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作用范例6篇

人体工程学作用

人体工程学作用范文1

    目前,这种现代电脑办公作业系统的迅速普及,已经悄无声息的严重威胁到办公人员的健康,就是因为人体工程学在电脑办公空间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与重视。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电脑办公系统、办公人员在使用现代电脑办公作业时,充分考虑到以下问题:(1)保持正确的姿势。电脑办公系统中主要包括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话机等,一般操作的视距范围在380mm~760mm之间,在

    560mm处最为适宜,小于380mm时会引起目眩,超过760mm时细节看不清。观察时头部转动角度,左右均不宜超过45°,上下均不宜超过30°,根据这些人体工程学数据,电脑屏幕应该放在距离560mm处最佳,位置略低于眼水平线10mm~

    20mm,显示器的亮度也不要太亮,以免光线刺激眼睛,导致视力下降。显示屏、键盘和鼠标的位置也应该放置合理。首先,键盘放置的高度以手臂自然下垂时,肘关节的高度为宜,操作时使键盘稍微向工作人员的方向倾斜,这样的放置有利于减少肩周、手腕部位的损伤。再者,使用鼠标时,在手腕处放置一个增高的柔软垫,使得手臂不处于悬空状态。移动鼠标时尽量靠臂力,不要用腕力,减轻对手肌腱鞘的损害。(2)若有条件,应该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键盘和鼠标。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各种采用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的键盘和鼠标,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喜好选择适合自己手型、臂长的键盘鼠标。使手腕、手指、臂部操作时不仅提高使用舒适度,而且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避免患上“鼠标手”、“肩周炎”等疾病。

    二、现代办公座椅的人体疲劳因素研究

    依据美国的人体工程学研究协会指出,单靠采用优良的座椅就能使工作人员每天增加相当于40分钟的工作时间,笔者认为,好的办公用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保持脊椎自然S曲线的靠背,可以防止不自然的躯体姿势。为了能够在坐着工作的时候,人体的腰椎曲线保持自然的S形状,座椅的靠背必须符合人体工学的腰椎设计,当坐下来工作时,能很贴切地保持腰椎的自然曲线,使椎间板承受压力平均,以获得更舒适与健康的姿势,来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脊椎健康。(2)符合人体臀部曲线的坐垫,减轻肌肉负担。在座椅上放置符合人体臀部曲线的坐垫,可以增加大腿底面及臀部与椅座的接触面积,降低并分散这些部位的压力。如果坐垫向座面里面的方向后倾3~5度,可以避免臀部向前滑动,增加盆骨的稳定性。(3)座椅材质的构成。一个品质好的座椅,不仅要注重正确的靠背、坐垫等,最重要的是它的舒适度,舒适度的高低与办公座椅材质的好坏密不可分。办公家具中,选择坐垫与靠背都是PU发泡的是最适合的,因为PU发泡具有弹性好、不变形、不老化和无毒等特征。如果坐垫材质过硬,无法均衡的支撑身体;若坐垫材质过于柔软,会使坐姿变化,导致肌肉疲劳。因此,办公用椅的坐垫需采用弹性优异、密度均一的材质。

    三、办公室内空间设计对人体疲劳因素研究

人体工程学作用范文2

一、缺乏实践机会以及课堂情景模拟流于形式等问题,以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为目的,本文引入心理学中的团体辅导形式,通过分析“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团体辅导的可行性及其操作方案,认为可以将团体辅导作为提高“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一项辅助教学模式。

工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团体辅导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已经意识到竞争的根本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必备资源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完成的,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中的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都应当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

目前,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各企业每年招聘吸收员工的主力军。那么,为在校大学生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为其奠定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已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所在。我校的“工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门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过学习,学生要初步系统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锻炼学生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毕业后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校“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课本讲授式教学,学生在受教过程中被动地接受较为生硬的课本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2)授课学时有限,缺乏实践机会。作为非管理专业学生,本课程学习时间仅32学时,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并未设置实践环节,学生所学知识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通过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机会;(3)缺乏技术指导,模拟实践流于形式。为解决缺乏实践机会的问题,有教师考虑将课堂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加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容易因为缺少相应的技术指导而使模拟实践流于形式,无法获得期望的实践效果。因此,对目前“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求一种有效的、便于操作的辅助教学模式,提高“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效果,已成为本课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团体辅导的内涵及其特点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类咨询辅导形式,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范畴内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个体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共识,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从而有效地完成工作。团体辅导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教育功能,即团体辅导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通过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来帮助其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的一个学习过程。有资料统计,团体辅导的应用领域在教育部门包含了学业辅导,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可以较好地设计和指导团体性的课堂模拟实践活动,其功能根据成员的组成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此外,团体辅导还具有如下特点:

