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例6篇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1

关键词:法学(藏汉双语)专业;案例教学;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87-02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判例或虚拟案例,充当法律职业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法学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形式多样,包括课堂案例法(包括课堂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评析等方式)、观摩案例法、模拟法庭法等,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教学需求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强[2]。为了增强案例教学法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的作用,了解其实施现状及学生对此教学方法的认知,以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有效地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为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学生56名,2013级学生64名,总共120名。

本次调研所采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调查问卷70份,有效率为100%;数据统计法,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阅读与法学案例教学法相关的专著与论文,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形成科学的认识,为本文的调研与撰写奠定理论基础;访谈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2013级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及目前该专业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现状。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法学(藏汉双语)专业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认知情况分析

从总体上看,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程度是比较高的。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70%的人认为是了解案例教学法的,23%的学生认为自己听说过案例教学法,但不是十分了解,只有7%的学生认为不了解案例教学法。为了进一步深化关于被调查者对案例教学法认知情况的了解,笔者调研了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具体方式的了解情况,96%的学生认为包括课堂案例法,86%的学生认为包括观摩案例法,68%的学生认为包括模拟案例法,其中57%的学生认为包括以上三种方式。由此可知: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在教学中是广泛采取了案例教学法的。

(二)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从调查数据中分析得知,3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非常好,62%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比较好,4%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一般,3%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不好。在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的被调查者中,84%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77%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8%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在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一般和不好的被调查者中,有两位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没有针对性,所占比例40%,有2位认为实施课堂案例法时讨论不够充分,所占比例40%,有1位认为实施课堂案例法时课堂纪律较混乱,所占比例20%。由此可知:多数学生对课堂案例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少数对课堂案例法持否定态度的学生认为,目前此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组织实施和案例选择。

(三)在实施课堂案例法时学生参与度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58位被调查者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案例教学中,所占比例83%,12位被调查者不会积极参与课堂案例教学,所占比例17%。针对这12位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同学,笔者又进一步调查了其没有积极参与的原因,其中7位同学不知如何分析案例,所占比例58%,3位同学害怕自己分析案例时观点错误,受到嘲笑,所占比例25%,2位同学对所讨论的案例不感兴趣,所占比例17%。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同学的参与程度是较高的,但那些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案例教学中的同学也不能忽视。针对没有积极参与的同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案例教学时应多给予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同学应转变对传统法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四)课堂案例法中案例选择情况调查分析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90%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案例,4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推进法治进程的经典案例,8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案例,5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民族地区相关的案例。为了进一步了解课堂案例法中案例选择情况,笔者对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2013级2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课堂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所学知识结合是较紧密的,但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不紧密,尤其是藏区的案例很少有所涉及。由此可知:学生认为课堂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生活结合紧密、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经典案例,同时应增加发生在藏区的案例。由于法学(藏汉双语)专业的学生都是来自藏区,将来绝大多数学生也会在藏区从事法律工作,因此增加发生在藏区的案例,便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五)观摩案例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目前,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所采取的观摩案例法包括视频案例教学法和去法院参加旁听两种具体方式,笔者对这两种方式分别进行了调研。100%的被调查者参与过视频案例教学法,但只有18位被调查者到法院旁听过案件审理,所占比例26%。在18位到法院旁听过案件审理的被调查者中,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可以亲身感受庭审程序,加深对法律知识的学习,41%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51%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坚定了自己从事法律工作的决定,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对自己没有帮助。由此可见: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在法学(藏汉双语)教学中视频案例法实施情况较好,但组织学生参加旁听实施情况需要加强。但是笔者在访谈中也发现了目前在组织学生旁听时存在的问题,如:法官讲方言部分学生听不懂;学生事先对案情不了解,不能及时跟上庭审的进程;旁听中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

(六)模拟法庭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50人参加过模拟法庭,占71%的比例,20人没参加过,所占比例29%,其中2012级的35名同学全部参加过模拟法庭,而2013级的35名同学中只有15人参加过模拟法庭。在参加过模拟法庭的50名同学中,认为目前模拟法庭开设效果非常好的有13人,所占比例26%,认为效果比较好的有24人,所占比例48%,认为效果一般的有10人,所占比例为20%,认为效果不好的有3人,所占比例为6%。由此可见:目前,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模拟法庭开设状况良好,同学参与度较高,同时呈现出2012级学生比2013级学生参与程度高的特点,原因在于,该系部在2012级法学(藏汉双语)班中开设了模拟法庭的课程,但在2013级尚未开设,2013级学生目前参与模拟法庭的方式主要有通过法学会及系部举办的模拟法庭竞赛等。同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系部模拟法庭实施效果良好,同学认可程度较高。

