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范例6篇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范文1

2012年对全球经济而言,确实将是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在中国概念股海外遇冷、协议控制政策监管走向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下,曾经火爆的互联网行业投资热潮快速冷却。在全球经济形势陷入低迷困境之际,移动互联网市场却是风景独好。

在移动终端领域,苹果、三星占据高端市场,联想、中兴、华为等国内厂商则与运营商联手推出千元级智能手机,小米科技、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也加入战局,不断升级的竞争风暴奠定了智能手机市场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在移动广告领域,东信网络Momark及指点传媒先后获得数千万人民币风险投资,积极推动移动营销新时代的到来;在移动电商方面,手机购物快速成长为一片蓝海,国内移动电商代表欢购网去年底获得2000万元人民币投资,发展势头迅猛。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预计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销售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本次大会亮点不断,精彩纷呈,吸引了近1500人官网报名参与。除了多款具有时代革新意义的智能终端产品全球首发展示,还有中国移动互联网各细分领域代表企业围绕最新热门动态,带来了深入分析和实战经验分享,探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终端一体化成移动互联网演变趋势

随着“智能化”大潮来袭,智能终端在全球市场地位的逐步提升。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为2.23亿,预计2012年将超过3.36亿。如今的手机市场已不可同日而语,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手机的更新换代可谓日新月异。进入后智能手机时代,还将会有怎样的变革?

“未来消费者需要的只是一个终端,一个集成的Device。”一印笔电锋创始人CEO伍威表示,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最优体验,苹果公司的设计理念是听音乐用iPod,玩游戏用iPad,打电话用iPhone,工作用MacBook、Air。虽然每个苹果产品都设计的精美绝伦,深受用户喜爱、追捧。但这其实也是苹果最致命的弱点,也是整个智能手机时代的最大漏洞。

人的本质就是懒的,没有人愿意背着各种设备,像个小贩一样满街乱跑。一个能集合所有最佳体验、最优功能、最先进设备的超智能产品必然会受到用户的青睐。伍威表示,在那些单一功能的嵌入式设备当中,只有手机是为保持通讯功能的必需品,其余都是非必需品,当必需品集成了所有非必需品的功能,非必需品就只能痛苦的消失了。

如何破除移动终端同质化竞争僵局

如今,智能手机时代取胜的关键已经由最初的价格、外观,朝着质量、使用感受以及个性化的方向转变。手机厂商要打破同质化,在市场拥有更多机会,必须要具有自己的“独创性”,通过“独创性”打破市场的僵局。那么什么才是智能手机的独创性呢?打破智能手机同质化的出路在哪里呢?

“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死亡!”一印笔电锋创始人CEO伍威表示,终端厂商在做新品规划时必须首要考虑的就是创新性,其次是技术和市场的前瞻性。“一个没有硬件和软件创新能力的产品就不应该生存”。

本次会上,一印科技展示了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笔电锋xpPhone二代新品。这是全球第一款手机GPS笔记本电脑三合一的产品,第一个采用x86电脑芯片的手机,第一个实现了待机唤醒技术的笔记本电脑,第一个运行WindowsXP系统的手机,在全球范围真正打通了手机和PC两个产业链。

HTML5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向与机会

随着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潜在的用户群体不断扩大。时至今日,HTML5的厚积薄发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市场最大的亮点。StrategyAnalytics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市场支持HTML5技术的手机为3.36亿部,预计到2013年这个数字将超过10亿。

HTML5被业内公认为是近十年来Web标准最大的飞跃,将成为下一代Web语言。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正不断向HTML5示好。除苹果、微软、黑莓之外,谷歌的Youtube已部分使用HTML5;Chrome浏览器宣布全面支持HTML5;Facebook则不遗余力地为HTML5进行着病毒式传播。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范文2

3G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球范围来看,距离第一张3G牌照的发放已经有十个年头,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都已经颁发3G牌照。3G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移动网络平台,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此推动下,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将呈现出向移动互联网演进、媒体化、视频化三大发展趋势。

 移动增值业务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用户规模增长的日趋稳定,用户对移动电话以及移动通讯服务的使用程度逐步提高,话音业务收入增长趋缓,移动增值业务已经成为拉动移动运营商收入的重要动力。同时,增值业务的发展增强了移动运营商的盈利能力,运营商正在与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加强合作,以进一步扩大增值业务收入,提高盈利水平。

