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走势范例6篇

世界经济走势

世界经济走势范文1

从2000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4.08%,其中2007年高达5.0%,明显高于1980年至1999年年均3.02%的增长水平。但是,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仅能达到3.7%。其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经济都已陷入衰退。

2007年7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9月已演变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所谓“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正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按年率计算,2008年第一、第二和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9%、2.8%和-0.5%。但是,基于工业生产、国民收入、批发零售额和就业等关键指标都在下行,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在12月1日认定,美国经济已从2007年12月开始陷入衰退。2008年第二和第三季度,欧元区15国经济连续下降0.2%,这是自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欧元区经济第一次陷入衰退。2008年第二和第三季度,日本经济相继出现0.9%和0.5%的负增长,日本经济也已步入衰退。

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的60%以上,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大大放慢。转轨和发展中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从上年的8%降至6.6%,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将从10%降至8.3%,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从11.9%降至9.7%和从9.3%降至7.8%;拉美经济增长率将从5.6%降至4.5%;非洲经济增长率将从6.1%降至5.3%;大多数独联体国家经济主要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气或其他矿产品,随着矿产品价格走低,这些国家经济形势将进一步恶化,2008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可能达不到6.8%,这将是3年来的最低增幅。

展望2009年,世界经济仍存在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2008年12月下旬,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在接受法国《世界报》专访时指出,鉴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各国政府必须尽快加大刺激内需的力度,以避免出现全球性大萧条。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多,特别是五大风险仍然存在。

一、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可能继续向纵深发展。目前,次贷危机尚未全面扩展到信用违约掉期领域。从2008年初到12月初,美国纽约三大股指跌幅均超过34%,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股市主要股指跌幅均超过35%,日本东京股市主要股指跌幅超过46%。2009年,全球股市仍将继续动荡。据日本《经济学人》周刊2008年11月4日一期介绍,14个发达国家的住房资产总额高达60万亿美元,相当于这些国家GDP的2.2倍,其中20万亿美元属于被过高估计的价值。如果房价回归理性,那么将有20万亿美元的家庭财富随之蒸发。有专家预测,房地产市场回暖可能还需要两年多时间。我国要特别关注美元汇率异常波动对人民币的冲击。

二、 农矿产品价格波动仍难预测。2008年1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价格上涨到每桶100.09美元,这是油价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7月11日,每桶油价上涨到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12月19日,油价回落到每桶33.87美元,跌至近5年来的最低点。油价大涨大落主要是投机炒作造成的。美国众议院能源商务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显示,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交易合约中,“投机交易者”所持有的比重从2000年的37%上升到2008年4月的71%。剑桥能源研究协会预测,2009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进一步下降33万桶,油价可能在每桶40至75美元之间徘徊。但是,油价变动仍将深受投机因素和主要石油输出国减产政策的影响。

粮食供应和粮价走势将更加举世关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粮价在2006年上涨了12%,2007年上涨了24%,2008年前8个月涨幅超过50%。德国《新德意志报》2008年12月24日发表题为《未解决的粮食危机》的文章指出,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价格上涨了33%,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分别上涨64%和63%,“年终总结令人害怕:忍饥挨饿的人数增加了7500万,近10亿人晚上饿着肚子上床睡觉。”鉴于金融危机和正在显现出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提醒人们注意,在2009/2010收获年,可能发生下一场粮食危机。

三、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摩擦可能进一步加剧。IMF预测,世界贸易增长率将从2006年的9.4%、2007年的7.2%降至2008年的4.6%和2009年的2.1%。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成为对长期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发达国家为摆脱金融危机将减少需求、增加储蓄。与此同时,随着经济衰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发达国家为扩大就业,将更加注视国内供应。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以美国国会通过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为起点,美国率先举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1930年,美国将2万多种进口产品的关税大幅提高,很快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效应。到1932年,世界贸易比1929年下降了25%,世界工业生产萎缩30%。2001年底发起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原计划在2004年底达成协议,由于美欧之间和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补贴和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多次谈判都未取得进展。2008年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关键年,各方定于年底前结束谈判。然而,7月21日至29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多哈回合小型部长会议在最后一刻宣告失败,被外界评论为是一场“悲壮的失败”。日本《读卖新闻》2008年12月14日刊登题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WTO谈判冻结的背景》的文章指出:奥巴马政权所代表的美国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又让人们难以对其寄予厚望。

四、 要严防从通货膨胀演变为通货紧缩。2008年上半年,全球普遍关注通货膨胀,而到年底,全球转而开始为可能出现更加危险的通货紧缩问题担忧。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期间,消费品价格下降了大约四分之一,到1933年,美国制造业产量下降39%,失业率达到25%。如今,占美国GDP72%的消费开支减少,制造业产量下降,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出现罕见降幅,失业率明显上升,全球通货紧缩风险增大。

五、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和人类生存面临严重威胁。据法新社报道,2008年全球发生十大灾难性事件,其中:5月2日和3日,“纳尔吉斯”特强气旋风暴袭击缅甸,导致13.8万人死亡或失踪,240万人无家可归,稻田被毁。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地区遭遇里氏8级强地震,8.8万人死亡或失踪,500万人失去家园,经济损失1240亿美元,重建费用可能超过2450亿美元。国际能源署发表的一项报告指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仍在不断增加。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06年的280亿吨增加到2030年的410亿吨,增幅达45%。有专家指出,金融危机要钱,而气候危机要命。挪威南森环境和遥感中心的专家约翰内松指出,倘若全球变暖进一步恶化,北极完全有可能在2030年成为无冰地带,冰川的融化将给冰岛这样位于北极的国家带来灭顶之灾。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气候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届时,欧洲将会遭遇频繁的猛烈降雨和洪水袭击,而世界其他地区将会遭遇广泛的干旱威胁。预计到202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76亿,对于人类来说,一场空前的粮食危机将会来临。

