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培训总结范例6篇

双师培训总结

双师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师资队伍; 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97-01

一、当前师资队伍与中职教育发展不相协调的主要方面

1.师生比例。教师队伍总量不足。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专职教师71.29万人,在校生1254.68万人。两者之比为1:17.5。按同比计,如果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2200万人,则教师总量应达到125万人,在2005年水平上至少增加54万人。以我校为例,2006年各专业在校生达到8千余人,专职教师187人,两者之比为1:43,比全国中职学校的师生比还高了26%。

2.学历结构。据统计我国中职教师当中,职业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5.32万人,占60%;专科学历9.66万人,占37%;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0.81万人,占3%。普通中专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3.49万人,占79%;专科学历3.05万人,占18%;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0.51万人,占3%。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它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的标准相差甚远。以我校为例(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教师总数20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10.4%;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85.7%;专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3.9%;教师学历达标,但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务结构等诸多方面都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1.“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培养目标等因素所决定的。“双师型”教师是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双重保证。教育部部长周济一再强调,“要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专业课教师既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又要有工程师或技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应该是技艺高超的“师傅”和“教练”。结合我校实践经验,我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满足专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及教师个体的现状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为前提,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行业实践、高校进修、校本培训、社会聘任或教师自学为基本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入手: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三要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2.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问题一直是困扰职业学校的重要问题。教师组成复杂,很难通过统一的途径让全体专业教师都学有所获,训有所得。因此,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分层次推进的策略,通过高校进修、国外培训、企业培训、校本培训、岗位自学等途径和方式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

三、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健全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制度,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要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明确要求,不合格教师限期通过学习,达到合格师资标准;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在职教师定期参加培训;采取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制定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作为提职和晋升的必要条件;还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的培训、进修和国外考察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教育。

2.健全制度、确保投入,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构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投入是关键,制度是保障,重点在落实。教育部着手制定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及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这些都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依据。根据《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建设的意见》中的有关规定,实施教师的准入标准。职教师资要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有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或三年以上在工厂、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经历,严把教师准入关,杜绝不合格师资进入职业学校任教。这能有效地保证职教师资队伍的质量。

3.培养与引进结合,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兼职教师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双师型”职教师资的重要来源。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积极创造条件,走学校自己培养和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优秀的实用技术人才相结合的道路,来充实教师队伍。

四、改善环境、创新机制,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创新机制,确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推进人才机制的创新。科学定编,因需设岗,因事择人,人事部门要合理调配教师,使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和职教改革实际的需要。不合格师资限期通过进修、培训,达到合格师资水平。建立岗位责任制,确定教师的岗位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竞争上岗,建立全员聘任制。打破职务终身制,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把竞争竟聘引入教师管理机制中。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改革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注重教师的工作成绩和实际贡献,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苗秀芳,梁显宗,范成章.构建适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师伍,2005.9

[2] 马小宝,张宇,柴彦辉.我国职业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交流材料.2005.9.

[3] 张洪珍.中等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探讨,2004.

[4] 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2005.

[5] 朱新生,贺文瑾.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06.

[6] 腾勇.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双师培训总结范文2

高技能人才 “双师”型教师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动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剂,是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动力源,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助推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系统工程。要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脱离社会需求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以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为核心,以建设高水平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以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关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重点发展方向。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我国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职业院校培养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如果要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调节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二、确定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立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符合“人才规划”的发展方向,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发展方向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1.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2.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学校、企业双向介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订单培养”。校企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双方确定人才培养基本规模,根据岗位需要开设课程,全部实习都在工厂进行。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经考核合格直接进入订单企业工作,企业节约了人才培训成本,提前培养了适用人才,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

2.“厂内设校”。厂内设校,教学外置,企业利用学校资源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潜移默化地成为学习型企业,同时借助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

3.“校内设厂”。学院引厂入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车间,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能从毕业生中选拔到最优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共赢。做到了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出口的有机统一。

