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方案范例6篇

双师课堂方案

双师课堂方案范文1

论文关键词:学案;双主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活动既有模式又无固定不变的模式,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同,很多大学试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双主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几年来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将学案引入大学课堂,以此为载体,构建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落实了双主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双主教学模式勾勒了一幅教师精导妙引、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课堂场景,然而现实却不尽然。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太多,没时间引导学生,直接把自己当成了主体,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满堂灌”。有的老师则“一问三不知”,根本导不起来,最后只能从主导做回了主体,课堂教学一如从前。还有的老师则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扩展到整个课堂,上无序的兴奋课,看似热闹,既定的教学目标却没达成。

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事实上,“主导”和“主体”不是一组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得越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越强,主体地位越明显;反之,学生学得越主动,也就证明教师的引导越有效。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根深蒂固,使得教师仍然是独角戏的表演者,尽管许多老师在有意识地改变这种现状,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时有流露,很难彻底转变过来,出现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所以,除了在思想意识上尽快转变外,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帮助教师做好“主导”,帮助学生做好“主体”。

二、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使用学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好“主导”和“主体”。

1.学案的内涵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并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对于教师而言,学案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体现,其对教学进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皆在学案中有所隐含;对于学生而言,学案是显性的学习支架和隐性的学习策略,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思维方法,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2.学案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重难点分析、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课堂练习、小结、课后练习、学习信息反馈等。

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由教师给出,目的是使学生大致了解本次课程需要达成的目标和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法指导是由教师给出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解题思路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是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通常可以把课堂教学需要用到的一些知识以问题或习题的形式组织在其中,由学生自学完成。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具体知识和特定研究内容而构造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使课堂讨论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如果问题能结合实际并体现知识的实践价值,则更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课堂练习是讨论释疑后的巩固训练,其设计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重在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运用学到的原理解决一个新问题等等。小结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本次课的总结,比如列出主要的知识点以及知识运用时的注意事项等。课后练习不是作业,而是1~2个指向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性问题或是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综合性任务,这样使教学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学习信息反馈则是学生对此次学习活动的小结,学生在此总结学习方法,对教和学的活动提出建议,教师由此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使学案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桥梁。

3.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从学案的设计可以看到,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来编写的,对学生的学、思、探、行给出了有效的指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重难点更加明确,对课堂上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心中有数,甚至可以通过自学获得解决方案,并且在学案引导下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应用。所以说,通过学案,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章、有法、有效,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主体”;另一方面,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也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场引导调节更加顺利,教师循学案而导,组织学生或自学、或讨论、或练习,主线突出,并有效克服了满堂灌的弊端,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主导”。所以说,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三、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

学案的设计只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将学案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程序,所以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也被分成三个阶段:其一,展示学案,课前自学;其二,讨论总结,当堂巩固;其三,课后实践,拓展创新。在每一个阶段中学案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展示学案,课前自学

这个阶段是教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阶段。教师把学案放在网络上由学生下载,或者直接打印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学案,了解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按照学案给出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做实验,探究学习,解答学案中要求回答的问题,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

学案加强了对预习活动的设计、指导和评价,使课前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样,学案也使得复习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的课前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总结,当堂巩固

这个阶段是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将学科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呈现在学案中,通过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在此阶段,教学流程被细分为四步: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精讲和巩固训练。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思维的起点。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逐一展现学案中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思考。在组织讨论时,教师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及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组织讨论活动,进行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同想法的呈现、相互之间的补充和评论能够有效促进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讲解不是对答案,而应该注重对思维过程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应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点评,及时表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练习,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正确评价。至于学案中的小结,是对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当堂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3.课后实践,拓展创新

本阶段是课后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课后练习通常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任务。对于大学生而言,应重在对其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限于知识本身的传递,应重在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模仿迁移,所以问题或者任务不能局限于课本、局限于某次课,而应该是综合性的。在难度上要适宜,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也起不到本环节的作用;也不能太难,应该让学生努力地跳一跳就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探究问题准备必要的资料并给予指导。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事实证明,这个过程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协作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在以上教学流程中,学案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思考和学习的线索,也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引导的线索,学生和教师循线而行,不易失控;学案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课上扩展到课前和课后,课前引导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课堂上有备而来,从而使课堂上的引导更加有效;课后引导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在基于学案的教学流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自主的,他们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以学案为载体,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导,达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目标。