上述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仍将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8年11月25日发表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09年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OECD的30个成员国中,有21个国家正面临持久经济衰退,目前发达国家经济下滑局面将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IMF曾预测,2009年至2012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1%,而最近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只能达到2.2%,原因仍然是发达国家经济同时陷入严重衰退。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0.3%的负增长,其中,美国经济增长率为-0.7%,欧洲为-0.5%,日本为-0.2%。转轨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5.1%,其中,亚洲为7.1%,中国和印度分别为8.5%和6.3%;拉美为3%;非洲为4.7%;俄罗斯为3.5%。

发达国家经济何时复苏仍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土尔其周刊》2008年10月22日一期刊登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兼经济顾问机构RGE Monitor主席鲁比尼题为《从金融灾难到全球萧条?》的文章认为:“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收缩将温和而短暂(经济衰退将在6个月内发生V形反转)的幻想已经被可能在美国持续两年以上、在世界其他地方持续近两年的长期持久而又确定无疑的U形衰退所代替。同时,考虑到发生全球系统性金融灾难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我们无法排除发生长达10年的L形衰退的可能性――这很像日本在房地产和资产泡沫破灭以后的经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发达国家经济将呈 U形发展。若以3%为世界经济增速高低的分界线,全球经济很可能经历一段较低增长期。

为刺激经济复苏特别是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正,很多国家都在总结和吸取美国爆发严重金融危机的教训。

一、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要相辅相成。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必须相辅相成。1861年美国共和党执政后,长期实行自由放任的不干预大企业垄断的经济政策,终于爆发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持续10多年的大萧条。1933年3月4日人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后实施“新政”,其核心内容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在资本主义世界率先使市场机制(“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形的手”)相辅相成。但是,1981年共和党人里根入住白宫后,再次批评“政府不解决问题”和为大企业“自由竞争”辩护。特别是自21世纪初以来在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规模急剧扩大过程中,布什政府没有相应加强宏观干预,又爆发了严重金融危机。布什政府被迫采取救援措施,但为时已晚。人奥巴马入住白宫后将进一步加强宏观干预,但面临重重困难。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强化政府干预。但是,要防止从“市场至上”走向政府“包办一切”,应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各尽其职、相辅相成。

二、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协调发展。实体经济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61.78%降至2007年的33.99%,其中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从27%降至11.7%。但是,实体经济仍是基础。虚拟经济主要包括金融、保险及相关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美国国会1999年通过了以金融混合经营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国会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正式取消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进行分业经营的限制。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商品交易现代化法案》规定,非在柜台交易的商品,不受商品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这两项法案为投机猖獗、金融衍生品膨胀成灾创造了条件。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值达681万亿美元,其中半数在美国,另一半在欧洲,相当美欧GDP的20多倍。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教训是,虚拟经济必须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有序发展和获取正当利益。

世界经济走势范文2

一、 2010年世界经济回顾

回顾和总结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经济总体缓慢复苏,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持续不断,风险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与2009年的负增长相比,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全年走势前高后低,上半年全球GDP增长率为5.25%,下半年增长有所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4.8%。在2009年深度衰退后全球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既得益于各国强大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得益于及时的金融稳定救助,还得益于共同的应对危机方案。

但各经济体的复苏势头有差异。发达国家复苏乏力。上半年增长3.5%,下半年仅为2%左右,全年估计2.7%。美国复苏锋芒渐失,前三季度GDP增长逐季为3.7%、2.7%、2%,预计全年2.6%。欧元区复苏一波三折,前两个季度GDP分别增长1.1%、3.9%,预计全年增长1%。日本复苏走弱,前两个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4.4%、1.5%,三季度工业生产和出口下滑,预计四季度将进一步放缓。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势头强劲,上半年增长了8%,下半年增长6%左右,预计全年增长7.1%。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复苏势头好于发达国家,主要基于金融机构健康、财政赤字较低、政策稳定积极。但也不平衡,亚洲领先,将增长9.4%;拉美、非洲居中,将增长5.7%和5%;独联体、中东欧在后,有望增长4.3%和3.7%。

(二) 全球金融依旧动荡

受全年实体经济复苏高开低走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波澜起伏跌宕。年初股市信心恢复满满,5月份,由于欧洲债务危机而引起大跌,三季度在资金推动下反弹,四季度却由于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QE2)而再续高位,走势与实体经济有所反差。全球金融体系酝酿变革,新出台的巴塞尔规则在改善银行体系的健康和稳定方面作出了努力,但这种努力由于欧债危机而受挫。经过欧洲国家建立金融稳定机制和进行财政调整,金融形势有所稳定。但全球金融体系仍然存在风险,爱尔兰再次爆发危机,说明全球对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仍心有余悸。

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问题凸显,债务普遍膨胀,希腊等欧洲五国几度面临债务违约。美国的财赤则是在自己印钞给自己当债主,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把危机转嫁给外部。由此引发了国际汇市的剧烈动荡,欧元、日元等多数货币与美元出现反向波动。金融危机导致了不少国家政府和个人财务困难,民生多艰,而紧缩财政又导致了社会的极端不稳定。

