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业认知小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职业认知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职业认知小结

计算机职业认知小结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29-02

1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尽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不断地在做调整和完善,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人意。这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要求的重点并不在操作和技能上,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与一些专业计算机培训学校相比,在实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按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化方向去安排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活动。

2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现状

在我国,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分布。既缺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信息技术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每年的需求量高达数百万人,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供给缺口。

根据这些信息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认识到原有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作为中等专业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3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指导思想

中职计算机专业整体改革与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深入研究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

3.2 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针对学生个性、爱好、教师特长、社会需求等因素为不同学生定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与建设确定为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在学生完成其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前提下将主干专业课及实训课程以模块进行划分,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模块组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3.3 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建议

(1)重新确定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我们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计算机产业(公司) 、制造业(企业) 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设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中初级操作型人员。

(2)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数据库操作能力、图形图像制作能力;②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能力;③计算机硬件支持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3)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中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度。选修课制度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身的条件选择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采用学分制,实施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大的机动性。

(4)推动课程改革和建设。

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我校当务之急是调整专业教学目标,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紧缺人才。中职计算机专业(大专业)可分为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小专门化),即: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图形图像处理等多个模块。新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进行设置,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精简、整合与综合化处理,使课程设置尽可能满足行业就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

计算机职业认知小结范文2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教学;课程整合;知识建构;自学能力

一、影响中职计算机教学效率的因素

1.中职学生自身素养

因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认同度,导致中质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来自刚初中毕业无法再就读普高的学生,也有来自早已脱离学校而被社会化的仅希望拿取高中文凭的学生。总之,学生对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生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

2.部分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部分教师因中职生的学习习惯,而已失去高效课堂的信心,于是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无力更新。这对于本就不爱学习、文化基础差的学生更易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

3.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

很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课程开设不合理,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应用软件没有学到,同时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对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和应用能力,致使计算机教学与就业需要相脱节。导致学生感到学习无以致用,影响学习兴趣。

二、如何改善中职计算机教学效果

1.建立以培养社会对学生技能要求为中心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坚持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计算机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技能模块”,主要是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等;二是“专业技能模块”,即根据专业分类、岗位就业目标确定的各类具体学习模块。学校可以从计算机这个大专业中再细分出多个具体的小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小专业,也可以组合多个模块进行学习。

2.注重教学环节细节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建构,通俗地讲,知识是学生“学”进去的。只有学生愿意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从而将教师所教的知识进行内化,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因而,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调节其情绪,吸引其注意,激发其兴趣。比如《插入艺术字》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部分的:分别做两个文档,一个是用一般的初号大小输入的文字,一文档是用艺术字做的精美文字,让学生观察两个文档中文字的区别,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制作艺术字的方法。这可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为什么一个字还有多种颜色?是如何实现的?从而自觉主动地探索研究,化被动为主动。

3.逐层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

把知识逐层分解,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一方面在难度上安排一个层次过渡。例如路径这一概念,如教师讲得不好可能使学生一头雾水。这是由于教师未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未能充分利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实质性或者逻辑性的联系。对于那些抽象的知识,教师应善于引用生活中的具体经验予以解释,如文件夹、路径可作如下形象比喻:房子为什么要分成厨房、卫生间、客厅?这就是文件夹的作用;这些生活中的例子能很好地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如此,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观念才能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

4.加强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常言道,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尤其是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内容繁多,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学法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源源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使学生的自学有效率,教师必须先提供一个适用的引导性材料,这一材料用于在学生已知与需知之间建立桥梁,材料内容须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查找资料、议论探讨、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内化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是符合教学规律、认知规律的方法,都能提高教学效率。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培养,才能改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计算机职业认知小结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职业能力

1 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教育的基础,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可依据学科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在包含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前提下,设计符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加强与专业间的横向联系,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特点进行分层,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按照各专业群对实际工作岗位中计算机基本技能的不同要求,重构教学任务和项目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如财会类、工程造价类专业应重点讲解表格处理软件,法律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安全部分有较高的要求等。这样按专业设计教学内容,能提高不同专业的续航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①

2 深化计算机教材特色改革,突出实用性教学

突出高职特色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考核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实践性、职业性及创新性。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相适应,与当前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相适应,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考虑社会需求和岗位应用实际需要,结合作者多年教学经验,按计算机应用工作者的典型岗位工作过程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秉承“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学以致用的编写思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材编写以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现代办公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编排教学顺序。力求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理解与积累知识,在应用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再实践,使学生成为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行家里手,确保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

