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研究范例6篇

西方经济学研究

西方经济学研究范文1

(一)我们的经济史研究是历史学研究

历史学在今天已完全是一门社会科学,其基本任务,与其他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或政治学等一样,是理解过去和现在社会面临的问题,增进有关问题认识的知识.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不同在于:(1)前者研究社会某一事件的具体经过情况而后者则是有关事件的原理原则;(2)前者研究社会整体,需要运用多门社会科学来帮助选择和分析史料,因而必然成为它们的公共论坛;而社会科学的原则理论探讨,可以分门别类单科进行。正由于如此,希克斯在1942年的经济学入门书中可以把经济史学跟应用经济学等同起来,到1969年在他的《经济史理论》中(牛津大学出版社,1969,页Ⅵ,2)也表示应把经济史学作为“经济学家与政治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政治史、思想史和科技史)的公共论坛”了。

(二)我们应与社会史学家密切合作

经济史与社会史之间的界限大概永远难以分清,恐怕也没有必要去勘分清楚。比较更重要的是同社会史学家尽可能合作研究问题。基于下面的考虑,这种合作尤有必要。(工)中国历史的特点。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复杂社会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社会发展形态与西方截然不同。中国在漫长历史时期里,社会主体由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人民构成。士(知识分子)是领导阶层,也是历史上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家庭、宗族(社会制度)与国家政权同一结构体制,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而不是理性选择成为二千多年来政教社会的行动准则;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的生产是国民生产的一贯主体,因此,从中国历史特点考虑,广泛意义的社会学,而不是新古典或新制度

西方经济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特征

在近一个多世纪的经济思想发展中,还没有哪一种经济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样,如此深刻地阐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与时俱进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更能经受逻辑、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这是因为和西方经济学对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科学性、发展性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的特征。

一、科学性与假定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在于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吸取它的”合理内核”,抛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神秘的东西,还辩证法以唯物主义面孔,使唯物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正是由于使用了辩证法,才使《资本论》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辩证法就是在矛盾和运动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事物矛盾的运动,不仅推动了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而且也包括了任何事物必然走向灭亡的结论。因此,辩证法就是在任何事物的肯定中间同时也包含了对这一事物的否定,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和本质。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资本主义只是它的一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不断地否定自己,也是按照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存在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的母体内孕育和生长。马克思正是从这一哲学层面出发来认识世界,建构起经济学体系的,马克思由唯物史观发现了生产力与和生产关系的历史,由唯物辩证法发现了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各种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如何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的形式,更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来揭示生产、交换等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揭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阶级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在考察经济发展变化时,更注重揭示其现象背后的本质。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与必然灭亡的规律性,阐明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资本论》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严格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为核心,从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再到生产总过程,建立起一座十分精巧完美的经济理论科学大厦。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仅适合研究一个特定的对象,而且可以透视过去,展望未来。

我们来看一下西方经济学的假定性。西方经济学中的所有规范和范畴,都是建立在两个所谓的“公理”之上的:一是以私有制为内在规律和根本前提的;二是“经济人”假设,从个人主义和边沁功利主义的视角,认为经济行为者是理性的,他们在各种约束的限制下,追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化。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引用西方经济学家艾克纳的观点,从西方经济学假设前提和内在逻辑结构角度对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进行了解剖。无论是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构件(效用函数基础上的一组无差异曲线,生产函数基础上的一组等产量线、所有不同厂商和行业的一组正斜率供给曲线和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全部要素的一组边际实物产量曲线),还是宏观经济学核心理论构件(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和菲力浦曲线),都不是研究经济学的可靠基础,而是导致错误的根源。如果再进一步抛弃这些核心理论构件,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就没有多少真实内容,而且剩下来的命题也将缺乏逻辑的一致性。