(三) 全球失业现象严重

“无就业复苏”成为本轮经济复苏的显著特征。有数据显示,此轮经济衰退导致了全球失业人数增加了3000多万人,尤其以发达国家为甚,约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三。美国和欧元区最为严重,2010年9月份,美国统计失业率为9.6%,较6月份的9.5%还上升0.1个百分点。如果加上半失业人数,广义失业率要达到16.7%。欧元区目前的失业率已经超过10%,日本的失业率超过5%。就是经济发展良好的“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印度、巴西,失业率也分别在7.5%、 9.4%、7.2%。在失业率居高难下的同时,近半数失业者失业时间超过半年。长期失业不仅给失业者自身及家庭造成困境,也会损害其工作技能,并对其就业前景造成长期影响,加剧结构性失业难题。

无就业复苏不是真正的复苏,若失业率不能降下来,这场危机就很难说已经结束,它不仅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

(四) 全球贸易较劲明显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各国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难题,特别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高失业率,致使各国政策更加内敛自顾,明里暗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贸易利益得失更加较劲,国际经济环境趋紧。主要表现在:一是应对危机的政策各自为政;二是国际经贸政策很难协调一致;三是货币战争已经开启;四是发达国家“锱铢必较”,以“再平衡”迫使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金融危机使各国“以邻为壑”,同舟共济的意识越来越淡化,国际合作更趋于现实和实际。与之相反的是,财经分歧不断加大,贸易摩擦开始增多。

二、2011年世界经济展望

展望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1%,世界银行预测为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为4.2%,经合组织预测为4.5%。全球以及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将呈现低速增长之势。各经济体都将步入危机后的痛苦调整期,国内政策和国际协调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前景依旧不容乐观。

(一) 经济增长仍缺动力

从政策看,多数国家和主要经济体都在酝酿或实施退出计划,经济增长将由政府财政刺激政策转向由企业和民间的投资、消费、出口拉动,政府的推动作用在减弱,市场的作用在增强,而市场信心的恢复有待时日。从需求看,由于主要经济体内部需求不振,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尽管新兴经济体日益扩大的增长需求给这个世界带来亮色,但应该看到,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取达国家的需求。从产业看,尽管各国都在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高科技等新兴产业正在逐步兴起,但起码在这几年内,还难形成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时段看,由于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各国经济的潜在问题一一暴露,其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增长方式、财政政策等等,都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有这些,都决定了2011年的世界经济复苏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 金融市场仍有风险

其一是货币问题。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已经给金融市场带来剧烈的震荡,汇市波动加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表示,为支持美国经济复苏,不排除继续推行第三轮定量宽松(QE3)货币政策的可能性。问题是:美国这样不惜代价地通过发行货币来使美元贬值,促进出口,别的国家会听任美国这样的单边行动吗?如果各国都争相发行货币,竞相贬值,这个金融市场还能稳定吗?美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其二是银行问题。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仍然极端不稳定,银行和债务负债仍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还有像西班牙、希腊、葡萄牙、爱尔兰那样的国家承担不起巨额债务,需要靠救助度过危机。2011年发达经济体如果启动退出战略,不能排除发达经济体投资者从新兴经济体抽回资金,这又可能导致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银行出现银根紧绷和系统性风险问题。其三是游资问题。由于美元泛滥,给金融市场制造了大量资金,如果这部分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就有可能产生救市的后遗症,变成游资到处乱窜,投资炒作有可能把资产价格推高,到处乱窜有可能造成局部市场动荡不已。据国际金融研究所估计,2010年流入亚洲和新兴市场的资金高达2700亿美元,2011年仍将维持在这水平以上,在排山倒海的热钱催生下,将对这些地区的资产构成泡沫威胁。

(三) 经贸关系仍趋紧张

面对内外部的压力,各国政府可能采取更加强硬的对外经济政策,许多问题的国际政策会变得难于协调。首先是失业率会使贸易保护主义大为增强。发达国家为了避免政府,将极力维护国内的产业安全,保证就业将被放在首要,不搞贸易保护主义仅仅是国际场合的一个说法而已。其次是各国的国际利益博弈将大为增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退让将大大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愿望将很难得到满足。多哈回合谈判有可能处在僵局状态,只要美国经济问题没有解决,其他问题恐难于解决。再次是国际治理结构的协调难度将大为增强。金融危机反映出国际治理结构的许多弊端,如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等,都需要通过加大改革来继续发挥其作用。但面对着改革,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围绕着权益和利益分配的较量将大大加剧,只要发达国家不作出具体让步,这种改革将流于表面形式。

(四) 外贸形势仍较严峻

由于全球复苏放缓,世界三大组织纷纷下调了2011年国际贸易增长的预期。世界银行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将减至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全球贸易将从2010年的12.5%减至7%。我国前四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东盟贸易增长将下降0.2%至1.3%不等。发达国家进口将从2010年11.3%降至5.3%。世贸组织认为2010年的进出口增速为60年最高,2011年将会显著下降。总需求不足将在较长时间内困惑着全球经济和贸易。由于需求不振,不仅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而且各种贸易风险也会增加,需要认真应对和严加把控。

三、 我国外贸要认真应对挑战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从强度和深度都超出了预期,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2011年的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利避害,积极应对,维护和拓展我国的利益。对我国外贸发展来说,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 应对环境变化恐怕比应对形势变化更复杂

从形势来看,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但在未来数年里,世界经济总体有望保持复苏,这对我国外贸发展总体是有利的。但作为第一大出口大国,在大多数国家经济恢复缓慢、出口增长困难的情况下,我国的“一枝独秀”是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风必摧之”的!事实上,这几年来,我国几大贸易伙伴对我们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已从纺织品、轻工等低附加值产品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蔓延。发达国家对我人民币升值、与我平衡贸易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在一些行业和产品的贸易过程中,管理贸易和公平贸易正在取代以前的自由贸易。在一些进入门槛上,也不断给我制造各种障碍,针对我采取贸易的保护主义更加明显。可以预见,2011年我国外贸企业面对的贸易环境问题将十分严峻,必须认真对待,做好工作。

