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知识内容范例6篇

电工基础知识内容

电工基础知识内容范文1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工程应用

1.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1]。随着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系统的高速发展,以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和CPLD(ComplexProgrammableLogicDevice)为代表的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Device,PLD)的广泛应用,使传统“板上数字系统”被“片上数字系统”替代[2]。为适应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传统《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革,在教材内容的安排和例题选用上,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2.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处理数字电子技术的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传统分析设计方法与现代分析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内容改革的重点。教材以“基础知识器件原理器件应用器件仿真系统构建系统仿真”为主线,构建数字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教材内容组织上,将数字电子技术和数字系统有关知识融为一体,系统介绍数字电子技术与数字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在教材内容编写上,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采用案例式或项目式编写思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把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主要方向,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既强调理论基础,又突出应用性。对于集成电路注重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介绍,增加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技术基础知识[3],利用Multisim软件对部分电路进行功能仿真,并介绍VHDL语言、QuartusⅡ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利用VHDL语言设计部分数字电路,利用QuartusⅡ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适应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需要。

3.教材的主要特点

3.1教材内容组织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将教材内容分为十章[4]。第一章介绍逻辑代数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各种数制、常用的编码规则、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化简方法等。第二章介绍EDA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Multisim、VHDL语言、QuartusⅡ的基础知识。第三章介绍分立门电路、集成门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特点,并介绍利用VHDL语言设计门电路的方法。第四章首先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基础知识,然后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最后利用Multi-sim对组合逻辑电路进行功能仿真和设计分析,并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VHDL语言设计方法。第五章介绍各种触发器的功能和应用,并利用Multisim对触发器进行功能仿真,介绍触发器的VHDL语言设计方法。第六章介绍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介绍常用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和应用,并分别利用VHDL语言和Multisim进行功能描述和仿真。第七章介绍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电路,重点介绍集成电路的应用。第八章介绍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第九章介绍A/D转换和D/A转换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对集成DAC和ADC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进行简单介绍,并利用Multisim对基本转换电路进行功能仿真。第十章介绍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通过3个实例介绍数字系统的不同设计方法。

3.2强调基础理论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高校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走向数字化时代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某些高校相关专业的考研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编写强调《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将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等基础知识作为教材核心内容,并结合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数字电子技术》研究生考试大纲的要求,增加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在第六章“时序逻辑电路”中增加利用观察法和隐含表法进行状态化简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传统设计方法。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反复训练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第四章“组合逻辑电路”首先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然后介绍常用集成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和应用,其中译码器、数值比较器按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编码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按照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阐述,使教材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适用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突出实践应用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强调具体操作过程中学习理论基础,将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整本教材,突出教材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在介绍集成电路时,删除集成电路内部电路的分析,强调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5],例如,介绍555定时器时,在简单介绍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触摸式定时控制开关电路”、“双音门铃电路”等应用电路介绍555定时器的使用方法。在第九章“数/模和模/数转换器”中,以DAC0808、DAC0832、AD7543为例介绍常用集成数/模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分别给出DAC0832、AD7543与单片机AT89C51的接口电路,既加强与后续课程单片机、微机原理等的联系[6],又突出教材内容的应用性。

3.4增加EDA技术知识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的缩写,是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教材第二章EDA技术基础知识介绍了Multisim和QuartusⅡ两种EDA工具的操作界面和使用方法,并介绍了VHDL语言的基本结构、数据对象、数据结构、操作符和基本语句结构,使学生借助EDA工具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教材给出了74LS138、74LS153、74LS194、74LS160等常用集成电路的Multisim仿真电路和VHDL描述方法,并在第十章“数字系统设计”中,以“计数报警器”、“简易交通灯控制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为例,结合Multisim和QuartusⅡ软件,详细介绍简单数字系统的设计过程,丰富教材内容。

4.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必将对教材内容产生深刻影响。本教材于2012年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出版,2013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教材经过3年多的使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收集了各方面建议和意见。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1]陆冰,魏芸,闾燕,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2013,35(4):46-47.

[2]宁改娣,杜亚利.教材:《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8):98-99.

[3]黎艺华,谢兰清.高职数字电子技术项目课程教材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5):131-132.

[4]秦长海,张天鹏,翟亚芳.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王国新,张桂凤,宋婀娜.“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73-74.

