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例6篇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1

论文摘 要:高校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师“一言堂”现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法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改革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应着眼于经济法学科定位和课程特点及普遍的教学规律,应从注重书本理论教学转向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转向课堂讨论与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相结合,使教学方法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和知识性。

一、高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缘由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经济法课程始于20世纪80代初。学者们经过艰辛的努力,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水平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经济法已被确立为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并被立法部门并列为我国七大法律部门之一。但目前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还不能令人满意: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中只重视具体的法律制度而忽视对经济法总论的把握,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仍然不明白经济法与其他相邻法律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有,经济法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目的。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法的课堂教学效果,这不能不说是教学方法的欠缺。因此,认真研究经济法的教学方法,改革现行的教法,是高校每一位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经济法课程的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校经济法课堂教学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在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有一种说法:“法律课枯燥,不好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法律课枯燥,经济法学作为基础理论课,更枯燥,更单调,老师不好讲,学生也不是很愿意学。而且,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如经济管理类学生,因为与自己的专业有关,经济法课程是放在基础课教学计划当中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要学,而且还是必修课,一旦选了,还不得不认真对待。

就高校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二是案例。但就教学方法来说,基本都是课堂讲解,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教师普遍使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学生被动接受多,师生互动少。似乎学生只要熟记那些知识要点和内容就可以了。进一步说,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似乎都是为了考试这么一个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注重了法律概念的讲解和法律条文的阐述,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反应、理解程度及教学目的。

有的经济法授课教师认为,我国是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经济法的教学只能是以基础理论为内容进行讲授,案例分析法并不适合于我国的法学教学。甚至有人认为,在本科阶段,不管是法学专业的学生还是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经济法课程都是基础课。既然是开设基础课,那么课堂教学只能是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这样一来,以教师一方为主的课堂讲解便成为目前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的主要方式。当然,也有经济法的任课教师认为,虽然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但改革开放以来,法学教育的变化和倾向越来越明显,其中有不少的法律院系的教学已把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给经济管理类学生讲经济法的教学方法也应与法学其他课程的教学一致。这样一来,经济法在以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之外,案例教学也有一定的市场。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习惯理论讲解的教师,有的先讲经济法总论,再讲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师绝对是主导;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满堂灌。有的教师则在经济法教学中只重视具体法律制度的讲解,而忽视对总论内容的把握,越往后讲,学生越没兴趣,学生越没兴趣,教学效果也越不好。笔者认为,问题出在了教学方法上,此其一。其二,习惯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因为他们注意到了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的单调,故从一开始就用案例吸引学生,以便能产生相当的教学效果。该方法在前一阶段的教学中,效果还的确不错,学生听着案例觉得新鲜,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也有兴趣。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发现,他们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案例的内容,可就是找不到分析案例的切入口。更困难的是,他们无法用经济法术语或是一般的法律语言去表达对案例的思考过程。于是,学生们便会向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案例好像与经济法没什么紧密的联系,经济法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对于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的不仅只是学生,教师可能也有同样的感觉。问题出在哪里?恐怕教学方法还是主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基于对学科定位的思考。由于经济法学属于二级学科,因此,经济法学科定位应取决于法学学科的定位,而法学学科定位又涉及到法学教育的目标。目前,法学理论界对法学教育目标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学教育应是法学专业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学教育应该是法律职业教育;还有的观点认为,法学教育应该是法学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上述三个方面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不过,进一步探讨这些观点的共性或差异却不是本文的重点。就法学教育目标而言,不管表述方式如何,总的应该体现出:法学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其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高素质人才。经济法学的教育目标也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法律实务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既然经济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经济法人才,而现有的教学方法又不能满足这样的目标,那么,在现行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基于对课程特点的把握。在我国经济法虽然已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但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经济法的基本体系也还没有定型。目前出版的各级各类经济法教材,不管是体系的编排还是经济法律内容的选用,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容庞杂。一个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把教材所列内容全部讲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法,教学效果想必不会满意。因此,教师在现有经济法课程安排及其教材选用的特点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3.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在于能否认识经济法教学活动的规律,在于能否认识经济法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差异。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学或是经济法学有其固有的特殊性,但就其教学规律来讲却是相通的,教学方法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一般来说,高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经济法的知识和思想的讲解,阐述自己所认同的经济法学精神,但又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因为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反应,理解程度和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必然失去信心。实际上,衡量经济法教学的科学标准,不在于给学生传了多少“死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如何理解通说,经济法教学应该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让“过程”培养人。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就应该让这个“过程”活起来,活起来的目的就是要丰富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做法就是增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或是案例教学。