三、启示

(一)精选案例

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在访谈中,接受访谈的同学多数都提到了对案例选择的一些建议。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契合,即具有典型性,以实现使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加深对法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其次,案例应与法治动态紧密结合,即具有新颖性,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了解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3]。再次,案例选择应与藏区司法实践相结合,即具有相关性,这是针对法学(藏汉双语)专业教学提出的特殊要求。

(二)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案例教学中有些学生比较活跃,参与度较高,有些同学相对内向,很少主动发言,教师应为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创造条件,鼓励同学大胆发言,交流观点。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件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法律工作的技巧[4]。

(三)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包括课堂案例法、观摩案例法和模拟法庭法。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在开展案例教学时,观摩案例法开展情况还需加强。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威严,更加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因此旁听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观摩案例法中还包括视频案例教学法,此种方法通过观看视频的方法,让同学观摩有针对性、关联性、典型性的案例,形象生动,可操作性强。

由于法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靠传统的讲授式的方法来学习法学是远远不够的,案例教学以其互动性、启发性、多样性等特征成为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民族高校开展法学教育更需重视此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40.

[2]黄军锋.案例教学法在《民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以民族学院法学院为例[J].经济与法,2013(3).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2

论文关键词:学案;双主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活动既有模式又无固定不变的模式,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同,很多大学试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双主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几年来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将学案引入大学课堂,以此为载体,构建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落实了双主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双主教学模式勾勒了一幅教师精导妙引、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课堂场景,然而现实却不尽然。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太多,没时间引导学生,直接把自己当成了主体,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满堂灌”。有的老师则“一问三不知”,根本导不起来,最后只能从主导做回了主体,课堂教学一如从前。还有的老师则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扩展到整个课堂,上无序的兴奋课,看似热闹,既定的教学目标却没达成。

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事实上,“主导”和“主体”不是一组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得越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越强,主体地位越明显;反之,学生学得越主动,也就证明教师的引导越有效。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根深蒂固,使得教师仍然是独角戏的表演者,尽管许多老师在有意识地改变这种现状,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时有流露,很难彻底转变过来,出现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所以,除了在思想意识上尽快转变外,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帮助教师做好“主导”,帮助学生做好“主体”。

二、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使用学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好“主导”和“主体”。

1.学案的内涵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并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对于教师而言,学案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体现,其对教学进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皆在学案中有所隐含;对于学生而言,学案是显性的学习支架和隐性的学习策略,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思维方法,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2.学案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重难点分析、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课堂练习、小结、课后练习、学习信息反馈等。

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由教师给出,目的是使学生大致了解本次课程需要达成的目标和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法指导是由教师给出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解题思路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是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通常可以把课堂教学需要用到的一些知识以问题或习题的形式组织在其中,由学生自学完成。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具体知识和特定研究内容而构造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使课堂讨论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如果问题能结合实际并体现知识的实践价值,则更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课堂练习是讨论释疑后的巩固训练,其设计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重在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运用学到的原理解决一个新问题等等。小结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本次课的总结,比如列出主要的知识点以及知识运用时的注意事项等。课后练习不是作业,而是1~2个指向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性问题或是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综合性任务,这样使教学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学习信息反馈则是学生对此次学习活动的小结,学生在此总结学习方法,对教和学的活动提出建议,教师由此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使学案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桥梁。

3.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从学案的设计可以看到,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来编写的,对学生的学、思、探、行给出了有效的指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重难点更加明确,对课堂上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心中有数,甚至可以通过自学获得解决方案,并且在学案引导下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应用。所以说,通过学案,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章、有法、有效,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主体”;另一方面,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也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场引导调节更加顺利,教师循学案而导,组织学生或自学、或讨论、或练习,主线突出,并有效克服了满堂灌的弊端,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主导”。所以说,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三、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

学案的设计只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将学案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程序,所以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也被分成三个阶段:其一,展示学案,课前自学;其二,讨论总结,当堂巩固;其三,课后实践,拓展创新。在每一个阶段中学案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展示学案,课前自学

这个阶段是教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阶段。教师把学案放在网络上由学生下载,或者直接打印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学案,了解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按照学案给出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做实验,探究学习,解答学案中要求回答的问题,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

学案加强了对预习活动的设计、指导和评价,使课前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样,学案也使得复习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的课前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总结,当堂巩固

这个阶段是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将学科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呈现在学案中,通过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在此阶段,教学流程被细分为四步: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精讲和巩固训练。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思维的起点。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逐一展现学案中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思考。在组织讨论时,教师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及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组织讨论活动,进行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同想法的呈现、相互之间的补充和评论能够有效促进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讲解不是对答案,而应该注重对思维过程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应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点评,及时表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练习,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正确评价。至于学案中的小结,是对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当堂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3.课后实践,拓展创新

