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阅读教学范例6篇

如何抓好阅读教学

如何抓好阅读教学范文1

关键词:关键;小学阅读;文本背景

看到“抓关键”这三个字,很多教师生不明白,为什么抓关键,这里的“关键”是指什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非常清楚,语文教材中吸纳的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因此,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做好教材文本的分析工作,要通过抓关键点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论述,以确保实现文本价值最大化,同时也为学生健康的成长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抓“文本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之所以在提高学生阅读教学质量时,第一步就进行抓“文本背景”这一关键,主要是因为背景资料的了解和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大意、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好这一关键点,要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例如,在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时,由于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比较好的一个教材,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为了确保语文文本价值实现最大化,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对文本背景进行了解。即组织学生在课下,借助网络或者是课外资料对这篇文章作者的背景、文本主要人物的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比如: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先生,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等等。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通过资料的搜集掌握知识,进而使学生在自主了解文本背景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表现的的精神,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抓“中心思想”,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中心思想的掌握和学习是文本存在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阅读的意义所在。但是,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中心思想的学习仅是依靠学生死记硬背获得和应用的,根本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中心思想”这一关键,要通过学生的深入理解来掌握知识,进而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也为学生语文阅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性工作。

例如,在阅读《丰碑》时,由于这一节课的中心思想是让学生感受军需长的舍己救人、甘于奉献的精神,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我紧抓这一关键,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句子的解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比如:“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引导学生对“晶莹的丰碑”进行理解,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在阅读时,我们要抓好中心思想这一关键,要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为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抓“文本情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课程改革以来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由语文课程本身所决定。换句话说,很多作者将自己想要展示的情境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作为教师,我们则需要通过情境来展示作者的文字,这样教学不仅能够确保文本价值最大化实现,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文本情境中更好地掌握文本所要表达的含义。

例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更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文本情境”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在直观情境的展示中更真切地感受文本的中心思想。所以,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相关视频,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使学生在真实人物的表演和视频的冲击下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逐步提高W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好关键点,要找准阅读的切入点,并通过多样而恰当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轻松阅读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如何抓好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效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板块,语文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阅读。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积累知识、形成能力和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都有赖于他的阅读能力,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阅读能力。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课堂阅读教学效益不高的原因不少,其中主要原因是课堂上老师碎问,学生碎答。围绕问题存在的根源,根据新课程的主要理念和要求,结合多年阅读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就得打破传统的碎问碎答的现状,从三个关键角度设计主问题,引领课堂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真正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益。

一、根据文本的标题设计主问题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初中阶段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多数出自名家的名篇。名家都非常重视文章标题的拟定,透过标题这双“眼睛”,文章的风景逐渐展开,引人入胜的效果随之而来。抓住文章精彩的开头,精心设计主问题,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开展高效的文本阅读,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益。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一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笔者曾根据课题的特点,采用设计主问题的方法优化了阅读教学,引领课堂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设计了如下主问题:(1)“依依”是什么意思?(2)有哪些依依往事?(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依依往事?在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很快整体感知了文本主要内容,对上述问题有较好的感悟:“依依”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看山水画,醉心大自然。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历其境,乐在其中。读《千家诗》,沉醉不已。听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深受感染。上述四件往事的回忆和叙写,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启发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根据文本的开头设计主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强调了开头的重要性。优秀的作家,经典的作品,都非常注重精心构思好开头。例如,萧乾先生的《枣核》一文,开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开篇点题,奠定了浓厚的感情基调。黄飞先生的《甜甜的泥土》一文,开篇写初春残雪烈风,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篇状写清国留学生公园赏樱花的丑态,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抓住文章好的开头,设置主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口技》一文时,曾抓住该文的开头,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课文的开头是:“京中有善口技者”,根据这个开头,笔者设计如下主问题:“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这个技艺高超的口技表演者用丰富的声音演绎哪些场面?课文从哪些方面凸现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通过展现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作者要表现什么?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很快解决了口技表演的内容,就是描述了一场火灾的过程,具体的是三个场面:一家人梦中惊醒,又渐渐入睡,火灾暴起。课文从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宾客的反应以及道具的简单这三个角度,表现口技者高超的表演才能。通过表现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赞扬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与才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很好的解决了提挈全文的阅读主问题,实现了师生围绕文本的对话,同时在师生交流中,笔者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回答给于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三、根据文本的结尾设计主问题

好的文章往往有一个好的结尾,好的结尾给读者以“余音缭绕,三日不绝”的享受。好的结尾,或总结上文,点明文章中心;或自然收束全文,深化文章主题;或是照应开头,表明态度、发出号召;或是荡开一笔,余音袅袅……好的结尾不仅是一个生花的妙笔,而且是文本阅读教学应该抓住的一根敏感的神经。