(二) 消化内部压力恐怕比防范外部通胀更纠结

由于美联储还将继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大量的美元将继续涌入国际市场,国际货币供应流动性泛滥,势必引起新一轮的国际性通胀。有统计显示,在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的暴涨中,由于美元的贬值就“贡献”了其中的50%。由此不难预见,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一些刚性需求的能源、资源、原材料商品,一些能对抗通胀的贵金属,未来的涨势将十分突出。通胀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但对于我国外贸企业来说,还面临着国内通胀、生产成本增加,人民币“对内走弱、对外走强”的两难问题。如果无法消化内部成本,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卖个好价钱,势必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后劲。2011年,这对外贸企业是个严峻考验!

(三) 把控各种风险恐怕比努力开拓市场更重要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最险恶的阶段已经过去,但各种危机的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债务危机引起的金融动荡还有可能再发生;美元贬值引起的货币混乱有可能再显现;高失业率引起的社会问题有可能再激化;这都将影响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市场不稳,风险因素将大大增加。因此,在整个经济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开拓国际市场必须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世界经济走势范文3

然而,分析表明,今年的世界经济走势比较明朗:2010年世_界经济渐次缓慢复苏已确定疑问,但刚刚复苏的世界经济如同大病初愈,生产和消费需求难以快速增长,遭遇重创的金融体系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新的投资浪潮。

尽管如此,由明朗的世界经济决定的世界市场价格也是基本明朗的。10月28日,纽约市场石油期贷价格为81.98美元,黄金价格每盎司1327美元,都未达到历史最高点位,而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俄罗斯大火导致农产品部分减产,限制出口,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粮食产区收成不错。因此,粮食价格上涨没有市场短缺的逻辑。

另外,在此前的经济危机中所有工业品普遍过剩,更没有涨价的理由。相比之下,服务产业的供给和需求是对称的,在短时期内也没有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可能。不仅如此,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货币贬值政策,世界商品价格也趋于下降。

其实,目前,人们对世界市场价格上涨的担心主要是对美元的担心。由于美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加货币供应导致美元贬值,美元指数下降。然而,美国采取增发美元和美元贬值的策略更多是象征性的。增发美元不会在短期内提高美国经济增长能力,只是缓解眼前难题而已;美元贬值也不可能提高美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因为美元贬值50%也无法抵消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反而影响美国经济结构增长,导致美国物价上涨,形成难以解决的经济滞胀。因此,美国目前采取的货币政策是权宜之计,通过增加美元供应,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美元贬值,出口价格降低,出口增加,就业增加,改善国际收支,尽管这种逻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世界经济走势范文4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发达国家内部,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显着变化。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后,私人消费上升势头趋弱,由于目前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幅度将明显减缓。2006年以来,欧元区内需明显复苏,尤其是企业投资增势良好,呈现出新一轮增长的迹象。2007年,虽然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个别国家政策调整(如德国提高税收等)影响,增幅略为放缓,但总体增势依然强劲。日本经济则将继续维持缓慢回升态势。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中国和东亚地区经济有望持续快速增长,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拉美地区多个国家政府换届后,有望推出新的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显着扩大。受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2005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仅为2.6%。根据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1%和2.7%。2006年二、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的增长率分别仅为2.6%和1.6%,增速明显低于一季度的5.6%。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利率上升以及住房市场降温,国内消费受到影响等。但是总体上看,美国经济增长虽然会有所放慢,但是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不至于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住房市场放缓将使2006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减少1个百分点,并将继续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降温是抑制消费者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另一方面,近期原油价格下跌将会给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美国经济稳定。在经历了二季度的较快增长后,欧元区三季度表现依然强劲,根据IMF的预测,欧元区经济2006年和2007年预计分别增长2.4%和2.0%,其中2006年的增长率将是过去六年来的最高纪录。至2006年10月,日本从2002年4月开始的本轮经济景气周期已经持续了57个月,平了二战后景气周期的最长纪录。受国内需求扩大的支撑,日本经济仍将保持乎稳增长的势头。但是日本经济总体上看是处于恢复状态,如果世界经济增速大幅减缓或是国内政策应对不当,日本经济仍有再度陷入通缩的可能。

在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自2002年世界经济开始重新加速增长以来,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较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IMF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3%和8.2%。其中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8.3%和7.3%;印尼、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东盟4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和5.6%;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4小龙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4.4%。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该地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2007年将进一步增至6.3%。该地区的

石油出口是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虽然该地区经济发展有所改善,但是,拉美地区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中,经济增长较为缓慢的地区,预计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4.8%和4.2%。

除外部环境的改善之外,近年来发展中经济体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宏观经济政策所作的相应调整。如贸易自由化和灵活的汇率体制、财政及赤字的减少、投资和外贸环境的改善,私有化和鼓励私营发展措施完善等。但是,持续高油价、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禽流感疫情以及美国等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影响。

4、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2004年二季度开始,增势曾出现减缓,但是2006年继续大幅度回升。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一至三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其中以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一至三季度,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分别比2005年同期上升28.4%、57.7%和62.4%。相对比较,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升缓慢,但也接近了1995和1996年的前期高点。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提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一些主要商品的供应趋紧而需求大幅增长。例如,由于金属矿石产品的开发受到资源储量、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金属矿石的供应大大滞后于价格的变化。而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天然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和一些石化产品等需求大幅增加。同时由于政治形势、局部动乱、罢工、生产事故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以及对市场供应心理预期等,减少或中断的担心,更加剧了市场炒作气氛。