 移动互联网服务类型日益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提供WAP服务的网站已经达到10万个。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类型上来看,初步服务格局已经形成。一方面,与传统PC互联网类似的,移动门户、移动搜索、手机游戏、移动IM和手机视频成为目前主要的服务类型,同时,在细分领域当中也呈现出了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从手机作为服务终端的角度上,一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软件也迅速发展起来,例如UCWEB、V8书客、尚邮、瑞图等软件。

 手机操作系统、移动开放系统及移动widget技术竞争是重要的技术和竞争趋势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向3G时代的迈进,智能手机成为应用3G服务越来越重要的终端。而抢占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则成为发展的重点。与互联网对比后可以发现,操作系统的竞争往往是产业竞争中最关键的环节,一旦某个操作系统成为市场的主流,围绕此操作系统所做的应用开发也就会成几何级数的增长,因此,在手机操作系统上出现的Symbian、Windows Mobile、Linux以及Android的竞争是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前的基础和缩影。

中国移动即将推出的开放移动系统(Open Mobile System,即“OMS”)将成为未来几年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对产业格局造成深远的影响。OMS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开源和开放,可以让各种主流的互联网应用在跨平台的领域上实现。Widget最初是由雅虎推出的免费并开放源码的桌面应用程序平台。由于不同的Widget类型都是基于的相同的技术基础,因此不论是在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通过搭建widget平台而形成开发的生态系统成为众多企业的追求。中国移动OMS的推出将较大的推动widget的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加全新的体验。

 手机游戏占据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的最大比重得益于手机上网速度的提高以及上网资费的下降,手机游戏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其收入比重达到29%,其次为移动音乐,占据27%的市场份额;接下来依次为移动IM、手机视频、移动广告、移动搜索以及移动支付。

 3G牌照的颁发及移动上网资费下调有利于移动互联网发展2009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宣布,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同时发放3G牌照。3G牌照发放后,电信运营商开始对上网资费进行了调整。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旗下全球通、动感地带及神州行畅听卡用户GPRS包月资费已经全面下调,除原有套餐内含流量加倍外,超出部分的流量费用由0.03元/KB降为0.01元/KB,下降幅度超过66%。而中国电信更是以免费上网为有引诱来推进新到手的后付费套餐业务。中国联通也推出了类似的措施。类似数据业务资费下调刚起帷幕。可以看出,在中国等待多年的3G牌照发放问题终于尘埃落定后,重组后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将不遗余力的在3G时代开展业务并展开竞争。而伴随3G网络与业务而来的,诸如上网资费下调等因素有利于运营商吸引更多用户积极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与服务,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有利于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目录