1.感染力强,影响广泛。这是因为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在团体中,团体动力对于团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团体成员也是靠着动力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2.效率高,省时省力。相对于个体一次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团体在解决问题方面,时间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并且,团体中的复杂性,也会给团体成员其他的收获。

3.效果明显且容易巩固。团体辅导通过创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增强了实践作用,使得辅导较易出现成果而成果也较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三、团体辅导应用于“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从表面上看来,团体辅导和“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分属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范畴,二者之间没有契合点。但从内在上深入分析,二者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

1.团体辅导和“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对象性质具有相似性。团体辅导按照团体成员的问题性质可以分为“同质性团体”和“异质性团体”。“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工业工程专业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诸多性质符合“同质性团体”的特征,如他们的年龄相近、学历相同、学习和生活环境相似、专业背景和基础一致、需要解决的课程问题相似等。因此,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团体辅导,能够充分发挥学生间容易沟通和理解、凝聚力强以及支持性较高的特点,从而获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2.团体辅导丰富的活动形式能够有效改善“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目前本课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尤其自身的优势所在,但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下不足:①内容多,课时少,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较严重,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交流互动的机会;②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受教师经验和风格、内容难易程度及自身兴趣的影响较大。这些不足可以通过团体辅导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和活动形式来弥补。通过团体辅导可以促进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等,最终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此外,在整个团体辅导过程中,不同内容、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团体活动,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学习的目的。常用的团体活动形式有:书写练习、角色扮演、团体对抗、集体讨论、运动练习和脑力激荡等。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配以团体辅导丰富的技术手段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团体辅导的组织原则与“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原则相吻合。在团体辅导组织过程中,一个保证辅导效果的重要原则就是: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与“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所期望的不谋而合。因为,本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知识点和技能(如职位分析、员工招聘、员工甄选等),不是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能够真正掌握的,必须融入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讨论等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并学以致用。在这部分内容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引入团体辅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需要发挥指挥、引导和控制的主导作用,课程学习的主体由学生担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同团体活动形式,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因此,基于两者的功能属性与实际需求,团体辅导可以作为一类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环节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团体辅导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只能起辅助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取代主要的讲授式教学形式。

四、团体辅导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讨论

目前,“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安排了32学时的理论教学,没有单独的自学与实践教学。但是,依据课程教学特点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课程教学大纲中可以单独设置4~8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当选择团体辅导的组织形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预判涉及的课程内容、观点、适用范围、主要的论题、设计步骤和评估方法。或者可以考虑将两类学时穿插糅合于一体,从而提升课程教学体验的立体感和参与度。具体运用步骤可以有如下考虑:

1.确立团体辅导类型

“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十一个章节部分,基于课程特点,主要选用“任务/工作团体”这一类型的团体辅导。这种团体是以完成特定任务或工作为目的,目标明确而非改变个人为宗旨,通常只会面1次或少数几次。如工作团队、讨论团体、学习团体等,团体运作历程可区分为开始、转换、工作及结束阶段。任务完成时,团体也就解散了。领导者的角色在于使团体成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并促进成员间的讨论和相互作用。

2.搭建方案框架

团体辅导类型确立后就要进行教学团体方案框架搭建。首先要明确团体主题,这是方案的核心部分。除此以外,方案框架还包括与课程结合方式、参与人员、目标内容、辅导技术、具体活动步骤、评价体系等方面。表1为初步拟定的团体辅导教学步骤举例。

3.课堂模拟设计与实践

课堂模拟的设计主要是对方案框架进行具体细化。团体辅导与课程的结合方式主要考虑三种类型:①课前体验式,是将团体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篇序曲,引人入胜,使学生对后续学习有所期待;②课后体验式,是将团体辅导作为章节教学的课后尝试性体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回顾;③核心贯穿式,是将团体辅导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形成整个章节课堂教学的组织架构,同时在团体辅导开展过程中逐一融入课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团体辅导参与者由任课教师和学生组成,一般情况下,任课教师在活动中担任督导师或指导师的角色,学生作为团队领导者和成员,个别情况也可角色调换。目标内容主要为课程章节知识,具体活动步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可将团体辅导不同技术的目标特点与课程分类章节内容相互比较,确立结合点,但团体辅导的目标内容原则上应该围绕以上章节拟定。表2中列举了几类团体辅导技术与课程章节内容对应的示例。