200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态势。国际油价高开高走,在4月份大幅飙升,一举突破每桶70.75美元两个关口,此后基本稳定在每桶70美元左右的平台。随后受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影响,国际油价波动加剧,7月继续震荡攀升。纽约市场油价7月14日盘中曾经达到每桶78.40美元的高点。8月份后国际油价一路回落,至10月初已经回落至60美元以下。2006年前8个月国际市场原油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每桶68.57美元和68.77美元,比上一年均价上涨21.1%和21.0%;然而9月均价则分别骤降至63.80美元和63.90美元。

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放缓是近期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但是此轮油价的上涨呈现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油价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持续性需求增长。近期,由于市场对国际原油供应紧张担忧的缓解,对伊朗、朝核问题的反应更为平和,不再像早些时候地缘政治局势任何风吹草动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充足也大大降低了投资基金炒作抬高油价的空间,一些投资基金因此撤出油市转向股市等其他投资领域。这些因素均促成了近期国际油价的较快回落,但油价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近年来,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油价虽然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上,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和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比预期的要小。但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原油价格走势和近期仍然处于高位价格状态。

5、全球通货膨胀适度变动不明显

2005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为控制通货膨胀,主要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紧缩货币的政策。美联储连续12次加息、欧洲央行则一年内五次提高利率。目前,全球利率水平比2004年明显上升,有利于抑制物价水平的上扬。另一方面,过去几年,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石油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2006年年底以来,受暖冬和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等综合影响,石油价格显着回落。在世界总需求放缓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升幅有望减弱,从而为抑制物价上涨做出贡献。由于各地区经济增长幅度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的物价上涨将不太显着,而发展中国家价格涨幅则有加大之势。

6、货币政策走向分化,利率水平趋同

2006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保持一致。在美联储不断频繁提高利率的带动下,欧洲央行也有规律地升息以保持物价稳定、避免经济和金融的动荡。但是,进入2007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在经济走势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美国经济走软势头明显,如果继续收紧货币,则有可能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威胁金融稳定。而且,目前美国利率水平已接近中性。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仍需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因此,下半年,如果经济走势明显恶化,美联储极有可能改变货币政策方向,采取分步连续降息来拉动经济增长。而欧元区经济景气仍保持上升势头,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热情正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德国提高增值税,将拉动该地区物价水平的上升,因此,欧央行为控制通货膨胀将继续适时收紧货币。同时,日本央行也表示将根据经济情况变化调整货币政策。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之间的利率差将显着减小。

二、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1、关国经济能否软着陆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伴随房地产市场退潮,美国经济2006年增势明显放缓。2007年,美国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软着陆,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情况。目前房地产的降温幅度还处温和尚可调控,对经济未形成严重冲击。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变化情况。如果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继续维持相对低水平,那么房地产市场动荡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大。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均将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严重打击消费和投资,延缓经济增长步伐。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的连续增长是此次世界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之一,欧洲和日本乃至东亚及拉美等地区的增长均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近两次的经济周期运行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复苏后,私人需求增加,企业投资活跃,会逐渐拉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回升,并波及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目前欧洲仍处于结构转型期,需求增长受限;而日本刚刚呈现复苏迹象,经济增长基础不牢固,所以都无法承担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任。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下滑,将相应牵制欧洲和日本等发达世界的经济回升进程,从而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隐患。

2、美元汇率波动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

近几年,虽然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未消除,反而有所加剧。主要表现就是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2002年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回升,美国的贸易赤字持续扩大。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7653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485亿美元。一段时期以来,美国基本依靠资本的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美联储从2004年起连续17次提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至5.25%的高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利差不断加大。加之美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持续走高,吸引了许多国际资本的流人,从而以资本项目的盈余适当弥补了经常项目的赤字。

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减速,美联储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走向很有可能是不断降低利率以避免经济出现大幅波动而滑入衰退边缘。一旦美联储停止 升息,甚至转而降低利率水平,美元贬值速度就会大大加快。由于美元贬值造成美元财富的缩水,很多美元资产出于安全性和增值性的考虑,将加快向其他货币和资产形式转换步伐,从而引发资本的外移和美元进一步贬值。美元缓慢长期贬值有利于逐步减轻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促进国际经济的平衡发展。但如果美元出现快速大幅贬值,则将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世界经济增长形成冲击。

3、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态势

从2006年年末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显着回落。进入2007年,受暖冬影响,需求增长有限;加之库存充足,因此油价继续滑落,曾至50美元的低点。总体上看,2007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石油需求上升速度减慢,从而有利于抑制油价的上涨。但是,另一方面,石油价格也很难长期维持低水平。由于前几年在石油开采和提炼方一面的投资相对不足,短期内,供给能力难以迅速提高,这种供应的刚性对价格的波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如果油价一段时期内偏低,将影响生产国的利益,可能引发生产国联合限产。此外,除气候和自然灾害外,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也更为显着。伊拉克战后局势一直欠佳,短期内难以恢复稳定局面;而围绕伊朗核设施的争端仍在持续;其他石油生产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也时常出现动荡。总之,石油价格的每一次大幅波动,都会干扰经济的平稳运行。