本阶段是课后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课后练习通常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任务。对于大学生而言,应重在对其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限于知识本身的传递,应重在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模仿迁移,所以问题或者任务不能局限于课本、局限于某次课,而应该是综合性的。在难度上要适宜,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也起不到本环节的作用;也不能太难,应该让学生努力地跳一跳就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探究问题准备必要的资料并给予指导。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事实证明,这个过程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协作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在以上教学流程中,学案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思考和学习的线索,也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引导的线索,学生和教师循线而行,不易失控;学案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课上扩展到课前和课后,课前引导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课堂上有备而来,从而使课堂上的引导更加有效;课后引导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在基于学案的教学流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自主的,他们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以学案为载体,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导,达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目标。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3

[关键词]地方院校;无机化学;双语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外语进行专业研究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备受社会青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教育部在2001年8月文件,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1],这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满足开放市场的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双语教学是指[2]。意指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双语教学的实施能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首先,学生用两种语言对学科知识进行再加工,能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国外教材生动、鲜活的案例,个性突出的风格,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冲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第三,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比单纯的语言教学更加有效。双语教学中英语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得力工具,原先晦涩生僻的专业词汇,不再是学生记忆的负担,而成为有意义、有价值、有生命的东西,被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学生们称之为意外的收获,这充分证明了杜威“Learningbydoing”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总之,双语教学为地方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认识世界、与国际接轨的低成本的学习平台,为他们将来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双语教学在开放发达的港澳台地区或新加坡、韩国等地很是成熟,但在中国还属新生事物,特别在英语基础较弱的地方院校开展更是饱受争议。一些老师怀疑:用汉语教学都未必能学好的专业课,改用英语授课岂不是雪上加霜?的确,由于地方院校的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普遍较弱,给双语教学的实施带来了诸多困难,双语教学对地方院校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自2005年起,我院对《无机化学》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我们克服了师资、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困难,学习了大量国外及港台地区双语教学的先进经验,在师生双方的不懈努力下,该课程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肯定,分别被评审为校级和2010年山东省双语示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套简明、高效、适合地方院校学生的双语教学原则,为双语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支撑,使双语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规范,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学案导学策略

双语教学是采用英语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如果依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则不仅失去双语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双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学案导学”在此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学案导学”是学生以学案为导航,以教材为媒介,对知识体系的解读。课题组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用英文编写无机化学各章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依据“学案”要求,阅读教材、教学参考书及网络资源,独立思考、咀嚼消化,获得对问题的初步认识。学案的编写以问题为导向,包含背景知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程序指导、学习要点、自学检测等内容,以及方法提示和学习链接,目的是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还要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内在联系,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应的例题、习题用于检验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学生们带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和期待走进课堂,课堂上围绕学案中的症结展开讨论,通过抽丝剥茧、层层追问,对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再有针对性地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学案导学使双语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2.2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在国外早已深入人心,并在课堂教学中被普遍使用。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说过:“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3]。合作学习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广受教育界欢迎,目前,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或学习中心课堂已经成为我国当今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4]。在双语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方式,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依据成绩对学生异质分组,一般4~5人一组,组内学生分工明确,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一是对课前学案互相检查。组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陈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围绕各自困惑的问题,在组内交流、讨论,初次排除学习障碍。小组将各自讨论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组间交流、质疑答疑。二是共同完成项目设计。如:化学实验室废水有害成分的调查及处理方案,秸秆焚烧的危害及利用方法等。小组成员共同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取样检测。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制作英文PPT,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在班级展示,并接受师生质疑提问。师生根据其表现给小组评分,对小组评价遵循成绩互赖原则,有效地防止了“搭便车”现象。合作学习实现了双语教学活动的全覆盖,使课堂教学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化,使学生学习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转化。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分享成功、资源共享成为主旋律。

2.3课内外互补策略

双语教学若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专业词汇量是制约双语教学的瓶颈,虽然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但与学科相关的专业词汇和术语却知之甚少,这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进行。为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编写了每一章的专业词汇表,让学生在课前预热熟记。同时还介绍一些构词法知识,如词根前后缀的意义,使学生的词汇内存迅速扩大。由于词汇先行,扫清了学习过程的拦路虎,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双语教学中学生的听力很关键。鉴于地方院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弱,我们下载了可汗学院的基础化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普通化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原理等国外大学公开课作为听力教材,让学生反复观看,并在线阅读原版教材、学习资料等。英美国家老师的课堂思维开放、视野开阔,语言风趣幽默,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复杂的概念,频繁抛出的问题使学生时刻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学生通过反复收看、收听,迅速领悟了地道的语言表达,提高了听说能力,扩大了专业词汇,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学院还专门聘请外教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开办了英语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交流,逐渐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积极有效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了“我能学”、“我会学”到“我乐学”的转变。

