本课程,按区域范围属于乡土地理的组成部分,其涉及内容有时又会超越乡土地理的范畴。在地理课程标准(7~9年级)中“乡土地理”模块的前两点说明中,乡土范围可理解为县、地级市或省,均属于行政区划范围。乡土地理是从研究的区域范围角度针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概念而言的,因此,乡土地理的范围可定义在省级单位上。目前大中专院校使用的乡土地理教材多为这一类。而对于高中校本教材来说,乡土地理范围则应以地级市为宜。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国家也只能制定一般的、笼统的、原则性的课程目标。国内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也表明,缺乏共同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是造成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和实践基础,其开发建设要实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应与这个体系的总体目标和总体原则相互适应、保持一致。国家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地理校本课程目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为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补充、引申和发展,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要基于当地的区域环境特点,从校情和学情出发,本着有利于巩固地理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和增强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和地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思想感情的目标来进行。

三、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除遵循一般的课程开发原则外,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科原则。课程开发离不开学科特点,否则开发的课程就显得不伦不类。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理论、研究对象及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同时校本地理课程属于区域地理,要从乡土范围的区域环境出发,研究人地相互作用关系,为区域的发展服务。

2.校本原则。学校的两个构成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校本意识即人本思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校本原则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它要求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始终要有校本思想和意识,突出以校为本,展现地方风情,具有学校特色。校本原则要统帅从课程开发主体到开发主题、从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到教材编制应用的整个过程。

3.师生参与原则。课程的传统开发模式多是“专家”的“神秘功课”,一般的教师很难参与其中,没有课程开发的话语权。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导者是地方和学校,开发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开发目标是学生发展,开发对象是自己较为熟悉的地域环境。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要让师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师生共同参与原则要贯穿校本课程开发的始终。师生参与原则既是校本课程开发一大原则,又是其一大特色。它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建设性。

4.过程原则。作为基本单元和实践基础的校本课程,其开发更加注重过程管理。过程原则贯穿在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应用中,贯穿在校本课程开发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获取、内容遴选和教材编制的过程中。开发主导者要加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管理,认真分析思考、及时梳理总结,在课程开发管理过程中使广大师生认识到能力比知识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的道理。

四、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程序本身也是个原则问题,但更是一个系统有机的建设工程。高中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首先需要成立课程开发领导组织,全面负责课程开发的领导、组织、实施、评价等工作。其成员应包括两类,一是规划决策层,主要包括学校校长、教务主任、地理教研人员等;二是实际操作层,主要包括学校业务校长、地理教师、教务人员、学生等。

2.确立课程开发管理目标。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有关人员应当在充分了解、掌握和分析学校、学生和教育教学现状及需求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认真论证,提出课程开发管理目标。

3.制定课程开发管理实施方案。这包括两层意思,即课程开发管理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该方案的实施。前者是为了做到工作时有章可循,以保证具体实施时顺利有效地进行。当然,由于方案是计划性的、总括性的,不可能预见到所有问题和所有解决办法,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发生的问题和实际需要灵活地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4.编制课程教材。课程教材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成果文本体现。而教材的编制又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编制前,应制定出相关的目标、要求、原则和具体步骤,对课程资源的取舍、教材编制程序、编制体例等进行必要的探讨和规划。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4

关键词:通用设计 人机工程学 绿色设计 以人为本

检 索:.cn

对于设计实质的解释多种多样,其中一种简单的阐述是:设计就是解决问题。那么,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应该是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思考的内容。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如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的枯竭,社会老龄化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具有时代责任感的设计师们也通过思考和设计实践,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例如,针对残障人、老年人等,设计师们提出了无障碍设计理念,之后又发展为通用设计理念。通用设计理念,无关种族、性别,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体现了设计的人文关怀。同时,应用通用设计理念,可以弥补人机工学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更好地实现绿色设计的原则。因此,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通用设计原则的优势,并应用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通用设计理念的当代价值。