3 强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职业岗位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应用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提高,为快速进入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需求,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作者认为,高职院校计算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学生、情境和项目任务四个因素的整合,总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身于职场真实环境,以完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职业人的感觉和自觉,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高度重视实训实践环节,强化案例教学及建构主义学习方法,将前后续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学生才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才能学有所成。

4 因材施教,实行分级教学机制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显著提高。但由于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计算基础水平层次不一,对计算机知识的接收能力也有差别,这给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了难度。②为避免学生因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的教学组织困难,应实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机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分班上课。分级教学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和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个学生的深层了解,将全班学生按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现有掌握程度等原则分为几个档次,若干个学习兴趣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训练、分层作业。分级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能力水平,让其分步走。分级后,按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与自身要求,分别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且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教学方法。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内容、重点和难点,在层次相对低的侧重于精讲,而在基础较好的班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深入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计算机课堂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应用水平,同时便于激发他们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 改革考试制度,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要大量就业能力强、上岗速度快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使得各行各业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目前的高职院校只注重组织形式, 考核方式大多 “一卷定水平”,也缺乏对人才培养深层次的考虑,无法做到专业学习的延续。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复合人才,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强化计算机作品的过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具体计算机操作任务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生的出缺勤情况、学习态度、技能掌握情况,优秀课程设计作品的展示,与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高职院校计算基础考试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改革考试制度,需要提高职业认证证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度,完善形成性考核体系,将技能证书考试与平时学习表现挂钩,实现由全理论考试向操作技能考试的转变。可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由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评定其考试成绩或职业技能等级,这样学生在完成计算机职业技能考试的同时,也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获得职能资格证的学生可以免试。建立完善的试题库和网络考试系统,完全采用案例考试,与教学接轨。逐步实现无纸化考试、以提交作品形式考试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计算机职业认知小结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教学 职业能力

会操作使用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培养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即将从事小学、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她(他)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目前,广大中职学生上计算机课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但就如何运用计算机这种现代教学手段来解决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相当欠缺。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结合计算机课堂教学,如何培养中职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而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已是迫在眉捷。

一、把握教学现状,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中职学生能力,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现状,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目前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计算机基础较差,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特别在有些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不完备,以致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计算机。即使有些学校有计算机,但没有专职教师,课表中虽有计算机课,但形同虚设,偶尔上一些计算机课,也就玩些游戏或简单打字。与此同时,在有些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性、抽象性强,实际操作比较复杂和困难。这使得计算机的教学成为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努力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教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采取“重基础,创条件;重赏识,多实践;重自学,多创新”的原则。在理论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入门知识点,能理解实践操作的含义;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能完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应用方面,要求学生能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转换教学模式,规范教学要求

计算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合理设计教学,在充分理解技能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对非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计算机教学可以分为以下模块:

1、对Windows基本操作模块的运用要求:文件管理单元和Windows的系统管理单元,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建立和管理电子教学档案,对本地教学资源进行规划,以方便归类、查找和使用。熟练掌握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资源管理器的运用、控制面板配置系统的使用,如显示属性、鼠标、输入法设置、用户管理、添加/删除程序、网络连接、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夹的设置。

2、对Word文字处理软件模块的应用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制作电子教案、用word批改学生作业、试卷的编制、撰写科研报告、邮件合并发放通知书、文档的输出等,能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一体化,方便教学规划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使教育教学工作更规范、更高效。熟练掌握文档的基本操作、图文表混合排版、文档高级操作( 文档合并、邮件合并、超级链接,插入脚注、尾注、题注、目录等);会使用样式、模板;会在文档中插入公式、组织结构图。

3、对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模块的应用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有效的管理、用Excel制作图表,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这样能便于批改学生试卷,并整理、统计课程的考试情况及分析教学情况。

4、对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模块的应用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制作电子演示文稿,将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并遵循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现。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演示文稿的修饰、演示文稿对象编辑、演示文稿的放映。

5、对Internet模块的应用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建立网络收藏夹,进行网站资源规划,以便于归类、查找和使用。熟练掌握Internet的设置、Internet的信息利用,以及教学资源的搜索、网络数字资源的存储、利用Outlook管理教学和收发邮件。

6、对多媒体及常用工具软件模块的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图像、音频、视频的简单处理及常用工具软件运用处理。

7、对个人计算机组装模块的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个人计算机配件的选择及个人计算机组装。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职业能力