四、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

1.实行“三合一”实训基地建设。“三合一”,是指实训基地要体现工学结合,体现生产性。实现“课堂与实训基地的学做合一、实训与生产的校企合一及教学与技术研发的教研合一”。通过“学做合一”,有效落实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校企合一”,有效落实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使学生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通过“教研合一”,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职场中实际问题的应变力。

2.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深化内涵建设,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努力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三化”,即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

3.按照“优势互补,产权明晰”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实现基地功能多样化。

五、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健因素。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

1.创新人才引进和聘请机制,加强“双师”结构建设。职业院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从一线行业引进或聘请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或本行业特点,并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员来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改变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教学实力,争取“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学校总师资数的60%以上(省级以上重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

2.对学院现有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双师”素质建设。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学习制度,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对于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竞争等方面给予以政策性支持,以起到示范作用。

3.通过“三大工程”建设,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师资团队。即通过“技术名师”工程,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金讲台”工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做到讲台上是能手,操作台上是巧手;通过“师德”工程,树立教书育人标兵,形成敬业爱岗的优良教风。

双师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职教师培训;“双师型”;点线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6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开展对中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与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师资队伍是中职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一、找准切入“点”:立足于中职教师培训现状

对于中职教师培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取得了不少成绩,成效明显,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中职教师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培训认识不够到位。中职教师培训的顺利开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推动,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效指导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目前对中职教师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总体还不够到位。政府部门虽然认识到中职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但从“科教兴国”的高度上看待还有待提高;参加教师培训意识淡薄,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基地更多地对受训人员专业知识的提高、教育手段的运用、教育研究方法的掌握进行安排,而对实践操作能力的专门训练针对性不强。

2 培训机制不够健全。中职教师培训的顺利开展,除了教师因素,还需要培训经费的落实、工学矛盾的解决、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有关技能培训的硬件配套设施等许多外部条件的支持。从目前来看,这些外部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中职教师培训的需要。在培训经费上,国家虽然设有部级和省级培训项目,但受训面总体不广,从面上来讲,教师培训的经费落实主体应是学校,对于发展较好的学校还可以保证,而对于基础欠佳的学校,经费落实就可能得不到保证;在基地建设上,由于目前设立的部级和省级培训基地大都依托学校,这些基地受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的限制,总体跟不上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很难满足中职教师多专业的培训需求;在培训对象上,真正符合骨干教师的条件的并不多,学员职前教育专业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平衡点很难掌握,给培训工作带来困难,质量受到影响;在实践环节上,更多地停留在见习、观摩层面,未能真正做到上岗、顶岗的地步,效果可想而知。

3 培训计划不够合理。从面上看,目前的中职培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学历教育多,专项培训少;理论授课多,实践操作少;“吃老本”的多,知识更新少。培训计划没有按照学员、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去设置,没能体现快速发展的中职师资的现实需求。专业课程前沿信息不足,所学专业学科知识不足,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等是当前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困难,专业能力、学生管理、专业知识是中职教师培训的主要需求内容。

4 培训模式不够多样。中职教师培训的主渠道主要在基地,大部是依托于高校而设立。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滞后的培训效应仍然存在,培训很难对学科、专业前沿动态和产业技术发展高端做出快速反应,一体化的开发性培训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不能满足中职教师新知识的发展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需求。

中职教师急需参加各级各类在职培训活动,这既是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职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实施中职教师培训时,应针对目前中职教师培训的现状,找准切人“点”,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革培训体制与机制,明确培训目标,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二、贯穿一条“线”:着眼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与学校教师素质水平分不开的,中职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建成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提升中职学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发展。“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从概念界定到内涵发展,从理论探索到开拓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截至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明确的“双师型”教师评判标准和概念界定,现有的关于“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内容多出现在教育部的一些文件中以及教育部领导人的讲话中。目前一般有以下理解:一是“双证”说,即既有教师从业资格证或教师系列职称又有其他从业资格证或职称的“双证”或“双职称”教师视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说,即既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相当于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三是“叠加”说,即既要有“证”又要有“能力”。四是从内涵角度界定,提出“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综合应用。五是从职业素质标准进行界定,认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标准应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即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的含义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技能指导;“三能”是指专业理论传授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训练指导的能力、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四证”是指教师资格证、技术(技能)等级证、学历证和继续教育证。这些都是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各抒己见。