电工基础知识内容范文2

关键词:专业气质 电子电路安装 中高端人才培养 教学探讨

专业气质是职业人员专业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在职业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稳定的专业特点的典型职业心理倾向,它透过专业心理的内在能够散发出文化底蕴、知识内涵、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形成特有行为习惯。专业气质通常o自身和他人的信心带来一定的影响,是职业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专业气质能提高职业技能的自信心和感染力,并且促进专业技能知识与专业气质相互作用,对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能产生质的促进,并使学生获得专业能力成功的喜悦,是学习专业技术能力的学习动力。在健全职业能力人格和提高专业技能过程中,笔者针对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旨在准确抓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特色的量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身上专业气质的质变。

职业教育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依靠现代职业教育结构、模式改革,培养与市场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重视职业技术能力的社会氛围,促使中国制造、中国装备质量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缩小国内外中高端产品质量的差距。职业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稳定的职业心理倾向和职业底蕴、职业内涵、职业素养,并综合形成特有的职业感染力,透过专业气质的散发达到符合中高端职业市场需求。《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骨干课程,特点是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非常强,属于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职业技能透过专业气质散发出高品质信息,是教学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

基础知识包含了文化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包括了语、数、物、德、体等科目。这些基础学科虽然与专业技能联系不大,但这些基础学科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常识、逻辑思维能力、价值取向,为职业技术和科学成就奠定基础。综合基础知识包括了计算机、职业生涯、心理健康、职业礼仪等,这类知识能引入CAD专业绘图、专业工作体验、专业心态健康发展。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了材料学、电工基础、电磁学、机械基础等直接为《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提供基础的知识,是承载《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必要条件。

基础知识凝聚是专业教学中应当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学工作者具有多年专业浸润浓郁的专业气质,并自然释放出专业气质,使其弥漫整个教学课堂。基础知识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未能引起重视,但只要科学地找出其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扎实基础知识底蕴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就能达到以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根基的需要。

二、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的内核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中的专业知识,涵盖了电气元件基本知识、放大电路分析、直流电源应用技术、数字逻辑电路、数模转换技术等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作为内涵,孕育着专业气质,从基础知识开始循序渐进积聚专业知识的内涵,通过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直流电源稳压原理、数字逻辑电路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让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内涵。数模转换作为技术联合的桥梁,从另一个视角中获取专业知识的内涵,在一点一滴的积聚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特性,并以一种专业气质稳定下来。

电气元件基础知识是专业知识内涵的根基,由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元器件的材料、特性、功能、应用场合等基础知识组成。每种元器件的特性尤为重要,例如电阻的限制电流、调节电流特性对电子电路起到约束作用;电容的能量存储特性是在电子电路中建立电场提供能量;电感的电磁感应作用是电子电路中建立磁场提供能量;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和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等都是电气元件基本知识的重点,它们作为专业知识内涵的基础加以积聚,只有在专业基础知识上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使专业知识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又以专业知识内涵的形式,逐步形成专业气质的基础。

放大电路分析作为《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一,属于一种常用的能量放大电子技术。这一内容作为专业技术知识的重要内容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知识内涵进行沉淀。通过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可了解到其利用电气元件基本知识发展成专业知识的内涵,它是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至较强的电信号来控制较大功率的负载。静态工作点分析中的静态工作点设置方法和动态工作状态分析中引入微变等效电路将非线性问题经过微小变化等效成线性问题来分析解决,达到简化电路复杂性的目的,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内涵,实现以专业知识内涵强化专业气质,以知识内核的形式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又以气质的形式内敛成内核。

直流电源《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二,是属于一种常用的应用技术。作为专业知识内涵的重要内容,它以实际应用技术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应用实例来剖析教学内容。分析从电网获得交流电开始,经过变压、整流、滤波、稳压逐步变成稳定的直流电源,对电子电路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并最终悟出其工作原理。该课拓展各种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子电路专业应用技术,认识不同电路的特点,合理运用专业知识,组成合适电路应用于实际工作场合,从专业知识获得内涵达到强化专业知识内涵的目的。