双师课堂方案范文2

今年我校组织老师到陕北宜川中学去学习,通过学习参观,我感受很深。宜川中学在实际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案的应用,注重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效果非常显著。现在学校和教育局安排的各种教学比赛活动要求,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那么学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就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要认清学案与教案的关系

所谓导学就是教师启发学生学习,就是只导而不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怕讲多了,被别人怀疑“穿新鞋走老路”。其实,在学案的设计上,仍然要有教案的成分,对于重难点、学生不懂的问题、典型案例以及方式方法、解题技巧、知识体系的构建等,一般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尤其政治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学生很难以探究的方式获得。

课堂教学创新,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学案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仍然注重师生双边思维的碰撞与共鸣,并在这种碰撞与共鸣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的更趋于完美。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的驾驭和引导。教师的“传道、解惑、授业”仍然是新课堂中重要组成部分。学案其实就是导案、教案、评价方案的有机结合体。

二、认清学案导向与“双基”的关系

有人认为传统教学注重“双基”,而新课改对“双基”要求降低了,好像再提“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所以,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双基教育,即使有也是一闪而过,喜好一系列高难度的问题和新颖的活动方式,教学时不是疑难探究就是拓展延伸,好像这才叫与时俱进,才是新课改。其实如果长期忽视双基教育,由于缺少最基本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素质培养,没有良好的双基教育基础,这样的探究对学生来说,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合作探究其实是建立在良好的双基教育的基础之上。还有的教师,对双基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教学上,忽视了新课程中对双基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没有把双基放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还有的教师忽视了新课改中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的提高,过于强调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这些都是与新课改的精神要求背道而驰的。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双师课堂方案范文3

一、开展“多边合作”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

1.宣传发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形成的。教师在开展“多边合作”课堂教学活动前,要为学生指明方向,提出相应要求,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鼓舞士气。

2.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

这是开展“多边合作”课堂教学的机构保障。

首先,在班级成立学生自主学习领导小组。根据班级人数,领导小组可确定5—9人,其中组长一名,主持人两名,其余为评委,学生领导小组成员的产生,可以民选,亦可委任。

老师和学生领导小组根据学生质量和男女比例等情况,将剩余的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两大阵营,排出相应序号,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每个阵营内部再形成自己的组织体系、阵营名称、阵营标志等。

在课堂上,两大阵营的学生相对而坐,评委、主持人位于阵营之间,这样便于学生讨论、评判等活动的开展。

3.明确各自职责

在“多边合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任务是:负责宣传发动,健全班级学生组织机构,设计导学案、督促学生完成相应任务,维持课堂秩序,协调各方关系,给出最终裁定等等。

在“多边合作”课堂教学中,学生领导小组的职责任务是:负责将本班领导小组成员以外的学生划分为两大阵营,参与设计导学案、课堂运作策划、课堂教学活动流程中具体环节的设计和导演、课堂活动主持、学生质量检测评判、课堂管理等。学生主持人负责课堂教学流程的开展,评委负责点评、给出各阵营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得分。

在“多边合作”课堂教学中,两大阵营学生的职责任务是:完成目标搜索、目标检测、知识点梳理、能力训练等相关学习任务。

4.编制导学案

这是开展“多边合作”课堂教学的关键。

为了让整个课堂有章可循、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然后再由任课老师与学生领导小组一起设计出具体的导学案和活动方案。

导学案编写的重点是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出现,能准确的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要精心设计好相关的练习题。教学活动方案一般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要求,双方阵营相互竞争的规则要求和相关的活动环节等。导学案和活动方案都应该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二、开展“多边合作”课堂教学的过程

开展“多边合作”课堂教学,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环节:

1.老师或学生主持人宣传发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进入角色,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约1分钟)

2.开展自主学习(约15分钟)

即由学生围绕导学案和教材上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力争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

3.开展合作学习(约4分钟)

即各阵营学生就导学案上遇到的难点、重点进行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形成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

4.开展探究学习(约20分钟)

在学生主持人的引导下,让两大阵营的学生按照导学案和活动方案的相关要求,开展探究学习、交流展示、相互竞争活动。在交流展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领导小组一定要根据制定好的竞争规则来进行,并做好调控和及时的点评,让学生的展示活动始终围绕教学内容来进行,突出关键问题;这样,通过双方阵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对问题的相互竞答,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成长、在合作中进步。

5.进行总结学习(约5分钟)

由老师或学生评委对两大阵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并给获胜的学生阵营以表扬,给暂时落后的学生阵营以鼓劲,并让双方阵营的同学在课后都要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争取下一个节课的胜利。老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反思,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完善。

三、开展“多边合作”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意义

1.实现了由传统的单边教学、双边教学向“多边合作”教学的过渡

传统的单边课堂教学,强调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教、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境地,仅仅是个知识的接收器、储存器而已。

双边课堂教学是在单边课堂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因此它比单边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要相对好些。

“多边合作”课堂教学是在双边课堂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肯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着重强调了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主张让学生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竞争学习,提倡教学不仅要在师生之间进行,而且要在学生个体之间、学生团体之间进行;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团体之间、学生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互教互学互评。

2.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开展“多边合作”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性学习方式。该课堂模式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学习。

双师课堂方案范文4

关键词:电子书包;互动课堂;案例研究;IFIAS;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29―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5

一 电子书包概述

电子书包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网络支持与服务功能,支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互动,并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移动学习媒体。电子书包集优秀师资、优质教学、优质海量教学资源于一体,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使用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使课堂学习不受地点、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地自主学习。伴随电子书包进入教育领域,移动终端、海量资源、多元智能学具使人们所期待的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新课改提倡的自主、探究、协作等新兴学习方式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无疑是促进教育改革、加快信息化发展、实现更高层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新型思维人才的重要工具,电子书包的研发和应用将有力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的中小学均开展了电子书包的教学实验,各学者对电子书包的研究涉及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门学科。

二 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Analysis System,FIAS)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互动分析技术。FIAS是教室中师生教学互动行为观察系统,是一种记录和分析教师在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事件的分析系统。FIAS的目的在于记录教室中师生互动的重要事件,以分析研究教学行为,了解发生在教室互动情境中事件的影响,帮助教师了解进而改进其教学行为。FIAS以量化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互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客观呈现事实,避免了传统的质性课堂评价的直观性和随意性,保证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FIAS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所以研究者无法真实并详细地了解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且有些类别表达的情形可能是不同的(如“沉寂”是老师的“沉寂”还是学生的“沉寂”?是混乱后的“沉寂”还是学生做练习的“沉寂”?还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沉寂”?),但FIAS将其归为一类无法区分真实的情形,而且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会与师生产生丰富的交互活动,但FIAS中也无法反映出这一类的互动。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教授结合自身实践,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作了改进,增加了能够反映学生行为的内容,以及能够反映技术与师生互动的内容。改进后的弗兰德斯编码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TIAS),包括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寂和技术等四大类18种编码。

三 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

本研究选取的案例是2014年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的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黄志峰老师的《数学广角一一烙饼问题》,结合本研究的分析,现将视频《数学广角――烙饼问题》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师生互动的情况作如下分析:

1 教学过程的时序分析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一课主要教学过程的描述如表l所示。

2 利用ITIAS分析并形成矩阵

FIAS对记录编码的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研究者对教学视频《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按照ITIAS系统的规定作了完整的观察记录,采用3秒的时间间隔抽样,共取得835个编码,834个编码组合,并利用分析矩阵进行了分析,生成的互动分析矩阵如表2所示。