在科学领域中,随着研究的进展,新的理论不断建立,而原有的理论会被保留起来。然而,西方经济学情形却不同于此。随着时间的进展,在西方经济学假定前提下,新的理论往往完全排斥掉旧的学说。例如,边际效用论的出现完全排斥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在1936年出现的凯恩斯定律压倒了原有的萨伊定律;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获得者为卢卡斯,而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韦林说:“卢卡斯已经使得直到70年代为止所发表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站不住脚。”这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改变其基本内容的体系显然谈不上什么永恒的科学真理。因此,西方经济学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科学。

二、多元化与数学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它是研究人的科学,又是研究经济、社会不断运行、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各方面之间和谐协调、共同发展的科学。现实世界各种关系极其错综复杂,而且经常变化,需要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才能揭示它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绝不是单纯用数学分析方法所能解决的。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具体表现在:第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运用数学公式来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二,矛盾分析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资本主义各种矛盾运行出发分析,建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第三,科学抽象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研究方法就是抽象方法,正如他自己所说:“分析研究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第四,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整部《资本论》都是劳动价值论不断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过程,也是劳动价值论不断深化、外化的逻辑全面展开过程。第五,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历史是逻辑的原因,逻辑是历史的结果。要保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必须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化和发展,这一点同样从《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方法和逻辑结构顺序中展示出来。第六,动态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变化运动的过程来研究资本,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性及解决这些矛盾的条件、方式和力量。此外,还借鉴社会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这样就能更好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

现代西方经济学数学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学数学化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日益表现出忽视人的价值判断,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等规范性内涵的趋势,其数学化的后果似乎是在加速向混淆目的与手段关系方向上的轨道上发展。对这种过度使用数学的趋势,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提出了批评:“当代经济学文献在完全人为的脱离现实的数学模型的指导下,过于经常地在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上发展;也过于经常地越来越受到数学形式主义的左右,而这在根本上是一种大大的退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里昂惕夫首创投入产出分析法,运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但他也反对滥用数学的倾向。他说:“专业经济学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充满了数学公式。这将读者从一套似乎有理而完全是任意的假设引到精确的但却都是无关的理论结论。”滥用数学是经济学研究的误区。

对于经济理论,数学方法是一种分析、论证和研究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否产生有用的成果,取决于应用数学的经济理论是否正确。数学方法可以为正确的理论服务,也可以为错误的理论效劳。同一种数学方法既可以用于论证真理,也可以支持谬误。从表面上看来,这两种推理过程都具有严谨的和合乎逻辑的数学形式,然而在事实上,同一数学形式的推理过程却可以导致正确的结论,也可以导致错误的成果。当数学方法为正确的理论进行论证时,它可以对经济研究做出贡献;当它为错误的理论进行辩护时,它也可以用它所特有的逻辑形式为错误的结论披上科学的外衣。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虽然运用了正确的数学方法,却总是得出不符合事实的结论。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很多基本理论本身是不符合事实的错误说法。正确的数学形式改变不了错误的经济学内容。最明显的例子之一是,西方经济学家企图用欧拉定理来论证边际生产率分配理论,在这里错误的不是数学上的欧拉定理,而是经济学上的边际生产率分配理论。在经济现象研究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非随机的方面,特别是对人的心理状态,数学方法还是一筹莫展。当《博弈论》于1944年出版时,一些西方学者欢呼,该书的出版使他们获得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工具,至少可以解决双头或寡头垄断的问题。然而,60多年来,《博弈论》并没有对问题的解决发生多大的作用。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罗在回答美国《挑战》杂志记者的采访时说:“现在也不认为单纯的数量分析可以取得好的结果,我曾想需要一些哲学基础。”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说:“计量经济学的数量方法是无可替代的。但我确也认识到并非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量化,可以测算,有时必须做出主观决策。”这说明以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单一方法的主张是不合理的。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即数学方法只能是一种起辅助作用的居第二位的分析手段。

三、发展性与两重性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永远不会过时,只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创立以来一直在发展,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由于其开放性,它必然兼容、吸收其他学科的有用成分,来充实和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经济学遗产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研究前人和与他同时代的各派经济理论,特别是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以来的理论,对其基本正确的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构成了自己的严密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性。