四、改进高校经济法教学方法的结论与建议

经济法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经济法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而经济法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因此,改革高校目前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着眼于经济法的学科定位和课程特点及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应从注重书本理论教学转向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转向课堂讨论与双向交流、师生互动相结合,使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性、思考性和启发性。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方法:

1.压缩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压缩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目的是增加学生认识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从而解决单靠教师课堂讲授不能解决的问题。经济法内容多,教师面面具到都讲的话,不易区分重点,学生也把握不了重点。如果教师能按教学大纲把应讲的内容归类,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以研讨为形式,教师与学生同步思维。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案例为载体,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讨论的前提是给学生讲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讨论过程是教师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或答案,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注意作总结和点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选取有代表性的、说服力强的案例。案例是载体,教师通过案例可以实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案例可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法律院系在民商法、刑法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式的教学取得了一些效果。经济法课堂教学,包括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也可以借鉴上述做法,但应避免只注重形式不结合实践,只注重程序法的运用,不注重对实体法的理解。比较好的办法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经济法现有理论及其研究成果与司法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去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同时,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并试用经济法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加课堂教学效果。

4.运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能力。 法学课堂上如何开展和运用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基于外语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但经济法课堂上可以使用,其他专业课堂上也都可以适当地使用。经济法课堂上之所以运用双语教学,目的是要开阔学生在经济法学方面的国际视野并培养这种能力。教育部认可双语教学意在通过外语的形式更好地研习英美法的相关法律制度,掌握准确的知识背景。经济法很多法律制度内容与英美法有相关性,通过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体会。同时,运用双语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世中,倪业群.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2. 程宝山.经济法基本理论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3. 夏雅丽.法学教育改革谈[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4. 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2

一、如何全面理解初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双动两案”应该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探索一条适合初中学生的地理教学模式。初中生处于智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课堂上设计梯度目标,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问题。另外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处于发展期,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地理“双动两案”要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产生兴趣,要主动地去运用“双动两案”,而不是把“双动两案”作为一个形式,还沿用以往的“填鸭式”学习方式。

二、如何实施初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双动”

“双动两案”模式要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的时间比。比如对于自然地理中的经纬网、地球的运动以及地壳的运动等,这些知识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难懂,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所占的主导时间应该多一点;人文地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所以大部分时间则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可见,一节课的“双动”时间要根据内容的难易作具体的分配。

三、如何设计“初中地理双动两案”中的教案

1.初中地理教案的组成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面对学生,既要做到“授之以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难点:要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有利于师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教学方法:因为是“双动教案”,所以既要写出学法设计,也要写出教法设计;

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内容;

板书设计:板书要条理分明,能够突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总结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也可以重新设计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就某一个闪光点进行分析。

2.初中地理教学案的设计原则

“双动两案”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上“学什么与怎么学”、老师要知道“教什么与怎么教”。教案要围绕学案而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只是发挥主导与辅助作用。

整体协调原则。第一,教案要与学案协调,学案中的问题都要在教案中进行解答;第二,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协调,不要过于简单或者太难。

3.初中地理教学案的实施

自学反馈。学案要课前发给学生,上课前几分钟教师要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将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尝试解疑和精讲点拨。通过学案问题的设计,教师有目的地指导部分设计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与合作的精神。

归纳总结。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本节课的重难点此时都得以解决。这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这节课的学到的知识,这样才能加深印象,老师可以用课堂练习的形式加以巩固。

四、如何设计初中地理“双动两案”中的学案

1.课前预习。因为初中地理相对而言是小学科,所以学生预习的时间不宜放在课后。教师应该把下一节课的预习时间安排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比较合理。课前预习,可以给学生呈现比较基础的知识点,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都能直接找到。

2.合作交流。这部分以填图题或者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要通过认真的思考,然后进行探索性解答或者合作交流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

3.巩固练习。将本节课的重点以习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加以巩固。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选择题、填图题、论述题都可以。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3

论文关键词:有效预习——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山斧

 

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实验推行以来,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主体多元发展性教学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全面铺开主体多元教育实验的突破口。