其中,活动设计理念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可以从首因效应、光环效应、从众与社会促进等方面进行选择。辅导的最后环节要完成效果反馈,融入了团体辅导模式的“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需要在课程或课程章节结束时增加效果反馈环节,以此检验团体辅导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正负向作用情况,可以借用团体辅导中的体验分享、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团体辅导融入教学后的实际作用。

4.规避误区

团体辅导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和避免。“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团体辅导不是传统的参与式团体辅导,而是借助团体辅导的形式使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劳动力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是以心理咨询为目的的团体辅导,而是借助心理调控的原理与优势从而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受和理解记忆;不是简单的课堂模拟,而是考虑了实践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参与者的正向影响。

五、结语

团体辅导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的尝试性结合,以此规避讲授式教学的单一性和枯燥感等方面的不足,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样可以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体验,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克用,李超平.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人体工程学作用范文3

关键词:

工作岗位;Office;教学体系;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44-01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而目前高职院校相关的办公软件应用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虽然在校学习了相关课程,但真正到工作岗位时,却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往往会不知所措。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应该按照市场的需求来指导教学。本文从对《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来探讨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体系。

2 基于工作岗位的Office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我院公选课《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课程自开设以来,经过不断改革,以企业真实案例为核心,针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对办公软件应用的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使教学活动紧密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来展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具备文档的编辑排版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和邮件的管理能力,使之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处理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各种常用文档。《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课程体系调整的实施理念和思路为:以市场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对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分析和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校企合作开发为途径,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构设计,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以企业真实任务的工作过程为载体,进行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实施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以及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3 基于工作岗位的Office课程教学内容实施

从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办公自动化工作的需求出发,通过大量的调研工作,我们选取了典型的工作岗位及该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推出其完成典型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以之为依据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从行政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部、物流部和财务部5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岗位出发,总结出这些岗位的典型技能与有关知识模块和职业素质,如图2所示。

图2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内容

然后,本着知识够用适用的原则,从企业实际项目出发,对Office办公软件在企业单位的实际案例进行整合,提炼设计了20个典型、综合的学习情境。通过这些职场真实工作任务的实施,使学生能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新手。

同时,由于该课程的内容与完成的工作任务密切相关,因而课程的教学除了对技能的要求外,还非常重视对学生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课程教学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工作环境中,采用协作式、探究式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机地融入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协作精神的培养。实践证明,该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4 基于工作岗位的Office课程教学方法实施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工学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过程,综合运用基于工作岗位的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整个课程通过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引导,采用工作任务来驱动。教师在整个任务教学过程中。承担了任务指导作用,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这种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案例教学法。

将企业典型项目的实际应用情境,精心设计,按照教学要求重新整合,按照工作岗位和特点将情境分解为多个任务,如人力资源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制作公司组织结构图”、“制作个人简历”、“制作劳动用工合同”、“制作员工培训讲义”和“制作员工人事档案、工资管理表”等。每个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解决方案拓展案例拓展训练案例小结”几个环节来展开。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法开展教学,教师在任务阶段集中讲授知识和技能,学生集中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任务相结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将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作品评价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完成教师设计的工作任务。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技能。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3)分组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将学生分组成为团队,小组成员采用协作方式完成任务,然后共同参与作品评议和成绩考核,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角色扮演法。

教学采用模拟工作岗位的方式进行,通过情境设置,模仿工作情景,营造职业氛围。由教师担任部门经理,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部门经理交给的工作任务。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进行着角色的转换,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体会到真实工作的感受和氛围,为学生毕业后求职、就业、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

5 结语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Office办公软件应用》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种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实践,有助于很好地将实践性和应用性相结合、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学生与企业和社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育部教高[2006]16.