主要结论与观点2

研究摘要8

研究定义8

研究方法8

一、全球移动互联网2008年发展概述10

1.1发展现状10

1.1.1产业市场规模10

1.1.2产业结构12

1.2产业特点13

1.2.1 2G-3G让移动互联网面临加速发展的新机遇13

1.2.2 LTE成为全球3G未来演进的共同方向13

1.2.3 HSPA网络快速发展,3G业务运营环境大为改善14

1.2.4在亚太地区之后欧洲成为3G用户和业务增长的新中心14

1.2.5创新3G业务定位不同用户需求15

1.3主要国家与地区15

1.3.1欧洲15

1.3.2韩国16

1.3.3日本16

1.3.4美国17

二、中国移动互联网2008年发展概述18

2.1发展现状182.1.1产业环境18

2.1.2市场规模与增长21

2.1.3市场结构22

2.1.4市场盈利水平23

2.2基本特点24

2.2.1移动增值业务逐渐成为电信运营业主要驱动力24

2.2.2网络升级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更多发展空间25

2.2.3移动互联网服务产业链条逐渐成长成熟25

三、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27

3.1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结构27

3.1.1产业链概况27

3.1.2特征28

3.2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市场发展趋势29

3.2.1产业生命周期分析29

3.2.2产业链价值流动31

四、移动互联网用户结构分析33

4.1性别结构33

4.2年龄结构33

4.3学历结构34

4.4收入结构35

五、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主要细分市场发展状况及其竞争状况分析36

5.1移动门户36

5.1.1发展现状36

5.1.2盈利状况37

5.1.3竞争格局37

5.1.4主力企业评价38

5.2移动视频39

5.2.1发展现状39

5.2.2盈利状况40

5.2.3竞争格局41

5.2.4主力企业评价42

5.3移动即时通讯43

5.3.1发展现状43

5.3.2盈利状况43

5.3.3竞争格局44

5.3.4主力企业评价45

5.4手机游戏46

5.4.1发展现状46

5.4.2盈利状况48

5.4.3竞争格局48

5.4.4主力企业评价51

5.5移动搜索52

5.5.1发展现状52

5.5.2盈利模式分析53

5.5.3竞争格局54

5.5.4主力企业评价54

5.6移动音乐55

5.6.1发展现状55

5.6.2盈利模式分析56

5.6.3竞争格局57

5.6.4主力企业评价57

六、未来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趋势分析59

6.1产品技术趋势59

6.1.1操作系统竞争转向手机战场59

6.1.2移动开放系统将主宰移动互联网市场59

6.1.3移动widget技术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推进因素之一60

6.2应用(业务)创新606.2.1手机游戏领域将借3G加快发展60

6.2.2位置服务空间尚待挖掘60

6.2.3垂直移动搜索仍然是近期主要模式61

6.2.4移动社区全球成功经验为中国互联网指路61

6.3市场演进61

6.4厂商竞争趋势61

七、未来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影响因素及市场发展预测63

7.1影响因素63

7.1.1有利因素63

7.1.2不利因素64

7.2 2009-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预测65

7.3 2009-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预测66

7.3.1用户结构66

7.3.2服务内容结构66

7.3.3收入结构67

八、发展建议69

8.1对运营商的建议69

8.1.1加强移动互联网业务开发69

8.1.2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推动产业链协调发展69

8.2对投资机构的建议69

8.2.1移动门户69

8.2.2移动搜索70

8.2.3手机游戏70

8.2.4移动IM 70

8.2.5手机视频70

表目录

表1 2007-2008年中国手机宽带互联网用户规模20

表2 移动网络升级带来的增值业务提升25

表3 中国移动互联网主要服务类型及代表企业26

表4 新一轮电信重组后三大运营商实力比较28

表5 产业生命周期主要特征列表29

表6 2008年空中网主要竞争策略39

表7 移动视频主要盈利模式分析40

表8 2008年上海文广主要竞争策略42

表9 2008年中国移动主要竞争策略45

表10 手机游戏的分类47

表11 手机游戏的主要盈利模式48

表12 2008年盛大数位红主要竞争策略52

表13 移动搜索分类52

表14 2008年易查主要竞争策略55

表15 2008年12530主要竞争策略58

表16 北京移动GPRS套餐方案64

图目录

图1 2002-2008年全球手机用户数和互联网用户数规模10

图2 2003-2008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11

图3 2004-2008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收入规模11

图4 2008年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12

图5 2002-2008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19

图6 2004-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20

图7 2003-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21

图8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细分市场结构22

图9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经常使用的服务23

图10 2004-2008年中移动、中联通增值业务收入占比24

图11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结构27

图12 中国电信业重组情况28

图13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生命周期31

图14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性别结构33

图15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年龄结构34

图16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学历结构34

图17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收入结构35

图18 2008年中国移动即时通讯市场竞争格局38

图19 2008年中国移动视频市场竞争格局41

图20 2008年中国移动即时通讯市场竞争格局44

图21 中国手机游戏产业链47

图22 2008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竞争格局49

图23 2008年短信手机游戏SP排名及市场份额50

图24 2008年WAP手机游戏SP排名及市场份额50

图25 2008年JAVA手机游戏SP排名及市场份额51

图26 2008年中国移动即时通讯市场竞争格局54

图27 中国移动音乐盈利模式56

图28 2008年中国移动音乐品牌结构57

图29 2009-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收入规模预测65

图30 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年龄结构预测66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 SPSS 移动业务 发展容量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国通信市场移动化趋势不断增强,移动业务发展也因此成为现阶段各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重中之重。从国内移动市场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移动通信市场已逐渐进入成熟期。