一、通用设计理念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一)通用设计的起源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以及二战后残疾人口的骤增。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中老年人和残疾人数量迅速的增加。与此同时,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照顾也被重视起来。20世纪50年代的无障碍设计运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并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通过各种立法,逐渐确认残疾人的各种社会权益,保证其正常的工作权力和不受歧视,并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在公共设施、电信和交通运输方面也规定应为残疾人士提供必要的考虑。随着1990年OXO公司推出“好握”概念系列厨房用具(图1)及一系列优秀的适合行动不便人士使用的产品之后,商界开始意识到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能够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这也大大促进了通用设计理念的发展以及在各个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自此,通用设计理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起来。

(二)通用设计的发展概况

“通用设计”一词由美国设计师罗纳德・麦斯(Ronald L.Mace)提出并在1987年开始大量使用。他对通用设计的描述为:“通用设计不是一项新的学科或风格,或是有独到之处。它需要的只是对需求及市场的认知,以及以清楚易懂的方法,让我们设计及生产的每件物品能在最大的程度上被每个人使用。”经过近10年左右的发展,1997年由通用设计倡议者所提出,适用于环境、产品和交通工具设计之用的通用设计七项原则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同。这七项设计原则分别是:公平使用原则、灵活使用原则、容许错误原则、低体力上的付出原则、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尺寸原则。

通过对通用设计概念起源于发展概况的考察与分析,得知通用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设计思想最典型的体现。同时,大量设计实践也证明,通用设计理念已经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众多设计领域,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优秀产品的意义并不在于提出新的产品功能或者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让产品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舒适、省力,完全符合了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将通用设计理念应用在产品设计过程之中,并将通用设计和人机工程学、绿色设计概念结合,可以切实实现人机工程学中将“人”作为系统主体的设计要求;更加有效的实现绿色设计提倡的“3R”原则,从而达到更好的满足使用者需求以及节能环保的要求。

二、通用设计的优势

(一)通用设计弥补了人机工程学在设计应用中的不足

通用设计理念强调设计的广泛适用性,即大多数人可以使用的理念,提出了“考虑多数人”的设计原则。因此将通用设计的七大原则作为指导,可以具体考量设计中人的因素。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在这个“人-机-环境”的整体人机系统中,存在几种相互关系,其中的“人与机械关系”和“人与环的关系”,都涉及人的问题。从人机工程学发展过程得出,人机学所关注的主要对象已经从机器为主转移到机器适合于人,因此,如何让机器适合于人的使用是现代人机工程学的主要问题,而通用设计的七项原则恰恰可以帮助寻找设计中人的因素。

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来看,在课桌椅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设计问题包括课桌桌面的离地高度、桌面尺寸、桌面倾角、椅子的座面高度、座面的尺寸和椅背的倾角等等问题,而这些设计问题都已经被提出并根据人体测量方法给出了相应参考数据。利用这种测量人体尺寸,通过试验的方法来进行设计,是人机工程学应用于产品设计的一般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解决产品的标准化设计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器适合于人”的要求,但是,如果仅仅使用“标准人”的测量数据来制作课桌椅,还远远达不到适合于多数人的要求,这也是人机工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欠缺所在。

如果应用通用设计七项原则,我们可以从产品的使用公平性、产品的易用性、是否省力等方面对方案进行有效的补充,从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满足更多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例如:同一款有轮子的座椅,一个健全人可以轻松的扶住座椅的扶手以固定座椅并坐到椅面上。但是对于一个非健全人(如失去单臂或双臂)或者是老年人(上肢力量较弱的使用者)来说,坐下的过程中就会顾虑椅子移动(或转动)的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仅用人机工程学原理来设计时很难发现。因为从人机角度,这把有轮子的椅子已经适合了95%(甚至更高)的人的身体尺寸,并且满足了人坐姿时的生理要求。然而,这样的设计却忽略了使用者在使用产品的全过程中的需求,上面的这个问题,用通用设计的“公平使用原则”就很容易发现,进而解决问题。所以,通用设计理念特别强调人的因素,注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是对人机工学的有益的补充,真正实现了设计的人文关怀。