如何抓好阅读教学范文3

1教师应树立新的阅读理念

学生语文学习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阅读理念,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放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信息渠道。如:在学习《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上课前可以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各种材料,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明确要求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来体会两人友谊的伟大。这样,课内课外相互碰撞,既对课文进行了阐述,又消除了同学们对两人伟大友谊的质疑。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指引者、参与者和互动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切不可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冲谈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弱化了学生的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情趣,使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要时时想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上要展现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有条件可以配合多媒休教学,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阅读。与此同时,教师切不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背诵,以为把书本背完了,就对文章了解了,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是无益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多向互动。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阅读是获取直接知识最主要的途径,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广泛阅读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为达到此目的,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阅读技巧的指导。教师作为阅读的指导者,应该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3.1抓住重点阅读法

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可以教给学生抓住重点部分“脚”来理解课文阅读的方法;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教给学生抓住中心阅读的方法;教学《伟大的友谊》时,可以教给学生抓住过渡段阅读的方法;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可以教给学生抓住“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中心句的阅读方法;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可以教给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词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提练阅读方法,并使学生接受它,这是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条件。

3.2略读和精读法

略读是要求学生独立和半独立的阅读。叶圣陶先生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效果而言,精读是准确,略读是应用。”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因此精读与略读同样重要。

3.3朗读与默读法

朗读是指有声语言,在阅读中读出声音来。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读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在朗读课上要用普通话,发言清楚响亮,不读错音、错字、不读重音、添字、不漏字。在朗读上要做到:一是强调学生看到读到、口到心到、注意力集中,读准音、读准字。二是:在朗读时要防止学生有口无心,盲目朗读。在朗读训练中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要逐步做到细致地读,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时不仅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个别朗读、齐读、自由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

默读是无声的语言,指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对文中的重点语句细细琢磨、反复推敲,做到边读边想边记,默读中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4平时积累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

3.5以疑促读法

如何抓好阅读教学范文4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行巧抓“特征”施教,做到巧抓教材编排的整体特征加以因材施教,巧抓课文文体的共性特征加以因材施教,巧抓单元内外课文的相似特征加以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让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而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抓课文编排的整体特征因材施教

其实只要我们翻开语文课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教材都是按单元进行编排的。所以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深刻领会单元编排的意图,进行整体优化教学,就能达到“整体部分”的教学效果。

如七下第三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有杨振宁笔下的爱祖国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有臧克家笔下的具有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著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的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还有司马光《资治通鉴》里能听取别人意见且好学的吕蒙(《孙权劝学》)。从编者把这么多的名家名篇及其笔下的名人放到一个单元里的举动就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至少有三个:一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给予学生人文感染,二是学习名家如何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三是如何通过这么多的描写名人的课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物类课文的学习方法,以形成阅读写人物一类文章的能力。为达到这些目的,笔者根据单元特征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

讲第一课《邓稼先》一文时,笔者先采用“教读”的方法了。带领学生讨论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邓稼先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从而教给学生在学习写人物这类课文时,除通常的自主阅读,加强生字新词、佳词丽句等学习积累外,还特别需要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和典型事例去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精神。然后采取“扶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应用从课中习得的写人物一类文章的方法去学习第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总结出了感受人物品质,特别要抓住人物言行去体会的方法。最后,笔者再采用“半扶半放”的教法,与学生一起应用前两课的学法去一起学习第三课《音乐巨人贝多芬》,而学习第四、五课,则让学生采取前面的学法,即“自读”的方法。

《孙权劝学》因为是文言文,为帮助学生学习,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放手让学生“自读”。为促进学生学习,这两课学习后,笔者又要制作表格,让学生填写包括题目、作者、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心理”、事例、形象等栏目。单元学习后,笔者还要求学生应用学法去阅读课外书籍中的写人文章。这样既拓展了学生阅读面,又培养了学生“自读”写人物类文章的能力。

二、抓课文文体的共性特征因材施教

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担忧语文教材有那么多的课文,篇篇都让学生去“阅读―分析―练习―记忆”,这么多纷繁庞杂的知识学生怎么能记忆得了呢!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进行阅读教学,确实有点难为学生了。还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说:“考的课外文章这么多,我怎么能都教得到!”如果让我们以按篇讲解课外文章的方式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有点难为我们的语文教师了。然而,如果我们按文体稍加归类,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再多的课内外文章也就是那么几类课文,阅读分析再多的文章,也就用到那么几种方法,课内外的文章都可按照文体分析的方法去阅读。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能达到“一类个别”的教学效果。