2.4学以致用策略

双语教学实施初期,学生感到新鲜好奇、跃跃欲试,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内容越来越难,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怎样才能让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知难而进呢?首先要坚定学生双语学习的信念,加强对双语教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我们邀请了美国高校知名学者做纳米材料和煤化工等领域的学术报告,通过跟专家面对面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阅读英文文献资料,参与国际交流,可以获得学科前沿信息和最新科研成果,直接嫁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快捷提升我国企业的生产水平和创新能力。双语教学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与世界先进科技对话的窗口。组织学生编写《无机化学双语学习手册》;指导学生将无机化学的概念和理论编成“Logicgridpuzzle”并展示,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将教学中重点、难点和热点内容制作成十分钟的“微课”视频,上传至网站,学生可利用智能手机随时学习,发挥了翻转课堂的作用,效果良好。我们还组织学生参与翻译分析仪器的说明书,标注仪器和药品的英语名称、操作方法;组织学生去化工企业实习见习,参与化工企业的外贸营销团队,了解化学试剂外贸销售流程,学会用专业术语书写外贸文书。通过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活动,使学生体验了双语教学的价值,产生了强烈的内驱力,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双语学习虽然辛苦,但却能学到非常实用的本领,给自己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即使遇到困难也都积极克服、努力坚持。

2.5直观性策略

“直观是一切认识的绝对基础”[5],直观性教学就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最终获得对知识的符号表征和言语表征。因此,直观性是双语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手段进行教学,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如杂化轨道、晶体结构的教学,通过球棒模型的展示,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则在讲解的同时用动画同步展示,使变化过程生动形象。原电池、电解池的教学可给学生一些仪器、药品,让学生连接装置并观察现象,使学生对电极电势的理解更加深刻。总之,直观性教学可使学生获得由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性认识。

2.6多元评价策略

传统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过分重视结果评价,忽视对过程评价等弊端,而双语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和过程生成,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多元评价体系。我们制定了适应双语教学的多元评价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习行为相结合。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出勤率占5%,课堂参与度占15%,小组作业占20%,期中、期末考试占60%。课堂参与度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积极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与他人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案,是否有独特见解。教师对发言者应使用“great”“wonderful”等语言及时激励,一言不发者不得分。发展性多元评价强调对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的关注,对常态课堂的全员评价,而不只是看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使得学生对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对待,绝不掉以轻心,双语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3.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开放办学方式,学习先进双语教学经验,找寻学生认知发展的路径,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材建设和学情研究,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双语教学走向世界,早日与国际接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2001-8-28.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6.

[3]陈佑清.构建学习中心课堂[J].教育研究,2014(3):96-105.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20-04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和存在问题

专业学位,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既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有区别,又与其有紧密的联系。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从1991年开始推行专业硕士,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较成熟的专业学位体系。目前我国已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法律等37个学科实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均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据2011年人民网报道:目前,我国已累计培养33.5万博士、273.2万硕士,在校研究生超过140万人,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国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由于出现时间短,无成功培养模式可以复制,且又难以走出学术型培养模式的影子。随着招生资格的放宽和生源年龄的年轻化,以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如何彻底摆脱学术型研究生固定培养模式的束缚,更好地选择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特定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预期,是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一个难题。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检索以及实地调研发现,各高校现有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都对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有一些院校也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没有落到实处,实际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找到成功的解决办法。如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方面,提出在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和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但如何有效运作仍在探索中。应当看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尚不完善,如外部机制尚不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和师资配备有待加强,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等。

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践,本文主要从课程、师资、实践和论文管理多个环节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双课堂―两阶段”的培养模式,并重点就如何具体实施和保障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基于“双课堂―两阶段”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与流程设计

“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为适应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通过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试点改革,加快应用型人才建设步伐。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必须紧扣专业所在的行业,依托行业背景制订专门针对解决行业中突出问题的培养方案。纵观国内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发现,课堂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专业学位培养也不例外,但专业学位除了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提出“双课堂”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课堂和企业实践课堂。第一课堂(理论教学课堂)主要解决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第二课堂(企业实践课堂)着重解决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能力问题,通过两个课堂的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二者不可偏废,同等重要。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设计出“双课堂”可行的实施方案?用什么样的方案和培养模式保证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关键。

该模式要求专业实践环节应不少于1/3学时,同时实践环节应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案,而这一方案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固定的合作培养企业和合格的企业兼职导师,培养过程尤其是实践环节培养过程要做到培养任务明确,指标科学具体,考核主体明确,从加强过程控制方面找出可操作的办法,以保证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与流程的方案设计