4、国际游资规模扩大,流动方向变幻莫测

随着近几年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国际范围内资本赢余和财富也相应不断扩大。尤其是2005年以来,石油价格的高企,使得石油输出国以石油美元形式积累的财富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累积了大量的外贸顺差,这些都使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资本显着增加。这些资本除消费以外,如石油输出国通过进口大量的产品平衡了其石油出口方面的盈余,很大一部分则投入国际商品、外汇、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市场,寻求获利机会。由于这些资本规模庞大,逐利性和流动性强,其针对某一市场的集中和频繁进出,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一段时期以来,美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的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美元贬值造成美元财富的缩水,很多美元资产出于安全性和增值性的考虑,将逐渐向其他货币和资产形式转换,从而引发债券和外汇市场的动荡,并波及其他商品和资本市场,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进程。

5、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将面临挑战

面临主要问题是:一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贸易摩擦、产业安全风险;二外汇储备过快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趋势;三巨大能源消耗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受阻;四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等。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政策建议

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经济形势,我们应未雨绸缪,早做安排和调整。具体为:

1、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尚好,世界经济有望持续增长。我国应利用此有利时机,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严格限制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适时进口我国经济发展急缺的石油、矿产等资源,适当控制贸易顺差,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

2、调整外汇储备构成,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今年,随着美国经济的走软及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的调整,美元兑欧元及其他货币总体上将进一步贬值。我国应密切关注外汇市场的动态,在美元每次阶段性回升时,调整外汇资产比例,适当增加欧元和其他货币的持有量,以避免美元资产过多而引发的被动局面和资产损失。

3、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

一是力促美欧放弃对我出口的歧视性政策。美国、欧盟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对其高级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先进装备、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我们一方面要处理好与美欧的外交关系,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关系,另一方面要多作美欧高技术企业的工作,通过

这些企业向其政府施加压力,放宽对我高技术出口限制。二是鼓励国内企业进一步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三是加快国内服务产业开放步伐,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旅游、留学等消费。

4、适当调整出口结构,控制出口增长节奏

一是继续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出口。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四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五是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在占领市场方面留有余地,避免出现出口数量激增,影响当地经济和就业,引发强烈反弹。必要时,通过行业协会采取必要的出口限制措施。

5、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

要借鉴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对我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在不对我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道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带动我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欧盟出口。加工贸易投资重点是:一是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供给率较高的产品;二是最后一道加工环节增值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三是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对美、欧被动配额出口产品。

世界经济走势范文5

【关键词】世界大宗商品 价格走势 分析 2014年

在经历了2013年各国几轮量化宽松刺激政策后,2014年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其货币政策已经接近了流动性陷阱,财政支出几近达到上限;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尤以中国为代表,虽然财政、货币政策空间相对充裕,但是同样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特别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放缓与复苏并存的复杂趋势下很难做到独善其身。笔者欲在大胆分析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基础上,就世界大宗商品走势问题作详细探讨。

一、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一)欧债危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大变数

欧债危机在2013年曾一度引发“欧元倒下”的危险,为此德国总理默克尔说:“若欧元倒下,那么欧洲也将倒下;欧洲必须以更强大的姿态来面对这场危机并走出危机,进一步发展欧盟架构。”为了解决欧债危机问题,欧盟就加强成员国财政纪律和整合经济问题形成了一项协议,这是欧债危机解决的一小步,为问题的未来解决增强了信心,也使2014年的欧债危机形势看似大大好转。但是这份协议也面临诸多的变数,比如英国明确表态拒绝参加,协议在各成员国内部可能难以得到批准、认可与实施。

(二)美国经济复苏逐渐表现出乏力

2014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形势还将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导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第一,高负债、低利率以及之前的货币量化宽松等问题,导致经济复苏效率低下,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明显的复苏效果,也不可能再次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第二,房地产市场难以回暖,这也就限制住了美国家庭,特别是限制了中产阶级的消费增长,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与增长的拖累。第三,国内多党政治对经济政策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提升内需很有利的薪资税减税措施的难出台。

(三)中国经济进入到长期调整期

目前,虽然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较大空间,对于稳定经济增长还有足够的砝码,但我国经济的未来增长却面临巨大压力。为了有效应对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我国推出了“四万亿”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所积累的产能2014年还将进一步释放,发生产能过剩问题。我国为了有效避免产能过剩给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减速已成定局,特别是下半年除特殊基建领域外其他领域投资较上半年还会进一步缩减。

二、2014年下半年世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

(一)贵金属走势

受到避险、保值位投机需求以及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对金条、首饰等贵重金属需求增加的影响,世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价格出现了一段时期的走高,但是在创下历史新高也出现了大幅的回落,贵金属价格剧烈变化。之前的价格走高,主要是受到墨西哥、韩国国家央行大量购入黄金等贵金属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黄金等贵金属价格的上涨。但受到欧债危机问题有望解决、地区局势持续动荡风险减小的影响,特别是美国等主要国家货币升值的影响,可供投资者选择避险保值的工具开始增多,对黄金等贵金属的避险、保值需求下降,加之贵金属的市场流动性在之前的价格走高情况下表现得极为充裕,2014年黄金等贵金属的价格将进一步走低。对于白银的避险、保值功能与黄金较为类似,但其明显要弱于黄金,相比于黄金来说白银的价格将会剧烈走低,如果有大量需求拉动的话也只能是工业用银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拉升白银价格。

(二)原油走势

2014年全年的原油供求应该能够保持稳定,但是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的因素。首先从供给方面看,中东地区的大部分油田在战火下受损并不严重,石油产量正在逐渐地恢复,世界原油产量不但不会减少,相反下半年应该还会出现上升,加速原油商品供给。伴随世界政治局势好转的影响,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石油生产大国的石油产量也会持续的增加。在不发生危机的情况下,OPEC也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减产或启用闲置产能等措施调节石油产量,保持世界石油供给稳定。其次,从市场需求方面看,2014年的原油需求将持平或者略低于2013年,需求不会有较大的上升变化。特别是在欧债危机可能恶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等影响下,原油需求量可能会降低,2014年下半年原油价格存在下行压力。