数字逻辑电路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三,上述的放大电路分析、直流电源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模拟部分,而数字逻辑电路则转向另一角度,在数字部分表现专业知识的内涵。数字逻辑电路是利用逻辑代数分析和设计作为基本数学工具,通过对逻辑代数、逻辑门电路的分析,实现各种与时间无关的逻辑函数功能,组成各种组合逻辑电路部件,应用逻辑门电路和各种触发器实现各种时序逻辑控制的功能,组成各种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其知识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发展成由存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状态是由存储电路来记忆和表示,时序逻辑电路状态分析是关键要领,从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过渡到设计应用,有效地从另一个专业知识角度获得应有的知识内涵,达到强化专业知识内涵的目的。

数模转换技术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中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的知识整合,也是专业知识内涵的整合,它作为技术耦合的桥梁使专业知识内涵得到充分酝酿,这一部分充分利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特点进行了技术互补。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用数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的情况越来越多。为了能够用数字系统处理模拟信号,必须先把模拟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数字信号,才能送到数字系统中进行运算处理,再将处理得出的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实现对被控对象模拟量的控制。在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时,经常把压力、温度、流体和流量等指标通过传感器检测变换成相应的电压或电流,由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处理,经处理后再由数模转换器转换为模拟量控制相应的伺服机构执行操作的过程。掌握数模转换技术是让专业知识内涵充分发挥的关键,在获取专业知识内涵的同时能诱发专业气质的出现,使专业气质进一步转化为其内核。

在《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教学中,随着专业知识的理解、分析、深化,专业知识的内涵也不断地渗透,并在环境和时间的效应下发生内敛,形成一种独有知识内涵。其内涵在酝酿中成长为专业气质并稳定下来,长期存在于人的身上,作为专业气质内核存储,能有效达到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内核的目的。

三、以专业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气质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教学中,旨在突出实用、强调能力、分段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培养,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重点放在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按照基础知识一实际操作锻炼一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合理安排,根据专业技能的要求,强化基础技能、焊接技术、电路制作、电路测量分析等教学训练内容,保证专业技能训练收到应有专业技能水平,最终将技能水平能力融入自身,形成一种独特的气质并以专业气质形式依附于人的身上。

基础技能是掌握各种工、量具的使用方法,熟悉电子设备的型号、用途、特点,懂得查阅各种元件参数、设备说明书等技术资料。这一部分的关键是做好电子线路和线路板的安装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元件型号的选择,准备安装所需的工具、仪表等工作,熟练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电烙铁等电子仪表进行检测和焊接,掌握测量和更换损坏元件的专业技术,通过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达到适应专业工作能力水平,为强化专业气质做好准备。

实际操作锻炼是进行电路制作、焊接技术、电路测量实践操作等一系列过程。根据电路图的要求,在电路板上安排元件,对照原理图在方格纸上画出印制导线,再作其他元件的连线,最后标出地线。在上述制作电路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积累工作经验。焊接技术作为电子电路安装工作的基本功进行训练,焊接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加热―熔入―浸润―冷却―连接”。在助焊剂的配合、促使焊料与焊件发生渗透与融合,这一过程的关键是金属表面的洁度、温度和时间等技术要素。关键要达到焊接牢固、外观整齐、通电质量等要求,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专业自信,从这一角度来说,专业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专业气质,以达到强化专业气质的目的。

灵活运用简单的万用表检测技术、专业仪器检测技术和替换法进行训练。例如;在故障检修中,尤其是在遇到一些软性故障(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容器、电感器等非线性元器件的故障),简单的万用表无法检测,又没有专用设备的情况下,运用替换法可达到快速排除故障的方法,也是专业气质的表现。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孕育着专业气质的形成,成熟的职业技能一定带有稳定的专业气质,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存在于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气质中。

四、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

专业知识以专业内涵方式存在,同时又以专业技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与专业技能融合成为综合技能。通过基本放大电路、稳压电源电路和数码表决器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促使专业技能逐渐成熟并在技能实践的行为和活动中表现出专业气质。而专业气质随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深入,逐渐转化成成熟的技能和稳定的专业气质。综合技能包括接受产品设计、制作任务、完成电路图的设计、根据电路图备好元件工具、测量元件参数和检查工具、合理安排电路制作工艺线路、制作完成实际电路板、根据设计要求和工作原理对电路进行功能进行安全检测和技术调试等一系列的步骤。在技能训练过程得到锻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相互促进,由专业知识、基础技能、操作技能、检测技术、综合训练等组成的综合技能获得提高。综合技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专业气质共同发展,以典型专业特点表现于稳定的心理过程,并从中得到稳定化。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是专业气质的内涵及其渐进式培养重要环节,两者的相互配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与专业气质的体系化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是技工院校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专业课,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专业知识运用到职业技能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分析技术问题和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能力,以创新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化,是技工院校着力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题。