(二)通用设计的应用可以促进绿色设计概念的推广

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产品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概念是人们对于现代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绿色设计提出了“3R”设计原则,即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的再利用和再生循环。绿色设计将会给人们提供更宜人的绿色产品,这不仅让消费者受益,同时也能促进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贯彻在设计全过程中。

应用通用设计原则,同一产品可广泛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从客观上就起到了降低能源消耗的问题,同时更加容易实现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大大促进绿色设计概念的推广。

如果一款鼠标被设计为左右对称的造型,无论是惯用右手还是惯用左手的人,都可以正常使用,即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这也是遵从了通用设计的“公平使用”原则的,客观上这也会减少生产成本和材料的消耗。同时,只使用同一套模具,也更有利于实现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所体现出的经济效益特征是非常显著的,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生产和回收再利用成本。著名的汽车生产商――大众汽车公司近期在中国上市的几款车型中就明显反映了这一点。大众汽车旗下的迈腾、速腾、宝来、高尔夫车型,在同一时期基本都采用了相似的发动机、底盘部件,这些通用部件的采用,保证了大众产品的品质稳定性,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同时也为大众公司的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维修成本和保养成本。

三、通用设计理念的当代价值

从20世纪初开始,设计界就提出了通用设计、绿色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等设计理念。虽然这些概念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都不相同,但都关注了大多数人,关注了广泛的适用性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思考。

然而,观察国内产品设计发展潮流,这种考虑大多数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设计师往往追求产品的个性表现。当一个产品被确定生产后,会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来实现方案本身。但是,市场的需要变化很快,以消费为目的设计的产品不耐久。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产品,只满足小部分使用者甚至是特定使用者的需求,仅仅为了表达个性,追求产品的差异性,那么,设计物作为资源的消耗载体,势必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浪费。

其实,我们身边不乏兼具“广泛适用性”和“充满个性”的优秀产品。由日本设计师Masashi Watanabe设计的钉子(图2)以及美国OXO公司设计的簸箕(图3)等作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通用设计原则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大促进了人机工学和绿色设计概念的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使产品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环保。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思考通用设计所提倡的设计原则和理念,考虑产品的广泛适用性,将通用设计理念更好地与人机工程学研究结果相结合,更全面的使产品适合于人。并通过应用通用设计原则,更好的实现绿色设计的概念,在做好产品的同时,加强设计师对于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的意识。

结语

通用设计理念不仅是一种设计原则,更能引发对当代设计的思考。随着中国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更迭速度的加快,流行趋势以及人们对于消费品的需求也瞬息万变。作为设计师,迎合消费者需求无可厚非,但设计师更应通过自己的作品,不仅满足消费者千差万别的要求,还应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甚至影响社会流行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从人自身出发,广泛的考虑人的需求及全人类发展的需要,让作品更加具有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通用设计中心,通用设计的历史,http://ncsu.edu/project/design-projects/udi/center-for-universal-desig/history-of-universal-design/

2 丁玉兰:《人机工程学》,第四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 张子杰、卢章平:《通用工业产品设计析辨与以人为本的设计观》,61页,《包装工程》,2010(8)。

4 梁惠萍、浦江、黄蜜:《基于绿色设计原则的产品功能设计探析》,138页,《包装工程》,2011(16)。

5 许世虎、姚国栋、冯婷:《工业产品设计中的绿色之道》,138页,《包装工程》,2010(12)。

6 奥托・凯文、伍德・克里斯,齐春萍、宫晓东、张帆 等:《产品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5

关键词:工程师;工程伦理;伦理准则;伦理责任

abstract:engineers, as the integral part of any engineering projects, will certainly face various ethic issues all the way in their practice engineering morality plays the role crucial to every engineer in regulating the ethical relations betwee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us affecting greatly the behavior of engineers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to normalize and guide them engineers are supposed to abide by their professional integrity, covering such principles as people first, love and care of life, safety/reliability,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equality/justice therefore, engineers' social obligations are deeply concerned with human future and fortune engineers are expected to be aware of their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ear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all relevant consequences as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engineering mor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erative task to which the related courses should be offered effectively

key words:engineer; engineering ethics; morality; ethic obligation

随着工程技术不断发展, 工程技术的负面效应也日渐突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与工程技术联系最为密切的工程伦理问题成为工程界、哲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工程师必须遵守工程伦理准则,在工程活动中具有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才能自觉担负起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伦理责任。