(1)课堂情感气氛

表2矩阵中1~3行与1~3列相交的区域是积极整合格,从表中可看出,落在积极整合格的记录次数占总次数的1.22%,说明在情感交流上没有隔阂。矩阵中8~9行与7~8列相交的区域是缺陷格,落在缺陷格的记录次数占总次数的0.73%,说明情感气氛相对融洽。由此说明,教师利用语言行为有效地构建了一种和谐共振的师生互动的心理环境。

(2)课堂结构

由表2数据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课堂教学交互行为比率统计表,如表3所示。

从表3所示的课堂教学交互行为比率统计表可以得出本案例课堂的构成结构。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寂和技术4大类行为比率分别约为30.77%、24.30%、28.57%和16.36%。本研究所选取的案例中,教师语言行为与学生语言行为的比例约为1:0.8,充分说明了执教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言语权,有意识地将更多的言语机会留给了学生,学生的言语参与度很高。课堂沉寂比率28.57%,深入分析可知,沉寂中学生做练习和思考的比率分别为85.47%和5.98%,所以整个课堂教学实践利用效率非常高,无效语言或混乱很少。另外,大部分(65.67%)的学生在操作技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比率为9.04%,这些数据说明教师给予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设计实验、自主探究,但学生互相讨论的却比较少。

(3)语言教学风格

IFIAS将教师的语言分为直接语言和间接语言两大类。本案例中,教师间接语言行为共89频次,直接语言行为共163频次,二者比例约为l:2,表明该教师的间接言语行为明显少于直接言语行为。进一步分析各个编码在矩阵(表2)中出现的分布,可以看出,6-6格有密集分布,由于IFIAS中给数字“6”赋予的意义是“讲授”,因此表明教师持续讲授时间较长。由此可见,这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属于直接教学风格,不太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语言积极影响共35频次,消极语言影响共78频次,教师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比例约为0.45:1,表明教师倾向于消极强化。

(4)师生互动行为

教师在教学中有9.52%的时间用来提出问题,继续分析可知其中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比率分别为19.23%和50.00%,教师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机会较多。从视频中可以观察出,多种教学活动都是由问题来引导的,说明教师在这节课中注重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态特性曲线分析

为了更为系统、直观地观察到各种主要参数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以一分钟为单位,对IFIAS的主要参数分别作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出了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技术使用百分比动态特征曲线,如图1所示。

通过观察图1,我们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课堂上教师语言、学生语言以及使用技术的起伏波动和节奏。从教师语言比率曲线可以看出,教师语言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从学生语言比率曲线可以看出,学生语言同样表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一些时段内学生语言比率非常高,甚至高达85%,而在学生语言高峰之前和之后,有8次完全没有学生的讲话,但时间都不超过3分钟,而且可以发现,学生没有言语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技术做课堂练习。

从技术使用比率曲线可以看出,技术始终贯穿在本案例中,但并不是每一分钟都有使用技术,技术贯穿在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中。

从三条曲线此起彼伏的交错中,我们可以得出本案例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关系表现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与学生语言交错出现,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练习(其中教师深入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技术贯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如此,“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给予实时引导”这样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这堂课的基本过程。

四 电子书包支持的课堂教学互动特征

1 电子书包支持的课堂教学互动的特点

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研究者总结出,基于电子书包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气氛融洽

该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表扬、鼓励等,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与教师、学生、技术进行互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2)良好的互动环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多种教学媒体,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交互式电子双板),电子书包等,为课堂教学及其互动增添了多种类型。本案例中,授课教师很好地结合了交互式电子双板和电子书包,如让学生运用电子书包中的仿真实验软件,再将其上传到交互式电子双板呈现出来;利用电子书包的拍照功能,实时地将学生的作业上传到交互式电子双板等,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自然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另外,教师利用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把脑海中关于问题的多种思考付诸于实践,最终得到自己较为满意的答案。这种对话型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的教学,是追求人性化、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的教学。

(3)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只表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而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支持的教学互动不只限于这些互动形式,还包括教师与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的互动及学生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的互动等。因此,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支持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互动形式更加多样化。本案例中,教师恰当地综合运用了电子书包和交互式电子双板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多样,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而且还扩展了教学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4)提问技巧较高