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双向”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双边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合作,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教学效果。而“五环”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环节。其中至关重要的第一环学生预习·教师导学,我认为有效充分的预习可以说是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山斧。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的单方传递,而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上,师生相互参与、双向提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指导思想,以激活教学过程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教学论文,师生形成同伴互助学习共同体。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预习,是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家庭、伙伴、互联网、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这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种主体性表现。

所以有效充分的预习是高效课堂学习的核心基础,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引导学生“先学”,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生只有自己先学,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有据可辩。学生只有充分预习,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

我在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五年级下册《25 海上英魂》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上网查百度视频电影《甲午风云》,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全体官兵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查字典、成语辞典查出“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的本义,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两个词语在贯穿全文的爱国思想中起到的灵魂和统帅作用,从中更加深切地体会出邓世昌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学生预习的环节可以根据学习

摘要加入复习,这样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巩固,在巩固中引出新知,在预习新知中运用双色笔依据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梳理知识树,以达到掌握部分新知,明确重、难点问题的目的,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而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不解之处不一定花大气力去解决,而贵在发现问题正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我们指导学生预习通常有以下五种方法:①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运用双色笔,把重点问题、疑点问题、难点问题标注出来;②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小学教学论文,一方面先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另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③扫除障碍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④尝试解题法:通过预习,先进行尝试练习,试解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论文范文。通过试解,哪些已知已会,哪些难懂不会,一下子就检验出来了。这样做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以及本节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预习形式。例如语文预习可以是“听听、读读、写写、想想、说说、背背、批划……”;艺术、科学学科可以是“唱唱、演演、做做、画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是“调查、访问、写写……”。

为了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充分的预习,老师提前针对预习的导学方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以下是我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五年级下册《22 左公柳》时的导学方案:

五年级语文《左公柳》导学提纲

1、自由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本课字、词。

我理解的词语有:

 

2、再读课文,想一想:左公柳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从中体会到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在句子一侧做好读书笔记。

3、左公柳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具体描写左公柳特点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左公柳的特点是:

我是这样理解的:

4、反复阅读左宗棠说的话,小组讨论:左宗棠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他要表达自己的什么决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5、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想。

通过导学方案,学生在有指向性的引导下充分预习了课文,课堂交流和展示十分热烈,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过去,我们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一般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的,或者笼统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直在制约着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过多地介入和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没有具体教学机制保证的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要强调教师的教学技巧。而我们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小学教学论文,一方面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适当的支持点、兴趣点和思维点;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整合,掌握学习新知识的学习策略、方式和思维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要以导学案为抓手,不仅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同时,为使“教师导学和学生预习”双边活动有机衔接,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预习方法、学生年龄特点、班级学情等因素来采取适当的导学方式。有时可能课堂上生成的不是导学案中的预设导学,就要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灵活调控课堂,不能照搬模式。实施“导学案”后,为确保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善,老师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是预习工作是否准备充分。有效预习——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山斧。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导学案 有效教学 积极性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39-0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启用,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通过一轮的新课程教学,我对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也深有体会,下面谈谈本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转变。

新教材的内容注重知识的形成、探究过程。以前一个学期只学习一本书,现在要学习两本书外还有选修教材。所以教学方式上不能再沿用以前的传统教法,否则,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同时,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因此,结合本校提出的有效教学模式,我在数学课堂上主要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传道、授业、解惑”,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导学案一般分为三部分: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预习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目标;第二部分为新知导学,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复习与新授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以思考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列出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能够掌握的知识;第三部分为预习检测,主要是直接应用本节知识很容易解决的一些填空、计算题。探究案主要为本节内容的进一步研究,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完成,同样是以问题或习题的形式给出。训练案主要是当堂检测和拓展延伸。