然而,西方经济学具有两重性:一是阶级性;二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实用性。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它的阶级性主要表现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宣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它的在特定条件下的实用性是对市场经济所作出的理想化总结在一定限度内又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现实,特别是社会化生产的现实。

西方经济学中有科学价值的实用性和有用的东西,并不是纯粹的形式上存在着,而往往与意识形态的东西、辩护性的东西共生,并且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西方经济学只能在不违反统治阶级利益和无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那些课题上进行科学研究,也只有在那些课题上,作为理论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家还有可能取得有科学意义的成果。例如,在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数量分析方面,在对市场失灵,特别是近来对广义市场失灵进行剖析方面,在对政府经济职能和经济政策进行研究方面,西方经济学家还能够写出有学术价值的论著,提出有意义的建议。正是这些研究使西方经济学具有某种实用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所要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这一点上具有共同之处,所以这一总结对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首先需要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特别是根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进行新的概括、这就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其次,发展就要有博大的胸怀,能够吸收人类一切科学成就,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借鉴其合理成分来不断充实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朱炳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1);18~22

[2]毛增余: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对话(第二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26~127,151

[3]刘贻清张勤德:刘国光旋风实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西方经济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138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254- 02

1 正确运用西方经济学

因为西方经济学属于从国外进入的一门学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认识态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最早认为西方经济学仅仅是国外的经济理论并对其全盘否定和盲目排斥,到后来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照学照搬并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教学和传播的道路上也是历经艰辛。为了能让西方经济学发挥其重要作用并为我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建设提供理论和指导,我们就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这门学科知识。

从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来说,它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并为这个历史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服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来说,西方经济学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在一定意义上是多年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并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用于今后的经济指导[1]。我们要客观地、完整地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为研究前提,对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判断,这也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克服研究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2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在以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调整和更新,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首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认识,趣味性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比探究理论知识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也对学生课外的资料查阅等没有进行要求;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较少,理论联系实践,师生互动,课堂内外教学、学校与社会互动等无法实现,无法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形成推动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强大合力。

其次,课程教学因其特点局限了人才培养途径,再加上教学手段的单一,就更无法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得多数学生无法掌握和吃透理论知识,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动力。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应增加多样式的教学训练,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表达理论知识的重点内容,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本质上仍属于纯理论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推广与完善工作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就要通过相关案例对其进行现身说法,必须要打破封闭的单向传递式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的配置和互补,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3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3.1 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

为构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理论的概括,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会经常出现理解上的困惑,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环境不同造成的。教师可搜集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辅的指导,通过相关案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2 结合图形的教学演示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很多的知识点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进行较好地知识传输。教师可以采用几何图形、图表数据等不同的训练形式强化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知识点的表述和解答。通过几何图形进行知识点的描述,可以代替复杂的文字表述。通过运用直线、曲线、曲线与直角坐标系之间的关系等,可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大致描绘。教师可通过具体训练,观察学生在制作图形时的错误和不足,并要求他们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去思考问题。图形训练的方式非常灵活,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图形开始,不断地根据知识特点改变相应条件,增加图形的复杂程度,让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和规律,真正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3.3 加强计算和数据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知识点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系分析,如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量化表现为数学的计算公式和表达式。通过进行数学计算可以使西方经济学各量化关系变得更为简洁和精确。经济学中的计算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而是要充分理解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发展规律,然后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此外,通过科学计算后,还要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主要是要通过计算结果找出所体现的经济学理论中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轨迹。

3.4 分组学习和集中讨论

教师可选定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几次讨论课,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头进行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合作与独立思考能力,再结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进行各组的集中讨论。可采用选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结合各组的综合意见,由教师进行指导讨论。作为集中讨论的焦点,教师所选讨论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做好充足的准备,一定要选择当前的热门问题或与学生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行设定,不但要求各小组围绕主题发表观点和见解,还必须形成总结性的讨论结果并形成书面文字材料,纳入平时的教学成绩。通过分组学习和集中讨论,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3]。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淑缓,王雪松.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通俗化教学方法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2).