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惨烈,各运营商经营重心亦将由增量拓展向存量经营转变。本研究将SPSS统计分析工具应用到某省移动业务市场规模预测中,通过对移动业务经营数据的深入分析,科学预测2015年某省移动业务市场容量和潜在的客户流失风险,为移动业务的规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我国移动用户规模虽然仍在持续扩大,但从环比增长率来看,则呈现出逐年放缓的发展势头,表明现阶段我国移动市场已逐渐趋于饱和,市场已进入成熟期,运营商间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 保持较快速度增长。2014年中国规模为2134.8亿元,同比增长115.5%,预计到2018年整体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大关,市场潜力巨大。艾瑞咨询认为,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持续高速增长,一是由于智能手机的大面积普及,移动端庞大的用户基数已成定型;二是电商、游戏、广告等传统PC经济已逐渐适应移动端发展,并且在已有商业模式基础上,不断拓展出创新应用及服务,带来持续的市场增长。

移动互联网行业从用户发展阶段进入用户经营阶段。自2010年以来,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用户增长,2014年全国手机网民同比增长11.4%,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15.5%,移动互联网行业从发展用户阶段进入经营用户阶段。

三、SPSS科学统计软件及样本数据

SPSS Statistics统计分析软件是一款在调查统计行业、市场研究行业、医学统计、政府和企业的数据分析应用中久享盛名的统计分析工具。

本课题采用抽样调研的方法对整个某省通信市场容量进行预估。调研采用随机抽样调研的方法在8个地市共计完成成功样本2737个,其中收集到的电信用户有效样本有1089份,联通用户有效样本821份,移动用户有效样本827份。其中,每个样本涵盖各类问题200多个。为预测移动业务市场容量和进一步的用户入网综合评定分析提供数据来源。

四、移动业务市场容量分析

课题调研采用市场容量预估采用购买者意向调查法,通过一定的调查方式(如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选择一部分用者,直接向他们了解未来某一时期(即预测期)购买商品的意向,并在此基础上对商品需求或市场作出预测的方法。

通过对用户的意向进行测试,结合宏观数据,梳理三大运营商可能流入流出的比例,结合目前市场规模的宏观数据,综合估算未来一年三大运营商的移动用户市场容量。

结合不会继续使用的用户比例及换号可能选择的运营商分布,代入当前用户量的宏观数据,综合测算可知:

通过对新增用户中纯新增用户的比例及三大运营商每月放号量估算可得到如下数据表:

由于三大运营商每月均纯新增用户,同时也有净流失用户(没有使用手机的用户),并且纯新增用户与通信市场净流失属于人口结构的问题,故预估市场容量时,将以本次纯新增用户的量作为常量进行预估。

五、结论

运用SPSS分析未来一年内某省移动用户净增规模、离网规模,判断移动业务用户空间。结合当前用户数、未来一年内可能流出流入及纯新增用户数,电信在未来一年内移动用户数将会达到782万,净增89万户。联通移动用户数将达到1069万,净增32万户。移动移动用户将为2510万,净流失100万户。