通过发放导学案学生首先自学,寻找答案,这样变教为学,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提高了,同时也能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此期间,教师要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发现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问题,要及时给于指点纠正,这样既照顾了差生,又培养了尖子生,同时也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问题所在,即便是有不想学的学生也会在这种督促下慢慢学起来。新课标是在问题情境中提出了新的内容,作为教师也要将所学内容合理设置成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这种教学方式适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师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新教材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师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民主教学,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必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旧的传统教学,常常是老师“一言堂”。学生的所思所想在课堂上很难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上面所述的有效教学中,学生自学后的下一步是讨论交流与展示,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将暴露个人思想,这是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公式及其应用,让学生亲自写一遍公式比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看效果要好的多,这也体现了导学案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另外在应用时,同学与同学间的交流,更能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三、新课程数学教学过程的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备导学案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会遇到什么困难,再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设计学习问题,设计教法和学法。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我在讲《双曲线几何性质》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前面刚刚学完《椭圆的几何性质》,所以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自学总结:1.双曲线的对称性如何?(因为学生已明白从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个方面来考虑。)2.双曲线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图像分析)3.双曲线有几个顶点?顶点坐标是什么?4.双曲线的实轴、虚轴分别指什么?(此时要类比椭圆的长轴和短轴让学生一定从概念上分清楚)5.双曲线的离心率是什么?范围如何?6.双曲线的渐近线是什么?渐近线的方程能否写出?7.能写出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性质吗?课堂上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发挥,讨论结果,不要把学生讨论出来的所有问题老师都去重复,对于重点和难点重点强调,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扩大了容量,感觉效果不错。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必要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即可。

四、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强调老师的组织能力。

我们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混乱教学,教师要安排好教学程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吸收知识,教师要随机应变,不能一个问题占去整堂课的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知识现状,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对于这一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批评纠正,不可视而不见,否则,学生就会我行我素,造成教学秩序混乱。我认为,防止这些现象需要在开学伊始就提出要求,同时在课堂上要反复应用和实践,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会自学、会听讲、会讨论、会思考、会记笔记,从而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要长期坚持,不可半途而废。

新课标下教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借着我校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作为该校的一名教师我会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适应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丁尔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3]《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5

关键词:法学(藏汉双语)专业;案例教学;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87-02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判例或虚拟案例,充当法律职业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法学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形式多样,包括课堂案例法(包括课堂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评析等方式)、观摩案例法、模拟法庭法等,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教学需求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强[2]。为了增强案例教学法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的作用,了解其实施现状及学生对此教学方法的认知,以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有效地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为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学生56名,2013级学生64名,总共120名。

本次调研所采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调查问卷70份,有效率为100%;数据统计法,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阅读与法学案例教学法相关的专著与论文,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形成科学的认识,为本文的调研与撰写奠定理论基础;访谈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2013级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及目前该专业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现状。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法学(藏汉双语)专业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认知情况分析

从总体上看,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程度是比较高的。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70%的人认为是了解案例教学法的,23%的学生认为自己听说过案例教学法,但不是十分了解,只有7%的学生认为不了解案例教学法。为了进一步深化关于被调查者对案例教学法认知情况的了解,笔者调研了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具体方式的了解情况,96%的学生认为包括课堂案例法,86%的学生认为包括观摩案例法,68%的学生认为包括模拟案例法,其中57%的学生认为包括以上三种方式。由此可知: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在教学中是广泛采取了案例教学法的。

(二)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从调查数据中分析得知,3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非常好,62%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比较好,4%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一般,3%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不好。在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的被调查者中,84%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77%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8%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在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一般和不好的被调查者中,有两位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没有针对性,所占比例40%,有2位认为实施课堂案例法时讨论不够充分,所占比例40%,有1位认为实施课堂案例法时课堂纪律较混乱,所占比例20%。由此可知:多数学生对课堂案例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少数对课堂案例法持否定态度的学生认为,目前此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组织实施和案例选择。