从这些概念的理解可以得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是个综合概论,内涵丰富,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操作和指导能力,丰富的企业实践和社会经验,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能力,深厚的教科研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和管理的能力,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等等。

2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

(1)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落实好“双师型”培训工作,首先需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制度,通过制度管理培训。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培训教师的意见,吸收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制度完成后要适时公布,要让教师熟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起到互相监督、共同遵守的作用。各中职学校的制度要有个性化,不可套用其他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培训制度。

(2)分析“双师型”教师培训需求。中职“双师型”教师培训是学校发展的一项战略工作,应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要认真分析教师的培训需求,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培训总体目标、选定具体培训内容、采用合适的培训方式。需求分析要着眼于学校发展目标预测和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体要求,要结合教师的日常工作情况,要找准教师个人实绩与岗位要求之间、个人能力与岗位期待之间的差距,要有个性化,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需要培训,哪方面需要培训,需要参加什么类型的培训,培训后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保持与受训教师的及时沟通,了解他们的培训效果及意见,适时修正培训方案,尽可能“量体裁衣”。

(3)拓宽“双师型”教师培训渠道。“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渠道很多,如校企合作、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学历提升教育、基地培训、校本培训、校际交流、教师实训基地培训等。加强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重点,教师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上岗工作等方式,可以掌握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校企合作能较好地解决教师普遍企业实践欠缺、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职业资格考试与鉴定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该行业、工种所需的知识、技能,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标志之一,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要与其任教学科相符,但又不能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等级作为教师聘任、升职的必要条件,避免出现盲目的“考证热”。

(4)丰富“双师型”教师培训内容。调查发现,中职教师在培训内容需求上依次是实践技能、教学技能、专业理论和学生管理方面等。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满足受训学员的需求,要有针对性和务实性,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的个体特征,真正能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应走在职业发展的前沿,要区分不同性质的教师,开设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对于新分配的教师要重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对于专业课教师,培训内容的重点应是实践技能,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5)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督导。督导是检查效果的极好办法。培训机构都要建立督导小组,加强对培训教师的态度、能力、知识,尤其是实践环节的全过程检查,通过督导准确地评价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而与教师进行沟通,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力争效果最大化。督导不可“形式主义”,要深入到培训的各个环节,方式要多样化。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在教学上更要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特强。着眼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职教师培训的主线。

三、打实基本“面”:致力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10月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该计划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又出台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实施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兼职教师聘任推进项目和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等,致力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职教师的整体素质。

1 推进专业化建设是中职教师素质提升的根本。“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针对中职教师目前存在问题的一种补救,非常必要和及时,但这远远不够,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才是中职教师素质提升的根本。

(1)中职教师专业化的特定内涵。教师专业化就是促使教师成为专门人员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教师职业成为专门职业。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对于中职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化有其特定的内涵。一是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不是根据学科来划分,而是根据专业来划分;二是职业学校的专业不同于大学的专业,它一般都对应于社会的某个职业、岗位。对于职业学校教师而言,学科专业性不能描述其对应职业知识的专业性的全部特征,职业专业化才是较为确切的描述,中职教师不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操作能力的培训,需要将专业实践性、教育教学性和学术研究性统一发展,这是中职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区别所在。

(2)中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维度。中职教师通常包括文化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训课程等三大类。就教师专业化发展而言,这种划分并不是指三类教师各自朝着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发展,而是指专业教师在专业实践性、教育教学性和学术研究性有机整合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维度上有所侧重而已。在实践维度上,由于实践性是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中职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决定着中职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具有本专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关注技术手段更新的情况,用最新的专业实践技能武装自己。在教学维度上,教育教学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使教育实践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宜性,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在研究维度上,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质,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教学和实践培训上,还要有意识地、有目标地去研究。一方面应主动开展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用以研究成果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各种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根据市场调、行业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