[2]黄伟玲.基于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

人体工程学作用范文4

关键词:工作过程 医院药学 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17-02

一、我校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作为一种知识框架结构,体现了职业或岗位对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知识、素质与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也要依赖课程体系的实施。

药学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之一,药学专业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先后获得财政部和教育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河南省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等多项殊荣。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通过对行业发展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岗位需求分析等工作,明确了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确立了医院药学方向和药物制剂方向两个主要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形成了以“突出职业方向,分段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药学专业(含两个培养方向)的课程体系。其中医院药学方向主要为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社会药房培养专业性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药品调剂等工作,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及用药,正确指导合理用药,具备错方的识别及处理能力;掌握药物的稳定性、配伍、贮存保管等知识。

目前,我校药学专业的医院药学方向已建立起“专业平台+职业方向”课程体系。专业平台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职业方向主要结合岗位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开设《医院药学》、《临床疾病概要》、《中药鉴定技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等课程,使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岗位、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校药学专业与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一样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体系倾向于学科本位,有本科简约化和压缩化的痕迹,课程的职业特点不太明显。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校不断改善医院药学方向实验实训条件,通过学校、企业、医院三方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立了具有良好职业环境和设备、功能齐全仿真的药学服务实训基地(模拟药房药库)。同时加强了与附属医院药学部(药剂科)的联系,建成了天津药业、郑州中心医院、天天好大药房等18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培养基地。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训教学改革力度,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实训项目,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材。本着“共建共享、双赢互惠”的原则,学校与医院、企业共同研究,在基地的管理上进行创新,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企(行业)双重管理模式,确保实训基地科学规范有序运行,为教学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模拟药房药库、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实训技能综合项目过少;医院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工作要求等。最核心的问题是医院药学方向的课程体系没有真正与岗位工作过程实现无缝衔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不明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助于院药学方向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才能真正使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岗位需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领域较为先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为出发点,工作过程为基础,工作任务为载体,工作结构为框架,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实施,凸显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1.凸显工作过程导向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应该以岗位的市场需求和服务学生就业为培养目标,以工学结合、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为改革依据,把学习要素与工作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工作过程的各个部分完整的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因此,这一课程体系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主线,使课程体系各个部分之间通过工作过程导向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和产品换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这也使得部分职业和工作岗位发生变革的速度在同步前进。而企业需要持续发展,更需要具备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这也使得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做相应改革。由此,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日益受到高职高专院校的青睐。因为这一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本位,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3.以职业特性和工作过程为依据重组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多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之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正是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将体现职业特性和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以此来设置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色。这一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特点,还充分考虑了将来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等因素,力求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课程改革。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我校依据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及药学专业岗位需求情况等确立了医院药学方向为药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之一,并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设计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过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加强市场调研和社会需求分析,明确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培养目标

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做好就业市场调研和岗位需求分析,这一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出发点。为了满足市场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人才,我校组织相关教师以各种行业会议、专家访谈、现场调研等方式,了解药学专业发展趋势、药学专业职业能力、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等信息;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的走访等;全面分析了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药学专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毕业生素质要求,根据药学专业面向的岗位对药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对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形成了以“职业方向培养”为特色的“渐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年制专科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培养过程分为基础培养、强化培养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为基础培养阶段,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等,使学生必要的专业认知实践和理论学习。第二学年为强化培养阶段,主要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方向模块课程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为顶岗实习,医院药学方向在各级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进行。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在分析药学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校通过精简、整合、及增设相关课程等,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岗位、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更加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具体课程改革方面,主要以医院药学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为突破口,通过课程目标制定、校本教材编写与实施、实验实训项目改革等措施,体现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中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 融入到课程中, 使学生理解和体会工作的原理与步骤, 将课程与工作体系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开发及实践教学方面, 我校实行院校共同参与, 根据岗位需求及工作内容设计方向课程,大胆创新和改革实训课内容,积极探索符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工作过程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医院药学方向(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方法

既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体系,那么评价体系也应该相应调整,调整为更加注重学生能力考查的能力本位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式重点不在于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而在于考核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医院药学方向课程体系的评价方法应以过程评价为主,结合阶段性评价、目标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评价不能脱离医院药学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要注重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之,通过改革,我校医院药学方向已经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核心, 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将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为高素质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从军,王清媛,王夕芬.基层药学服务浅谈[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9)

[2]石森林等.加强临床药学教育 培养服务型药学人才[J].药学教育. 2010(04)

[3]祁秀玲,陈俊荣.高职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 2009(21)

[4]周金生,冯少青,陈元俊.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药业. 2009(14)