(三)在实施课堂案例法时学生参与度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58位被调查者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案例教学中,所占比例83%,12位被调查者不会积极参与课堂案例教学,所占比例17%。针对这12位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同学,笔者又进一步调查了其没有积极参与的原因,其中7位同学不知如何分析案例,所占比例58%,3位同学害怕自己分析案例时观点错误,受到嘲笑,所占比例25%,2位同学对所讨论的案例不感兴趣,所占比例17%。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同学的参与程度是较高的,但那些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案例教学中的同学也不能忽视。针对没有积极参与的同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案例教学时应多给予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同学应转变对传统法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四)课堂案例法中案例选择情况调查分析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90%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案例,4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推进法治进程的经典案例,8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案例,5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民族地区相关的案例。为了进一步了解课堂案例法中案例选择情况,笔者对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2013级2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课堂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所学知识结合是较紧密的,但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不紧密,尤其是藏区的案例很少有所涉及。由此可知:学生认为课堂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生活结合紧密、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经典案例,同时应增加发生在藏区的案例。由于法学(藏汉双语)专业的学生都是来自藏区,将来绝大多数学生也会在藏区从事法律工作,因此增加发生在藏区的案例,便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五)观摩案例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目前,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所采取的观摩案例法包括视频案例教学法和去法院参加旁听两种具体方式,笔者对这两种方式分别进行了调研。100%的被调查者参与过视频案例教学法,但只有18位被调查者到法院旁听过案件审理,所占比例26%。在18位到法院旁听过案件审理的被调查者中,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可以亲身感受庭审程序,加深对法律知识的学习,41%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51%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坚定了自己从事法律工作的决定,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对自己没有帮助。由此可见: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在法学(藏汉双语)教学中视频案例法实施情况较好,但组织学生参加旁听实施情况需要加强。但是笔者在访谈中也发现了目前在组织学生旁听时存在的问题,如:法官讲方言部分学生听不懂;学生事先对案情不了解,不能及时跟上庭审的进程;旁听中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

(六)模拟法庭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50人参加过模拟法庭,占71%的比例,20人没参加过,所占比例29%,其中2012级的35名同学全部参加过模拟法庭,而2013级的35名同学中只有15人参加过模拟法庭。在参加过模拟法庭的50名同学中,认为目前模拟法庭开设效果非常好的有13人,所占比例26%,认为效果比较好的有24人,所占比例48%,认为效果一般的有10人,所占比例为20%,认为效果不好的有3人,所占比例为6%。由此可见:目前,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模拟法庭开设状况良好,同学参与度较高,同时呈现出2012级学生比2013级学生参与程度高的特点,原因在于,该系部在2012级法学(藏汉双语)班中开设了模拟法庭的课程,但在2013级尚未开设,2013级学生目前参与模拟法庭的方式主要有通过法学会及系部举办的模拟法庭竞赛等。同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系部模拟法庭实施效果良好,同学认可程度较高。

三、启示

(一)精选案例

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在访谈中,接受访谈的同学多数都提到了对案例选择的一些建议。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契合,即具有典型性,以实现使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加深对法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其次,案例应与法治动态紧密结合,即具有新颖性,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了解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3]。再次,案例选择应与藏区司法实践相结合,即具有相关性,这是针对法学(藏汉双语)专业教学提出的特殊要求。

(二)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案例教学中有些学生比较活跃,参与度较高,有些同学相对内向,很少主动发言,教师应为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创造条件,鼓励同学大胆发言,交流观点。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件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法律工作的技巧[4]。

(三)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包括课堂案例法、观摩案例法和模拟法庭法。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在开展案例教学时,观摩案例法开展情况还需加强。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威严,更加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因此旁听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观摩案例法中还包括视频案例教学法,此种方法通过观看视频的方法,让同学观摩有针对性、关联性、典型性的案例,形象生动,可操作性强。

由于法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靠传统的讲授式的方法来学习法学是远远不够的,案例教学以其互动性、启发性、多样性等特征成为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民族高校开展法学教育更需重视此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40.

[2]黄军锋.案例教学法在《民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以民族学院法学院为例[J].经济与法,2013(3).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6

关键词:CLIL;双语教学;商科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55-04

全球化社会、知识经济以及信息化的发展和到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也与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越来越不相符,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不时之需,这要求根据转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学习手段、方式与学习内容等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要求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积极开展高校双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复合型双语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高校的双语教育教学作为一项积极适应时展的应时之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对这一思路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本文在对CLIL介绍的基础之上,通过双语教学与CLIL的比较,指出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的教学实践,引入CLIL理念,对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重新的设计。

一、双语教学与CLIL的比较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环节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用语的教育方法。英国《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2]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其他课程的教学,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有异于一般的专业外语。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是指将外语作为教学用语来教授如专业课等非语言类课程。CLIL不仅仅是教授一门外语的方法,而是一个创新的教学平台。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首先提出:作为一种兼顾学科知识和外语学习的教学模式,CLIL具有双重教学目的。CLIL的出发点是希望在学习学科专业的同时,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同步的发展。CLIL逐渐成为一种融合了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全浸入式”教学(immersion instruction)、跨课程的英语学习(English Across the Curriculum)等教学模式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3]事实上,除母语以外的任何第二语言都可以成为CLIL中用于学习与交流的语言。但是作为世界上目前最通用的语言,英语是当前CLIL课堂上最常用的语言。CLIL模式在欧洲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推广。从理念、方法、课堂设计、任务布置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CLIL的研究者与实践者都提出了新的思路。