一、 工程伦理准则

工程伦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步引起工程界和哲学界的关注的。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

工程伦理是关于“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包括工程设计和建设以及工程运转和维护中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研究”[1]。工程伦理是“从工程问题中推演出来的,把工程问题提到道德高度,既有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又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风险”[1]。工程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有利于纠正当前在工程界存在的对工程伦理的片面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对工程活动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有利于对工程活动的决策者、参与者进行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在工程领域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原则。工程伦理的“道德规范是对从事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要求。其主要道德规范是:责任、公平、安全、风险。前两者是普遍伦理原则,后两者是工程伦理特有的原则”[1]。工程伦理研究工程师职业道德素质、行为规范及其伦理控制机制,在充分总结工程活动的道德要求和工程技术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师及其他工程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和伦理规范。

技术伦理是指通过对技术的行为进行伦理导向,使技术主体(包括技术设计者、技术生产者和销售者、技术消费者)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不仅考虑技术的可能性,而且还要考虑其活动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正当性。通过对技术行为的伦理调节,协调技术发展与人以及社会之间的紧张的伦理关系[2]。

现代工程越来越无法摆脱作为活动手段的技术,而越来越复杂的现代技术则需要更多地依托于工程来实现。技术与工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技术与工程的区分才有意义。技术伦理与工程伦理的区别也是相对的。技术伦理着重解决技术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是研究以利益为基础的人们在从事技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与追求的道德价值目标;工程伦理着重解决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技术伦理与工程伦理适用的范围不同。

笔者认为工程伦理准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是工程伦理观的核心,是工程师处理工程活动中各种伦理关系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它体现的是工程师对人类利益的关心, 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关爱和尊重之心。以人为本的工程伦理原则意味着工程建设要有利于人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第二,关爱生命原则。关爱生命原则要求工程师必须尊重人的生命权,意味着要始终将保护人的生命摆在重要位置,意味着不支持以毁灭人的生命为目标的项目的研制开发,不从事危害人的健康的工程的设计、开发。这是对工程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所有工程伦理的根本依据。尊重人的生命权而不是剥夺人的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三,安全可靠原则。在工程设计和实施中以对待人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劳动保护措施,要求工程师在进行工程技术活动时必须考虑安全可靠,对人类无害。

第四,关爱自然的原则。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要坚持生态伦理原则,不从事和开发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或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工程,工程师进行的工程活动要有利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健全发展,提高环境质量。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工程活动中要善待和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友好伙伴关系,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公平正义原则。正义与无私相关,包含着平等的含义。公平正义原则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行为要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尤其是面对利益冲突时要坚决按照道德原则行动。公平正义原则还要求工程师不把从事工程活动视为名誉、地位、声望的敲门砖,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在竞争中抬高自己。在工程活动中体现尊重并保障每个人合法的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隐私权等个人权益,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应该时时处处树立维护公众权利的意识,不任意损害个人利益,对不能避免的或已经造成的利益损害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以上只是一些普遍性的原则,在一些具体的工程技术领域,工程伦理准则更为具体。

二、 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工程师是工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工程师包括研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等。一般把工程师定义为拥有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技巧,在人类改造物质自然界,建造人工自然的全部实践活动和过程中从事研发、设计与生产施工活动的主体。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院士认为,现代工程师“应该能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及观点和技术手段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他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三个方面”[3]。