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中,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有一定的点拨作用,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技巧高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以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身上的愉悦和享受。课堂中,教师有必要通过民主的方式激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才能让学生真正完成对于知识的建构。本案例中,教师首先以学生探索“妈妈如何烙饼的”开始,最后又以“某餐厅的上菜顺序是怎样的”结束,这样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技术作为学习要素融入课堂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作为知识呈现工具,交互式电子双板和电子书包在本案例中,被教师作为一种学习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本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电子书包和交互式电子双板的各种工具,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使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资源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合作,自主创新探究,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行一系列的有效学习。整个课堂,技术的使用比较合理,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过渡很自然,真正将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作为学习要素融入了课堂教学中。

2 电子书包支持的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学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自能阅读,不待教师教: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又说:“教,是为了不教”。叶老先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说得很明确,它的终极目标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养成上,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离开了师生间融洽的“互动”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本案例中,整堂课的互动整体看起来是很频繁的,但大多互动止于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式的互动、学生与技术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较少,比率仅为9.04%。而且,学生与电子书包的互动大部分限于与技术的互动,而不是学生与学习内容的深度互动。

(2)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较少

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主要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的。师生互动是指师生情感的互动。这种情感的相融能够调动情绪,触发灵感和创造力,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使师生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生命的灵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本案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教师没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所以在本案例中,没有感受到师生表现成长的喜悦和生命的灵动。

(3)协作学习的设计不足

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该案例中,小组的协作式学习功能体现的不够明显,主要原因是任务设计比较简单,学生的探究延伸空间较窄。没有真正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权益。

(4)部分技术使用不当

技术的使用是为了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等,但课堂教学中,技术的使用要恰当,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在本案例中,学生在纸上记录实验的结果,然后用拍照功能上传,但其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电子书包上直接绘制表格,填入实验结果,直接上传即可。

双师课堂方案范文5

实用主义学者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学科教学活动,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学习效能的最大化.而衡量和评判学与教活动效果的有效载体之一,就是借助于课堂练习问题这一有效抓手.预设活动中课堂练习问题设计,是其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证明,课堂之中练习题的科学设置、精确设定,有助于教与学双边互动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学与讲双向活动目标的顺利达成,有益于学与导双方实践的发展进步.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轻视课堂练习问题设计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成为影响学教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制约.作为新课标的忠实践行者和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直接讲授者,应把数学课堂练习问题设计作为重要任务和内容,予以实践和探究.

一、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数学教材重难点的生动代言

开展的备课活动、设置的教学内容,选取的讲解方式等,都要贴近教材,围绕其目标要求以及重点难点等实施.作为预设活动之一的课堂练习问题设计活动,自然而且必须紧扣数学教材的核心要义和目标精髓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设.这就要求教者在设计课堂练习问题进程中,必须切实做好、做实教材研究分析的先期准备工作,找准数学教材的重点要义和目标意图,学习借鉴其他先进教学经验,认真研析并设计出与教材贴近、重点切合、难点紧密的练习问题,使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内容成为数学教材精髓要义的形象代言和生动代表,让初中生通过探析解决练习问题而窥得数学教材之要旨和核心.如“平方差公式”一节课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通过备教材前提活动,认识到该节课数学教材中教师需要围绕“平方差公式的应用”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以往教学心得,“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是学生认知掌握的薄弱环节.此时,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问题时就胸中有数,有的放矢,设计出了“1.(a+b)(a-b)(a2+b2);2 (a+2)(a-2)(a2+4)”、“1.(4a-1)(-4a-1);2.(b+2a)(2a-b)”、“1.(a+b+c)(a+b-c);2.(a+b-3)(a-b+3)”等练习案例,以供初中生进行思考分析、巩固完善,暴露缺陷,对症施教.值得注意的是,教者在围绕教材重难点设计数学练习问题时,要做到与新知讲解以及学习学情之间的深度融合,体现练习问题的巩固性、补缺性和完善性等鲜明特征.