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的制作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的一个典型专业课题。无线广播电台通过发射机的天线发射无线广播信号,之后通过收音机的接收天线接收到广播信号,并将其还原成声音。学生通过掌握职业技能特有的专业知识,并在制作中获得职业技能特有的技术力量。两者经过相互渗透,实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

具体而言,对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技术参数的分析,如性能指标,灵敏度、选择性、输出功率、l率范围、电源消耗经济性等,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的表现。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调谐回路选出所需的电台,送到变频器与本机振荡电路送出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产生中频输出,中频信号将检波器检波后输出音频信号,音频信号经低频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推动扬声器还原输出声音。通过制作实践,学生理解这一专业知识的技术原理,专业技术得到体系化实践,使学生获得技术收益并以特有的气质内化为学生的自身品质。

六、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表现的专业气质输出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教学以讲求实用、强调能力、培养气质为特点,通过加强实用技术的培养,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以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按照“基础知识一专业实践一综合技能训练”的进路,实现渐进式培养专业气质,这一渐进式培养方式以五个基本环节为主要内容: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的内核、以专业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气质、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综合化与专业气质的体系化。培养的结果最终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表现的专业气质的形式出现,在自有职业行为习惯散发出特有感染力,作为专业气质输出。

电工基础知识内容范文3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电工基础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68-03

《电工基础》是高职院校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电工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支持。该门课程理论基础要求高,与实际应用差距大,对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大,学习兴趣不足。把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引入到《电工基础》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1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1.1 任务型教学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是继交际教学思想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途径,并逐渐成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把应用的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知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出各种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最终达到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1.2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论是当今世界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1]。建构主义是学习过程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又进一步发展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论充分关注学习者及学生如何依靠原有的心理结构、经验结构和自身信念来建构知识体系,着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简单性转移,它是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建构的过程,把所学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从而实现其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同时认为,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入学习者的头脑之中,更加重要的是针对所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重视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者自己独特的个体经验、已经拥有的能力以及学习者自身理解的个体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者对任何事情都具有自己的认识,碰到问题的时候会通过以往的经验系统,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形成自己个性的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传授知识的生长点,采取引导的方法使他们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和经验。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兼顾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和传授者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角色应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高级伙伴和合作伙伴。并且,教师还需要成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理论的积极促进者,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住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知识的体系和意义。

2 《电工基础》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2.1 设计任务的阶梯性

《电工基础》是电类专业高职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并且是其接触最早的一门专业课,因此其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目标确定后,任务的设计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任务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并且随着任务的递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使高职学生在初始阶段就打好专业基础。

2.2 设计任务的实际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完成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任务的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运用语言模拟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类社会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相结合。《电工基础》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是把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作为教授新知识的载体,把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任务型教学中设置的任务需要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要求教师充分使用各种手段、条件或媒介,设计出各种各样实际的任务,用来深度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真实且自然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境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电工基础》这门课设置在高职学生的第一学年,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可以使《电工基础》的教学轻松有效。

2.3 课堂任务的有效性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是为学生学习知识服务的。教师设计的课堂任务必须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提炼性,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任务中学习和掌握应学的知识。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2]。包括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水平、对主题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等。《电工基础》课堂任务的设计一定要适合高职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水平,既需要使学生联系起所学高中物理的基本知识,又需要扩充出大学需要掌握的电路专业内容。课堂任务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需要完成什么、怎样进行分析以及如何去做,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需求效果。有的课堂任务由于任务交代不清,学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有的课堂任务只是追求形式,没有考虑学生的自身能力,学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还有的课堂任务花样过于繁多,影响了知识理论的整理、归纳、总结和练习等环节。一课时结束,学生搞不清楚学到了什么,弄不明白来龙去脉,导致了无效的课堂输入。