美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工程师的五大基本准则。①工程师在达成其专业任务时,应将公众安全、健康、福祉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优先考虑,并作为执行任务时服膺的准绳。②应只限于在足以胜任的领域中从事工作。③应以客观诚实的态度发表口头或书面意见。④应在专业工作上,扮演雇主、业主的忠实经纪人、信托人。⑤避免以欺瞒的手段争取专业职务。我国台湾的“中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四大“中国工程师信条”:一是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守法奉献,尊重自然;二是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敬业守分,创新精进;三是工程师对雇主的责任:真诚服务,互信互利;四是工程师对同僚的责任:分工合作,承先启后。这些提法有一定道理。

工程师的伦理行为是工程师作为道德主体出于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其中工程师伦理行为选择是工程师伦理行为的核心和实质部分。工程师伦理行为选择是指工程师面临多种伦理可能时,在一定的伦理意识的支配下,根据一定的伦理价值标准,自觉自愿、自主自决地进行善恶取舍的行为活动。从工程实践看,工程师在工程决策、工程实施、工程后果等阶段都存在诸如“义”与“利”的抉择、“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两难抉择、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冲突矛盾、经济技术要求与人权保障矛盾冲突等[4]。

工程师在伦理行为选择中还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目的和手段都存在着善与恶的问题。只有善的目的和善的手段才能达成工程师的伦理行为;善的目的和恶的手段抑或恶的目的和善的手段都会把工程师的行为推向不道德的行为途径上去,从而产生消极影响,破坏社会伦理秩序[4]。

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伦理问题。责任通常与某个特定的职位或机构相联系,指分内应做的事或由于没有做好而应当承担的过失。伦理责任的含义是指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该行为是可以答复和解释说明的[5]。相对于法律责任而言,伦理责任具有前瞻性,它是一种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作为评判准则的社会责任[6]。从哲学角度讲,责任和因果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工程师能预见后果并可以按自由意志来行动。然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往往不是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一个原因可能产生多种结果,一种结果也可能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因此,讨论责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常常参与社会的重大决策和管理,因此,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7]。

现代工程活动使工程师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专业角色,工程自身的技术复杂性和社会联系性,必然要求工程师不仅精通技术业务,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有关技术难题,还要善于管理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联的各种关系。最重要的是,工程活动对社会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影响要求工程师突破技术眼光的局限,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建立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全部的社会责任。因此,现代工程要求工程师除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在利益冲突、道义与功利矛盾中作出道德选择的能力,除对工程进行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判断外,还必须对工程进行伦理价值判断;除具备专业技术素养外,还应具备道德素养;除了对雇主负责外,还要对社会公众、环境以及人类未来负责。

工程师之所以要承担伦理责任,首先是因为工程师的社会职责事关人类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选择,其次是因为工程师行为选择决定的。选择和责任是分不开的,选择将工程师带进价值冲突之中,使他们在多种可能性中取舍。传统观点认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是做好本职工作。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前所述,当代工程技术的新发展赋予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力量,使他们的行为后果常常大到难以预测,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工程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还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危害甚至灾难,或者给一些人带来利益而给另一些人带来危害。可见,在现代社会,工程师的伦理责任要远远超过做好本职工作。

三、 工科高校必须切实加强

工程伦理教育工科高校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工程师的重任,现代工程师必须是高素质的,包括在政治思想上、业务技术上、体魄体能上,都要达到较高的标准。其中道德素质应该摆在重要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等工程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们关注的课题。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工科高校尤其要加强工程教育中的工程伦理教育,强调未来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意识,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程伦理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但又是易被忽视的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提到应有高度。概念性强调的多,具体操作部分不详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科技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技道德失范现象。科技道德失范反映到工程领域,表现为工程伦理滑坡。如在工程建设中的“豆腐渣”工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对在校工科学生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8]。

(2) 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工程伦理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物工程、克隆技术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工程伦理问题。人类要热爱和保护自然,努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改善和优化自然。同时,要尊重后代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能以浪费和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增加自己的财富,损害后代人的权利和利益。可以说,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8]。