二、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师生双边互动的桥梁纽带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讲授者和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交流、共赢的关系.任何一节课要达到“有效”一词的标准和要求,就必须体现落实教与学的双边、双向特性和要求.但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观摩和教学教研中发现,有不少教师存在布置问题了事,学生自主解析的“甩手掌柜”现象,没有将所设问题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互动、深切交流、深刻碰撞的桥梁和纽带,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教育学指出,数学问题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介质”,呈现互动、双向特性.因此,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问题应紧紧抓住教学活动双边特性,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内容要呈现出显著的交流特点和双向特性,融会贯通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等内容,层次性、递进式的呈现问题、设置要求,推动师和生之间的深入活动、有效交流、共频共振.如“如图1所示,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E=DG,如果已知道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试求出EDF的面积为多少”练习设计中,教师预设课堂练习问题时,采用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填空式问题设置方式,提出如下需要学生一起协作解析的问题过程:

解作DM=DE交AC于M,作DNAC,交AC于N.

DE=DG(已知),

DM=DE(),

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NAC,

(角平分线定理),

DEF≌DNM().

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

SMDG=SADG-SAMD=50-39=11,

SEDF=SDNM=()().

三、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主体技能锤炼的重要平台

学习技能培养,是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要义和现实要求.教育发展学指出,数学练习题应是锤炼学习活动主体思维能力、锻炼学习活动主体辨析能力、培养学习活动主体归纳能力等方面素养的重要平台和有效介质.因此,数学学科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案例,不能照搬照抄、固定不变,而应该充分挖掘和释放数学练习案例中的丰富内涵和培养功效.一方面设计时兼顾导学合一方式运用,既强化初中生自主探析思维的活动实践,又重视学生探析过程的指导.另一方面设计数学练习时统筹教材丰富体系,注重对现有练习案例的加工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解析多样、思路多样的数学案例,力促初中生在探究解析获得辨析、思维、创新等方面技能素养的提升.如教者在“正方形DEMF内接于ABC,若SADE=1,S正方形DEFM=4,求SABC”问题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析、上下衔接,对上述问题案例进行“深刻挖掘”,利用数学案例的发散特性,加工和变化出“已知菱形AMNP内接于ABC,M、N、P分别在AB、BC、AC上,如果AB=21 cm,CA=15 cm,求菱形AMNP的周长”、“在ABC中,有矩形DEFG,G、F在BC上,D、E分别在AB、AC上,AHBC交DE于M,DG∶DE=1∶2,BC=12 cm,AH=8 cm,求矩形的各边长”等案例.这些变式案例的设计意图和解析要求之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初中生在解析时需要运用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菱形的性质”以及“矩形的性质”等知识点和方法,利于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四、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中考政策要义的渗透载体

双师课堂方案范文6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双课堂”教学案例;《电容器的电容》;综合评析与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2(S)-0073-2

多媒体教学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物理新课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网络的物理“双课堂”教学应运而生。何谓基于网络的物理“双课堂”教学呢?就是将常态的现实课堂引入网络虚拟课堂,二者相结合的创新型物理课堂教学。虚拟课堂是在“教育云”网络教育平台上进行的教学课堂。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第一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为例,赏析物理“双课堂”教学优秀案例《电容器的电容》的特色,窥视物理“双课堂”教学的新亮点,展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

《电容器的电容》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采用网络学案导学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建立电容的概念,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大小的因素)。出色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媒体教学所不能及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1 特色赏析

(1)网络平台特有的共享功能。

①资源储备功能。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与水平分类选择学习。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自主学习变为现实。

②交流功能。网络平台搭建了师生交流的便捷通道,学生不但提交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参阅评价别人的见解;教师及时浏览学生的回帖,批注学生提交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修订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的针对性;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得到无缝落实。

③统计功能。课上练习学生完成提交后,教师、学生利用平台提供的统计功能,第一时间准确统计出掌握的情况(作业智能评定功能和课堂检测反馈功能),减轻了教师的劳动量,为学生作业交流、发现问题的及时纠错(生生互相纠错、教师引导纠错)赢得了必要的时间,保证问题不带到课后,消除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与精神压力。