2 培养与培训体系的有机衔接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保障。

双师培训总结范文4

一、农广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构建以双能力为内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农广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规律的特殊性,使得农广教育需要一支学科齐全的教师队伍,作为农广校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农I理论水平、有过硬的生产实践能力,能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将现代农业最新的科学技术引入到农广教学中去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能力

农广校“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中能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并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能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二)实践指导能力

农广校“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了解和熟悉农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能深入田间地头动手示范并现场指导,具备将专业知识融合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综合能力。

二、农广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农广校师资队伍日趋壮大,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制约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一)队伍结构不合理,专职和专业课教师不足

农广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首先表现在专职教师少、专职的专业课教师更少,许多专职教师甚至不懂农业,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专业技能,很难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及实践指导;其次兼职教师多,大部分专业课任课教师都从农业生产部门选聘,这些聘任的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兵团农广校教师队伍结构为例,2016年学校教师总人数402人,其中专职教师人数4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0.2%,兼职教师36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9.8%;其中专职的专业课教师仅有30人,占总教师人数的7.5%,兼职的专业课教师有358人,占总教师人数的89.5%。

(二)认定标准不统一,目标不明确

目前教育部门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相当一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为:只要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个别学校也笼统地认为:只要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术资格证,就达到了“双师型”教师标准。这导致许多教师盲目考职业资格证书,甚至有些教师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与教学专业不对口,名不副实“双师型”教师造成教学与实践严重脱离,缺乏真正的“双师”能力,此类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并不能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政策不配套,要求不相称

在职称评审时,参照中小学基础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评审政策,使得农广校教师想要参加其它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比较困难,一般也很难取得相应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对农广校教师来说,与小学或中职校的教师执行统一的职称标准和条件有失公允,造成农广校许多教师不得不忽视或放弃对农民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学习和研究,仍然采用传统式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普教化。这既不利于农广校教师对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的系统梳理与熟练掌握,也不利于农广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更不利于农广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培训环节薄弱,素质不均衡

农广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存在缺培训基地、时间短、名额少等问题,有的学校不重视培训效果,有的教师个人不注重技能提高,整体呈现“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比例偏低的状况。广泛参与的机制不活,培训精准程度总体不高,这对农广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影响很大。

三、农广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适应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及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制定农广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应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力度,从整体上优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激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一)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

大力扩展兼职教师队伍,把兼职教师作为农广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农广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更能促进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根据办学特点,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农广师资队伍,有计划地从农、林、畜牧等涉农部门选聘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掌握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能熟练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农广校兼职教师。注重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形成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发现新人、培训新人、鼓励新人。发挥以农教农、以农带农、以农帮农的作用,促使专职与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从而建设一支观念新、能力新、方法新、结构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开展特色校本培训

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搭建培训载体,多层次地开展校本培训。兵团农广校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从兵、师、团三级逐级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举办全兵团体系各级业务管理培训,开展各类教学能手比赛、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优秀案例评比、多媒体课件评比等活动,通过培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教师的业务和教学功底,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达到“新教师要过关、青年教师要过硬、骨干教师要合格、老教师要适应”的要求。

(三)加大专业培养力度

双师培训总结范文5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教学现状

就现今情况来说,新疆各地、州、市在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中热情高、力度大,呈现出良好开端。例如,喀什地区在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上力度很大,地区和各县都分别建立了双语教学管理办公室。在双语教学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喀什市每学期组织近百名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疏附县教育局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选拔双语教学专职教员,在重视双语教学研究上带了好头。