2.4 教学内容的延伸

教学内容的延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扩展和延伸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扩充信息量。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课内及课外所获得的知识理论应用于课堂,扩展和丰富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指的是设计延伸性的课堂任务,通过延伸性的课堂任务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电工基础》的课程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对所学知识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课堂的理论学习过程完毕后进行相关延伸任务的布置,学生课堂之外去讨论、分析和设计电路,然后回到实验课和实践课上再进行验证。教学延伸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3],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助合作精神等。

3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电工基础》的应用

根据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结合《电工基础》教学的实际经验,以电阻的串并联内容为例介绍一下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电工基础》中的应用。

1)确定授课内容。依据授课计划并通过课程标准分析确定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电阻的串并混联及等效变换[4]。

2)基础知识的讲解。课堂讲解直流电路中电阻的串并联特征及等效变换公式,让学生回忆起高中物理的相关知识。

3)引出相关任务。根据所学知识点的要求,将本次课程的内容分为以下3个任务:(1)磁电系多量程电流表、电压表量程扩展的基本原理;(2)磁电系多量程电流表、电压表线路图的识读;(3)万用表原理图的识读。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水平选择任务进行完成。

4)自主学习阶段。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完成相关课堂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学习研究电阻串并联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分析计算各个量程的实际组成,从不同侧面加深对电阻串并联的认识与理解。

5)小组讨论阶段。在个人自主学习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电阻串并联知识点的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对讨论中的观点加以评判和进行个别辅导,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教师指定量程由学生课下设计完成。通常讨论应包括以下内容:(1)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如多量程电流表如何设计;(2)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如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扩展有何不同;(3)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多量程电流表的设计方法,并掌握电阻串并联分压分流的知识点;(4)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把优秀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百分比,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任务中来。(5)对课下所做的设计,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进行验证,实验课上提供元器件及相应的电表供学生进行连接和测量,以此来验证设计的正确与否。

6)学习效果评价。效果评价需要包括小组对个体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1)自主学习的能力;(2)协作学习过程中所做的贡献;(3)满足意义建构要求的程度。设计出的评价方法要使学生不会感受到任何的学习压力,能够积极的有兴趣的去进行。针对课程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表格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准确、客观的反映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7)强化练习阶段。依据小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结果,为学生设计一套具有选择性、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材料和练习的设计既要能反映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合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通过材料学习和强化练习可以纠正原来的片面理解或者错误认识,最终达到符合教学要求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本次课程布置一些关于电阻串并联的电路分析题,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有了课上的实际任务做基础,学生对电路分析题就不再感到枯燥,做题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法。

4 总结

任务型教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把教学与学习内容与今后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入到《电工基础》的教学中,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任务,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应学的电工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了课堂学习活动的实用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应采取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提高兴趣,掌握实用的《电工基础》知识内容。高职院校教学应该面向生产应用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5],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上是笔者将任务式教学模式应用到《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和教学同仁们进行交流,以便探索出更好的教学策略,为高职院校《电工基础》的教改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伍新春,秦宪刚.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马志刚.项目教学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实施与探讨[J].时代教育,2011,(1):74-75.

电工基础知识内容范文4

1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内容

在电气工程训练中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含括了三个部分,分别是电路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电机及控制部分以及电子技术部分。电路的基础知识含有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其中交流电路相对复杂。电机及控制部分含有电磁的基础知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继电器控制系统以及交流线圈电路和可编程控制器,其中变压器、继电器控制系统以及可编程控制器都有非常广泛的运用。电子技术部分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其中数字电子技术含有触发器以及逻辑门电路,而模拟电子技术含有半导体器件和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电路基础知识、电机及控制以及电子技术这三种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有很显著的作用,学校在制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并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足够的技术。

2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层次

在电气工程训练中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实训教学、应用与设计的实践教学以及提高开放式的实训教学。基础实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技能,通过基础实训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并更深刻的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工程应用与设计的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学习社会所需要的技术,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的生产实际中。开放式实训教学就是提倡学生成立研究小组,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开放式实训教学将使得学生更多的关注课堂外的科研活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让学生在社会的大平台上积极发展。

3电工电子技术试验实训课程体系的改进

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体系进行改革的目的是突出实训的实用性以及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就是要使得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基础技能,所以在实训之前就要让学生了解实训的教学目的,教师是通过实训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在理论教学中学生无法辨识知识的重点部分,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实训来了解社会实际需要的技术。