(2)网络学案的导学、助学作用。

在课前提前网络学案,以便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前学案(电容器的构造、概念、充放电过程特点,电容定义式及单位,电容器的识别等)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辅助下通过自学能够独立基本弄懂的知识,主要落实自主学习。课间学案是根据学生课前提交学习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如:充放电过程的认识等)以及课堂教学重点(理解电容定义式和探究平行板电容器决定式),通过教师点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主要落实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外学案通过三个微格课例巩固拓展重难点知识,一个思考讨论题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提供了师生间的再次教学沟通的机会: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和不很到位的地方并进行补救,让课外辅导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主要落实独立学习。

(3)虚拟和真实巧妙结合。

①电容器放电过程,先虚拟后真实。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操作完成“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动画模拟”并解释,瞬间不可观察的过程用动画模拟再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接着教师用真实的演示实验验证。虚拟的动画模拟实验辅助了对疑难问题的突破,不但体现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②静电实验,先演示后虚拟。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的探究方法――变量控制法,接着播放事先录制好的“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实验录像视频”再现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推导;再让学生操作学习资源中心的“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动画模拟”,弥补演示实验(真实实验难现)的不足,同样达到实验目的,巧妙突破难点。

(4)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这节课以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充分采用了“721”信息化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自主学习70%、合作学习20%、教师引领学习10%),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平台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落实。网络学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动画、微格课例等)自学,辅助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充分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得到提高。

(5)多种教学方式得到有效应用。电容器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定量得出定值电容器的电荷量与两极间电压的定量关系有一定难度。演示实验中增减干电池的节数给电容器充电,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格数,初步得到这个关系,实验设计巧妙。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到初步结论,老师略加引申,顺利得到电容的定义式。这样处理,老师没有强扭给学生难掌握的概念。

2 搓商质疑

(1)搓商之点。对平行版电容器大小因素的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设计了两套方案,以备条件变化(天气选择),有利有弊。利,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在亲自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实验能力。弊,在无形之中增重了任务,增大了难度,课堂时间更加紧张。可能会因时间不足或外界因素(天气因素等)的影响不能顺利进展,造成不成功,带来不必要的后果,影响继续学习的进展。对此应该谨慎处理。建议这样处理(不妨一试):可以让有兴趣的同学自愿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课前或课后(最好在课前)选择适宜的天气做(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成果提供全班课上分享,辅助课堂教学;再用演示实验加强。笔者身处农村贫困地区。对类似问题曾经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尝试获得了成功。

(2)物理“双课堂”教学优势显而易见,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带来新的问题。网络学案限制了自主学习的路径。网络平台现成的资源的确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造成学生学习按预先设定路线模式行走的思维定势。一旦脱离教师引导会独立行走吗?课前后网上学习得花一定时间,加重课外负担。学生回帖上传图片要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足够的时间保证、还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保证(如:网络、供电等),一旦断电断网怎么办?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教师如何面对海量的回帖等等。只有正视不足。理性思考,才能不断改进。物理“双课堂”教学才能日趋完善,健康发展。

通过赏析这一典型课例,可以看出物理“双课堂”教学这一物理课堂教学的新生事物与现行的多媒体教学的不同之处。亮点明显、不足不可避免。优点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和供暂时没有条件实施的教师吸取可用之处;与优势相比,与之带来的问题虽然微不足道,但不可否认也不可轻视,不足之处需要大家继续实践摸索、思考、改进中不断完善。

这节课是执教老师、教研组、项目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有机融合,展现了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体现出物理学科“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理念和设计方法);值得物理教师体味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碰撞出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创新的学习方式以及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玄妙之处。尽管如此,《电容器的电容》是值得观摩收藏的物理“双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物理“双课堂”教学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近期课堂教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备受关注。“双课堂”教学关系到物理教学改革的前景。不单是项目组与实验校的事,更现实的是物理同仁的事。因此,物理教师不应做旁观者,都应来关心、参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