人体工程学作用范文5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 应用型本科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U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227-02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应用型本科教育迫切需要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目前,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通过高校升格、合并而成,或是新建独立学院,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短,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基础相对薄弱,课程建设任务异常繁重。鉴于此,作为一所仅有10多年发展历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提出了开展核心支撑课程建设工作,即在每个专业的众多专业核心课程中,遴选3~4门凝练和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对本专业基本领域有一定的覆盖和支撑作用的主干核心课程作为专业核心支撑课程,集中力量突破课程建设瓶颈,以达到构建高质量专业课程体系,支撑专业建设的目的。

近十几年以来,随着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始终保持着较大的人才需求数量。当前,经济实体类型多元化、建筑市场化、学生择业市场化、人才流动化等等各种发展趋势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对于以较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发展,已经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和研究[1-3]。而土木工程专业中的核心支撑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该文着重介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遴选和建设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情况,供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参考。

1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1.1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则是关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在从事本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的知识体系与经验结构的总称[4]。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地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等;专业基本技能包括: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结构试验、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包括: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基础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等。

1.2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众多核心课程中,要遴选出3~4门课程作为核心支撑课程重点建设,首先要明确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突出“应用”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的立足点。

突出“应用”就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及较强基本技能,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及发展后劲人才,才能满足社会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主动回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遴选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的定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遴选中,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具备凝练和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功能;

(2)具备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功能;

(3)具备对本专业基本领域有一定的覆盖和支撑作用。

首先,将核心支撑课程遴选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范围。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包括力学类课程、设计原理课程、施工类课程等。毋庸置疑,力学类课程和设计原理类课程比较能符合上述几条原则。

其次,在力学类课程和设计原理类课程中进行筛选,几大力学课程均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大学本科的课程体系中,理论力学以刚体静动力学和运动学为主要对象,材料力学以杆件的力学行为为主要对象,弹性力学以非杆系结构的力学行为为主要对象,流体力学和土力学分别以流体和岩土的力学行为为主要对象,结构力学则以由杆件组成的杆系结构的力学行为为主要对象。尽管各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不能相互替代,但考虑到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更直接针对土木工程结构物,更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掌握结构物整体的力学概念,且对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更强,所以选定结构力学作为专业核心支撑课程。同样,在目前的土木工程领域,混凝土结构应用更广泛,也更基础,同时,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尽管与钢结构设计原理在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区别,但原理上存在关联性,所以,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选定为核心支撑课程。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施工类专业基础课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①综合性强,课程中涵盖了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结构、地基基础、项目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利用综合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②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到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实际操作过程、施工设备机械的性能和操作、大量施工规范以及施工组织等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直接面向实际工程,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利用实践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时代性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发展带来了施工技术的日新月异,技术更新快,知识更新快,利用时代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土木工程施工符合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遴选原则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选择土木工程施工作为重点建设的专业核心支撑课程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土木工程既包括支撑于基础上的结构物,同时也包括基础工程,涉及基础工程的课程主要包括土力学、工程地质和基础工程,在这三门课程中选择一门作为核心支撑课程,能够确保课程的覆盖性和支撑性,是符合上述几条原则的。相对而言,土力学课程更符合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的原则,工程地质更强调应用性,而基础工程属于专业课程,是土力学、结构、工程地质三者的综合应用,具备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通过加强基础工程学习,既可以较好地巩固土力学、工程地质等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更好体现核心支撑课程的作用,选择基础工程作为专业核心支撑课程。

综述所述,根据核心支撑课程的遴选原则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基础工程等4门课程被确认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支撑课程。

3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建设

3.1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建设要求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确定的,其建设要求必须符合这个定位要求,能充分体现遴选原则。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建设方案设计。内容包括课程目标、建设思路、建设措施等。

(2)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整合优质师资资源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定期集体研讨交流制度,形成一支富有合作精神、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3)课程教材建设。选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适应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4)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外购、共享、自制等办法建设课程专题网站,实现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授课课件、教师授课录像、习题库、试题库等课程资源上网。为学生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建立网上测试题库和测试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建设。突出体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知识输入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6)课程教学研究。开展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核心知识点和核心技能;能够理解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能够合理设计并完成课程实践环节;能够开展探究式、创新性学习活动。

3.2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建设要点

在确定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建设要求后,具体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立课程组

设立四个以课程建设负责人为组长的课程组,具体为力学组、结构组、施工组、基础工程组,每个组配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以课程组形式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而形成教学团队。