中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因此,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1、创设问题模块,培养自主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模块,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其有目的地去探索,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如在讲POWERPOINT演示文稿添播放效果时,演示几张圣诞节幻灯片让学生观赏(第一张为“圣诞快乐”艺术字,第二张为圣诞老人坐着驾骑飞入,张三张为显示一棵圣诞树),接着让学生带着任务(①如何设置幻灯片中图片、艺术字的自定义动画效果?②如何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③如何设置幻灯片动作按钮或动作设置超链接到任意一张幻灯片的播放?)去看书,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演示操作过程,小结知识点。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但了解了知识点,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小结的自主学习能力。

2、模拟生活实际,培养操作能力。学习计算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将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如在讲免费申请、收发电子邮件时,引入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到邮局申请邮箱、如何把信写好后邮寄出去、如何取出信件等一系列程序,从而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难理解的知识点变得水到渠成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教学民主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人,让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中和谐轻松地探讨。如在进行图文混排的上机实践时,首先分六小组,每组八人进行。实践指导主题为“庆元旦电子报”,用A3的纸张分两栏,素材可以到网上查找或到自己的电子档案文件夹中查找,知识点必须要用到图片、剪贴画、艺术字、图形、文本框等,并且要求创新设计要达到50%。这样教师不但可以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后进生快速提高,也便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以考核促教学,提高职业能力

当前,中职计算机考核常采用以命题考核方式,有的为了达到高及格率,命题常为学生及格而命题,因而出现学生打字速度虽然相当快,但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而不能胜任打字员的工作。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考核方法。

1、模块化考核法。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提出考核目标要求,学生带着考核目标来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如在个人计算机组装模块教学过程时,要求中职学生自己组装一台计算机来作为考核内容。从如何合理选择计算机系统配件、如何组装一台计算机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如何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应用软件等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计算机组装调试工作技能人才。

2、课外活动竞赛考核法。中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多地体现在课程教育之外。教师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教育学生,推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做好活动育人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电子报、EXCEL班级管理、多媒体制作等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3、因人而异考核法。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只有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定考核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可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让学生通过努力完成阶段性的目标,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职业资格证书,选择一至二项岗位能力进行发展,从达到培养自主能力的目的。

4、小组协作考核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师生可共同设计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写总结汇报材料,记入考核档案。可引入考核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如设计电子报,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各自负责整理报刊资料,设计报刊界面、图形图像加工处理等,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小组团结协作精神。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相当强的学科。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的现状,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改正教学法,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化岗位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凝华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08.1。

[2]应吉康 信息技术[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3]岳鸿 计算机应用基础[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计算机职业认知小结范文5

但目前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改行从事了与专业不相关的职业。一部分毕业生虽然从事的职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不甚乐观。

一、就业难的原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意识有待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不能再局限于事业、行政、金融等单位,而应该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专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 教学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迅速发展,使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日益普及,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计算机课程体系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同时,不断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而现今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在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前沿知识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其中有课程体系结构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现行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一四年为一个周期的,不会轻易改变课程的设置。

3 专业认识不到位,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有待加强。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有什么用,不知道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能干些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将来比较迷茫。这种状况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内容,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育,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重构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迫在眉睫。

1 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态,其本质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企业名人讲座、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作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和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教育学生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和实际专业技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合理、科学的就业期望值,达到“知己”的目的。在课程教育过程中着重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增强实际技能,使大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也可以积极地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藉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改善课程体系,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这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计算机的学科变化而进行动态的修订与完善,同时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依据CC20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专业规范,结合学院2006年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需求,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在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学习专业基础(数学、英语、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等)及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等)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构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平台,然后从大三开始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身两年的专业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特长,从软件开发、硬件技术和网络应用三个方向(或者称为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深入系统地学习,同时设置专业任选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加强专业特长的学习。

同时实践教学融入教学之中,不同阶段实践环节也有不同定位。大一、大二时实践教学设置为基础实验、动手能力训练、认知实习;大三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四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综合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于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企业需求,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和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实施学生辅导员与导师制,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引导。

3 采用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根据计算机专业的企业需求和就业特点,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并把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

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各种学生课外活动,进行专业学习适应性、素质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认识的就业指导,二年级结合就业指导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的岗位及前途,如软件开发、网络维护、嵌入式开发等;三年级结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课,加强求职择业观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学生的学习方向、定位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以及挖掘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施展个人才能的就业方向;四年级加强大学生对就业择业的认识,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深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定位、细化学生努力的方向和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工作岗位,并给予修订和指导。

计算机职业认知小结范文6

论文摘要: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毋庸置疑,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以高职语文教学为核心,通过将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相融合,以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为基准,多角度协调学生数理逻辑、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能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得到发展。

身处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引起教育界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紧随信息化步伐,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个多元化、网络化的校园教学平台愈加清晰地出现在高职教育的视域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成为崭新的课题,笔者做了相关探索,构建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双向整合的教学模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也是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要以此为指导。