二、电气工程训练的现状和训练建设的目标

现今的电气工程训练一般分为两部分,主要是依据其专业的不同来区分的。第一种电气工程训练主要是教育学生一些相对简单的电气控制方法,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逐步了解电气控制方面的理论基础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另外一种电气工程训练主要是教育学生学习室内照明电路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学习室内照明电路的实际原理、安装以及调试过程,通过这些学习掌握基础的电工技能。电气工程训练的目标是使得工科学生不仅具备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使其在电工电子技术上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践达到社会对其的培养需求。

三、电气工程训练的不足之处

电工基础知识内容范文5

关键词:中职;电工;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大林(1963-),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电力学校电力系,高级讲师。(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59-02

山东电力学校有辉煌的办学历史,为山东电力乃至全国电力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恢复高考后学校为统招中专生,学生综合素质高,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2000年后,受国家高校扩招影响,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尤其学校实行自主招生后,生源的质量更没法保证。针对不断下降的学生情况,对学校的教学要求更高,传统的、过去一贯使用的教学方法现在行不通。为适应变化了的教学主体,让这些基础差又厌学的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本着够用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电工教学中采取了几项措施,取得了不错效果。

一、根据学生特点,抓好预备知识学习

学校实行自主招生后,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同学,学校不放弃,录取为预科班学生,学校组织老师为这部分学生补习文化课。电工教研组承担了预科班物理课的补习,在制订物理课的补习计划时,针对性很强,对于电工课中及其他专业基础课需要部分,如力学、电学部分重点讲解,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真正做到基础课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在电工课交流电部分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数学知识(如三角函数和复数知识)欠缺,在授课时对三角函数和复数部分内容专门复习,重点补习电工题目需要部分,对电工学习克服了为难和恐惧心理,再做电工题时会得心应手,满足了电工解题时所需数学知识,以够用、会用为原则。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证明,通过预科班物理课的补习,对于学好电工基础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二、改革《电工基础》教材,适应教学需要

根据变化了的学生情况,我们对使用的电工教材作了相应调整,并取得了理想效果。在生源较好的八九十年代,电工基础选用的是南京电力学校张洪让教授主编的《电工基础》,该书知识讲授系统、完整、逻辑性强,课后习题量大,覆盖面广,难度中等偏难,对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及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该教材能适宜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效果良好,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帮助大。90年代末期,全国电力学校实行教学改革,删减了物理课程,电工基础课课时数减少,原来三个学期的电工基础和电工测量压缩为一个学期“电工基础及测量”。结合改革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在电工基础教学中选用武汉电力学校周南星教授主编的《电工基础及测量》,该书较适合成人中专或函授教材。作者编写内容浅显易懂,较易自学,课后习题的难度大大降低,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及成人中专较适宜。2006年教研组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生产一线实际情况编写了《电工测量》教材,经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投入使用。由于学制缩短,学时减少,生源质量下降,原电工教材已不适应教学需要,影响教学效果。近几年,我们根据需要选用了陶健主编的《实用电工基础与测量》。该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该书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的阐述与技术训练并重,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要求,强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材使用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精选内容,降低难度

由于学制缩短,学时减少,电工基础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我们注重教材对培养目标的适应,即培养应用型中等专业人才。应该使学生会用电和磁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分析处理电气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重点突出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对于教材中的非基本内容简单介绍或删除。譬如,直流电路中复杂电路分析、节点电压法、网孔法分析计算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中,凡涉及用复数、相量分析的计算电路,磁路中有关磁路的计算等偏难内容予以删除。

2.简化理论、公式推证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对理论学习不应要求过高、过深,对有些需要推证才能理解接受的,方法要力求简明。例如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的推证可避开证明推导过程,直接给出定理内容,举例说明如何应用,总结出定理的应用步骤,重点学会使用公式,求解一般的电路问题。再譬如,三相交流电路中线、相电压的相量关系不必用相量图进行推导计算,给出结论,再进行适量的练习,能得到较好效果。教材中例题、课后练习题同样降低难度,在例题中突出其对理论应用上的作用,在习题中突出其对理论巩固和复习作用,课后习题形式多样,增设填空、判断、选择题等题型,对所学理论起到复习、巩固作用。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一只粉笔上课、一本书教几年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要,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电工基础及电工测量”课与“电工与电子”是电力类中职学校强电专业和非强电专业的主要基础课。该课程对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要求较高,而现在学生基础较差,按常规教学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就会影响学好这门课的信心,势必引起恶性循环,达不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