首先,因为专业学位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压缩理论教学比重,更强调知识的转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试图将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对一些关键指标进行识别,然后对关键指标在两个课堂之间进行分解。

其次,对每个课堂需要实现的关键指标结合每个课堂的特点细化,形成具体的可执行、可操作、可考核的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现。

最后从机制和运作流程方面要给予保障和支持。专业学位表征的主要是其获得者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能够运用专业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合理地解决专业问题。这一培养目标具体要求达到什么水平,为了能更清楚地表达并能够使其具有直观性,按照前面的思路,将这一培养目标分解为几个关键指标,并根据指标属性在两个课堂之间做如表1所示的划分。

但这种划分对于一些介于两个课堂之间的目标,其很难准确地归到哪一个课堂,需要实现之间的协调,需要合理顺畅的机制得到保证和支持。

目标明确后,如何进行实施,实施过程的质量如何控制,实施主体是谁,显得非常关键。鉴于此,将每个具体的目标根据权重的不同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并就每个培养环节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指标进行设计,以强化过程质量管理,具体见表2。

表2就是“双课堂”模式的创新点,通过明确研究生院、导师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职责和分工,将各个培养目标的实施主体和考核主体予以明确,重在解决双导师和联合培养单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首先明确需要考核哪些工作,其次是由谁考核,最后考核标准是什么,完全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的量化考核,使该模式的实现更加科学合理。

该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为学生毕业的最终条件,而是将培养目标进行指标化分解,每个指标对应相应的学分,以修够规定的学分为依据来决定是否达到毕业条件。传统的学术型论文转变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企业专题的研究方案经过答辩获得通过,另一部分是在规定期刊上即获得通过。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学分的形式体现,两部分都通过且修完规定学分才能毕业。

双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二者之间要求明确的责、权划分。学校管理机构审核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规定的学分和完成必要的环节,企业考核研究生是否完成规定的任务和达到规定的要求,学院考核专业课的培养和学术型的要求。

双导师制实现了导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优化组合,但需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评估监督才能不断完善与发展。评估体系要从全面性和针对性两方面来进行。在方式上,通过学校对双导师的教学评估、学生对双导师的指导评估、社会对毕业生反馈等评估方式,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导师合作工作进行实效评估。内容上,对导师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导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以避免专业学位流于形式,仍走向学术化倾向。对学术性导师,重点考察其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论文指导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对合作导师,考察其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通过评估,形成一种对导师的监督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基于“双课堂―两阶段”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实现的保障措施

双导师是培养模式运行的前提 学生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学校通过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建立“双师型”导师队伍。

第一导师的选择应主要侧重于校内具有学术专长与成果转让、推广经验的教师,侧重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工作。特别是充实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学术含量的专兼职导师队伍。

第二导师应以行业部门的技术或行政领导为主体,其主要职责是侧重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工作,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工作,通过科研合作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技术水平,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协助第一导师做好学习指导和论文选题工作。

在双导师的基础上,专业学位第一课堂的培养在借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同时,企业和高校共同修订培养方案以体现专业学位培养的特点。而第二课堂,也即实践能力目标实现环节,需要前期的准备和机制的保障,高校要和企业提前做好沟通,须在招生前就要签订不少于三年的合作培养协议,同时要推选并审核兼职导师。学校层面单独设立专业学位管理机构,学校研究生院各个部门和科室要提高对专业学位培养的服务水平,转换角色,从领导和审核角色转换为协调和服务的角色,从传统的任务传递和下达转变为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职能,避免责、权、利的不对等现象。尤其是在专业学位的考核和学位认定方面应该有别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要求,应有其一套科学的审核和评价体系,以保证拥有一个良好的培养基础和前提。

坚决避免为节省成本等临时找几个单位简单谈一下,让学生过去参观或实习一段时间就结束等应付了事现象的发生,必须扎扎实实落实每一个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培养方案设计,让目标计划落地,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培养单位重点建设“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弥补在专业培养方面的不足。

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别于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熟悉企业需求、培养锻炼实际工作能力的核心。因此,为了使教学实践基地落到实处,学校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提供平台。

1)学校基地建立:依托学科优势、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为驱动,建立重点实践教学研究基地。

2)政府基地建立:学校与当地政府合作,派学生到政府机关进行实践锻炼。

3)企业基地建立:在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过程中,学校导师通过科研和企业合作,建立国内外企业实践基地。

明确考核主体、强化过程管理是重点 要实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除了要有稳定的行业合作培养单位外,具有一定职称和行业经验的企业兼职导师、企业是否有能力提供学生一年时间驻厂调研的条件、企业是否在行业中有代表性等这些指标至关重要。拥有了上述条件后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让整个目标和计划落地,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也需要整个机制的合理有效运行,所以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很有必要。研究生工作站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整个方案的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企业要建立案例库,案例的选题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行业或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需要解决且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调研期间提出的问题经筛选认可后的专题。