语文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应强调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即工作能力或辅助工作能力的培养教育。高职语文应当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进行专项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语文能力,通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高职计算机基础是各个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与考试形式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应用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实操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

二、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各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应用计算机的素质,是文化教育、基础教育。无论是语文还是计算机基础的学习,都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多重思维训练的过程,涉及多种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元化的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他认为每个人虽然拥有多种智能,但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和组合情况各不相同,且个体之间、个体内部的智能也存在差异;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发展和加强其智能;各种智能之间绝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作用,通过组合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即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1、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与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息息相关。祖国的语言文字伴随每个人终身,语文的学习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借助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维训练,表达思想,语文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

2、学生某一智能的发展需要其他智能的协同,教师应当使用多样化的手段,设计学科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语言文字智能为基准,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迁移,以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

3、语文课程通过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多方面协调学生的智能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以深刻的思想、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陶冶情操,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因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容忽视。

三、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设计思想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学科不可能单打独斗,都会与相关学科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这正说明人的多元智能并不是孤立发展的,需要与其他智能相互结合发挥作用,以强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以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主训练语言文字智能,通过综合活动的设计,借助计算机技术为多元智能的训练拓展空间。

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以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核心,嵌入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使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理解感悟的同时将计算机基础的技术应用进来,以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为主,应用计算机技术为辅,从而更有效、更牢固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明确一个人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将专业技能应用到更有用、更广阔的地方;运用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将语文学习的成果沉淀稳固下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内涵修养。在这样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语文的审美教育,也增强了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训练;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学生不仅知识广博,有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从而进行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示例

教学内容:个人简历

教学目标:学生理解、掌握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利用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功能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

教学条件及设施:多媒体教学软件;机房等

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的常识,在学习求职信、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基础上,能够阅读理解“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能够借助范文设计个人简历框架。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动手操作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设计思想: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上,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和能力通过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使用Office办公套件完成一般文案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综合文化素质。

智能目标:

语言文字智能:学会使用简历中的关键词语,如个人简介、教育经历、求职意向等;撰写个人简历的具体内容;运用口头语言向同学解说自己的简历。

数理逻辑智能:能够正确地组织自己的信息,形成个人简历的基本框架,突出重点内容。

视觉空间智能:利用教学软件为学生讲解简历的格式与写法;演示简历制作中文字编辑的技巧。学生在电脑上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时,训练眼手协调能力,增强文档的视觉美观度,以显示自己制作的独到之处。

身体运动智能:学生当众讲解简历时的体态语言。

人际交往智能:能够与老师、本小组同学共同合作讨论。

自我认知智能: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过程摘要:

1. 教师在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基础上,向学生简要讲解个人简历的相关理论知识,重点讲解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结合范文分析简历的各个组成要素,教师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简历主要内容和结构的设计。

2. 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以自愿结合为原则,促使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每个同学根据教师的讲解,先各自在电脑中运用WORD文档编辑个人简历,要体现简历的格式特点,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符合求职面试的语境。

3. 小组内部交流简历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每组推选出一份优秀简历进行展览。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当众讲解自己的简历,小组之间交流写作经验,要体现写作的思路。介绍WORD文档编辑的技巧,如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段落左、右缩进及首行格式;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行及段落(前、后)间距等。注意表情、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4. 教师评价学生的简历和讲解,并视具体情况补充学生没有涉及的东西;点拨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成长历程,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总结简历制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结构、语言表达、文字编辑技巧等;

5. 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的示范、总结,在电脑上修改完善自己的简历,然后提交作业。

6. 教师批阅评价学生的简历作业,及时反馈给学生。

7. 拓展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小组同学进行面试的情景训练,将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文案运用到虚拟的语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明确求职面试的相关要求。

教学小结: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巧。教学过程始终以语文的写作能力为主,WORD文档的编辑能力为辅,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对象,后者是前者得以有效呈现的平台。在以语言文字智能为主的多元智能的训练中,达到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

五、结语

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更多的是在实践环节中的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两者的融合在一种文化层面上意味着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基础教学融入语文课程,多渠道、多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学习方式,既能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即信息素养,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提升学生对生命质量的体验。通过融合,在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素养积淀下来;通过融合,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自然行为,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成为信息社会开展学习活动的自然表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自觉利用当下的信息资源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开展智能学习,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既要对本学科有厚重的感悟,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要以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合,同时也要注意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

参考文献

[1]蒋丽清,薛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以文化变革为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2]坎贝尔.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