(2)重构教学内容

选定的四门课程均为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课程建设成果非常丰富,无论教材、教学资料还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均有许多成熟的资料。教学内容重构的重点在于凸显核心支撑课程对于培养体系中其他专业课程的覆盖和支撑作用,体现课程在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功能。

以结构力学为例,结构力学的教学内容传统而且成熟,其教学内容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点基本理论。一直以来,结构力学都过度注重力学行为的定量计算,很多学生能够完整求解高次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位移,但并不能正确理解所求解的结果对于结构的真实含义,结构力学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仅仅是一种解题方法和手段,因而无法形成结构力学行为的感性判别力。而结构力学行为的感性判断力是土木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进行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所以,本次教学内容重构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对结构的力学行为的感性判断力,将学生从繁杂的超静定结构力学求解问题中解脱出来。在教学内容中适度压缩复杂的结构力学求解的教学内容,增加了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结构力学行为感性判断力训练的实践环节,如集杆系结构设计、制作、加载、拆解等于一体的结构模型实验的实训环节、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提升结构力学行为定性判断力训练等。

再以土木工程施工为例,土木工程施工的教学内容量大面广,知识点散,缺乏重点性[5]。课程组在分析该课程特点后,决定以几个核心教学内容为主组织教学,并通过实践环节训练达到训练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而其他教学内容则以各种多媒体助学手段辅助自学。该课程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部分,施工组织主要为流水施工组织计划和网络施工组织计划两各核心内容;施工技术则主要包括土方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工程、脚手架模板工程和结构安装工程几部分,教学内容组织中以场地平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脚手架设计计算、支架模板设计计算、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安装为核心知识点,并辅以以下三个实践训练环节完成教学目标:场地设计及土方调配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建筑物系列施工方案设计(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外脚手架设计、柱梁板支架模板设计)、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安装施工方案设计。学生通过这三个实践训练环节,既可以有效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够培养其综合运用各门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能力培养主导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价

核心支撑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同时,课程考核评价也必须“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转变。

以基础工程为例,主讲教师以实践环节驱动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浅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以及基坑支护设计等若干实践环节为驱动,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以实践环节项目带动基础知识学习,同时,也通过实践环节将土力学、工程地质、结构力学等基础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同时,将实践环节、课堂讨论等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单纯通过期末考试评价课程的方式。

(4)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完善

课堂教学要完成从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从课堂内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学习转变,必须建设有完善的教学资源。既包括助学视频与图片、工程案例、示例和参考资料,也包括互动交流平台。优质共享教学资源是实现学生课外学习的必备基础。这部分工作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

4 结语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核心支撑课程建设,需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覆盖和支撑整个课程体系,最终达到专业应用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社会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建设,提出了核心支撑课程遴选的原则,并依此确定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和土木工程施工作为专业核心支撑课程,并从课程组建设、教学内容重构、以能力培养为主导改革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价、建设完善课程教学资源等四个方面开展了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核心支撑课程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银辉,王建新,彭卫.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工业建筑,2011(41增刊):4-7.

[2] 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等.突出大工程观 彰显应用特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5):31-33.

[3] 岳爱臣,高浩其,熊和平.应用型工程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47-49

人体工程学作用范文6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地动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际贸易与正常经济运行当中,信用管理水平不论是在制度较为健全的金融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始终是一项薄弱环节,亟待提升,而国内信用管理专业的开设与人才的培养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新的需求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这项社会需求的必然承载,将有效地衔接社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模式进行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则十分迫切、必要。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富有高职特色”作为学习领域设计的原则,以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体现出“高”、在类型上体现出“职”、在素质上体现出“优”的目标,学习领域的开发要来源于岗位又要高于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调研,信用管理人才所面向的工作领域涉及市场、财务、商法、信息、数学、统计、信用检索与管理等多个方面,信用分析和风险管理工作强调较强的操作能力,还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对岗位从业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信用管理是交叉学科,因此在信用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上,我们应力求培养聚集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针对不同的行动领域开发的各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依据行动领域能力目标的要求,也要研究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信用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能有效地保证专业教学目标能够从市场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改革过程中,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的转化,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信用管理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国家信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信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定义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经过该项目学习后最终要达到的能力状态,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基于实际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过程,设计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将知识点项目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平台构建