根据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具体情况,双语教学模式通常被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1)全外型,即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教师使用全英语授课;(2)混合型,即采用原版教材,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交错使用英语和汉语授课;(3)半外型,即采用原版教材,基本使用汉语授课。以上的双语教学,均以原版英语书籍为课程教材,划分标准在于授课中英语的使用比率是全外语、大部分外语或是大部分汉语。[4]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学科知识,如果对英语有要求的,也更多关注专业术语的记忆,专业知识与语言教学目标比重大概在20%~80%以上。[5]

作为创新的教学平台,CLIL不仅仅教授一门外语或利用外语讲授专业课程。它的创立者和支持者都强调,CLIL对教学内容和语言的学习是同等重要的。CLIL专业知识与语言的比例基本上是50%~50%的模式。

在具体的CLIL教学中,Colye提出的4Cs,有来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框架。4Cs包括内容(Content)、交际(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通过对专业知识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参与认知过程,通过语境中的交际与互动,增强语言交流能力和技巧,提高跨文化意识。[6]

但是当前在我国,许多正在实施的双语教学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不仅学不好语言,甚至会拖累专业课的学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一般以教师为中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参与,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依据CLIL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是组织所有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学科专业知识的背景之下,注重学习过程里学生的体验,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专业知识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使用情景与交际环境,将学生从孤立的、纯粹的、枯燥的外语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

二、《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财务管理》在国外被称为《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主要对企业筹措资金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如何进行资金投资,即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进行分析与决策。[7]由于概念的灵活,计算相对复杂,传统的国内教材在编写上侧重理论体系的描述,缺乏实例,或案例常常与现实存在差异;再加上由于我国的学生通常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大多数学生们一般都认为《财务管理》课程是较难掌握且学好的一门课程。《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以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在他们已经学习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之后,利用来自企业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经济生活中企业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用于客观经济生活,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从实际案例出发,学生可以锻炼应用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对过去学习过的理论与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

在我国,财务管理案例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太长,由于国内没有相应的成熟教材,在国内目前使用较多的由全球第一和第二大案例制作中心Harvard商学院和Ivey商学院开发的财务管理案例。因此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方式。在案例选择上,根据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和理论框架与逻辑,选择相关的企业案例,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经济环境和企业背景中。例如,在分析企业投资决策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加拿大毅伟商学院的Rocky Mountain案例。在Rocky Mountain案例中,以加拿大一家高山滑雪旅游公司为例,学生可以学习在计算银行贷款和债券成本、股权的融资中优先股和普通股的成本,并对股权和债权融资方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对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资金来源进行选择。在股权和债权融资的比较方面,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由于利息费用在税前开支,可以起到节税的作用,因此可以降低债务的融资成本。

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无法找到财务基本理论与经济社会、企业现实的关系,也无法领会如何使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使用财务管理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理论所依据的假设条件及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局限性,并能更加深入清晰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分析背景,并且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经济社会中公司进行管理决策与财务分析的复杂性。由于财务分析决策与公司的决策、组织架构、运营管理、生产销售、人事管理、报酬激励机制等相互关联,通过学习还可以锻炼学生进行信息综合和综合管理的能力。由于在案例分析、计算与决策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企业信息和财务数据进行判断性分析,并能区分主次信息、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权衡利弊,这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决策能力。

采用双语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更好的掌握英语这一世界语言。[8]通过国外西方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并学会如何使用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重要地是了解到了国外管理层的逻辑思维、决策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为今后从事跨国商务和贸易经济活动、开拓国际市场等,打下了优良的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一般步骤、分析技巧,在案例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就企业面临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能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清晰地有说服力地课堂演示,并在同学中进行辩论,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能增加学生对实际经济生活与企业背景的真实感受,培养他们采纳不同意见和观点的态度,这能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并促进师生和生生的关系和互动。另外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必须按要求写出发言的PPT和案例分析报告,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报告能力。当然原版英文教材与案例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探讨的是西方企业在相对完善的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中面临的管理、财务管理中的投融资决策问题。在我国,由于社会制度、市场环境、企业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和教学中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财务学理论和决策模型。