双语教师严重短缺,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双语教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双语教学班数和学生数的不断扩大,今后新疆整体双语教学师资短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从整体上看,新疆现有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还远达不到推进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对新疆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大,但是培训的数量极其有限,部分教师虽完成了双语师资培训,进步也较大,但仍难胜任双语教学工作。还有部分教师在培训后不能按规定在汉语系学校实习锻炼,因学校师资紧缺,回校后仍然承担着母语授课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教师获得脱产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很多受访教师在双语教学中非常努力,能较为流利地用汉语授课,但是学生几乎不懂汉语,教师教学生汉语非常吃力,尤其是南疆的情况较为突出。小学尽管都开设了汉语课,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质量低下,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不强,相当数量的汉语教师自身汉语运用能力达不到要求。

二、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与汉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形成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过直接的作用或重大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实质上就是语言教学模式的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就是所谓的教学模式。我国学者一般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核心部分。

汉语课是对少数民族学员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汉语教学模式的形成与优化对汉语教学必然会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阐述,结合汉语口语课的课型特点,汉语教学模式被定义为: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在汉语言教学环境下展开的汉语教学活动中,各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教学内容)之间稳定的关系和结构形式。

2.汉语教学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汉语的课型特点决定了对学生汉语的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而对学生培训的时间有限,教材中的难度、生词数量远远超出学生所能理解、接受的能力范围以及要完成的相关交际表达要求,所以,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词、句进行讲解和练习,分配给汉语课文和交际训练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是一些单个的词或用这些词造的单个句子,缺少在具体的汉语语言环境中运用、表达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学习、掌握汉语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结构,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模式,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很难改变在汉语学习活动中的一些错误的表达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学习运用,学生会产生挫败感。部分学生的性格内向,不愿意或不善于表达,在汉语练习活动时往往顾虑较多,不够主动活跃,其课堂表现与现行的较高强度的强化汉语教学模式往往会产生矛盾,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减弱甚至是消失。

三、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教学效能的提高

1.提高学生汉语培训效能

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在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教学汉语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由于汉语培训时间短,强度大,任务重,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对第二语言教学方面进行培训,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偏误的了解、归纳和总结,提高汉语教学的效能。

2.构建双语培训教学管理系统

构建有效运转的教学管理系统,由师资培训主管部门组成汉语教学管理指挥系统,负责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评价汉语教学管理工作。成立由主管领导的汉语教学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实行分块管理、分级指导、逐层反馈、定期总结。制订汉语教学的总体规划和一整套制度,通过师资培训主管部门对教研组指导、督促、检查,将汉语教学的各项管理创造性地渗透到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中。及时、准确地向指挥中心提供计划决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对汉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调节与控制。掌握第一手材料和可靠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出准确、适当的调整,并为上级主管部门做出新的汉语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3.紧抓汉语教学常规管理的策略

教学常规管理对于稳定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秩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起着重大的保障作用,必须依靠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地实施汉语教学。汉语教学工作有其内在的规律与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汉语教学运行的命脉,从汉语教学工作目标体系、教学工作监控体系、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几方面着手,建立一系列健全的汉语教育管理制度,规范汉语教育管理行为和执教过程,建立起符合新疆少数民族自身实际的汉语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三位一体,以汉语教学为中心,教师为实现双语培训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双语培训目标而学习汉语,管理领导以双语培训目标达成过程的工作质量、工作实效来进行汉语教学的管理,使管理更具导向性,统一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意志。为确保汉语培训目标教学的中心地位,要把管理工作的精力放在汉语教学上,建立严格的汉语教学工作制度,汉语教学管理以管理制度建设为主,实行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三结合;加强汉语教学工作的计划性、评价性。双语教学过程以汉语培训目标为主线,评价贯穿始终。对汉语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在于监控教师是否按学科教学程序组织教学。在汉语教学管理中,要以汉语教学的管理为核心,把汉语教学与教学常规管理结合起来,使汉语教学的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