(三)有色金属走势

受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我国大规模保障房建设计划以及美元之前持续走低的影响,世界有色金属价格始终在高位震荡。但是受到2014年美国QE政策逐步退出、我国保障房建设力度有所减小,特别是美元升值预期的影响,有色金属价格将总体呈震荡下行趋势。虽然有色金属价格有下行的基本趋势,但其避险、保值、投机等需求可能在短时间内影响价格的走势,出现价格上升现象,笔者分析由于缺少实际需求支持,有色金属价格走低是必然;即使部世界新兴经济体在2014年下半年面临经济“硬着陆”下滑风险再次推出进入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对世界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影响空间也不会太大,因为美元的持续走强直接对世界有色金属价格形成打压态势,有色金属价格必将走低,但对于个别有色金属不排除价格走高的可能。从有色金融的具体品种来说,有色金属铜供给可能偏紧,但同样面临需求下滑的影响,价格虽有波动但也只是小幅的不会影响其总体平稳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柳晗.中国需求增速放缓,大宗商品市场式微[J].第一财经日报,2014,04,11.

世界经济走势范文6

内容提要:2006年1~11月份,反映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3%,上涨幅度很小;但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资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11月份累计上涨6.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9%。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比较明显。

关于2007年价格的走势,大多数人预期居民消费价格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对此判断经济学家们的分歧不大;但由于目前美国经济下滑的走势愈加明显,近期内国际石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关于2007年价格走势的分歧,主要针对以下问题:一是生产资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是否会出现明显下降;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是提高还是下跌。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一、2006年价格走势的回顾与分析

(一)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走势

2006年1~11月份,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走势,月度同比涨幅一直保持在2%以下,1~11月份累计上涨1.3%。进入三季度之后,月度同比涨幅出现轻微提高的态势,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从消费价格的各构成成分来看,受节假日因素和上年基数的影响,食品价格月度涨幅波动幅度较大,高峰与低谷相差1个百分点。(见图1)

(二)生产资料价格出现较快上涨

2005下半年到2006年年初,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一度呈现逐步回落的走势。但随着2006年投资增长率的加快和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提高,加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步伐加快,2006年二季度开始,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开始出现提高。无论是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的流通领域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还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都出现了反弹的态势。进入三季度以来,随着宏观调控效果的逐步显现,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双双下跌;同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回落,生产资料价格涨势也出现趋缓的态势。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环比涨幅来看,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见图2、3)

(三).工业品出厂价格出现较快上涨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走势与生产资料价格的走势类似,也出现了先反弹、后减缓的走势。(见图4)

二、2007年价格走势分析

虽然目前的价格走势对未来一段时间将产生一定的滞后影响,但分析2007年全年的价格走势,还需要分析国内外经济的走势和其它影响因素。由于消费品分为食品、工业消费品和服务,食品价格与农副产品商场价格密切相关,生产资料包括农副产品、工业原材料,下面我们首先分析国内外经济走势,然后分别从农副产品、工业原材料和服务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2007年价格走势的因素。

(一)国内外经济走势对各种价格指数的影响存在差异

1.世界经济将出现明显回落,带动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涨幅下降。展望2007年的国际市场价格走势,首先要对今后世界经济的走势做出判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秋季预测,世界经济2006年和2007年将分别增长5.1%和4.9%,世界经济呈现轻微减速趋势。但这一预测报告做得比较早,近期得到的一些信息表明,世界经济有可能向下调整的程度更大一些。

图5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的成员国经济先行指数的同比增长率,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06年4月达到峰值以来,先行指数的增长率一直呈现下降态势,但目前还保持在3%左右的中等偏上水平。据此判断,2007年世界经济将出现下降,但仍有望保持中等发展速度。(见图5)

2006年11月7日,美国著名经济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的经济预测报告,预测美国经济206、2007年分别增长3.3%和2.6%,按照这样的预测,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较2006年下降0.7个百分点左右。(见表1)

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回落,将使得世界经济对各种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放慢,生产资料价格高位回落。

2.国内经济增长放慢将带动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下降。2006年下半年,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生产增速出现下降,三季度GDP增长率由二季度的11.3%下降到10.4%,降幅近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指数,超前反映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在2006年三季度已经出现回落趋势,说明经济运行将出现高位趋稳、稳中趋落的基本态势。因此,预计2006年四季度以后经济增速将继续有所下降。国内经济增速的下降也将使得对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放慢,在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回落的大背景下,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出现下降趋势。

(二)世界粮食减产使得农副产品价格涨幅提高

1.2007粮食价格年涨幅将有所提高。2004~2005年,我国连续两年获得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6年夏粮总产量1138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4亿公斤,增长7%;早稻产量319亿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等机构最近的预测,2006年粮食产量将超过4900亿公斤,连续三年保持增产;有专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4.96亿吨,较上年增长2.48%。

国内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的情况下,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基本原因是,尽管国内粮食连续三年丰收,但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况。根据一些经济学者的估算,目前我国粮食年度消费量大约为4900~5000亿公斤,前两年尽管增产,但产量仍然低于消费量,仍然需要通过动用库存来满足消费需求。由于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低于消费量,连年依靠动用库存来满足消费需求,估计目前商业库存量已经下降至较低水平,供应趋紧。