西方经济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西方教育经济学 前沿 关键词

依据西方教育经济学基本范畴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 中下载4350篇文献,并从结果中剔除会议、征稿等消息类文献,将文献数据输入Citespace II 软件中,将Node type设为Term,选用突变检测法来运行数据,一共检测到5个膨胀词,节点共76个,连线共93条,产生聚类关系的文献之间会有不同颜色的填充,形成圆圈化的聚类面积,另外,启动CitespaceII中文献标题词与其出现频次功能,则图谱的各文献聚类中会进一步显示各共被引聚类文献的施引文献标题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及其频次,如图1-1所示。

结合图1-1可以看出,“经济模型”“工会”“成人教育”词频较高,在1981-1990这一时间段内显得较为突出,这与当时的年代实际情况也密切相关,自80年代初卢卡斯将人力资本概念简单定义为一般的技术水平,并且提出人力资本的获得与积聚有两个途径,一是正规教育二是在工作中训练,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变量代表后一途径形成的人力资本,自然而然也没有可用数据。通过研究发现,1981-1990年间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偏向于通过构造经济模型来解决生产中所产生的与教育经济相关的问题,完整的数据和模型的成功构建对于促进劳动生产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1991-2000年间,“人力资本”“培训”“教育技术”“学校财政”这几个词的词频较高,较受人们关注,处在学科前沿。结合当时背景来看,西方教育经济学自90年代开始从变化着的外部环境来研究其对教学内容、理论以及生产方式的影响,为了在将来的工作中更有成效,人们必须获得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交流的技能和社会交往的技能。先进的教育技术正日益增加对非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的要求,经常性的学习或者说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须,学校外学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1991-2000年间,国外教育经济学受到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前沿与当时的大环境紧密相关,研究从单纯研究经济模型转变为更多的考虑人力资本人文因素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升人力资本以适应当前大环境的挑战。

2001-2011年间,“新制度”“改革”“高等教育需求”“教育产权”“教师工资”等词汇频次和中心度较高,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社会调查数据的丰富,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起到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此外占据经济学前沿地位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更加拓展,尤其是将产权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问题进行制度分析,十分有助于对学校微观经营和管理的研究。学校如何在经营中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是当今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前沿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发现,21世纪的国外教育经济学大多将教育经济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出台相关联,并且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于教育经济学的问题研究更加微观、明确。

总之,西方教育经济学由于发展比较早,学科制度结构比较完善,与经济的互动研究比较深化,相关基础研究比较充足,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实际以及全球情况,与政府公共政策也比较贴合,相比之中国教育经济学来说,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国外过分的依赖经济模型和大量的实证定量研究来解决教育经济学领域的一些问题,这点还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教育研究,1994(12).

[2]王坤庆.论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及其方法论启示.教育研究,1994 (7).