参 考 文 献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范文4

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PC出货量,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同时,伴随着智能终端硬件水平和软件性能的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也得以快速的发展,智能手机无疑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 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同时,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借助智能手机展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格局。 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7210万台艾瑞咨询的《2011-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规模达到7210万台,较2010年增长103.1%,预计2012年是智能手机普及发展的一年,中国市场出货量规模将达到1.13亿台,增长率达到56.0%。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目前中国有超过10亿的手机用户,市场潜力巨大;另外,伴随千元智能机浪潮的到来,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大大增加。预计未来几年内将保持30%以上的增速,智能手机普及速度进一步加快。 各智能手机厂商竞争激烈艾瑞咨询参考Gartner研究数据,整理出2011年第一至第四季度各智能手机厂商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2011年虽然诺基亚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每个季度都在不断下滑,但是依然占据市场第一位置。位居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三星和苹果,本土企业华为和中兴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位。 目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仍被三星、诺基亚、苹果等国外手机厂商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三星智能手机由于搭载的操作系统众多,市场中有不同机型的产品广受用户欢迎,同时品牌知名度较高,用户基础广泛,每个季度市场份额都在不断攀升;诺基亚由于其Symbian操作系统的性能及用户体验不佳,市场地位开始动摇,加之受到三星和苹果的正面挤压,在中国市场份额各季度连续下滑;苹果iPhone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市场份额较高,但由于受到中兴、华为等千元智能手机的冲击,市场份额于第三季度开始有小幅下滑。 艾瑞分析认为,尽管国外手机厂商目前仍占据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显而易见,中国企业竞争力已经逐渐凸显。华为、中兴由于同运营商合作推出千元定制机,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抢占了大部分中低端市场份额,市场竞争力开始显现。未来伴随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中国本土企业将不断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另外,千元智能机浪潮已势不可挡,更多本土企业将参与到智能手机市场竞争中,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格局愈加激烈。 智能手机成为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的重要工具智能手机已经无疑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地位和意义已经不亚于PC对传统互联网发展的作用。面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大机遇,不管是传统互联网公司还是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公司,都把目光投向了智能手机这个重要载体,由于互联网公司的加入,使得本就竞争激烈的市场愈加复杂。 小米手机是一款搭载MIUI操作系统的高端智能手机,从2011年10月开始发售,到目前为止已经销售了超过150万台。小米手机一直以来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国产高端智能手机的代表,原因之一在于小米手机1999元的价格和高端配置,受到用户的广泛青睐,精准的市场定位为小米带来了众多的用户群。 百度于2011年9月2日推出移动终端软件平台——百度•易。百度•易平台整合了智能框搜索、云服务以及众多特色百度应用和本地功能等,通过与终端厂商、电信运营商以及移动互联网服务商等上下游产业链展开深度合作,致力于为用户带来便捷、丰富、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体验。 随后,2011年12月,戴尔推出搭载百度•易平台的云智能手机StreakProD43。百度通过与终端厂商合作的方式,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参与到了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中。 阿里云手机是2011年7月阿里巴巴与天语合作推出的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OS操作系统智能手机。云OS操作系统是集合云数据存储、云计算服务和云操作系统为一体的操作系统。增强了云端服务的能力,同时集成了阿里云自主研发的通信录、输入法以及阿里巴巴集团的淘宝聚划算、淘宝比价等应用。近日,阿里云再出新品,W806大黄蜂系列智能手机,高端的配置和1499元的低价格同样吸引了市场众多的关注,再掀低价智能手机浪潮。 艾瑞分析认为,移动互联网虽然与传统互联网搭载的载体不同,有其不同于传统互联网的发展领域,例如移动应用软件的开发、移动LBS服务等。但是从百度、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的布局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脱离传统互联网而发展,移动互联网也不会重复传统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而是依托于传统互联网的基础,不断向外延拓展和延伸,将更多优秀的传统互联网服务移植到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同时发展更多移动互联网自有的产品和服务。 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难分胜负,发展前景还未明朗除了小米、百度、阿里巴巴借助智能手机布局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外,腾讯、盛大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采取相应举措,盛大的BambookPhone上市日期也即将临近,力图借助智能终端获得用户基础。但是,从目前的发展形势和整体的市场格局来看,这场用户争夺战还难分胜负。除了目前小米手机的销量比较可观之外,其余百度易手机和阿里云手机的销量并不理想,通过对用户争夺能否取得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胜利还未可知,面对众多的未知因素,互联网公司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前景还未明朗。但是可以看到,由于互联网公司的加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低价格、高配置的高端智能手机越来越多的涌现,未来千元及千元以下智能手机将成为市场中的主流。 不管是依托云计算还是智能搜索,移动互联网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是关键。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要实现盈利可能还需要几年的发展时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互联网公司能否借助智能终端获得用户基础成功发展移动互联网还需要面对和解决更多的问题,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谁能在大潮中成功崛起,我们拭目以待。#p#分页标题#e# 展望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作为其重要载体将得到快速的普及。 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手机用户,10亿的手机用户群体为智能手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将有三大趋势:一是千元智能机成主流。智能手机的硬件配置已经发展成熟,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智能手机的价格将越来越便宜,进一步取代功能手机;二是智能时代,应用为王。各种创新应用软件的涌现极大丰富了智能手机的功能,使智能手机更智能;三是手机电脑化。用户利用智能手机使用即时通信、搜索、浏览新闻资讯、收发电子邮件等服务,智能手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电脑,未来手机电商、手机支付的进一步发展,将更促进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和发展。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选择互联互通对于通信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文章提出,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一、引言

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以来,伴随着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进程,中国电信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通信运营商们所提供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价格便成为他们争夺消费者的最主要手段。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各运营商纷纷降价,由此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而在互联互通方面,各通信运营商有意无意地给其他运营商设置障碍。这使互联互通受到阻碍,而互联互通的障碍会影响到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论证各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问题上有选择合作的必要性,也有选择合作的可能性,从而为通信运营商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我国电信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背景