(3) 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今复杂的工程活动中,工程师既要对公众和自然负有伦理义务,又要对雇主、顾客和工程专业负有伦理义务。有时互相矛盾的伦理要求很容易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利益冲突,对公众健康和安全的责任,贸易秘密和专利信息,承包商和其他人的送礼,研究和测试中的诚实,环境污染与防治等。唯一的对策是提高伦理道德修养,以便抉择[9]。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计划经济正在被市场经济所代替,原来的经济运行模式被取代,新的制度还不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不规范,存在种种漏洞和缺陷,人们的许多观念和习俗还适应不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欣欣向荣的工程活动极快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力,使我国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是,毋庸讳言,这些工程活动中存在许多伦理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工程师的伦理教育[9]。

工科高校的伦理教育不等同于工程伦理教育。工科高校的伦理教育比工科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宽泛,包含网络伦理教育、环境伦理教育、科学伦理教育、技术伦理教育、职业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伦理教育,当然也包括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工科高校大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使大学生明确工程伦理规范,明确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工科高校都没有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工科教师也普遍缺少工程伦理教育的知识,甚至缺乏工程伦理教育的意识。多数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就更是不知所云,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和认识。

当今我国许多工程活动已经引起了严重负面效应,在国家十分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科高校中却还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而没有占据任何位置。可以说目前工科教育存在着严重缺憾,不适应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建设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急切措施加以弥补的时候了。笔者认为工科高校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在国外,对工程伦理教育十分重视。美国许多院校都开设了工程伦理学课程。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中应该安排专任教师开设工程伦理教育课程,作为所有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工程伦理方面的教育。开设课程,包括正规化、常规化的工程伦理课程以及在专业基础课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公共课中加入工程伦理内容。开展工程伦理学教学首先要领导重视,从体制上加以支持。工程伦理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传统的专业课和伦理学都不能涵盖它,没有体制上的支持,工程伦理教育是很难维持的。

第二,学校要有计划地对工科教师进行工程伦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使他们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把课堂教学作为工程伦理教育最主要的途径。

第三,根据工科面向实际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工科高校教学中,一方面,要大量引入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提出问题供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中要强调工程伦理意识和规范原则,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使学生们增强工程伦理的意识,提高面对复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综合,进而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第四,开展产学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工程伦理。我国许多高校正在实行产学合作试验,这项试验工作对工科院校尤其重要。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走出校门,投入工程实践,在与现场技术人员一道工作中,践行工程伦理原则,接受工程实践的锻炼。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让他们有机会到工程活动的第一线去亲自实践,参与工程设计、管理、考核与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亲自感受和认识到工程活动对人类生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领悟到工程活动中蕴含着的伦理价值。这种教育方法来自工作实践,更加具体、生动,对学生能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第五,要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工程伦理学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要使工程伦理学教学切实有效,该课程应该和专业课相结合,密切联系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学校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这种合作与交流。要加强对工程伦理问题的研究,培训工程伦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9]。

第六,由于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面对的问题往往来自不同的科技领域,同时需要哲学、伦理、历史、文化及环境等多方面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综合研究,所以,应该注重从不同的工程领域中搜集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出可供共同遵循的规范和原则。 如此,也就需要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许多教师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工程伦理教育[9]。

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已越来越受重视,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我们要结合国情,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和开创适合中国高校的工程伦理学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余谋昌 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4(1):1-2

?[2]?李伟侠 技术伦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拉普技术伦理思想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4):24

?[3]?朱高峰 面向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7-03-26] http:∥wwweducn/20010827/208519shtml

?[4]?陈万求,林慧岳 工程技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19(6):32

?[5]?周礼文,龙则霖 论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2(2):27-29

?[6]?张长元 领导者应有生态伦理责任[j] 生态经济, 2002(2):32-33

?[7]?曹南燕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 哲学研究, 2000(1):45-51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建筑工程管理内容

所谓工程管理就是企业通过系统的观点与理论,采用科学技术对建设项目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和协调等整个项目全过程管理。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相辅相成,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特点,是建筑工程的生产要素。加强建筑工程的全面标准化管理,需要对其每个生产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有4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创新性。所谓创新即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制度标准管理。第二,科学性。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的管理方式,其标准化管理方式和途径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管理的准则和依据。第三,系统性。项目建设的环节是系统性和连接性的,将项目管理规章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形成一套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从而使工程项目全过程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种管理的实施、各种技术规范的执行,全面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范畴。第四,实用性。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详细标准,标准针对性、操作性强,便于考核。方便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有章可循,有利于落实标准。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2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遵循的原则