制定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要求是保障 专业学位论文应着眼于实践,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实际需求开展研究,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背景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研究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思维。不同于学术性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学位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样化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发挥特长和优势,为他们职业意识的形成提供多种途径,为提前进入职场提供情境。为改变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学术化倾向,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合理定位,制定既符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被相关培养单位认可,又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导向作用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

理清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关系 专业学位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和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一起构成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之上的,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技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两类学位获得者进一步深造可以交叉发展。比如:学术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攻读专业博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攻读学术博士学位,如图1所示。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高等教育越成熟,两个体系的划分越明晰。

4 总结

为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应彻底进行现有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尝试,从培养机构管理者的培养意识、体制、机制以及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将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实现科学的量化考核,以达到培养具有专门职业背景和管理技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权少宁.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2(4).

[2]刘玉玲.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及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0(15).

[3]胡玲琳,叶绍梁.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要素探讨[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5

一、精心组织,明确责任

几年来,为了使我校教学工作更加规范,使“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采取了新举措:学校成立了构建“双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全面指挥打造高效课堂的实施工作,此项措施实施以来,收到良好的效果,各位业务领导能根据工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工作任务,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首先是观念问题,要转变观念就要加强学习,特别是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理论与策略的学习,不仅要学习,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落实双基、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进行改进,形成自己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校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广大教师开展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理论的学习培训活动,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理论基础。规定每周四下午进行一个半小时的集中学习,每位教师每周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一次,记好自学笔记,由业务领导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并结合教师读书活动,为教师指定书目,开展自学,教师写出读书后的体会、反思、随笔,并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演讲比赛,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组织教师看教学录像,是经济实用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我校间周组织教师看教学录像,先后观看了参考书中配备的教学光碟、从远程教育资源中下载的相关课堂实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听课,可以更直接了解课改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教师的进步。

三、抓好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接受得好,就会减轻课后辅导的压力。集体备课可以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做到资源共享。几年来,我校为保证集体备课质量,先制订出集体备课制度,并按制度严格执行。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各年级组组长带领本组教师学习本年段的课程标准,再组织年级组教师制定教学进度,分配备课任务。每周五下午,三位业务领导深入到各年级组与教师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备课时,每周由一名教师进行主备,其他两位教师及一名领导进行补充,形成完整的教案,由主备教师打印出来,分给其余教师,每位教师再根据本班实际进行个体设计,写出完整的教案。主备教师填写好集体备课记录,交到教导处。

四、教学技能考核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要开展有效教学,必须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构建有效课堂。为了促使教师认真备课,有效、高效上课,业务领导进行分工,对各年级加强听课指导。每学期学校对本校教师都要进行“双效课堂”教学技能考核,成立以三位业务领导和两名教师为评委,以听评课的形式对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量化打分。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6

关键词: 电子书包;双课堂;云平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4-0021-05

引言

近年来,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我国将电子书包项目列为国家的重点教改项目,围绕该项目的相关研究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将电子书包技术与网络云技术结合,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设立了“基于网络的双课堂教学应用试点示范项目”重点项目,拟将常态化的“现实课堂”与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相融合,探索“双课堂”创新教学新途径。云环境下的“电子书包”能够构建个性化的网络学习云平台,即“虚拟课堂”,其与“现实课堂”的有机融合能够优化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然而只有充分发挥两种课堂各自的优势,并将其高效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双课堂”的价值。为此,本文试图构建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以探索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有效教学的新途径。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电子书包的概念

“电子书包”这个名词自提出至今已十年有余,然而随着不同时期技术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程度的差异,人们对电子书包的定义和理解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早在2002年,台湾国立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就提出,电子书包是一种个人可以随身携带,具有电脑运算、储存和传送数位资料、无线通讯等功能,并支援使用者在不同场地进行各种有效学习的工具。[1]这一定义实际上指出电子书包是一种存储有各种学习资料的移动学习终端,符合当时人们对电子书包含义的理解。而随着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目前电子书包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支持移动学习。上海市虹口区是国内第一个区域性的“教育部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其项目负责人仇勇平副院长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学与教的系统平台。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学习终端设备、无线网络支撑系统、系统软件平台、教育应用软件群、在线学习支撑平台以及优质资源云商店系统。”[2]这一定义将电子书包拓展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终端和能提供软硬件、资源服务的学与教支持平台,强调电子书包对学生各个学习环节的支持。