1.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现代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各有利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电工测量教学中,各种电工仪表结构较复杂,学生学习感到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仅凭课堂讲解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教师利用实验室淘汰的废旧仪表进行解剖,上课时带着实际仪表进行演示讲解。学生对各种电测仪表,如磁电系、电磁系、电动系、感应系等结构一目了然;对于教材中各种电工仪表结构图、接线图等凡是在黑板上较难用粉笔画清的均只作了幻灯片,上课时利用幻灯片展示、讲解,学生感觉直观、便于理解,效果良好。各种演示教具充分利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帮助。例如,讲解电磁感应时,结合电流表、线圈、磁铁等仪器,通过演示两种电磁感应现象,同学们的积极性、兴趣被调动起来,对于掌握电磁感应原理起到很好的作用。上课时,教师准备多套演示设备,如自感、互感演示仪、发电机、电动机等模型,同学们参与动手操作,并展开讨论,课堂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效果良好。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感观,又可以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我校电工教研室教师张广华制作的《电工CAI课件》在教学中广泛使用,避免教师上课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良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激发学习兴趣

电工原理内容抽象枯燥,电工教学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电工理论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有帮助,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必须让学生从课本的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用所学电工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体会到学好电工理论的重要性。比如学习“电磁感应”知识时,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物理学家资料,如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1820年在实验中发现电流磁效应,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又经十几年不懈努力研究出电磁感应定律,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科学家制造出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及现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等,从此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网络化文明时代。将这些资料可制作专题课件,图文并茂进行讲授,使学生感到电磁感应理论不再枯燥,电磁感应理论应用就在我们身边。在讲授欧姆定律时,让学生解释傍晚家中灯光变暗的原因,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再比如,讲解电容一章时,让同学举出电容元件在生活中应用例子。电容是手机、电视机等设备广泛应用的电子元件;收音机的调谐按钮调整的就是可变电容器,同学们喜爱的高级智能触屏手机就是电容控制;大型电力电容器在变电站、小区广泛应用,其作用是提高负载功率因数,提高电源有功功率。通过这些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对电容不陌生,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电容的结构原理等知识的兴趣。按照理论联系实际来进行电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职业学校特点是学生动手能力强,培养的是实用型中高级技能人才。电工基础这门课具有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实验和实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多地安排实验,增加实验组数,每组实验人数不超过3人,给每个同学创造均等的动手机会。边学理论边做实践不仅利于理解所学的抽象电工基理论,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了工作中相互协作与人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所思有所悟,从而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解直流电路电位测量时,教师准备好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电阻元件、连接导线等,提出实验目的:学会测量电路中电位,给出测量接线图,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该实验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直流电流表电压表,测量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电压表指针反转咋办,电路接线有开路时怎样检查,会用电压表排除电路故障(断路),对所测数据分析得到结论:电路中电位与参考点选取有关,是个相对量,而两点间电压是绝对量,与参考点无关。通过该实验学生巩固了电压、电位的概念,理解了电压与电位关系,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正确处理测量数据等,学到很多课堂中学不到知识。日常教学中,实验内容与电力职工培训项目相结合,如电能表的接线与使用按照电力职工技能鉴定要求进行,对学生日后工作和技能鉴定打下良好基础。为调动同学们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大家重视程度,结合实验出勤、实验纪律、实验项目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且实验成绩占电工课程学期成绩的40%。

四、结束语

“电工基础”课程是电力工程专业主干课程,面对变化了的教学对象及工作实际需要,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结合不断变化了的教学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要求教师改变思路,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马志广.实用电工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电工基础知识内容范文6