1.我国通信市场的整体环境

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独家垄断时代的结束,从此我国通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通信市场由垄断逐步走向竞争1999年2月,原中国电信被拆分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通,寻呼业务并入中国联通。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铁通公司和吉通公司颁发了运营牌照。2001年底,中国电信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保留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北方与中国网通、中国吉通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至此。在基础电信领域。包括国际、长途、本地、移动等在内的各类主要业务都已同时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形成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通信市场的竞争态势初步形成。

2.主要通信运营商的基本情况

中国电信2004年经营收入1612.12亿元人民币,实现纯利润280.2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截至2004年底。中国电信本地电话用户为1.86亿户,宽带用户为1384万户。中国移动2004年营业收入为1923.81亿元。纯利润达420亿元,市场占有率为64.3%:从业务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移动2004年用户总数达2.04亿户。中国联通公司2004年营业收入达到793.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2004年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208.1万户,累计用户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5.6%。中国网通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649亿元,纯利润92.48亿元。

从业务收入角度来看。中国移动名列前茅,中国电信紧随其后,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收入水平相当,实力较弱。

3.细分通信市场的竞争状况

(1)固定电话领域。随着中国联通和铁通公司先后获得固定电话经营牌照及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原来独家垄断的固定电话领域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目前,就通信网络资源而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南北各自拥有自己的接入网资源,并且拥有全国范围的长途骨干网资源:铁通公司也拥有全国范围的通信网,主营固定电话业务,但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中国联通目前只在几个城市开展了固定电话的运营,规模有限。可以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从用户规模的角度可以开展平等的竞争,虽然两家运营商现有接入网络的覆盖重点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在地域上不重叠,但两公司在业务层面已经开始相互渗透并展开竞争,如网通的无线桌面移动电话对电信的固定电话发起了有力挑战。

(2)移动通信领域。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离后,与1994年成立的中国联通形成了双寡头的移动市场竞争结构。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至200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分别新增4197万户、5955万户、6139万户和6269万户。特别是2004年,我国新增移动用户达到6400万户,成为近年来新增移动用户数量最多的一年,用户总数达到3.34亿户,占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随后,中国电信的“小灵通”和中国网通“大灵通”加入移动通信市场,在特定的区域中,“小灵通”和“大灵通’,对移动手机在功能上(如移动通话、发短信、彩铃等)有较强的替代性,而资费水平相对比较低廉,所以,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实际上已由双寡头变成多寡头竞争结构。

4,小结

从上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通信市场结构已经由原来的独家垄断逐步向竞争性结构演进。在通信服务领域,包括同定、移动、增值业务等各类主要通信服务都已经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已形成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可以看出,电信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通信市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各通信运营商已经陷入了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这一困境使得运营商们把降价作为其竞争的主要手段,虽然降价扩大了通信行业的整体市场,但由于ARPU的降低,运营商的总收入并没有上升,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在互联互通方面,运营商为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有意无意地设置障碍,以遏制对方。这种做法,在限制对方的同时,对自己也造成了损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第一,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价格竞争并非一定会以非合作而告终,在一定的条件下,合作也是可能的。合作的结果显然优于不合作的结果,运营商之间应该合作。第二,各运营商有共同的利益,并且合作会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增进,那么他们在互联互通的博弈上可以建立起稳定的均衡,从而在互联互通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三、通信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

1.通信运营商价格竞争问题的博弈分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经典例子,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下面我们将以“囚徒困境’,型分析我国通信运营商的价格竞争。我们取移动通信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作为博弈的局中人,给出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见图1)。

图1支付矩阵中的数据是根据两公司的实际市场占有比例虚拟的。在这里,我们采用划线法,可以得出,(降价,降价)是一个占优均衡,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来说,无论对方选择何种策略,降价始终都是其最优选择。这样,双方将陷入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