如八上第三单元都是说明文,其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院》是比较典型的说明文,《桥之美》和《说屏》则是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显然,从单元编排上来看,本单元侧重是要教学生学习说明文,并要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说明文。所以笔者的设计还是从“教读”到“扶读”再到“半扶半放”最后到“放读”的教学法。在“教读”第一课《中国石拱桥》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其中,一要弄清说明文的类型,二要弄清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三要弄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四要弄清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五要弄清说明文语言特点,然后逐课过渡到完全由学生应用学法自读,进而培养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和能力。

三、抓课外文的相似特征因材施教

语文教材在编排上还注意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注意单元内外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巩固学生学得得知识,迁移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巧抓单元内外课文的相似特征加以因材施教,就一定能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1.抓课文内容上的相似特征进行比较阅读

如上面举例的八上第三单元,编者将《桥之美》排在《中国石拱桥》之后,其目的除让学生应用第一课的学法自读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比较阅读。它们同是写桥,但说明的角度却不同,前者为科学的角度,后者为艺术美的角度,由于角度不同,所以说明的方法就有别。《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赵州桥与卢沟桥两个例子作对比说明。而《桥之美》则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来举例说明。还有本单元《桥之美》和《说屏》同是说明性的小品文,所以笔者也让他们联系比较阅读,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小品文说明特点的理解。

2.抓体裁相同特征进行巩固与迁移

如八上第二单元与七下第三单元一样也是写人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七下第三单元知识与方法的巩固与迁移。所以在学习这一单元时,笔者先与学生一道回忆七下第三单元人物及其形象、写作方法及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八上第二单元,从而真正使学生形成了学习写人类文章的能力。

如何抓好阅读教学范文5

【关键词】历史课堂;阅读能力;高效课堂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好的特有的学习方式,也是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学习历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前提。对于现行历史新课程教材在历史课堂上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着力呢?

一、学会阅读目录,宏观把握历史结构

历史教材的目录不仅起到索引作用,更能提示学习的内容,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课本的内容,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分析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目录,就可以了解单元与课之间的关系,理清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二、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一,明确章节关系,明确该课在全书的地位作用,明确课内各目的关系。第二,必须要动笔做好圈点评注,做到眼、手、脑“三到”,而且要把重点、难点圈划批注和质疑。第三,列出本课的知识要点。第四,要批判性地读,对课中的史实和观点敢于发表意见,把自己瞬间的一些思想记录下来。

还要让学生养成“闭卷沉思”的习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往往花了较多的时间看书,但书本一合就完事,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么,闭卷沉思思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提炼要点,提高记忆的准确性。韩愈在《进学》一文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钩玄提要”的方法用于学史,就是抓住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的要点,化繁为简,便于记忆和理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插图、地图、大事年表的能力

历史不仅生动形象,多姿多彩,而且具有时空性。历史的时间表象反映历史时间的持续性与顺序性,历史的空间表象反映固定的空间和变化的空间,历史的时空表象对历史时空观与历史思维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历史学习中,要注重多看历史地图,大事年表,重要的甚至可以动手制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学会抓住重点词

1.程度词:抓住程度词,可以理出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如: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兴起、发展、全盛、转折和失败等几个阶段;辛亥革命经历了酝酿、爆发、失败几个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经历了“开始形成”、“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四个阶段。

2.重复词和序数词:抓住这类词可以建立同类内容的专题知识体系。如“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抓住“第一次”,可以思考还有哪些思想解放潮流?“1870年,法国了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抓住“第二”和“第三”,就能将法国政体的演变整理出来。抓住线索,再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一过程,产生了何影响,从中得出什么认识等。这样做有助于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3.抓住可以把握同类事件的一般规律(普遍性)和某个事件的突出特点(特殊性)的对比词。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抓住句中“进一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侵略,是通过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而实现的。那么侵略是如何渐进的?对自然经济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如何进行的?为何必须要走这样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我国民族资本义的特点及其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次原因。由此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外对比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方式,将不同方式与结果相结合我们更能认识历史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4.抓住既能体现主体内容,又能拓展、深化教材的提示词,逐步分析,层层深入,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如“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句中“转危为安”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之前会出现危的局面?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哪些人导致的?从而准确把握前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深层次的问题。

五、培养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读物的能力

如何抓好阅读教学范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累运用

“核心素养”,是教育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词,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除了生活中的体验,更多的则来源于阅读。因为阅读不仅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养料,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呢?

1.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时,先通过媒体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初,让学生质疑,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2.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父母的爱,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说得有情有理,个性飞扬的同时,更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说一说,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拓展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3.独特体验,升华情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将文章读成几个字,高度概括文章。随后,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抓关键词,细细揣摩,记录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因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并且阅读兴趣及经验有差异,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文中的思想人文因素,不需要教师刻意地渗透,而是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并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心灵。

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用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如: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我爱读书”的专题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给图书分类,做个书目;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行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朗诵会、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

总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真正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并且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肯定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