4.培训与实习并重

汉语培训仅仅是双语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专业培训和专业实习是双语培训的关键。因此,汉语课程的讲授,不仅要结合汉语水平等级大纲,更要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接受、学习能力进行。要求双语教师不仅在汉语语言方面的知识要牢固全面,还要求双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例如,在汉语课程的词汇教学中,双语教师应当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并将词语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不可单纯孤立地对词语进行分析讲解。在讲解词汇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地将专业汉语词汇加以补充。如在辨析“重要”和“主要”时,也可以将“重心”“重力”的概念教给物理专业的学生,将“重工业”的概念教给地理专业的学生,将“重音”的概念教给汉语专业的学生等等,在双语培训中将专业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汉语培训的过程中奠定专业汉语的学习。

5.开展课外汉语教学活动

汉语学习课程是汉语培训的基础,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练无法提高汉语水平,满足双语培训需要。因此,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培训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求课堂之外能较好地促进语言交际训练,这是汉语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汉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外语言课堂教学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课外的汉语朗读比赛、汉语演讲比赛、汉语笔记比赛、“汉语角”等等,都是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较好补充。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培训是一项利于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所在,汉语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工程的质量。认真研究、分析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中的问题,革新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模式,提高汉语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与质量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要进行的长期、系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关于双语师资培训途径的有效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0(14):85-87.

[2]李泽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0-14.

[3]吴宏岭.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精读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4):74-75.

[4]尤江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及双语教学工作的调研报告[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1):46-48.

[5]张燚,塞米·马木特,张瑛.新疆双语师资培训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0-136.

[6]江蓉.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教学管理策略初探[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93-96.

双师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素质 教师培养

[作者简介]左彩云(1972- ),女,山东寿光人,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辽宁 鞍山 1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2014年度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ZY1344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86-02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界定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相对理工科类高职院校而言,文科类高职院校比照《通知》中的五条标准而确定的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则更显稀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常常将有教师中级以上职称和具有行业相关专业一线实践指导技能的教师称为双师素质教师,包括从行业转入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也包括具有行业一线技能的高职院校教师。本文主要是针对《通知》中提出的双师素质而展开论述的。

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形式相对单一。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认定双师素质上,更多的是以职业资格证为依据,因此在双师素质培养形式上,其中之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多是通过看书、答卷的方式,因此,此种培养形式,无法体现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无法表达《通知》中对双师素质的全面概括。

辽宁省从2004年起,专门设立了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并启动了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培训项目,利用每年寒暑假期,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培训项目涵盖了机械、汽车、计算机、电子、英语、财会、管理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十余个类别,在辽宁省教育厅指定高校内进行。这种培养形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薄弱学校的教师了解了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但由于此培训多在课堂通过讲授进行,缺乏实际岗位能力操练的过程,因此仍存在纸上谈兵的不足。

2.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动机不强。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双师结构队伍的打造,因为部级或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评审指标都对双师素质教师所占的比例提出了要求。如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在教学队伍结构方面,要求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要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而《关于2009年度部级教学团队(高职)评审的相关要求》中,也要求有“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一些省校级教学队伍评审指标则明确规定了双师素质比例。例如,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立项评审指标体系中明确要求,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要占教学团队的70%以上。

与学校积极鼓励的态度恰恰相反,高职院校教师对双师素质培训的态度并不积极,常常要由学校硬性安排。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双师素质培训通常安排在寒暑假期,少则一周,多则四周,教师平时工作压力很大,培训又占用了假期的放松时间,因此,很多教师心理上不愿意接受培训安排的时间段;第二,高职院校教学任务量大,而津贴改革又和教学、科研相挂钩,假期是集中有时间写论文的最好时机,而培训与津贴改革、与职称评审又没什么联系,参加双师培训与教师切身利益不是十分密切;第三,有些教师会因为参加培训而损失商业演出、补课等额外收入,也有教师因为家庭负担重、学习状态欠佳或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等因素不愿意参加双师培训,还有的教师是因为听曾参加过培训的人员说获益不大而对培训持观望的态度。