西方经济学研究范文5

西方经济学前沿发展研究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自称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科学,因为根据他们的定义,经济学是在资源稀缺和人们的欲望无穷多样的条件下研究如何选择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来满足人们当前最为迫切的需要。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实际上研究的是私人物品市场上的个人选择问题:个人在既定条件下如何进行选择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引上了这条研究轨道。 经济学理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许多次分分合合,最后一次综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理论主张。70年代的“滞胀”打破了这一稳定,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等应运而起,这种百家争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今天。 代表着经济学研究最高荣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近几年授予的都是并非纯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计量经济学、认知心理学、实验经济学等等摘走了这一殊荣。 许多学者都认为,现在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这对经济学传统的研究对象说法提出挑战;科技的发展也加剧了人与自然间的矛盾,资源、环境的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贫困、战争并没随着技术的提高而离我们远去,经济学应该关注这些新问题和老问题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在现实经济社会,个人需要和消费的是两种物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相应地,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着两类市场: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在政治市场上,个人通过政治过程或选举制度实现他无法通过独立的个人行动所实现的目标——公共利益,获得他所需本文由收集整理要的但又无法通过个人行动获得的交易对象——公共物品。这些公共物品包括公用设施、政策法规、司法制度、宪法秩序、政治家,等等。并且,个人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下做出自己的个人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政治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个人经济决策的内容和后果,脱离政治的“纯”经济决策是不存在的。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经济学现在到底在研究什么?到底都研究过什么?这种分裂是常态还是终将结束?它将向何处发展?我们无法逃避过去,研究主题的变迁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其中也蕴含了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此为研究客体的意义正是在于探索一门学科的基本发展规律,研究过去,可能会找到我们困惑的原因,有助于说明这门学科将来合理期望的发展。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首先介绍变迁过程;接下来归纳了变迁的特点及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这些特点包括:迂回的变迁、研究主体多元化、人 wp=41 本主义精神、国别化特点;随后分析了变迁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现实要求发生变化、知识发展的累积性和突变性、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学者个人的因素;最后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作者个人对理论分裂、综合的看法,并且展望经济学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主题与每个时期学者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有关,所以本文按照他们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分类考察研究主题的变迁。最早的是财富观点,古代经济学将财富理解成物质,他们研究的主题集中于家庭财产管理;重商主义理解财富为金银,研究了流通、开采、对外贸易等相关问题;古典经济学把财富概念又转回生产领域,研究内容涉及分工、交换、货币、价值;历史学派则主张从一国具体形式和特有的国际关系出发研究本国具体情况。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提出了微观效用观点,用心理感觉来解释商品、效用、价值等范畴。随后是人类行为观点:以马歇尔和罗宾斯为代表,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主要论述均衡价格理论、垄断价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开创宏观经济学,研究主题是失业和危机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总供给、总需求和总价格的关系。“滞胀”问题使得货币主义、制度经济学等繁荣起来,他们从多种角度分析解释资本主义世界现存问题。后来经济学研究又拓展到人力资本、家庭生活、政治生活等领域。 纵观变迁过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迂回的变迁。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变迁过程不是单向发展的,而是存在迂回,但实际内容决不是简单重复过去,而是适应当时环境的一种新的再选择,由于前人理论中的真理性因素使得其再次被引用、推崇。第二,研究主题多元化。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使得可以纳入研究主题的内容很多。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多元化趋势使得经济学本身进一步细化、整个体系更加完善。第三,坚持人本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无论是财富生产、效用还是货币、制度,其根本一直都没有离开“人”,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人本主义精神,也就是以人的需要为本。第四,主题变迁呈现国别化特点。 wp=42 接着分析了变迁的原因;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新问题的出现就成了新的研究主题确立的最直接

原因。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变化,决定了研究主题的发展变化。比如凯恩斯革命就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理论产物。第二,进化是遗传、突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认识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知识发展到现在主要是靠积累实现的。主题变迁一方面缘于后人补充发展前人观点,另一方面是批判否定前人理论。第三,其它学科发展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对经济学研究主题确立的影响。第四,经济学者个人因素,包括学者所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生活背景等。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经济学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看法:第一,经济学的理论是发展变化的,追求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学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本着一种科学的态度看待各种理论间的差异和不足,从中学习有价值的,而不是陷于挑剔和无止境的争论;我们看待经济学理论还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客观评价某一阶段的理论成果。第二,经济学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其它学科开阔思路,经济学将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学科交叉现象日益突出,不同领域、同一领域不同方向的学者间的沟通将影响到各自的研究效率,需要有效的交流方式。第四,经济学的发展会坚持人本主义方向,担起其分析与研究人类活动的社会科学的责任在现实经济社会,个人需要和消费的是两种物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相应地,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着两类市场: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在政治市场上,个人通过政治过程或选举制度实现他无法通过独立的个人行动所实现的目标——公共利益,获得他所需要的但又无法通过个人行动获得的交易对象——公共物品。这些公共物品包括公用设施、政策法规、司法制度、宪法秩序、政治家,等等。并且,个人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下做出自己的个人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政治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个人经济决策的内容和后果,脱离政治的“纯”经济决策是不存在的。