1.专业需求社会调研

社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一项基础性工作。调研内容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充分利用学院的社会资源,主要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进入合作单位展开深度调研,解构、细分行业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职业能力需求,与此同时积极征求相关用人单位与专家对课程设置标准的意见和建议,推进信用管理专业方向的具体化与实用化。

2.工作任务与职业技能解构

所谓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解构是指分析专业所对应的相应岗位或者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从而由任务明确具体的工作项目,进而指导教育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传授完整对口的知识与技能,并总结凝练出完成相应工作的详细解说。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解构环节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学校、供应者与用人单位、需求者的工作商讨与深度合作,厘清本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工作项目、完成流程、操作注意事项以及不同岗位对理论知识、技能的不用需求层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训过程提炼不同岗位的工作逻辑,明确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技能,针对不同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开展实训项目,以训练学知识和技能,凭知识与技能推进训练过程,形成双向互动的知识、技能良性互动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3.课程结构设置分析

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对专业知识、能力的标准和要求,将职业岗位(岗位群)必需的知识点、技术技能标准和要求等要素进行分析、分解并置程相应的课程模块,通过对课程模块进行科学组合从而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市场的需求,将专业课程安排所属于几个不同层次的模块,模块之间既存在差异,又有联系,可以进行灵活变化与组合,保证课程结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此外,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对课程模块进行灵活的调整。信用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由职业能力、职业考证、职业岗位三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

4.课程内容安排

在“以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理论体系下,依托市场调研过程中获得的专业对应岗位(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及解构出的职业技能体系;遵循职业岗位的工作逻辑,整合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系,融入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和岗位操作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实施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合理配比,教、学、做、练各环节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保证课程内容设置与工作岗位需求的高度协调一致性。信用管理专业从课程模块设置出发,包括了基本的素质模块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原则上控制在5~7门,如信用管理基础、信用管理实务、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与实务、信用管理软件应用等,同时还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如信用风险管理、财经应用文、资产评估、国际贸易实务、金融机构信用管理、商务礼仪。两大模块、几项课程要素共同丰富了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

四、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保障

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仅包括课程配置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市场化的教学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颇具现实意义,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更拓展了课程体系改革的边界,使课程体系改革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学内的课程、教材、教师等方面的建设,而是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夯实构建校外实习与实训基地,将课程体系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优化课程配置、丰富课程资源,形成业务素质高、教学理念新、社会活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此框架下做好教材编著与实训基地拓展两项工作,使课程体系改革协调一致、全面推进、卓显成效。

1.优化课程配置体系

信用管理专业课程配置体系的优化,严格坚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的主线,以社会岗位(岗位群)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强调实用性,实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的高度融合。邀请信用管理课程专家、信用管理行业专家、信用管理骨干组成团队充分调研,从职业能力、职业考证、职业岗位三个方面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根据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设定专业课程,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配置课程内容与实训、实习程序。按照工作任务的难度以及对技能、知识、态度的需求,开设对应课程并合理分配上课学期、课时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内容构建中同样依据工作过程的需求安排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性的实训练习,以理论知识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原有的课程配置体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职业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根据不同学期的课程内容设置分别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第三学期安排认知实习,第四学期安排专业实习,第五学期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三阶段不同层次的渐进实习过程,让学生了解岗位需求、思考并理解岗位需求、最终胜任岗位需求。

2.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作为充实课程结构、实现课程内容,使教学工作顺利紧张的重要保障,更加需要突显工作过程导向的特点,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积极助力。在教材资源的具体建设过程中除了继续重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内容编排的逻辑性、理论讲授与训练相辅相成,版面设计的可阅读性、可视性之外,更为重要的则是体现其适用性,从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任务需求出发,编著教材内容,设计练习项目。通过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定期研讨,共同开发专业建设教材。

3.凝练教师队伍

首先信用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设专业,首要解决的就是加强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才可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其次,提升教师自身对课改的认知度,每位专业教师都应当定期进行行业走访,了解专业岗位(岗位群)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需求动向,并即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即时的调整与补充教学才可能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之间的“零过度”衔接。此外,加强对内、对外交流与学习,通过互听课堂、教研会议、访问学者、学科培训等加强教师在校内、校外的专业交流,不断产生思想碰撞,进入“交流—学习—思考—改进教学”的良性循环状态;同时,加强教师在课堂上的多向互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并且吃透教材、把握知识与技能的配置尺度,从而真正形成一支训练有素、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4.拓展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