但是从支付矩阵可以看出,如果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能够很好地合作,采用(不降价.不降价)策略,两个运营商的收益都比恶性的价格战为优。其中,移动得到7000,联通得到3000,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两个运营商更好的选择。合作的结果明显要优于不合作的结果,理性的企业应当选择合作。在现实生活中,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战时有发生,恶性价格竞争不但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也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我国通信运营商应当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认识到实现合作是必要的。但是,实现合作是否有可能呢?下面我们将讨论通信运营商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从理论上讲,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囚徒困境”的博弈便可能出现合作解:第一,博弈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无穷多次博弈中,选择背叛者即使从第一次的机会主义行为中获得利益,它将会在以后的博弈中受到来自对方的报复,最终得不偿失。第二,参与博弈的人数少而稳定,各博弈参与者所感知到的风险会减少,并在以后不断的合作中趋于稳定。第三,有严格的外部约束机制,惩罚博弈中的背叛者,如在“囚徒博弈”中,两个犯罪嫌疑人均受到威胁,如果选择了坦白,他们将会性命不保,而其家人也会有生命危险,那么两个囚徒就有可能达成合作协议。我们用一个假想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说明局中人合作的条件。

假设A与B是通信运营商中的实力相当的两家,社会的贴现系数为6=1,(1+),是某一时期的市场利率,它们所面临的一次博弈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支付矩阵表明,如果A、B都选择合作,将各得5个单位的收益,都选择不合作各得3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不合作,那么不合作者可得6个单位收益,而合作者则只能得到1个单位收益。由划线法可得,(不合作,不合作)是一个纳什均衡。但是,如果将这一博弈演变成无限重复博弈,结果会有所不同。

我们假设企业A首先选择合作,一旦发现企业B在此次选择了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同样会选择不合作,双方都采用触发策略。因此,博弈方可供选择的总策略有两个:一是合作;二是报复。下面分析两个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

(1)合作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A与企业B的总收益分别为Ra.,Rb.,由于双方均选择合作,各得5单位收益,因此长期合作下去,各自的收益现值为:

(2)报复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A与企业B的总收益分别为Ra2,Rb2,企业A先试图选择合作策略,当发现对方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选择不合作进行报复,并将永远报复下去。此时,企业A、B各自的收益总现值为:

对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对于任何,都有Ra->R啦,因此,对于企业A来说合作策略收益最高。第二,若可推出,也就是说,当时,合作是企业B的最优策略。这样,当B>I/3时,两企业从一开始就会选择(合作,合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社会贴现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参与博弈的各通信运营商选择合作能够从中获得好处,并且由于背叛将会招致报复,它们谁也没有积极性脱离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合作是有可能实现的。而这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意义就是,两者合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一,在可预见的时期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关系,要一直持续下去,对双方来讲,这种竞争可以等同于一种无限次重复博弈。既然是无限次重复博弈,从理论上讲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因此从长远利益考虑,它们更愿意在博弈中选择合作。第二,从前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到,通信服务市场上的运营商少而稳定,相互之间容易达成合作协议。第三,政府可以限制和干预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

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价格竞争分析中所得的结论,可以适用于在固话、数据、增值业务领域展开竞争的其他通信运营商。

2.通信运营商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

互联互通是通信业这种具有网络型特征的产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果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或是网络内部的不同节点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网络的价值就要打折扣。互联互通是通信市场形成有效竞争的前提和基础,是竞争性通信运营商开展业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原来在电信垄断经营时代,互联互通不存在问题。但是,电信拆分后,不同的运营商控制着不同饷网络资源,互联互通出现了较多问题。目前,互联互通问题表现在“联而不通,通而不畅”,或者是对网间通信采用与网内通信差别定价的价格歧视措施。由于涉及到自身的多重利益,通信运营商常把互联互通作为竞争的武器。

从理论上讲,对于拥有独立通信网的通信运营商来讲,只要有自己的主体利益,实现互联互通应该是理性的选择。下面用一个假想的博弈模型说明这一思想(见图3)。

假设通信市场中有两家企业,其中企业A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市场占有率大体是企业B的两倍。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不能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只是来自网内的客户(2,1);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互联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不仅来自网内用户,还会因网络效应产生整体的提升(6,4);如果企业A选“通”,即为企业B提供接入便利,但企业B选“不通”,不给企业A提供接入便利,则两运营商收入为(5,2);相反,企业A选“不通”,企业B选“通”,两者收入为(4,2)。

根据划线法,可以得到均衡解为(通,通),两个通信运营商的收入为(6,4)。毫无疑问,运营商的理性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联通便利,因为这样,两者的收入都会有所提升。