西方经济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83

教育部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双语教学要求以来,全国大多数高校相继开设了一系列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我国本科的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富有创新的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促进经济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的需要。然而,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探索研究。鉴于此,本文则将以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1 研究对象与问卷发放

本课题组调查对象为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三两个班级的学生,调查方式包括调查问卷、抽样访谈等。共发放 100份问卷并全部回收,排除信息不完整以及填写不真实的问卷后,共得到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0%。

2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所用的调查问卷表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参考相关问卷、征求专家和部分青年教师意见等一系列过程编制而成的。问卷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等。调查结果以问卷设计为基础,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教学设计评价

3.1.1 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显示,支持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学生高达63.3%,其余则不支持。34.4%的学生认为开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11.1%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吸收国外的先进知识,47.8%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培养国际化的经济专业人才。12.2%的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很满意,32.2%的学生比较满意,40%的学生觉得一般,只有15.6%的学生不太满意。综上,做法可行,当学生不明确开设目的,要通过教师进行正确引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1.2 教材选择

本课程选择萨缪尔森撰写的《Economics》英文版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只有8.9%的学生赞成选择纯英文教材,12.2%的学生希望选用国内教材,78.9%的学生希望选择国外教材但有配套的辅导书。16.7%的学生认为所选教材的难度很大,35.6%的学生觉得稍微偏难,47.8%的学生认为难度适中。62.2%的学生认为目前教材专业词汇太多,48.9%的学生认为课文篇幅太长,50%的学生认为语言太过晦涩,11.1%的学生认为习题难度太大。

3.2 学生学习能力评价

3.2.1 英语水平

基于目前的英语水平,13.3%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只能听懂不到20%的授课内容,26.7%的学生能听懂20%-40%,37.8%的学生能听懂40%-60%,16.7%的学生能听懂60%-80%,而只有5.6%的学生能听懂80%以上。此外,有41.1%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双语学习明显不够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3.2.2 自主学习能力

没有集中注意力时,高达53.3%的学生都在玩手机,还有22.2%的学生在发呆,只有18.9%的学生会选择自己看书。在课堂学习之外,平均每周用于学习本课程的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只有7.8%,在1-3小时的学生占56.7%,但仍有35.5%的学生不超过1小时。此外,在课程学习中只有3.3%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37.8%的学生从来不会预习;同样,只有6.7%的学生有课后复习的习惯,38.9%的学生从来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10%的学生在课后会主动查阅相关的中文参考书,34.4%的学生基本上不会去查阅相关参考书。可见,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3.3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3.3.1 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方面,26.7%的学生觉得授课内容丰富、有趣;46.7%的学生觉得内容较多,大部分时间能够吸引其注意力;但还有6.7%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够,缺乏趣味性。另外,87.8%的学生认为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在课堂互动方面,58.9%的学生觉得教师与学生互动良好,36.7%的学生觉得互动一般。

这门课程采用的授课方式是英语为主汉语为辅,所用PPT大多数都是同步配有译文,或者在重难点之处配有译文,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1.1%的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的PPT同步配有译文会有利于保证课程学习效果。另外,有34.4%的学生希望双语课程的授课方式尽量用英语,大家听不懂的地方再用中文;27.8%的学生希望PPT等文字材料用英语,口语以中文为主;24.4%的学生希望先用英文讲一遍,再用中文讲一遍;只有13.3%的学生希望用英文讲授核心内容,辅以中文举例。

3.3.2 教师自身能力评价

84.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不错,88.9%的学生觉得这门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好,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其相关专业知识及英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82.2%的学生对这门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比较满意,但仍然有17.8%的学生觉得一般。

4 分析总结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双语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计不合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改进。

第一,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加长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专业的国际经济人才,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错误的英语教科书当做阅读理解来提高英语水平,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