3.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目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培训以下列几种形式居多:一是让教师自行联系专业对口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二是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安排带队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三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安排教师在指定时间参加相应内容培训。但是,这些形式缺乏一个整体、全面的考虑,没有根据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需求安排系统的、常规化的双师素质培训,导致受训教师在职业素质成长方面走了一些弯路,甚至给接待参训教师的实践基地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辽宁省某酒店作为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在接待参训教师的第一周,就接到投诉17起,于是不得不自第二周起,改全天顶岗实践为上午培训、下午岗位实践。

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津贴改革等方面,尽管《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提出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中,各地或各校有很大不同而且缺乏监管机制。如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评教授、副教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文件对双师素质的说明与《通知》提到的双师素质相同);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讲师要取得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副教授要取得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考评员证书或技师证书;黑龙江高职高专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中,副教授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有双师素质、教授要有双师资格(文件中没有对双师素质和双师资格进行说明)。

4.双师素质培养效果无法衡量或评定。无论是教师自行联系的挂职锻炼单位,还是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企业,或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培训结束后,通常是参训教师上交培训总结或挂职锻炼考核表。如果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双师素质培训,参训教师会于课程结束后取得双师素质合格证书。也就是说,双师素质培养的效果只能用证书或总结的方式来表现。

双师素质培训后的教师在岗位实践能力上有无提高、提高了多少、哪些实践能力有提高等,这些都是未知的,没有考量的依据或展现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平台。对于未参加培训的教师而言,看不到培训的效果,从而也导致了对双师培训的热情不高。

三、提高双师素质培养实效性的策略

1.双师素质培养应采取多样化培养方式。在以往教师自主联系、学校安排、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培养基地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课堂讲授习得的单一方式,采用理论自学速成与实践技能体验式训练或参与式学习紧密相结合的方式。如辽宁省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就由省内部级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及省教育厅指定的院校具体承办,将各高职院校选派的骨干教师安排到省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由培养基地按照理论培训与顶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双师素质培养基地也可以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理解能力强、接受速度快、有一定专业知识素养的特点,编制专门的培训教材,突出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制订培训计划与方案。具体学习方式,既可以网络远程集中学习,也可以个体自学,但要通过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或到社会相关行业独立完成某项岗位工作并获得单位认可,或是在一定级别岗位技能大赛中获得相应名次方可颁证。

2.要改变教师观念注重长远发展。尽管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繁杂事务多、工作压力大,但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还是非常关注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注重宣讲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如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介绍各地高职院校前沿状况与发展态势,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关注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运行规律,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

此外,重视教师教研活动和学校教风建设。教研活动中,倡导、鼓励专任教师将相应行业岗位工作内容与流程等如何与教学相结合作为研讨重点,重视教师岗位实践能力的提升。教风建设中,专业岗位能力标兵评选、教学实践能力评比等活动的开展,都将引领教师努力的方向。

3.国家应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相关政策。高职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并推动双师素质培养,但双师素质培养并非只是高职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就能承担完成的,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行业企事业单位的配合,即需要政、校、企合作。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提到“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但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并不容易,因此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在政、校、企合作上,需要具体、明确地规定出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这样才有利于双师素质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保证其优质完成。

另外,《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还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但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需要在本单位内部考核或资格认定,而不属于行业内部人员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没有资格申报或评定的。因此,为保证高职院校教师申请评定行业专业技术资格,就需要有国家相关政策出台以保证落实。

4.高职院校要保证落实并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为保证双师素质培养常规化、系统化,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双师素质培训的政策文件,全面考虑、整体兼顾,对师资队伍建设做出统筹规划,并且在专任教师职称评审、津贴制度改革、双师素质培养与认定、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如根据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少、假期事务多等具体情况,采取双师素质培训轮训制;根据双师素质培训的效果、岗位实践能力的水平等,在科研立项、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陈凌,邓志军.英国高职教育“双师素质”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1(6).

[2]陈千诰,徐继义,徐伟.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制度保障体系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