3.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信市场中的运营商,对待价格问题,既有实现合作的必要性,又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对待互联互通问题,运营商理性的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互联互通的便利,因此,从理论上讲,合作应该是竞争各方的理性选择实际上,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时有发生,运营商之间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为什么实际情况会与理论相背离?对此,我们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得到通信运营商可以实现合作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局中人都是“理性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中国通信运营商虽然经过了股份制改造,而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已经在海外上市(中国联通参股的主体最多),但是,其主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比其经营目标有多元化的特征,在市场中的行为就会表现出与私营企业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本文暗含的建议是,要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问题和互联互通的障碍问题,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看来不可避免。新晨

四、结论

通过全文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只要企业持续性存在,每个参与方可以用隐含的报复来威胁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看重未来利益的企业,便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2.通过对互联互通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互联互通对于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因此,在竞争性市场中,互联互通应该表现为一种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3.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

4.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l]刘红梅.以博弈论看待电信企业问竞争.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l0-l3.

[2]曾剑秋,赵龙.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通信世界,2002,(14):4-4l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I]上海:上海三联书店,l996.15一l7.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范文6

(一)缺乏竞争意识

由于我国电力市场以往一直处于垄断状态,所以大多电网企业缺乏竞争意识,所以对营销服务效果并不重视。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即将打开电力市场,网上竞价正在逐步实施,垄断局面已经难以维持。加之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的开发,都在对电力市场造成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营销服务中只有知彼知己,才能取得胜利,赢得市场。然而,当前大多电网企业在面对这些竞争对手时,缺乏认真的分析,开展营销服务活动中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好的利用自身优势展开营销服务。

(二)营销服务体系脱节

当前电力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局势更是千变万化。然而,电网企业一些基层单位仍对当前形势缺乏认识,营销服务思路和模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当中,所构建的营销服务体系较为落后,与市场需求实际情况严重脱节,难以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不能适应电网企业发展需求。营销管理方面配套制度和计划相对滞后,对各层次用户研究不深入,对终端用户特性缺乏分析,这严重制约了电力营销效果,使得营销服务中供求矛盾突出,难以有效发挥电力营销服务职能。

(三)缺乏专业营销服务人才队伍

原有市场环境中垄断式服务理念已经根深蹄固。电力营销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行业知识与技术、还需精通营销与服务理念、客户沟通与服务技能。由于目前从事电力营销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生产部门转岗而来,在传统的“重产、轻供、不管用”的电力管理理念及体制下,电网企业更重视生产类技术人才,较少考虑对市场人才的引进与开发,也不重视专业电力营销的人才培养,电网各企业营销队伍发展也不均衡。电力营销不同于一般性产品营销,电能产品的无形性,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适时协调性,传输路径的不可控性,供电服务的广泛性与行业的公益性,行业资金与技术密集性,我国电力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与复杂性都决定了电力营销与一般商品营销在企业营销理念、营销目标、营销战略及营销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对营销人员业务素质有着较高要求。但现有电力营销服务人员,缺乏营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很多时候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电力营销服务。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营销服务创新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进行电力服务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电网企业想要增强实力,提高电力营销服务水平,应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进行电力营销服务创新,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展开电力营销服务活动,提升营销服务质量。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力营销服务创新:

(一)增强市场意识,利用移动网络把握用户需求

电力市场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电网企业想要在这种新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必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市场意识,提高竞争意识,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把握用户需求,针对用户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目前电力市场发展格局来看,移动营销已成为当下电力营销服务的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多,使移动市场越来越大。所以电网企业应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与用户建立起互动交流,耐心倾听消费者的声音,理解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二)科学构建营销服务体系,利用移动网络把握市场

营销服务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关系着营销服务活动的成败,以及营销效果的发挥。为了使构建的营销服务体系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营销服务体系科学性和合理性。电网企业必须正确把握市场,以客户服务为导向,融合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发展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开展客户差异化服务。移动互联网为电网企业营销服务活动开展提供了更多渠道,电网企业应积极利用移动网络展开市场调研与分析,找出营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实时更新和改革营销服务体系,以提高营销服务活动有效性。

(三)培养专业营销人才,为移动网络背景下营销服务开展创造条件

营销服务效果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人员。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服务环境与传统营销服务环境有着明显差异,要求服务人员在具备传统营销服务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电网企业想要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展开有效的营销服务活动,必须培养专业营销人才,以适应新的营销服务环境。

三、结束语