国内粮食价格出现上涨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由于2005年度世界粮食减产,消费量增加,致使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上涨。由于2005年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回落,国内外粮食价格对比发生变化,导致我国2005年粮食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谷物及谷物粉出口达1014万吨,比2004年的473万吨增长114.1%;相反,2005年进口谷物及谷物粉为627万吨,比2004年的974万吨减少35.6%。总体上由2004年的净进口501万吨转为净出口387万吨,这样对国内供给的影响正反相差近900万吨。加上2006年1~9月份净出口126万吨,自2005年以来净出口达500万吨以上,占到2005年国内谷物产量的约1%,在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的状况下,已经可以对国内粮食市场供求状况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仍将出现高位振荡。主要原因是世界粮食减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1月份的粮食展望报告,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将减少5480万吨。在此背景下,2007年世界粮食的储存与消费比例将出现大幅下降,达到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

《粮食展望》预测,2006年谷物产量再次小幅下滑,总产将达19.94亿吨,比去年产量低2.7%;2006年世界小麦产量约为5.918亿吨,比2005年减少近3300万吨,下降5.2%;2006年世界粗粮产量约为9.812亿吨,比2005年减产2.1%;全球2006年稻米产量约为4.209亿吨(以碾米计),比2005年下降0.2%。2006/07销售年度总体谷物供求形势将会趋紧。预测2006年谷物产量略有下降,加之受饲料用粮回升和工业用粮不断增加的推动,预期谷物利用总量增幅提高,可能造成库存量的大幅减少。

根据目前对2006年产量的预测及2006/07销售季节供应总量和价格前景的情况,粮农组织预测世界谷物利用量为20.6亿吨,比2005/06年度利用总量下降1%。鉴于新季节的产量和消费量前景情况,粮农组织预测2007年各国作物年度末世界谷物库存量将大幅下降。(见表2)

另外,前不久世界银行也对2007年世界粮食价格进行了预测,主要粮食价格都将出现明显上涨。(见表3)

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世界粮食价格保持上涨态势,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预计2007年国内粮食价格将继续小幅上涨。

2.国内肉禽价格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由于2004年我国肉禽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很快,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导致2005年年中以来出现了价格持续下跌的走势,价格的下跌导致投入的大幅度减少和供求平衡关系的变化,近期肉禽等副食品价格的同比跌幅有的在缩小,有的已经出现上涨势头;近期环比都出现较高涨幅,预示着未来同比涨幅将会提高,从下降周期进入上升周期。

如果上述关于粮食价格的分析成立,2007年粮食价格继续上涨,尤其是作为饲料的粗粮产量降幅较大、价格上涨幅度将会较高,将直接推动饲养成本的提高,这也将从成本角度推动肉禽价格的上涨。

此外,从粮食与水果、水产品等其它副食品之间的成本和比价关系来看,粮价上涨也将推动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总体来看,农副产品价格在2007年将呈现加速上涨的态势。

(三)原材料价格涨幅将呈现下降的走势

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在8、9、10月份持续回落,11月份出现小幅反弹。7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与2005年12月相比,累计上涨25.26%;而11月份则比7月下降11.77%。这样的走势与世界经济的走势基本上吻合。

1.国际石油平均价格将低于2006年。2006年国际石油价格曾经出现了强劲的上涨势头,一度达到每桶70美元以上的水平。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下降的预期强化,加上传出美国在墨西哥湾发现新的特大油田的信息,7月份之后国际石油价格出现回落。但即便如此,全年石油平均价格达到每桶65美元左右当无问题。由于目前国际石油价格是每桶62美元左右,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预计2007年国际石油平均价格超过2006年可能性较小。

2.钢材等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幅度也将低于2006年。近年来由于各国利率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的态势。随着2005~2006年美国多次加息,近期美国房地产明显降温。美国三季度国民核算数据显示,三季度美国投资出现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对钢材、铝材等建筑材料的需求将会减少,进而会减少对铁矿石等上游产品的需求,这类原材料产品的价格也将会出现疲软的走势。

此外,由于2004~2006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一直处于快速上涨的态势,其中有世界经济高涨、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放慢、美国多次加息对美元形成一定的支持,这些影响国际有色金属价格的因素就会相应减弱,已经上升到很高水平的有色金属价格继续快速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回调的可能性反而比较大。(见表4)

3.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将限制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涨。由于我国进口初级产品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较大,国际市场价格要通过进口价格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但近期人民币升值幅度略有增大,人民币升值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进口产品价格的影响。加上国内投资增速的下降,国内总需求扩展的放慢将减弱工业品上涨的压力,生产资料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涨势将放缓。

(四)服务价格涨幅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不大

近年来,国内服务价格涨幅一直高于工业消费品价格的涨幅,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2007年,一方面国家将会继续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的调整力度,粮食等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将会对服务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考虑到2007年燃料价格上涨幅度不大,许多领域的服务价格与运输成本密切相关,据此估计,2007年服务价格涨幅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不大。

三 、对2007年价格走势的初步预测

根据上面对影响2007年价格走势各项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2007年原资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将会下降,预计全年上涨4.5%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的走势将有所不同。上面分析了影响价格变化的各项因素,但由于这些因素都是单项因素,这些单项因素的共同影响究竟将导致价格出现怎样的变化,需要将他们的影响用某种方法合成起来。从各项因素的影响来看,工业消费品价格可能会有所下降,服务价格将保持与2006年大体相当的上涨幅度,但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可能会有所加大,总体影响可能会使得消费价格涨幅比2006年提高,但涨幅仍然不会很高。

再者,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存在一定时滞,使得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判断更加困难。为此,我们根据消费价格的先行合成指数来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