目前在《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的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由于教材采用全英语的国外案例,对学生英语水平、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学生学习态度与时间的投入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案例的掌握程度,通常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取决于他们财务学及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根据教学中实际遇到的情况,有部分学生借助于字典,即便能读懂案例中所有的英语单词,但由于没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理论,仍然无法完全理解案例中企业面临的经济事件和财务问题,也就无法根据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不够。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上课之前没有对案例进行预习和准备,也就无法保证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2)目前在本科案例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型”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教师对学生引导性的思考、分析和讨论。部分教师误认为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加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案例是教学过程的调剂,是对要传授的知识的例证和说明。在案例教学中,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很重要,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为重要。[9](3)相比传统的教学而言,双语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用英语组织课堂学习,而当前兼具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教师少之又少,再加上班级规模大等条件限制,教师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CLIL在教学中的应用

CLIL强调课堂交际是连接内容传授、文化传递,和认知发展三者的中心,认为通过学科知识和语言学习相结合,提供给学生专业知识与语言同一时点的接触和实践,可以挑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并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在知识学习和内容传递方面,CLIL课堂不再受传统语言课堂中语言内容的限制,大大提高了语言交流和学习的真实性和多样性。另外,由于专业知识与认知发展的密切关系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其参与的程度。在认知方面,CLIL课堂中学科方面的理论与知识的掌握,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提出要求,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促进认知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提高。在语言与跨文化交流方面,CLIL课堂培养学习者利用英语作为通用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能理解和包容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视角,能够适应与英语母语者、非母语者之间的口头与文字的双向互动交流。

将CLIL的理念应用于《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中,对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和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1.注重师资培养。在CLIL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原因在于,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对师资的要求相当高,需要教师能够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知识的讲授,也就是说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否则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由于其概念的灵活性和计算的复杂性,《财务管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更高。在CLIL教师培训方面,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鼓励并选拔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学科教师参与到CLIL教学中来,并对这些教师进行相关英语的培训;或者鼓励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之间进行合作教学。

2.兼顾学科内容和语言形式,实现语言与内容的结合。CLIL摈弃了人为地将语言教学同学科教学分离的现象,目的在于将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全结合起来,它的理念是以某个学科知识或某种主题的教学为基础进行语言的学习。因此在制定《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符合本课程的专业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教学计划。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不会迁就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根据学生的语言程度使用教学语言。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拓宽学生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真正实现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双向促进与共同提高。另外,在CLIL的案例教学课堂上,要让学习者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话语权,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公司CEO、CFO等。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具有了另一种“说话者身份”,如同戴上了面具,可以不受其真实身份、地位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丰富的话语表现,以“新观念、新视角”等,促进对于多元文化和经济环境的沟通和理解。

3.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与合作为核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通过教师单向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激发。为提高理论知识与客观经济生活的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传统媒体如期刊、报纸、电视等,以及新媒体如网络资源等提供的与财务管理相关的财经时事和公司案例作为实例教材,对书本教材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去了解和分析财经时事与上市公司,探讨经济与管理事件背后可能的经济逻辑和理论。

热情投入课堂讨论是CLIL教学的中心环节。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首先由4~5位学生自由组成一个小组,在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进行小组讨论,增加所有学生的参与程度,然后再进行全班讨论,增加学生发言的自信心。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教学方法如Fish bowl及Sticker等,为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提供机会,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用简洁与精练的语言将其想法中的要点表达出来。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案,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辩论和探讨,提高思辨能力,加强分析、判断、决策能力和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实现专业知识与英语学习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英]T. Husen,T.N. Postlethwaite.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英]里查兹(Richards.J.C.),史密斯(Schmidt.R.).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M].管燕红,唐玉柱,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盛云岚.欧洲CLIL双语课堂:理论实践与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8(4):49-55.

[4]付筱娜.试析高校“双语”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2,(7):91.

[5]王唯薇.CLIL与21世纪教育:一个理论和实证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63-170.

[6]Dale L.,Es W.,Tanner R. CLIL skills [M].Holland:Universiteit Leiden,2010.

[7]Ross A.S.,Westerfield R. W.,& Jordan B.Corporate Finance Fundamentals[M].Singapore:McGraw Hill,2008.

[8]Nunan D. The impact of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on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Tesol Quarterly,2003,37(4):589-613.

[9]曾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