结合上述定义及目前电子书包的研发和应用情况,本文对电子书包的界定如下:电子书包是以网络和移动终端技术为基础,依托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能够提供及时互动手段和学习支持服务,使得学生、教师、家长之间能够协同沟通,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的移动学习终端。

2.“双课堂”的概念

“双课堂”,即常态的“现实课堂”与基于“教育云”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搭建的“虚拟课堂”,将这二者适当地融合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凭借这样的环境所开展的教学可称为 “双课堂”教学。需要指出的是,虚拟课堂并不等同于单纯的网络学习平台,因为它不是完全独立于现实课堂,它以“教育云”平台为依托,分别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云端的个人中心和公共平台,教师可以在公共平台上教学信息,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教育云”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习内容的统一及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在虚拟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并且能随时随地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从而能够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当这两种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构成了新型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3.基于电子书包的云平台

云技术环境下的电子书包不同于一般功能的电子书包,它能够与“教育云”服务平台相连,构建师、生、家长的个人空间以及公共平台,使用者只需要一个账号密码,即可在云端获取学习资源,完成交互活动。目前国内电子书包的品牌繁多,但大部分品牌侧重终端的设计与教学软件的研发,很少有能够支持电子书包随时随地登录的网上云学习平台,本文在调研国内部分电子书包产品的基础上,对三种具有“教育云”服务平台的电子书包产品进行分析,分别为同方知乐好、诺亚舟优学派和学龙电子书包。这三款电子书包均具有功能完善的网上云学习平台,教师与学习者只需在接入互联网的终端上登录,便可在“虚拟课堂”中进行教与学活动。此外,从总体上看,此三种平台均包含各类教学资源库以及多种教学应用系统,本文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电子书包云平台应当具备的功能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教学互动系统及教学管理系统等模块,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云环境下的电子书包不仅仅是一个移动学习终端,更是一个能够提供优秀的共享学习资源并能与终端相连的网络服务平台,它给“双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支持。笔者参照图2电子书包云学习平台的功能构成,试图构建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

二、国内电子书包应用现状及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的优势分析

1.国内电子书包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推行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电子书包的软、硬件技术正在逐渐成熟,相关的教与学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围绕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的主题也已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电子书包作为新型移动学习终端进入课堂,对课堂教学确实具有很大优势,如教学资源丰富、多媒体性强、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及平台的强交互性等,而基于电子书包的“教育云”平台的应用又为其优势的发挥提供了环境支撑,如此看来电子书包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理应取得很好的效果。

然而在多数试点学校中,项目的开展并不是很顺利,其推进中也存在很多误区,看似功能强大的电子书包在实际应用中却不能发挥其预想的优势,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大原因在于目前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与探讨多集中于硬件平台研发、软件(数字内容)资源开发等“软硬件层”,而关于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模式、方法等“应用服务层”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忽视了电子书包本应发挥的核心价值。此外,电子书包进入一线课堂,许多老师不能很好地处理电子书包与现实课堂的关系,合理地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安排教学环节,以至于不能实现电子书包与传统课堂的融合。笔者认为电子书包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与传统课堂相融合,超越与变革现有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而结合电子书包的优势与一线课堂的实际需求,构建有效教学模式,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根本所在,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2.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的优势

首先,“双课堂”能够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的时空,丰富课堂学习活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教师把一个较长时段(比如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加以切分,把切分开的各段内容纳入若干课时,然后由教师按照课时上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按部就班,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较少。而“双课堂”中的虚拟课堂能够借助电子书包和云平台,结合网络学案、班级论坛、多媒体课件等模块,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可以实现传统环境下难以实现的个性化教学、参与式教学、优秀资源共享等。

其次,“双课堂”能够提升虚拟课堂中网络学习的有效性。网络学习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学习活动组织、与传统教学分工不明、教师与学习者情感交流缺失等原因,目前多数类型的网络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效率低下。“双课堂”中的虚拟课堂则不一样,教师可以根据现实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组织规划虚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合理安排“双课堂”中分别适合进行哪些教学活动,从而使得“双课堂”的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最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互相融合。“双课堂”中的两个课堂并不是相互代替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一般来说,现实课堂便于解决共性的,需要明确统一要求的问题,便于使某些重要资源(如真实课堂中的师生面对面互动氛围)的共享取得更大效果。电子书包能够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基于此的虚拟课堂则便于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便于学生个人潜力的发挥。总之,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结合得到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1.模式的理论基础――混合式学习理论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混合式学习是对单一的网络学习的超越和提升,弥补了网络学习中学习者易迷失学习方向、学习动机不强等缺点。依据混合式学习理论,本文中的“双课堂”即是一种混合式学习环境,基于电子书包及云平台的“虚拟课堂”与师生面对面的“现实课堂”是该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实现学生多种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混合。