关键词:电路分析;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13-03

一、引言

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后续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石,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使学生在所学领域内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前,对所学学科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和认知。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电路分析基础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主要研究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学科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为先导学科,同时也是后续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石,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也能够为学生工作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专科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是那么的理想,学生学起来费劲,教师教学也缺乏动力。纠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学生刚进入大学,在大一学习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思维模式和思维角度上与教师不同。(2)学生在学习模式上还没有完全转变,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过于依赖,缺乏自主学习能力。(3)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缺乏。(4)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管理模式与学生不相适应。(5)教师对于专科学生在教学重点上没有明确的定位。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对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提出改革方法和措施。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科学技术、科学成果不断更新和涌现,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深度,也要求大学生对所学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因此,大学所设置的学科不断增多,但是总的学时是不变的,这就要求对学科的内容进行优化,在保证学生掌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加大课堂知识量,提高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学时里,获取更多的有用的学科知识。

1.优化教学内容。在电路分析基础的学习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以及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这三大基本内容。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以这三大内容为主,围绕着三大基本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工程应用和相关的前沿知识,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将来所从事行业的相关性,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同时,为了避免知识的重复讲述,可以考虑其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性,减少一些重复知识的出现,比如,电路分析基础中的一阶电路的冲击响应在信号与系统中也会介绍,因此,在电路分析基础中可以不再讲述。有一些知识点在后续学科的学习当中比较重要,在电路分析基础中也有介绍的,我们可以引入后续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加深认识,并且了解该学科内容与后续学科相关内容的衔接性。比如在电路分析基础中提到过“网络函数”,它其实与信号与系统学科中的“系统函数”概念相同,那么在电路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结合信号与系统中的内容对其进行分析和介绍。

2.合理安排不同内容的讲述方式。课程内容的讲述方式应根据大纲当中的重难点而定。在电路分析中,重点应该放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的介绍上,对于定理或公式的推导,应该化繁为简,尽量少介绍。特别是对于专科的学生来说,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更应该突出重点,减少数学公式的推导,否则,可能会造成焦点模糊,学生重点把握不清,更甚者引起学生对所学学科的畏难情绪,不利于课程的进行。

3.合理地引入工程实践知识,将理论与工程应用相联系。电路分析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在学习这门课程当中,要适当地引入一些工程实践实例以及学科的前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知道课程的目标指向,以及实际应用的领域,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在电路分析基础中,通过介绍导线和电容所组成的RC电路,产生一定传输延时,从而介绍如何选择系统的最大时钟频率等。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当中,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自主思考能力,教师上课比较累,课堂效果也不明显。这是由于学生对所学学科缺乏兴趣,学习目的性不强,在感觉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时,存在畏难情绪,有挫败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教师过于强调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意识。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刚接触电路分析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其他的专业课程,之前仅学习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对于工科课程的学习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思维方式还不能很快地转变,相关知识储备不多,抽象思维能力也有所欠缺。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化难为简,慢慢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应注重对这门学科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教育,在每一节课之前,要首先介绍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教师还应该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化被动为主动。

2.变“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将需要学习的内容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忽略学生的知识的接受度,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学生学习被动,课堂配合度低,与教师互动少。应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环节的设计,准备一些启发式的思考题,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答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下提出疑问,并通过多渠道,比如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同学间讨论、与教师进行讨论等方式积极寻求答案和问题解决方式。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能够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促进师生间感情的培养。

3.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在学习完某一阶段的内容后,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组,讨论完成课堂上提出的指定题目,或布置课后思考题,分小组完成。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采用多种思维模式进行解题,并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促进课堂内容与实验内容相结合,培养实验动手能力。电路分析基础是一门包含理论与实验的学科。实验内容应与理论相辅相成,通过理论学习来理解实验内容,通过实验来验证相关理论的正确性。现在有一些学校专门开设了实验中心,将实验作为单独的内容进行课程进度表的编写,这样往往会造成实验与理论相脱节,实验跟不上理论的学习,或超前于理论的学习,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应将实验与理论的学习安排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二者的时间。再者,教师也可以根据即将进行的实验内容在课堂中以图片的形式,提前进行演示,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加深印象,也为相关的实验操作提前“预习”,使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更好地完成实验内容。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式,旨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讨论了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讲述方式,提出将工程应用引入教学内容等方法措施。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够性,采用将“填鸭式”教学方式改为启发式教育,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等手段,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相结合。实践表明,学生对动手操作的部分很感兴趣,通过将它与理论紧密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宋素萍.《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4).

[2]俎云霄,王卫东,张健明,刘丽华,任维政.基于课程群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10,(S1).

[3]冯伟,刘晓文,石超.谈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特点[J].煤炭高等教育,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