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遵循4个原则:质量原则,预防原则,服务原则,数据准确原则。

工程的质量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强化工程各参建方的责任意识十分重要,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原则。预防为主,从图纸设计,材料采购,参建方资质审核,施工过程等各个环节,对可预见的问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保证工程质量。服务原则,建设工程项目是满足用户要求,满足用户对质量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企业上到下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并贯穿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数据准确原则,数据的准确性也是工程建设科学性的体现,客观实际的数字和资料也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体现。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工程质量的波动情况,探究控制质量的规律性,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主次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3如何加强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体系

3.1质量管理体系

一个地区和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工程质量看出。开始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前,要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与业主(监理)监督。

企业自身监督。建立健全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项目质检员、分公司质检员和总公司质检科联手全方位监督、巡查、验收工程质量。三级管理,逐层分工,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

业主(监理)监督。亦作第三方监督,也是最权威的监督。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己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3.2进度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建筑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企业对工程的特殊性考虑不够,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抄袭严重;进度计划对可预见性的情况分析不足;进度计划缺少对部门之间、上下工序协调配合的考虑。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项目施工时的客观和外在因素,天气、周边环境、材料选购、人员配备、机械分配等其他因素。科学合理制定进度计划,从季度、月、周、日详细部署。只有科学、严密、完善的施工计划和进度计划,才能保证施工如期完成。

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管理计划控制进度:

首先,工程进度款的管理。工程进度款是施工各生产要素的物质基础,管理好工程进度款,才能保证施工进度。对工程进度款应科学计划进行使用。

其次,组织定期召开各相关施工人员的例行会议。在会议中分解计划各个阶段的目标,对已完成的工序进行检验是否按进度完成,形成牢固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具体目标概念。

再者,及时有效处理纠纷,避免纠纷造成经济等的损失。应以大局为重,避免纠纷造成工期延期。

最后,及时解决影响进度的施工作业方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钻研施工工艺,掌握市场信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

3.3投资控制体系

3.3.1工程涉及及其预算体系

工程建设前期的首要部分是工程的设计和预算。建筑工程设计既是设计院的责任,也是业主的责任,然而,由于设计单位各方面的原因,施工图纸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业主根据施工图编制进行投资预算,施工图纸的不足必然影响投资预算的准确性。因此,要认真重视对施工图纸的审核。严格审核施工图纸既可以保证对可预见性的技术问题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同时业主根据准确的施工图纸准确的做出投资预算。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每一项涉及到资金的环节都应认真审核,编制符合实际情况,有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预算。

都不应遗漏,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概算。

3.3.2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体系

工程变更,诸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装修标准及建筑材料采购或临时增加设备等变更要素,要科学合理分析,切忌主观变更工程,导致造价时空。

避免随意改变既定施工时段的施工方式。加班施工和签证用功要严格审核,对于每项成本支出应认真考虑其价值。

对于已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变更签证前也要先行区分是否属于设计问题或施工企业自身责任,如属于设计责任,在成熟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同企业之间的报价不应该相差悬殊。如果最低报价与其他几个较低的报价是比较接近的,或者虽然相差较大,但仍在可以接受的幅度范围之内,则该最底报价就有可能性;相反的,如果最低报价比次低报价低得多,则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分析。

对降低成本的措施应具体分析,考虑其操作性。例如对新工艺的采用,新材料产品的使用,新技术和科学的施工方案,以及工期是否安排合理,人力物力资源调配是否科学等,这些措施要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和投资预算进行认真分析,保证措施科学、合理、可靠,保大体上能实现降低成本的要求。

4结束语

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连贯科学的工作,是工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以往经验,不断的完善管理体系,保证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时效性,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以更多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丛书选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