2.模式结构

教学模式一般表现为一种空间结构关系,亦即各种学习环境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4]在电子书包和云平台支持下的双课堂中,包含教师、学生、媒体、学习内容、教与学的行为、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双课堂教学模式的空间结构,如图3所示。在该结构中,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为补充,互相支撑和延伸,电子书包和云平台分别为两个课堂不同的支持,同时又是两个课堂连接的纽带。在双课堂中,教师可以发挥多重角色,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则可通过集体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实现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的解决。

3.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共同组成了一个包含有丰富教学资源,支持师生、生生多边交互,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构建等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分别开展教与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包括课前和课后往往是由多个教学环节共同组成,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有不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针对这些特点,将不同的教学环节在适合的课堂类型中实施,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此,本文构建了图4所示的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共有五个教与学的环节,每个环节中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一对应,“双课堂”能够分别为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不同的支持。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环节一:在该环节中,教师对学习内容及活动进行设计规划,根据实际学情利用云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库构建预学案及学案,预学案用于给学生的预习提供指导,而学案则指导学生对课程内容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子书包和云平台为学生提供预学案、课前预习资料及指导。相应地,学生根据预学案和相关资料,在课前预习课程内容,发现存在问题,此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相应活动主要在虚拟课堂中进行。

环节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学案,学案中包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等可供学生参考。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学生进入学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参考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学习。此过程主要在虚拟课堂中进行,学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在自己的个别化学习空间中自主搜集资源进行探究,完成知识的建构,如果遇到问题,则可通过云平台向教师端发送消息。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学习情况的监控者,利用平台中的实时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备在下一环节中为学生解答。

环节三: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在现实课堂中进行面对面交流。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同时也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在上一环节中就已收集整理这些问题,从中找到多数学生的共性、难点问题,在本环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点拨解惑,对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对已自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延拓。同时学生可以当堂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老师或其他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环节四: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有了一定深度,为实现巩固延伸的目的,教师依据本节课内容制定主题,设计小组探究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协作交流,并且对协作小组进行指导。学生则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主题论坛功能,成立学习共同体,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可以将小组的成果展示在平台论坛上,并且点评其他同学的成果。

环节五: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再次阐明重难点,同时利用电子书包的评价系统考核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即时测验。学生在测验过后评价系统会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教师则能够再次根据测验结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出针对性的集体或个别辅导。对优秀的学生的成果通过平台进行展示,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最后教师将本节课的有关课件、问题分析和习题分析等材料上传至平台的资源库,供学生反复查看。同时,云平台也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的生成资源保存下来,为以后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资源支持。

在这五个环节所组成的教学过程中,“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在不同学习活动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相比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或电子书包课堂来说,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整合了两者的优势。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四、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1.教师要注重多重主导角色的发挥

在本文构建的教学模式中,同一学习内容由多个学习环节组成,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教师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是学案及教学设计的制定者,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是指导者与监控者的角色。因此在“双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根据每一教学环节的不同特点调整自己的角色,以此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

2. 实施中应注重各要素的动态平衡

电子书包与云平台支持的“双课堂”中包含有诸多要素,如教师、学生、媒体、学习内容、教与学的行为、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等,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这些要素都是相互关联,彼此依托的,同时在完整的一节课中,这些要素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是一个动态演绎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适时协调学习环境中各要素的关系,使其在动态中达到平衡。

3. 需根据不同课型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云环境下的电子书包为课内外教与学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教师可以设置各种学习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多元、多层的学习活动,学生也可利用网上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可以说能够开展的教与学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实际教学的实施来说,需要根据课型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工具、恰当的方式来安排教学。例如课程内容涉及到对学生比较抽象的内容的讲解如物理中的某些章节,则可借助多媒体工具或学具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以便于理解。而对于那些推理演绎的内容,如数学中公式的推导,则通过教师逐步引导、演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总结

笔者认为电子书包应用于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教学模式、方式的革新上,对电子书包等新媒体、新技术应当按时按需使用,这样才能将技术更好地与课堂相融合。本文针对电子书包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的概念及优势,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思考。然而此模式在实践应用方面仍很有限,需要在一线教学中不断更新完善,以让这一模式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德怀,林玉佩.启动学习革命――全球第一个网络教育城市亚卓市[M].台湾:远流出版社,2002:195-208.

[2]仇勇平.电子书包:建设数字化课程环境[J].上海教育,2011,(Z2):40-41.

[3]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37-48+79.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

[5]黄明燕.混合学习环境下电子书包应用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3,01:28-31.

[6]胡小勇,朱龙.数字聚合视野下的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5:66-72.

[7]苏丹.虹口区电子书包教学模式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